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咬文嚼字原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语文《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理清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分析评价,借鉴吸收,并有自己的主见。
2、深入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3、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理清思路,明确作者观点。
2、理解炼字即是锤炼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猜谜(小老鼠看书——咬文嚼字)或对咬文嚼字的解释导入课文。
二、作家作品简介
朱光潜,安徽桐城人,美学家,文艺理论家,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和《诗论》。
三、检查预习
1、字音字形
2、释义
四、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1、速读文本,说说文中举了几个实例。
明确:
2、这几组例子分别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
第一组例子,关于“是”和“这”。先体会一下感情,读如下句子:
①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②你这贱人!你这!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
——你是贱人?你是!你是你是大虫口里倒涎!
③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
——你是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
④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
——你这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
前三个,不论“是”“这”怎么好,“这”字表现力都好一些,作者的分析是有道理的。第四个例子,“这”仍有力量。但与“是”具有不可比的环境限制。因此哪个更好,决不可定论。作者说改成“这”神情完全不对,应理解为,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不可以滥改,见了就改,否则便失去了咬文嚼字的积极意义了。
这一组例子是说: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关,有必要咬嚼一番。
第二个例子,“李广射虎”一段。我们能理解作者的观点,李广射“虎”,是在一种特定情境之中的,这种情境造就了他的“激变能力”以千钧之力,以最完美的角度“中石没镞”,而此能力、此力度、此角度不是想做就做成的,因此便有了后文所记,因此这段内容,只可保留原貌甚或增益,不可刻意简洁的。
这个例说明文字与所要表达的情境有关,值得玩味。
第三个例子,推敲典故,“推敲”了一千多年了,还有味道吗?作者发常人所未发,不走旧路,不恭维定论,分析了“推”的妙处。作者教我们一种推敲(咬文嚼字)的方法:运用联想结合竟境。即文字与意境有关,必须“咬嚼”。
第四个例子。苏轼的诗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作者说了一句话“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不通。”这个关联指联想。联想的效果是点铁成金。应该注意的是,作者在评此诗前举了“烟”的联想意义的一组例子,这是在教我们联想的方法,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广泛联系。
这一则例子说明,世间广泛存在着联想,因此必须咬文嚼字,运用联想,发掘出联想义。
第五组例子。这是为了补充“联想”一节而设的,文章显得周全,补上了联想易生流弊的看法,引人注意。然而这不是主要的。这段文章的意图在于表明作者的是一个重要主张:要创新。即克服惰性,在思想上、感情上、语言上力求不落俗套,创出新意。其实,这也是咬文嚼字的成果。
3、我们现在可以总结,作者在前三个实例里说明了什么道理,后两个实里
又表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
前三个实例(1—5段):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
后两个实例(6—7段):说明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善用和误用两种。
4、阅读第8段,作者的观点对我们的阅读或写作有什么启示?
明确:
全文小结。作者指出读者应从文章所阐明的咬文嚼字的道理中,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养成创作和欣赏都必须潜心琢磨的好习惯。
五、探究发现
以下两个问题选一个讨论
1、本文对例子的解析,你有不同意见吗?
2、对作者的观点,你有不同意见吗?
六、拓展延伸
1、 选取炼字的一些例句。
原文:眼看朋辈成新鬼
改文:忍看朋辈成新鬼
解说:“眼看”没有“忍着”的悲愤意味。
原文:春风又到江南岸
改文:春风又绿江南岸
解说:“绿”较之“到”写活了江南的勃勃生机,又流露出喜悦兴奋的
情。
原文:红杏枝头春意浓
改文:红杏枝头春意闹
解说:非一“闹”字,不能形容其杏之红,其红之浓。“闹”将无“声”
景象随着上有“声”的意味。日常经验里的视觉、听觉等感觉被彼此打通
多层次地将审美的精微感受传达出来。
(本问题有一定难度,教师可适当先援引一些学生熟悉的实例先行进行解说,最后在总结课内外诸多实例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确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语言跟思想情感走,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
2、 选取一些美文段落。
3、 展示学生作品,进行赏析。
七、总结全文
八、布置作业
1、以“推敲再推敲”或“对《咬文嚼字》的咬文嚼字”为副标题,写200字左右的小论文。
2、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一番审视,推敲推敲,咀嚼咀嚼。
北师大版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高中语文必修5《咬文嚼字》教学设计(2)
2.咬文嚼字优秀教案设计
3.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一、 学习范文,掌握方法
“反弹琵琶”作文方法的传授,我是结合上新课做到既是新课后的作文训练,又是作为高考作文的复习课。例如,我们学习高中语文课文《不求甚解》。“不求甚解”原义是:“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是贬义的。马南邨在《不求甚解》文中却说在博览群书时要注意一点:“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这也就是读书要力求广博,只求观其大略,有所“会意”,积累多了,会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这就是说阅读不要固执于个别字句,个别地方不甚明了,也可以不求甚解,这确是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否则就不能博览群书,获得渊博的知识,陶渊明读书就是“通其大意”。这也是作者反其意而赋予“不求甚解”以新意。这就是创新思维的好例子,也是我们所说的求异思维,是作文教学“反弹琵琶”的范例。
二、 横向联系,比较阅读
学习《不求甚解》的课文,让学生活跃了思维,开拓了视野,让学生知道了人们认为“是”的可以说“不”,人们说“不”的可以认为“是”,但要合情合理。我引导学生阅读美学大师朱光潜写的《咬文嚼字》。“咬文嚼字”,按《汉语大词典》上解释有(1)、形容过分推敲字句;(2)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3)、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这些解释均属贬义的。但美学大师朱光潜却一反上述的解说,认为“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涵义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主要是说写作时要“斟酌文字”,或者说“在文字上推敲”,如文中引郭沫若剧本,剧本的原文“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这就够味了,斗争锋芒凸现。但“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就不行了,因为已由赞颂变成讽刺,意味也就不同了。这就是很好的“咬文嚼字”的例子,看得出作者创作的谨严和高水平的创作,也极好地体现了作家高深的功底。又如对“推敲”故事中韩愈敢说“不”,朱光潜认为只能从情境去解说。不同的情境,意味大不相同,这就需要读者要多角度考虑,多侧面思维。
这些,都是作者从文学、写作或阅读上赋予“咬文嚼字”以新义。朱光潜的《咬文嚼字》,其实就是《为“咬文嚼字“正名》,或是《“咬文嚼字”辨》(辨:分辨、分析)。与马南邨的《不求甚解》相似。他们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来阐发自己的见解,述说道理。我们通过上述的课内课外的文章的比较阅读,目的是写作时怎样进行求异思维,怎样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从而更好地掌握“反弹琵琶”的作文方法,以便更好地迁移运用。
一、周至县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现状
周至县属西安市远郊县。2013年,全县共有小学158所,其中公办小学153所;共有初级中学28所,其中公办初中27所。同年,全县共有小学生3.8万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和教育巩固率皆达100%;共有初中生2.6万人,初中毛入学率达100%,教育巩固率达99.7%。
(一)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增幅高于城镇,薄弱地区生均经费投入大
在教育经费安排上,向农村倾斜。2012年以来义务教育生均经费如表1所示,全县小学由3861.86元增至4291.14元,增幅达11.12%,与同期GDP增长幅度持平。其中,哑柏镇小学生均教育经费增幅达29.59%,超过全县平均水平。同期,全县初中生均教育经费的平均增幅和城关镇(二曲镇)的增幅分别为42.13%和36.79%,而哑柏镇、楼观镇的增幅则显著高于前两者,城乡教育经费在小学和初中呈缩小趋势。
在经费投入力度上,向薄弱地区倾斜。哑柏镇2012年义务教育生均经费是除城关镇外最低的,到2013年该镇义务教育生均经费的增幅远超其他镇,特别是初中生均教育经费的增幅高达78.61%,与其他地区教育经费的差距显著缩小。
(二)区域、城乡义务教育教师素质差距逐渐缩小
2013年以来,西安市近300名城镇教师赴百余所边远农村学校开展为期1年的支教活动,近600名中小学教师在区域内学校转任交流,乡镇义务教育教师交流轮岗每年按照3%的比例增加。周至县2012年平均每所公办小学教师交流人次为0.6人/次,2013年增至0.9人/次,同期平均每所公办初中教师交流人次从4.1人/次增至4.8人/次。对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地区,开展教师交流是提升素质的重点。2012-2013年哑柏镇和广济镇平均每所小学交流教师人次增长0.4-0.5人/次,分别达到1.5人/次和1.1人/次,增幅明显超过全县平均水平。
(三)采取多种措施,改善欠发达地区、薄弱学校办学条件
针对农村教育设施落后的情况,结合新一轮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合校并点工作,西安市先后对农村学校的校园、教室、食堂、取暖设施、宿舍等进行了整改,改善了农村学生的食宿条件,更新了破旧的课桌、黑板,配置了多媒体设备,接入了基础教育专网,还建立了“周至县远教服务QQ群”,使农村小学的办学条件与城市学校的差距进一步缩小。
(四)不断扩大困难学生资助面,提高资助标准,真正保障弱势群体接受高质量义务教育的权利
2013年以来,全县家庭经济困难的小学寄宿生每人每天补助标准4元,初中贫困寄宿生每人每天补助标准5元,全年以250天计算,小学和初中每生每年分别可享受到1000元和1250元的生活费补助。在及时拨付配套经费的同时,还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开展帮困助学活动。2013年接受各类社会捐助22起,捐资185万元,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850人。争取美国胡氏助学金6万元,资助学生59人。发放美国唐仲英爱心奖学金44.84万元,奖励学生830人。
二、周至县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的主要表现
义务教育是普惠性教育,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资源要均衡配置,包括硬件设施、师资队伍、管理水平、生源分配等,但目前不论硬件资源,还是软件资源,周至县在地区、城乡之间都存在配置不均的问题。
(一)生均教育经费在地区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扩大
从生均义务教育经费的镇际差异看,差距扩大明显。2012年以来地方负担的义务教育生均经费如表2所示,2012年地方负担的初中生均教育经费最高镇(广济镇,6472.71元)比最低镇(二曲镇,1547.22元)多4925.49元,2013年这一差距扩大到5743.32元(楼观镇最高,8031.08元;二曲镇最低,2287.76元)。地方负担的小学生均教育经费2013年最高镇(楼观镇,3935.69元)比最低镇(二曲镇,1096.15元)多2839.54元,而该差距在2012年是2826.28元(广济镇最高,3718.62元;二曲镇最低,892.34元)。
如果观察义务教育生均总教育经费的镇际差距,扩大的趋势更明显。初中生均总教育经费2012年最高镇比最低镇多5079.79元,到2013年差距扩大为6493.46元。小学生均总教育经费的情况与之类似。
(二)教育仪器设备、图书、网络建设、校舍建设等办学条件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存在明显差距
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基础设施县城优于农村,已经成为教育均衡发展的突出问题。周至县为国家秦巴山区集中连片地区贫困县,经济基础薄弱,城乡发展差距明显,农村学校基础建设相对落后。特别是农村小学缺乏最基本的图书、仪器设备和电脑,桌凳残缺不全,现代教育手段很难实现。在网络设备、网站建设、管理和应用等方面,城乡、地区、学校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数字鸿沟”正在形成。此外,图书购置情况在城乡学校之间的差异更是明显。经济发达地区和城镇的中小学图书拥有量大大高于农村学校。从调研组考察的楼观台九年制学校来看,年均资金缺口达30万元,经费不足令学校的常规运转都很艰难,冬季采暖等大型开支还无法解决,更无力购置图书和配备体育器材。
(三)教师学历、素质、年龄结构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校际之间落差依然很大
一是教师数量存在结构性失衡。从生师比看,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基本平衡。 2013年农村小学教育生师比为12:1,大大低于城镇的26:1,说明教师数量基本均衡。但是从教师的学科分布看,却存在结构性失衡。短线学科的教师,如专职音体美教师,计算机、英语等学科专任教师,专业生活教师,以及特殊岗位工勤人员在农村尤为紧缺。这种失衡将严重影响素质教育和全面教育的质量。
二是优质教师资源分布不均衡。农村教师老龄化现象严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新理念难以实施。《教师法》第25条明确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但现实与之仍有差距。如表3所示,2012年西安市教育行业比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行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高12681元,到2013年这一差距降低到11193元;在工资增长幅度方面,教育行业2013年比2012年增加了1608元,增幅是2.95%,而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行业同期增加了3096元,增幅高达7.39%。
教师的回报与贡献之间的差距,造成了农村优秀骨干教师的流失,加大了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教师素质的差距,同时也对欠发达地区教师队伍的稳定性构成了不利影响。
三、促进县域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政策建议
(一)理清各级政府在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责任
义务教育投入一般都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承担,但是由于体制不同,各级政府承担的份额、方式也并不完全相同。以法国、英国为代表的集权制国家中,义务教育投入主要由中央政府负责,以美国、德国为代表的分权制国家中,义务教育投入主要由地方政府负责。当前,我国财权重心上移,事权下移,这种不对称局面是造成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根本原因,其解决途径在于理清各级政府在义务教育中的责任,明确各级政府在义务教育均等化过程中的投入责任。同时,对各级政府的投入分列制度,避免财政资金“拼盘”使用,夸大本级财政在义务教育中的投入比例,真正做到“三个增长,两个提高”。
(二)统筹教师资源,保证并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福利待遇与公务员待遇同步增长,促进城乡教师的合理流动
现在全省各地都能做到财政统一发放教师的基本工资,但是基本工资以外的其他待遇,与当地财力紧密相关。在经济发达地区,工资外福利待遇甚至超过工资本身,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却只能保证基本工资,各地教师之间的福利待遇差距,是教师流动的一个重要原因,其结果是农村教师流向城市,经济欠发达地区教师流向发达地区,薄弱学校教师流向优质学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真正实现,应以优质师资均衡配置为前提。要保证优秀教师留在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必须使其福利待遇水平得到足够的提高,并为其提供提升自身素质的机会,比如课程培训、校本培训等,保持优秀教师队伍在薄弱学校、农村地区的稳定性。
(三)资助承担义务教育责任的民办学校
《民办教育促进法》将民办教育定位为公益性事业,因此包括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目前,民办学校的办学经费均为投资者自行筹措,与公立学校相比成本较高。为此,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学校,既要采取“积极鼓励”态度,也应落实“大力支持”的措施。按照《民办教育法》的规定,“人民政府委托民办学校承担义务教育任务,应当按照委托协议拨付相应的教育经费。”在教育经费方面对民办教育施以扶持政策,是各级政府义务教育职责意识增强的表现,也是促进义务教育均等化的必需,对于降低民办义务教育的成本费用,对于民办教育投资人依法“取得合同回报”具有很好的约束作用。因此,各级政府应依法落实对本区域义务教育阶段内民办学校的经费扶持,更好地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四)落实各项政策,切实保障弱势群体学生接受义务教育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学艺在自身。”语文涉及的知识面广。量大,具有强烈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因此语文学习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单靠按部就班的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
鲁迅在学生就坚持做读书笔记,写日记,手熟笔巧,为我们留下了大约一千万字的宝贵贵财富,成为文学大师,一代风范。
马克思精心研读文学名着,谙熟莎士比亚作品的词句、风格、并能育海涅、歌德的许多诗、讲话、写作便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求学时,每读一本书总是开动脑筋。细推深究,圈点批注,因此他的文章带有真知灼见,而被同学们传诵。
至今“推敲”之类的写作生活,更不胜枚举。
显然,大凡善于运用语文工具的人,无不经过一番苦苦磨练,谁怕下苦功,谁就学不好语文。
今天,我们学习了《乌塔》这篇课文。文章讲述的是一个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一个人独自游历欧洲的故事。
“爱孩子,为什么就不能让他们独立出门”文中的这句话让我感触很深。并让我想到了我们中国的孩子,一个个娇生惯养,都像小公主,小皇帝似的,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什么事都由父母代劳,什么风雨也没经过。天天赖在妈妈的怀抱里,既固执又任性。哪会有乌塔那样独立自主的能力呢?
乌塔在家里就设计了出行路线,准备了地图,还阅读了许多国家书籍,每到一处就会先查寻警察局的号码,以便遇到危险时请求帮助。而中国的孩子根本就不的可能有这样独立的机会。一方面是家长总是排我们干不了,不让我们去;另一方面是从小就由父母带着,没有锻炼的机会。就拿我来说吧;读了乌塔后,我想乌塔一个人都敢独闯欧洲,我为什么不可以从独立睡觉开始呢?所以,我在晚上不怕了,变的像乌塔一样勇敢和具有独立性。
妈妈曾不只一次的告诉我,做什么事都要有计划,有安排,早完成,剩余的时间就可以灵活使用。可我总当耳旁风,心想,反正我能完成,不用你管。可第二天上学的时候,才发现该完成的并没有完成,只有哭着鼻子写作业。学了这一课,乌塔的事迹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从今以后,我做什么事就都要有计划,有安排,早完成。
父母的过分溺爱,不利于我们的成长,不经风雨,很难成才,我们要学会独立,放开爸爸妈妈的手,去追寻自己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