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戏课堂笔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中英语 第二课堂 必要性 设计理念
受多种因素影响,藏区高中英语在教与学两方面存在诸多困难,因此需在常规课堂教学之外大力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在新的高考背景下,核心素养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对藏区高中英语第二课堂的必要性和活动设计理念有着极大的启示。
一、 藏区高中英语第二课堂的必要性
1.学生学习需要。相比于其他地区的学生,藏区学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英语文化知识了解方面甚至是英语基础知识掌握方面都有欠缺,这在一定程度上对英语学习造成了诸多困难。因此,有必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开阔学生视野,帮助减轻学习压力。
2.教学需要。第二课堂,顾名思义,依托于第一课堂存在,二者相辅相成。但除了受当地学校客观条件的限制之外,第二课堂活动主要是由教师的个人因素决定,而非教学需求以及学生需求决定,因此第二课堂基本流于形式。所以,藏区高中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在设计中,要勇于创新,科学整合教材,从实际出发,有规划、有目的、分阶段的进行,将其系统化、创新化、灵活化,以辅助课堂教学。
3.时代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人才市场在考核所需人才的语言能力时,更加侧重语言交际能力以及应用能力,强调思辨能力和对社会的关注度,弱化应聘者对书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教师首先要有好的意识和导向,创造条件使学生体验不同文化,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以顺应时代需求。
二、藏区高中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的设计理念
1.加强语言背景知识学习,积累人文底蕴,拓展视野。人教版高中英语的课本教材在编写上对自然、人文、社会、科学等各个领域均有涉及,内容包罗万象,对学生的知识面和思维能力要求较高,但受各种因素制约,藏区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恰恰缺少对文化背景的了解和灵活的英语思维能力。如人教版高中英语Book3 Unit 3 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Book6 Unit 2 Poems,Book8 Unit4 Pygmalion等单元均涉及到文学知识,侧重于对文学作品的赏析阅读,但藏区学生对该部分相关知识知之甚少,因此第二课堂活动在设计中要充分考虑语言背景知识的学习,弥补文学基础知识的缺陷。
要了解一个民族,首先要学习其语言,其次要通过语言了解其文化,掌握其思维逻辑,这个过程既可逆,又相辅,相成。英语教育的其中一个目的在于教会学生学习,能用该语言去体会不同人文风情,锻炼逻辑思维能力,获得精神的进步和美的享受,在文化的体验中形成包容、开放、向上的人生态度,为人的发展提供便利。因此,在第二课堂中应引导学生通过语言的掌握,学习西方的先进思维和理念,学会把不同文化融会贯通,积累人文底蕴,培养审美能力,从而达到美的教育。
2.激发兴趣,享受学习,享受生活,升华人生境界。第二课堂有别于第一课堂的一个主要区别在于它的趣味性、灵活性、广泛性。趣味性主要指活动设计形式丰富多彩,可以是诗歌形式、舞蹈形式、话剧形式、读书沙龙、歌唱大赛以及猜谜大赛等;灵活性主要指第二课堂的授课场地灵活、时间灵活、授课教师灵活、授课内容灵活;因为趣味性和灵活性,第二课堂活动容易激励学生广泛参与,参与的结果不需要客观的分数来评价,而是通过学生展示兴趣爱好,传达英文诗情画意,激发其学习热情。所以,在第二课堂活动设计中,要注意趣味性,引领学生发现自身兴趣及其意义所在,进而引导学生学会享受学习,形成积极向上的态度,发现并感悟生活的美,升华人生境界。
3.放眼世界,植根优秀文化,关注民族特色。核心素养中提到要关注人的发展,而人的发展又是长期的,自然的,与世界的发展协同的,因此在第二课堂活动的设计中还应关注自然及世界的发展。高中英语教材中有不少关于世界以及自然的学习单元,在课堂教学之外完全可以将其加以拓展延伸,形成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并参与社会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近几年的高考中,英语学科的考试不断强调民族传统文化,因此第二课堂活动的设计也要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学习西方优秀文化,同时关注少数民族特色,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民族视野,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国家主人翁意识。作为民族地区的甘南藏族自治州,校园民族气息浓厚,学生能歌善舞,活泼开朗,更是为开设第二课堂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Y束语
总之,随着核心素养提出,社会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民族地区高中确实有必要革新英语教学理念和思路,通过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本文笔者仅对藏区高中英语第二课堂的必要性和活动设计理念做了简要陈述,在日常教学中,还需各位教师从实际出发,制定科学的、可行的计划,辅助英语课堂教学,逐渐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养成教育是教学质量提高的方式之一,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可以促进学生健康持续的发展。对初中生而言,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有效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确保学生健康个性心理的良好发展,能够更好的适应学习、生活的发展需求。同时,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会终身受益。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1.目前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存在的问题
通过研究调查分析,目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学习习惯普遍存在较多的问题。首先,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不够理想。学生普遍存在自控能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没有动脑思考的习惯。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只能维持在15-30分钟左右,提问时不认真思考,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高。其次,学生课后作业质量较低。初中语文的课后作业大致包括日记、作文、练习册等,其作业的错误率较高,有的甚至出现抄袭现象。另外,学生学习效果较低。根据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以及作业测验分析,部分学生对语文基本知识(包括字、词方面的各种知识)掌握程度较低,其听说读写的技能掌握不够全面[1]。
2.加强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的措施
2.1 加强教育,提高学习习惯的认识。目前,大多数初中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主要是由于没有充分认识到良好习惯的重要性,不够了解良好的学习对学习与生活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加强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以便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习惯的重要性。例如,教师可以在讲授人教版《伤仲永》以及《孙权劝学》两篇课文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提前预习,大概了解两篇文章的异同之处。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对这两篇文章的讲解,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即使拥有再高的天赋,如果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像方仲永一样,最终变成一个碌碌无为的人。即使没有较好的天赋,像吕蒙一样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可以备受器重。通过上述例子可以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并急需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
2.2 加强学习习惯养成的指导。教师在着重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时候,还需要明确哪些习惯是需要努力养成的,并在养成教育的过程中,教授学生习惯养成的方法与途径。例如,在做笔记习惯的养成教育中,教师可以教授学生一些记笔记的技巧。在课堂记笔记的时候,由于大多数是教师口头讲述,学生在记笔记的时候不可能将其一字不落的记录下来,需要适当的选择笔记内容。记录的内容包括:教师重复强调,指明为重点知识内容;课文中的主要提纲;主要内容、主要表达精神的话语;文章中出现的数据以及例子;关键词语以及句子等。另外,还需要根据学生学习特点以及心理状况,适当的教授学生各种学习方法,以便促进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
2.3 激发学习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通常而言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在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的过程中,还需要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来促进学习习惯的养成。首先,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用方面,需要确保其富有新颖与趣味性,能够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3]。例如,教师在讲解《紫藤萝瀑布》这一课时,首先让学生提前预习,大致了解文章内容。课堂上通过多媒体将紫藤萝瀑布的图片或视频作为背景,吸引学生的兴趣。另外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图片展现宗璞笔下描写的紫藤萝景色,并让学生根据图片试着描写紫藤萝景色,再与课文描写的紫藤萝景色对比,分析与学习宗璞的写作技巧和运用的修辞手法。从而加深学生对《紫藤萝瀑布》这篇课文的印象,更加了解这篇课文的意境美。另外,在讲授《社戏》、《藤野先生》、《故乡》等鲁迅先生作品的时候,让学生提前预习,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教师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对鲁迅的生平和背景进行详细的介绍,加深学生学习印象,以便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鲁迅先生的作品。另外,教师可以使用典故教学法,讲解《皇帝的新装》、《愚公移山》、《桃花源记》等,可以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的背景或者讲解小说中以及传说中的精彩片段。通过各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在潜移默化的学习环境中,让学生养成预习、复习、阅读的良好习惯。
2.4 分类别训练。语文学习习惯的种类较多,在对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的时候,需要全面考虑到各种学习习惯的养成。首先,促使学生养成细心观察事物的习惯。通过观察能力的培养,可以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确保思维模式得到较好的发展。语文知识的涉及面比较广泛,其中自然、科学、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等都是语文学习的资源,教师需要通过让学生观察社会生活,观察周围的人、事、物等,将其有价值的素材记录下来,可以提高学生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写作能力。其次,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语文阅读不仅局限于课堂阅读,还需要加强课外阅读。由于语文涉及到的知识面比较广泛,要想学好语文就需要了解各个方面的知识点。因此,需要通过阅读来提升自身的语文视野。教师可以教授学生精读、浏览以及略读的方法与技巧。同时,还需要养成良好的查阅资料与朗读背诵的好习惯。在预习课文的时候,通常会遇到生僻字词以及不了解的知识,通过查阅字典以及各种资料加强对文章的理解,以便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同时,针对课文中的好词好句,经典谚语、格言等,可以加强背诵,提高自身语文内涵,并将其充分应用于写作当中,提高语文运用能力。
一、网络阅读的现实意义
1.网络阅读有利于拓宽知识视野,增加学生知识积淀
网络阅读指借助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来获取信息知识的阅读活动。语文新课标中规定:“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利用图书、网络信息渠道进行阅读。”网络上蕴含着丰富的阅读资源,学生通过网络阅读,大大丰富了语文知识,并且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自我评判,越读越会感到自己知识贫乏,越读就越想读。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又增加了知识储备,无论是对课内阅读还是对写作都大有帮助。如人教版《鲁滨孙漂流记》《昆虫记》等章节小说单元教学时,由于文章篇幅所限,课本上的作品都是片段性的,如果学生只是进行书本阅读,学生只能了解作品的部分内容,对理解作者的创作本意、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以及作品的写作手法等不能全方位掌握,但运用网络阅读就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作品,拓宽知识视野,使学生学到的知识系统性更强。这类课型可以安排学生课前从网上阅读,从网上了解文章创作背景,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它在当时所产生的影响等,这样在丰富学生知识视野的同时,综合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增加学生知识积淀,实现了网络阅读对语文阅读教学的促进作用。
2.网络阅读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随着教育装备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班班通工程已基本实现,网络也悄悄地走进课堂。由于网络的即时性、趣味性、互动性、实用性等特点,学生进行网上阅读的积极性越来越浓,城市学校学生80%以上习惯于进行网络阅读,农村学校的学生因条件限制有60%左右的学生进行网络阅读,所以培养学生网络环境下的良好的阅读习惯至关重要。如在《爱的教育》《春水》《伊索寓言》等文学作品的教学时,由于作品的连续性、教育性、趣味性等特点,让学生在网上阅读方面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语文课堂教学学生在网络阅读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养成了种种良好的学习习惯,犹如人们早晨要刷牙洗脸一样成为自然,这正是语文教学所期盼的。
3.网络阅读是一个全方位的综合性阅读
阅读的空间无限广阔,而且网上文章的时效性强,鼠标只要轻轻一点,无尽的信息就会扑面而来,令人目不暇接。例如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把学生带到电子阅览室上课。学生用百度搜索输入“徐志摩”,只要几秒钟,页面上就出现上千篇相关的文章,学生就可以阅读到有关徐志摩康桥情结抒思的最美的文字,以供学生比较阅读,感受徐志摩对英国剑桥大学的依依惜别之情,感怀徐志摩对康桥格外浓烈而深沉的情感,感受康桥生活对他的刻骨铭心。理解了这些,就找到了这首诗情感的渊源,就能准确把握这首诗的主题,落实大阅读教学观。
二、网络阅读的科学方法指导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说教给人做事的方法比直接帮助他做好某事更重要。方法是成功的钥匙,面对网络中海量的阅读信息,如何才能开展好网络阅读,可以说是目前广大语文教师既感兴趣又觉得困惑的事情。笔者觉得应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
1.帮助学生选择有价值的课程资源,进行深度阅读
网络阅读需要教师有一双慧眼,善于鉴别和整合有价值的资源。网络环境下的阅读教学要求语文教师将自己选好的多种口味的阅读资源上传到阅读教学平台上,供学生自主阅读,让他们徜徉在种类繁多、信息量大的阅读空间里,满足他们对新知识、新事物的好奇心,让学生在丰富的阅读中建构对知识的理解。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社戏》《安塞腰鼓》《竹影》《口技》教学时,利用每周一节阅读课时间,在电子阅览室上课,通过网络阅读方式,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写作特点、作者创作作品的动机、相关文体信息等。大大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有效为语文阅读教学服务。
2.教会学生上网阅读的搜索方式,进行文明阅读
教会学生运用百度、搜狗、爱问等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向学生介绍有阅读价值的网站,如励志文学网、木子书屋、101远程教育网等,让学生在这里自由阅读。学生可以利用阅读课的机会进行阅读,也可以在课下或者自习课时间到电子阅览室进行阅读,还可以在家里,在家长的指导下进行网络阅读。在选择读物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去阅读,确保学生进行安全、文明、健康地阅读,指导学生学会辨别是非丑恶,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这样才能在网络阅读中去弊除害,获得阅读的丰硕果实。
3.教会学生上网阅读时做好笔记,做到边学边记
学生在网络阅读时,要弄清楚文章写了什么内容,而且懂得分析文章是怎样写的和为什么这样写?同时把精彩优美的语句和文章的片段摘录下来,博采众长,并消化吸收,以便在写作时引为己用。这样,使学生养成上网就动笔的阅读好习惯,积少成多,自然会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校每学期都进行这方面的评比,学生上交网络阅读笔记,撰写阅读心得。这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做笔记,总结学习信息,感悟作品深刻内涵,落实语文学科的育人目标。
三、网络阅读的利弊分析
一、根据课本中安排的听说内容进行听说训练
现行初中语文教材,每一册均分布一些听说知识的训练点,如教材中的课堂听讲、回答问题、复述课文、讨论问题、致词、演讲等,它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听说训练的主要“抓手”。为了保证听说训练能够系统地进行,我常常是根据语文课本中有关听说的基本知识系统地加以介绍,使学生了解各种常用的听说形式的特点。教学中,我又根据教材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使学生在学习运用这些听说形式的过程中,掌握所需要的听说技巧,提高自己的听说能力。例如,初一时我是通过放映故事片让学生观赏,然后要求学生复述故事内容等方法来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初二时我又改为老师朗诵一段诗词后,要求学生照样朗诵出来;到了初三,我则以即兴演讲为重点进行听说能力训练,如老师先讲一个故事,然后让学生进行评述或拓展,或老师命一个题,学生口头作文等等。
二、结合讲读课教学进行听说训练
1.答问、讨论,有所侧重。
讲读课中师生的问答活动,是学生进行说话的一种有效的方式。在讲读课中,教师要尽可能在关键地方巧设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给学生创造口头表达的机会,让学生在加强对课文理解的同时,提高自己的说话能力。如《老山界》一文中景物描写非常精彩,教者可以此来着重训练学生的读、听能力:
(1)精读课文描写“星光”和“火把”的两段文字,思考并回答三个小问题:①这两段对星光和火把的描写,突出了景色的什么特点?②这两段景物描写衬托出了老山界山路、山势的什么特点?学生进行热烈讨论,踊跃发言。
(2)让学生记忆性听写第22自然段,教师朗读一遍(也可把个别生字、难词预先写在黑板上)。学生听时合上书本,不做记录,而后要求学生不失原意地默写下来,并当堂完成背默任务。
2.精心设计,每课一练。
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大胆改革教法,精心设计、合理安排听说训练点。如教学《社戏》,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是:检查预习效果,通过听写、注音,巩固字词,然后播放语文朗读录音,接着出示教学挂图,经过听觉、视觉活动,学生已深深地被课文的故事情节所吸引,有身临其境之感;最后再分角色朗读一些重点段落。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是:以熟读、背诵为中心,要求学生当堂理解和初步掌握记叙文的描写特征。第三课时的教学设计是:口述“看戏”场面,并结合前两课时未曾处理的其他习题,继续围绕记叙文中的描写这一重点,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掌握看戏前、看戏途中、归来及以后整个活动中的景物描写、人物动作和心情描写的方法。这样三节课各有所侧重,节节有练,听说与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满足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3.重视学生记笔记,循序渐进地进行听说训练
讲读课文时,学生听讲、记笔记是最好的最经常的听力练习。开始时,教者将要记录的重点、难点说得慢一点,类似于电视、广播播出的“天气预报”时的速度;如果是同学发言的,则由教师把重点内容再重复叙述一遍,作些适当的暗示。同时,指导他们如何记下教师讲授的要点。然后,记录的速度逐渐加快,直至和平常说话一样。这样,经过一个阶段的适应训练,绝对多数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做听课笔记了。
三、与写作课相结合进行听说训练
写作课同样可以对学生进行听说训练。写作前。教师要讲授一定的写作知识并对学生进行具体的指导。学生听取这写指导本身就是在进行听力练习。写作课上教师组织学生通过讨论确立作文要表现的主题,引导学生谈自己所选择的题材以及自己对文章的构思,这些环节都是锻炼学生说话能力的极好机会。写作课上最有效的说话训练是动笔之前的口头作文。先来一次口头作文,可以锻炼学生连词成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能力,从而做到有中心、有条理地进行口头表达。经过这样经常性的口头作文训练,学生行文的思路清晰了,语言丰富了,也为写好作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此外,在写作课上,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合作进行习作评价,也是进行听说训练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优秀习作和有毛病的文章念给学生听,让他们比较优劣,发现别人文章的优缺点,再由学生口头发表意见,进行评议、修改。久而久之,既可以提高学生听话能力中的评价鉴赏力,也可以提高学生说话能力中的发表议论的能力。
四、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进行听说训练
要保证听说训练的效果,除了在课内有计划地进行听说训练外,还要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朗读、背诵、复述及听记、口头作文等多种竞赛;召开辩论会;举办“模拟法庭”,小记者现场采访;故事演讲会;童话表演;、相声小段;表演课本剧;每日5分钟读报,新闻会等等。还可运用录音、广播、幻灯、
关键词:切入点;优化;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9-052-1
选择最佳教学突破口,是教者围绕教学目标,审视作品个性,教出特色,达到教学理想境界的有效手段。把握作品个性处理教材亦如“解牛”。选点、切入、动刀,选点即突破口,抓住课文关键点,寻找最佳教学切入点,牵一发而动全身,设计教学、优化教学、完成教学任务也就“游刃有余”。
选择最佳的教学突破口,是教者致力于使自己的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收到事半功倍最佳教学效果的最有效途径。对新事物的好奇心是中学生重要的心理倾向。心理学家根据经验和实践证明,认知内驱力多半是从好奇的倾向派生出来的。学生这种心理倾向一旦被激发,就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旺盛的认知内驱力。教者的主要职责之一就是要让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因为“教学成功的前提是学生自己的求知兴趣和能力”。选择最佳突破口,就是从激发学生心理倾向出发,以角度的巧妙,切入的新异,呈现出新颖不俗的教学设计,给学生创设一种急于求知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那么,如何来找准教学的最佳切入点呢?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一、根据课文内容,充分利用课文的矛盾因素,抓住并能提出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未知答案,形成突破口
《社戏》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传统名篇,课文较长,共11页纸,如果按照传统的小说三要素去讲授课文,即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描写三个方面去按部就班地去讲授,那么就过分地过早地传授文体知识,显得过于呆板。
鉴于以上情况,老师在检查完学生的预习情况后,抛出一个问题:这出戏好看吗?速读课文,说说你的理由。学生看书思考并在课文上作标记,五分钟后,开始有学生举手。有学生说,这出戏不好看,因为课文19~21节中,有这样的描述:“双喜他们破口喃喃地骂”,“有几个打着呵欠,无精打采”,“我忍耐地看着”等句子表明那晚的戏太糟糕,不能吸引小朋友们的兴趣,因此戏没看完,大家就回去了。但另有许多学生持相反意见,他们认为戏好看,理由是课文结尾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如果戏不精彩,课文为什么要强调“好戏”、“好豆”,还说,一直到现在都再没吃到这样的“好豆”,看到这样的“好戏”……
双方争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这时,老师说:“你们讲得都有道理。”学生愕然,一脸困惑。这时教者又启示学生:“那晚,戏台上的戏确实不好看,但课文结尾又强调那夜的戏好看,与前文看似矛盾,但前文指戏台上的戏,而结尾那夜似的好戏指生活中的戏,指那晚我与小伙伴们之间的难忘的生活。”
“哦,原来如此!”学生恍然大悟。
“那么那夜有哪些美好的见闻或事情令我终身难忘呢?”
接着,学生们都饶有兴趣地纷纷看书,作笔记。5分钟后,许多学生纷纷举手,畅所欲言。“江南水乡的夜景美。”“平桥村的人好!”
老师一看,学生基本讲到点子上去了,就因势利导,挑选几个语段引导学生品味鉴赏语言,一番重锤猛敲,自然拎出了课文的精华。
最后师生深情地朗读了课文的最后一段话:“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课在袅袅余声中慢慢结束。
二、寻找关键词句
围绕课文主题情感,提炼出最能表现全文主题、情感和特点的字、词、句。以此为教学突破口,设计教学,为学生建立可靠的基点,从而带动教学任务的完成。
比如《孔乙己》一文,让学生体会孔乙己这一人物性格既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也是文章的教学难点。我们在教学中要避免那种程式化的介绍背景、分段式的教学,又能让学生充分地亲近文本。在教学设计中,可从孔乙己前后两个不同的动作,即“排”与“摸”这两个关键词切入课文,层层深入地剖析孔乙己的悲剧命运。这样,选择这一切入口,课堂上枝蔓少一些,集中力量揣摩人物形象。通过揣摩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反复地阅读文本,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筛选信息,整理信息,从而引导学生形成对孔乙己这一形象的完整认识。通过反复揣摩孔乙己这一形象,拓展到对其他人物形象的分析,拓展到对背景的挖掘与补充,从而由点到面,形成一个系统的认识,既把握了人物形象,把握了人物性格,又认识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初步认识了作品的主旨。
三、探求辐射源
或从点或从面,或从线的角度,发现课文能够成“集合”的知识板块,以此为突破口辐射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