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外贸人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义乌外贸历史很长,但长期扮演土特农副产品的出口供应地角色。19世纪末,义乌已有对外贸易,清朝光绪年间有金华火腿出口的记载,中华民国初期,义乌出口货物以传统土特产品为主,主要商品为火腿、桐油、南枣、毛猪、猪鬃及萤石等。1989年义乌第一家“合资”企业批建,1990年开始有自营出口。1994年义乌第一家外贸流通企业成立,从此以后拥有自营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开始增加,外贸出口总额有一定的增长。19世纪90年代末期,小商品出口开始兴旺。21世纪初,来自中东、东亚、欧美大批外商长驻义乌直接开展小商品采购,境外企业驻义乌商务机构越来越多地设立起来,开展业务联络、产品介绍、技术交流等活动。同期,众多外地进出口公司来义乌设立办事处采购进货,从而形成了外贸流通企业、生产企业和外地进出口公司等共做外贸的大格局。
一、义乌外贸出口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1、外贸出口总额稳定增长
2004-2007年,义乌外贸出口总额平稳增长,年均增长率为22.95%,高于同期义乌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其年均增长率为15.78%,而低于同期全国和浙江省出口总额年增长率,全国29.18%,浙江32.63%。2004年义乌外贸出口总额为9.8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03%,2005年10.92亿美元,增长26.1%,2006年13.41亿美元,增长22.8%,2007年16.7亿美元,增长24.87%。
2、外贸出口商品种类繁多
我国海关把出口商品分成22个大类和99个小类。统计资料显示,2006年义乌出口商品19个大类72个小类,2007年出口商品18个大类69个小类。
3、外贸出口市场广阔
2004年义乌商品出口到182个国家和地区,2005年回落到160个,2006年又增加到178个,2007年又小幅回落到177个。对欧洲与亚洲的出口超过其他各洲,2004-2007年对欧洲和亚洲的出口基本上平起平坐,2004年出口亚洲3.15亿美元,欧洲2.53亿美元,2005年出口亚洲3.47亿美元,欧洲3.53亿美元,2006年出口亚洲4.22亿美元,欧洲4.10亿美元,2007年出口亚洲5.14亿美元,欧洲5.19亿美元。
4、出口经营主体多元化
义乌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和“三资”企业出口经营多元化格局已经形成。而且义乌民营企业出口不断增加,在全市出口总值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且有超过国有、“三资”企业出口额的趋势(表1)。
5、出口产业聚集
义乌原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县,改革开放以来,小商品批发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实行“以贸促工,贸工联动”的策略,通过贸易促进了一大批工业企业的诞生,形成了纺织、服装、工艺品、印刷、纸制品、金属制品、塑料制品等优势行业,这优势行业的总产值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40%,这些行业的发展为义乌的出口提供了重要平台。小商品市场和工业与超过万人的常住外商相结合,使得义乌外贸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外贸管理和服务功能日臻完善,在建设国际性商贸城市的征途上,步入了一个新的里程。义乌外贸出口发展不仅带动了义乌市以至周边地区小商品产业的集聚发展,而且在金华、台州、衢州和丽水等地区形成了以义乌为中心的小商品产业带。
6、对本地区、浙江中西部地区及全国的中西部地区的贡献大
义乌外贸出口的发展对本地区财政收入的贡献大,对浙江中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的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就业都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义乌外贸出口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外贸出口发展面临的环境威胁
1、世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外贸出口国际环境恶化
世界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又开始盛行,义乌出口商品也深受影响。2004年以来,美国、土耳其、欧盟、巴西等国相继对我国出口的木制卧室家具、纺织品、拉链、圆珠笔、袜子、皮革、钢丝衣架等进行反倾销、保障措施调查,涉及义乌企业30家以上,涉案金额1300万美元以上。特别是04年10月,美国对中国生产的部份袜子产品实施数量限制,而美国市场是义乌袜业出口的重要市场,这种举措冲击了义乌对美国的袜业出口。
2、国内外贸出口政策环境传统优势逐步散失
我国开始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取代了传统的以“奖出限入”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保护贸易政策。2005年7月21日以来我国人民币开始升值、国家近年来出口退税率一再下调,当地政府在2006年后取消了政府对出口的补贴等等政策的调整,使得义乌商品出口成本上升。
3、外贸管理部门出口管理能力较弱
在我国,外贸出口长期受国家政策扶持,因此,外贸管理部门的管理意识不足、管理能力低弱,即使不管理,也可以工作有成效。义乌外贸管理机构主要为义乌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义乌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金华海关驻义乌办事处。海关在义乌实行的“异地报关,口岸放行”模式及 “旅游购物商品货运出口”模式,使义乌小商品出口大提速。义乌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为解决市场采购出口商品检验检疫监管工作瓶颈问题而开展了“规范化外贸仓库管理工作”。义乌检验检疫局与金华海关义乌办事处建立了关检执法合作机制,共同研究与解决市场采购出境货物检验检疫监管工作当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为进一步推动地方开放型经济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做出新的、积极的贡献。然而据调查,仅有16.9%的义乌流通企业(公司)认为外贸管理机构能够满足公司发展的需要[2],大多义乌流通企业(公司)对外贸管理机构的管理权限和业务优化仍有较高的期待。
(二)外贸出口模式和结构缺陷
1、外贸出口模式落后
义乌现有外贸出口模式的特点是量性增长较快,而质性增长较慢。这种外贸出口模式为低层次的创业活动提供了很好的机遇,然而这种模式本身有很多缺点,许多的外商来义乌直接进行人员采购,成本很高。交易的对象主要是小商品,产品结构简单,价格竞争异常激烈,外贸交易模式较为原始,资源消耗较大,规模与效益不对称,部分传统的出口商品规模大,但附加值不高,导致效益不高。
2、外贸出口主体结构失衡
2001-2007年间义乌自营进出口企业数量剧增,然而在数量不断增长的过程中,却出现了两种逆势的现象,一是获得出口权但未开展业务的企业多,2002年为16家,2003年50家,2004年116家,2007年高达962家,占出口主体总数的66.5%。二是2006年6月到7月中旬出现了50多家小型外贸公司倒闭,是同期新增外贸公司数量的两倍,且有多家小型外贸公司当时正面临经营困境和倒闭的结局。
3、外贸出口产品来源地结构欠佳
2006年义乌八个镇街道中,出口较大的有江东、稠江、大陈、北苑,这些地区出口已超过亿美元,其中稠江出口达15053万美元,居各镇、街道之首,江东、北苑紧跟其后,分别是14163、14022万美元。几个工业基础较薄弱的镇,出口总额不大,地区间的协调发展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4、外贸出口商品结构优化不够,出口产业结构和市场结构不合理
义乌出口商品中仍以低附加值的工业制成品为主,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出口比重低,2006年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出口最多,占全市出口额的51.84%,同比增长22.57%。前五大类商品为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杂项制品、塑料及制品、金属及制品、化学工业及相关产品,这五大类商品的出口额占全市出口额的82.41%。因此义乌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任务很重。义乌至今已培育出针织袜业、饰品、工艺品、玩具、拉链和毛纺等16大极具竞争力的优势行业,市场占有率都占全国30%以上,但产业同构现象较为严重,带来过度竞争、资源耗费等与可持续发展相悖的问题。义乌产业结构急需由轻型加工业为主向深加工化、高技术化和服务化转化。出口产业结构决定了出口商品结构,并最终决定着出口市场结构,义乌的出口市场结构也应由低端市场向高端市场转化。
三、义乌外贸出口可持续发展对外贸人才的需求分析
本论文中所说的外贸人才指外贸经营管理人才,是在其工作岗位上能胜任本职工作并对工作所涉及的业务具有前瞻能力,能推动外贸业务发展的经营管理人才。具体来说,包括中高级外贸人才和一线应用型人才。中高级外贸人才包括外贸企业的负责人和企业外贸业务部门的负责人,而一线应用型人才为在外贸企业中从事一线工作的外销员、跟单员、采购员、制单员、报检员、报关员、核销员和退税员等。
1、知识需求
外贸出口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外贸人才具有扎实的外贸专业知识,良好的产品技术知识,优良的外语知识,高超的电子商务知识,必要的风险管理知识以及基本的世贸组织知识。在外贸专业知识部分,要使得外贸人才的外贸理论、政策和实务知识结构合理,其中外贸理论和实务知识在专业知识体系中的重要性提升,而外贸政策知识的重要性下降。
2、能力需求
1)外贸人才应具有较强的开拓能力,在严峻的外贸出口形势下,开拓型外贸人才的需求最为迫切。客户是外贸出口主体的生命,因此,各出口主体都把开拓型外贸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放在首要位置。这里包含了外贸人才的专业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跨文化能力和创新能力。
2)外贸人才应具有较好的管理能力,首先要有良好的业务决策和组织能力,其次要有较高水平的财务管理能力,还要有人员管理能力。此处则包含了外贸人才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
3、素质需求
1)外贸人才应具有科学的发展观,廉洁自守等高尚的道德品质。出口的可持续发展最终还是为了人的可持续发展,如果在出口发展过程中,失去了人的宝贵道德品质,那是得不偿失,所以应摈弃“出口至上”、“物质至上”的思想,应回归到人的终极关怀,这样才不会在出口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渐行渐远。
2)外贸人才应往最需要的地方去。外贸人才应积极介入外贸出口落后的镇街,帮助这些地方发展出口,外贸人才还要往未开展业务的外贸出口主体中去,帮助这些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3)外贸人才应具有创立实业,争创出口名牌、引导行业发展的精神。外贸人才不应与同行进行盲目的低价竞销,而应以自己的优质服务和优良的产品质量赢得顾客尊重,外贸人才不应在低端市场与同行进行竞争,而应在中高端市场大显身手。
4)外贸人才应具有“大经贸”的综合素质,既要有引入外资的国际融资素质,又要有“走出去”战略具体实施者的必备素质。
5)外贸人才应变具有灵活应变的素质,大胆开展客源渠道创新、组货渠道创新、内部管理创新。
4、种类需求
1)中高级外贸人才需求增加
据2007年7月义乌工商学院国贸教研室对外贸出口主体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义乌外贸出口主体中有86%需要中高级外贸人才。
2)一线外贸人才需求相对减少
同期进行的调查显示,义乌外贸出口主体对除外销员等岗位以外的一线外贸人才的需求为零。
3)开拓型、知识型、环保型、决策型、市场调研型人才需求将不断增加。
参考文献:
[1]根据2007年从义乌市外贸局获取的《义乌外贸志》稿件整理而得.
关键词:高职高专;涉农外贸人才;人才培养;跨境电商
基金项目:2015年度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职业教育专项研究课题“基于跨境电商的涉农外贸人才培养方案研究”(课题编号:GX1534)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5月30日
一、贸易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外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变化
全国各地高职院校外贸专业历来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服务商贸行业的中小外贸企业,具有良好的外贸职业道德、诚信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等职业素质、掌握国际贸易专业基础理论及进出口业务专业知识,熟练掌握单证制作、外贸跟单、外贸业务、进出口报关报检、国际货代等职业技能,进而能从事外贸业务员、单证员、跟单员等岗位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外贸人才。从上述人才培养目标可以清楚地看出,依据外贸岗位所要求的职业技能确定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职业院校外贸专业设定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方式。然而,随着国务院2015年《关于取消一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的决定》(国发[2015]41号)的,涉及到国际商务单证员、国际贸易业务员、外贸跟单员、外贸业务员等外贸类岗位的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的取消,意味着上述外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并不能完全适应新经济时代外贸发展趋势并满足外贸相关岗位的技能要求。另外,近年来跨境电子商务在对外贸易中被广泛应用,其乐观的发展前景给传统外贸注入了新鲜血液,成为外贸发展的新一轮驱动要素,越来越多的传统外贸企业加入到跨境电商的经营行列,面对转型升级的压力,外贸企业对从业人才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精通商务英语、具备电子商务经营能力,掌握外贸知识与技能、熟悉海外市场营销的复合型贸易通才成为外贸企业青睐的对象。然而,与外贸企业对电商外贸复合型人才巨大需求存在反差的是由于正处于传统外贸经营方式向跨境电商经营方式过渡的初期,既有的外贸人才由于知识结构与职业技能与现阶段贸易方式的要求相差甚远,因此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复合型人才呈现严重的供不应求状况。
基于上述外贸考证淡化与跨境电商强势发展对相关人才需求的双重因素影响,高职院校更应当着眼于社会与市场,结合区域经济发展优势与特色,以新贸易形势为背景,以学生就业为导向,针对国内中小外贸企业的发展需求与企业对人才岗位的不同招聘要求,总结企业对人才的职业技能要求,进而确定人才培养方向并修定人才培养目标。目前看来,除了国际贸易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外,培养对象对有关于国际物流、电子商务应用技能、海外营销等综合专业技能的掌握也将成为培养重点。
二、跨境电商发展现状及其在农产品贸易中应用情况
(一)跨境电商发展情况。受劳动力成本提高等各种因素影响,我国外贸企业的压力与日俱增,而跨境电子商务简化了传统贸易的中间环节,以低成本、高效率的优势成为近些年我国外贸发展的新主力军,而且与传统进出口贸易增速不断下滑的局面相反,我国跨境电商呈现异军突起的态势。据统计,2008年我国跨境电子商务交易规模总额仅为0.8万亿元,2009年增长至0.9万亿元,增长率仅为9.2%,这之后,跨境电商呈现飞跃发展势态,交易规模增长率始终保持在25%以上,最高达到33.3%,交易额也从2010年的1.1万亿元迅速增长到2015年的5.2万亿元,预计2016年将会达到6.5万亿元,除了贸易规模给传统贸易带来巨大冲击外,参与跨境经营的企业数量也呈现井喷式增长,截至2015年底,中国各类跨境平台企业已超过5,000家,通过平台开展跨境电商的外贸企业逾20万家。在这些卖家当中,以中小企业为主,我国的外贸企业使用的跨境电子商务平台主要有来自美国的EBAY、阿里巴巴的全球速卖通、环球资源网、中国制造网、兰亭集市等知名的外贸平台等,京东、腾讯等电商巨头也纷纷布局进人跨境电子商务行列。
(二)农产品电商跨境交易活跃。在国内计算机互联网技术迅速普及,农业、物流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农产品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目前各类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已超3万家,新型交易模式层出不穷,农产品与图书、服装、3C电子产品(计算机、通讯和消费电子产品)等一样成为电商企业激烈角逐的热点,预计未来我国涉农电子商务将继续高速发展。截至2015年,我国涉农类电商企业达到3.1万家,但受困市场无序竞争、物流成本高等问题,只有1%的电商能达到盈利状态,农产品尤其是生鲜类食品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给电商企业在产品选择、冷链保鲜、物流配送等方面提出了新要求,也催生了包括第三方商家入驻、自营直销、自建冷链物流等一大批新型网络零售业态,其中生鲜农产品的跨境电子商务模式成为一大亮点。我国农产品电商方兴未艾,但总体处于起步阶段,在法律规范、诚信体系、标准建设、食品安全风险管控、涉外交易流程等方面仍有很多工作要做。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推进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克服了传统农产品交易方式中的信息不对称,有利于通过集成市场解决农产品交易难题。
三、涉农外贸电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主要问题。当前国内相关企业的农产品跨境电商商贸人才极为匮乏,在人才培养上还存在问题,与当下加快农产品跨境商贸发展的形势任务要求不相适应。一方面涉农外贸人才培养院校与企业用人要求存在供需脱节的情况,现有的高职院校国际贸易课程设置和外贸人才培育模式无法适应涉农外贸的需要,而传统的电商专业在人才培养上细分为电子商务管理与电子商务技术两个方向,其中商务管理更关注对学生市场情况调查、网络销售及推广等方面的能力培养,商务技术方向倾向于培养学生在数据库信息挖掘、网络技术应用等方面的能力,况且电子商务专业始终把国内电商发展作为教学和研究的重点,较少涉及跨境电商方面的内容,更没有细化到农产品电商贸易方面的教学;另一方面涉农贸易的相关企业缺乏必要的吸引力。农产品生产具有成本高、风险大的特点,导致农业外贸收益较低,与其他商品贸易在利润上存在较大差距,对跨境电商人才缺乏必要的吸引力。此外,一些涉农外贸企业自身的管理落后,企业文化建设薄弱,企业内部环境不利于外贸人才成长。
(二)成因分析。深入分析跨境电商发展形势下涉农外贸人才存在的问题,导致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涉农跨境电商外贸人才的培养缺乏合作意识。各级职能部门、相关高校及涉农外贸企业对人才培养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合作意识或有效的合作机制,在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上过分强调院校的主导作用,缺少统筹协调,与企业实际及市场需求结合不紧,没有形成工作合力;二是企业对涉农外贸人才要求具有综合性素质,既要同时具备外贸与跨境电商经营的知识背景,又要熟悉农业及农产品等相关知识,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的专业相对单一,无法适应涉农外贸企业的实际需要;三是在高职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教育实践平台发挥作用不到位,导致学生有效实践教学缺乏,实效性不强,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比较突出。
四、跨境电商视域下涉农外贸人才需求情况分析
近年来农产品类跨境电商平台涌现,促进了涉农外贸迅猛发展。以阿里巴巴平台为例,目前该平台上农产品卖家数达到39万多个,跨境农产品销售增长率超过112%,跨境电商贸易的日益活跃助推了涉农外贸人才的需求缺口持续增大。综合分析涉农企业对开展农产品跨境电子商务人才需求情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跨境电商视域下涉农外贸人才的专业技能要求。一是对外贸易能力是涉农外贸人才的核心素质,涉农外贸人才必须具备同国外客户交流沟通的能力,熟悉外贸业务的相关流程,具有较强的国际间订单、物流、保险、结算、报检及报关等业务处置技能,而跨境电子商务只是实现对外贸易的手段和方式,因此应当将国际贸易的专业技能作为人才培育的重点方向,打牢涉农外贸人才培养的基础;二是注重对涉农外贸人才学习能力的培养。通常院校设置课程存在滞后性的特点,而跨境电商背景下,电子商务交易规则和先进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实务操作方面的能力,掌握学习新技能的有效方法,在干中学、在学中干,才能适应跨境电商视域下涉农外贸的发展要求;三是加强对涉农外贸专项技能的培养。要把农业知识与对外贸易、跨境电商技能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全面学习和综合掌握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的模式与方法。
(二)跨境电商视域下涉农外贸人才的知识背景要求。一是外语知识。由于涉农外贸工作需要面临大量国外的供应商或客户,具有扎实、熟练的相关外语书面表达和口语能力是基本要求;二是网络信息技术知识。涉农跨境电商外贸活动产业链长,服务保障要求高,整个过程始终要求从业者必须以现代计算机和网络信息科技专业知识作为支撑;三是文化与法律知识。从业人员必须了解和熟悉相关国家和地区的文化、风俗及法律等方面的知识,以便熟悉所在国农产品消费群体的思维模式与生活习惯;四是农业、物流及外贸知识。
(三)跨境电商视域下涉农外贸的人才类型需求。涉农外贸企业需要的核心人才始终是国际贸易类的专业化人才,而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进步,对外贸易与跨境电子商务的结合日益紧密,适应这一发展趋势的需要,外贸人才必须以国际贸易类人才为基础,进一步加强涉农电商外贸人才的细分,适应专业化和复合化的人才需求目标。对开展农产品跨境电子商务的企业而言,希望涉农外贸人才更加专业化,从专业类型需求看,规模较大的涉农外贸企业开展跨境电子商务主要需要农产品跨境电商运营类人才、农产品跨境电商网络销售类人才、农产品跨境电商技术类人才、农产品跨境电商综合管理类人才等四类人才,而一些中小型的涉农跨境电商外贸企业需要的多为复合型人才,要求这类人才既要熟练掌握外语与相关跨境电商平台的运行规则,精通国际贸易的相关政策和发展动态及区域易习惯等,又要具备相应的外贸与电商实战经验和基本技能,更强调人才的综合素质。
主要参考文献:
[1]龚宏伟.需求导向与区域经济发展深度融合的高职涉农复合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5.4.
(1.保定职业技术学院,河北保定071020;
2.保定市委组织部人才处,河北保定071000)
[摘要]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终极目标。根据新形势下外贸行业发展现状,本文就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如何适应市场需求来培养高端技能型外贸人才进行了一些探索与实践。
[
关键词 ]技能;外贸人才;培养模式
[DOI]10.13939/j.cnki.zgsc.2015.22.156
2014年,世界经济复苏势头趋于改善,增长动力有所增强,环渤海区域经济的发展将为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而且对外贸人才的要求也日渐提高。但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相脱离,不能满足职业需求。因此,改革现有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市场发展,是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
1高职院校外贸人才培养现状
(1)能力定位不准确。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具有大专文化或技能基础的,掌握必要的职业知识体系并具有扎实的职业文化素养和具有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可是,目前的状况是:高职院校对外贸行业的市场调研不够深入,缺乏与就业市场、用人单位的有效沟通,不能预测人才供需数量、结构状况和趋势的确切信息,造成人才供应的及时性不够和适应性不强。因此,毕业生的职业能力达不到企业的要求。同时,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偏高,导致众多中小城市或县域的涉外企业高端技能型外贸人才严重缺乏。
(2)专业技能不突出。目前,高等职业教育还不是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来设计教学体系和培养方案,没有充分考虑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课程设置缺乏对人才培养定位的思考,不能体现地方性、行业性和市场导向性等特性,不重视人文教育,职业道德难以内化为学生的行为规范;毕业生外贸业务、电子商务、英语口译等专业技能不突出;心理素质、团队协作、沟通技巧等综合素质不高。使得毕业生不能快速转换角色,适应职业岗位。
(3)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职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确,高职院校课程设置没有很好地突出知识的实用性,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也没有很好的突出“高技能”是当前的普遍现象。
2高端技能型外贸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职业岗位密切相关,是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环节,是决定如何培养学生、培养什么样学生的关键,也是高职教育的特色所在。
2.1工作任务调研
为了准确定位培养目标,我们定期深入企业进行市场调研。2014年,我们再次进行工作任务调研,对京津冀地区42 家涉外企业发放了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涉外企业性质、企业紧缺岗位、企业对外贸易地理方向、从业人员学历层次、从业人员资格证书、从业人员外语应用能力等18个调查项目。根据外贸人才需求状况,从分析学生未来工作岗位和岗位能力入手,科学制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
2.2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构建
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质标准,在课程设置上充分体现职业教育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指导思想,将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全面素质教育培养,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1)专业基础课程。根据发展的需要,不断开发基础素质课程。例如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引入,最早提出“生涯教育”的Herr 认为,生涯教育是围绕生涯发展而进行的所有正规教育。[1]学生能够掌握大学生涯规划的步骤与方法,并结合个人专业和职业发展倾向,制定和实施大学生涯发展规划。前期调查显示,64%的中小民营企业认为自己所需要的外贸人才要精通外语,尤其是口语要好。在听说能力方面,要求能直接与外商沟通,进行简单的贸易磋商与签订合同。在写作能力方面要求能无障碍地拟写电文。所以加强并完善英语教学,增加英语项目模拟训练,在进出口业务中采用全英文模拟以增加英语的实战性。计算机技能方面,学生要熟练掌握网络使用技能,具备网上贸易的能力。所以增加因特网与应用、数据库以及电子商务与应用等课程,强化计算机应用能力。
(2)专业核心课程。在课程体系建构的过程中,根据本专业领域的职业岗位、其典型工作任务以及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分析应具备的主要技术能力,明确出专业核心课程。从国贸专业人才知识构成——能力培养——素质形成的发展规律上,突出实践教学全过程并做到循序渐进。具体实施如下:一是以国际贸易业务流程(以出口为主)为主线,构建以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模块的课程体系,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二是制作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下的教案和多媒体课件。三是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恰当的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自主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四是四步驱动法:任务呈现—知识支撑—技能训练—操作评价。五是有针对性地采取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完成完整工作任务能力的培养。六是在商务实训室进行外贸仿真实训:使用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系统和单证编制系统进行专业核心课程校内实训;利用各种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扩展学生的实践空间。(见表1)
调整后的核心课程,强化动手能力和实战训练,配备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教师指导学生模拟训练,让学生在仿真国际贸易环境中体会贸易全过程,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有效提高国贸专业人才的实务操作技能。
(3)素质拓展课程。外贸行业是专业性很强的行业,新产品、新技术在不断地发展,外贸形势也在的不断发生变化,学生只有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才能保证职业发展。因此,自主学习能力在适应企业需要方面尤为重要。并且,对涉外企业来讲,员工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企业忠诚度等职业素养关系到企业的长期发展,所以,企业对外贸人才职业素养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我们建立了素质拓展课程库,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自主学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合作共事能力、协调应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服务质量意识、规范的言行举止、仪态仪表以及环境保护意识等。为了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运用他们所学的专业知识,主动深入社会、服务社会,从中发现并解决问题,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同时,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参与社会实践的指导教师跟踪到位,对学生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保证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过程的指导力度,确保社会实践活动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Baker,S.B.,Taylor,J.G.Effects of Career Education Interventions:A Meta-analysis[J].Th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1988(46):376-385.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2006.
[3]杨杰.深化河北高职院校社会实践改革的对策[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
[4]崔艳芳.外贸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探究[J].黑龙江教育,2013(1).
[5]杨奕.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校中厂”运作模式的分析[J]. 中国市场, 2014(21).
[6]牟光宇.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J]. 中国市场,2015(8).
[7]赵鹏,张少涛,魏琪琪.人力成本上升对中国出口导向经济发展的影响[J]. 中国市场, 2014(2).
[8]贾建勋.人民币升值对外贸企业的影响及其对策[J]. 中国市场,2014(6).
关键词:保定白沟;箱包产业;外贸人才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3年保定市软科学研究与发展计划课题“保定白沟箱包产业外贸人才需求调查及对策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13ZR055)
中图分类号:F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3月10日
一、引言
从20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保定白沟箱包产业逐步成长。如今白沟箱包的产业基地与从业范围已覆盖周边6个县市、55个乡镇,100多万人,依托白沟市场从事箱包加工及相关服务行业,全国箱包50%产自这里,产值已达百亿元。但是还存在高端品牌不多、竞争力不强、产品附加值不高等问题。究其原因,除了白沟箱包产业创新能力不足、品牌建设力度不够、企业经营能力不强等原因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高素质、实用型的外贸人才。
二、白沟箱包产业外贸人才供求现状
1、外贸人才需求逐年增大。近年来,白沟箱包产业发展迅速,外贸也出现了可喜的增长趋势,与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自营出口额逐年翻番,由2008年出口不足850万美元,到2011年达到4,224万美元,增长近5倍;间接出口额由2008年的11.1亿元增加到31.2亿元,增长2.8倍;外贸队伍更加活跃,2008年有自营进出口权的商户仅有32家,到2011年达到97家,增长超过3倍;出口市场不断扩大,2008年出口国家和地区仅有32个,到2011年白沟箱包销往俄罗斯、中东、东南亚、拉美、非洲等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境外注册商标升温,2008年仅有境外注册商标51个,2011年达到了321个,增长6.3倍。最新调查数据显示,截止到2013年,白沟箱包业自营出口额已增长至7,910万美元,间接出口额增加到56.5亿元,自营进出口权商户增至120家,境外注册商标也达到了342个,外贸业发展比两年前均有大幅度提升。但必须看到可喜形势下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国内贸易额远大于国际贸易额,外贸比例过小;二是开拓国际市场的行动较为单一。主要是参加在我国境内或国外组织的各种展会、电子商务活动等,但是面向海外市场的营销推广力度还不够、沟通能力不强,与沿海地区的箱包产地还有较大差距;三是缺乏各层次的外贸人才。既缺乏有国际视野、能够积极组织所属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的管理型人才,也缺乏熟悉国际贸易规则、语言沟通能力合格的各类应用型人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白沟箱包企业从事外贸人才200多人,通过职业资格认证的国际单证、国际跟单人才仅30人左右。为了积极拓展海外市场,扭转直接出口乏力的情况,如果白沟地区的120家规模以上箱包企业均拥有自营进出口权,它的需求量最少将达一两千人。
2、具有自主出口能力的企业业务进展不大。近年来,随着白沟箱包企业的逐步做大做强,企业迅速发展,对国内市场的占有率逐年上升,在国际市场上也赢得了一定的口碑。但是,据调查,普遍存在着两种业务倾向:
首先是扩展国际市场渠道单一。主要是抱团参加各类国内、国际箱包展会,通过展会推销产品拿到订单。这种渠道的主要问题在于参展费用较为高昂,效果却未必有多么显著。
其次是转手外贸前情况较多。有的企业为了减少自身经营进出口贸易的麻烦,付出不菲的费用委托进出口贸易公司代为操作。有的企业只是从有能力接到外贸订单的贸易公司拿到委托生产的微薄费用。这样的情况都大大增加了企业成本,减少了企业的盈利能力。
3、外贸人才供需矛盾依然突出。通过调查,在竞争激烈的白沟箱包企业中的外贸从业人员普遍存在着依靠自身培养的多、正规科班出身的少,兼职工作的多、有从业资格的少等问题,交流沟通和对国际贸易知识的掌握都存在很大问题,外贸人才缺乏的情况较为普遍。一方面箱包企业也意识到了目前拓展国际市场的必要性,而另一方面难以招到合适的外贸人才也是企业无法尽快拓展业务的原因。根据对200家有外贸业务箱包企业的调查问卷显示,130多家企业都有或者正在申请自主进出口权,60%的企业都曾经试图招聘外贸类人才,40%的企业认为很难招到合适自己企业的外贸人才。在保定人才市场上,能独当一面的外贸人才几乎没有,而高校培养的外贸人才因没有实际工作经验,不能很快适应工作,有足够工作经验和专业技能的外贸人才又对工作环境和薪酬要求较高,所以造成企业在引进外贸人才方面的困境。企业一方面有急切的外贸人才需求,另一方面也在担心付出了不菲的薪酬聘用的人才,在业务熟练、掌握了企业的客户资源后,被竞争对手挖走,从而遭受较大损失。
三、白沟箱包产业外贸人才岗位需求
通过我们的调查研究,白沟箱包产业对各层次外贸人才都有一定需求,而且趋向实务人才,对外贸人才学历要求宽松,但对从业经验较为看重,需求仍然以业务员级别为主。
首先是外贸管理人才稀缺。主要通过自主培养获得外贸管理人才。一名合格的外贸管理人才具有较深从业经验才是一家企业外贸持续发展的必要保证。从白沟地区箱包企业的外贸经理招聘需求中,我们可以看出企业基本上需要拥有一定箱包行业外贸工作经验、熟悉外贸和订单管理流程、具有优秀的英语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一定的国际谈判能力、国内外展会筹备及参展经验、管理能力较强的人员。但是,目前各企业主要是依托自身培养的人员,采用招聘形式招揽的外贸管理人才很少,也因此阻碍了有需求企业大胆聘用外贸管理人才。
其次是基层业务人员缺口较大。具有跟单、报关、报检等职业技能的外贸业务人员是企业外贸工作的具体执行者,只有这些业务员通过熟练的业务操作和良好的职业技能,才能使企业把出口订单落到实处。从调查看,目前白沟箱包企业外贸业务人员缺口较大。从招聘需求中,可以看出对外贸业务员的基本要求主要是熟悉外贸业务流程、有较强的英语读写能力计算机操作水平、能与国外客户保持业务沟通,有的企业还对能够维护英文电子商务网站提出了具体要求。由于具有自主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逐渐增多,企业不借助外贸公司而自营外贸业务的情况正在逐渐增多。企业对外贸操作层面的人才,外贸业务员的需求更加迫切,尤其是对那些通过国家从业资格考试具有相应资格的人员有了更加迫切的需求。通过对各企业招聘启事的分析,白沟箱包企业主要需要的是拥有外贸单证员证书、报关员资格证书等的从业人员,以满足该企业在外贸具体操作层面的迫切需要。
此外,翻译特别是非英语语种翻译需求增长迅速。随着近年来我国箱包行业除不断拓展欧美市场外,与世界各国的贸易不断增加,白沟箱包企业与新兴市场(东盟、东欧、中东、南美等)客商的贸易逐渐增多。很多国家并不属于英语国家,在商务交流上存在不小的语言障碍。为了更加顺畅地进行沟通交流,拓展充满潜力的新兴市场,对精通小语种的外贸人才需求不断增加。据调查,目前箱包企业主要承接俄罗斯、中东、非洲等国家和地区,对俄语、阿拉伯语等小语种人才有较大需求。
与此同时,由于近几年国际贸易中出现了很多新问题、新情况,与发达国家的贸易摩擦也逐渐增多,事到临头被动应付的态度已经不能满足白沟箱包走出去的战略要求,因此熟悉国际贸易法规、能够解决国际贸易纠纷的外贸法律人才也较为稀缺。
四、区域性外贸人才培养对策
1、立足企业自身培养。目前,为企业从事外贸业务的人员在语言能力、国际贸易常识、专业从业资格等方面仍然存在不少自身难以解决的瓶颈问题。企业可以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选送业务素质较强,有一定外贸经验的人员到高校进行国际贸易规则、英语口语等方面的专业培训或学历教育,实现自身从业人员业务素质升级,从而满足企业用人需求。
2、招收相关专业毕业的高校学生。目前,保定市主要高校都开设了国际贸易、商务英语等专业,能够培养从专科、本科到研究生各层次的外贸相关人才。但是,由于学校教育目前还存在“重理论、轻实践”,课程设置不尽合理,培养人才滞后于市场需求,毕业生专业知识落后、缺乏外贸实务经验、短期难以上手等问题。
3、依托本地教育资源进行定向培养。为了更加贴近市场需求,满足白沟箱包产业对外贸人才的特殊需求。可以在具备培养条件的高校与外贸人才需求较多的企业之间采取校企联合的培养方式,企业提供具体的技能、岗位需求,并为在校学生提供实践锻炼机会,学校设置灵活、实用、紧贴企业外贸需求的相关课程,并引导学生考取外销、报关、报检等外贸从业资格证书,最终为企业培养大量有一定外贸经验并具有从业资格的外贸人才。
五、结语
随着国家“十二五”规划将白沟纳入发展“首都经济圈”的国家战略部署,“保定市‘一主三次’城市发展纲要的启动又将白沟纳入保定市整体规划新的发展阶段”,白沟箱包产业更是通过组团参加国内外展会、建设国际箱包交易市场、网上电子商务等手段不断加大国际市场拓展力度,力图为箱包产业寻找新的消费市场、增加盈利能力。然而,箱包产业的良性发展,对国际贸易的不断拓展,都需要大量的外贸人才为支撑。为了促进箱包产业外贸业务良性发展,除了企业在人才市场上高薪招聘拥有丰富从业经验的相关人才外,要尽早采取适当的政策措施为本地培养合适的外贸人才,为白沟箱包外贸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主要参考文献:
[1]白沟宣传部.全球最大箱包市场坐落白沟,2013.10.30.
关键词: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外语外贸人才;改革创新;培养战略
一、用科学的发展观和辩证法的思维对待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随着美国次贷危机逐步演变为全球性金融危机,世界各国的实体经济遭受严重打击,全球性经济危机的风险逐步加剧。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难以独善其身,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就业压力不断加大,社会不稳定因素显着增多。
1.科学认识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自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美、日、欧等主要经济体增长明显放缓,就中国经济本身的发展周期和特质而言,中国经济绝不会一蹶不振,陷入长期的衰退。首先,中国是一个财政盈余巨大、金融稳定、居民储蓄丰厚、外汇储备充足、尚未完成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中国家,发展潜力巨大;其次,中国政府对资源的控制和经济调控能力远高于欧美等国,强大的国民经济调控能力将在中国抗击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作用。只要我们政策得当,不出现大的失误,随着中央政府一系列的刺激内需、振兴产业计划的切实到位,医疗、教育、养老等民生欠账问题的逐步解决,消费者信心的逐步恢复,中国经济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重新步入“快车道”。
2.科学审视金融危机对中国沿海开放城市的影响。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沿海开放城市外贸产生了一定影响,但受益于我市外贸市场分布相对分散,缓解了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沿海开放城市外贸的冲击。2008年第三、四季度,中国沿海开放城市净出口出现明显下滑;港航物流、装备和船舶制造等重点产业受到相当程度影响;大量外向型中小企业出现经营困难。2009年中国沿海开放城市将面临多个方面挑战。外经贸发展减速。2009年将是中国沿海开放城市进入新世纪以来外经贸最困难的一年。消费下降。随着对外贸易的下滑,将有大量外向型企业陷入困境,大批工人收入下降或失业,直接影响本地消费;消费者的信心不足,持币观望的心态大大增长,消费进一步下降;消费者信心下降,会导致外出旅游倾向趋弱,旅游消费将萎缩。
3.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为了最大限度地克服世界金融危机和经济周期性下行对中国沿海开放城市带来的不利影响,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当前的各项工作,主要应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1)巧借外力保增长。科学发展观的基础是发展,保增长是发展的根本保证。(2)夯实社保保稳定。(3)促进就业保民生。(4)广开门路促消费。
二、2009年中国外贸行业的出口形势极其紧迫
2008年下半年以来,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蔓延和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的影响,中国外贸进出口增速快速下滑。从中国的情况来看,同比下降2%,12月尽管出现止跌回稳态势,同比增长4%,但增速已连续6月呈逐月下降态势。
1.随着金融危机不断蔓延,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市场需求将放缓。发达国家市场是中国出口最重要的市场。据统计,欧盟、美国和日本分别名列中国出口市场的冠亚季军,而美欧又是金融危机的策源地和迄今危机最严重地区,他们的危机不可避免会影响未来中国对其出口,实际上这种影响已经显现出来,中国对三大市场的出口增速已连续6个月下降,平均增幅落后全国8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的影响还将加剧。市场需求的下降最直接的反映是企业订单的减少,这一点从去年10月份105届广交会的成交情况已初露端倪,尽管此次展位数量增加比较多,但总体成交额仍与去年基本持平,企业单位个体成交额下滑明显,由于受全球经济委靡的影响,很多采购商只是询价,直接下单的明显减少。外部需求的放缓无疑对中国未来出口形势蒙上了一层阴影。
2.初级产品价格暴跌,汇率政策转向将在一定程度上拉低出口增速。去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宏观经济政策的转向,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已经基本化解,再加上下半年原油、矿产等初级产品的价格暴跌,会逐渐传导给相关行业,拉低部分商品的出口价格,即使出口企业的订单量没有锐减,结算价却很有可能调低。中国的出口商品结构中,纺织品、新型建材,医药化工等工业中间品所占的出口比重比较大,据测算以上三大类商品占到中国出口商品的比重在四成以上,这些行业最易受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的影响,原材料价格的暴跌,随着时间的推移必然会引起相关出口成品的价格下移,进而影响出口增幅。
3.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威胁增大,进而影响正常的外贸出口秩序。金融危机使许多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放缓、失业率上升,可能采取更为保守的贸易政策和措施,国际间反倾销、反补贴调查的力度和频率将增加,中国的化纤等行业已经连续受到多个国家的反倾销调查,严重影响了相关行业及产品的正常出口。尽管各主要经济体之间存在着加强经贸合作、共渡难关的要求,但随着危机的深化,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摩擦只会更加频繁,类似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也会日趋增多,从而会扰乱部分行业及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和贸易秩序。
4.金融危机将导致企业收汇风险加大,出口坏账增加。此 次危机影响最深的是金融行业,尤其是欧美的银行业在此次危机中损失最大,西方的许多大银行都已破产或濒临倒闭,许多银行都收缩了贷款规模导致国外不少进口商和经销商融资难,流动资金减少,现金链断裂就会影响支付,进而增加外贸企业履约和结算风险。中国的外贸出口队伍里中小企业占有很大的比例,年出口额在100万美元以下的中小企业有200余家,占了全国出口企业数的50%,其创新能力较低,自主营销能力弱,核心竞争力不强,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差,外部环境一旦恶化首当其冲受到的影响是广大的中小出口企业,一些企业可能面临生存危机。
三、增加2009年中国外贸行业出口的应对措施
从历史经验上看,每一次经济危机都是一次优胜劣汰的选择过程,危机中往往涵含着新的机遇。政府部门也要正确引导和扶持企业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开拓新兴国场,为外贸企业保驾护航。
1.企业层面。没有倒闭的行业,只有倒闭的企业,在短期内金融危机可能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冲击,但对一些企业也讲其中包含的机遇也是“千载难逢”的,企业要坚定发展的信心,把握三大机遇,走多元化国场之路:(1)把握宏观政策调控的机遇。(2)把握并购重组的机遇。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必然会有一部分企业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而倒闭,但也给一些企业提供了低成本扩张、加快并购重组步伐,做大做强的机会,也提供了收缩战线、优化经营结构的有利时机。通过并购,使有效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一方面有利于实现企业的规模化经营,提高整体竞争力;另一方面对困难企业的投资者也是减少损失的一种解脱。(3)把握转型升级的机遇。企业要努力向产业链高端进军,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建立自己的营销网络,开展品牌营销,掌握市场的主动权。(4)积极开拓新兴国场,走多元化发展之路。
2.政府层面。(1)要密切关注国内外政策环境变化对企业进出口的影响,加强研究分析和预警,及时将有关信息反馈给相关企业,帮助企业及早作出应对,把握工作主动权。特别是针对近年来国际贸易摩擦加剧,国外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增多的情况,积极加强与有关部门和联系和沟通,动态跟踪,建立和完善相关预警机制,并向企业及时通报有关情况。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应对贸易摩擦的指导和培训工作,建立起中国产业保护和应变机制,一旦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摩擦出现,积极组织企业应对,增强快速反应能力。及时将有关信息告知相关企业,维护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创造公平、公正的贸易环境。(2)加大政策的引导和扶持力度,进一步优化外贸出口环境。如果能够在政策上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和引导,增强其抵御风险能力,对于稳定和发展中国外贸出口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强化外贸服务功能,构建外贸服务新体系。
四、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的中国外语外贸人才革新培养战略研究
高校外语外贸专业按照学科的交叉、融合与渗透可分为单学科、双学科、种学科和复合学科四种人才培养模式。四种模式的并存为学生提供了多种选择性学习的可能,符合多元化社会对外语外贸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