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描绘冬天的成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直接描绘要建立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景物向人们所传达出的信息是直观的、可感的,最容易被人们直接感受的恐怕就是它们的色彩了。美好的景物以它独特的色彩带给人们美好的视觉体验和审美享受。如杜甫的《绝句》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作者直接描绘了柳之绿,鹂之黄,鹭之白,天之青四种不同的色彩。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生活中最真实的色彩:红红的花、绿绿的树、青青的山、蓝蓝的天、金色的大地……平时注意积累表示颜色的词语、成语、妙句,把看到的景物本真的色彩用语言直接描绘出来,这是我们描写色彩最基本的方法。
二、间接描绘,蕴藏色彩
间接描绘要建立在感悟的基础上。描写色彩的语言文字中也许并没有出现表示颜色的符号,不直接写景物是什么颜色的,没有一个表示颜色的词。而是把色彩孕育与景物之中,让读者睹物思色。苏轼笔下的“竹外桃花三两株,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四句话中没有出现任何颜色,只是向读者展示了一组图像,透露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春景。然而感悟形象的同时读者的眼前跳跃出桃花粉红、竹叶翠绿、春水绿波荡漾、鸭子白毛红学,芦芽透白……没有色彩符号的语言恰恰蕴藏了最丰富的色彩,赋予景物无限生机。运用这种间接描绘的方法描写色彩,引发读者展开想象的翅膀,增添了语言艺术的无穷韵味。可谓“此中无色胜有色”。所以在指导学生写色彩时,告诉学生除了直接描写“色之美”以外,还可以运用间接描绘的方法。
三、比喻描绘,突显色彩
古人云:比类虽繁,以切至为贵。写景状物比色亦如此。老舍在《草原》一文中写道: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流,轻轻流入云际。老舍笔下的羊群成了白色的大花,一望无际的草原被比成了绿毯,把小丘的线条比成了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运用了明喻的手法,突出了草原的色彩,是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和谐统一。再如:峻青在《第一场雪》中写道:嗬!好大的雪啊!山川、树木、房屋,全部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一个“粉”一个“玉”向读者展示了冬天的色彩,运用了暗语描绘出一种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自然境界。教师启发学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景物的色彩,会使有颜色的景物在我们的笔下显得更加栩栩如生,绚烂多姿。
四、对比描绘,强化色彩
大千世界不同景物呈现出了缤纷的色彩。描写景物色彩,除直接描写这种景物的色彩以外,还要注意它与其它色彩的区别,通过对比,从而突出这种色彩的本质特点。同一种景物在不同时期也会有不同的色彩,时间更替季节变化,会使景物的色彩随之改变。例如:指导学生写一棵树的色彩,应该从春夏秋冬几个方面去表现。春天翠色盎然,夏天变为深绿,秋天则为火红,冬天在雪地里却变得晶莹。另外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色彩也会发生变化。教师要指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可以俯视,仰视,远眺,近看,写出色彩的千姿百态,变化万千。景物的色彩也在变化之中,要准确地把握景物色彩的变化,注意抓住细微之处描写这种变化,把色彩描绘得更加全面。会使读者对所描写景物的色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更准确的审美感受。
五、情致描绘,深化色彩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材 文学艺术 熏陶
初中生物教材中大量引用了文学知识,不但勾勒出生物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又激发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同时也使广大师生更加热爱生物科学,并对五彩缤纷的生物界充满兴趣与激情。
一、成语的妙用。
在七年级上册中,引用较多成语:如果你生长在乡村,催你晨起的是公鸡,夕照中牧归的牛羊,守护你平安之夜的爱犬,却曾经是你童年的朋友,放眼远眺,“禾苗青青”,“麦浪滚滚”,是你最熟悉的图画。“春风澄碧”,“游鱼嬉戏”,“梁上双燕”,“春来秋去”,常引发你无限的遐想。“蛙鸣声声”,“流萤点点”,伴你进入仲夏夜之梦,其华丽的语言使你想起了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那种恬淡闲适的农家生活。一个“亭亭玉立”使你联想到试管婴儿的诞生。一句“寒暑往来,春华秋实”,勾勒出生物圈季节更迭,周而复始,生物在争渡自由自在生活的场面。成语的妙用对一个刚步入初中的孩子来说对生物学充满了憧憬。
二、古诗词运用恰到好处。
教材中大量引用古诗词,拓宽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增强了学生的抽象思维,不仅便于记忆,也为学生笔下的作文功夫奠定了基础。例如在讲到“生物与环境关系”时,一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使学生豁然开朗。“西湖春色归,春风绿于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两句诗勾勒出了春天万物复苏,气温身高,阳光明媚,水中的藻类植物开始大量繁殖,从而使学生对藻类,苔藓,蕨类等孢子植物展开了幻想,再加上教师形象的讲解,又可以把学生带入美丽如画的春天,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去认识这些植物。从另一方面还能使学生联想到叶片的结构,为讲叶片的结构奠定了基础和设立了悬念。“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说的是秋高气爽,天气渐冷快要到冬天了,迁徙的鸟类开始由北到南越冬,从这句优美的诗句中学生到好奇心增强了:“我要是能飞该多好啊!”从而激起学生疑问:鸟类为什么会飞?这就为探究鸟适行的生理结构和特点埋下了伏笔,也从侧面使学生体会到有关动物行为的多样性。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从而使学生在心灵深处树立爱护动物、保护动物这一观点。“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诗人以家蚕描绘人生执著的追求,给学生以真谛,以鼓舞,但从另一方面也描绘了家蚕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从而激起学生了解昆虫的生殖和发育知识的强烈兴趣,使学生在文学艺术上加深了生物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总之大量诗词的运用,不仅陶冶了学生热爱大自然、把文学与生物学知识联系起来的情感,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进而为探究生物的奥秘设置了悬念。
三、寄与植物有关诗句抒怀。
花开花落,似水流年。自然界的植物五彩缤纷,人们的情感世界更是丰富多彩。自然界的景致牵动着人们的情感,人们又将自己的情感赋予花草树木,谱写出许多动人诗句。如苏轼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将早春的暖意和生机描绘得细致入微;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则将夕照之下浓郁的秋色尽收笔端;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描写了田园生活的乐趣,给人以返璞归真之感;孟郊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对母爱感念至深,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则描写了国家战乱之苦,忧国忧民之心跃然纸上,现代文中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矛盾的《白杨礼赞》、的《松树的风格》都借植物抒发高洁的情怀。因此观察生物,学习生物对学生的文学创作也有很大帮助。
四、借与动物有关诗句抒写壮志。
当你在自然界畅游时,大自然中的鸟语花香,飞禽走兽也会给你带来无穷的乐趣与遐想。古今往来,中外作家和诗人借动物以言志,留下许多名篇佳作。如苏联作家高尔基的《海燕》,刻画了海燕在暴风雨中勇敢无畏的精神,给人以巨大的鼓舞和激励。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云雀歌》,以高飞入云的云雀,来抒发高远的志向和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同志的“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及隐喻着人民革命的风起云涌,又洋溢着革命者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仅此动物不仅在科学技术上给你以启迪,同时也是人类文学创作的源泉。认真观察动物,仔细领会其奥妙,同样会使学生受益匪浅。
五、历史典故运用自如。
把历史典故运用在教材中,能加深学生对某一生物现象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科相互渗透从而对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献细味不烦!如在讲动物的社会行为时有这么一个历史典故:传说公元前202年,项羽逃到乌江边,看到张良用蚂蚁排成的“霸王自刎乌江”六个大字,气得拔剑自刎。你知道张良用什么方法让蚂蚁排成字呢?学生立即意识到蚂蚁喜食糖,张良肯定用糖在地上写字才招来许多蚂蚁排成字的。这样一来学生对动物的社会行为就理解得更加透彻。
六、谚语运用朗朗上口。
谚语不但能帮助学生记忆而且能体会到其中的科学道理。例如在讲遗传变异时利用“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在讲合理灌溉合理施肥时运用“有收无收在于水,多收少收在于肥”,“粪大水勤,不用问人”让学生明白植物生长既需要无机盐有需要水。在讲种子结构时运用“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不但让学生了解了种子的结构,而且体会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在讲传染病时运用“预防传染病,吃喝要干净,生水病菌多,烧开才能喝,常剪指甲勤洗手,免得病菌进入口”这样既容易记忆,也有利于学生养成卫生习惯,一举两得。“一年之计在于春”,不但让学生意识到春天是大多数作物的播种季节,而且清楚地知道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外部条件,从情感、态度、价值观上也使学生懂得人生之计在于青春期,在青春期应集中精力好好学习。
嗜酒善饮者,视酒为知心朋友,故称酒为“友”,如“红友”、“玉友”就是对黄酒和白酒的爱称。“欢伯”是对酒的尊称,如《易林》称“酒为欢伯,除忧来乐。”对酒的功用推崇备至。
古来对酒的谑称、隐语也不少,如陶渊明有“且进杯中物”的诗句,这“杯中物”即酒。“酒”字是三点水一个酉字合成的,故“三酉”也是酒的绰号。“般若汤”是和尚对酒的隐语,以“般若”这一佛家禅语加“汤”字来喻酒,颇具幽默感。《清俗杂趣》有一趣闻,一酒者至酒店喝酒,忽听掌柜的问伙计说:“望穿秋加了么?”伙计答:“已经加足蜻蜓点了。”买者一听,站起来就走,还大声说:“有钱不落花流!”伙计向之陪笑说:“先生不要走,别处青山绿更多。”他们说的都是隐语。四句里各有一个成语,即“望穿秋水”、“蜻蜓点水”、“落花流水”、“青山绿水”。原来卖酒与买酒的打的都是哑谜。
用人名作为酒的代名词的,除“杜康”外,还有“白堕”,盖古人有名刘白堕者,善饮酒,故亦称酒为“白堕”。“曲生”、“曲秀才”是对酒作拟人化的称呼,因酿酒用曲,遂有此称。这在《开天传信记》中有记载。
酒由医家药物变成筵宴饮品,由来已久,周天子对大臣有“九锡”之礼,其中之一是酒。它是用黑黍和芳草酿造而成,古代朝廷正式宴会,只用按法定规格酿造的法酒,亦称“官酒”,以后播衍为各地的官酿酒沿习下来。从唐人诗“法酒调神气”、“官酒重于锡”,可知这种酒须掺和某些安神益气的药材,是一种糖分多酒精含量低的滋补酒。古代多豪饮之士,《孔丛子》载谚云:“尧舜千钟,孔子百觚;子路嗑嗑,尚饮十植。”陈师道诗赠张耒,谓“张侯便然腹如鼓,雷为饥声酒为雨。”张耒《明道杂志》说:“晁无咎与余酒量正敌,每相遇,两人对饮,辄尽一斗,才微醺耳。”就因为他们喝的是低度酒的缘故。
传至唐代,始见“烧酒”。白居易有“烧酒初开琥珀香”的诗句。但其为红色,与后来所见到的白酒迥异。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载:“烧酒,非古法也,自元始创其法。”元代人称它为“汗酒”或“阿刺古酒”,清代也有称其为“气酒”的(因其为蒸汽所凝成的露滴汇积而成)。“烧酒”起初以浓酒和糟一起蒸煮提纯,后来也以糯米、粳米、秣、黍、大麦等作原料。至近代,则以高梁所酿为正宗。据清代梁章钜的《浪迹续谈》卷四记载,曾有外国人得到高粱烧酒,称为“中国至宝”,遗憾的是不知道如何服食。而近古代的烧酒家族中,沛酒、潞酒、汾酒最为文人豪士所钟爱。
我国古人对饮酒制订了许多郑重尊严的规则。西周设“酒人”一职,执掌酿酒及祭祀大事。封建时代国立大学校长称为国子监祭酒,由博学硕儒充任,为繁琐至极的礼仪提供咨询。《诗・宾之初筵》描述古代筵宴程序和细则甚详,如酒过三巡易醉,就不要再喝;宾客醉了应向主人辞别,否则害于酒德;饮酒之所以有豪放之美,是因为它切合完美的礼仪。传统的饮食文化讲究礼仪,正是我们民族的美德。
【关键词】 课堂教学 方法 积极性
【中图分类号】G 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6(a)-0082-01
好的语文课堂评价标准包括师生互动、学生为课堂主题、课堂气氛活跃等各种要求。而实际的语文课堂,经常出现教师站在讲台上讲得天花乱坠、情绪高昂,而学生在下面已是昏昏欲睡、神游太虚了。我也曾多次经历这种场景,怎样突破这个难题,让语文课真正活跃起来呢?一次偶然的课堂教学目标的转变,让我茅塞顿开,有了一点点解决难题的灵感。
这学期在学习驳论文《辟“龙的传人”》时,当我把题目书写在黑板上时,教室里一片不屑的声音,有一个同学竟然站起来说:“老师,我不同意作者的观点。”一石激起千层浪,应和之声在教室里此起彼伏,一时间 ,教室里人声鼎沸。这样乱课堂的行为怎么行呢?我连忙加以制止,并向学生大力宣讲本课的观点纯属作者自己的见解,我们要学会作者写作的方法。学生们终于不再说了,教师里恢复了宁静。我拿起书准备讲课,可看着学生们一脸的无奈,欲言又止的样子,我意识到我现在再讲什么,也无法让学生从心底接受,甚至有些同学会厌恶我这个不通情理的老师。怎么办?改变教学目标,变换教学方法。我决定:让学生用十分钟自读课文,针对作者的某一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做出分析,制成一些小的片段,十分钟后到前面读自己的短文。教室里先是一片欢呼与掌声,接着就只能听到翻书的哗哗声和奋笔疾书的沙沙声。随后的三十分钟,完全是学生在充分的表演。在不断的掌声中,我惊奇地发现学生们对课文的理解一点也不比我讲得差。他们懂得用论据来驳论据,邵燕祥认为柏林城的城徽是熊,而柏林人并不是熊的传人,学生反驳广州城的城市标志是羊,而广州人却说自己是羊城之人。邵燕祥认为“望子成龙”“鲤鱼跳龙门”是攀高折桂的拜金主义思想,学生认为这些是中国人勇往直前、敢于拼搏精神的体现,等等。我第一次发现我的学生们竟然有这么多人可以口若悬河、长篇大论的演讲。望着讲台上神采飞扬的学生,我找到了改变课堂沉闷气氛的好方法,那就是营造好的课堂气氛,找到好的话题,让学生从心底有“我要发言”的欲望,点燃学生们心中不吐不快的情绪。
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说:“对于初中生来说,听、说、读、写的语言训练,应以口语表达的训练为起点、突破口,以带动其他语文能力的训练与提高。以说促想,以说练听,以说带读,以说助写。”由此,可以看出“说”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很重要地位。那该让学生说些什么呢?我是这样尝试的。
第一,可以让学生试着扮演教师的角色,由几名学生带着大家分析一些标准浅显的课文。例如,在讲《向沙漠进军》时,我带着学生分析了前两段,余下课文布置给了四名同学让他们带着大家按照说明文文体特点分析文章。这四名同学不仅要朗读课文、设计问题,要判断同学的回答是否正确,而且要面对同学们临时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这些同学经过几次磨练,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们也很喜欢这种充分自主的课堂教学形式。
第二,讲课的形式毕竟只能照顾到少数人,大多数学生“说”的激情该如何激发呢?利用课前五分钟讲名著片断、成语典故、新闻概括、诗歌赏析,等等。每天由一到两名学生登台演讲,充分展示自己的口语天赋,课外知识的储备,对家国天下事的关注程度等。这样的形式,让全班每名同学都能得到充分的锻炼。
彰显诗词的特质
古诗词毕竟时代久远,兼以“文约而意丰”,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诗词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想象是对过去经验和已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构成新的意向和观念的心理过程。诗词重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古诗词教学中只有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产生移情及共鸣,让学生引起联想,由此及彼,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再现作品中的形象,才能入境悟情。
《渔歌子》是唐朝词人张志和所作,描绘了春天秀丽的山水风光,塑造了一位悠闲自得的渔翁形象,透露了词人淡泊的情怀和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在学生反复朗读,理解这首词大意的基础上,我把充盈的时间留给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通过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旨在让学生把每一个景物都想活、说透。此时不给学生任何画面辅助,让他们尽情地想、充分地说。学生精彩的语言、丰富的想象,一幅色彩鲜明、富有动感的画面呈现在我们的眼前。此时,老师充分享受着学生的精彩描绘,在倾听中,偶尔点拨学生发言中的问题,从而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词的意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会词的意境美、语言美、情韵美。如学生说:“顶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在雨中垂钓。”我提醒道:“这里‘顶着’你认为用得怎么样?”让学生体会那是斜风细雨,那是轻风拂面,那种感觉是温暖的、舒服的、惬意的。再如,学生说:“我感觉这么美的景色就像一位仙女把那位渔翁勾引了。”虽然学生的表述不是很准确,但词的意境已经完全融化了他。教师把学生发言中的不足当作着有效的教学资源,及时点拨,动态生成,加深理解,此时学生已经完全沉浸在美妙的画面中。当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的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才能感诗人之所感,想诗人之所想,诗句背后的情韵与意境,就会在想象的召唤和引领下,喷薄而发。这首词不仅是一幅画,还是一首歌,学生听着、欣赏着,如痴如醉,完全与画面、音乐融为一体。学生的情感在古诗词的情韵里得以飞扬。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小学生毕竟不是成年人,抽象思维尚不成熟,重感性、轻理性特点明显。学习诗词,教师不妨抓住这一特点,将诗中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化、趣味化。
《冬夜读书示子聿》是南宋诗人陆游的作品,是用冬天夜晚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告诉人们,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这是一首哲理诗。在学生反复朗读、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诗人陆游要告诉孩子什么。前两句通过想成语故事、换词、联系生活等方式来体会古人做学问的不遗余力和持之以恒。后两句再让学生体会如何才能得到真正的学问,老师用了一个数学式的板书(真正的学问=?+?)这一设计,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各种表达,有理有据,客观辩证。学生说:“我觉得真正的学问应该是40%的书本知识+60%的亲自实践。”师插话:“难怪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将自己原有的名字‘陶知行’改为‘陶行知’,你们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啊!”学生说:“我认为要想获得真正的学问,应该是天资+努力+机遇+实践和理论,这几样缺一不可。”多么深入的理解,多么辩证的表达,宋诗的理趣在学生的言语表达中得以充分体现。
丰盈诗词的内涵
古诗词距离现代社会年代久远,加之学生的阅历又太浅,所以要准确把握诗词作品的情感,我们还必须引导学生对作者的社会经历、情趣爱好、写作背景等相关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才能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古诗词如源源流淌的河流,只有尽情地畅游其间,学生的文化底蕴才能丰厚起来。因此,教师要形成大阅读教学观,让作者情、学生情在拓展延伸中融合,丰盈诗词的内涵,要勇于把语文课堂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巧妙地、恰到好处地拓展与延伸,能更好地理解诗词背后的内容,从而加深诗词教学的广度和深度,鼓励学生由诗内走向诗外,激发对中华古典诗词的热爱之情。
《渔歌子》一课,在学生将词读成一幅画、一首歌的基础上,教师再次深入,词中还有个有趣的故事:哥哥张松龄担心弟弟隐居不回家,不但帮他盖了一间草堂,还写了一首词来和他,然后出示张松龄的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通过师生有趣的一唱一和,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体会张志和在《渔歌子》这首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样的拓展延伸是利用文本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体会原有文本,不显得多余、累赘,而是强化与深入。《冬夜读书示子聿》拓展了李时珍、诺贝尔、詹天佑、徐霞客、袁隆平等通过反复实践获得成功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实践对于获得真知的重要。在重点学完这首诗之后,老师配乐展示了陆游其余七首《冬夜读书示子聿》的教子诗,感受陆游教子有方、以身作则、充满爱心的诗人形象,这样的拓展延伸,让学生全面深入理解陆游的父爱形象,同时也与我们一直提倡的大阅读教学主张一脉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