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淮南子

淮南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淮南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淮南子范文第1篇

关键词:《淮南子》;治学思想;通道略物;灵活创新

中图分类号:B2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21101(2016)06000105

Abstract: Huainanzi is infused with thoughts about study, covering the whole links of study and presenting systematic thoughts about study. In terms of importance, study enlightens people; in terms of purpose, it enables people to understand the underlying principles and facilitates practice; in terms of methodology, it encourages people to be persistent, consistent and flexible. Although these thoughts were formed in the process of disseminating “Taoism”, they may be applied to general study. Today the thoughts about study in Huainanzi is conducive to the formation of academic atmospher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society featuring study and innovation.

Key words: Huainanzi; thoughts about study; perception; flexibility and innovation

《淮南子》在传播“道”学的过程中,渗透着丰富而严谨的治学思想。虽然不像先秦的《论语》《荀子》等著作有专篇文章集中论述学习,但是全书却贯穿了学习精神。其治学思想在《原道训》《精神训》《修务训》《泰族训》中多有体现,并散见其他篇章,书中从治学的重要性,到学习目的、意义、内容、方法等都论述得很详赡、系统,形成较为系统的治学思想。从此足以见《淮南子》十分重视学习,虽然本用于治“道”的学问,但是可以推而广之,用于指导一般的治学。今天深入研究淮南子的治学观念,对于树立良好的学风,构建学习型社会,建立创新型国家,具有启示意义。

一、治学犹如人之砥锡,开启聪明

淮南子认为,学习可以启迪聪明才智。如果人一生不学习,任性而为,就等于渡水不用舟船一样。《修务训》说尧、舜、禹、汤、文王、皋陶、契、史皇、羿九位贤人,虽然相隔许多年才有一位,但是人们总希望像这些贤人不断出现。然而,后来许多人“无五圣之天奉,四俊之才难,欲弃学而循性,是谓犹释船欲水也”。所以人生学习犹如鱼钩与宝剑需要经常磨砺,粗糙的镜子需要打光一样。于是,尖锐批评学无用处之谬误,强调学习之重要:“夫学,亦人之砥锡也,而谓学无益者,所以论之过。”这就如当一个人不懂得如何做那件事,有人主动教会他,此人当然高兴。

学习可以使人开启智慧。《泰族训》以幽默的语言奉劝那些宁愿把时间用于娱乐,而不愿意用来学习的人,假如以射雁打猎下棋的劲头,“日诵《诗》读《书》,闻识必博矣”。学与不学,“犹、聋之比于人也”;而一旦学好就能明白天人关系,抓住治理好国家的根本,用清净的心理、明澈的目光观察一切事物,即可把握其来龙去脉,如此,“可谓知略矣。”其实,孔子早已谈过学习体会:“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1]168《荀子・劝学》也有受益于学习的经验:“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修务训》进而提出君子要“精摇摩监,砥砺其才,自试神明,览物之博”,如此,即可“通物之壅,观始卒之端,见无外之境,以逍遥仿佯于尘埃之外”,遗世独立,超凡脱俗。正如《诗》所云:“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假如聪明的人游手好闲,无所事事,不如愚笨之人勤奋好学。“自人君公卿至于庶人,不自强而功成者,天下未之有也。”这是对《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发挥。人们只有天天奋进,月月奉行,日积月累,学习不倦,才可直接通向光明之境。王符《潜夫论・赞学》更直截了当地指出:“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2]3学习有助于人们增长才智,自古至今的认识是一致的。

这是因为学习可以丰富人的知识。《修务训》引述古代苍颉发明文字、容成制定历法、胡曹创制衣服、后稷耕种庄稼、仪狄首创酿酒、奚仲发明车子等贤人君子的功绩阐发此理。周朝以后再也没有出现过像这六位贤才了,可是很多人仍在学习这些贤人开创的业绩及其留下的经验;如今,“无六子之贤,而皆修其业”,没人具备这六位先贤之才,但却懂得学习其技艺。道理就在于“教顺施续,而知能流通”。至此,《荀子》所持“学不可已”之论,同时得到印证。

之所以如此,就在于学习是要借助外界条件,达到个人力量、或者人类力量所达不到的目的。《修务训》说,大雁顺风而行,是为节省气力,衔着芦草飞翔,是为了躲避D弋;野猪会用乱草木棒、挖洞建房,以防雨淋,遮蔽日晒。蚂蚁、獾貉、虎豹这些动物都懂得利用外物防护自己。“此亦鸟兽之所以知求合于其所利”。假使有人出生于穷乡僻壤,生长在简陋破屋之中,既无父母养育、兄弟交流,又未曾见过眼前礼节、听过先古之事,独自呆在家中,“使其性虽不愚,然其知者必寡矣。”[3]338这是以事实证实了“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4]3的劝学观点。假物的目的就在于借助外界条件,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譬如,能够领会六艺之广博崇高,品味道德之深邃妙旨,思想达到最高境界,高深莫测,远达无际,而后翱翔于无形之间,徜徉于四海之内,堪比太山之崇高,富拟江河之不断,而后心灵旷然贯通,昭然明亮,神思徜徉于天地之间,无所挂碍,“其所以监观,岂不大哉!”先前不明之事忽然明白了,原因何在?“非知益多也,问学之所加也。” [3]363。诸此,淮南子是在强调学习知识的重要。后来,王符在其《赞学》中同样接受这个观点:“是故君子者,性非绝世,善自于物也。”

因此,《修务训》提出人们要“名可务立,功可强成”,就应有志于正道,趋就明师;激励气节使高尚,脱去世俗之气,加强学习。

二、治学旨在通道略物,学以致用

在学习上《淮南子》饱含求实精神,指出学习要脚踏实地,务在适用,旨在通晓大道,达于事理;“人莫欲学御龙,而皆欲学御马;莫欲学治鬼,而欲学治人。急所用也。”[3]290学习要求真务实,脚踏实地,不能好高骛远。《m真训》重申庄子意旨:“是故举世而誉之不加劝,举世而非之不加沮,定于死生之境,而通于荣辱之理。”学习不是为了哗众取宠,而是为了悟道明理。在此前提下,论治学淮南子多有独到之见。

首先,《淮南子》治学旨在通道明理。淮南子具有务求真实精神,讲究学习的实用性。《m真训》倡言:“有真人然后有真知。”《修务训》以常理比方,务实地指出:通达事理的人,佩带利剑是用来防身的,而不在于它是墨阳、莫邪那样的名剑;骑马是用来快速赶路的,而不在于它是骅骝、绿耳一样的名马;琴瑟是用来弹奏雅正和谐之声的,而不在于它是何样的名琴。同理,淮南子提出“诵《诗》《书》者期于通道略物,而不期于《洪范》《商颂》”学以致用的高明见解。一切都要从实际效果与能否达到最终目的出发,而不能徒有虚名。高诱注:“略,达;物,事也。”《论语・宪问》曾批评其时学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因此,《诠言训》慨叹,“有智若无智,有能若无能”,达道通理乃为悟道之正本。

为此,淮南子尖锐批评沽名钓誉而不求实际的盲从者,不但学不好,反而还闹出许多笑话。《修务训》列举了许多现象,对学习仅为装点门面,徒有虚名而不求实用的学习态度加以讥讽。比如本有破旧钝刃之剑、走调破损之琴,假如有人说它们曾是楚王佩带过、弹奏过的,尊贵之人、富家妻妾就会争相使用;然而能斩断龙舟、刺穿犀皮铠甲的锋利刀矛,梓桐制成、音色雅正优美的琴瑟,却连师堂、伯牙都不愿弹奏。淮南子诙谐地讥讽这些浅薄之人没有任何主见,不得要领的盲从做法,好比遗腹子给从未见过的父亲上坟,仅是“以礼哭泣之,而无所归心”。这正是荀子所鄙视的“入乎耳,出乎口”的“小人之学”。从此看来,美女并非要像西施那样不可,达人也并非要像孔墨之类不行,“晓然意有所通于物,故作书以喻意,以为知者也”。学习要做“能够见是非,若白黑之于目辨,清浊之于耳听”的“通人”。

同时,《淮南子》反对不动脑筋的学习方法,提倡学习典籍应寻根究底,不可人云亦云。《锫邸飞羁讨赋觯诵习先王诗书,“不若闻得其言,闻得其言,不若得其所以言,得其所以言者,言弗能言也。”学习诗书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诠言训》更加高明地揭示:“圣人终身言治,所用者非其言也,用所以言也。”淮南子指斥那些不动心思、有口无心的学习如鹦鹉学舌,“鹦鹉能言,而不可使长”,原因就在于鹦鹉“得其所言,而不得其所以言。”鹦鹉学舌是治学的大忌,诵读典籍应取其精髓,而不能流于词章,求其末端。这种认识与《礼记・大学》“格物致知”,穷致事理的认识异曲同工。

据此,淮南子对古代典籍不像先儒那样盲从。比如,先前以孔子为祖师的儒家对《诗》无限尊崇,甚至认为学好《诗》就可无所不通、无所不能。汉初陆贾《新语・道基》对“六艺”予高度评价:“穷事察微,原情立本,以绪人伦”;认为,“《鹿鸣》以仁求其群,《关雎》以义鸣其雄,《春秋》以仁贬绝,《诗》以仁义存亡”;还极力称赞儒家学说:“仁者道之纪,义者圣之学。学之者明,失之者昏,背之者亡。”与先前儒生对诗的盲从大相径庭,淮南子指出“六艺”都有不足之处:“故《易》之失也,卦;《书》之失也,敷;《乐》之失也,;《诗》之失也,辟;《礼》之失也,责;《春秋》之失也,刺。”尤其将《诗》看成是邪僻之作[3]108。《诠言训》指斥“《诗》之失,僻”。高诱注:“诗者衰世之风也,故邪,而以之正小人,失其正,而入于邪。”《泰族训》既言“《诗》之失也,辟”,又说“《诗》之失,愚”。淮南子同时贬墨,说周室衰微、王道废缺,“儒墨乃始列道而议,分徒而讼”,于是“博学以疑圣,华诬以胁众,弦歌鼓舞,缘饰诗书,以买名誉于天下”[3]28,批评儒墨假借诗书欺世盗名之徒,是不能得诗书之精要的。因而引导治学,凡事要抓住它的根本,“失本则乱,得本则治”。

不过,淮南子对古代典籍既有否定,也有肯定,平心持论,不偏执一端。《泰族训》还评“六艺”:温惠柔良,为《诗》之风化所致;淳庞敦厚,为《书》之教化作用;清明条达,为《易》之精义所在;恭俭尊让,为《礼》之约束所为;宽裕简易,为《乐》之感化熏陶;刺几辩义,为《春秋》深意所染。《易》《诗》《书》《礼》《乐》《春秋》内容有可取之处,也有不可取之处,“其美在和,其失在权”,对“六艺”须持二分之论。

淮南子范文第2篇

关键词:音乐美学思想;相融并争;矛盾统一

中图分类号:I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2)02-014-03

《淮南子》,原名《淮南鸿烈》,淮南王刘安召集门客集体编撰,它以一种兼容豁达、务实求真的态度,吸取先秦各家思想的精华,它所代表的黄老之学已非老、庄那样的先秦道家,而是道、儒、法结合的“持以道德,辅以仁义”的新道家,反映了汉初社会文化思潮的特点。书中各篇中均有论乐的文字,思想全面而系统,丰富而深刻。集中代表了汉初新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即儒道相融并争、矛盾统一的,接近于唯物主义辩证思维的特点。其音乐主张虽然在当时未被采纳,但在当时却具有进步意义,对后世有较大影响,奠定了它在中国音乐美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一、历史成因

首先,建国之初统治阶级需要一个安定的社会大力发展经济。《淮南子》成书于西汉初期,正是汉家平定各国战乱、建立统一王朝的关键时期,还没有受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治和学术思想的影响,当时的统治阶级采用借黄帝之名、取老子之实的黄老之学,主张无为而治、与民休息,使经济得以繁荣。《淮南子》全书以一种谦和包容、务实求真的态度,继承和发扬《老》、《庄》的道家思想,剖析先秦诸家思想的利弊得失,融各家之所长,提出了适应汉初政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道家思想。

其次,淮南王刘安本人“好书,鼓琴、不喜弋猎狗马驰骋”(《汉书•淮南王传》),是一位颇有建树的文学家、哲学家、音乐家和自然科学家。《淮南子》虽然没有像荀子《乐论》那样的专门论乐的篇章,其论乐的文字多散见于书中各篇,是作为全书整体思想的一部分,但它关于音乐的本源、音乐的创作、音乐的审美等问题的讨论,提出并充实了先秦思想家们所没有的新内容,帮助我们了解汉初音乐美学思想的历史特点,并将其作为与后来汉代儒家音乐美学思想进行比较的重要依据,同时也展示了西汉初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百家争鸣的黄金时期,学术氛围健康繁荣、各家思想相融并争。

二、相融并争、矛盾统一的特征体现

第一,关于音乐的本源问题《淮南子》中的思想基本倾向于道家,杂有儒家色彩。《原道训》(本文凡引《淮南子》文字均只注篇名)中说“夫无形者,物之大祖也;无音者,声之大宗也。”这与《老子•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庄子•天地》“夫道……金石不得无以鸣……无声之中独闻和”的思想是一致的。他认为有声之乐出于无声之道,继承了老庄的道家思想,强调无声之道为本,有声之乐为末。有声之乐属于人,无声之道属于天,这一自然天道观,正是中国道家学派思想的核心,是老子提出的最高哲学范畴。《淮南子》一方面和《老子》一样认为“五音令人耳聋”,且主张“与道为一”,养生保性,“至乐无乐”,逍遥无为,但另一方面他又认为“钟鼓管箫,干戚羽旄,所以饰喜也……乐者,所以致和也。”(《本经训》),这又肯定了有声之乐,是儒家的主张,这是个矛盾。《淮南子》将这两种观点融会贯通,提出了音乐既要“本于道德”,又要“合于先王”的观点,兼收并蓄了儒道两家的思想,并将两者都加以充实和完善。它既继承了道家追求保持人自然天性的纯朴思想,又克服了老庄对直觉的偏执;既吸取了儒家人本主义思想的精华,又摒弃了孔孟对人的过度禁欲,提出“制礼乐,而不制于礼乐”(《论训》)的观点,这在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中是极为可贵的,说明儒、道两家在审美观上是有相通之处的。

第二,《淮南子》论述如何进行音乐创作与表演的问题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它强调艺术创作“必有其质,乃为之文”(《本经训》),即认为音乐应有感而发,真实自然,这是道家崇尚自然的核心思想的体现。这正如冼星海、聂耳等音乐家不经历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创作不出《黄河大合唱》、《义勇军进行曲》这样振奋人心、鼓舞斗志的时代作品;贝多芬没有人生种种痛苦的磨砺写不出《命运交响曲》这样经典的传世之作。这些论述与先秦儒家提出的“凡音者由人心生也”的思想是一致的,但《淮南子》的观点显然更为明确,更多的是强调内在情感和后天习得而不仅仅是儒家所指内在的道德品质。因此,《淮南子》还认为音乐的创作与表演和其他艺术创作一样,不仅需要一定天赋,即“父不能以教子”、“兄不能以喻弟”的“不传之道”(《齐俗训》)。所谓“不传之道”是指非技术性的,不是从教习中就能掌握的东西。[1](P99)强调后天学习与刻苦锻炼的重要性,即“学不可已”,“鼓舞者”并非生来“柔纵”,“木熙(杂技)者”并非生来“眇劲”,其超群的技艺都是“服习积贯所致”、“淹浸渐靡使然”。

第三,《淮南子》对音乐鉴赏问题的探讨也很深刻。它认为在音乐的审美问题上是“以内乐外”,保持平和本性,“不以身役物,不以欲滑和”,才能不为声色所,而从音乐真正得乐,这种观点是建立在道家养生论的基础上的。但它又提出音乐具有感染力,《主术训》中说“夫荣启期一弹而孔子三日乐,感于和邹忌一徽而威王终夕悲,感于忧。动诸琴瑟,形诸音声,而能使人为之哀乐。”这是认为和乐能使人乐,忧乐能使人悲。同时还在《诠言训》中讲到“心有忧者,筐床席勿能安也……琴瑟鸣竽弗能乐也。”这与先秦荀子《乐论》中“心忧恐,则口衔刍豢而不知其味,耳听钟鼓而不知其声。”提出的,音乐审美时主体内心状态对于审美感受起主导作用的思想是一致的。它与此前其他著作如《荀子》、《吕氏春秋》的论述有相似之处,但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以综合,进行了更全面的论述。比如“六律具存,而莫能听者,无师旷之耳也……律虽具,必待耳而后听。”(《泰族训》)就不局限于前人所说的感官对音乐鉴赏力的制约,而提出了音乐欣赏者的文化修养也对审美能力有制约性,这种理性思辨与感性直观统一的思维方式接近于朴素的辩证唯物史观,而与马克思关于“对于不辨音乐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2](P79)的思想相通。

第四,《淮南子》从“道始于一”而“生万物”的道家思想出发,推崇音乐形式其根本的“一”,认为“音之数不过五,而五音之变不可胜听也……故音者,宫立而五间形矣”(《原道训》)。但同时它又认为“弹一弦不足以见悲”、“一弦之瑟不可听”(《说林训》),这又充分肯定了音乐之美在于形式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这两者看似矛盾,实则体现了《淮南子》作者具有豁达的胸襟,如书中说“百家之言,指奏相反,其合道一体也。”(《齐俗训》),这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前较为自由的学术环境也是一致的。《淮南子》既推崇雅颂之乐,又强调音乐美的时代性特征。如“尧《大章》,舜《九韶》,禹《大夏》,汤《大》,周《武象》,此乐之不同者也。”(《论训》),认为“世异则,时移则俗易”,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审美要求,反对“胶柱而调瑟也”(《齐俗训》),尊古贱今,主张“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荀周于事,不必循旧。”(《论训》),顺应时代与人民审美情趣的变化而改革礼乐的形式,这无疑是《淮南子》音乐美学思想中极为可贵之处。

三、对后世的影响

从中国音乐美学史上看,《淮南子》是继《吕氏春秋》之后秦汉道家的重要著作。其实际提供的音乐美学思想资料,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淮南子》撰写者对音乐的认识,在许多方面,提出和充实了先秦没有的新内容。特别是书中对音乐审美中审美主体一方条件的强调,是对传统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虽然受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其音乐主张并未被汉朝统治者所采纳,但却给魏晋时期以较大影响。

首先,在王弼“大成之乐”的思想中得以体现。他在《淮南子》既推崇无声之“道”,又肯定有声之乐的儒道杂糅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以“大音”为“五音”的宗主,“五音不声则大音无以至”的观点,然后以乐须顺性来调和儒道二家,使雅颂之乐与“大成之乐”的关系由对立变为统一,为儒道两家思想的融合提供了理论依据。这在中国音乐美学史上关于儒道两家思想的关系的讨论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在此之前是对立中有融合,在此之后则是融合中有对立。

其次,阮籍《乐论》的继承和发扬。他把音乐的“自然之道”作为其立论的总纲与主旨,鲜明地提出“夫乐者,天地之体、万物之性也。”这与《淮南子》中所提出的音乐要崇尚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音乐美学思想基本一致。但他不仅为礼乐的继续存在提供理论依据,还对此作了直接论述,明确提出使儒家礼乐思想与道家自然乐论合而为一的思想。

再次,对嵇康的《声无哀乐论》的影响。他的音乐美学思想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的这一人格魅力,主要集中反映于《声无哀乐论》这部著作中。全书采用辩难的形式,嵇康是以与“秦客”这一假想的论敌辩难的方式,借“东野主人”这位作者的化身之口阐述其“声无哀乐”的音乐美学思想,共分八个部分。它不仅讨论了音乐有无哀乐、音乐能否移风易俗,还涉及了音乐美学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比如音乐的本体与客体问题,音乐的声与情问题,音乐的功能问题。嵇康认为和万物一样,音乐也是由天地的元气所产生,它是客观的存在,与人的主观感情无关,既不能表现感情,也不能唤起人相应的感情,而只是以其音响刺激人,使人产生躁或静的反应。这与《淮南子》中所说“无音者,声之大宗也”音乐的本源的观点基本一致。

《淮南子》中的音乐美学思想同样对今天的现实音乐生活影响巨大。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积极的一面主要表现为要求美善统一、内容与形式统一,崇尚纯朴自然、反对华而不实,追求含蓄之美,注重意境创造等等 。消极的一面则突出表现为受礼乐思想影响,不顾艺术的本质与音乐的特殊性,强调社会功能、教育作用,轻视、忽视音乐的美感和娱乐作用。因此,今天的音乐美学思想仍带有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特征,无法完全摆脱几千年传统的束缚。这就要求我们现代音乐美学工作者如何正确研究古代音乐美学思想,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建立现代音乐美学体系,用以影响现实音乐生活。

《淮南子》的音乐美学思想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道论,克服了老子对“道始于一”的偏执,吸取先秦儒家人本主义思想的精华,重视理性思辨与感性直观的统一,构建了一种倡扬主体审美意识、务实求真的朴素的唯物主义审美思想观。总之,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学术巨著,无怪乎梁启超说“《淮南鸿烈》为西汉道家言之渊府,其书博大而有条贯,汉人著述中第一流也。”[3](P82)同时,《淮南子》音乐美学思想中道家音乐观与儒家音乐观的表面矛盾的产生,实际上是统一在其自构的思想体系中的不同层面上的,是它对不同的音乐存在的不同“定位”所致。这就提醒传统音乐美学研究者在指出了《淮南子》音乐思想的内在矛盾性,或者对其原因作一般易于识别的分析,还远远不够,不能简单地定义为一个理论的不完整,而应该更全面客观地探讨其不同层次、不同角度所造成的原因。

[参考文献]

[1]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2]刘丕坤译.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The Musical Aesthetic Features of Huainan Zi

YANG Ting, TANG Yu-qin

(The Art Institute, East China Jiaotong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13, Jiangxi, China)

淮南子范文第3篇

我一直都认为自己是个有能耐的人,一个令人羡慕的女孩。而现在我突然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是......

实话告诉你们吧,今天我们刚刚考完中考,前所未有的正规。而我也前所未有的觉得自己考得很烂,烂到能让孔夫子落泪。我想认真的思考我的生命,思考我以后的人生。我不停的责怪我初中所在的那所破烂学校,它实在太小,以至于每次考试得第一的都是我和另外一个女生,每个人都已习惯那种没有波澜的结果,而我们理所应当的接受那些来得太容易的鲜花和掌声,如此安逸。现在我生活在一个有着几千人的大环境下,那些依旧美丽的鲜花和依旧悦耳的掌声却早已属于别人,不再是我的囊中之物。我看着它们在我眼前如风般飞逝,无奈,悲哀。以前大人们常说,到了高中,男生就会比女生聪明,成绩就会超越男生。那时候的我听了就会暴跳如雷,大声的宣布要和男生一绝高下!而现在我早已无力争辩,也没有实力去证明那些曾经那么想要证明的东西。对这种看似荒诞的说法,我只能顺从。即使心有不甘,也无能为力了。

我是那么那么地怀念我的初三(2),怀念那些时过境迁的感动。我想念我的朋友,那些曾经一起在球场上挥汗如雨的朋友(虽然在男生看来,那真的不能算是打球),我们如此珍爱着篮球,爱得死去活来,爱得天翻地覆!我们曾经在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一起努力,然后以不同得姿态各奔东西。我们没有打听彼此的消息,因为害怕想起就无限思念。我们很清楚的知道,时间和空间都在不断变幻,一切早已物是人非......

我一个走在干净的校道上,一个人坐在安静的教室里,感受着从高一到高二的过渡,想象着从高二到高三的恐惧和急促,没有表情,也无需表情。我想我不应该是颓废的,每个人都想看到一个积极向上,快乐无比的我,有着别人所不能及的宽怀。我努力向豪放的姿态靠近,却发现它越来越远。我以前是那么自信,看着那个有着清华园的地方,我简直笃定自己会以一种傲人的姿态走进那个让我魂牵梦萦的地方。而现在,我问自己,还可不可以为了它而努力?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分析,我得到了肯定的答案。即使没有结果,将来也可以问心无愧的怀念这个为了某个目标而不懈努力的过程,简单而满足。

现在,我想是时候忘记从前了,我将鼓起勇气向着每天都很明媚的朝阳进发,向着我光明的未来进发!

淮南子范文第4篇

2、很想尽力挽留,却又无法说出口,你用冷情来惩罚我,却不曾感受我的痛楚!

3、曾经以为,不会有爱;曾经以为,永远不会再爱!

4、有些话埋藏在心中好久,没机会说,等有机会说的时候,却说不出口了。

5、我只能自己暗自疗伤,修复残留的伤口,所有的痛苦只有自己承受!

6、我的行走是我最无奈的抉择,那终点离我好远好远,仿佛我始终在起点没有奔跑过。

7、什么都不想做,什么都不想说,什么都不想去想,却又总是想起一切,零零碎碎,片片断断。

8、期望过那么多的天长地久,可是最后都没有了。

9、你是我触碰不了的,之间隔着跨越不了的界线。

10、面对你,我没有逃避的余力,你的爱,让我欲罢不能,让我心痛不已。

11、今生我的幸福里丢了你,没有你,我怎么能够再幸福?

12、有些事一别竟是一辈子,一直没机会做,等有机会了,却不想再做了。

13、找个理由让自己不再悲伤。即使很牵强。

14、笑靥,习惯了挂在脸上,于是没有人会懂我的难过;悲伤,习惯了藏在眼里,于是没有人看得见我的心痛;泪水,习惯了倒流回心里,于是你说我年少不知愁滋味。

15、总有一些人在今生里刻骨铭心,却又无奈的错过。

16、爱是一种感受,即使心碎也会觉得很美丽!

17、多少次痛苦着,矛盾着,挣扎着想要放弃,可心中却千万的不舍!

18、有些爱一直没机会爱,等有机会了,已经不爱了。

淮南子范文第5篇

记得我五年级转来的这个学校,在那之前,我每天都是无拘无束的,课堂记律压不住我,老师的惩罚制不住我,所以我每天都开开心心的。

“什么,转学?”这个消息对我来说可算是晴天霹雳,让我一下子从凳子上跳起来。爸爸妈妈看着我的眼睛,镇静的说:“没错,转学。”我叫起来:“可是为什么要转学?我现在不是挺好的吗!和同学相处得非常融洽,这不正是你们所希望的吗?”“可是,你现在的成绩是个什么样,天天就知道和你的同学疯玩!”爸爸严厉的说。我像是求救似的轻轻地叫了一声:“妈!”妈妈望了望我又看了看爸爸,叹息一声说道:“唉,你爸也是为你好,别再惹你爸生气了。”我听到这句话是,眼泪终于不争气的流了下来,爸爸放柔语气说:“孩子,这个学校对你的学习有帮助,对你以后走上社会也很有帮助,就转吧!”我看着爸爸的目光,轻轻的点了点头。

我下午去找我一个很要好的同学,考虑这该怎样告诉他这件事,这是,她出来了,拉着我说:“走吧!”我翻把她拉住,小声的说:“我要转学了。”我说话时不敢看她的眼睛,因为我感觉到她的手明显的颤抖了一下,她不可思议扭过头去说:“转学,为什么?我们不是说好了吗,小学在一块上,初中也在一块上的,你怎么能食言呢?”我被她说的无言已对。她拉起我的手,轻声问道:“答应我,别转了,好不好?”我咬着嘴唇说:“对不起!”我感觉到我的手背湿润了,随即她放开我,留给我一个背影扬长而去。我想呼喊,却没有发出声音,只留下我一个人独自站在原地,任由泪水肆流,看着她一点一点消失在我的视线中。

相关期刊更多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安徽省教育厅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安徽省教育厅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安徽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