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唐宋文学概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高中语文选修课“唐宋诗词鉴赏与研究” 唐宋诗词格律教学 基于问题的学习 “三部曲”
一、引言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学校应按照各个系列的课程目标,根据本校的课程资源和学生的需求,有选择地设计模块,开设选修课。对于模块的内容组合以及模块与模块之间的顺序编排,各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实施。课程的具体名称可由学校自定。”[1]以此为起点,我根据自身的研究经验和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了高中语文选修课“唐宋诗词鉴赏与研究”。在这门选修课中,唐宋诗词格律教学作为最大的创新点,对教师的教学理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我认为,将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以下简称PBL)与唐宋诗词格律教学结合起来,不但能打破传统的唐宋诗词鉴赏模式的束缚,帮助学生积累最基本的唐宋诗词格律常识,了解了唐宋诗词悦耳动听、朗朗上口的原因,而且能激发学生诵读和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提升以自主阅读、自主探究为中心的终身学习的能力,建立起感性认知与理性分析并重的思维方式。
二、理论研究:PBL概述
PBL是建构主义视角下的重要学习模式之一。“建构主义思想肇始自皮亚杰、维果茨基和布鲁纳等心理学家或教育家,以及科学哲学等领域的诸多思想家,如今这一汹涌之潮,已经并正在猛烈涤荡和塑造着今天的教育”。[2]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是“情境”、“合作”、“对话”和“意义建构”。
(一)PBL的内涵。
关于PBL的内涵,国内外许多学者提出了相同或相似的看法,现引述其中一种比较典型的观点:“基于问题的学习是由教师精心设计问题或者师生合作提出问题,以问题为焦点组织学生进行调查和探究,从而让学生了解问题解决的思路与过程,灵活掌握相关概念和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中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经验,最终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3]可见,PBL以问题为核心,以学生为参与主体,以教师为引导者,以学生合作探究、师生对话交流为主要学习途径,以培养问题意识、促进意义的生成与建构、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目标。在PBL中,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到解决问题,整个过程始终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强调“问题”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
(二)PBL的实施模式。
根据PBL的首创者Barrows的研究,PBL的实施模式大致包括以下环节:1.组织小组;2.开始一个新问题;3.后续行动;4.活动汇报;5.问题后的反思。[4]
可以用图形象地来表示:
由图1可知,PBL的实施模式包含“一个中心、两个过程、三个控制点”。“一个中心”即以问题为中心;“两个过程”即解决问题的过程、综合能力(如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提升的过程;“三个控制点”即问题的提出、小组合作探究、评价与反思。
三、个案研究:唐宋诗词格律教学“三部曲”
我设计高中语文选修课“唐宋诗词鉴赏与研究”的目的,不仅在于深入诵读、鉴赏和研究经典的唐宋诗词作品,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研究能力和古典文学修养,而且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对自己的学习方法作出评价和反思,发现其中的优势和不足之处,为日后的大学学习奠定基础。上述PBL的内涵和实施模式为这一目的提供了良好的方法论依据,下面我以一次教学实践“唐宋诗词音乐感的形成方式”为例,阐述PBL在唐宋诗词格律教学中的应用,即唐宋诗词格律教学“三部曲”。
第一部曲:吟诵诗词,进入情境。
1.教学过程:(1)导入。我们以前学习唐宋诗词,似乎已经陷入了同一种模式,不论什么作品都分析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一般就是“知人论世―整体串讲―重点意象―鉴赏技巧―拓展延伸”。今天我们要换一个角度和思维方式,回到语言最本真的状态,从音乐感的形成方式来欣赏唐宋诗词,看一看唐宋诗词读来为何会如此朗朗上口。这既是一次充满挑战的旅程,又是一次别样的诗意的旅程。
(2)问题1:从声韵的角度看,教师朗诵的诗词有怎样的特点?
教师有感情地配乐朗诵以下诗词:《渡汉江》(宋之问,五言绝句)、《赠刘景文》(苏轼,七言绝句)、《春日登楼怀归》(寇准,五言律诗)等。这些诗词的文本材料要提前印发给学生。
(3)学生带着问题自主朗诵。
2.解析:(1)第一部曲的导入语明确了本次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直接将创新之处展示出来。从音乐感的形成方式来欣赏唐宋诗词,是学生以前尚未接触过的新鲜事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1提出的时机是教师朗诵之前,重点是“声韵”,这启发学生在教师和自己朗诵时,注意感受诗词的音乐美,为之后的教学营造出一种和谐悦耳的氛围和古色古香的情境。
第二部曲:变换视角,合作探究。
1.教学过程:(1)教师结合下图,讲授四声与平仄的知识。
(2)根据座位情况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6人,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问题2:请标出刚才朗诵的几首诗词的平仄,探究诗词平仄交错的规律。
问题3:请运用自己发现的平仄交错的规律,联系以前学过的对仗、押韵等知识,以杜甫的《登高》、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探究平仄、句式、对仗、韵脚在诗词中的安排范式及其对作者情感表达的作用。
各小组之间展开竞赛,看哪一组完成得又快又好,最后请每组选派一名代表上讲台与全班同学交流。
对于确实有困难的小组,要给予适当的点拨。
2.解析:(1)第二部曲作为本次课的主体,不是简单地把课堂全部归还给学生,任其自由发展,而是将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合作探究结合起来。四声与平仄的知识作为陈述性知识,直接运用讲授的方式即可。每组6人的分组方式、各小组之间的竞赛都是对学生合作能力的训练。教师的巡视走动,不但能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方法,而且能与学生更亲近地交流唐宋诗词格律学习的心得体会。
(2)问题2和问题3的设计层层深入,环环相扣,与问题1共同构成了一个严密的整体。解决了问题2之后,问题3的解决才成为可能。问题3的难度比较大,教师可以先示范分析《登高》和《水调歌头》中的一两句,打开学生的思路。
第三部曲:自我反思,总结方法。
1.教学过程:请学生谈谈本次课学习的收获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教师首先讲解前面提出的三个问题,作一些补充和拓展;然后点评学生合作探究的过程,总结研究性学习的思路和方法;最后推荐相关阅读书目,如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概要,诗词格律十讲》(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年版)等,供有兴趣的学生借鉴和参考。
2.解析:第三部曲是本次课的又一大亮点,体现了PBL与唐宋诗词格律教学的完美融合。“通过反思概括,将相关概念、具体技能、策略及当前的问题类别联系起来,学习者可以对这一问题形成更协调一致的理解,这对知识的迁移来说是至关重要的”。[4]教师的补充和拓展,将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刻;点评、总结和相关阅读书目的推荐,将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
四、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高中语文选修课“唐宋诗词鉴赏与研究”与PBL相结合,不但符合语文本身的特性和规律,充分发挥了语文教育的有效性,而且更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教师和学生的长期发展注入了源头活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2]辛自强.知识建构研究:从主义到实证[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
[3]乔连全.论基于问题的学习[J].江西教育科研,2002,(4):8.
关键词:宋代 女性诗词 题材内容
在宋代的诗词创作中,就性别来看,男性诗人要明显多于女性,因而成为了这一队伍的主流力量,这样的情况与唐代时的情况是没有差别的,这是中国文学上一种独特的现象,不过这也表明在诗词艺术极度繁荣的唐宋,生活在这一时期的女性诗人至少也是起到了一种配角的作用。她们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在以男性诗词为主流的文坛上打造出了一片属于女性自己的文学绿洲,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然而长期以来,很少有人专门对宋代女性诗词的作者数量和文学作品进行系统地研究,她们的诗词创作对于宋代文学的繁荣究竟有怎样的重要作用等问题都没有明确的定位。本文将以宋代的女性作者为基本的载体,对这一时期的女性诗词创作成就就行理论上的概述。
一、宋代女性作家队伍的总体概述
要想对宋代女性诗词创作艺术进行分析就要首先弄清楚这一时期女性作家数量的基本情况。根据《增订注释全宋词》(才)里面的统计,在宋代从事诗词创作的女性共计有118位(其中没有性别说明和名字遗失的不包括在内),诗词作品共计260首,其中有关宋人话本小说人物诗词40首,作者共计27人;元明小说依托宋人词40首,作者共计13人,除去以上两类的诗词,宋代的女性作家共计78人,诗词作品一共有180首。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对宋代78位女词人进行更为详细地划分,作者的身份主要有以下六种类型:第一类,出身于大家闺秀或者贵妇人;第二类,出身于官宦家庭并且丈夫多为地方官吏的;第三类,普通家庭的女子;第四类,山林隐士或者佛道之流;第五类,宫女;第六类,歌姬。这就说明宋代的这78位女性词人来自于社会的各个阶层,她们其中很多人都是有家庭的,有的生活很幸福美满,有的则是充满了忧愁和哀伤,因此不同的人生经历和生活感触决定了她们的诗词创作风格和当时的男性诗词风格有着很大的差异,诗词作品有着很深的历史情感烙印。
从诗词作品数量来看,在这78位女词人的180首作品中,其中诗词作品数量最多的有三个人,她们分别是李清照:52首,朱淑真:25首,魏夫人:14首,剩余的最多的是一个人4首诗词,其他大部分都是一人一首诗词。在这180首诗词作品中,一共有78个词牌,这其中有中调和小令共计68个,长调10个,其中长调分别为:《凤凰台上忆吹箫》、《花心动》、《声声慢》、《满江红》、《满庭芳》、《念奴娇》、《望海潮》、《贺新郎》、《永遇乐》、《沁园春》。其中《满江红》、《念奴娇》、《满庭芳》都是各自有三个词牌,一共填词三首,是这些词牌中最多的。
二、宋代女性诗词的题材和内容赏析
宋代的女性诗词文学成为了我国古代女性文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宋代女性词人的数量最多,并且诗词创作的题材非常广泛,诗词内容也非常的丰富,因此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对于后代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是唐代女性诗歌所不能及的。因此唐诗就是一部男人的文学历史,宋词却是男性和女性的共舞,在这时期出现了像李清照、朱淑真和魏夫人这样的大家和名家,她们的诗词作品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示了一种大家风范。
(一)宋代女性诗词的男女情爱主题
宋代女性诗词中大多描述男女情感,其中有对一见钟情的难分难舍,也有对往日甜言蜜语快乐时光的回忆,更多的则是对身处两地相思之苦的描写。在这一类型的诗词作品中,以怨词的数量为最,并且很多都是经典传诵的作品,例如唐婉《钗头凤》(世情薄)、朱淑真(减字木兰花)(独行独坐)、阮逸女《花心动》(仙苑春浓)等等。一般来说,怨词的内容都是女词人心中情感的一种宣泄,所以诗词的风格就显得缠绵徘侧和哀婉动人,其中最为著名的就要数戴复古妻的《祝英台近》:
惜多才,怜薄命,无计可留汝。操碎花笺,忍写断肠句。道傍杨柳依依,千丝万缕, 抵不住,一分愁绪。
如何诉。便教缘尽今生,此身已轻许。捉月盟言,不是梦中语。 后回君若重来,不相忘处,把杯酒,浇奴坟土。
戴复古是陆游的学生,一生喜欢游山玩水,根据毛晋《石屏词跋》中的记载,他曾经“南适欧闽,北窥吴越,上会稽,绝重江,浮彭盆,泛洞庭”。根据陶宗仪《辍耕录》中的记载,当戴复古在江西武宁游玩的时候,有一位富翁对他的才华非常仰慕,所以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为妻,可是三年后当戴复古要返回家中的时候却告诉她自己家中已经有妻子了,因此不能带富翁的女儿回家,这才有了《祝英台近》,来和他进行告别,此女不久便投江自尽,因此这是一首诀别诗。
(二)宋代女性诗词的宫女歌姬主题
宋代女性诗词除了有很多的情感诗词描写以外,还有很多诗词作品是关于宫女和歌姬生活的。这些女性词人都是来自于社会的最底层,因为职业的缘故,因此和诗词艺术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盼盼的《惜花容》(少年看花双鬓绿)主要是抒发了流光易逝,青春不再的感慨;平江妓的《贺新郎(春色元无主)则是抒发了和意中人分别后的那种愁苦心情;苏小小的《减字木兰花》(别离情绪)则是抒发了对异性朋友的思念之情;严蕊的《卜算子》(不是爱风尘)则是在讲述自己从良以后的心路历程;这些诗词作品都有着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宫女诗词则是更多抒发了对于故国的思念之情,例如金德淑、黄静淑、陶明淑、杨华淑、杨慧淑等10位宫女的《望江南》就是这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这10首《望江南》都是宫女们为送琴师汪水云创作的。对于这一点在《词苑丛谈校笺》卷六乃有专载:“章邱李生至燕都……夜静,闻邻妇有倚楼而泣者,明日访之,则宋官人金德淑也。询李曰:‘客非昨暮悲歌乎?’李曰:‘歌非己作,有舟人自杭来,吟此句,故记之耳。’金泣曰:‘此亡宋昭仪王清惠所寄汪水云诗。当时吾辈数人皆有诗赠汪。’举其《望江南》词曰:‘春睡起,积雪满燕山。万里长城横编素,六街灯火已阑珊,人立玉楼间。’后遂委身于李。”这些宫女都是因为“靖康之耻”而南下的北宋宫女,因为终日思念故国而不能返。当得知乐工汪水云在获准由北南还时,她们遂各赋《望江南》以送。这些流落他乡的宫女们,无时无刻都在思念自己家中的亲人,因此赋予了宋代女性诗词一种新的精神面貌。
(三)宋代女性诗词的巾帼英雄主题
两宋动荡不安的政局不仅让宫女们深受其害,还有一些出身官宦世家的女子也是其中的受害者,李清照就是其中的一位。李清照在南渡以后终日生活在国破家亡,失去丈夫的悲伤之中,一直孤身一人,经常在南方各地流转。这一事情李清照的词创作虽然没有诗歌那样强烈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可是诗词的创作题材还是和以前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例如在《永遇乐》(落日铭金)这首词中,作者对于往昔京都的繁华场景进行了回忆,和如今的落魄景象进行了对比,字字扣人心弦,充满了真挚情感。另外根据《词苑丛谈校笺》卷七记载,在宋钦宗靖康年间,在金兵南下的过程中,武阳令蒋兴祖战死城中,其女被金兵俘虏走,于是在雄州骤中这个地方写下了颇有名气的《减字木兰花》:
朝云横度,辘辘车声如水云。白草黄沙,月照孤村三两家。
飞鸿过也,百结愁肠无昼夜。渐近燕山,回首乡关归路难。
这首词可以说就是对蔡淡《悲愤诗》前半部分的一个缩写。在况周颐《蕙风词话》之《续篇》卷一对这首词做了这样的评价:“寥寥数十字,写出步步留恋,步步凄侧。所言甚是。”总的来讲,这首词的曲风婉转悲切,朴实无华,是当时宋代女性诗词的思想表达上的最强音。
(四)宋代女性诗词的咏物言志主题
宋代女性诗词中也有很多的咏物词,一般都认为宋代的咏物词是开始于北宋年初,林道的《点绛唇》(金谷年年)则是被认为是宋代的第一首,这之后柳永、张先、欧阳修、苏轼、周邦彦都参与到了咏物词的创作之中,其中又以周邦彦词最多。到了南宋的时候,咏物词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并且在艺术上开始走向成熟,北宋女性词人以朱淑真为代表,现存咏物词共计25首,其中主要的为“雪”、“梅”、“梨花”,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作者那种高傲的心境。在南宋的女词人中,又以李清照的咏物成就最高,现存的咏物词共计有9首,其中有关梅花的有7首,梅花有着冰肌玉骨、斗雪傲霜、贞洁自守的特点,因此也成为了宋代文人的精神象征,因此朱淑真、李清照都特别喜欢写梅花,例如李清照的《孤雁儿》: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萧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侍。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在这首词中,李清照进行咏梅,可以说是物我相融,融情于景,由梅花表达了自己对亡夫赵明诚的思念之情,饱含了深情厚意,可以说是宋代咏梅词中的上乘之作。
三、结语
宋代女性诗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对于宋代女性诗词的理论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对中国古代文学的诗词创作进行研究,同时也有助于研究中国的女性主义文学,发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参考文献:
[1]才.增订注释全宋词[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
[2]王百里.词苑丛谈校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这是古人认为最为惬意的两件事。功名、爱情,是一般文人学士所衷心向往而全力追求的,是知识分子立身安命的依托。然而,由于元代社会剧烈的变动,文人仕进受阻、心态受挫,甚至生计都蹇蹙不堪。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元代文人爱情生活的曲折艰难是不可避免的。于是,元代文人只能在戏剧作品中创造虚幻的爱情故事,借士子与优之间曲折生动的爱情故事以讴歌“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婚姻理想。因此,尽管在现实中文人的爱情道路是非常曲折的,但在元杂剧里,文人们总是以应举得官、与相爱之人团圆作为结局。
因此,元杂剧中反映士子与优(以下简称“士妓”)的爱情杂剧占据了一定的篇幅。据《全元曲》(河北教育出版社,徐征等主编)检索,这类杂剧共有十四部。这十四部士妓爱情剧,集中反映了元代文人的爱情婚姻观,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元代社会的文化生活,有其独特、深厚的文化意蕴。
在这些爱情剧中,们将自己脱籍的企盼寄托于士子的高中。然而,元代知识分子自身的荣达简直是白日痴梦,更谈不上有余力去拯救那些跌入火坑的们。
元杂剧中所描写的士妓之恋,实际上是失意文人借以倾泻胸中的愤懑,抒发对世道不公、己志难伸的不平之鸣。作者的创作意旨,终于借助士妓爱恋过程中的沟沟坎坎,表达自己的人生设计、价值观念及道德褒贬等,发抒自己强烈的郁闷情怀。士也好,妓也罢,实际上都是作者的代言人。
一、落拓不偶的读书人的一厢情愿的人生设计
整个元代社会,儒士被当作了欺侮、嘲弄的对象,书生的社会地位一落千丈,与优者流在实质上已没有什么差别,甚至等而下至了。元代科举的废止,彻底断送了知识分子达兼的前程。昔日文化上的尊荣已被现实的悲怆所取代,他们沦为了市井闾里的普通一员,但这些与妓为伍甚至地位上等而下之的士子们,骨子里仍然没有清醒地正视眼前的现实,而是死死地困守着正统的封建文化人格。“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书而仕等观念,仍然在他们的潜意识里起支配作用,这正如许有壬在《故承务郎江西等处儒学副提举叶先生墓碑》中所记载的:“中原贡举废将九十年,江南亦四十年。有壬少时,先公教之曰:‘金源分裂,且事贡举。国家之大,未有不行,但迟速有时耳。力学以俟,当有济也。’”尽管面对的是仕进无望、儒雅扫地的严酷现实,但儒生们仍然抱守着传统的儒家信念,囿于“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价值实现模式,在作品中进行虚妄的人生设计。如:《谢天香》中柳永考中状元,与谢天香合欢再结,琴瑟重和;《曲江池》中李亚仙矢志于郑元和,并劝其攻书取应,元和得中状元,亚仙又劝其与父修好,爱情与伦理双重得到满足;《对玉梳》中荆楚臣功名如愿,与顾玉香结为夫妻等。
士子们在作品中“美化自己的生涯,对生活中的缺陷以对虚荣的幻想来弥补”。这些悖离生活的情节设置,说明了元代文人从事杂剧的思想基点,在相当的程度上仍在于对积淀在意识深层的封建正统文化的阐发,“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些仍是他们观察认识问题时难以摆脱的坐标;传统士人所追求的出官入宦、娇妻美妾仍是他们的终极关怀。这便决定了他们作品的思想意蕴难以超越儒家思想的框套。这种白日梦式的人生设计,固然使他们一时得到了阿Q式的精神上的满足,但这种虚无的满足与盲目的陶醉不仅消释了他们自己对社会、人生、历史的深刻的理性反思,也使他们在这种廉价的满足中忘却了对历史、现实的深刻体悟。文人们身在市井,不满这种蝇营狗苟、肮脏龌龊的现实,但所写作品的思想价值与文化意向却没有达到时代要求的高度,而是流于对自己被褫夺了权利与财富的分配资格后的牢骚发泄而已。
二、表现了文人们对评判的二难境地
在“士失其业”的情况下,元代不少读书人像唐宋失意文人那样出入于青楼妓馆。但不同的是,唐宋知识分子尚有及第的机会,仕进的大门始终向他们敞开,而元代文人则从根本上丧失了“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可能,他们只能栖身青楼,寻找慰藉,但羞涩的袋囊又使他们在竞争中受尽鸨儿的奚落及其他客。诸如:富贵大贾、武夫隶役等的欺侮。
在这种尴尬与无奈中,成了一贴抚慰他们悲怆心灵的良药。惟有同为弱者的,才会同情他们的沦落,才会以千般娇媚万种温存去抚慰他们落魄孤寂的灵魂。于是,他们在作品中就做起了白日梦:得到的慷慨资助,发奋攻读考取状元,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施展自己的济世怀抱,反过来再以携妓脱籍、受赠受封作为对的回报。《对玉梳》中荆楚臣银子用尽受尽鸨母奚落,顾玉香以“男子汉当以功名”为念相激励,并解下钗环以为路费,催他上朝赴选,好博个“功成名就”,做“风流”夫妇。顾玉香不为鸨母的威逼所屈,也不为富商的金钱所动,矢志守节,最后终于“受用五花官诰,做夫人县君”;《云梦窗》中郑月莲深恋秀才张均卿,鸨母嫌贫爱富逼她接待茶客李多,月连私下以首饰头面相赠,资助张均卿上朝取应,经过诸多波折,二人终于夫妇团圆。
但就在同时,我们也听到了极不和谐的声音:
【鸳鸯煞】从今后把并头花蕊甘生锉,同心搂带拚教割。这的是万古纲常,众口评跋。畅道罪逆滔天,何时解脱?都为我泼贱烟花把你个名儿污,不由不奔井投河。便封我到一品夫人,也荣耀不的我!
――《曲江池》第四折
【二 煞】若是娶的我去家中过,便是引得狼来屋里窝。俺这粉面油头,便是飞灾横祸;画阁兰堂,便是地网天罗。敢着你有家难奔,有口难言,有气难呵。弄的个七上八落,只待睁着眼跳黄河。
――《对玉梳》第二折
不仅是万恶之源,而且是堕人志向、妨碍儒生得遂功名之愿的尤物。总之,在文人的潜意识里,又是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障碍。
值得注意的是,遭到整个社会抛弃的元代文人的冶游生活与前代文人那种纯为寻求精神刺激、感性满足有着很大的区别。他们确实对滋生出同病相怜的恻隐,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引为同类,不乏像关汉卿那样“偶优而不辞”的人物。但已化为骨髓和血液的儒家正统思想观念是他们在思考问题、走笔运文时无论如何都难以卸掉的思想重负,这便决定了文人们对的评判陷入了二难境地:既同情她们的沉沦又认为她们是“泼贱烟花”,既需要她们的抚慰又觉得她们是败家堕志的尤物,既把她们当作知己又卑视其随风逐浪、杨花水性。
这种正统思想的禁锢与认识上的浮浅,限制了文人们从更深层次去挖掘造成不幸的社会根源,将谴责的笔触指向腐朽的社会制度,引发人们深刻的理性反思。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极大的缺憾。
三、反映了贱商观念仍然主宰着整个意识领域
在整个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社会,商人的社会地位备受压抑。商人的地位没有得到社会尤其是实际地位远比商贾低下的读书人的尊重,贱商观念仍然主宰着整个意识形态。元代士妓爱恋的杂剧就反映了这种社会现实。
《青衫泪》、《对玉梳》、《玉壶春》、《云窗梦》等都是写士、妓、商的感情纠葛的。在这些杂剧中,商人们无一例外地是以反面角色出现的,无论他们是多么有钱,但在爱情面前,他们总是惨遭失败。在的眼中,商贾是“愚”、“贱”的,她们总是把商人和儒生作对比,矢志不移地爱着儒生。而实际上,《曲江池》中李亚仙对郑元和“用心温习经书,待到来年选场,必称其志”的坚信,《对玉梳》中顾玉香对荆楚臣“身贫志不贫”的称道,这些都是文人们对自我价值的坚定体认。一时困厄的士子们始终是以隐忍韬晦、始困终亨的先贤相砥砺,坚信自己终有“脱白,换紫衣”、“列鼎食、重卧”的一天,会否极泰来。而商人们的等级位序却很难因为商人阶层的兴起与知识者流的沉沦而有所动摇。
现实社会中的多舛与理想境界里的顺遂,乍看上去是矛盾而不合理的。其实,这是元杂剧作家们将现实描写与对未来的憧憬融为了一体。他们在真实地去描写现实的同时,也将自己的命运与思想感情融于了作品之中,表达了他们自己的想法与愿望。从而让读者不但能从作品中了解到当时的社会特征,从中窥见到了元代文人的心理与追求,并更进一步深刻理解元代社会的文化特征。
参考文献:
[1]徐征等:《全元曲》,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2]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3]邓绍基:《元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4]宁宗一等:《元杂剧研究概述》,天津教育出版社,1987。
[5]么书仪:《元人杂剧与元代社会》,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6]么书仪:《元代文人心态》,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
[7]吴 梅:《顾曲麈谈・中国戏曲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8]郑振铎:《中国文学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9]张大新:《石君宝杂剧对爱情婚姻题材的拓展与深化》,《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0.4。
操曰:“适见枝头梅子青青,忽感去年征张绣时,道上缺水,将士皆渴。吾心生一计,以鞭虚指曰:‘前面有梅林。’军士闻之,口皆生唾,由是不渴。今见此梅,不可不赏,又值煮酒正熟,故邀使君小亭一会。”玄德心神方定。随至小亭,已设樽俎,盘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对坐,开怀畅饮。
这里交待得很清楚,曹操邀请刘备是因为怀念去年征讨张绣的故事,故要和刘备一起赏梅;又交待“盘置青梅,一樽煮酒”,即青梅没有和酒一起煮。尽管已经知道青梅没有与酒一起煮,还是有必要弄清楚为什么要煮酒这个文化现象的。
如果真要煮酒,曹操所煮之酒定不是现在的白酒,而是黄酒、米酒之类。“曲酿酒法作为基本的酿造法,一直沿用下来,这种方法酿出来的酒,即是甜米酒或黄酒。”“在蒸馏酒的引用开始普及的明代以前,人们饮用的基本是米酒和黄酒。”(赵荣光《中国饮食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21、137页)即使是煮酒,也不是煮沸,而是加热的意思。关于热酒,《红楼梦》第八回有一段论述:
这里宝玉又说:“不必温热了,我只爱吃冷的。”薛姨妈忙道:“这可使不得,吃了冷酒,写字要打颤儿。”宝钗笑道:“宝兄弟,亏你每日家杂学旁收的,难道就不知道酒性最热,若热吃下去,发散的就快;若冷吃下去,便凝结在内,以五脏去暖他,岂不受害?从此快不要吃那冷酒了。”宝玉听这话有理,便放下冷酒,命暖来方饮。
在《三国演义》第五回交待关于“温酒斩华雄”时,也印证了“煮酒”其实是热酒。《三国演义》因是明人罗贯中所写,为了增加故事的感染力,故意渲染了一些,其实《三国志》中并没有“煮酒”赏梅一说。《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载;
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
这里只是说刘备与曹操一起吃饭,并没有说赏梅煮酒的事情。煮酒在汉代并未形成风气,是后来才形成的一种习惯。
酒在《诗经》中有四十多首写到过,但并没有一处写酒要温着喝的,说明当时并没有温酒的习惯。汉末,饮酒更成为一种风气,曹操《短歌行》说“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全三国文》卷八魏文帝《典论・酒诲》说:“荆州牧刘表,跨有南土,子弟骄贵,并好酒。为三爵,大曰伯雅,次曰中雅,小曰季雅。伯雅受七升,中雅受六升,季雅受五升。又设大针于杖端,客有醉寝地者,辄以刺之,验其醉醒。”可见酒在汉末是很流行的一种饮品。但由于酿酒需要消耗大量粮食,曹操曾一度作禁酒令,当时名士孔融还专门写文章攻击曹操禁酒举措,得罪了曹操。之后到“竹林七贤”时,把酒与文人风度联系了起来,刘伶还著有《酒德颂》。此时也未见有温酒而饮的痕迹。
晋陶渊明写过《饮酒》诗二十首,多为诗人酒后所作,题为“饮酒”,但主旨大多表达归隐后恬淡悠闲、潇洒飘逸、自然自在的心境。同时,也反映出酒在陶渊明的高雅饮法,“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陶渊明《读山海经》)。他此时饮酒已经不像“竹林七贤”那样无度,而是用一种享受的态度去品酒,“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陶渊明《和郭主簿》),“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陶渊明《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陶渊明《移居》)。这时的饮酒,也不曾有温酒而饮的痕迹。
唐宋时代,酒就成为一种更为普遍的文学现象了。“引酒入诗”成了一种自觉,饮酒既是一种生活现象,也是一种文学现象。饮酒也不只是为了喝醉,而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欧阳修《醉翁亭记》)。北宋朱肱撰有《北山海经》,共三卷,上卷总论撰写《酒经》之缘由和概述前人成果;中卷叙述制曲理论及制曲具体方法;下卷叙述酿酒工艺,包括一般技术理论和具体制作方法。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有《酒母》一章,专论酒母制作的方法和类别等。大概宋元以前所酿之酒,度数较低,大多数为黄酒、米酒之类,明以后随着酿酒技术的不断提高,酒的度数也就不断提高了,接近于现在的白酒。“‘烧酒’一词出现于唐代,自唐而后至今一直沿用,并且均是特指蒸馏酒,即今天人们习惯所说的‘白酒’”(赵荣光《中国饮食文化》,第126页)。唐以前制酒大多用酒曲,唐时使用蒸馏造酒法,但并未大量饮用,因而当时人们所饮之酒度数仍不高。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九“人事一”载:
石曼卿喜豪饮,与布衣刘潜为友。尝通判海州,刘潜来访之,曼卿迎之于石闼堰,与潜剧饮,中夜酒欲竭,顾船中有醋斗余,乃倾入酒中并饮之。至明日,酒醋俱尽。每与客痛饮,露发跣足,着械而坐,谓之“囚饮”;饮于木杪,谓之“巢饮”;以稿束之,引首出饮,复就束,谓之“鳖饮”。其狂大率如此。
这样大量饮酒,概酒度数不高。但人们早已意识大量饮酒不好,“平居不得嗔、叫、用力,饮酒至醉,并为大害”(宋沈括《梦溪忘怀录》)。又见沈括《续笔谈》:
韩退之诗句有“断送一生唯有酒”,又曰“破除万事无过酒”。王荆公戏改此两句为“一字题”四句曰:“酒,酒,破除万事无过,断送一生唯有。”不损一字,而意韵如自为之。
一、历代梅花绘画概述
中国画中的梅花,历代皆有名作出现,早在南北朝时期南朝的张僧繇,即有《咏梅图》,当是我国较早的梅花绘画作品,唐宋至五代时期的黄签、徐熙,宋代的仲仁、杨无咎都是画梅高手,五代的王冕画梅超绝一时,明清二代画梅高手比比皆是,近现代的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等人,将画梅推向了新的高度。吴昌硕、潘天寿所画梅花泼辣豪放,气势宏大。任伯年,画技清秀典雅,齐白石画梅简括苍劲,笔简意繁。
传统画中的梅花,纵观历代画卷都有佳作呈现:其中元代时期的梅花作品犹为突出:有吴镇的《梅花卷》这幅作品清楚地表明他以寥寥数笔,将梅花的形态和精神充分地刻画了出来,更显明地进入了文人画的领域,即强调了笔墨技巧、强调和刻画物象的精神实质。
二、梅花的象征特点
1,古人说,梅具四德,初生蕊为元,开花为亨,结子为利,成熟为贞。后人又有另一种说法:梅花五瓣,是五福的象征。一是快乐,二是幸运,三是长寿,四是顺利,五是我们最希望的和平。
2,梅常被民间作为传春报喜的吉祥象征,梅花是岁寒三友之一,自古以来,人们都赞美它的傲雪精神,它的孤独的不与百花争春的高洁的美。所以,她象征①隐者高士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②霜美人、雪美人、冷美人 家住寒溪曲,梅花杂暖春,学妆如小女,聚笑发丹唇。③高风亮节的人 天然根性异,万物尽难陪。自古承春早,严冬斗雪开。
3,梅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具有强大而普遍的感染力和推动力。梅花象征坚韧不拔,百折不挠,奋勇当先,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别的花都是春天才开,它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其中有一首古诗是这么写的: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它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有骨气的花!几千年来,它那迎雪吐艳,凌寒飘香,铁骨冰心的崇高品质和坚贞气节鼓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畏艰险,奋勇开拓,创造了优秀的生活与文明。有人认为,梅的品格与气节几乎写意了我们“龙的传人”的精神面貌。全国上至显达,下至布衣,几千年来对梅花深爱有加。文学艺术史上,梅诗、梅画数量之多,足以令任何一种花卉都望尘莫及。
梅花,落叶乔木,树杆高近二丈许,品种有单瓣复瓣,重瓣之分,色形上有红、白、粉之区别,苍劲古朴的树桩,雅丽清润的梅花,之所以成为古今文人墨客笔下重要的题材,是因为它们在霜雪里炼造的挺秀刚劲的树姿,傲雪凌霜的风骨,缤纷绚丽的花朵,冰肌玉滑的品格,体现了中华人民不畏,坚贞不屈的民族精神,象征我国的民族性。
三、梅花在陶瓷艺术上的特点与发展
早在中国陶瓷绘画历史上,元、明、清的釉下彩绘梅花纹样中,以青花梅花纹为主,也有釉里红梅花图案,以花卉纹为主。梅是元代具有时代特点的装饰绘画,常见与新月为伴或与松竹合壁。明嘉靖年间梅花作为瓷画装饰已大量出现。清中期以后梅花广泛地被用作瓷面装饰,多配喜鹊表达人们追求吉祥喜庆的愿望。清代青花“岁寒三友”纹瓶器物造型挺拔,在画家笔下形象生动,其装饰与器物浑然一体,另有一种典雅清新的韵味。
以陶瓷为载体的作品中,明代永乐窑的青花扁壶花鸟图,描绘了一只小鸟站在梅树枝上,梅花以勾圈法描绘,作品工整严谨,因那时期作品为青花装饰,整幅作品显得清心幽雅。梅花先众木而花,先天下而春,凌冬映雪,万点飘香。在陶瓷中以单独为主体描绘它的作品,当属民国时期的“珠山八友”中的田鹤仙,其作品构图以对角线把画分作两半,所绘物象放一边,留白的一边题款落印,树干粗壮,虬曲苍老,枝桠扭曲,穿插自然,以先勾花形,后用玻璃白打底,上填红色,表现花蕊盈闹枝头,春意渐浓的景象,作品风格鲜明。
中国历代绘画传世作品中的梅花皆以水墨画为主,在以陶瓷为载体的陶瓷作品,要想达到这一效果,用釉下青花能够表现出异曲同工的装饰效果。中国陶艺大师陆如先生的《石寿梅香》笔插,梅枝秃笔中锋老辣,花头圆中带方,方中带圆,把傲霜的梅花表现的英姿勃发。生动的体现出梅花“冰姿不怕雪霜欺”的精神气质。
现代陶瓷装饰中梅花题材的运用与创新现代陶瓷装饰中的梅花题材,继承了传统梅花装饰中的优良技艺,结合当代审美观念创作,创造出不少新的表现形式。不但有青花、粉彩、新彩梅花,而且运用高温颜色釉综合装饰、指画、刷花等新技艺,采取把绘画、书法、雕刻等艺术形式融为一体的表现手法创作。梅花为历代画家的一个重要题材,梅花名家层出不穷,著名的瓷画艺人田鹤仙以梅花著称,创立瓷画上的“梅花弄影”技法。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宁勤征创作的亚光颜色釉梅花瓶采用形似珍珠般的器型,以黄亚光釉为底色,以兰花釉装饰梅的枝干,以白釉堆画梅花、表现了梅花凌寒傲雪的个性品质。陆云山为了丰富梅花瓷画表现力,创造了粉彩与新彩装饰相结合,创圆笔与扁笔及指画技法相结合,令人耳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