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助学筑梦铸人

助学筑梦铸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助学筑梦铸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助学筑梦铸人范文第1篇

那还是一个深秋的夜晚,母亲坐在床头,妻子做好了饭,等着丈夫的回来,孩子在摆弄着玩具。渐渐地,时间已经是夜里10点半,可是那个人还没有回来。这时,二叔冲了进来,喊着:喊着,婶子,我兄弟没了——那一年,母亲52岁,妻子30岁,孩子,4岁。

后来,才知道,他那天喝了些酒,回来的路上,被一货车撞上,当场停止了呼吸。母亲哭的死去活来,可是儿子终究没有回来,后来,妻子改了嫁,去了福建,带走了孩子,母亲舍不得,把孙子要了回来,她发誓:一定要让这个苦命的娃子好好长大,把儿子未继的事业,让孙子继承下去,不管自己吃多少苦,一定要抚养他长大。

转眼间,孩子上了小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第一张奖状发了下来,三好学生,奶奶看到了很欣慰,逢人便炫耀,生怕别人不知道,孙子成长的每一步,她都看到了眼里,每进步一点,奶奶就很高兴。

因为家庭贫困,孩子受到了政府的极大关注,两免一补,希望工程各种援助接踵而至,每次学期交学费,老师总是尽可能的减免,并且经常将作业本有意多给他,因为老师发现,这个孩子特别珍惜,经常作业本正反面都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字,又小又挤,并且还会偷偷地捡起别人不要的本子,只为了节省,一个小小的铅笔头,短的只有1cm,一直到最后再也攥不住,书包是几尺布缝起来的。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孩子仍然努力地学者,越学越刻苦。步入了初中,学习压力增大,他想起了童第周路灯下的读书,于是寒冬腊月中的月夜,他来到了路灯下,与路灯下的石L为伴,努力地学习者,他坚信着,只有努力的学习,才能回报奶奶的养育之恩,才能回报政府的无私帮助。他的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被老师和学生深深喜爱。

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参加了结对子活动,那是一个难忘的下午,他终于有了自己的妈妈,妈妈对他很好,嘘寒问暖,给他买了新衣服和书包,并经常鼓励他,由于距离比较远,所以俩人经常以书信往来。妈妈经常鼓励和开导孩子,孩子终于体会到了这种温暖。

孩子在渐渐地成长,奶奶也在变老,可为了这个家,她仍然每天日复一日的下地干活,深秋了,她的身影还在那棉花地里,那布满老茧的双手,每逢冬天,总要龟裂,可是,她仍然舍不得多花一分钱,每次赶集,1块钱,也要记账。每次孩子进城上学,奶奶总要送着孩子上车,并且目视着车的远去。奶奶的日子,孩子看到了心里。他更加努力地学习,心想,当自己学有所成,一定要让奶奶过上最好的日子。

艰苦的环境,使孩子从小就塑造了一个梦想,要回报社会,以自己的行动做些有益于社会的事情,就像那些当初帮过他的人,当然,还有祖国。终于,他考上了大学,并且成了国防生,一个多年来他梦寐以求的行列。可是,奶奶却在那年的深秋,离去了。她看到了自己的孙子终于学出了成果,了无牵挂。孩子红肿着眼在坟头上,心里想,奶奶,你为什么就没能看到自己工作的那一天,孩儿还没让您享一天福呢。您走的太急了啊。其实,奶奶这是多年积累的肺病,长期的艰苦生活,身体小毛病舍不得去医院看,最终积成了大病。奶奶啊,您太辛苦了。

孩子到了大学,学校了解了他的情况,主动给他申办了助学金资助,尽可能帮助他,同学们也给他无私的帮助。他心中的感激已经升华成中国梦,舞动着自己的青春,让自己的青春为国而奋斗,为未来而拼搏。他,坚信,有梦想的地方就一定有未来,他,行动着DDD

那个人,就是我。

"助学·筑梦·铸人"主题征文:我成长在爱的路上

在看到征文活动时,我默默地回想起我走过的日子,心中暗潮起伏,在我成长的每个阶段我都或多或少地在接受别人给予我的帮助,我生活在一个爱与被爱的路上。

我出生在一个并不富裕的小家庭。父母都是老实本分的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出"是他们的真实写照。小时候,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与照顾之下,我感受着父母给予我的爱茁壮地成长。到了上学的年龄,父母把我们兄妹三人都送进了学校,在他们看来,"知识改变命运"我们就是他们的希望,所以不管家里再怎么困难都要供我们读书,帮他们实现愿望。正是父母的这份坚定我一路走到现在。

高中时,曾发生了一个小插曲,我的大哥比我大两届,由于他高考时发挥失常,没有考到理想的大学,我的父母就对他说"把机会留给妹妹吧,你是大哥应该忍让".当时我只看到大哥流下了难过又无奈的泪水。从此,我更坚定我的目标,一定要好好读书,才对得起我的父母,我的大哥,才不会辜负父母,辜负大哥。经过高考前的努力,我顺利地拿到了机电的录取通知书,我的起点又开始变化了,"广州",一个繁华的大都市,我发愁了,喜悦与忧愁并存,大城市机遇与挑战每天都会上演。但面对昂贵的学费与高额的消费我犹豫了。是去追梦还是跟随大哥的脚步?当我看到通知书里有关助学方面的事情时,灰暗的心重新点燃,我知道,我会继续追求我的梦。并且是站在更高一层-----机电。

走进机电,漫步在校园的小路上,一切都那么美好,但心中永远不会忘了大哥无奈的泪水以及乡亲们对父母的不理解,在重男轻女还存在的小山村里,他们不理解父母为什么要给一个女孩读那么多书,却让我大哥去打工。这些历历在目,铭记于心,让我不曾忘却于我的梦。是国家让我能更坚定我的梦,好好读书,将来回报父母,回报社会,于是我又开始忙碌的生活,去完善自身的不足,加入社团,学生会,找兼职···终于我邂逅于我在学校的第一份兼职---办公室助理。在学校里我不曾忘记是国家及学校的帮助让我能继续享受上学的时光。所以我每次都很用心的去完成老师给予我的工作,我的学习。在社团里我总是积极的去参与活动,用我最大的能力去完成,去帮助同学。感恩常在心中,是国家,是社会,是学校,是同学,是家人感谢他们的帮助让我更坚定地去追梦。

现在我依然在路上,我不会忘记曾经在我迷茫与无助的时候帮助过我的人,我怀揣着我的梦想,一直在努力,一直在奋斗,当我迷茫时,我回想起帮助过我的人时。我都充满力量。

助学筑梦铸人范文第2篇

助学筑梦铸人主题征文:知识改变命运 谁的青春不奋斗,说得好。人生在世,就应该趁年轻的时候拼一拼,任何事情都可以也应该大胆的尝试一下,因为我们年轻;即使是失败,也可以哪里跌倒哪里站起来重来,因为我们年轻。青春就是资本,有句话说得好“我拿青春赌明天”,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哪怕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但求青春无悔,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内心怯懦了,那才是真的失败了。

他,曾经应聘了30多份工作,全部被拒绝了。当初他们五个同学一起应聘警察,4个被录取,只有他被拒绝;还有一次24个人一起应聘肯德基,唯一没有被录取的还是他。他就是如今阿里帝国的掌舵人—马云。为什么马云从一个连工作的找不到的大学生变成了今天举世闻名的公众人物呢?因为他坚持,坚持不一定是一条道走到黑,也可以另辟蹊径。他乘自己年轻的时候坚持奋斗,不放弃,最终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成功之路。

我有一个朋友,他家境贫寒,但他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都特别认真,他深知“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对待学习,他总是一丝不苟,锲而不舍的探究,他还积极竞选班委,最后成功当上班长,通过这一职位来锻炼自己的交际能力以及办事态度。高中的时候,他还进入了学生会,在那里,他认识了各种性格的人,并且和他们保持了良好的感情,同时对待工作认真负责,成为了老师们的好助手。后来高中毕业,即将进入大学的他,首先面对的就是大学巨额是学费。然而这对当时基本上已经入不敷出家庭来说,无疑是不可承担的巨担,然而这些并没有阻挡他求学的道路和决心。他利用暑假去做了多分家教,也去了一家空调公司做了两个月的实习生,在学到了安装操作技术的同时,也挣足了大学学费。终于可以继续学习了,然而在校期间的生活费的问题又出现了,这些看似不是问题的问题几洪灾他身上就是问题了,聪明的想到了在学校各处找事做。一个一月150,两个就是300,再加上学校的助学金就差不多了,于是他就在这样半工半读的状态下读上了大学,他觉得每天都很充实,如今他即将大学毕业了,可他打算继续深造,考取研究生,因为只有那样才能真正学到有用的专业知识,人生不应该停滞,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大概也就是这个意思。

人生没有几个二十岁,但是青春—最具朝气、最具激情的时期就一个,每个人都应该乘年轻的时候好好奋斗。即使先天不足,也可以后天弥补。相信我,知识改变命运!

助学筑梦铸人范文第3篇

年幼的时候,可以依偎在爷爷奶奶的怀里,在夕阳的余光照耀屋檐洒下金黄之际,看着金黄的太阳将爷爷的手指拉得老长老长,连带着启蒙课本上的文字也变得如果黄橙橙的橘子一样,满满的在心间摇晃。爷爷一指一指的念出文字的读音,稚嫩的我也跟着爷爷的教导一道重复,那些光年的美好伴随了童年的风景。也是自从那是开始,心中脑海的记忆田里埋下了一颗上大学的种子,慢慢的在亲人和老师的浇灌下发芽。

逐渐的度过时光,年轻的心经受不住课本和教室的拘束,也就有了颇多的调皮和不懂事,学会了逃课、学会了撒谎、学会了用脏话骂同村的人们。母亲看见不懂事的我,跟在村里大哥哥大姐姐一路上学送到村口,回来时一问哥哥姐姐,若我逃课在半路玩耍打架辱骂。定然揪起耳朵,从指间夹着的细小桃树枝桠,一挭挭的抽打,抽出红色的树桠细痕,抽得我泪花四溅,偏颇的心也就在母亲指尖夹着的抽打下慢慢走回过来,不再去想那些打架骂人的事,开始每天经受家人的监督下学习,姐姐和母亲都会在睡觉前问我作业做了几许,出去寻找小伙伴蹦蹦跳跳也要将学习先完成才得以出去。儿时最害怕的东西,便是母亲那纤瘦而又夹着树枝的手指。

后面,顺利的考试进入县城的一所重点高中,在银杏叶飘落的校园里汲取知识营养憧憬大学的殿堂。然而彼时,贫困不堪的家境已然无法提供兄妹两人上学读书的费用,爷爷奶奶年迈体弱,母亲已在一场意外中离世,凭借父亲一个人的能力远远不够我们兄妹两人在县城学校的学费和生活费,姐姐不得不辍学了,将学习的机会留给了我。收好书回到家的时刻,姐姐的手缓缓的滑过那些陪伴了两年的课本,珍而重之的收好放好在家中的柜子里,摆放得整整齐齐,临走之际还用几张旧报纸遮挡起来,再重重的放下柜子的盖子,舍不得的不断用手抚摸那些曾经的课本,默默的看了又看,最后甩了甩手,离家去学了美容美发。后面几个月的时间,姐姐就可以出师了,到她上班的地方,都是姐姐的手轻轻地为我洗头,暖暖的水温伴着浅浅的按摩,灵动的手指十分的惬意,满满的都是姐姐的关爱。

每次父亲到学校前来送钱,感触都分外的深刻,接过那些包裹得好好的人民币,鲜红颜色的头像下沁透着斑驳的汗水,触摸到的是父亲粗糙硕大但是温暖的手指,多年的磨难,早已让和水泥石灰石头打交道的父亲手上磨出厚厚的老茧,不稳定的生活更不得不长期四处奔波找寻做泥水工的工作,好供应给尚在高中学习的儿子。父亲往往站在校门口,告好时间恰逢下课的时候才去找我,这也是我难得高兴的日子,因为平时极难和父亲相聚,那怕是短短的半日,也是父亲难得的清闲。一道找寻一家校门口的小餐馆,叫上两个三块的菜,父子两也可以吃得高高兴兴,聊着工地和学校发生的趣事,就像过年似的。吃饭之际,父亲的手指有点不平衡,夹着菜会有一些抖落,那是因为有一年做工被锤子砸到手指上,扁平的手指盖砸出一个,原本圆整的指甲裂开两块中间多了一些暗红的血迹,所以平时会有些许的不便。后来,高中老师了解到我家的家庭情况,就帮我申请了中央彩票奖学金,还有一个贵州——深圳的公益助学项目,这样也就能够安心上学,父亲也少了外出四处奔波的劳累。每每稍有懈怠,心中自然而然的浮现出父亲那颗裂开血痕的手指,不断提醒着我应该完成的使命。

七月流火的流金岁月,高考过后顺利的考上了贵州师范大学法学院的法学专业。 一纸鲜红喜讯的录取通知书寄来欢喜也寄来了忧愁,这么多的费用着实让人着急。此时虽然家境不再像以前那样窘迫,可一时间也拿不出那么多的费用。拆开录取通知书以后,里面除了一些介绍还有一个介绍资助体系的小册子,就好似真真正正的雪中送炭,带来了临近上大学以前的福音。怀着小心翼翼的心情到县城的学生资助中心办理了助学贷款,资助中心的老师耐心仔细的介绍了程序和要求,后来提醒我这样的情况可以联系当地的乡镇府,申请我们当地奖励农村子女考上大学“雨露计划”的另一个资助,有了这两项的资助,大学似乎在顺利的向我招手,更不知道可以减少父亲多少担忧,可以让父亲少增添一些额上的白发,手指中拿着笔,填写在A4纸上沙沙的声音也充满了欢愉。

助学筑梦铸人范文第4篇

从一名受教育者到教育工作者,樊泽民一直贴着“资助”标签:幼时父亲去世,妈妈一个人要“把养家的责任高高举过头顶”,养育他和三个姐姐。如果没有国家的一系列资助政策,他很难从河南农村一路走到北京,走向国外。他从国家资助政策的受益者变成政策的实施者,如今,他又成为一名国家资助政策的研究者和宣传者。来,咱们一起来看看资助政策和樊泽民的昨天、今天与明天。

第一部曲:我是资助政策的受益者

我出生在河南农村,幼时父亲去世,母亲从此一个人扛起养家的重担,用现在比较流行的话语说来就是“妈妈把养家的责任高高举过头顶”,养育三个姐姐和我,妈妈非常的不容易,其中的酸甜苦辣一言难尽。小学时,因为学校老师都是本村或者邻村的,对我家的情况比较了解,我一直享受学费减免政策。上初中时,每年春秋两个学期开学前,因为自己不会写公文性质的材料,我都会在母亲的劝说下到同村的小学老师家里请他帮我写学费减免申请,所以现在提起这位老师来,我都一直非常感激他、敬重他。高中时因为没有学费减免的相关规定,按时交纳各种学费和杂费成为义务。不过我记得我在高中获得第一笔30元的奖励后还是非常积极地找校团委书记说要捐出去给希望工程,后来由于捐资渠道不畅没有完成意愿。

1998年,我考进中国政法大学。刚进大学,辅导员老师估计是提前查阅了我的学生档案了解了我的家庭情况,在没有告诉我的情况下主动给我申请了校内免息贷款,每月发放200元,一年发10个月共2000元,这在当时对于解决我的生活费非常有帮助,刚开始对每月都能领到这200元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后来才弄明白来龙去脉。

大四本科毕业前还这笔校内无息贷款时,因为我成绩优秀并获得了北京市优秀学生干部、北京市优秀毕业生、一等奖学金等符合学校还校内无息贷款减半还贷政策,只还了1000元。还的这1000元还是我从一个既是老师又是老乡的人那里借来的,工作后挣到了工资,我第一时间到母校找这个老师还了借他的钱。

我大学第一年的学费,是我在表兄的指点下,找时任县委书记、镇党委书记、镇长、县民政局局长等多个部门的领导,从政府筹集了1700元,再加上亲戚给的钱才勉强交上去的。大一进校申请勤工助学,因为错过了申请时限,没有申请到勤工助学岗位。

其实主要原因是心理比较自卑,自己迟迟没有上交申请勤工助学的申请书。我记得当时我也不敢在宿舍里写,趁同学们午休时,到图书馆后面的凉亭下没人的地方,写了一份申请勤工助学的申请书,交到了校团委,满怀希望的我得到的回复是申请书交得晚了,超过了截至时间,所以我大一没有申请到勤工助学岗位。

大一暑假,我参加了暑期校内勤工助学,和留校的一些同学在学校家属区割草。大二,我有幸申请到了勤工助学岗位,职责是在电影院放电影时维持秩序还戴着袖章,比较“威风”。经常报复性的“袭击”在电影院里“不老实”的学生情侣,现在想来真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

大二由于勤工助学的收入从120元逐步提高到150元,最高时是200元,生活逐渐有了保障。当时,辅导员老师给我申请了一个香港工商界的资助2000元,加上姐姐和母亲的努力,缴纳了第二年的学费。

从大学第三年开始我办理了国家助学贷款,后两年学费就有着落了。毕业后我在有了收入后提前两年还清了国家助学贷款,还在母校学生诚信教育大会上发了言。大三、大四,我有幸被安排在学院辅导员办公室、学生处办公室勤工助学,直接和老师打交道,学到了不少社会经验。我本科毕业的工作是在我做学生处的勤工助学时认识的老师推荐的。所以在学校勤工助学的岗位上,我解决了就业问题,这就是资助工作给我带来的最大收获。

在找工作还是考研的

问题上,我也犹豫过,后来想着还是先工作努力赚钱养家吧。上大学以后母亲不再在矿区扫煤灰卖钱了,她在家里养羊,我大学春节放假是要到坡上放羊的。在大学里通过勤工助学、暑假里帮忙给学院打工,我挣钱买了BP机、手机,都是班里第一批。个人成长中的这些经历,我一直都有写出来的冲动,这些也印证了一句话“谁的青春不奋斗、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第二部曲:我是资助政策的实施者

2002年我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当辅导员以及在学生处工作期间,非常重视和积极参与学生资助工作,特别是我在担任学生处副处长分工负责学生资助工作期间,我非常尽心尽力,真心从自身成长的经历很投入感情地去做这份工作,因此做得非常好。我校学生资助工作还获得“全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先进单位”,我校学生资助工作也基本做到“应助尽助”,努力实现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都能在学校强有力的资助和支持下顺利完成学业。

我对学生资助工作有着天然的情感和敬畏,原因有二:一是我自己上大学时本身也是贫困生,靠着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社会资助、兼职等各种途径获得支持顺利大学毕业并走上工作岗位,我既是国家学生资助政策的获益者,更是坚定的支持者,今后会成为国家学生资助政策的宣传者、传承者。二是我一直认为在高校里,学生资助工作是最具有人情味、最人性化、最能体现人文关怀的工作。学生资助工作关注学生能否顺利毕业、能否安心生活学习并适时给予他们宝贵的物质和精神支持。在人生成长的非常关键的大学阶段,给予一个有希望成才、成大器的人以帮助是雪中送炭的善事,这比锦上添花更重要。这就是我对学生资助工作的浅显而又有切身体会的认识。

我后来认为能考进像我毕业和工作的地处北京等大城市的国家重点大学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特别幸运的。地处北京等大城市的全国重点大学的学生资助工作的财源比较广、学校重视程度非常好,所以需要帮助的学生比较容易得到资助。

第三部曲:我是资助政策的研究者

助学筑梦铸人范文第5篇

关键词:朱子学;朱子门人;程端蒙;体认;阐扬

中图分类号:B24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862X(2015)06-0126-004

在宋学家中,朱熹堪称重要人物,元、明、清各朝,无论是童蒙教育或科举,均深受朱子学的影响。朱熹既殁,是其门人发扬师说,将朱学广传各地,形成不少新兴的朱子学派。这些学派的开创者,以阐扬朱子学为己任,学术脉络皆可上溯朱熹。在以往的研究中,部分学者虽论及朱子门人,但关注的重点不是其理学思想,且常用囿于师说、无有新意来概括。事实是否如此,这些弟子是否真的固守朱说全无己见,本论文欲爬梳相关文献,对照朱门师生的思想,进而破除部分学者的刻板印象。

一、程端蒙及其学术交游

程端蒙(1143―1191年),字正思,号蒙斋,江西德兴人,南宋理学教育家。先师事江介,后受业于朱熹。江介是德兴海口人,与朱熹同辈,都是胡周五传。程端蒙不仅是江介的高徒,而且深得朱熹喜爱,对其甚为器重。这主要是因为其领悟理学要旨,“以求道修身为己任”,著有《性理学训》、《程董二先生学则》。《性理学训》对朱子的《四书集注》作概念上的精要分解,较圆满地实现了朱熹普及理学的愿望,使理学的传播深入民间;《程董二先生学则》不仅能为书院学生所应用,而且能对师长有所借鉴,因此受到朱熹的高度肯定与赞赏,并亲自作跋,称“是书盖有古人小学之遗意焉。凡为庠塾之师者,能以是而率其徒,则所谓成人有得,小子有造者,将复见于今日矣。于以助成后王降德之意,岂不美哉”[1]2280。就传播的角度而言,程端蒙对朱子学的发展是有极大功绩的。

程端蒙的学术交往主要集中在师承方面,其中与朱熹的交往颇为密切,具有代表性。其在婺源与朱熹相见后,于淳熙三年(1176年)拜入朱门,“以求道修身为己任”[2]4409。从淳熙四年(1177年)开始,曾与董铢、滕U等人一起协助朱熹从事《四书章句集注》和《或问》等书的修订工作,前后历时十余年,其间,二人往来频繁。淳熙六年(1179年),曾一同游南康庐山,乐之忘归。淳熙七年(1180年),朱熹招程端蒙前来一聚,程端蒙转交汪子卿(生卒年不明)的书信给朱熹。同年,朱熹与诸生同游落星寺、石乳寺,程端蒙亦随侍在侧。之后,曾上书谏议,认为道统之所传,归于二程,后因对策不合,弃官而归。淳熙十三年(1186年)三月,朱熹作《董君景房墓表》。淳熙十四年(1187年)十一月,程端蒙前往武夷精舍问学,朱熹为《程董二先生学则》作跋。程端蒙筑求放心斋,朱熹则为之作《求放心斋铭》,藉此申明“防微谨独”、“切问近思”的重要性。[2]4197由此可见他们师生感情深厚。绍熙二年(1191年)冬天,程端蒙于病中请托朱熹,求识其先大父之墓,隔年九月,朱熹遂作《程君公才墓表》一文。病重之际,程端蒙在信中曾谓:“端蒙死不恨,恨不克终养,而卒业于门,然已无可言。愿先生自爱,蚤就群书,以r来世,不我知,天岂亦不我知也哉!”[2]4410对于此语,朱熹颇为称许。绍熙二年(1191年)十一月一日,程端蒙因病逝世,朱熹听闻消息,恸哭不已,情绪久久无法平复。隔年,朱熹作《程君正思墓表》、《程正思画像赞》。朱熹曾谓:“正思可惜!有骨肋,有志操。若看道理,也粗些子在。”[3]2807程端蒙的优点在于志节,不苟合流俗,“言若不出诸口,而卫道有以摧髡、衍之锋”(1)。缺点则在对义理之体悟未精,“于所谓亭亭当当恰好处,未免不子细也”(2)。虽然其识理稍“粗”,但朱熹对他仍很赞赏,认为程端蒙“笃志勤恳,一有见闻,便肯穷究,此为甚不易得”[2]2309,并说“慨然发愤,以求道修身为己任,讨论探索,功力兼人”[4],足为学者的典范。

在与朱熹交流交往过程中,程端蒙就许多学术问题向朱熹请教,朱熹对其进行了悉心的指导,并给予确实的帮助。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对其与陆学之间的深辩,朱熹曾数次作书予以劝诫。朱熹《答程正思》十一书云:“异论纷纭,不必深辨,切不可于稠人广坐论说是非,著书立言,肆意排击,徒为竞辩之端。向来盖尝如此今乃悔之故不愿贤者之为之耳。”《答程正思》十二书还云:“世学不明,异端蜂起,大率皆便于私意人欲之实。……然谚有云,是真难灭,是假易除,但当力行吾道,使益光明,则彼之邪说如见耳,故不必深与之辩。”

二、程端蒙学术思想概述

程端蒙虽是朱门弟子,但历来学者关注不多,其论著亦不受重视。探究缘故,实因《性理字训》一书,乃是训蒙作品,文字浅显,字句简要。尽管如此,通过对《性理字训》的爬梳,仍可一窥程端蒙的学术思想风貌。

程端蒙的《性理字训》是一部训蒙之书,藉由简短浅显的文字,阐明理学概念,说明道德性命之学,使人明白“圣贤可致”[5]789。虽只是“说个义理大概”,童蒙小儿仍能藉此略窥圣学的要旨。曾被朱子誉为一部“大《尔雅》”。由于《性理字训》面对的是一些刚入学的儿童,所以其深度和思辨性受到了限制,但这并不影响它的价值。朱熹非常重视将道德性命之学纳入童蒙教材,并针对童蒙教育而作《训蒙绝句》百首及《童蒙须知》等,将两者进行对比必定会有助于了解程端蒙对朱子学的体认与阐发。

朱熹作《训蒙绝句》亦藉浅显的文句对理学概念加以阐述,解释理学字义,朱熹以为这种做法虽只是“说个义理大概”,童蒙小儿却能藉此略窥圣学的要旨。与此对应,《性理字训》的写作目的正是要“克循其名,深惟其义,以达于长,以会于学,审问明辨,谨思笃行”。可见,程端蒙的训蒙思维,与朱熹颇为接近。实际上,朱熹本人并不反对将道德性命之学纳入童蒙教材,他只是认为“此等文字难做”,《性理字训》终究有不完备之处。[3]2857所以,虽然朱熹认为《性理字训》道理毕竟稍粗,对于理学字词的异义,未能有全面性的阐述,但依然强调该书能使童子能得入道之径,略窥道德性命之学。

程端蒙始终出于一种醇正的理念积极追寻朱子学,不仅积极发展朱子学,而且大力传播朱子学,对新安朱子学的产生、发展贡献甚大,被清人黄百家称为新安朱子学者之首。洛学遭禁时,程端蒙曾持书上谏议大夫,并对主司“阴诋朱子”的行为奋笔驳斥,声言“道统所传,不归之二程,又其谁哉”,且此后不复应举。[6]956-957对此,黄o记道:“然后诸生翕然以定,非其见之明守之刚能若是乎?”[7]又有程珙反时道而行,“愤时宗异学而晦翁反见疏黜,叹曰:吾何以苟禄为哉?遂日从正思讲学,凡所得于晦翁者,悉以指之”。而且,在伪学禁严之时,他始终自持,依然孜孜以求,不舍不弃。“遇有辩难,寓书晦翁,务求真是,晦翁卒,为位哭,朔望必奠居之。”[6]960-961程端蒙对义理之体悟,虽然在朱熹看来“于所谓亭亭当当恰好处,未免不子细也”[2],但朱熹对他的评价基本可以概括其对于朱子学的看法。

三、程端蒙对朱子学的体认与阐扬

朱熹《训蒙绝句》与程端蒙《性理字训》所论,均与理学相关,但形式、热萑从胁钜臁>凸程而言,虽然朱熹的童蒙教育思想主张小学应以“事”为先,至于天命义理,则非训蒙的重点,小儿初学者心智尚属懵懂,未必能体悟圣贤精微之道理,是故,朱熹认为,教学应有阶段性的差异,先言“事”(然),再论“理”(所以然),由易而难,由近而远。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朱熹反对程端蒙的做法。就标目来说,《训蒙绝句》乃是朱熹“病中默诵《四书》,随所思记以绝句”[2]5,其内容或论理学字义,如天、心、命、情等,或论《四书》章句,如不改其乐、吾无隐乎耳、逝者如斯等,热荻喟胗搿端氖椤酚泄亍!缎岳碜盅怠吩蜃论理学字义,或为相对之概念,如天理和人欲、善和恶、公和私等;或为相关之概念,如道与德、忠与恕、中与和等;或为理学相关的作品,如太极图、西铭。同时,由于《性理字训》仅用一个条目来说明一个理学概念,受限于字数,自然无法兼顾同一概念的异义;而《训蒙绝句》则]有这种限制,有分两条来说明者,如命、仁等,有分三条来说明者,如克己。就形式来说,《训蒙绝句》属于绝句,七字一句,《性理字训》则以四字断句,句数不一。就热堇此担《性理字训・心》谓:“主乎吾身,统乎性情,是之谓心。”[5]788《训蒙绝句・心》则谓:“性外初非更有心,只于理内别虚灵,虚灵妙用由斯出,故主吾心统性情。”[2]7程端蒙强调“心”是一身之主宰,统摄“性”、“情”,这与朱熹的看法是相同的。然而,“心”何以能“统”之,程端蒙并未言明,朱熹则较为具体地说明了“心”何以能统“性”。朱熹认为,“心”、“性”并非截然两物。“性”即“理”,“心”是“理”中虚灵的部分,此“心”之虚灵,能契“性”理,能发七“情”。依朱熹思维,“心之未发,则属乎性;既发,则情也”[3]2515。“心”统括了未发(静)、已发(动)两面,当其未发,乃“性”中之虚灵,当其已发,乃“情”之发动处,故可言“心统性情”。《性理字训・性》谓:“人所禀受,莫非至善,是之谓性。”[5]788类似的文字亦出现在《朱子语类》,记录者是程端蒙。[3]1492观此,《性理字训・性》所论,实是依循朱熹的说法。《训蒙绝句・性》则谓:“谓之性者无他义,只是苍天命理名,论性不当唯论理,谈空求理又非真。”[2]10依朱熹看,“性”即是“理”,然而,此“性”是落实于形下世界,不可视作孤悬之“理”,“谈空求理”四字,似乎是针对异端而发。[2]19、28两者的差异在于,程端蒙对“性”的阐释,重在阐明“人所禀受”的“至善”;《训蒙绝句》则先从“天理”论“性”,再由“禀受”论“性”,并且批评异端的说法。《性理字训・情》谓:“感物而动,斯性之欲,是之谓情。”[5]788程端蒙所言,乃是从有善无恶一面论“情”,遇“物”必有感,发而为“情”,“情”是“性”之所欲,故无不善可说。《训蒙绝句・情》则谓:“谓之情者莫他思,只是吾心初动机,又把动时分析出,人当随发察其几。”[2]10朱熹认为,“心”含动静两面,若强加析分,则“情”为“心”之发用,接物则“心”必有动,动者,“情”也。不过,朱熹论“情”,亦强调“随发”之省察,“情”有善恶,不可不慎,工夫便在“察其几”。对四端的阐述,程端蒙在《性理字训・仁》将四端平列作说明,并且套用汉儒之说,乃是以五行比附四端,比附其特性。[5]789对此,朱熹并未反对,此种思维虽出自汉儒,“却有意思,非苟言者。学者要体会亲切”[3]90。《训蒙绝句・仁一》谓:“义兼礼智由仁出,接物当先主以仁,方有三端随用发,譬之四序始于春。”[2]13《训蒙绝句・仁二》亦谓:“心无私滓与天同,物我乾坤一本中,随分而施无不爱,方知仁体盖言公。”[2]13朱熹强调“仁”统四端,批评《性理字训・仁》仅论“偏言之仁”,未谈“包四者之仁”[3]2857,《训蒙绝句》所论,重在强调“仁”统括“义”、“礼”、“智”三者。《性理字训》以“物我兼照,扩然无私”解释“公”字。[5]789《训蒙绝句》则将“公”的意涵纳入“仁”中,认为仁者大公无私,视物我为一体。两者对“仁”的阐述,实可相互补足,既知“偏言之仁”,亦晓“包四者之仁”,皆肯认“公”、“仁”有密切关系。《性理字训》以“无所偏倚”论“中和”之“中”[5]789,《训蒙绝句》则以“过兼不及”为“非中”[2]8,此是论“中庸”之“中”。这两个“中”字,概念看似不同,依朱子看,其实一也,即如《朱子语类》所谓:“《中庸章句》以‘中庸’之‘中’,实兼‘中和’之义。”[3]1480-1481因此,对于“中庸”之“中”字,朱熹曾谓:“不偏不倚,无过不及。”[8]17朱门弟子黄o曾批评《性理字训》,只谈“无偏”之“中”,未谈“无过与不及”之“中”[3]2857,观黄o此语,仍是依循朱熹思维而发。《性理字训》以“无偏”论“中”,同于程子之说,《训蒙绝句》以“无过不及”论“中”,同于吕大临之说,朱熹在《中庸或问》中,同样肯定程、吕之说,认为两者各见一端,相为体用。[3]1517、1518因此,《性理字训》和《训蒙绝句》对“中”的诠解,虽然略有差异,实可相互参照、补充。

如前文所述,《性理字训》的诠释,未必尽同朱说,某些概念的诠解虽未见《训蒙绝句》,亦可从其他作品中,考察朱熹思维,藉此来对照《性理字训》说法。举例来说,朱熹对“私”的诠释,主要有三种:一是与公相对,带有劣义。二是独处,指“燕居独处,非进见请问之时”[8]56。三是“我之所独”之意,“只他人所不知,虽在众中,便是独也。‘察其所安’,安便是个。”[3]567己之所知、所为,人未发见,唯我独有,此即是”私”。[3]571《性理字训・私》:”蔽于有我,不能大公,是之谓私。”[5]789将”私”与”公”相对,以劣义视之,类似朱熹的第一种诠解。于《训蒙绝句》中,朱熹虽未将“私”字另立标目,考察相关的论述,均是采用第一种诠解,以劣义视之,如“人因形异种私根”[2]6、“才著些私便不安”[2]13等。朱熹论工夫,以“敬”为涵养之根本,只一“敬”字,便是贯动静,彻本末,静时,“敬”于“心”上做,动时,“敬”于“事”上显。[3]213程颐曾谓:“主一之谓敬,无适之谓一。”朱熹则统合二者,以“主一无适”作为“敬”字注脚。[2]2872、2873专主于道,无片刻走作,遇事临深履薄而为之,接物无往而不主一,此即“敬”之工夫。《性理字训・敬》谓:“主一无适,是之谓敬。”[5]789揭出“敬”之大旨,不过,仅偏重在“专一”的部分,并未强调“敬”是通贯动静。朱熹《答徐居甫・一》曾谓:“谓‘主一’兼动静而言,是也。”[2]2837虽只言“主一”,实已包含动、静两面,静则“主一”于心,动则“主一”于事。然而,程端蒙对“主一”的诠释,是否与朱熹相同,单凭《性理字训》的简短字句,难以明确判定。

由上不难看出,程端蒙对朱子学的讲求,更多的是一种学术的选择,而非是对其学说有多高深的探究。正如清代的吕留良所说:“从来尊信朱子者,徒以其名而未得其真。”[9]在朱熹看来,《性理字训》一书优点在于使童子能得入道之径,略窥道德性命之学,但缺点在于其中道理毕竟稍粗,对于理学字词的异义,未能有全面性的阐述。

四、结论

程端蒙作为朱子门人,对朱子学的追求虽不是对学说的高深探究,而更多地是一种学术的选择,而且尽管在朱熹看来,程端蒙对义理之体悟未精,“于所谓亭亭当当恰好处,未免不子细也”,但他始终能够以朱子为依归,承学、吸收了不少朱熹的思想主张,有很多唱和、鼓吹朱子学之处,并形成了自己的思想理路,所以其思想仍有可观,值得探究。

注释:

(1)朱熹:《朱子文集・程正思画象赞》,第4212页。朱熹《程君正思墓表》亦谓:“其为人,刚介不苟合,闻人讲学议政,有所未安,辄造门辨质,或移书譬晓,必极其是非可否之分而后已。……予雅意正思,任道勇而用志专,必能卒究精微之蕴,以广斯道之传者。”《朱子文集》,第4409、4410页。

(2)举例来说,朱熹批评程端蒙对《孟子》的见解,《答程正思・十二》曾谓:“此等处非解释之误,乃是本原处见得未明,无个涵泳存养田地。”《朱子文集》,第2305页。朱熹亦批评程端蒙对“人心”、“道心”的见解,《答程正思・十七》曾谓:“近书虽云无疑,恐亦有未彻处,故q有?善看之说,亦请更察之也。”《朱子文集》,第2309页。

参考文献:

[1]黄宗羲,等.宋元学案・沧洲诸儒学案上(卷六九)[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朱子全书[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靖德,编.朱子语类[M].

[4]程.新安学系录[M].300页。

[5]程端蒙.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程蒙斋性理字训[M].台南:庄严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5.

[6]同治《德兴县志》卷八《人物志・理学》.

[7]黄o.勉斋集・董县尉墓志铭(卷三十八)[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