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学实录

教学实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学实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学实录

教学实录范文第1篇

北师大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64页、65页。

【教材分析】

《时分的认识》是“时分秒”这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课时要求学生了解时刻的含义,知道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小格是1分钟,它是学生学习24时计时法的认知基础。因此,教材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把学习的内容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

【学情分析】

时、分是非常重要的时间单位,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一年级上学期学生就能初步认读钟面上的整时数、半时数、整时刚过、快到整时的时间,并对作息时间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时间又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比较抽象的概念,单位间的进率也比较复杂,学生建构起来比较困难,因此在教学时,我们应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力争赋予抽象的时间概念以鲜活的感性支撑。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进一步认识时、分的知识,初步理解时、分的实际意义。

2.掌握时、分之间的关系,知道1时=60分,能够准确读出钟面上的时间。

3.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同时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难点】

体会时与分的关系,准确读出钟面上的时间。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每人一个钟面模型等。

教学实录

一、创设情境,激趣启思

师:同学们,还记得龟兔赛跑的故事吗?兔子自从输了之后,心里很不服气,有一天,它又碰到了小乌龟,它们决定绕着这些树围成的圆圈再进行一次比赛。(播放视频)

师:比赛结束了,你发现了什么?

生1:兔子跑了一圈,乌龟只跑了一点点。

生2:但是他们所用的时间是一样的。

师:你怎么知道他们所用的时间一样呢?(因为他们同时开始同时停)

这龟兔赛跑的画面很像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什么东西呢?

(钟表)

师:今天我们就要继续和钟面交朋友,揭示课题《时分的认识》。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一)交流钟面知识

1.师:关于钟面你还知道些什么?在小组内与同学说一说。

2.汇报交流

师:谁来说说钟面上有什么?

(1)生1:钟面上有12个数字。

师:这12个数字把钟面平均分成12份。

(2)生2:钟面上有3根针。

师:哪根是时针、分针、秒针?

(3)生3:钟面上有大格。

师:数字12与1之间为一个大格,那数字几到几之间还是一个大格?钟面上共有几个大格?(学生指一指,数一数,课件演示)

(4)生4:钟面上有小格。

师:每个大格之间还有什么?每个大格之间有多少个小格?整个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小格?你是怎样数的?

生1:我是5个5个地数的。

生2:我是用5的乘法口诀算出来的。

3.小结

钟面上有时针和分针,有12个大格和60个小格。

(二)探索时、分关系

1.分针的走动规律

师:同学们,钟面上这60个小格的作用可大了!大家看,分针从12起走了1小格走了几分?

(课件演示分针走1小格)

生:分针走1小格是1分。

……

小结:看来同学们已经知道了分针从12起走了几小格就是

几分。

2.时针的走动规律

师:那时针又是怎么走的?请大家注意观察。

(课件演示时针从12走到1)时针走1大格就是1时。那么针从2走到3,从8走到9呢?

小结:时针走一大格也就是从一个数字走到下一个数字,就

是1时。

3.时、分的关系

师:我们平时见到的钟表,分针走的时候时针走不走?现在请你再次看一看钟面,看看时针和分针是怎么走的?

师:谁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生1:时针走得慢,分针走得快。

生2:时针走1大格,分针走1圈。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验证一遍吧。(课件演示)

师:时针走一大格是几时?(1时),分针走一圈是几分?(60分)

师:这个画面像不像我们刚才看到的龟兔赛跑的画面?时针就像(乌龟)分针就像(兔子)它们也是同时开始同时停下,所以说它们用的时间也是(一样)。

师:也就可以说1时=?分(60分)

(三)读写钟面时刻

师:关于时间的故事有很多,也有许多经典的时间,让人难以忘怀,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经典时刻:

1.申奥成功(播放视频,出示10时08分钟面)

师:看,我们赢了!全中国人民尽情欢呼,谁懂得读出这激动人心的时刻?

生1:10时8分。

生2:10时08分。

师:我们在读钟面的时刻要先看什么针?(时针)时针走过几(10)就读几时(10时),再看什么针(分针)?分针从12起走了几小格(8小格)就是几分(8分)。

师:还有一种用电子表表示的时间你们知道吗?谁愿意上台写一写?

生:10:08(师讲评:因为8不满十,我们通常在它前面加个0)。

2.神舟九号升天时刻

师:去年我国航天事业迎来了一件大喜事,你们知道是什么

吗?(播放视频,出示6时37分钟面)

师:神九腾飞是中国的骄傲,书写了中国航天事业的新辉煌。谁愿意来读一读这令人骄傲的时刻?

生:6:37

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已经知道了我们在读钟面时要先看什么针?时针走过几就是几时?分针从12起走了几小格就是几分?

三、走进生活,理解应用――《小明的一天》

师:时间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我们学会了看钟表,就能更准确地掌握时间,合理地安排时间,你们看小明是这样安排他自己的时间的。

师:你知道小明在做什么?会说出具体时间吗?在小组内一起说说吧!

四、交流收获,拓展提升

师:不知不觉中时间走过了40分,谁来谈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知道了钟面上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

生2:我学会了看钟面上的时刻。

生3:我知道1时=60分。

教学实录范文第2篇

一、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第七单元《生活中的负数》第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正负数的表示方法,会正确读写负数。

2.过程与方法目标:利用温度的情境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会比较温度背景下两个负数的大小。

3.情感与态度目标:感受负数的意义。

三、教学重难点:能读、写负数,并会比较零下温度的高低。

四、教具准备:温度计实物图 小黑板 答题卡

五、教学流程:

(一)巧设谜语 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上课前,我们就先来猜一个谜语,认真听:

直直一条小红河,河水从来无浪波,天热水位就上涨,天冷必定往下落。打一物。

生:体温计。

师:同意吗?

生:老师,我认为是温度计。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补充说明):体温计是测量人体温度的,它中间是白色的水银,而谜语中说的是“小红河”。那种长的温度计里面才是红色的。

师: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同意。

师:这位同学分析得非常对,答案就是温度计。那想想什么时候需要用到温度计?

生:测量屋子里温度的时候。

师:对,在测量空气温度的时候要用到温度计,那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温度”(师板书课题)。

[评:用谜语的方法导入新课,很快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学生思维]

(二)探究发现,认读负数

师:老师这有一个温度计的模型,你能试着读出上面所表示的温度吗?

生1:零上5摄氏度。

师(转向生2):你呢,是怎么读的?其他同学呢?都是零上5摄氏度吗?

生3:老师,我读的是“5度”。

师:可不可以?

生(异口同声):可以。

师:那好,我们一起读一下(生齐读)再来看看这是多少度?怎么读?

生4:零下2摄氏度。

师:同意吗?

生(异口同声):同意。

师:那一起来读一下。(生齐读)同学们刚才读得非常的好,那现在请你试着写出刚才读的两个温度?

师:谁愿意把你写的展示给同学们看?想展示的同学请把题卡贴到黑板上。

[评:这一过程,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乐趣,同时也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快乐,获得成功,建立自信。]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同学们写的。同学1来说说你的想法。

同学1:我用表示零上,5就是零上5摄氏度。用来表示零下,2表示零下2摄氏度。

师:嗯,很有创意。你们觉得他的这种记录方法怎么样?

生:挺好的,挺形象的。箭头朝上就是零上,箭头朝下就是零下。

师:嗯,他记录得好,你说得也不错!再看看这个是谁写的,来说说你的想法。

同学2:我是直接用温度计的图来表示的。

师:谁来说说这种方法怎么样?

生1:我觉得他画得挺准的。

生2:我觉得他画得挺清楚、明白的。一下就能看明白这两个数。

生3:我觉得他这个太麻烦了。如果我们每个数都这么表示太不方便了。

师(看向同学2):你觉得他说得有道理吗?

同学2:有道理,确实有点麻烦。

师:你可真是个谦虚的孩子。

师:再来看看,这是哪位同学的,来说说你为什么这么表示。

同学3:温度的单位是℃,所以我写的是零上5℃,零下2℃。

师:你可真棒,还知道“℃”就是温度的单位“摄氏度”。那老师还看到了,有几位同学是用我们熟悉的“+、”来表示的,来说说你的想法。

同学4:平时我们就习惯把“+”来表示多的,把“”来表示减少的。所以我就用“+”来表示零上的温度,用“”表示零下的温度。

师:我看到了还有几位同学也是这样表示的,能让大家认识一下吗?你们可真棒,知道吗?数学家和你们想的一样,它们就规定用“+”来表示零上的度数,用“”来表示零下的度数。(师边说边板书)在这里,“+”和“”和以前的意思不一样了,它叫做“正号”和“负号”。那“+5”就读作“正5”,“-2”读作“负2”。生跟读。

[评: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把学的主动权放给了学生。利用多样的评价手段有效地把学生引入主动探索的轨道。培养学生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

师:那你能试着读出下面的这些数吗?

+65100 +6.217

(生与同桌互读后,指名领读。)

师:那如果让你给这些数分分类的话,你会怎么分?

生:把带加号的放一起,带减号的放一起。

师追问:什么号?

生反思纠正:把带正号的一起,带负号的放一起。

师:对,刚才说了,这里的“加号”和“减号”和以前的意思不一样了,在这里叫做“正号”和“负号”。那再一起来读一下这些数。

生齐读。

师:你们同意他刚才的分法吗?

生:同意。

师讲解:我们把上面这样的都带正号的数叫做正数,下面这样的都带负号的叫做负数。来说说这些数都什么数。

师边指,学生边说是正数还是负数。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现在你能试着写出一个正数和负数,并读给同桌听吗?

生动笔写正数和负数,并读给同桌听。

师:读愿意把你刚才写的一个正数和一个负数领着同学读一读。

[评:巧妙地给学生留出思维空间,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联系生活,体验负数

师:好了,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负数,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去感受负数的用途。

师:课前,老师注意收听天气预报,关注一下你所喜欢的城市的天气情况,你们收听了吗?那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把你所关注的天气情况表示出来吗?

生试写,师巡视,找出有代表性的温度。(哈尔滨-15℃~3℃,北京-5℃~5℃,齐齐哈尔-20℃~-12℃)

[评: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融合起来,使学生真实地感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并由此激活学生学好数学的内在需要。]

师:来读一读这几个数据。

师:你能在温度卡上标出相应温度。

投影出示学生1所标温度卡。师:说说你是怎么标的。

生1:哈尔滨-15℃~3℃,我在零的上面数三个格,标上“3”,表示零上3摄氏度,在零的下面数15个格,标上“-15”表示零下15摄氏度。

师:都谁是这么标的?有不一样的吗?

生2:零上的温度我和他的一样,“-15℃”在零的下面找,已经属于零下温度了,所以标注时我直接写的“15”并没有写负号。

师:同意他的标注法吗?

生:同意。

师:那比较一下,这两个温度哪个温度高,为什么?

生1:3℃高,-15℃低,因为3℃是零上温度,-15℃是零下温度,零上温度比零下温度高。

生2:3℃高,从温度计上可以看出3℃在0℃的上面,而越往上温度越高。

师:那也就是越往下,温度就――

生:越低。

师:再来说说,北京的两个温度-5℃和5℃意思一样吗?说说看法!

生1:不一样,-5是负数,它是最低温度,5是正数,是北京这一天的最高温度。

生2:不一样。5℃是零上的温度,-5℃是零下的温度。

生3:-5℃是在0℃的下面,5℃是在0℃上面。

师:同学们说得很对,-5℃指的是零下5摄氏度。5℃是零上5摄氏度。(手势)如果这是零度,5℃就是零上五度(手向上);-5℃摄氏度就是零下五度(手向下)。那同学们想想“0”在这里是什么数呢?

生1:零应该是正数,因为零不带负号。

生2:不对,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师:那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吗?

生继续:因为虽然他不带负号,不是负数,但正数都比0大。零在这里是一个中间数。

师:这位同学解释得非常好,通过温度计,我们很明显地看出零往上的,都是正数,零往下的都是负数,零在这里成为了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线。所以,零既不是正数,也不能说是负数。这回明白了吗?

师:那同学们再来比较一下,5℃与-5℃它们相差多少?

生:它们相差10度。

师:再来比较一下齐齐哈尔的温度-12℃与20℃,哪个温度更冷一些,你是怎么知道的?

[评:学生根据信息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好习惯,自然渗透了“数学知识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思想]

总结概括、深化发展

通过刚才的基础练习,同学们对本节课知识已经掌握非常好了,那现在我想对你们发出挑战,看你能不能试着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记录你听到的数据信息,你愿意试试吗?

A.新学期开学,四年级转入25名新同学,五年级转走了10名同学。

B.李强家三月收入2 400元,水电支出475元。

C.学校举行安全知识竞赛,答对一道题得50分,答错一道题扣20分。

除了以上这些,你还知道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了正负数。

生1:我们在平时表现好了加小红花,表现不好了扣掉小红花,这也是利用到了我们今天学到的正负数知识。

生2:各种测验比赛时,也会用到正负数。

教学实录范文第3篇

一、激趣引入。

(根据教师的描述猜人物,并让学生说说自己了解到的李白,理解“赠”的意思。)

【设计意图:猜诗人引入,让学生说李白,了解李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识字。

(读准本课生字,学生想办法识记生字,初读古诗。)

【设计意图:学习本课生字,想办法识记生字,帮助学生读准古诗。】

三、感知文本。

(多形式读诗:学生齐读、分句开火车读、师生分句读、按节奏练读、分组赛读、男女生赛读。)

【设计意图:多形式朗读古诗,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反复读,让学生读得流利,读出节奏,并初步感知古诗】

四、走进诗境,体会诗意。

师:这首诗是李白写给谁的?汪伦是什么人?

师:传说中,有的说汪伦是位酿酒师,有的说他是个农民,还有的说汪伦也曾经当过官。汪伦很喜欢诗词,崇拜诗人,特别是当时鼎鼎大名的大诗人――李白。他非常想认识李白,与他结成朋友。可素不相识的两个人,又离那么远,怎么认识呢?汪伦可聪明了,他决定投李白所好……(讲“十里桃花,万里酒家”的故事。)

师:愉快的日子总过得飞快,李白即将启程回去。这时,汪伦前来相送,李白感动极了,情不自禁吟出这首诗――赠汪伦(教师配乐朗诵古诗,学生沉浸在诗歌中)。

师: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小组内交流交流,说说诗意。(学生小组交流诗意。)

师:哪个小组愿意派代表说说你们的理解?

生:李白要走了,汪伦来送他。

生:李白搭着船要回家了,突然听到歌声,原来是汪伦来送他了。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不及汪伦的情。

生:……

师:这是一首描写告别场面的诗,生活中,你有没有和朋友或亲人告别过?你是以什么方式来和他们告别的?

生:我过年后送过我的姑姑和表弟,我送了一把玩具枪给我的表弟。

师:哦,为什么送玩具枪啊?

生:表弟在我家时老是和我抢那把玩具枪,他要走了我就送给他吧,让他高兴高兴。

师:你可真是个好哥哥,你表弟明年一定会再来找你的。

生:前几天,我和爸爸妈妈送我叔叔一家到码头,我叫他们有空再来。

师:你是个热情,好客又有礼貌的小主人。

生:我姐姐要回去汕头时,我送给她一幅我画的画。

师:礼轻情意重,你很用心。

……

师: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作为客人总有离开的一天。李白要走了,汪伦也来送别。谁来猜猜,一开始,李白知道汪伦要来送他吗?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不知道,我从“忽闻”看出来的。

师:你是怎么理解“忽闻”这个词的?

生:忽然闻到。

(有些学生笑了)

师:(看着站着的学生)没事,我们听听他们怎么说。(转向一位发笑的学生)能告诉我你笑什么吗?

生:这个“闻”不是“闻到”的意思,是“听到”。

师:是的,在这里的“闻”是“听”的意思。

师:同学们猜猜,为什么李白会不知道汪伦要来送他?

生:汪伦想给李白一个惊喜。

生:李白可能没告诉汪伦他要走了,李白是偷偷走的。

师:有这可能,毕竟离别总是一件让人难过的事。

生:李白也可能不是偷偷走的,他只是叫汪伦不要来送他

……

师:同学们想象力可真丰富,无论怎样,汪伦来送别了,给李白带来了惊喜。那汪伦是以怎样的方式送别李白的?

生:唱歌。

师:还有吗?

生:边用脚打节奏,边唱歌。

师:这叫什么?

生:踏歌。

师:是的,踏歌。什么是踏歌?我们来感受一下。请同学们都站起来,听音乐,用脚踏出歌曲的节奏。

(放缓慢版的《送别》,再放轻快版的《友谊天长地久》。学生尝试“踏歌”)

师:通过刚才的“踏歌”,你们觉得汪伦所踏的歌是欢快的,还是忧伤的?

生:忧伤的。

师:为什么?

生:因为李白要离开了,汪伦很难过。

师:是啊,怪不得李白想偷溜呢,原来是不想汪伦太难过。

生:我觉得应该是欢快的,因为刚才我们第二首歌踏得比较整齐。

师:哦,你是认为“踏歌”应该是比较轻快的,是吧?

生:是!

师:有道理,支持XX同学看法的请举手。(十几位学生举手)说实话,我也较为支持你的看法。可换做我,朋友因为我的离开而高兴,我会很伤心的。怎么回事?汪伦到底喜不喜欢李白?他为什么以这种方式送别李白?

生:有可能“踏歌”是专门用来送别的。

生:可能李白喜欢“踏歌”。

生:汪伦想让李白开开心心地走。

……

师:离别,通常都得让人伤心难过的。但有时离别也可以不忧伤,给彼此留下一个快乐的回忆。李白明白汪伦的用心良苦,被他所感动,情不自禁吟下:“桃花……”

生: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师:你们知道“千尺”有多深吗?

师:应该差不多有9层楼高。桃花潭的水真的有千尺深吗?李白用尺子量过?

生:不是的,这是夸张。

师:是的,作者认为普通的语言已经不足以形容他和汪伦之间的情。“深千尺”是诗人运用夸张的写作手法,说明桃花潭的深,但这么深的桃花潭,却比不上李白和汪伦两人的情谊之深。你们还记得有哪些诗句也运用了夸张这种写作方法?

师:危楼高……

生:百尺,手可摘星辰。

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李白,你们就站在船头,你会怎样表达你的感情?(放音乐)请把李白对汪伦的感情吟诵出来。

(指几名学生朗读)

师:我从你们的朗读中感受到了李白与汪伦之间的深厚情谊。“小李白们”,一起站起来,有感情地把这首诗送给汪伦吧。

(学生站起来,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设计意图: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他们了解古诗背景,通过“忽闻”"“踏歌”“深千尺”等词,体会诗意,了解送别方式的特别,从而感受李白和汪伦二人情谊的深厚。】

五、趣诵古诗。

师:老师感受到了,读得真不错。老师还发现好多同学已经会背了,真棒!还不会背的同学别着急,今天我要叫你们几种背诗词的方法。

(课件出示插图)

师:一首诗既是一幅画,请同学们看图,根据老师所指的地方,读出诗中相应的诗句。

(教师指图,大部分学生反应很快,能诵出相应诗句。)

师:同桌两人试着互相考一考对方,可以“我读你指”,也可以“你指我读”。

师:一首诗就是一支歌。接下来老师要教给大家一种有趣的记诗方法――唱诗。

(课件播出伴奏曲:友谊天长地久)师把诗句作词唱,范唱。

师:同学们,你们会唱吗?(学生唱诗,但会唱的不多)

师:看来会唱的不多哦!那来首大家都会唱的曲子吧。(放《闪烁的小星》)

(学生声音响亮,唱得很欢。)

师:谁还会唱?

(有的学生唱《弯弯的月儿》,有的唱《生日歌》,有趣的诗歌引发学生阵阵笑声。)

师:如果你喜欢唱歌,如果你老记不住古诗,不妨像这些同学一样唱唱诗吧!

【设计意图:有趣的背诗法,活跃课堂气氛,帮助学生背诵古诗,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六、拓展活动。

(课件出示几首送别诗,让学生有选择的朗读,开阔学生的视野。)

教学反思:

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来说,因为阅历背景太浅,要走入古代的生活情境是不易的,体会诗歌蕴藏的情感更难。因此,设计本课时,我也不要求学生多深刻的理解、感受诗意,而是力求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能了解古诗背景,简单理解诗意,知道一首诗往往是一幅画,一首歌,一个故事,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一、结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设计他们感兴趣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

1、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无论是李白潇洒的身姿,还是优美动听的音乐,当课件展示这些直观的影音时,总能让学生重新自主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

2、学生大都爱听故事,在课堂教学中选择与学习内容有关的故事,既能牢牢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帮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教学内容。在讲“十里桃花,万里酒家”这个故事时,我一方面模仿古人的语气“子乎者也”了一番,另一方面又用解说者的语言旁白了一下。学生在哈哈大笑之余,不禁被汪伦的巧妙机智所吸引。到后来,他们自然而然地了解汪伦对李白的情真意切,想知道及李白写诗怎样答谢汪伦。

3、新颖、有趣的学习方法。为了学生能更直接的理解“踏歌”,我准备了两首曲子,让全体学生“踏而歌之”,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了解了这种有趣的送别形式,感受到诗人与汪伦性格的豁达、豪爽。此外,本节课中,我还引用了一种有趣的背诗方法――唱诗。这一环节的设置,即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同学们在欢快地歌唱中复习巩固了诗句。

二、有步骤地进行古诗朗读,力求让学生快乐地、有感情地读。

通过生字的学习,让学生读准整首诗。采用多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不知疲倦的个别读,开火车读,分句读,师生读,赛读中把诗读通,读顺,读出节奏。很多学生在经过这么多次的朗读后,不知不觉中,已经朗朗上口,能背下这首诗了。接着,通过抓住 “忽闻”“踏歌”“深千尺”等几个重点词帮助学生走进诗境,体会诗意,从而读出感情来。

教学实录范文第4篇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师:很多人喜欢养宠物,图片上的小动物你喜欢养吗?

同学齐声:不喜欢

师:我也不喜欢,又丑又凶。但是,这种小动物却有一种特性,它的皮肤的颜色会跟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因此,人们给它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字——变色龙。现实生活中,有一种人也有这样一种善变的技能,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近小说《变色龙》。(板书变色龙,用不同颜色的粉笔书写)

师:请齐声告诉我,变色龙的作者是——

同学们齐声:契诃夫

师:哪位同学介绍一下作者契诃夫?

契诃夫(1860-1904)是19世纪末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四大短篇小说大师之一,作品有《装在套子里的人》、《小公务员之死》、《万尼亚舅舅》等。

师:走进文本之前,先解决字词障碍,请一位同学读一读这些字:

魁梧 醋栗 恐吓 异想天开 无缘无故 戳 洋溢 径自 胚胎

师:读得非常清晰,有一个字,老师再订正,“魁梧”的“梧”,应读作wú。

师:同学们预习的非常好!那么我学习这篇小说的目标是什么?

同学读课件上的学习目标: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特定环境下的人物性格特征,理解小说主题。

师:在“学习目标”中,有用红色标注的内容,你能猜出老师的用意吗?

学生:情节、环境、人物是小说的三要素。

老师:文体知识掌握的很扎实。今天我们就是围绕小说的三要素,来学习小说,从而掌握人物形象。

师:用一句话概括这篇小说的中心事件。

学生:警官奥楚篾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的经过。

师:认真阅读课文,用最快的速度填表。

生:案件发生时间不会,发生地点是木柴厂,案由是狗咬人,原告赫留金,被告是狗和狗的主人,警官奥楚蔑洛夫,审理经过是6-27自然段。

师:还有不同看法吗?背景时间谁找到了?

生:时间应该是19世纪。

师:为什么这么说?

生:注释上契诃夫的生平时间主要在19世纪,因此他的作品我猜也应该反映这一时期。

师:出示答案。这位同学非常细心,而且学习习惯非常好,大家也要多关注注释给你的信息。背景在文中哪些段落体现出来的?你给大家读一下

生:“四下里一片沉静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门口连一个乞丐都没有。”

师:这就是小说的社会环境,也就是十九世纪沙皇专制的统治时期,小说的案件就是发生在这样一个社会大背景下。下面我们就一起分析审案的经过,课文的6-27自然段。大家想不想听十九世纪奥楚蔑洛夫审案的原声再现?

学生齐声:想。

师:分角色朗读6-27段。(五个角色,不用旁白)

师:用掌声评价同学们的朗读。小组合作填表。

要求:用原文回答,找准关键的词句,不能大段的读课文。

师:小说的中心人物是谁?

生:奥楚蔑洛夫

师:如果用一个字来评价他处理案件的态度,你认为哪个字最好?

生:变

师:他“变”的依据是什么?

生:狗的主人是谁?

师:那么他是怎么“变”的?一共“变”了几次?

教学实录范文第5篇

(一)调研对象:某市某区最为偏远的一所农村小学的一年级23名学生。

(二)调研方式:问卷调查(画钟表),访谈(认钟表)

(三)调研内容:

(1)让学生画出“心目中的钟表”,从而获得一幅幅钟表作品。

通过分析学生的这些作品,获知学生对于钟表的经验和粗浅认识,由此诊断学生认识钟表的切入点和难点,从整体上把握教材,设计教学方案。

(2)拿着钟面让学生认一认整时。

(四)调研结果分析及对策

第一,关于钟面上有几个数的问题。大部分孩子只知道钟面上有数,对究竟有几个数却未必关注过。例如生1在钟面上标出了13个数,生2则在钟面上标出了14个数,生3更是胡乱标数,标完1~10后发现没有标满一圈,接着就标11、22、33,在钟面正上方标了100。生4画了三个钟面,一个标了1~14共14个数,一个标了1~15共15个数,还有一个钟面则标了1~18共18个数。每个钟面都是写满一圈为止,写到几算几。由此可见,正式学习“认识钟表”时,有必要指导孩子们正确标出12个数。

第二,关于钟面上指针的问题。因为钟面构造复杂,干扰较多,有些孩子没有关注到钟面上的指针,有3个同学画的钟面上没有指针。在钟面上画出两根针的有14人,三根针的有7人。其中部分孩子三根指针画得一样长或区分不明显。因此,课堂中有必要帮助孩子进一步辨认时针和分针。

第三,关于指针方向的问题。可能受书写习惯的影响,有3个孩子是逆时针排列12个数的。课堂教学中,很有必要帮助学生认识并掌握顺时针方向。

第四,关于上下左右四个关键点的位置是否正确的问题。全班只有两个孩子知道上下左右四个关键点所对应的数是12、6、9、3,不正确的有21人。因此,找准关键点所对应的数,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

第五,关于整时的辨认。利用午自习的时间,本人拿着钟面逐一地考查学生。有10人能够模糊地认读整时,并且只关注各指针指向几,但不区分时针与分针,其余的学生认读时间时不知道要看什么,或者根本不理会指针指向的位置,一顿乱说。

(五)调研后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基于学前的调研以及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难点,依据学情设计了教学环节。

教学目标:

1.在动态建构钟面的基础上认识钟面上的数以及钟面上的指针,引导学生在观察对比与辨析中学会认、读、记录整时;掌握顺时针方向。

2.在构建钟面、认读整时、记录整时、辨析整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3.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学会守时。

教学重点:认识整时、记录整时。

教学难点:特殊时刻的认识,初步感知时刻与时长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基于学生对钟面的已有认识,重新构造钟面

课前在黑板上画三个标有12个刻度的圆(钟表的轮廓)。

师:同学们请看黑板,老师画的是什么呢?(钟表)可是,它们还不够完整,想一想缺少了什么呢?对了,缺少了数字和指针。

一般来说,钟面上有哪些数呢?(1~12共12个数)我们一起来在圆圈上找一找它们的家,好吗?

(1)第一个钟面:按顺时针顺序依次标出12个数。

(2)第二个钟面:只标上、下、左、右4个关键点所对应的数,再指读其他点对应的数。

(3)第三个钟面:不标数,打乱顺序随意指读各个点所对应的数。

通过在圆圈上“标数”的三个小环节,学生巩固记忆钟面上数的排列特点。

师:现在,这个钟表完整了吗?(还缺少指针)

师:老师这里准备了两根针,一样吗?又短又粗的这根叫什么针?(时针)又细又长的这根呢?(分针)(把针贴好)

师:钟面上的时针是按照怎样的方向走动的呢?

CAI演示动画:指针沿着顺时针方向走动。

师:伸出你的手臂,它代表钟面上的指针,请你模仿钟面上的指针,从刻度12所在的位置出发,沿着顺时针方向转动一圈,再回到刻度12。一边转动,一边说出各个点所对应的数。

及时引入“人体时钟”,巩固顺时针方向以及各个关键点所对应的数。学生都动起来,课堂气氛活跃。

二、结合生活经验认识整时

1.结合生活经验认识整时,概括提炼整时的钟面特点。

课件出示三幅图。

师:我们做这些事情是在几时?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第一幅图:早上起床,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7,是7时;

第二幅图:升国旗,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8,是8时;

第三幅图:做早操,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10,是10时。

师:我们把7时、8时、10时叫做整时。(板书:整时)

师:观察这三个整时的钟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分针都指向12)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时针所指的数不同)

小结: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

及时概括提炼“整时”的钟面特点,培养孩子的观察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2.在认知冲突中认识特殊整时:12时。

课件出示画面(如右图)。

师:美羊羊家的钟真的坏了吗?(没有坏,时针与分针同时指向12,重合在一起了,是12时)

引导学生认识特殊整时:12时,时针与分针同时指向12。

三、学习记录时间:“说的”怎么和“写的”不一样

师:同学们吃晚饭在6时,你们能在钟面上拨出6时吗?(生拨钟面)

师:6时整,时针和分针分别指向几呢?

CAI演示答案,集体订正。

师:怎么记录下这个时间呢?

学生独立尝试写出6时。

师:一般我们记录时间可以用汉字帮忙,也可以用电子表的形式。(板书:记作6时或6∶00)

课堂巡视中若发现学生将6时记成了60,或记作6∶12,应注意及时纠正。

四、创设认知冲突,进一步辨析整时

1.强化认识时间要同时看时针和分针。

出示课件(时针被遮住了),如图所示。

师:分针指着12,这是几时?(可能是8时、9时、10时……)

师:能够确定是几时吗?(不能)能确定是整时吗?(能,因为分针指着12)

师:看来,知道分针的位置,确定是整时,但是要知道是几时,关键还要看时针。为了方便记忆,我们可以编成顺口溜:分针指着12,是整时;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2.强化认识整时的同时,渗透“大约几时”。

师:小灰灰和懒羊羊约好“7时在羊村门口见”。

师:看,小灰灰先到了,是几时?(7时)确定是7时整吗?

师:老师用一条红线沿着时针的方向标记出来,仔细一看,原来时针还不到7呢。再看分针,就更清楚了,分针指着11,还不到12。说明7时还差一点点呢。

师:接着,懒羊羊也到了,是几时?(7时)确定是7时整吗?通过标记的红线,仔细观察,原来时针已经超过7了。再看分针,分针指着数字1,已经超过了12,说明7时已经过了一点点。

7时还差一点点,是6时多,通常说成是大约7时;7时过了一点点,是7时多,通常也说成是大约7时。大约7时接近7时,但不是整时。

小结:看来,辨认整时不仅要观察时针指向几,还要仔细观察分针是否正指向12。

在辨析整时的过程中,渗透大约几时的知识,强化认识时间要同时看时针和分针,为后面进一步学习“几时几分”做好铺垫。

五、运用中深化认识

1.你能帮我修理钟表吗?

钟表上缺少了一根指针,请你根据钟表下面的时间画出另外一根指针。学生完成作业,教师巡视检查,及时纠正。

2.记录老师拨出的时间。

老师拨一个整时,学生分别用两种方法记录相应的时间。

7时 9时 2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