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以挑战为话题的作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拟人抒情式
例:一直苦苦思索着你,我心中的精彩语文;一直苦苦追求着你,我心中的精彩语文。你给我清风与明月,你给我山光与水色,你给我碧海与晴空,你打通了我与自然的界限(选自江苏无锡半命题“精彩”的满分作文《精彩语文》)。
解读:考生开头就直抒胸臆:自己一直苦苦思索、追求着“精彩语文”。然后以第二人称行文,将“精彩语文”拟人化,用排比句具体写出了“语文”的“精彩”,拉近了人们与语文的距离,读来有亲切之感。
二、比喻抒情式
例:生活如诗,诗意有尽情难尽;生活如茶,茶香满口情悠悠;生活如歌,歌到深处情难留;生活如酒,酒将醉时笑语盈……(选自江苏无锡半命题“精彩 ”的满分作文《精彩一幕》)
解读:开头将生活比喻成诗、茶、歌、酒,并以工整的排比句式,抒发了对生活的无比热爱之情,节奏感强,情意绵绵,令人陶醉。
三、排比议论式
例:我珍惜阳光,因为它给我温暖;珍惜晚风,因为它给我凉爽;珍惜绿叶,因为它给我生机;珍惜星空,因为它给我遐想(选自江苏无锡以“珍惜”为话题的满分作文《懂得珍惜》)。
解读:这篇文章的开头紧扣话题“珍惜”,采用议论的表达方式,以排比句的形式写出了自己珍惜阳光、晚风、绿叶、星空这些自然景物的理由,为下文展开“懂得珍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情景描写式
例:秋日的黄昏,荻带着一身的寂寞,走进了那片枫林中。踩着那些干枯的失去绿色的落叶,嗤嗤啦啦的声音在脚底响起。你蹲下去,慢慢捡起一片,一颗泪珠竟无声无息地滴落在叶子上(选自山西太原以“公平”为话题的满分作文《被遗忘的角落》)。
解读:秋日黄昏这一特定时间和落叶这一特定事物有力地烘托了自己寂寞伤感这一特定的心境,可谓浑然天成。使人立即想起鲁迅《故乡》的开头,“苍黄的天底下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的景与“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的情的水融。可见考生也是学以致用。
五、悬念提引式
例:我脸红,我羞愧,我将头低了下去,虽然耳边正响着“赞许”我的掌声。因为我清楚地知道,那不是我自己努力的结果(选自江苏宿迁命题满分作文《掌声又响起来》)。
解读:开头紧扣题目点明掌声,设置悬念――为什么这“赞许”我的掌声,却“不是我自己努力的结果”?以引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为下文落实“又”作了很好的铺垫。
六、引用名言式
例:“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我一直相信,人的生存是为了接受不同的挑战,攻克各式各样的难题。这样才会不断丰富自己的阅历,增长自己的才干,甚至于完善自己。所以我们要接受不同的挑战(选自海南省课改区材料半命题“我生活在____中”满分作文《我生活在挑战中》)。
解读:开头紧扣文题中的“挑战”,引用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名言,阐述道理,具有强大的说服力,然后摆出论点――我们要接受不同的挑战,为下文展开论述张本。
七、题记单列式
例一:淡淡的,真的是淡淡的,却让我一瞬间体味到了一种别样的馨香……――题记(选自2005年江苏南通以“生命的芳香”为话题的满分作文《蔓延在栀子花开的季节》)。
例二:家,是温馨的港湾,是我们这些出海的小船最好的归宿;家,是一把大大的伞,有风有雨为我遮为我挡;家,也是一首亘古不变的歌谣,是印在我心中最美的音符。――题记(选自重庆以“力量”为话题的满分作文《家庭的温馨》)。
解读:紧扣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运用优美的抒情议论语句写明题记,有一种先声夺人之感,一开始就引人注目。
“凤头”当然不仅这些,诸如“开门见山”、“引用歌词”、“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等等,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文章的字数达到了要求,有的同学就认为大功告成了;也可能因为时间安排不当,来不及对结尾作精心安排;或是因为不会安排“豹尾”而放弃推敲,草草收兵。这实际上是得不偿失。要知道再忙的阅卷老师,结尾都是要认真看的,同学们就要像导演安排压台戏那样认真写好“豹尾”,才能给阅卷老师留下好的印象。现从中考满分作文选出几种结尾可供借鉴。
一、感悟反问式
例:我忽然明白了让的技巧,生活的繁杂与我无关,我不必整天想着让开他们,倒不如在心中拾起一片宁静,寻找一条平和的人生之路,平平稳稳地走下去。做一个心灵的隐士,又何必一定要让开世间的繁杂?(选自江苏扬州以“让”为话题的中考满分作文《让的技巧》)
解读:这是考生在浙西大峡谷中漂流,从乘竹筏的大伯的一句“我哪清楚呦,撑了这么多年的筏子,我只知道哪里安全,可以让筏子平稳地通过,要想去避让危险干啥?”得到的感悟。真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考生的感悟是多么地独特而又深刻啊!反问句结尾,更让读者觉得不容置疑。
二、俏皮幽默式
例:看浮云般的人生,望江南,江南的味道是什么?甜还是苦?那应该是诗人的事情(选自广东深圳半命题“____的味道”的满分作文《江南的味道》)。
解读:考生明明知道在诗人笔下,江南的味道是多情的,最后还要两个设问句来一句:“江南的味道是什么?甜还是苦?”并俏皮、幽默说:“那应该是诗人的事情”,似乎与自己无关,这就留给读者以仔细揣摩品味的余地。
三、诗歌意境式
例:夜深了,小街静下来了,天上的星星和小街的街灯遥相呼应,分不清是天上还是人间(选自湖北宜昌以“美”为话题的满分作文《小街真美丽》)。
解读:读了这篇文章的结尾,人们自然会想到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因为这一结尾抓住小街的特征,运用了联想的写法,具有诗一般的意境,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四、展望号召式
例:好心情之旅不会结束,请你让自己的人生成为永远的好心情之旅吧,给自己也给他人留一份好心情(选自江苏常州以“好心情之旅”为话题的满分作文《好心情之旅》)!
解读:展望号召式的结尾,能够直接表明作者的思想倾向和良好愿望,引导人们一起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奋斗。
五、揭开谜底式
例:雪似乎没有想停的意思,那鲜亮的白色在晨光下显得格外宁静而柔软。一束晨光照到了那张纸上,上面写着四个醒目的大字:“寻母启事”(选自湖南益阳市半命题“走近 ”的满分作文《走近那张“牛皮癣”》)。
解读:题目中的“牛皮癣”为什么要加引号?为什么专门清除“牛皮癣”的清洁工、晨练的老爷爷都没有揭掉这张“牛皮癣”?上学的小学生为什么还要呵护这张“牛皮癣”?直到文章的结尾才解开了这个谜底。不但能给人以“原来如此”的轻松感,还给人们以关爱他人的人性美、值得弘扬的亲情美的享受。
六、引用名句式
例:现在我成绩好了。我也读懂了那句我从前决不会明白的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选自浙江金华半命题“想起了____”的满分作文《想起了那次醒悟》)!
【关键词】深刻;审题;立意;阅读
“深刻”隶属作文评分标准里第二层等级要求――“发展等级”。可见它高于“基础等级”要求,是作文“发展”必须突破的瓶颈,更是作文备考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因为作文不深刻则显肤浅,肤浅则流于平淡,缺乏竞争力,更与高分失之交臂。 “深刻”涉及内容多,涵括面广,在写作中往往不知如何给力。其实,作文的“深刻”需要一个较系统的思维训练,笔者认为不妨从如下三个方面给力“深刻”。
一、从审题角度提升作文的“深刻”度
审题是作文的第一步,不会审题,审题不深就被作文拒之门外,无法谙熟作文之道。因此必须对审题予以重视。在实践中,我们惊喜发现了“通往罗马”的多条“道路”。
(一)大小互化
1、化大为小,添枝加叶。
这类作文写作范围较大,面对大界限的话题,不能随意为之,否则显得空洞散漫。应选择一个突破口,使它聚焦到一点,方能深入探讨,这就需要对文题“添枝加叶”――在话题前或后添加其他语法成分或相关的内容。
(1)【2007】以“传递”为话题。
(2)【2009】谈谈与“常识”有关的经历或看法。
“传递”是个动词,传递什么,谁传递;“常识”为平常、普通的知识,考生虽不易偏离却会因宽泛而显得无从着笔。因而很有必要为它们“添枝加叶”如:
(1)A 技艺在传递中日益精湛,科技在传递中发展。(聚焦“技艺、科技”)
B民族精神之火需要传递,奉献精神之火亦需要传递。(聚焦“民族精神、奉献精神”)
(2)A感恩是常识,我们要牢记在心。(聚焦“感恩”)
B打破常识,与时俱进,改革创新。(聚焦“打破”)
2、化小为大,以小见大。
对这类看似角度单一的题目,我们不该停留在表层理解,要从看似“小”的话题中插入大内容、大道理,达到“窥一管而见全豹”之效。
【2010】以《与你为邻》为标题。
对题中的“你”、“邻”,若停留在某个真真切切的邻居,那么立意就显得肤浅欠缺意蕴,不妨对照范文中的实例:
A 与你(农民工)为邻,我为你的伟大而骄傲,为我的渺小而羞愧。
B日本,与你为邻,我们应当相互尊重、学习,共创更灿烂的文明。
(二)虚实相生
1、化虚为实,寻根究底。
这类题目往往显得很“虚”,不能眼观手触。可是它们也并非不能把握。只要展开联想,我们能在生活某个熟悉的范围里找到对应的实物。也正因为对社会生活的联结,使得思考回归本源更加深入。
【2006】以“雕琢心中的天使”为话题。
“天使”是神话传说中的信者,现实世界里无以得见,可是我们依据天使“真、善、美”的特点,就可以在现实中找到相关的对象――亲人、朋友、心中想象的某个形象、某种美好道德等。
A他们心中都有一个爱的天使,心存责任之天使。(天使有爱、有责任)
B我想起了妈妈。原来她一直希望我善良、真诚,像天使一样美好!(善良、真诚的人是天使)
2、变实作虚,由表及里。
这类题目的信息实在,能从生活中找到原型。可是审题时却不能只停留在实在对象上,否则行文如同嚼蜡毫无意蕴。作者要展开联想想象,透过表面实物,挖掘内部联系。
【2008】以“不要轻易说‘不’”为题。
出题者绝不仅是让考生讨论实在的“不”字,对此题的思考则要联系社会生活中的“不”有什么内在含义,深刻意蕴。
A说“不”在智者那里,是一种洞明世事的睿智拒绝。(“不”是睿智拒绝)
B说“不”就是选择放弃、逃避。不轻易说“不”,这是一种坚强。(“不”是放弃逃避)
(三)联结社会、人生,表达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高考作文绝不只是为了写文章而写文章,作文的目的是考察学生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和思考,又或是引导关注社会现象,或帮助建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我们不乏看到“谈谈你生活中有关的经历”“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受”这样的要求,可见社会生活、个人成长历程等是写作的源头也是创作的回归。文章审题只有联系生活才显出生命,才显出意义,也才会深刻。脱离社会人生的思考,一切立意都是空中楼阁。
1、纪念,为了不能忘记的过去;也为了更好创造未来。(对未来的思考【2005】以“纪念”为题。)
2、面对失败与挫折,不要轻易说“不”; 面对未挑战过的事,也不要轻易说“不”。(对生活的感悟)
3、勿忘“廉洁奉公”常识,生命之树方能长青。(对社会现象和生命的认知)
二、从立意的角度提升作文的“深刻”度
立意,即拟写题意。它是深刻的第二步。在写总观点与分论点时学生往往有词不达意之困,即便思考联结深刻,可是表达如果不得当也会让深刻的力量减少一半。因此,立意也需给力。
1、精确选词,善用修辞
(1)说“不”,在轻浮者那里,是一种无知浅薄的炫耀,而在智者那里,则是一种洞明世事的睿智拒绝;说“不”在意气用事者那里,是一种狂妄的表现和无谓的牺牲,而在真正的勇者那里,则是一种大义凛然的坚守和毫不怯懦的抗争。(运用对比手法递进深入剖析题意,而且“轻浮”对“无知浅薄”,“智者”对“洞明世事”,“意气用事”对“狂妄无谓”,“勇者”对“大义凛然”等精确的选词都是体现严谨而深入的思维。)
(2)人不能忘本,“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高贵的心灵铭记苦难,咀嚼苦难过后,理智地纪念苦难。(运用引用,内容之间产生对比。“忘记”对应“背叛”,“咀嚼苦难”、“理智纪念苦难”又体现“高贵心灵”。)
2、善用关联,辨明逻辑
(1)语言不光是口头上的,更重要的是心灵上的沟通。(递进关系)(【2004年】以“语言与沟通”为话题。)
(2)对一般常识,我们严格遵守;但某些常识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而显出其不合理性,我们就要打破常识。(转折、对比)
(3)假如沟通是一扇门,那么语言就是这扇门的钥匙。 (假设、比喻修辞)
(4)纪念,为了不能忘记的过去;也为了更好地创造未来。(目的、递进)
(5)传递中需要发展,发展才是传递的根本目的。(对比、递进)
可见,摆脱对句意的一般陈述,运用常见关联词能多角度解读话题,助拟意深刻一臂之力。
3、运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句式阐述社会生活、生命成长之理。如:
(1)为人子女,应对父母常怀感恩之心,有报答之情,因为这是常识。(是什么、为什么)
(2)爱,是天使的化身。天使,是用爱雕琢出来的。(是什么、怎么样)
(3)恰如其分的语言表达,利于亲情的沟通。(怎么样)
三、从积累的角度提升作文的“深刻”度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积累就是写作的源泉,它两者好比根与花的关系,根深才能叶茂、花红,同样,阅读积累多了,写作才能得心应手。上海特级教师程红兵曾说:“书读得多了,才形成了思想。尤其哲学对人的提高是极为重要的,它能帮助人培养自己思维的深刻性、认识上的整体性、人格上的进取性,使人站在新的高度。” 阅读有助于帮助积累,帮助学生突破表象,深入认识,提升思想高度。这和写作形成“深刻”是密不可分的。而且程老师还说:“如果一个学生的知识面狭窄,不单无法和教师产生共鸣,而且妨碍学生个人的成长。文化素养的缺乏会造成人身与社会经验的缺乏……学生不该只是习题人,更该成为读书人。”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 最后,在阅读积累中应及时思考人生、生命,主动联系相关作文题目,对已考的题目进行深加工,对可能考的内容作好预备,真正明白“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这样。我们的阅读积累必定能对写作起到积极有益的帮助,帮助我们去了解生活、思考人生,提升作文的“深刻” 度。
当然,以上三方面训练能让学生把作文的审题立意积累变成一种爱好,把思考当成习惯,提升作文的“深刻” 度,但提升作文“深刻” 度的方法绝不止这些,这就有待我们不断探究、不断发掘,帮助我们的学生,令其作文立意由浅入深,由平淡变精辟,使作文绽放“深刻”之光华。
爱迪生说过:“做实验为何叫做实验。因为你试一试,便可以得到检验的结果,这就是叫做实验。”因此当你遇到困难时,你应该就像实验一样,试一试去面对它,一定会有你意想不到的结果。失败可以重来,但放弃了就不再重。
使着面对挑战,笑着面对胜利。这句话用在他身上,绝对没有错,他就是我国的大文学家,教育家,思想家——鲁迅先生。她刚开始在日本学医,但因为国家为难在即,他怀着报国拯救国民的情况下,弃医从文,为国家出一份力,刚开始他面对着困难严重的反抗压迫下,坚决的拿起自己的笔杆子,向那压迫者、侵略者射击,尝试着把他们抹杀在笔杆下。主席说过:“他的笔杆子比我们的枪杆子还要厉害。”当时的他不是尝试着弃医从文的态度去救过,笑着有那么多反抗者,侵略者摆在他的笔杆下吗?有那么多人会觉醒细想去为祖国出一份力吗?因而,他是一个人“试”着走向成功的人。以尝试为话题的初中作文600字
众览古今,有多少有名之士,成功之士的成都是试出来的,就比如说现在的当红的歌星周杰伦,原来的她只是一个在外漂泊,靠着为酒吧弹钢琴而生活的流浪生活,而对生活的需要,他毅然的靠着他的一手好琴个一副好嗓子在街头到处宣传并亮起有识人士的看重,他怕苦不怕是怀着一种尝试的心态去争取自己的未来,有一天,他成功了,有一位影视公司的老板看重看他,并投资为他出专辑,因此他就一夜炮红了,靠着自己,他有昂起的心态去面对困难,你会有你意想不到的结果。
像材料中说的老奶奶与少年一起,不论河有多深多浅坚定向前像在平地一样走,你就会到达河的彼岸,享受挑战带来的喜悦。
作为一项重要的语言输出渠道,培养写作能力是英语教学的目的之一。写作是需要学生将其语言能力与实际交际能力相结合,考察的是学生对语言的综合运用,在中学生的英语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我们的写作教学,更多的还是采用传统的以模仿为主,重视写作的结果呈现与语法结构的正确性,却忽略了写作过程中学生在模仿之外可能遇到的问题与应该给予的解决方案。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际语言能力,也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如何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已成为一项迫切而又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在写作教学的实践中,笔者发现支架式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提高英语学习兴趣,有助于文章设计和构思,有助于逐渐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性,提高他们对英语写作的信心,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大大提高学生合理运用语言技能的能力,及英语写作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种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因此,本文从支架式教学模式出发,以环境为话题,探究写作教学课堂的流程。
1 支架式教学模式基本内涵
支架式教学是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基础,源于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其教学观念围绕“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利用教师搭建的情境、互相协作等方式形成不断向上的支架,通过“同化”和“顺应”形成对知识的建构。它是一种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的情况给予及时和适当帮助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现对知识自主构建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一般包括五个环节:搭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即围绕教学主题,教师首先在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和学习目标之间建立一种帮助学生理解的支架,然后在这种支架的支持下,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探索,探索时先由教师启发引导,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帮助学生逐步建立思维框架,提供的帮助慢慢减少,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掌握、建构和内化所学的知识,之后进行小组讨论,经过逐步改错,让学生完成对学习的自我调节与意义建构。
2 中学英语话题作文支架式教学模式操作案例
本文以environment话题为例,来论述开展支架式写作教学的具体步骤。
2.1 搭脚手架,进入情境
这是教学的开始环节,先由教师为学生提供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依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围绕当前的教学主题,按最近发展区的要求提供给学生能够获取知识的工具,逐步吸引学生进入一定的问题情境。如给学生词汇、背景知识、句型结构、文章框架等方面的支持。并着手让学生自行去探索解Q问题的方案。以Michael Jackson的歌曲“Earth song”导入,话题Why is the earth crying?用游戏word hunt 引导学生复习学过的跟环境有关的12个单词water、plastic、sound、recycle、save、earth、environment、protect、air、waste、plant、pollute。
2.2 独立探索,分层推进
一是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资料《哭泣的地球》,了解视频资料的基本内容,并掌握视频资料基本框架和线索;二是学生通过提供的句型描述图片,如It’s everyone’s duty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throw away,plant trees,we should pick up...we’d better reuse/recycle...;三是构思文章:文章应分为几段,每段都写什么,应选用哪种时态,需要用到哪些句式结构等(见图1)。
2.3 教师指导,协作教学
在学习小组中,每个小组根据教师提供的情境在小组内进行协商和讨论,写出主要的句子。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可以在教室中巡视,并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包括词汇、语法、结构等;小组展示时,其他小组成员可以给出修改意见,教师可根据出现的问题,适当点拨,从小组讨论到落实到书面上,再经过不断地修改,形成最终文章。
2.4 效果评价,认真总结
一、利用中职语文教学资源加强亲情教育
中职语文教材选编了不少描述亲情的佳作名篇。如果教师能够充分地利用好教材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语文教学将会发挥其强大的育人功能。吴康宁教授在《课堂教学社会学》一书中所说,学生“在课堂社会中经历着生活,体验着由服从、沉默、反抗、竞争、合作、展示、回避、失败等带来的种种酸甜苦辣、喜怒哀乐”。语文教师可利用语言、音乐、多媒体及表演等手段将中职生引领到文本所反映的情境之中,感受其中的浓浓亲情。在体会的基础上让中职生学会与父母沟通,体会父母生活的艰辛,以感恩的心回报父母。让学生明白亲情是美好的,要懂得“感恩”;也要让学生明白,亲情也会有缺憾。无论是美好还是缺憾,亲情都是无法选择与回避的。感恩也好,痛恨也好,都是成长过程中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应当好好珍惜。尤为重要的是,针对单亲家庭的孩子,在亲情教育过程中更应教育他们坦然面对,正确地引导他们进行情绪宣泄,鼓励他们树立自信、学会坚强,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利用课堂主阵地加强亲情教育
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狄德罗说过:“没有情感这个因素,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 。”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利用课堂加强亲情教育是实施亲情教育的关键所在。可以说,中职语文教材所选用的文章都是经过编辑精挑细选,都有着很深厚的文化底蕴或者是具有不同的思想情感表达方式。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就要精确地把握文章的情感个性,巧妙地设置教学环节,用充满感情的语调、表情、心境,打开处在青春躁动时期学生的心灵,将他们的苦闷与忧愁释放出来。例如,在学习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时,学生通过阅读可以初步了解故事的大概:一个孩子在经历了一系列人生的波折后,最终认识到自己不再是一个小孩子,而带着种种疑惑,告别了童年。文章的重点在于描写父亲,字里行间充满对父亲的爱,我将学生的思想引导到他们爸爸的身上,让学生回想自己的爸爸对自己的付出,哪些事情让他们感动不已等等,这样学生的心灵受到了触动,课堂教学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另外还有很多名篇如:《傅雷家书》、《背影》、《我的老师》、《藤野先生》所表现的是人间真情――父子情、师生情都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亲情教育。
三、利用社会生活资源加强亲情教育
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的传统节日,特别适合于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如春节,启发引导学生在自觉参与“春节”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喜庆团圆的气氛,培养学生“勤俭、孝亲”的精神;利用“元宵节”做元宵、猜灯谜等活动,对学生进行“文明、亲情”教育,体会家庭生活的温馨,做到与家人互亲互爱;利用“清明节”扫墓的传统习俗,让学生在燃香祭拜的过程中缅怀去世的亲人,了解家庭的历史,传承优良传统;利用端午节传统习俗,让学生参加一系列身体力行的节日劳动,体验父母持家的辛劳;利用中秋节在品月饼、赏明月的过程中,激起学生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四、开展系列活动加强亲情教育
心理学研究表明: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或设计一定的情境,使学生面临某种实际任务,可以不断地引起学习的需求和兴趣。语文教学中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教学实践活动,从书本中走出去,到现实中去具体感受亲情教育。例如,可以让学生注意收集一些有关母爱、父爱的诗词、文章资料,收集后进行研究、探讨;还可以组织亲情诗朗诵赛、以亲情为话题的演讲赛和辩论会等活动。在活动中,经常给学生以亲情的熏陶,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亲情意识,使学生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
五、亲情教育要争取家长配合
亲情教育是教师、家长和学生之间的互动,缺乏任何一方的努力都会导致亲情的走样或变异,因此,亲情教育应该和家庭教育配合起来,才能取得最佳效果。上学期我给学生出一道作文题:《我眼中的妈妈(爸爸)》。作文一收上来,很少有同学赞美妈妈(爸爸)的,大多数同学写了妈妈的嗦,爸爸的简单粗暴……看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想如果进行简单的说教,效果一定会很苍白。于是,我把学生的作文寄给学生的父母,让他们父母也看看,同时要求家长把内心对孩子的希望和爱写成一封信寄给我,语文课上我把学生父母给他(她)写的信发给同学,同学在读了信之后,课堂之上没有了以往的浮躁、张狂、不屑一顾,亲情已悄然蔓延学生的心底。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重视亲情教育,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让学生以健全的人格迎接人生的挑战。
参考文献:
[1]鱼霞.情感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