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血红蛋白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自体血
摘要:目的:探讨自体血回收过程中吸引器负压控制与患者出现血红蛋白尿之间的关系。方法:将54例符合自体血回收条件且术中回输自体血超过1000ml患者随机分成三组,吸引器负压分别调节为100 mmHg(A组)、150 mmHg(B组)、200 mmHg(C组)。观察各组患者在输入回收自体血500ml和1000ml时,尿液颜色是否有变化。结果: C组患者在回输自体血超过1000ml时,出现血红蛋白尿的例数明显多于A组和B组患者,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在进行术中血液回收时,吸引器负压以控制在150 mmHg左右为佳,既可保证工作效率,有利于抢救患者生命,又能降低患者因红细胞受损而导致血红蛋白尿的发生率。
关键词:血液回收;吸引负压控制;血红蛋白尿
Study the Relation of Attractic Controlment with Negative Pressure and Happen Rate of Hemoglobinuria During Reclaiming the Blood of Operational Patient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 of attractic controlment with negative pressure and happen rate of hemoglobinuria during reclaiming the blood of operational patient. Method: 54 cases were divided into 3 groups. The different negative attraction pressure are 100mmHg(Group A), 150mmHg(Group B) and 200mmHg(Group C). Then observed the change of urine colour . Result: Hemoglobinuria cases of Group C more than Group A and Group B. Conclusion: Negative attraction pressure with 150mmHg is the best. It not only improves the work efficiency , but also reduces happen rate of hemoglobinuria.
Key words:Blood reclaim; Attractic controlment with negative pressure; Hemoglobinuria
自体输血技术已在临床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已取得良好疗效。其中,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能有效补充血容量和减少输入异体血量,既安全又经济,适合于抢救术中大出血的病人。近年来,我院引进美国血液技术公司的新一代自体血回输仪Cell Saves 5应用于各种大型手术和危重病人的抢救中,取得较好的医疗效果。在工作中,我们发现自体血回收过程中吸引器负压与患者出现血红蛋白尿之间有着一定的关系。本研究通过观察不同吸引负压下患者出现血红蛋白尿的发生率,进一步探讨自体血回收中吸引负压控制与血红蛋白尿发生率之间的关系,以指导临床应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54例,男27例,女27例,年龄38~65岁,体重43~86kg。手术种类:后路椎管减压6例、椎弓根内固定8例、单侧或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手术22例、椎间盘髓核摘除18例。
1.2 仪器设备:可控制负压吸引器及美国血液技术公司的新一代自体血回输仪Cell Saves 5各一台。
1.3 方法:将病人随机分成三组,每组18例,吸引器负压分别调节为100 mmHg(A组)、150 mmHg(B组)、200 mmHg(C组)。手术开始前用100~150ml抗凝剂(肝素盐水为30000单位肝素/1000ml)对所用管路进行预冲。手术开始后,启动手动负压吸引,经双腔管将手术创面的血液吸入储血罐内,根据回收血液吸入的速度调整抗凝剂的滴入速度,使两者的比例保持在15ml抗凝液/100 ml血液,若抗凝剂使用不足易导致血液在储血罐内凝固,从而降低血液的回收率。当滤过器内的血量达到500ml时,即可采用标准的回收模式对回收血进行分离、洗涤、浓缩和回输。观察各组患者在回输自体血500ml和1000ml时尿液颜色的变化。
1.4 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SPSS软件和成组设计的多个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处理。
2 结果
三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手术种类、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输液量差异无显著性(见表1),在回输500ml自体血后A组和B组均未发现尿液颜色有变化,而C组有4例尿色显深褐色,出现血红蛋白尿。当回输1000ml自体血后,A组有2例、B组有3例、C组有8例出现血红蛋白尿。三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 <0.05)
表1 三组患者基本情况(略)
3 讨论
3.1 术中自体血回收的意义:回收术中自体血回输给患者是自身输血的一种方式。有资料表明,术中经洗涤处理的红细胞回输给病人后能明显改善患者体内的红细胞的免疫功能,促进受损红细胞免疫功能的恢复,而且能节省血源,减少和预防输血并发症的发生[1]。虽然在自体血回输过程中,可导致红细胞的损伤及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水平升高,并可引起红细胞形态的轻度畸形,但对红细胞群体的变形能力没有明显不利影响[2]。李西慧等报道,术中自体血液回收对红细胞体内半衰期亦无影响[3]。可见,只要符合回收条件的自体血,都应争取回收,既经济实惠,又能减轻目前临床用血紧张的压力。
3.2 术中自体血回收过程中的机械性损伤:术中回收的自体血液流经不同的管道都会产生异常涡流,形成对红细胞作用的切变力,实验研究表明[4]把经过切变力和未经切变力作用的红细胞血灌注离体兔脾脏时,离体兔脾脏会选择性地把经过切变力[<0.01kPa(0.075mmHg)持续2h]作用的红细胞清除。认为这些细胞在体外应力的作用下,变形下降、黏附性增强而易于被清除。将红细胞置于较低切变力作用下[<0.01kPa(0.075mmHg)持续1h],结果红细胞膜通透性增加,钠离子内流增多,使得更多水进入细胞内导致渗透压降低而发生渗血。认为在切变力作用下膜上的暂时性“孔”开放或某局部暂时变薄,允许离子通过,导致临床上红细胞溶血和亚溶血?“延迟性”溶血发生。特别是负压吸引对红细胞的破坏性更大。有人测定[5],红细胞抗正压能力为3个大气压,而抗负压的能力仅为1/3个大气压。吸引器负压大时血流速度快,红细胞破坏增加,特别是当吸引器头被网膜、系膜、肠壁等组织堵塞后,吸引管变瘪,血液在强大负压作用下在管道内往返摔打更加大了血液的破坏。红细胞受损越严重,患者出现血红蛋白尿的机会也越多。本研究发现,C组患者比A组和B组患者出现血红蛋白尿的例数明显增多,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 如何减少术中自体血回收过程中红细胞的损伤:正常情况下,红细胞直径约7~8μm,而毛细血管直径是3~5μm,红细胞只有经过变形才能通过毛细血管进行有效循环和物质交换[6]。当红细胞受到损伤后,除了聚集性增强外,变形性也下降,容易阻塞毛细血管,引起微循环灌注不足。有资料显示[7],回收自体血中红细胞钙超负荷是红细胞损伤的主要机制之一。王涛等[8]报道,术前应用钙离子拮抗剂尼群地平对回收自体血中的红细胞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张诗海等[9]报道异丙酚对回收自体血中红细胞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血液回收储血器安放低于手术台10cm,可有效减少红细胞的受损程度,从而降低患者出现血红蛋白尿的发生率[10]。另外,自体血回输时,莫菲氏滴管内液面高度为2/3时,红细胞损伤较少。
3.4 术中自体血回收较适宜的负压控制 :手术操作过程中,要求快速高效、具有较好吸引力的吸引器及时吸走术野的血液,保持术野干净,有利于手术顺利进行。但吸引力太强,容易造成回收血中红细胞受损,使回输血中游离血红蛋白浓度高出正常水平,患者出现肉眼可观察到血红蛋白尿。从本研究设计的三种负压吸引力可以看出:A组和B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B组和C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因而可以得出结论:术中自体血回收负压控制在150mmHg为宜。
参考文献:
[1]宋毅,李守先,王涛.体外循环术中失血回收、洗涤制备的浓缩红细胞回输观察[J]. 中国输血杂志,2003,16(6):416-417.
[2]万彩虹,董培青,杨.体外循环对红细胞流变学等特性和形态的影响[J].中国体外循环杂志,2003,1(4):216-219.
[3]李西慧,张明礼,张春丽.术中自体血液回收时红细胞体内半衰期的影响[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36(4):411-413.
[4]胡志伟.体外循环与红细胞损伤[J].中国循环杂志,1996,11(8):508-610.
[5]段大为,陈德风,王晓莉.体外循环过程中引起血红蛋白尿原因分析[J].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00,4(2):101-104.
[6]陈亦江,房士琦,李清泉.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对微循环和红细胞形态、功能的影响[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中文版),1998,18(2):84-88.
[7]王涛,张青,阎宪刚.体外循环红细胞钙超负荷与损伤的关系[J].中国循环杂志,1998,13(3):167-169.
[8]王涛,张善通,曹金红.尼群地平在体外循环中对红细胞的保护作用[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1999,15(1):10-12.
关键词:GDM; CRP;尿微量白蛋白;糖化血红蛋白
妊娠糖尿病指在指妊娠前无糖尿病和糖耐量异常,妊娠期首次发现或发生的糖代谢异常[1],是妇女妊娠中常见的一种并发症,通常多发生于妊娠中、晚期,其临床过程比较复杂,常常无典型症状,具有很大危害性。GDM患者糖化终产物生成增多,其能引起细胞外基质如Ⅳ型胶原、层粘蛋白和玻璃体结合蛋白发生质和量的改变,促动脉的硬化,并能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HbA1c。CRP是人体急性时相最主要、最敏感的标志物之一,CRP 作为一种炎症因子与妊娠生理和病理关系较为密切。炎症感染及糖化终产物的增多均可引起肾血管的病变,导致尿中的微量白蛋白变化,因此本研究检测血液中的CRP及HbA1c含量与尿中微量白蛋白的关系,以探讨其对预判患者肾脏损害的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1月~2014年4月在我院门诊及住院诊断为GMD的患者91例,诊断标准参照《妇产科学》(第七版)[2]。91例患者行24 h尿蛋白测定后,根据UAlb将其分成三组,即Ⅰ组:糖尿病正常蛋白尿组(40例)(UAlb≤30 mg/24 h)、Ⅱ组:糖尿病微量蛋白尿组(26例)(30 mg/24 h
经统计学分析,各组对象在年龄、孕周、体重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主要仪器和试剂 仪器:日本日立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日本东曹全自动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仪;试剂:CRP检测试剂罗氏诊断产品(上海)有限公司提供,UAlb检测试剂由日本日立公司试剂公司提供,HbA1c检测试剂为日本东曹公司配套试剂。
1.3方法 CRP采用乳胶免疫比浊法;UAlb采用免疫比浊法; HbA1c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所有测定均严格按照试剂说明书或SOP 操作,同时进行室内质控,结果在控。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所有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
2结果
四组对象的UAlb,CRP,HbA1c检测结果可知,①UAlb第Ⅰ、Ⅱ、Ⅲ组均显著高于第Ⅳ组(P
3讨论
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及饮食习惯的改变,GDM的发病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GDM可能导致妊娠期高血压、酮症酸中毒、感染、产后出血、巨大儿、胎儿畸形等并发症,对母儿影响严重[3]。
C反应蛋白是炎症反应的标志性蛋白,是机体在急性炎症、创伤、其他疾病时,其水平会显著升高。有学者研究了糖尿病患者的体内的CRP、IL-6等炎症因子后分析发现血清CRP可能是与糖尿病的病理基础最有相关性的血管炎症标志物[4],因为当机体存在炎症反应时,体内巨噬细胞、脂肪细胞和内皮细胞被激活而分泌过多的IL-6、TNF等因子刺激机体合成CRP,同时也引起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功能受损及产生胰岛素抵抗,刺激CRP的合成增加[5-6]。因此,在糖尿病患者体内可检测到CRP异常的增高。有研究显示:妊娠早期的CRP水平与GDM的发生是呈正相关[7],何冰等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2型糖尿病急性时相反应程度与糖尿病肾病的阶段密切相关,通过分析认为炎症发生强度与糖尿病肾损害的程度相平行[8],而通过我们的研究,我们也发现同样的规律也存在于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而糖尿病患者检出微量蛋白尿即表明其肾脏已出现血管病变[9],本实验Ⅱ组CRP明显高于Ⅰ组(P
糖化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血红蛋白与血中糖化合物相结合的产物,糖化血红蛋白中最重要的种类是HbA1c。它的形成是不可逆的,其浓度与红细胞寿命(平均120 d)和该时期内血糖的平均浓度有关,不受每天葡萄糖波动的影响,也不受运动或食物的影响,反映的是过去8~12 w的平均血糖。因此,HbA1c可为评估血糖的控制情况提供可靠的实验室指标,也直接反映高血糖产生的糖基化产物水平(AGE)。而据研究表明,AGE是致微血管病变的主要病理机制[10],导致尿中的微量白蛋白含量增高。本实验,糖尿病组HbA1c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
综上所述,从以上四组研究对象的结果比较可看出,CRP与HbA1c的水平随着尿微量白蛋白的升高而呈现上升趋势。CRP、HbA1c与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含量有很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其与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肾功能损害有一定的联系。因此CRP、HbA1c可间接反映妊娠期糖尿病肾损害,可以同UAlb一起用来进行对GDM患者肾脏损害的早期诊断和监测,更好的指导临床治疗和判断预后。
参考文献:
[1]Dabelea D,Snell-Bergeon JK,Hartsfield CL,et al.Increasing prevalence of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over time and by birth cohort:Kaiser permanente of Colorado GDM screening program[J].Diabetes Care,2005,28(3):579-584.
[2]乐杰,等.妇产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50-154.
[3]杨静.妊娠期糖代谢异常169倒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5,2I(5):628-629.
[4]Saso Y,Yoshida N,Okumura K,et al.Result of blood inflammatory markers are associated more strongly with to e-brachial index than with ankle-brachial index in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J].Diabetes Care,2004,27(6):1381-1386.
[5]Pfutzner A,Standl E,Strotmann HJ,et al.Association of high-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 with advanced stage beta-cell dysfunction and insulin resistance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J].Clin Chem Lab Med,2006,44(5):556.
[6]Pickup JC,Crook MA.Is type2 diabetes mellitus a disease of the innate Immune system[J].Diabetologia,1998,41:1241.
[7]柳岚,陆泽元,邵豪,等.妊娠糖尿病血管内皮功能与C反应蛋白的关系及胰岛素的干预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2007,14(4):1045-1048.
[8]何冰,韩萍,吕先科.2型糖尿病患者急时相蛋白与糖尿病肾病的关系[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3,19(4):260-262.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 尿微量白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31-0057-02
糖尿病是一种内分泌系统代谢疾病,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饮食结构的不断调整,使得该种疾病的发病率逐年递增。而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患者最为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同时也是导致糖尿病患者致残以及死亡的主要病因[1]。目前临床在进行糖尿病肾病的检测时多采用尿素氮、肌酐、尿蛋白等指标作为诊断依据,但这些指标的检测难以对早期的肾损伤做出明确诊断,从而错过早期诊疗时机。因此寻求早期糖尿病肾病的诊断指标对于患者的预后具有至关重要的临床意义。笔者所在医院此次对41例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尿微量白蛋白、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旨在为临床早期诊断糖尿病肾病提供临床依据,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1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07例糖尿病患者为A组,所有患者均符合糖尿病的相关诊断标准,且排除存在严重心肺疾病、肝脏疾病及高血压的患者,入选患者中男59例,女48例,平均年龄55.2岁。按患者是否为糖尿病肾病将患者分为糖尿病肾病组(A1组,41例)和非糖尿病肾病组(A2组,66例)。另选取同期于笔者所在医院行健康体检的50例患者组为B组,均排除存在心脑、肝肾疾病的患者。其中男29例,女21例,平均年龄54.7岁。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血液标本取受检者空腹静脉血,尿液标本取受检者24 h尿,并将尿液标本以3000 r/min的转速离心10 min,取上清液进行检测,两者均选用Olumpus 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免疫透射比浊法进行检测。
1.3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三组的尿微量白蛋白、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结果显示,A1、A2两组明显高于B组,且A1组高于A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的代谢性疾病,该种疾病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发病后,患者会因体内胰岛素的不足,而出现糖、蛋白质、水、脂肪及电解质的代谢紊乱现象,严重影响的人体健康。而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2]。在发病早期,多数患者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且实施尿蛋白的检测,结果也多数显示为阴性,这就给临床诊疗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伴随着病情的发展,当糖尿病肾病患出现持续性的蛋白尿时,临床的治疗则只能起到延缓病情的作用,而不能阻止终末期肾病的发生。因此早期的明确诊断对于改善糖尿病肾病患者的预后是非常重要的[3]。
目前临床对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肾功能损伤检查的实验室方法较多,如尿素氮、肌酐等的检查,但这些检查对于早期的糖尿病肾病难以发现。糖尿病代谢异常所引起的肾小球硬化是糖尿病肾病发病的主要机制。白蛋白分子是一种可以通过肾小球滤过膜的最小蛋白质,该种物质在通过滤过膜后几乎被近曲小管全部吸收,因此正常机体的尿液中白蛋白的排泄量微乎其微,但当肾小球发生病变后,患者肾小球基底膜上的负电荷乙酰硫酸肝素等物质的分泌会减少,破坏了滤过屏障,导致滤过量与肾小管吸收量间的平衡被打破,这样就导致了尿液中的白蛋白排泄量升高。由此说明尿白蛋白的检测是糖尿病患者肾功能损伤的早期诊断指标之一,同时也是反应患者的肾功能损伤程度的重要监测指标[4]。糖化血红蛋白是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在高血糖浓度的情况下所发生的连续、缓慢的非酶促糖化反应的产物,该种物质的合成是一种相对不可逆的过程,因此它的检测水平可以反应患者近3个月以来的血糖水平,因此可以作为糖尿病患者的诊断、疗效及预后评估的重要依据。此外,糖化血红蛋白检出水平的高低,可以反应患者肾脏内血管损伤的程度[5]。机体处于高血糖浓度的情况下时,机体内会大量的合成糖化血红蛋白,从而导致了机体内的氧合Hb减少,这样就导致了机体血液内的红细胞携氧能力降低,导致机体肾脏细胞缺氧、肾脏内血管内皮损伤,进而引起患者肾血管的血流下降、肾小球硬化、白蛋白渗出等症状,最终导致糖尿肾病的发生。因此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也是临床诊断糖尿病肾病的早期重要依据之一。
综上所述,尿微量白蛋白、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可以为糖尿病肾病患者的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重要的临床参考依据,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春仙,史训忠.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水平的临床意义[J].检验医学,2010,25(2):107-109.
[2]王琼,唐伟,陈继辉.糖化血红蛋白和尿微量白蛋白联合检测对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意义[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7(4):91.
[3]邱谷,戴桥林,戴世荣.糖尿病早期肾损害的实验室检查[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7,4(9):865-867.
[4]申志祥,解雨春,陈培培,等.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及餐后血糖与尿清蛋白排泄率的关系[J].临床检验杂志,2008,26(4):276-278.
【关键词】肝源性糖尿病 糖化血清白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 空腹血糖
中图分类号:R575.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061-02
肝源性糖尿病是继发于慢性肝实质损害的糖尿病。糖化血清白蛋白、糖化血红蛋白在慢性肝病中的作用,认为(GA/3+HbA1c)/2是评估慢性肝病患者糖代谢较好的指标,但GA对于肝源性糖尿病诊断的灵敏度高,但特异度低,所以对肝源性糖尿病的诊断三个检测指标结合使用更有价值,在临床上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现对我院2009年11月―2010年12月111例、47例肝源性糖尿病及54例肝炎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取入院患者次日晨起空腹血清分别检测GA、FBG、HbA1c同时测GA、HbA1c和FPG,以了解三者在糖尿病诊疗中的价值,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1例,男62例,女39例;年龄35~80岁,平均(57.2±11.1)岁;男性平均年龄(55.5±11.0)岁,女性平均年龄(59.2±11.4)岁。糖尿病患者诊断符合WHO1997年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肝病患者符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 2000 年 9 月西安第十次全国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1.2 方法 应用日本TOSOH公司HLC-723G7全自动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仪检测GA、HbA1c,取EDTA-K2抗凝全血,用原装配套试剂,并按仪器操作说明进行测试,应用日本OLYMPUSAU27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FPG,方法为葡萄糖氧化酶法,采用利德曼试剂,每天测定标本前进行室内质控,所有标本均按正常操作规程2h内测定完成。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①肝源性糖尿病组GA值、HbA1c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肝源性糖尿病组,FBG大于7.0mmol/L者占66.7%HbA1c大于6.5%者占22.2%,GA高于16.87%者占92.6%。肝硬化组FBG大于7.0 mmol/L者占3.7%;HbA1c大于6.5%者占1.8%;GA高于16.87%占25.9%。糖化血红蛋白与空腹血糖水平成正相关,其相关系数为0.9584。
3 结论 HbA1c是血红蛋白在高血糖作用下葡萄糖游离醛基与血红蛋白游离氨基间发生的缓慢、连续且不可逆的非酶促糖化反应的产物,可持续于红细胞120d生命周期中,故HbA1c可反映出6~10周内的平均血糖水平,是糖尿病诊断、临床治疗效果估计及协助判断预后的较好指标,指导糖尿病的治疗[1]。
FPG及餐后2h血糖主要用于诊断糖尿病。近年有研究显示,HbA1c可用于对糖尿病的筛选、糖尿病患者长时间血糖控制程度的观察,并对糖尿病的各种并发症有很好的预测价值[2]。
FPG波动性较大,受服药、饮食等外界因素影响较大,只反映瞬时的血糖变化;而HbA1c与FPG密切相关,它可以指导临床更好地制定糖尿病患者的诊疗方案,FBG和HbA1c对于肝源性糖尿病诊断的特异度高,灵敏度低,GA对于肝源性糖尿病诊断的灵敏度高,但特异度低,所以对肝源性糖尿病的诊断三个检测指标结合使用更有价值。通过有规律地测量糖尿病患者治疗中HbAlc的浓度的下降,证实了HbAlc测定的临床意义[3]可以显示患者长期糖尿病管理的状况。研究证实,如果HbAlc值越高,患者发生糖尿病并发症如眼疾、肾病、神经损伤、心脏病及中风的风险也越大。三者对糖尿病的筛查及诊断也有很大意义。糖化血红蛋白测定能稳定可靠地反映以前数周内的血糖水平控制情况,是糖尿病血糖监控的金标准,在血糖控制,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防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孙立海,钱敏雯.糖化血红蛋白代谢变化与餐后血脂的关联比较.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6,5:209-210.
糖尿病患者需要经常化验血糖,根据血糖监测数据来调整降糖药物的用量。但是,有些人不知道或者不愿意定期检验糖化血红蛋白。其实,血糖指标反映的只是瞬间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才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糖尿病监控达标的“金标准”。
糖化血红蛋白是人体血液中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与血糖结合的产物,糖化血红蛋白衡量的是血液慢性糖中毒的情况,可以显示患者2~3个月间血糖控制的水平,它不仅能够衡量患者血糖水平,还可反映血液细胞中被糖化的蛋白对患者组织器官伤害的情况。还有研究显示,稳定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可以预防或者延缓1型和2型糖尿病患者的微血管并发症、大血管并发症及其他并发症。
一般来说,糖化血红蛋白跟瞬间血糖水平成正比,糖化值越高,表示血糖与血红蛋白结合得越多,血糖水平就越高。血糖与血红蛋白的结合过程很缓慢,而且是不可逆的,在红细胞死亡之前一直存在,每一个红细胞内都有血红蛋白,而红细胞的寿命为120天,因此糖化血红蛋白能够稳定可靠地反映人体内最近两三个月这“一段时间”的平均血糖水平。
糖化血红蛋白正常值为4%~6%,9%为控制差,是慢性并发症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并可能发生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合并症;>9%说明患者持续高血糖存在,会发生糖尿病肾病、动脉硬化、白内障等并发症,同时也是心肌梗死、脑卒中死亡的高危因素。
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建议血糖控制满意且稳定的糖尿病患者至少一年测2次糖化血红蛋白;若血糖控制不满意且需调整方案者,应一年测4次。计划怀孕的糖尿病妇女,初期每月测1次糖化血红蛋白,血糖控制满意后,应每6~8周测1次,直到受孕。2010年最新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指出:糖化血红蛋白是反映血糖控制水平的主要指标之一。一般情况下,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目标应小于7%,在调整治疗方案时,可将糖化血红蛋白≥7%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启动临床治疗或需要调整治疗方案的重要判断标准。因此,指南同时建议糖尿病患者在治疗时每3个月检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达到治疗目标后可每3~6个月检查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