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焦裕禄事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4月1日至4月3日,参加了部机关组织的以“弘扬组工文化 践行群众路线 提升服务水平”为主题的中心组(扩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集中学习,通过边学边看边思,使我对普通党员参加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了新认识。结合自身实际,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体会:
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支撑我们前进的基石,是我们遇到困境和挫折时的指明灯,是我们奋斗的源泉,是我们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在生活工作中就有可能畏手畏脚、做事“三分钟热度”、做人“悲天伶人”,就会得“软骨病”,就会没方向、没目标、没定力。《焦裕禄》这部电影我是第一次认认真真的看,其中有好几个场景我的眼眶都积满了泪水,当时我一直再想是什么支撑着“他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是什么让他为了“大家”舍弃了“小家”?是什么让他用自己的一生去诠释着、去奉献着、去爱戴着?究其原因,是因为他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他把人民当作比自己亲人还亲的亲人,他把自己当成了人民的儿子,能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需。在工作中,让我感慨最深的是有次我们一个星期连续开三场大型的会议,当时材料还不能到外面复印店印,几个人要完成材料撰写、印制、资料装袋、会议指南、会务等工作,其间忙得连饭都忘记吃、觉也睡得特别少,当时一个劲的就想帮这几个会议搞完就可以休息了,精力感觉还是挺充沛的。但是,会议一结束,全身都瘫软了,什么事情也不想做,连动都不想动,后来我自己总结了一下,当时能挺下去,还真是信念到支撑着。
二、要有良好的心态
马斯洛曾说过:“心态若改变,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人生就跟着改变”,由此可见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不管是对于工作还是生活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而我也一直坚信,衡量自己过得幸不幸福、快不快乐关键在于你所取决的参照物;如果你所选择的参照物过高,那么你永远达不到你所想要的期盼值;如果你的参照物过低,那么你就容易产生骄傲自满甚至自负的心理;因此就需要我们选好切合自身实际的参照物,开心也是一天、悲伤也是一天,何不每天都保持微笑、微笑、再微笑,让自己每天都充满着快乐。作为一名参加工作不久的我,在参加工作之初难免有抱怨、有委屈、有不甘、有茫然等等,有时候感觉自己做什么都是错,致使一度有点一蹶不振的感觉,后来在领导同事的帮助下,在看了《细节做事 宽心做人》后,感觉突然之间豁然开朗了,对工作中遇到的挫折和不公能把它当成是人生的一种历练,渐渐的能用好心态面对困难和逆境,事后回头看看,其实当初那些事还真不叫事儿。《焦裕禄》电影中有这么一个场景,当兰考百姓辛辛苦苦种的小麦被洪水给淹没的时候,焦裕禄同志冒着大雨赶往灾难最严重的地方,看到一大帮老百姓坐到房间里面灰心丧气的,他立即鼓励带动大家“与天搏”,挖沟渠、抢麦苗,与天打起了一场攻坚战。
三、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开”。这句话一直是我喜欢的,直至目前我也一直这样做着,希望以后我也能一如既往的坚持。听了全国优秀组工干部涂红刚同志先进事迹,让我深刻的理解到作为组工干部的不易,当好一名好组工更是不易。每天天还未亮都得上班,中午只能到办公室趴下,晚上当别人到逛街散步陪家人时,我们还得到办公室加班,有时候过得连周几都忘记了,完全没有了周末的意识。但就是这样一个部门,全国有千千万万的组工干部到为之奋斗着,默默无闻的奉献着,他们用自己吃苦耐劳的精神树立了组工干部甘为奋斗的形象,他们用拼搏、用智慧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生动的独特个体,他们用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铸就了一代又一代组工魂。很庆幸,一参加工作就加入了组工干部这个队伍,在这里让我学习了太多太多的知识,以前很习惯于“将就”、“差不多”、“随便”等字眼,而如今慢慢的学会了坚持精致、确保细致、追求极致的“三致”精神,虽然有时候还是会出错,但和以往相比成效明显,慢慢的也树立了一种能叫出来的苦那就不叫苦的意识。
当前,职业学校面临着的形势是严峻的,在校学生现状普遍存在着学习基础差、厌学、缺乏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严重影响了职业学校教学质量,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改变这些不良的状况,需要学生的配合,更需要通过加强教学教法改革;应用现代教学理念、采用现代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产生“良性循环”。让每一个职业学校的学生都能学到他们有用的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充分享受学习上成功的快乐,为将来走上社会打下良好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支架式”教学模式是比较适合计算机实践课教学的现代教学理论方法。
苏俄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曾说过:“人的心理过程的变化与他的实践活动过程的变化是同样的”。建构主义者从维果茨基的思想出发,借用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作为概念框架的形象化比喻为学习过程中的脚手架。通过这种脚手架的支撑作用,不停地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真正做到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以“学”为主,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创建必要的“支架”进行学习。通过其支撑作用,学生的认知发展不断从实际水平提升到潜在水平。本人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支架式”教学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支架式主要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强调事先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支架式教学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
一、围绕当前计算机课程的学习主题,按照学生学习基础,对计算机课程的理解,建立所学科目概念框架。即“脚手架”。在学生新学课程前,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围绕本课程内容计划教学,搭建“支架”。在授课设计上,强调的是教与学互动、人机互动的模式。如何让学生能学好、掌握好。首先期初要订下本课程的详细教学计划和上课课程安排表,其次在教学设计上要有一个总体的设想,那就是在理论授课、制作多媒体课件和上机实践时,有针对性地设计对不同知识结构学生的学习进度安排,并且为不同知识结构的学生搭建不同的学习“支架”,便于他们向最邻近的区域发展,并以此来达到教学的目的。真正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半学期或一学期的学习,掌握本课程知识和技能操作方法。例如:由于目前网络的高速发展,许多的中专新生都已经对计算机操作运用不再陌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不屑一顾,认为只是打打字,他们都会。其实不然,真正对计算机基础应用掌握的较少,那么要如何引导他们学习呢?这就需要我们都围绕本课程内容计划教学,搭建“支架”了。
二、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即进入情境。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布卢姆认为,“在适当的学习条件下,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学好学校所教的知识”。教学中,为每一章节,设立目标,激励学生去实现这一目标。对于不同知识结构的学习,提供的是不同学习“支架”,通过不同的“支架”使学生进入相同的情境中去,以达到学习的目的。通过教师的讲解与引导,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欲望,在操作中掌握知识,当学生完成时,他们就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中职校计算机课程的许多教材课本通常是按照系统的内容和顺序来编写的,其中的内容知识、应用难易程度有较大相差,而且不同内容之间互相都有联系,当学生实际接触时往往会感到无从着手;若按课本先理论,后操作,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这会对学生日后的学习带来不好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期初教学设计时,可以让学生从上机实践操作学习简单而有趣的例子开始,跳过那些暂时还不能理解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完后面的内容再回过头来学习前面的知识,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积极性,化望而生畏为兴趣盎然,从入门走向精通。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设计中,首先要撇开前面枯燥的理论,让学生上机实践操作既要有学习的兴趣,又要有学习的内容;其次才能让学生自动学习本课程知识。许多学生会打字了,但打字速度慢,我在学期初设计上机实践时,是先完成课本上一至三段的汉字录入作业,然后,完成教师设计好的操作练习(Word练习、Excel练习、PowerPoint练习、上网操作等),并上传保存到教师服务器上,以便期末的学习评价;第三,在学生能较好操作时,再返回学习前面的理论知识。效果良好,全国计算机级考试(一级)通过率达95%以上。
三、让学生独立探索。即独立探索。探索开始时要由教师启发引导。在计算机课程中当我们用Word建立和编辑各种文档、用VB程序或调试和运行程序、用PhotoShop进行图形图像处理等等,经常要设置各种参数和属性,而这些内容单纯的讲解和看书不容易理解,必须同时通过运行对应的例题程序观察其实际结果。例: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中,应用广播教学演示介绍某章、某节的内容;演示练习操作过程,展示制作成果;提示重点、难点、操作要点等,然后布置动手技能操作的练习作业,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去讨论、去制作。在探索过程中教师及时提示、引导、解疑、帮助学生沿着学习的概念框架逐步攀升。自主学习和训练是教学中的一部分,要求学生上机实践课前、课后做好预习和复习教材中的知识,以巩固所学的知识;这又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起初的引导、帮助多,随着课程进度的前进,愈来愈多地让还生自己探索、动手完成,教师即时引导、解疑、辅导,这在计算机实践课中尤其重要。
四、让学生进行小组协商、讨论。即鼓励协作学习。计算机实践操作课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以“教”(师)为辅、要师生互动交流为主。积极创造条件并鼓励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鼓励学生一起协商,共同完成实践练习、作业,让学生在多种操作方法的应用中,逐渐明朗,逐渐掌握所教知识,让学生一致完成。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知识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提供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交互讨论的空间,掌握所学知识熟练操作方法。同时亦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中,完成教师设计好的操作练习时,鼓励学生协作学习讨论,相互协商、相互帮助一起完成。#p#分页标题#e#
关键词:锅炉结焦;积灰;燃煤管理
中图分类号:TK922文献标识码: A
0 引言
燃煤锅炉运行好坏的关键环节取决于锅炉操作、管理、维护、监督等多方面,在设备固定、燃料煤质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责任心、分析判断能力、操作水平和燃烧管理对于锅炉的稳定运行起到决定作用。通过正确的操作和管理,使锅炉长周期、稳定、安全的运行,甚至能在工况恶化时,使锅炉运行平稳过渡。针对煤粉锅炉炉内积灰和结焦影响锅炉安全燃烧、造成被迫停炉的问题,本文通过对锅炉积灰和结焦的分析,制定相应措施,以防范类似事故发生。
1 锅炉积灰和结焦分析
锅炉燃烧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燃烧进行完全与否,取决煤的特性与炉膛结构,还与炉内温度分布、氧的供给情况、烟气的引出、灰渣排除及可燃物在炉内停留时间均有直接的关系。
1.1 锅炉结焦部位和危害
锅炉结焦部位及相应危害有以下几种情况:
(1)燃烧器喷口结渣,会引起火焰的倒卷烧坏燃烧器、扩散段等,堵塞喷口,引起回火,煤粉射流偏移,炉膛火焰偏移,受热面冲刷等异常。
(2)过热器结渣高温烟气受热面上呈熔融或半熔融状态,这些软化或熔融了灰颗粒和飞灰颗粒胶黏在一起,妨碍传热,其表面温度升高,加速灰的附着沉积,形成鸟巢状而妨碍通风。
(3)水冷壁结焦,炉内吸热减少,导致热效率降低,炉膛温度升高,温度后移造成过热器吸热增多、蒸汽温度升高等。未燃烧热损失增大、排烟温度升高、降低锅炉效率。传热受阻破坏水循环、燃烧工况恶化、炉膛掉大焦砸坏炉管、锅炉无法运行被迫停炉清焦。
(4)灰渣斗篷渣堵塞,是炉内熔渣形成大块落在灰斗上部堆积未发现和清除而形成的,或是上部燃烧段熔渣黏附堆积起来无及时调整和清焦而形成的。另外,灰处理设备故障或出力降低,无法或没有及时排除干净和没有检查到而形成为蓬渣。蓬渣一旦形成就很难排除,必须停炉方可清除。
1.2 锅炉积灰和危害
炉内常常产生积灰,一般在温度低部位产生一种附着物,一般呈现熔融软化状态,造成过热器、省煤器、空预器积灰,传热降低,排烟温度与蒸汽温度特性发生变化。
1.3 锅炉结焦原因分析
根据锅炉日常运行经验,确定导致锅炉结焦有以下几种原因:
(1)连续高负荷运行。负荷降低,炉内负荷下降,使得结焦在形成大块前就有可能脱落。但高负荷时,则容易在没有吹灰器的部位或吹不到部位形成大面积的结焦。
(2)磨煤机出力降低。磨煤机出力降低,煤粉颗粒变粗,燃烧燃尽阶段缺氧燃烧,会产生结焦。
(3)气粉比增高,着火推迟,可能存在、造成炉膛出口结焦。
(4)油、气混烧,使得火焰温度提高,促使了灰的熔融而结焦。
(5)频繁投煤、油、气助燃,因煤、油、气燃烧速度上差别,使得火焰温度提高,炉内产生局部不完全燃烧而易于结焦。
(6)一、二次风调整不当,炉内氧控制不好造成煤在炉内燃烧不良,使得烟气温度不均,在管壁温度高的地方促使了结焦。在燃烧恶化的喷口,还原性组分增大,火焰长的时候,炉墙容易结焦;火焰短的时候,则在喷口周围结焦。
(7)煤质特性发生变化,煤中的硫、碱金属、碱土金属类、磷化物含量增加,灰熔融温度降低,易引起结焦。
综合分析结焦原因来看,灰熔融温度降低、磨煤机出力降低、风门开度调整不当是锅炉结焦的主要原因,尤其是风门开度调整对锅炉结焦有较大的影响。
2 锅炉积灰和结焦防范措施
2.1锅炉运行操作措施
针对锅炉积灰和结焦问题提出以下运行操作措施:
(1)日常应对炉膛中心温度、炉膛温度场均匀性、着火燃烧情况、火焰颜色、火焰分布情况、整体与局部受热面清洁情况,烟道各温度、风压变化情况等,进行中控控制和现场检查对比进行操作和维护。
(2)风门开度随煤质而变化,最佳燃烧条件的开度和预防结焦的开度未必一致,结焦大量沾附喷口的时候,会阻碍煤粉燃烧,故应该充分监视炉内结焦情况,进行打焦、吹灰来除掉炉内积灰、焦块。
(3)锅炉结渣大块下落时,在灰渣斗处出现以大渣块为核心黏附堆积起来而使灰渣处理困难的情况,为此须使用除渣装置,人工除渣使其早期脱落。
(4)强化操作水平提高。
结渣问题单从运行上来看,就与多种因素有关,而且各种因素互相关联。为维持锅炉负荷,锅炉运行时严格监测燃烧工况状态,加强调整以防患于未然,在渣块较小的时候适当地投运吹灰器将其除掉和人工除焦,为使锅炉免于严重积灰和结渣。一般对煤质及灰渣特性的要求:
①煤中灰分含量及硫含量不宜太大,煤粉不宜过粗;
②煤灰应具有较高的熔融温度,一般ST值要大于1300℃;
③要避免燃用煤灰熔融温度较低的短渣煤,因为燃用这种煤最易导致严重结渣情况的发生;
④宜选用煤灰熔融性不易受气氛条件影响的煤。
2.2 锅炉维护与定期管理措施
(1)庞大的锅炉设施本身现场存在诸多隐蔽设施、死角和盲点,远控监视不可能完全反应现场整体工况,大部显示只有一些终、始点参数,因此应十分重视现场检查,强化现场巡检质量,不得有漏检、缺检、留有死角(如炉膛、炉壁、炉底、燃烧器、炉出口斜坡、水平烟道、尾部烟道各部位)。在现场巡检同时应进行现场的调节和维护及问题处理,隐瞒隐患可能造成后患无穷连锁反应问题。处理不了的可汇报主管共同处理。日常,防止炉膛热强度超标、炉内温度不均、火焰中心偏移,恶化炉内燃烧工况,受热面沾灰、积灰、堆灰、硼灰、挂焦、架焦、结焦现象产生。
(2)远控监控应和现场检查必须做到工作目标相一致,信息共享,现场工况应和远控监控对比分析、查找原因、确定操作方法、协调解决。远控操作人员、专业技术、主管人员均应有现场检查规定,强调操作人员、班组长、专业技术、主管人员职责清晰、责任落实到位,共同做好锅炉各项工作。
(3)燃烧废气,既有提高热量利用好处,同时也存在对锅炉设备不利问题,废气含硫高含氢高,燃烧后产生烟气在(特别是冬季排烟温度接近露点)尾部低温区可能产生积灰、堵管、腐蚀。煤气混烧还可能造成本燃烧器部位结焦现象。燃烧废气时应采取定期切换、多点投运、个别对待方法加以防范,也可加大一、二风量总风量加以防范。因此,尽可能减少煤气混烧方式运行。
(4)定期调整各炉负荷,保证各锅炉炉内在良好工况条件下运行。在允许的条件下,利用一切有利时机有意识的进行各炉负荷调整,使低负荷锅炉热强度降低,配合炉内吹灰方式,加除渣剂方式、促使炉内结焦脱了。但必须保证在技术方案较完善进行。
(5)冬季暖风器必须投运,排烟温度低可能造成系统堵塞问题。
(6)按规定加除渣剂是必须的,但燃烧调整更不上就破坏了除渣剂效果,应引起注意。
(7)结焦一旦形成,一定要早发现早消除,要采用燃烧调整、负荷调整、风量调整、煤粉细度调整、增大打焦频率、吹灰频率、加大除渣剂用量等手段使其早期脱落。
3 结束语
预防锅炉积灰和结焦的问题始终贯穿电厂生产的全过程,每一个生产和管理环节都与之息息相关。因此,针对锅炉积灰和结焦的问题,供应单位应制定入厂煤标准、规范采购流程从源头把好质量关,生产单位应建立锅炉安全燃烧管理制度,强化分析制度、评估方法、预防措施和预案、故障排查、监督措施的落实,促使锅炉长周期安全运行。
[参考文献]
大学英语教育期望指的是在大学英语教学活动中,人们对于课堂内外教学活动所导致的结果的预计和期待。对于语言教学来说,其教育期望是使学生有效运用语言,发挥语言的各个功能。语言是交流的工具、知识的载体、思维的外壳和情感的媒介。这四大功能承载了大学英语教育由低到高四个层面的期望目标。大学英语教育期望层级模型包括语言期望、知识期望、思辨期望和情感期望。语言学习最基本的期望是语言期望,即掌握语言基本技能,实现交流功能;其次为知识期望,即传承知识和传播文化,实现语言的知识载体功能;再次为思辨期望,即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实现语言作为思维工具的功能;最后为情感期望,即改造精神世界、丰富情感体验,实现语言的情感媒介功能。语言期望是指培养学生语言基础的期望。语言最基本的功能在于人际间的沟通交流。语言的产生也正是基于生活中的言语沟通需要。各大高校所开设的视听说,读写译课程,各类教材教辅用书以及各级英语考试,均以语言为内核而展开,以培养人际交流基本技能为目的。人际交流的认知要求比较低,语言也相对简单,但是人际交流技能是实现其它三个期望的前提和先导。没有人际沟通的语言基础也就谈不上用英语传承文化,训练思维并改造精神世界。第二层次的期望是知识期望。知识期望是指培养学生用英语获取知识信息,实现语言作为文化载体的期望。这里所指的知识不仅是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而是以语言为基础,向其他学科辐射,向整体知识靠拢的实用能力。“高校应该把实用知识收纳在整体的范围之内,专业技能应当与整体知识相结合,对知识的探索无所不包,凡是世界上的知识,都应纳入学习的范围。”大学英语教育期望体系中的知识期望,是超越了英语语言文化体系的期望,是涵盖多种学科、多元潜能的综合能力的期望。第三层次的期望是思辨期望,即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期望。批判性思维能力,是指个人为了决定某物的真实价值,运用恰当的评价标准进行有意识的思考,最终做出有理据的判断的能力。人们通过语言获取知识的过程也是通过语言进行思辨的过程。当面对新知识时,学生不是简单地记忆、储存和吸收,而是根据已有知识、经历背景与新知识进行联系、分析、综合、评价最后通过同化与顺应调整原有的知识体系。最高层次的期望是情感期望,即对学生情感特质的期望。知识在表层上表现为符号,深层次则表现为逻辑思维和精神意义,即促进人的精神和思想发展的力量。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不是被动、消极、带着抵触地学习,而是伴随着学习的愉悦与满足,学习语言,汲取知识,同时激发对人生、对世界的积极的情感态度。巴巴拉指出,学习者在学习外国语言文化的过程中会伴随着一个有关自我的内部对话(Internaldialogue)。对外来的文化、价值、观点等特质在进行对比和鉴赏的基础上,产生新的“自我”,伴随着个体认知的发展,必然产生其情感状态的改变。
2.大学英语教育期望实施路径
围绕大学英语教育期望体系的四个要素,大学英语教学需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拓展其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改造其精神世界。为此,应该在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估等方面进行改革。
2.1设置多样化课程体系,语言知识与学科知识相结合
语言教学有两种教学理念。一种是语言驱动型教学,通过打语言基础学语言,另一种是内容驱动型教学,通过学习语言以外的知识内容学语言。以意义为核心开展语言教学,强调知识的构建。大学生已经掌握基本的语言技能,要进一步提高其语言能力,就需要把语言学习渗透到学科教学中,以英语为工具,获取信息、汲取知识,推动学科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共同发展。这是语言学习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应该创设多样化课程体系,以促进语言知识与学科知识的共同发展。具体说来,大学英语教学应设置综合英语、分科英语和专业英语三类课程。综合英语以培养学生语言技能为导向,如听说、阅读、写作、语法等课程。综合英语课程以打语言基础为目的,主要为英语水平较低的大学新生补基础,以使他们尽快过渡到分科英语课程。分科英语是指用英语教授专业内容,但专业知识比较浅显宽泛、通俗易懂。分科英语内容涵盖各个专业,即包括人文课程,也包括理工科课程。专业英语是对分科英语的深化,是指特定专业或领域的学术英语课程。分科英语的目的在于普及学科知识,专业英语则侧重实用,培养以英语进行专业交流的人士。专业英语课应分专业进行小班授课,引进英文原版教材。加强专业教师与英语教师的合作。课后可以增设同步辅导课程,由教师给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课后辅导。
2.2创设开放式教学环境,书本世界与真实世界相结合
大学生积累了大量的书本知识,包括学科知识和外语知识。然而他们的知识体系存在两个层面的分裂。其一是书本知识与实践运用的分裂;其二是学科知识与外语知识的分裂。教学既要引导学生把书本知识运用于真实世界,实现知识实践化,又要训练学生用外语表达学科知识,实现知识外语化。为此,需要实现教学资源、教学空间和教学主体三方面的开放。具体地说,就是作为教学主体的师生,在教法上突破“授课-听课”封闭式教学,在空间上突破课堂的束缚,在资源上突破教材的束缚,把广阔无垠的书本世界和纷繁芜杂的真实世界作为教学的栖息地,作为知识的发源地。知识实践化需要学生开展与学科知识相关的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把书本知识融入真实世界。布朗指出,“大量的默会知识隐含在人们的实践之中,难以进行明确的教学。只有实践活动才能让学生获得所需要的知识”学工交替、校企合作与实地考察是知识实践化的有效途径。学工交替指学生的学习与实习交替进行,让书本知识在实际运用中得到深化。校企合作是指学校根据企业的需要调整课程内容,企业为学校的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实地考察是指根据教学需要,到相关真实场景进行考察。知识英语化则需要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尽量以英语为工作语言,在实践活动后以英语撰写实践报告。把语言学习与真实情境、具体任务相结合。此外,师生还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增加原版材料,如各类书籍、报刊、杂志、科普教学片等;可以开展各类模拟实践项目,如模拟招聘会、贸易洽谈会、学术沙龙等。知识的实践化与英语化打破了传统的教室、教材的束缚,扭转了被动学习局面。学生在实践中汲取知识,创造知识,感悟知识。这种“以社会性活动为内容而获得的知识,才是深刻的知识[”学生在感知与理解、抽象与移情、感悟与升华、体验与反思等活动中动态生成知识。这种知识是超越了表层符号的知识,是蕴含着符号、逻辑与意义三者之融合的知识。它深入学生的思想和心灵、提高其思辨能力、改变其内心世界,促进其心智发展,实现了语言作为文化载体,思维外壳和情感媒介的功能。
2.3运用探究型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探究型教学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周围世界或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探究型教学有别于接受性学习,它是在开放式教学环境下,通过课前质疑,课堂解惑和课后运用三个环节来实施的,对促进理论与实践结合,进一步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创造力具有积极的效果。课前质疑:师生根据教学内容确定相关选题。比如教材内容涉及环保,那么环保就是一个大方向。学生可以从环境破坏的类型、原因、现状、治理方案等角度出发,针对某个特定区域的某方面环保问题开展研究。学生从图书馆和互联网广泛收集资料,深入社区和社会,开展社会调研,获取直接信息,并把多方收集的资料信息进行翻译加工、筛选分类、分析比较、评判推理,在此基础上制作各种形式的研究结果,如学术论文、调查报告、记录短片等。课堂解惑:每个组在课堂上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演示研究成果,对所探讨的环保问题进行多方分析。学生对每组的研究成果进行现场提问,内容补充及评价分析。各组之间互相借鉴、取长补短。教师针对教学重点和教学目的进行引导,如在语言层面关注专业词汇和表达方式,学习学术论文的写作格式。在学科认知层面提高对生态、环境、能源、健康等方面的了解。研究成果经过课堂解惑、讨论评价之后,进行调整和修正。课后运用:学期末开展科技文化艺术节,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如校园环保问题),把理论知识与研究成果应用于生活实际。开展知识讲座、公益宣传、现场实验、互动答疑等多种课后拓展活动,打破狭隘的分科界限,加强学生之间、学科之间的联系与互补。探究型教学以解决具有社会适切性的问题为出发点,通过学生的思考、质疑、假设、分析、推理等活动,发展创新能力、思辨能力、合作能力等多方面能力。探究型教学注重与现实社会的联系,使学生展开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深刻认识和思考,在探究中得到思想的启迪和观念的解放。探究型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技能和专业技能,也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4实施综合性评价体系,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教学评价必然是多元性的,既要对学业层面的语言技能和学科技能进行评价,又要对思维情感层面的思辨能力和情感发展进行评价。同时教学评价也是全程性的,既要对教学过程进行形成性评价,也要对教学结果进行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研究项目、课外自主学习三项内容进行。评价的方式是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相结合。课堂表现和课外自主学习由教师根据课堂观察、档案记录及网络平台的学习记录来评定。项目研究则开展学生自评、组内互评与组际互评。要求每个学生写周记,对本周英语学习进行总结和反思,达到自我监控和评价的目的。终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包括平时测试及期末考试。终结性评价不仅要针对课程所涵盖的语言技能和学科知识点进行考核还要从思辨能力和情感发展两个维度进行考察。针对学业知识和技能的考核,可用测试的方式。测试应增加开放性题型,以更好检测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综合能力、情感毅力等等。针对思辨能力和情感发展的考察,还应该通过更多其它方式来进行。比如,通过小组辩论、论文写作、心灵感悟、成长档案等各种口头及书面表述来考察。
3.结语
关键词:口语交际 情境 阅读教学 课外活动
众所周知,口语交际能力已成为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因此,口语交际教学也成了语文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口语交际能力不是通过感知就能获得的的,而是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培养。每一次的言语交际行为、交际事件都包含了交际的意图、交际的对象、交际的话题以及交际的场合等因素,这些特定的因素构成了交际情境的基本要素。因此,从本质上来讲,言语是基于情境的,没有情境的言语是不存在的。所以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能否巧妙营造口语交际的氛围,创设符合学生实际的交际情境,就成了口语交际教学能否取得效果的关键。具体来讲,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可以从阅读教学和课外活动等方面来进行,让学生想要说话、有话可说并说的精彩。
一、借助教材,以阅读教学为杠杆,营造交际氛围
现行的语文教学课本,大部分都是按照题材的不同来编排分类的,每单元都是同一题材的文章,这样在平常阅读教学开展的过程中,也为口语交际教学提供了契机。语言是在特定的环境中产生的,为了使学生有话可说,教师必须设法把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学生受到了情境的感染,才会有所感、有所思,才会产生表达的欲望,说出真情实感。对于诗歌、散文单元的教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背景介绍、多媒体呈现等手段营造氛围,甚至可以通过自己声情并茂的范读,引导学生进入作者所营造的情感世界,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还可以激发学生尝试朗读的兴趣,此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特感受。如在学完《长江三峡》以后,笔者用多媒体展示了一组巫峡的画面,要求学生为这些画面配上优美的解说词,同学们跃跃欲试,开始站在大屏幕前介绍起来:有的同学有些紧张,组织略显凌乱,但也不乏“训练有素”的,他们有声有色地介绍,俨然一个个有备而来的导游。对于小说、戏剧等单元,可以适当的引入复述、口头评述、辩论甚至编演课本剧等内容。此类文章往往具有较强的情节性,可以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复述,也可以让他们发表对文章中人物的看法。如在《鸿门宴》一课学完以后,笔者设置了一个问题:刘邦到底该不该杀?在学《雷雨》时,笔者请学生结合周朴园三十年前后对待鲁侍萍截然不同的态度,谈谈周朴园是不是真的爱侍萍。这些问题的设计,可以说都是将学生置身于“特定情景”之中的,因为整节课基本上都是围绕主人公展开的,容易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他们的情绪也因此会变得高涨起来,参与的主动性也随之被激发,不管是在评述中,还是在辩论中,学生的语言技能都得到了多方面的培养。
二、关注生活,以课外活动为基地,巧搭交际舞台
口语交际训练的天地是广阔的,情境的创设也是多元的、开放的。它产生于特定的环境,从生活的实际需要出发,为生活的实际需要服务,所以说生活才是口语交际训练的广阔天地,是口语交际的源头活水。因此,口语交际教学的内容不能仅局限于语文课本,还应该渗透于各学科、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动态的、实用的、生活化的氛围中进行口语交际。学生的日常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到处都有语文学习的资源,这就需要教师做生活的有心人,需要教师具有捕捉教育契机开展教学的能力,善于把握和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交际情境,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寻找一个个适合口语交际的话题,让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生活实践中得到锻炼与提高。例如,身处一个班集体中,每学期都要进行班干部的竞选活动,这时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竞选并进行演说,先教给学生相应的技巧与规律,诸如怎样安排思路,怎样组织语言,怎样增强说话的形象性、说服力等。然后由大家投票,最后被选上的同学再进行就职演说。一开始,大家都小心翼翼,不怎么敢开口,后来笔者让口才较好的同学先上来,然后再进行适当的点评,这时学生心里有了底,不再缩手缩脚,纷纷效仿,进而展开了激烈的竞聘。全班同学还可以模拟各种各样的活动,比如招聘会、旅游团、辩论赛等等,给学生创设一系列与他们的现实生活、专业需求、认知水平相似的交际情境,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应变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得到培养与提高。比如招聘会中首先要学会自我介绍,旅游团方面可以选择同学做导游,其他人做游客,来应对“团里”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还可以根据时下的热点话题作一些拓展训练,先收集有关热点话题的图片、资料等,然后再展示给学生,激发学生的热情,举行一场辩论会也未尝不可,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又增添了学生口语交际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