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法学著作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总的讲,这次著作权法的修改,就实体条文部分而言,主要不在于缩小与世贸组织的差距,这点与专利法及商标法的修改有所不同。像世贸组织所要求的对于驰名商标、地理标志等等的专门保护,在我国过去的商标法完全未作规定。这样明显的缺欠,在著作权法修改之前,几乎找不到。
从上一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著作权法是否有必要修改以及怎样修改,就一直主要围绕着两个重点讨论着:其一是著作权法第四十三条,其二是环境给版权保护整体带来的新。应当说,这两个重点问题在这次修改中都有了较满意的答案。
原著作权法第四十三条,在上一世纪起草的八十年代末,其存在可能有一定的合理性。随着国内市场保护外国作品越来越多,随着对外国作品保护逐步突破四十三条而向《伯尔尼公约》看齐,特别是随着对境外港、澳、台的作品的保护也将达到与国外作品一样的保护水平,原第四十三条的不合理性就日见突出了。与这一条继续存在的不合理性相近的,还有原第十五条、第三十五条第二款等条款。
这次著作权法修正案,对上述这几条都作了增、删。从形式上看,改后的相应条款更符合《伯尔尼公约》和世贸组织的知识产权协议。从实质上看,改后的条款比原来更完整地确认了作者(特别是作品的作者)们应当享有的权利,这对于鼓励更多优秀作品的出现、繁荣主义文化市场,无疑是十分有益的。这一重点问题解决到这个程度,甚至出乎一些家自己的期望。他们曾呼唤多年,力争多年,也许一度失望。而最后他们的要求几乎一步到位了。可以说,这既是我国、文化的必然结果,也是人们认识发展的必然结果。
著作权法,正像它的出台比任何一部知识产权法都要困难,都要付出更多的艰辛一样,它出台后再向前迈进每一步,也都会比任何一部知识产权法(甚至可以说比任何一部其他民商事领域的单行法)都要困难,都要付出更多的艰辛。
至于网络环境下产生的版权保护特殊问题,在改法中要解决更是曾面临过三重困难。首先,一部分人认为我国现在就解决因网络而产生的问题为时过早。这种意见在1999年到2000年初曾较多地出现在各种报刊上。另外,国内外还有一部分人认为信息网络的进程已经给整个版权制度敲起了丧钟。就是说,根本不是要不要在法中增加与网络相关的条款的问题,而是还需不需要著作权法本身的问题。这种意见至今也还时有发表。最后,不少人认为这次修改著作权法主要是为适应“入世”的需要,而世贸组织的知识产权协议并未提及网络问题,所以至少这次修改可以对网络不加考虑。
正是在上述三种“言之有据”的反对声中,著作权法修正案把网络问题纳入了。在这一进程中遇到的阻力是可想而知的。人们应当看到,这种修改是恰当的,而不是“过于超前”。信息网络化在的发展速度,已使“过早论”过时。世贸组织下一轮多边谈判的一个主要议题正是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产权保护。按我国著作权法十年才进入了首次修改的速度,我们肯定无法等到下一次修改时再让该法符合一两年后的世贸组织新要求。而且,也是更重要的,网上盗版的现实,已经使法律不得不涉足这一领域了。如果我们不依法打击网上盗版,那么在有形市场中打击盗版的活动就在很大程度上会落空。因为盗版者将大量转移到法律够不着的网络空间。至于网络使保护作者权的制度死亡的,则还须继续扩充和建立它自己的“体系”,否则它仍旧停留在“宣言”上。而这种宣言,自印刷术的发明而使信息广泛传播、从而使版权保护产生之日起,就一直没有消失过。上每一次新技术使信息传播更便捷时(例如录音机、无线电广播、复印机发明之后),都听到过类似的宣言,但版权保护却都一次次被充实而不是淡化或消亡。
其他一些修正案中的增、删,虽比不上上述两个重点,但也应给予一定注意。例如受保护客体中增加了“杂技艺术作品”,出版者的“版式权”从条例上升到了法律,权利限制中也有所改动,等等。
修正案还明确了集体管理组织的法律地位,以便有助于上述第一个重点中所增权利的实现,以及其他一些作者权利的实现。程序条文中增加了“诉前证据保全”(这是专利法修改时“漏”掉的)及专利法修正案中已加的诉前禁令,增加了法定赔偿额,等等。
总之,这次修改,对于加强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会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商标法的修改
这次商标法修正案,我认为至少有下面几个问题值得重视或值得继续。
“地理标志”保护的增加
这种保护过去于我国商标法中完全不存在,所以人们首先应知道它“是什么”。
“地理标志”是世贸组织的知识产权协议中提出应予保护的一种商业标记,它又称“原产地标志”。原产地问题,倒不是乌拉圭回合才提出的,因为它标示的是产品,所以在调整国际商品贸易的关贸总协定一产生时,就应当涉及原产地问题。
世贸组织协议中讲的原产地标志,是从它含有的无形产权的意义上讲的。尤其对于酒类产品,原产地标志有着重要的经济意义,因此有时表现出一种实在的“财产权”。协议总的讲是禁止使用原产地名称作商标作用的,但如果在使用中产生了“第二含义”并已经善意取得了这种标记的商标的注册,又不会在公众中引起误解的,则可以不撤销其注册,不禁止其使用。我国的“茅台”酒、“泸州”老窖等,均属于这种善意而又不至于引起混淆的“原产地名称”型商标。1991年,瑞士最高法院也确认过瑞士的“瓦尔司”(瑞士地名)牌矿泉水的商标可以合法地继续使用。
世贸组织的知识产权协议在第22条中,讲明了什么是“地理标志”。它可能包含国名(例如“法国白葡萄酒”),也可能包含一国之内的地区名(例如“新疆库尔勒香梨”),还可能包含一地区内的更小的地方名(例如“景德镇瓷器”)。只要有关商品或服务与该地(无论大小)这个“来源”,在质量、声誉或特征上密切相关,这种地理名称就构成了应予保护的“地理标志”。这种标志与这一般的商品“制造国”落款(有人称之为产地标志或者货源标志)有所不同,制造国落款一般与商品特性或质量并无关系。日本索尼公司的集成电路板,如果是其在新加坡的子公司造的,可能落上“新加坡制造”字样,这并不是应予保护的“地理标志”。过去我国有的行政部门曾在其部门规章中,把这二者弄混了,把“Made in China”当做了“地理标志”。当然,也并不是说,凡是国名就统统只可能是制造国落款(产地标志)的组成部分。知识产权协议第22条放在首位的,正是以国名构成的地理标志。“地理标志”有时可以涵盖制造国标记,但反过来用货源标记涵盖地理标志却不行。
商标法修正案在第三条及其后一些条款中,增加了对地理标志的保护。不过,该法第三条使用了“原产地”标志,随后的条文中却使用了“地理标志”。虽说这二者可视为同义语,但极少有在立法中不加说明而同时使用两个术语去指同一个的(注意:著作权法对于“版权”与“著作权”系同义语,则是有明文指出的)。由于增加了这一保护客体本身是意义重大的,所以立法技术上本来可以避免的缺憾,就可不去深究了。
在美国等一大批国家,地理标志是通过“证明商标”或(和)集体商标的形式去保护的。我国对此仅采用了证明商标形式。
地理标志有可能成为我国知识产权中的“长项”之一,而不像专利、驰名商标等,在很长时间内将一直是我们的“短项”。所以,如何更好地利用对地理标志的保护在国际竞争中“扬长避短”,是有关可以研究的一个问题。
“驰名商标”保护的增加
早在我国1985年参加的《巴黎公约》中,已经要求成员国对驰名商标给予特殊保护。世贸组织的知识产权协议,则把这种特殊保护从商品扩大到服务,从相同或类似的商品与服务,扩大到不相同、不类似的商品与服务。
冷冻后的生荞面猪血肠室温解冻后用冷水冲去外边的血水
冷水入锅,中火煮,微沸时转小火
期间轻轻的翻动血肠,避免血肠煮的一边硬一边软,一直保持锅里的水似开非开的状态,煮到肠两面变硬就可以出锅了。这时候的血肠趁热吃最美味
凉了的荞面血肠切成稍厚点的片
炒锅里放入适量猪油,待猪油融化油温稍高些即可下入荞面猪血肠,小火慢煎
关键词 小学数学 主动学习 素质教育
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下面就这个问题我谈一些粗浅的体会。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认知兴趣
学生本来就具有较强的好奇心理,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一心理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注意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和问”的求知欲。这也是培养学生勤思好问习惯的起点。
二、为学生体验成功创设条件
首先,对学生要予以成功的期待,因为教师对学生期待具有很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能激起学生潜在力量,激发向上的学习主动性。其次,创设使他们都能获得成功的机会,进行分层教学,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精心设计练习,布置分层作业。再次,展示成功,让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成果得到展示的机会,营造享受成功的情境。
三、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师在讲课时,要善于用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比喻、直观的演示、形象的画图、启发性的提问、变化多样的教学方法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数学教学要彻底改变重结果、轻过程的错误倾向,使教学本身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更要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懂得如何学习数学;使学生在概念,法则、公式的推导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从而培养其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四、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习能力
要想使学生主动听课、积极动脑、学会学习,就必须在课堂上使他们有效地把耳、目、脑、口利用起来。教给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他们独立学、思、用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地喜欢学习,主动学习。
五、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1.教师与学生平等。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只是角色上的分工,在人格上师生是平等的。教师应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深入学生中间,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到老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从而乐于和教师交往,主动地参与学习。
2.努力拉近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教师除了在课堂上以平等、热情的心态对待学生外,还应在课外舍得感情投资,多接触学生,主动找学生谈心,询问其学习、生活情况,拉近师生问的心理距离。
3.尊重、理解、宽容每一个学生。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的选择、学生的个性,关心每一位学生。在学生有错时,不过分批评指责,而是给他们改过的时间和机会,使学生感到“老师在期待着我”,从而自觉地投入到积极学习之中。
为此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学习是学生在一定的教学环境条件下的特殊活动,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氛围和人际关系是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前提条件。
2.注重学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是让学生去主动学习,主动获取知识,改变过去“满堂灌”,教师唱独角戏的状态,是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新课堂的重要途径。
3.尊重个体差异,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首先是要研究学生,因材施教。研究学生的认知、情感,摸清学生现有的实际状况,看看哪里需要铺路,哪里要放手,哪里需要点拨等,根据不同对象实际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其次是要尊重学生,关注差异。允许并鼓励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允许学生按照自己喜好、习惯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允许学生随时站起来回答问题或向老师,同学质疑,尊重学生的思想认识,让他们在各个基础上有所促进、有所发展。
最后是要相信学生,呵护个性。我们要尽量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有价值的问题和意见,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不讥讽、不嘲笑。
六、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
1.专心听讲的习惯。小学生专心听讲习惯的培养,实际上是对小学生注意力的培养。现代心理学证明,注意力集中的小学生,听课效率和学习水平远远高于注意力分散的小学生。小学生年龄小,好动、易兴奋、易疲劳,有意注意保持时间短。针对这些特点,除了课堂学习常规的教育与训练外,应该比较注意这几方面:教学语言力求儿语化和趣味性,激发学生认真听讲的兴奋点;让小学生有尽可能多的回答问题的机会,促使他们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注意动静搭配,调整小学生听讲情绪。
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引导学生自我发展的教育是中国教育转型时期对教育模式的一种探索。它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自我发展成为马克思所说的具有人的类本质――“自由自觉的活动”,它将建立起把服务祖国人民与实现自身价值相统一的教育机制。二是当前教学的主流是强调学生的“主动发展”。“主动发展”的内涵是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主体意识,有较高的成就动机;热爱学习,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学会学习,能主动地规划自己的学习任务和发展方向。三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学生,是能思考、能活动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学生学得好坏取决于他们的主观努力和能动作用。教育者的种种努力,都是为使受教育者知道应该怎么学,都是为了使学生愿意学、喜欢学、主动学。
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第一,教师亲和学生,学生争做主人。
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起始,教师首先必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以真挚的情感,激发唤起学生强烈的主人意识。当学生认识到自己既是学习活动中的一员,更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时,他就会把自己的学习行为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联系起来,把课堂教学活动看成是自己应积极参与的活动。学生主人意识越强,他的学习参与意识也就越强,越能克服种种障碍和阻力,去实现确定的同标。
第二,教师解放学生,学生勇于实践。
要让学生成为主体,就要真正地解放学生,而不要用考试、作业压学生,逼得学生在教师定下的框框里不敢出来。课堂内活而不乱,活而有序。我们都知道,学习是一种由外在活动到内部吸收的过程。学习中的外化过程,是学生动口的过程,更是一个动手动脑的过程。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经过头脑的加工,然后说出来、写出来、画出来、演出来、做出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实践”。有的教师总结出“五让教学法”:书本让学生读,见解让学生讲,“三点”(重点、难点、疑点)让学生议,规律让学生找,总结让学生写,这是可取的。
第三,教师妙用非智,学生激活课堂。
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策略,把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即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内在驱动力)放在首位,重点培养学生较高的学习动机,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首先,妙用肯定和奖励的评价方法,能使课堂“活”起来。因为奖励具有促进的力量,促进学生努力向前,让学生发现自己学习上的进步,不断获得学习预期的满足。其次,妙用竞争方法,也能使课堂教学“活”起来。因为适度的竞争有助于激发学习热情。竞赛可以采取集体竞争的方法,组成班与班、组与组的竞争,在竞争中激发互帮互学的团结协作精神,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竞争所带来的负而影响。再次,妙用情感因素,同样能使课堂“活”起来。我们应该建立互尊互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学校是满足学生需要的最主要场所,学生到学校里学习和生活,主要的需要是自尊和归属。(裴姊娜:《发展性教学论》)。因此,教师要真诚地爱每一个学生,更不能歧视差生,班级要形成关心理解的亲密和谐的关系,让学生在班集体彼此尊重、共享快乐,从而真正满足主体的最大需要。
一、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内在动力是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习
理想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真正动力。一个学生一旦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就必然会坚定而自觉地去追求和努力实现。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新的课程改革回归自然,回到生活实践中,指导帮助学生学会认识自己,健全人格,学会做人,学会生活。思想教育从高高的楼阁走到学生心中。思想品德课激励学生振兴中华立志成才,是激发学生学习的首要策略,教育学生要把热爱祖国的满腔热情倾注在树立振兴中华奋发学习的志向上。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更需要教师的为人师表,用教师热爱教育,无私奉献的精神和情感去激励、熏陶、教育学生,激励尖子生勇攀高峰,鼓励其他学生奋起直追。
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载体是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
教师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充分展示学生的才能,彰显学生个性,发挥其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采用讨论交流、小组竞赛、感悟分享、小品表演,真情实录,制作卡片,歌曲欣赏,配音朗诵,自主学习等教学方式,来激活课堂,吸引学生。
如我在上七年级《守望相助 邻里相亲》这一节时,请四个小组对课前收集的中外邻里关系的故事、名言进行交流,再请同学谈体会;讲到邻里关系五种表现时,我先出示五种关系的小品图片,让每组派代表模拟角色、上台表演,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又能使学生受到启迪;在讲到我们应如何建立良好的邻里关系时,要求各组仿照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容,拟定我们《邻里关系的八荣八耻》,学生们都纷纷动脑筋,为小组献计献策,同时评出最佳小组,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也培养了公民的责任意识;最后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制作邻居卡,表达邻里情,写上祝福和感激的话语。整堂课以学生活动为主,充分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因此给学生留下深刻影响,受益匪浅。
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关键是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有经验的教师都体会到:课堂气氛民主、宽松、和谐,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则愿意配合老师的教学,老师稍加点拨,学生灵感就如泉涌,课堂教学就会取得双赢的效果。
如我在上八年级一个班的某节课时,教室后排突然有个学生摔在了地上,原来是他搞小动作,没坐稳。这个小插曲中断了课堂教学。学生都抬起头望着我,看我如何处理。如果是以前,我肯定会沉下脸来将其训斥一顿。可想而知,真要这样的话,之后的课堂时间学生肯定不敢再发言,只能由老师唱独角戏到底了。而在素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我已深深地体会到不能这样做,我略一沉思,抬头微微笑着说:“谢谢,你听的真的很陶醉啊,都忘了凳子在哪里了。”同学们一愣,然后是哈哈大笑,而那个同学则满面通红。我不再揪着这事不放,继续上课。之后的课就在欢乐愉快的气氛中完成了,而我注意到那名同学也不敢再开小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