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作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情境创设;具体语境;口语交际;参与
《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因此,重视口语交际教學,是小学语文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口语交际是人们交流思想、传播信息、表达情感的重要形式。因此,加强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言语的发源地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具体情境,只有在一定情境中才会产生语言的动机,才会提供语言的材料,从而促进语言的发展。只有充分创设交际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才能有效地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针对小学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知能力,结合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材的口语交际教学,在口语交际创设情境方面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创设交际情境
生活是口语交际训练的广阔天地,是口语交际的源头活水。学生的日常生活是丰富多彩的,鼓励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关注和捕捉现实生活中的精彩有趣的画面,创设交际情境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学生就会感到亲切,乐于表达。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习作是《童年生活》,为了写好这篇作文,也为了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我特意组织了一次学生们谈谈自己童年的故事会,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童年发生的有趣的事情。活动刚开始,同学们不大愿意开口说,我于是让平时发言比较积极、活泼胆大的几个同学先说,张博林同学向大家讲了他小时候踩影子的趣事,欧敬亮同学向大家介绍了自己小时候在爸爸脸上画脸谱的傻事,陈菡苏同学向同学讲述了自己小时候当小老师的乐事。。。。。。当讲到有趣的地方,教室里不时爆发出阵阵欢乐的笑声。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生们的兴致也就来了,一个个争着上台说,良好的口语交际氛围出现了。于是,我向同学们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讲的故事要联系自己的日常生活,所说事情要有趣味,语言要生动,我们要比一比哪位同学讲的童年故事最有趣,最能打动我们。就这样,学生觉得有话可说,说的欲望就被点燃了,一个个纷纷上台交流,一次有趣的童年故事会就在欢声笑语中结束了。这次活动之所以能够让学生走上台交流,关键在于在活动时引导学生去关注日常生活,在口语交际时有话可说,从而锻炼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同样,在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下册教材有关口语交际的主题,还有一些主题可以引导学生去关注日常生活,从而创设良好的口语交际情境,如,谈生活中的启示,聊热门话题等,这些话题贴近生活,学生可以从中找到口语交际的灵感,从而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
二、精心创设有挑战性主题活动,创设交际情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教学活动应在具体地交际情境中进行”“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实际任务”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创设有挑战性的主题活动情境,更能激起学生的口语交际的兴趣,促进他们语言能力的发展,提高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口语交际时《小小辩论会》,平时同学们只是在电视节目中见过辩论赛,那么,要在班级里开展一场小小的辩论会,对同学们来说是一次很有挑战性的活动。为了让学生有话说,我抓住“开卷是否有益”这个大家比较有兴趣的话题,让学生们开展一次辩论会。
活动前,我给学生展示了相关辩论会的实录,让学生了解辩论会的程序和要求,然后让学生课后去收集相关资料,收集的资料要符合自己的观点,并注意自己的言语表达,能够有力地驳倒对方。经过学生充分的准备之后,我班就“开卷是否有益”开展了正式的辩论会。辩论会过程中,学生将自己收集到的事例用自己的言语表达出来,并巧妙地驳倒对方。辩论会唇枪舌战,气氛异常活跃。这次辩论会活动,不但激发了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而且在具有挑战性活动情境中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三、指导学生扮演角色,创设交际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儿童通过亲身参与表演,再现生活情景,从中感受、体验形象,他们的观察、思维、想象和表达能力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我们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应尽量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口语交际《让名著中的人物走上舞台》,这是一次很有趣的口语交际活动,即课本剧表演,学生一开始的兴致便很高。在活动前,我们作了充分的准备,如让学生分组商量选择课本剧的角色,改编课本剧,准备服装和道具,上下场的转换,确定角色分组排练。到了班级正式表演时,学生分组像模像样地表演了《金陵十二衩》《三借芭蕉扇》《草船借箭》《晏子使楚》《武松打虎》等角色,这些角色都是来自课本和平时阅读过的名著作品,学生们投入了自己的激情在舞台上表现自己,赢得了阵阵掌声。学生在表演的情境中轻松愉快,步步深入地进行口语交际的有效训练,既顺应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能力发展的过程,又有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说话态度和言语习惯。
除了课本剧的角色扮演外,还可以让学生扮演日常生活中的角色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如在完成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口语交际《劝说》教学过程时,我们根据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不同的劝说问题,结合劝说的口语交际特点,让学生分组扮演他们比较熟悉的角色,如有的学生扮演劝说爸爸戒烟的角色,有的学生扮演劝说朋友不乱扔垃圾、遵守公共场所公德的角色,有的劝说同伴做文明观众的角色,劝说采取一对一的形式进行,让劝说者和被劝说对象真实互动,老师首先在课堂上指导劝说的方法和技巧,然后分组模拟表演,再让被劝说对象点评劝说者的效果,最后综合老师的观察和被劝说对象的感受,对劝说者的口语交际能力进行讲评。通过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让学生掌握劝说的技巧与方法,提高学生在口语交际中的说理能力和应变能力。
四、巧妙布置口语交际家庭作业,创设交际情境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儿童学习口语交际的第一课堂。一方面,提醒家长重视对孩子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做孩子的忠实听众,及时纠正孩子口语的不良毛病和习惯;另一方面,布置一些口语家庭作业,让学生在家庭中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充分运用家庭这个融洽的环境,创设轻松愉快的口语交际情境。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口语交际《谈读书的体会》和语文下册第七单元口语交际《讲人物的故事》,这两个口语交际活动,我结合平时进行的读书活动,布置学生回家把书中精彩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并谈谈自己的读书体会,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家庭环境中和父母亲人进行口语交流。在家庭作业完成过程中,要求家长利用微信或QQ等手段,对孩子的口语交际作业进行录音,然后将其中比较优秀的作业在家校联系的平台播放,引导学生共同学习,并说出自己的点评意见,激发学生完成口语家庭作业的兴趣,掌握更多口语交际的技巧,收到了意想不到效果。
同样,在进行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口语交际《小小推销员》的教学时,我便根据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设计口语交际家庭作业。如,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服装的,我便让孩子向家长学习推销服装的技巧;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水果的,便让孩子学习推销水果的方法;还有的学生家长是房地产营销商,便让孩子学习相关推销房地产的技巧,同时要求学生与家长共同研究分析生活中推销员主要使用的推销方法。学生在父母的引导下,获得了做一个小小推销员的交际技巧,无形中锻炼了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他们在课堂上向同伴介绍自己的商品时,就会游刃有余。
[关键词]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5-0046-02
[作者简介]钱雷(1982―),男,江苏沭阳人,本科,江苏省无锡新区实验小学教师,一级教师。
单元整体教学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摒弃了传统单篇教学各自为政的教学方式,以单元整体为视角,借助对单元内各篇课文教学的整体感知、课文精读、串联回顾、单元总结等环节,贯穿单元内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将单元结合成一个有机不可分割的教学整体。
一、找出单元课文内在联系,把握单元整体教学主题
目前的小学语文教材是按照主题单元的理念进行选材和编排的,各单元内的课文之间具有潜在的联系和共同的主题,教师在实施单元整体教学之前,一定要找出和紧扣这个共同的教学主题,把握好单元课文之间的内在联系,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以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组为例,《走,我们去植树》《第一朵杏花》《燕子》和《古诗两首》这四篇课文看似在讲述不同的故事,实则都隐含一个共同的主题――“春天”。把握好这个“春天”这个主题,就有利于对这个单元整体的感知和理解,就找准了课文教学的切入点,也能够从“春天”这个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搜集教学资源和素材,理顺教学思路。
有时候,还可以对单元的教学主题进行多方位、深层次挖掘,深化教学主题。以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课文组为例,《海伦・凯勒》《二泉映月》《郑和远航》《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四篇课文的共同主题是“名人故事”,在教学上可以选择这个为切入点,搜集和联系其他的名人事例。但如此就过于肤浅。通过对课文的精读发现,这四篇都是在歌颂名人坚持不懈同困难作斗争的故事,如此就可以将普通的“名人故事”主题升华为“苦难中的坚持”,并以此进行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树立对苦难的正确认识,并培养百折不饶的奋斗精神。
二、明确单元整体教学思路,合理突出教学重点、难点
找出和确立单元教学主题之后,就是对单元整体教学思路的规划和设计了。一般的教学思路是,按照“先整体,后部分,再整体”的教学方式,先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对单元课文进行整体的快速感知(可以是对单元目录的大体把握,也可以是单元课文的初步通读),然后再于具体课文的精读讲解中将单元主题联系和烘托起来,最后在单元结束后再进行一个整体回顾,将前面所学的课文整体串联起来,贯穿单元的教学主题,加深学生的印象。如在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组中,教师可以先安排一个课时的单元整体感知课,带领学生对《让我们荡起双桨》《学会查“无字词典”》《古诗两首》和《做一片美的叶子》这四篇课文进行通读,在通读中发现和领略大自然的新奇与美丽,波光粼粼的北海、炙烤大地的骄阳、惊涛拍岸的大海、红叶深深的晚秋、暮钟沉沉的寒山寺……通读的过程,能够满足学生先睹为快的好奇心理,也能够迅速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单元主题的最初认识。
应当明确的是,单元整体教学不是平均主义,而是有主有次。教师在对单元整体教学进行教案设计、备课时,要在突出单元教学主题和满足教学目标任务的基础上,合理安排重点讲解课文、重点讲解段落,而不是一概而论,都采用精讲精读的方式进行教学。这种面面俱到的教学方式一方面必然会使得本来有限的教学课时更为紧张,甚至最终导致教学任务无法全部完成;另一方面也加重了教师和学生信息接收的负担。
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虽然主要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语文知识,但更重要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语文知识。教师可以联系生活中的事物或人物来帮助学生进行主题学习。
三、注重前后的联系和对比,有机结合“听说读写思”
在单元整体教学中,要注重前后课文的联系和对比,加深对单元教学主题的整体把握和感知。如三年级上册的《做一片美的叶子》《蒲公英》《石榴》,在课文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前后联系和对比,认真总结课文中关于植物的描写段落,“一阵阵风吹过,那可爱的绒球就变成了几十个小降落伞,在蓝天白云下随风飘荡”,“熟透了的石榴高兴地笑了,有的笑得咧开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了满满的籽儿”,从中学习比喻、拟人等多种写作技巧。
在实施单位整体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学生的能力培养和锻炼,将“听说读写思”的教学任务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以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课文组为例,在讲解《梦圆飞天》《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克隆之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和鼓励学生分享自己掌握的科学知识,也可以让学生插上自由想象的翅膀,讲一下自己脑海中的未来世界或想实现的发明创造。在讲完《走,我们去植树》《第一朵杏花》《燕子》和《古诗两首》后,教师可以布置作文任务,让学生描述一下春天里自己身边出现的事物。总之,单元整体教学要始终立足于对学生“听说读写思”的能力培养上,同时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意识。
另外,要指导学生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联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并且明确规定在小学阶段要完成“不少于145万字”的课外阅读量。教师要加大读书宣传力度。围绕“读好整本书”这个主题,笔者在读书宣传上加大了力度:首先是设置“书香心语”等栏目;在黑板报上及时将班级和“读书小标兵”的读书事迹、读书体会、好书推荐等相关文章在全班学生面前亮相,给学生一种心灵的触动。其次是组织学生成立文学兴趣小组,开展读书系列活动,并将学生的读书习作、生活感受等优秀作品展览在班级文学角上,让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取长补短,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增强了学生读书的动力。
参考文献:
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指导比较薄弱,甚至缺失。因此,有必要研究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的教学策略:一是开展课题实验,以学习共同体的形式促进研究;二是寻找和开发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运用非连续性文本进行有效学习;三是开展阅读策略指导,培养学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
[关键词]
非连续性文本;挖掘;开发;整合;资源
当今是一个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时代,非连续性文本以其直观醒目、简明扼要、概括性强、信息量大、易于比较等特点,在各种媒体中广泛应用,生活中随处可见。阅读非连续性文本,从中提取信息、筛选信息、整合信息,得出有意义的结论,是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阅读能力之一,它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现状分析与理性思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第三学段学生“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可见,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是小学生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现阶段的小学阅读教学中,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指导还比较薄弱,甚至缺失。
现状一:无论是哪种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几乎都是文质兼美的连续性文本,非连续性文本所占的比例微乎其微。
现状二:非连续性文本没有引起教师足够的关注和重视,教师自身对这种文本缺乏研究,课堂上较少开展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实践活动。
现状三:高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连续性文本的能力,但对于图表、表格、清单、徽标、说明书等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能力较为薄弱,表现在不习惯于阅读图表类的文本,提取信息、整合信息及分析判断的能力较差。
反观以上的教学现状,应如何提高教师对非连续性文本的重视度?应如何充分运用现行的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的非连续性文本教学资源?怎样将非连续性文本和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相融合?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怎样沿着《课标》指引的方向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二、实践探索与教学策略
(一)开展课题实验,以学习共同体的形式促进研究
许多语文教师对“非连续性文本”的认识比较模糊,有关非连续性文本的界定、实践价值、教学策略及命题方向等都不够清晰。我们可以开展有关“非连续性文本”的课题研究,如《小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偏低的原因分析》《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目标的探索》《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指导策略研究》《小学高年级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行动研究》《非连续性文本命题策略探析》《非连续性文本的课堂高效教学研究》等。通过专题讲座、案例分析、课例研讨、课堂观察、主题辩论课、开发校本教材等多种方式,在教研共同体的实践探索与提升总结之中,加强对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研究,提高教师的阅读指导水平,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寻找和开发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运用非连续性文本进行有效学习
1.挖掘语文教材资源,从连续性文本中设计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虽然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文本,但在教学上是相辅相承的。我们可以利用现有的教材资源,运用图表的形式引导学生提取信息,表达信息,进行语言文字运用练习。例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开国大典》一课的第二自然段,可让学生抓住表示方位的词语,画出天安门广场的平面示意图,然后根据示意图复述这段话。这一设计不仅使学生清晰地了解了会场布局,还训练了按方位顺序表达的能力。再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飞向蓝天的恐龙》一文的第四自然段重点写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可以采用列图表的方式,让学生将“恐龙演化的时间”“生息繁衍情况”“特点”及“作者说明的角度”等分别填入表格,通过对比、朗读、复述等,直观感受恐龙的演化过程,体会说明文采用各种说明方法的好处及用词的准确性,达到内化吸收语言的目的。又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七律・》一课,可以出示线路图,与课后的资料袋内容相结合,让学生口述经历的省份及重大战役,谈谈体会,以加深对的了解,为体会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做铺垫。
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让学生感受非连续性文本的作用。例如,开学第一天,学生拿到新的课本,可指导他们阅读目录,了解整册书的编排,对本学期的学习内容心中有数;学习课文,可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设计板书;期末复习时,可指导学生用图表的形式整理知识点。通过这些方式,提炼课文的重点、难点,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提取、筛选与整合信息的能力。
2.整合其他学科资源,提高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实效
虽然小学语文教材中难觅非连续性文本的踪影,但数学、科学、品生和品社等学科里存在大量的图表类非连续性文本,我们应注重学科间的整合,有意识地选取一些其他学科的“非连续性文本”内容,让学生进行图表与文字的对比表达,在将“图”意或“表”意用语言文字表述中,知晓图表的功用与价值。例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组课文是围绕“祖国在我心中”这个专题编排的,在开展综合性学习时,可与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不屈的中国人”进行整合学习。通过观察三幅地图的变化,了解中国近代国土被列强强行租借、巧取豪夺的情况;通过阅读条形统计图,了解1800~1838年列强向中国输入鸦片牟取暴利的激增情况;通过阅读表格,了解中国在一百多年的历史中,割取或强租中国领土的国家及我国被列强侵占或强行租借的地方……这样的整合阅读,省时高效,可锻炼学生学习和运用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又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三的主题是“大自然的启示”,因学生的生活体验较为单薄,不少学生感到无从下笔,可结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新的生命”进行作文指导。布置学生观察各种花,用表格的形式记录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的数量、颜色、气味;布置学生观察青蛙卵孵化过程或小鸡的孵化过程,填写在表格中,了解它们孵化的秘密。之后,指导学生把观察记录的发现有条理地写下来。这样的训练,对学生阅读图表的能力及图表与文字的综合运用能力的提升都很有益处。
3.活用生活资源,重视“真实的”“实用的”语文学习
台湾的李玉贵老师说:“为什么非连续性文本会长期被我们集体忽视而不自知?这是因为小学语文教学长久以来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脱了节。”的确,非连续性文本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导游图、楼房设计图、汽车站牌、列车时刻表、合同、产品使用说明书、药品说明书、旅游行程安排表等,这些文本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我们可以将其与语文综合性学习及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可布置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对高年级学生上网情况进行调查,将“上网的男女比率”“每天上网的时间、地点”“上网目的”“上网活动”“一周平均上网时间”“家长是否支持”等数据和资料,以表格、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的方式呈现,并写出结论。布置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作业时,可尝试布置此类作业:和父母去旅行,设计一个几日游的旅行计划,到达旅游目的地,学会使用地图,看地铁线路图;到科技馆、博物馆担任小导游,学会看导游图,能根据导游图为游客做讲解;学会看列车时刻表,通过互联网订票,等等。只有让学生感受到非连续性文本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能给生活带来便利,在阅读实践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
(三)开展阅读策略指导,培养学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
如何阅读非连续性文本从中获取有效信息?怎样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及生活体验去感受文本表达的内涵?怎样利用非连续性文本呈现的信息进行语言文字表述?这些都需要教师加强对学生阅读策略的指导:一是训练学生快速阅读、敏锐地捕捉关键信息的能力;二是根据题目给出的问题进行“定位”,找到信息源,再进行“分析”;三是学会“图文转化”,灵活提取信息,学会比较、归纳、综合;四是分类阅读,各个击破,对于文字类、图形类、表格类等非连续性文本,采用不同的阅读策略。
总之,语文教师应充分认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价值,通过“研读教材、开发资源、整合资源、联系生活”等途径,积极探索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对策,寻求“非连续性文本”与“连续性文本”相互转换或相互结合的训练点,更好地突显语文课程综合性及实践性的特质。
[参 考 文 献]
【关 键 词】 “问导式”;单元整合;自主合作;拓展延伸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27-0004-03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韩立福教授提出“先学后导,问题评价”的“问导式”教学模式,即以问题为任务,贯穿学习过程,驱动学生自学,教师通过组织、指导、引导,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学有所得。近年来,学校立足于韩立福教授的理论基础,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核心,有效转变学生课堂学习的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创造性地学习,促进学生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在改革中,五年级语文组积极展开以“自主、探究、合作”为主题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引领每一位教师创造性地展开课堂高效性的探究。我们发现,在“问导式”课堂教学研究实践中,学生的自学能力、质疑能力以及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明显提高,为“单元整组”教学的内容整合、思维拓展提供了可能性。通过尝试“单元整组教学”,我们打破以往孤立、割裂的学习范式,让语文教学紧紧地统一在整体创设的目标中,为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及探究性学习提供了更多的余地和空间。具体如下:
一、整体入手,整合单元目标内容
俗话说得好,“磨刀不误砍柴工”。在单元整组教学中,“磨刀”是指师生做好单元整组教学的一切准备,而对教师而言,整体备课就是单元整组教学的基础。
1. 整体备课,整合教学内容
所谓“整体备课”,即在每一个单元的教学之前,教师需依据课程标准的年段目标,结合单元教材各篇文章的特点和训练重点,在分析学生现状的基础上,确定单元的整体教学目标。再将单元整体目标分散到各篇课文的教学之中,根据每篇课文的特点,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
(1)单元整组目标的确定。备课时依据什么来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课程标准、学生的现状,应当是最基本的依据。但课程标准是相对宏观的,对总目标和学段目标有所规定,而具体的教学内容,如“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则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对象来具体确定,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把总目标细化、分解到每册、每个单元、每篇课文。
以北师大版本五年级下册“母亲河”这个单元为例,本单元有3篇课文:《长江之歌》《三峡之秋》《古诗二首》,通过诗歌和散文来表达对母亲河的赞美,从而表达对伟大祖国的赞美之情。语言富有诗韵和神韵,并且每篇课文都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和表达方法,所以本单元教学目标定为:了解长江、黄河及三峡的壮美景色及被称为“母亲河”的意义,感受诗歌的音韵美、结构美以及三峡的神韵美。
(2)单元整组目标下教学内容的整合。所谓“教学内容的整合”,指的是对潜藏于教材中的知识、技能、方法、策略、度等语文知识进行增删裁剪,以最终形成语文教学内容。单元整组备课思想下教学内容的整合,其依据是单元整组的教学目标,在具体单元目标的指引下,每课都确立了不同的教学内容,避免了简单重复,每课都要求突破一个重难点,从而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在充分考虑了“母亲河”这一单元教学目标后,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
《古诗二首》中的两首古诗,学生在学校早读刊物《读过》里都学过,主要体会诗人用同一主题表达不同情感以及诗中所运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长江之歌》是歌词,主要抓对应的写作手法,通过朗读、歌唱来感受作者爱长江、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三峡之秋》学习作者观察与写景的方法:在文章中,作者在早上、中午、夜晚都写到长江,但是由于时间、地点、角度的不同,为我们呈现出来的景色也是不一样的。
(3)单元整组目标下的教学设计。在单元整组目标与教学内容已经明确的基础上,教学设计主要解决的是“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以及教到什么程度、学到什么为止”的问题。“问导式”教学模式要求通过自主合作学习方式,培养和提高学生对单元学习目标和内容的整体把握、分析比较和梳理、反思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单元课文体裁、作者、题材、中心、表达方式(文章结构、写作手法、修辞方法)等对单元学习内容进行梳理并质疑,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为切入点,尊重学生自己的理解和体验,教师再适时引导。
2. 整体设计,优化课时安排
有了单元整组备课的依托,我们可以优化单元课时安排,这样可以精简时间,提高课堂效率。根据单元内容不同,课文长短不同,课文难易程度不同,单元课时安排都会有所调整。以“母亲河”这一单元为例,本单元课文短,学生容易理解,所以我们将本单元安排为12个课时:
(1)用1.5课时整体感知。单元整体感知包括解决字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画单元整体网络图,针对单元整体及课文提问。
(2)用3.5个课时自主合作学习3篇主体课文。用“问导式”自主合作学习3篇主体课文,根据课文不同,各有侧重点。
(3)用3课时进行拓展延伸,自主阅读。自主阅读包括语文天地的自学篇目和老师推荐的自主阅读篇目。
(4)用1课时进行单元梳理。单元梳理即本单元的收获和反思。
(5)用2课时完成作文,1课时考试(两个单元一次考试)。
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每个环节都依靠他们自己的自主合作。而教师的“教”真正服务于“学”,在适时的地方引导,变死学为活学;着重于疏导,变难学为易学;着手于指导,变学会为会学。
四、拓展延伸,扩大学生的语文视野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所以,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向他们推荐相关的课外读物,使学生的学习向课外、课后延伸,并及时地进行反馈、交流。这样,有利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并不断扩大语文学习的视野。而“单元整组”教学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节省时间,这些时间我们都可以用来给学生进行拓展阅读。
1. 选文有依托
拓展阅读的篇目以不同的题材、体裁以及形式,拓宽学生阅读的深度和广度,学生可以自己选择感兴趣的阅读材料,也可以由教师推荐阅读。
(1)以作者为依托。在教材中,有很多名家名篇,如第五单元“往事”收录了鲁迅和冯骥才的作品,笔者推荐了冯骥才的《俗世奇人》,而鲁迅的作品比较多,则可以让学生自己去选择感兴趣的篇目进行阅读。
(2)以单元主题为依托,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一次主题拓展阅读就像是种植一株榕树,课文是榕树主干,与主题相关的作品就是枝枝叶叶,其中的作品都可能成为一条须根,只需加以“灌溉”,就能散发枝叶。久而久之,在学生心中,就培植了一片茂密的“文学丛林”。
第三单元“母亲河”,我们选择了相关歌词、文章、诗词等篇目,推荐给大家阅读;第六单元,单元主题是“战争”,我们组织学生观看了《地道战》《南京!南京》等电影片段,并要求写观后感。此外,还要求学生结合本单元“研究报告”的实践活动,小组合作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并完成调查报告。总之,针对每单元拓展阅读的篇目,教师都帮学生装订成册,并且还为它取了一个诗意的名字――“点滴”读本。
2. 品读有方法
有了很好的阅读材料,还必须让学生静心阅读。阅读的过程,即学生对文章感知的过程,实践证明,只有通过合理、有效的阅读,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所以,笔者会用一到两个课时给学生静心阅读,要求他们边读边思考和感悟,并在读本上进行勾画批注。最后,再留半个课时让全班学生交流,可以口头交流,也可以把自己的心得写下来,最终汇成“点滴”心得。
五、单元梳理,把握收获与不足
单元梳理即单元反思,主要功能在于通过反思,提高学习者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对待以及自我发展的能力。传统教学过于重视教学内容而忽视教学行为,致使学生学会了大量知识和技能而不知为什么学、如何学、学得怎么样。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如果我们希望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那就必须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来发展学生的反思思维。单元梳理有以下几种方法:
1. 自我梳理
针对每节课的内容不同,学生自己总结收获与不足。可以从学习的课文内容本身进行反思,也可以从自己的课堂表现反思,还可以从“问导式”学习方法来反思。反思角度不同,梳理的内容也有所不同。
2. 习题梳理
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出题或小组合作出题、小组互相出题等形式考察自己的收获和不足。
3. 考试梳理
每个单元结束后,应该有一个小测试,整体把握学生对本单元的掌握程度。测试内容包括:单元字词基础,单元课文整体联系,学习方法的收获,学习能力的自我评价等。
经过一个学期的探索与实践,我们发现“问导式”的学习方法与“单元整合”的教学策略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能更好地对单元整体内容分析比较,把握梳理,学生也有更多的时间拓展阅读,提高语文素养。而如何让这二者更好地结合,如何让学生把对单元的整体感悟更好地在阅读和写作中加以运用则是我们今后研究的方向。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这条创新之路让我们在“问导”的道路上走得更顺,更稳,更快。
参考文献:
[1] 韩立福.论“先学后导”的有效教学观[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20).
关键词:分层设计;高年级语文;作业自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130-01
原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在他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中提出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两种发展水平,现有水平和潜在水平,而被称为最近发展区的正是介于它们中间的区域。教学只有从这两种水平的个体差异出发,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水平,并不断创造出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才有可能使学生得到发展。美国学者卡罗尔也认为如果提供足够的时间(或是学习机会),再具备合适的学习材料和教学环境,那么,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可能达到既定的目标。
从这些理论看来,作业分层设计是十分有必要的。教师布置作业,都应该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能力和兴趣爱好不同,并且正视每个学生学习能力不一样的事实,从而设计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和不同水平的题目。作业分层,可以尽可能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激起他们的自信心,使每个学生比自己的原有水平更进一步,这样,作业对于每个学生来说才发挥了它最大的效益。
1.认识了解学生的消化能力
1.1 知识基础。即使对于学过的知识,每个学生的掌握情况也不会一样,如果作业布置只有一个种类,就等于揠苗助长。所以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是分层作业的前提。依据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类。
1.2 学习能力。学一样的字词,有的学生很快就可以记住了,但是有的学生花很长时间都记不住,做一样的题目,有的学生不仅自己完成而且很快速做好,有的学生却没办法独立完成。另外,学习能力还受限于已有知识,如果一个学生他对基础知识掌握很好,那他就会比其他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表现出的学习能力强一些。还有,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跟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基础有关系。认识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就可以依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去布置作业,提出的要求也会更合理,就可以让所有的学生都可以跳一跳能够得着。这样的话,学生做作业时困难就减少了,成就感就多了,也更有兴趣,作业质量才会高一些。
1.3 家庭情况。孩子的启蒙老师其实是家长,家长的文化水平,其实也影响着自己的孩子。有的文化水平高,有的家长却可能不识字,学生接受的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当然会不同。家长的文化水平不一样,他们的孩子就会有不一样的能力和习惯。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可以使教师不会对家庭教育寄予太高的期望,教师也能认识到学校教育的不足,同时不同家庭背景下的孩子也都能进步。需要亲子互动的作业,很多孩子在家庭内不一定能完成。但是在了解了学生的家庭情况后,教师可为学生提供平台交流。例如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作文教学时我布置了――和家长谈谈自己了解到的新闻,以及自己的看法并听听家长的见解这个作业。有的学生家长生意很忙而且受文化程度影响,并没有办法正确判断孩子讲的情况,因此在课堂交流时我故意让这些孩子先说,最后再让集体帮他完善。还有些孩子和家长谈得比较成功,我也让他说一说,这样一来两类学生都可以得到提高。
像查阅资料的作业,有的学生家庭经济条件好,他们就能够借助外在力量来完成。但是还有的学生,他们就会因为家庭的原因,导致这种作业完成不了,所以一旦老师在这方面过份要求,就容易给孩子带来思想上负面的影响。其实可以将作业中类似的作业定为选做题,而且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查阅知识,课上再及时进行资料补充,就弥补了那些学生的不足。真正做到灵活对待,分层对待。
2.作业的实践性
2.1 以想象为主的实践性作业,重在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如教学完《荒芜的花园》一课之后,我让学生想一想,看到美丽的花园荒芜了,贝尔太太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呢?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再在全班进行交流。
2.2 以动口为主的实践性作业,重在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胆量。语文作业可以布置"读、看、说、演"等多样化交流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言,感受语言,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根据不同文章的内容,布置不同类型的作业。适合朗读的,让学生回家读给父母听一听;叙事性较强的,可以让学生回家把故事说给家长听;利于表演的,可以让孩子和家长一起演一演;还可以利用一些多媒体方法来帮助学习,如听录音故事、听录音朗读、看电视等等。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言,而且还可以让孩子学习到说话和朗读方面的一些技巧,逐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口语交际能力。
3.作业的创新性
小学生的创新性学习最重要的是创新意识、能力良好习惯的培养,为了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就应该在语文开放式课外作业中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创新舞台,引导学生想创新、爱创新、会创新。例如,学完《田忌赛马》一课后,让学生进行拓展创新训练。我问:除开课文中讲到的方法外,你还有其他方法取胜吗?
4.作业的层次性
孩子们的素质存在各种差异,学习能力先天就有很大的差别,在作业的设计上要施以科学的方法,分层次设计作业,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逐步提高。针对学生的差异,可以将作业设计成难易有别的三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一组,。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做简单的基础题,如生字、词语、背诵等巩固练习;中等生做一些巩固题;成绩优秀的学生可以做提高题。
5.作业的特色性
每个学生都是一本多彩的书,一首动听的歌。一个班级里,有几十个学生,有几十种性格,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布置"特色作业",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化。如在教学完第一单元(以春天为主题的单元)时,孩子们通过该单元的学习,对春天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头脑里一定浮现着一幅幅多彩的春景图,跳跃着不少描写春景的的美词、佳句,心中也萌生出运用这些词语的冲动。我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创造思维,投其所好。我布置了这样的作业:喜欢画画的你,把你眼里的春天画一画;喜欢朗读的你,可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喜欢写作的你,可以写写你眼中的春天;喜欢阅读的你,可以阅读有关描写春天的文章,喜欢摘抄的你,可以摘抄描写春景的的美词、佳句。这样的作业,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深化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积累了丰富的语言。同时,也充分发挥了学生想象。
6.作业难度
6.1 降低难度。作业难度适当降低,让它指向于基础目标,部分学生才会对其产生兴趣。如学习了《小珊迪》一文,就可以布置抄写生字新词和摘录描写小男孩诚信的语句的作业给后进生做,这些作业不难,学生通过完成这个作业,就会觉得自己完成了任务,学习就有了一定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