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责任审计管理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如何表述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首先要了解什么是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其次要掌握领导干部对自己任职应负经济责任履行得如何?再就是将“领导干部应负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对照国家政策、法规,对照领导干部的职责、职能,对照党委、政府的考核要求,进行比较、判断。
笔者以为,领导干部应负经济责任就是领导干部基于其特定职务而应履行、承担的与经济相关的职责、义务。即领导干部所任职务的部门在特定时间内,贯彻中央、国务院关于经济工作的方针政策及决策部署,促进事业发展情况;重要经济决策情况;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财务收支情况;重要的经济管理制度的制定、执行情况;对直接分管部门和所属单位监管情况;领导干部本人遵守廉政规定情况等方面。
了解了什么是领导干部经济责任以及经济责任履行的主要内容,那么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只要抓住以上有关个方面,开展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审计,将审计结果与国家的政策、法规,与决策预定效益,与制度设计要求,与党委、政府考核、考评指标,与领导干部职责、职能,与国家廉政规定进行比较、发表评价。具体体现在:
1.贯彻中央、国务院关于经济工作的方针政策及决策部署,促进事业发展情况。要结合领导干部所在部门经济工作目标、工作任务以及主要业务完成情况,结合贯彻执行经济法律法规、经济方针政策情况。
2.重要经济决策情况。要结合部门重大预算分配管理事项、重大基本建设项目、重大对外投资项目以及其他重大经济决策的程序性、科学性和效益性。
3.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财务收支情况。要结合部门预算编报与执行、非税收入管理、资产管理、资产采购、所属单位财务管理的法规执行和制度执行。
4.重要的经济管理制度的制定、执行情况。要结合部门对重要经济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情况。
5.对直接分管部门和所属单位监管情况。要结合领导干部直接分管部门和所属单位延伸审计情况。
6.领导干部本人遵守廉政规定情况。
关键词:经济责任 审计实践 审计职责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2-0026-01
进几年,高等院校内审机构通过程序性授权渠道积极执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计划和任务,通过审计工作程序和技术方法严格执行审计法律法规和制度规范,结合审计实践中的问题积极进行反馈总结,加强内审信息传递,提出管理意见和建议,界定经济责任,加强审计监督管理。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困局
1.计划和决策事项的信息掌握不足
随着高校经济规模、经济事项和经济活动领域的拓展,校属相关部门的经济活动和经济事项越来越多,伴随经济活动和经济事项的不同领域、环节和阶段,这就要求审计机构全面掌握与经济活动有关的信息资源。
2.履职情况的审计评价指标模糊
因经济责任审计的特殊性,受体制机制因素影响,组织机构未实质构建统一、完整的分部门、分职责的经济责任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部门经费、个人述职和部门工作开展情况作为评判依据,审计人员通过独立性的职业判断对干部履职情况进行评价,审计人员个体因素差异,造成判断和评价存在很大差异。
3.审计地位、审计职权功能发挥的悖论
因历史、观念等影响造成对审计功能定位的误解,形成审计地位与职能割裂和自上而下的审计形式论,存在审计权发挥不足,造成“制度上要求审计监督”和“操作上排斥审计监督”的矛盾,基于各种因素影响,造成审计过程不畅,审计职能发挥被动,形成审计弱势地位。
4.职能与权责划分模糊导致审计风险增加
当前经济责任审计的核心内容为经费项目审计,由于信息资源掌握不足、指标模糊、审计职权发挥有限等因素影响,一般而言,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评价倾向于经费审计,对于管理绩效的判断和评价彰显乏力,难以实践操作。“审计职能发挥有限”和“审计监督范围不断扩大”形成审计过程中的行为矛盾,导致操作风险不断增强,管理部门为达规避风险的目的,主观上要求更多的部门参与分散风险,通过不合理的规章制度转移管理责任,造成职能部门权责混淆,混淆了管理责任和审计责任,造成审计责任失衡,加剧了审计风险。[1]
二、经济责任审计机制构建的因应措施
1.掌握足够的信息资源,构建信息对称渠道
通过有效途径,了解组织计划决策等经济事项动态信息,通过与有关部门合作进行相关资源共享,建立有效的信息搜集渠道。如果可行,可以考虑将审计部门负责人作为经济事项或经济活动参会成员或列席成员,参与各种经济决策过程,掌握第一手信息资源,更好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利用相关信息,做出有效判断。
2.构建有效指标体系
通过充分的调研和职能区分,根据行政权力的职能划分和业务性质构建符合职权性质和类型业务的指标评价体系,促使干部履职约束机制,将履职、执行、评判和客观性置于指标体系约束之下进行具体的判断和客观的评价,达到审计所涉的预期目标。
3.充分发挥审计职权,提升审计地位
一是改变离任审计的现状,逐渐开展任中审计,在任期内纠正存在的问题,提高管理水平;二是建立规范的审计监督操作规范,改变流于形式的审计监督形式,对监督事项进行实质性审查;三是建立对财务信息常态化的监督机制,逐渐实现审计机构财务信息共享,实现对审计审签事项的实质性审查,主动监督。[2]
4.拓展经济责任审计内容,有效防范审计风险
在掌握信息资源、构建评价标准体系、充分发挥审计职权的基础上,逐渐实现经费审计、管理审计、效益审计并重,有效、客观、公正评价领导干部经济责任。通过完善审计监督管理制度,通过审计规章制度划分职能部门权责,建立规范审计监督操作规范。[3]
三、经济责任审计实践中问题及建议
鉴于对经济责任审计困局的探讨,结合审计工作实践存在的问题,基于监督和管理并重的原则,为促进经济责任和职责履行,提高总体经济管理水平,提出如下管理建议。
1.提高经费使用效率和水平
为集约利用组织资金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建议组织加强经费项目管理,简化经费项目数量,分类规划经费使用方向,有效节约资金;建议强化预算执行效率,在预算申请和批复时明确项目实施进度,并定期督促执行,在预算当期执行经费预算,降低项目资金占用,提高资金利用率。
2.加强部门创收资金监管
为进一步贯彻小金库治理的相关规定和文件精神,杜绝组织下属部门以任何名义建立小金库,建议构建信息渠道监管部门收费项目,加强廉政纪律和财经纪律,强化相关业务培训,以合理的审批渠道和部门激励机制堵塞漏洞,贯彻收支两条线,规范财务管理。
3.强化资产管理
为保证国有资产真实、完整,防止流失,建议健全资产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把统一采购、部门采购、分散收集、捐赠等所有渠道形成的资产均纳入到资产管理的范围,在项目实施的不同环节和阶段监管资产形成,及时入账。领导干部任职期满后,应及时进行资产移交,对此,应完善制度体系,确定合理期限,完成资产移交,界定责任,以达履职的目标。
4.强化核算管理
为进一步加强二级独立核算单位财务管理,建议组织及时与二级核算单位签署款项拨付、补贴、管理费上缴、计划指标等方面的协议或合同,规制管理行为,规定经济往来;建议及时清理往来关联账项,明确约定各方管理职责和资金权限,规范账务处理程序,调动各方积极性。
5.规范账务处理
为规范账务处理,加强会计基础工作,建议在专项经费项目批复时明确使用方向,防止项目经费执行时挤占其他项目经费,造成经费管理失控,弱化预算管理;为便于职能部门开展工作,推动组织整体财务管理水平,建议合理授权并有效控制支付额度,监控资金流向,强化并规范账务处理,保障经济活动正常开展。
四、结语
经济责任审计的本质是受托责任,有效的界定与识别经济责任,是当下中国社会转型时期所需要的一种监督机制,面对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困局,我们必须在实践中寻求统一、协调、完整的机制和措施,达到经济责任审计所预设的公正、客观的现实目标。
参考文献
[1]宋夏云. 国家审计目标及实现机制研究(第1版,会计学博士论丛)[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8.
[2]美]维纳.控制论[M]. 第1版.郝季仁,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现行的《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没有达到一定的法律层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均表现不足。内部审计法律不足,就无法使审计人员获得到足够的法律依据,审计结论也缺失足够的权威性和准确性。(二)微观层面存在的问题①内部审计结构设置不合理。内部审计是具有独立性的机构,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得不到足够重视,往往依附于财务部门而损失了客观独立性,限制了审计工作的作用发挥。②规章的制定与落实不一致。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发展不平衡,一些事业单位根本没有建立相应的规章,审计工作完全是依照个人的经验来实施;而一些事业单位虽然有章可循,但在工作中并未全部履行,久而久之变成了应付上级的摆设。③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无法保障。当前,大多事业单位还未实施全面的质量控制制度,使得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宏观层面的对策1.加大法制建设法律社会强调依法行事,有了法才能规范和约束相应的行为。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审计的重要内容,同样需要法律的支持。①建立与《审计法》《注册会计师法》相同级别的内部审计法规,形成与国家审计、社会审计三足鼎立的局势,实现优势互补。②经济责任审计的主体、客体、目标比较特殊,所以制定专项的审计准则十分必要。③在新准则未实施前应该根据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实践、经验总结新的统一的暂行办法。2.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公众责任意识全面的认知是顺利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基础。①单位负责人要高度重视起来,通过与相关部门的积极协调和合作,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②对于负责人的选聘,一定要将经济责任审计的考核环节纳入到干部任用依据中。③要求内部审计人员积极参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通过向相关人员宣传达到沟通畅通的效果。
微观层面的对策①建立内部审计规范。对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进行统一整改,建立健全适合本单位的审计规范。对于有条件的高校、医院等还可以建立具有本单位特色的审计规范,当然规范应建立在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条文的基础之上。②落实审计人员的考核评价。由被审计机构、组织部门及领导进行打分评价,而对审计人员考核的重心应放在审计质量上而不是审计数量上。③建立责任追究制度,通过对重大违规或责任事故追究,形成必要的威慑力。④实施项目管理,做到经济责任审计经常化。通过项目管理,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进行统筹、科学的安排,争取做到数量与质量两个统一。另外,审计任务与审计时间出现了矛盾,所以实施项目管理有利于该矛盾的协调。⑤建立质量控制制度。要合适地分配审计人员,争取做到各尽其长;审计方法要因地制宜,采用合适的方法;除三级复核外,要明确审计取证的范围、方法及责任;审计取证要侧重于重要事项,审计人员对取证承担责任。⑥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内部控制越有效,审计的风险越低,对此要完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会计账目;合理设置审计机构,尽早实现审计信息化;落实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与增值。总之,经济责任审计开展对于保护国有资产和广大人民利益、促进党风廉政建设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针对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要求,把被审计对象所在单位与被审计者经济责任相关的情况查深、查透。重点要审查六个方面的内容:一要审查被审计单位预算执行情况,重点关注是否严格执行年度预算,超预算是否经过的审批;二要审大经济决策落实情况,重点关注经济决策的程序及是否存在由于决策失误而造成的损失浪费;三要审查单位资产管理情况,重点关注单位资产异常增减变化和保值增值情况;四要审查财务收支是否真实、合规、合法,重点关注有无隐瞒、转移收入、私设小金库和挤占专项资金、乱发奖金补贴等违反财经法规问题;五要审查被审计对象遵守国家财经法纪和个人遵守廉政规定情况,重点关注是否存在违规开支和利用职务便利占用财物、等行为;六要审查内部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执行是否有效,财务机构人员配备是否到位、合理。
经济责任审计的局限性
(一)审计缺乏自主性,项目安排的科学性有待提高
根据《审计法》的规定,审计部门可以自行安排审计项目,然而目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必须有党委政府、组织人事等部门的委托才能进行,审计部门成了组织人事部门的办事机构,审计缺乏自主性,陷入被动审计的局面。单位组织人事部门在任免领导干部时,审计部门是不参与的,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对时间的要求又比较高,从而实际工作中容易造成积压任务,无法全面按时完成委托事项,无法保证审计质量,也带来了较大的审计风险。另外,不少领导干部任职时间比较长,只在离任后才接受审计,容易形成走过场的局面。
(二)经济责任界定难,审计风险较大
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做出错误审计结论而导致的相关组织或人员承担法律责任和相应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在审计过程中,以人为审计的对象,必然伴随着极大的风险,如:审计过程中可能违反程序、采集证据不当、查证不实或定性不准等风险。
(三)经济责任审计评价难度大
在实际工作中,评价经济责任审计要比评价其他审计项目困难得多。主要是因为我国尚未形成完善的经济责任评价依据,审计评价的范围难以界定,致使评价存在一定程度的片面性,而且前后任的经济责任难以区分,对被审计人员的工作能力、应负责任的范围与性质等缺乏具体的分析与评价,同样也给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和界定增加了难度。
(四)经济责任审计存在滞后性
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大多是由于各种原因在离任时才进行的。但是,在程序上往往是“先离任,后审计”,这种滞后现象是由我国政治体制及组织人事制度决定的。并且在未宣布之前,领导干部的离任还有其特殊的保密性,同样给离任前审计造成相对的难度。
(五)部门相互协调配合不够,难以有效地发挥经济责任审计作用
纪检监察、司法与审计部门之间除每年例行的联席会议外,尚未在工作中形成合力,发挥整体作战的优势。在相互沟通、共享资源方面做得还不到位,未能实现案件线索资源共享的高效率运作。
(六)审计技术滞后
经济责任审计对权力制约和监督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审计机关经过多年实践虽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审计方法仍然相对单一,审计技术手段相对滞后。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大部分被审计单位电子化、网络化、信息化的程度越来越高,而审计机关的计算机普及运用、软件开发及网络建设均相对滞后,与被审计单位极不对称,审计工作仍以手工查账为主,依靠内控制度来开展测评、核对、盘点、函证等审计工作,审计方法与手段仍然缺乏刚性,其监督力度难免大打折扣。
(七)审计主体综合素质欠缺
经济责任审计是一个兼容审计、监察、管理、监督等多种职能的更高层面的综合监督形态,对从事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基本的道德素质和业务能力外,更要具备对事物判断和分析的敏感能力、洞察能力。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的不确定性,被审计的领导干部所处的行业不同,审计时的工作重点就不尽相同,这样就要求审计人员有较高的综合素质,由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开展时间不长,拥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审计人员不多,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多局限于传统的财务收支等方面的审查,无法深层次的开展经济责任审计,使经济责任审计监督处于一个较低的层次。
加强经济责任审计的对策
(一)提高重视程度
经济责任审计是审计部门利用审计手段从财政财务收支、资产保值增值、财经纪律执行等角度认定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为组织人事部门考核干部提供依据。经济责任体现的是一种受托利益关系,反映了当前经济发展与经济管理的需要,因此经济责任审计同样要突出中心、服务大局。在实际工作中力求将财务收支、目标考核、民主测评结合起来,对领导干部任期内应承担的经济责任予以明确划分,尽量规避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二)逐步做到离任必审、先审后离
如果离任不审就会职责不清,无法追究责任。如果先离后审,就会使审计流于形式,对离任领导缺乏约束力,同样会带来不应有的损失。如在某些特殊情况下须先离后审,也必须按照先离后审再任命的组织程序,切实做到审计结果出来前不得完成实质接工作,必须明确应由离任者本人承担的经济责任。只要被审计单位和离任者本人能够积极配合,审计工作就会处于主动地位。只有做到这一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作用才会进一步凸显。
(三)加大部门协作,搞好经济责任审计的科学性
经济责任审计的项目应先经领导干部经济责任领导小组研究确定,再由组织部门委托审计部门予以实施。既要充分满足干部管理监督工作的重点要求,考虑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又要考虑当前审计机关的承受能力和现实条件,尽早提出委托建议。纪委、组织、监察、人事、审计部门应及时交换意见,共同参与年度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的确定,合理安排审计资源,使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有重点、有秩序地进行,避免经济责任审计走过场现象的发生。
关键词 内部经济责任审计 问题 对策
经济责任审计能否发挥应有的作用,关键在于审计结果的正确处理和利用。当前,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在结果运用方面仍然存在或容易发生一些问题,难以在干部监督工作中进一步有效地发挥作用,需要我们认真总结和思考,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一、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审计评价体系不健全,审计评价不准确
目前,一些企业对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定量定性分析、评价结论的确定、运用建议的选择,审计结论的内容和格式等方面没有建立统一的、可操作性强的评价标准,致使审计评价不够规范,仍存在许多人为因素。如何对所有相关因素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对被审计对象的功过是非做出准确的评价成为一大难题。这也在客观上给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运用造成了一定的难度,使组织部门难以将审计结果有效运用于干部监督管理中。
(二)审计结果不能实现资源共享,造成审计资源浪费现象
同一个被审计单位在同一年度虽然被大大小小的外部审计、内部审计多次审计,审计内容相同或类似,但审计结果的运用基本上是“一对一”,时限性、局限性都很强。而且审计结果一旦进入档案室,往往被束之高阁,造成审计结果不能被共同利用,形成审计资源的浪费。
(三)审计时效滞后,审计成果未被有效利用
一是审计成果的时效滞后。出现“先离后审、先任后审”、“一走了之”的情况。二是审计结果运用情况反馈不及时、不明确,影响了审计结果运用效果的充分发挥。三是审计成果未被重视或采纳。使审与不审一个样,审计成为“走过场”。
(四)部门之间缺乏联动性,影响了审计结果的运用
由于纪检、监察、组织、审计等部门各自工作的目标、重点、手段不同,在实际工作中难免会产生一定的分歧和差异。如果这种协调配合机制不健全、不完善,将导致各部门之间缺少定期的交流和通报情况,职责履行不够充分,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审计结果的运用和深化。
二、深化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的主要对策和措施
(一)探索研究建立完备的、可操作性强的经济责任界定标准和审计评价标准体系
责任界定和评价标准应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在实际操作中,做到只要根据评价办法进行打分量化,就能确定评价等次,使审计评价更加准确直观,为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直接运用创造条件。
(二)全面提升审计成果质量,为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更好运用提供保证
审计质量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生命线”。第一,全面提升审计队伍素质。这是审计成败的关键,也是保证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质量高低的决定性因素。第二,提高审计成果时效性。坚持做到计划管理、动态管理和分类管理相结合,逐步将事后审计变为任中审计。审计过程中,要科学合理安排时间,组织实施,积极扭转审计时效滞后的被动局面。第三,突出审计监督的重点,积极改进审计方法。要从热点问题入手,注意听取被审计单位领导干部和职工的意见,扩大审计线索来源。查账过程中发现的可疑问题,要延伸审计,进一步扩大审计覆盖面。第四,提高审计报告质量,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使离任干部不交马虎帐,上任干部不接糊涂班,为正确评价和使用干部提供依据。第五,充分利用各级审计机构的审计结果,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审计工作效率,避免资源浪费。
(三)加大对干部的奖惩力度和考核,强化审计结果运用的实效
一是要求各级用人单位坚持“先审后离,先审后任、凭审任用、不审不用”的原则,把审计结果真正体现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去。
二是坚持把审计成果进行定性,按照优、良、中、差四个级别,纳入领导干部考核、任免程序,不见审计结果不做结论。
三是要充分利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加大对干部的奖惩力度。要运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加大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促进干部队伍建设。
(四)健全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工作制度,促进、保障审计结果运用落实到位
首先,实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积极推进和完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扩大公众对审计结果的知情权,将审计监督与社会监督、舆论监督有机结合,形成监督的强大合力。
其次,完善审计整改及跟踪督查制度。要把审计整改情况和审计建议落实作为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考核指标。对不整改、不彻底整改、屡查屡犯、屡教不改的单位,要及时采取措施,加大审计处理力度,对症下药,彻底清除病症,发挥审计“免疫系统”的功能。
再次,完善审计结果档案管理制度。审计部门应建立审计台账,将被审计单位历年各类审计中查出的违纪违规问题,分清责任,记于相关领导干部名下,形成领导干部个人经济责任审计档案,以便经济责任审计时利用以前年度的审计结果,提高工作效率,达到全面审计的目的。
最后,完善审计结果运用责任追究制。一是按照“谁审计,谁负责”的原则,实行审计质量终身负责制。对造成审计结果不真实、责任评价不客观,影响审计结果运用的,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二是对干部任用部门、纪检部门不认真采用审计结果,导致用人失误失察的,应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五)加强各部门的协调配合,促进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转化
一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组织干部、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在计划、实施、考核、监督和查处等方面统筹安排,各司其职,形成环环相扣的“链条效应”。
二是严查违纪线索,及时办理案件移交。凡是经审计发现有重大问题或疑点的,要将审计情况通报纪检、监察等部门,及时移交案件线索,并根据委托,配合办理审计查证等工作,保证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有效转化。
三是注重对审计结果运用情况的反馈。各职能部门之间应进一步加强信息沟通与协调,将审计结果运用建议的采纳和执行情况,向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进行反馈。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要组织对审计结果运用情况进行跟踪检查,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和办法。
(作者单位为济南铁路房产建设集团)
参考文献
[1] 陈汉文.审计理论[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2] 袁小勇,陈群.审计学[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