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流浪者英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 夏威夷:为何在“天堂”里流浪 夏威夷让流浪汉活在“天堂” 我要去天堂夏威夷 悠悠天堂 夏威夷 去夏威夷邂逅梦中的天堂 夏威夷 夏威夷:“天堂”般的留学生活 夏威夷\关岛\塞班 海风吹到最蓝的天堂 天堂何在 夏威夷的椰树为何不结果 夏威夷的椰树为何不结果? 夏威夷 冬季里的热带假期 “天堂”里的故事 天堂在背囊里 蟠桃里的天堂 天堂里的孩子 天堂里的导盲犬 天堂里的爸爸 天堂里的巨人 天堂里的死讯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艺术 > 夏威夷:为何在“天堂”里流浪 夏威夷:为何在“天堂”里流浪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杜白羽")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2015年8月27日,一名流浪汉坐在夏威夷火奴鲁鲁阿拉莫纳海滩公园沙滩上
关于夏威夷,马克・吐温曾说过:即使逝去,也不过是在天堂里睡着了。
夏威夷物价和房价都高,在美国排行榜上列第三,仅次于纽约州的曼哈顿和布鲁克林区;这里的物业账单是美国本土的3倍多。人们戏言,这是生活在“天堂”里的代价。
然而,在这个“天堂”里,随处可见无家可归者。你见或不见,他们总在那里。眼见难过,心中疑惑。
只要上街,就会大开眼界。十字路口的连帽衫青年,20岁左右,四肢健全,却举着牌子要饭:“我很饿,无家可归,求帮助”;散发着酸臭味的老汉在公交车站旁,被人拿喷水枪驱赶,他赖着不肯离去,骂骂咧咧;站在马路中央骂街的泼妇穿着内裤,在警车来后大义凛然地抬头背手,对警察撩起上衣后,做出举起双手准备戴手铐的惯性动作;从垃圾桶里找食吃的残疾老人,双腿失足处溃烂淤紫,令人不忍直视……流浪汉就算了,残障人也没人管吗? 人道和人权,在天堂里,似乎没有兑现。
中国城“被攻陷”
中国城就在檀香山市中心,如今却已被无家可归的人群“攻陷”,街道转角处酸臭入鼻,流浪汉集中。三五一群,七零八落,从中年到老年,男女都有。他们或坐或躺或摇摆,呓语的,交谈的,各种各样的都有。不少人身旁都有一个超市购物车,里面装满了破衣破鞋等全部家当。
在“中国城”三字横匾下,本刊记者看到,一个上身蓬头垢面的流浪汉,将横匾下方作为临时驻扎地。青瓦白屏上用红字写着中英文:“为了所有来中国城工作和生活的人们”,好不讽刺。
成为无家可归者的家,是因为中国城里设有善堂,常有人做慈善,不时给他们派送些衣物和食品。本刊记者曾见过二三十个无家可归的人,在街道的转角处排长队、领食物。
夏威夷的无家可归率在全美“屈指可数”。尽管失业率低于5%,但昂贵的房价甚至让不少工薪阶层无家可归。檀香山市是美国房租最高的地区之一,两室商品房的房租每月1800多美元。
根据夏威夷大学2013年报告数据显示,夏威夷各岛流浪人数为13639人,州府檀香山所在的欧胡岛有9526人。其中,58%的流浪者在夏威夷生活了10年或更长,76%在积极寻找就业机会。
无家可归,那么就露宿街头吧。看看星空,吹吹海风,也算活在天堂。为什么“天堂”里流浪者多?
美国东西方中心负责慈善项目的王培培告诉《t望东方周刊》,夏威夷气候宜人,冻不死人,“有的流浪汉是从美国本土各州买单程机票来的,有的是政府空运他们过来的。加上游客多,施舍机会多,总归饿不死”。原来,度假“天堂”夏威夷,不只是你我心向往之,也是破产者攒钱买机票的终极目的地。
除了中国城外,还有不少无家可归者被集中安置在当年关押日本二战战犯的桑德岛所建的住房过渡中心。
旅游业不要面子吗
沙滩落日下,旅游区威基基海滨(waikiki beach)的人行道上,神志不清的长胡须老大爷在熙熙攘攘的路口手舞足蹈,这让一些初到此地的旅行者,顿时紧张起来。当地媒体报道称,不少来自亚洲国家的游客抱怨假期被脏兮兮的流浪者影响了心情,表示“不愿意再来”。
作为全球闻名的度假胜地,流浪者严重影响了城市形象,城市管理者一直袖手旁观吗?专项政策和资金呢?
2014年12月2日,檀香山市长柯克・卡德维尔签署一项禁令,禁止无家可归者在早5点至晚22点在最繁华的街道逗留。违反规定者将被罚款1000美元和拘留30天。然而,露宿的禁令让无家可归者流动性更大,社会服务机构更难找到他们。本刊记者发现,还有不少无家可归者睡在机场。
自2013年以来,美国有将近13%的人失去了自己的房子。根据处理无家可归及贫困事务的国家法律中心的信息,有越来越多的法律禁止在公共场所露营、以车为家、乞讨、游荡。
过去两年时间里,美国有20多个城市认定,在公共场所为无家可归者提供食物为非法行为。国家流浪者联合会主管杰里・琼斯称,这样的法律只会产生反作用。
街边露宿非法,酒店业人士担心这会影响旅游景区的形象和吸引力。而出台法律禁止睡在路边,却是有违早期夏威夷王国的文化传统,卡美哈梅哈国王在任时曾鼓励岛民,“可随意躺在街边,不要怕受伤害”。
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失业人数不断增加,无家可归的人数也急剧上升。美国全国终止无家可归联盟公布的报告指出,2011年美国无家可归者人数为63.6万人,其中纽约就有4.3万多名无家可归者,创下历史新高。
其实,在美国,蓬头垢面蜷缩在街头的典型流浪者仅占总流浪人数的20%,大多数无家可归者是属于买不起房,或者无法支付房租的人,其中还有几十万是拖家带口的。
檀香山市政厅会议上的引用数据是,“70%无家可归的人有工作”。
回不去的比基尼岛
美国记者凯斯告诉本刊记者,“其实,一半以上的流浪汉不是美国人。”
不是美国人?那是谁?是密克罗尼西亚群岛的岛民。 2015年8月27日,夏威夷火奴鲁鲁,当地社会服务机构为无家可归的人准备的居住地
凯斯介绍,当年美国和密克罗尼西亚一些岛国签订协约(COFA),为促进这些岛国自治和经济发展以达到自给自足,给予他们在美国居住、工作和学习的权利。“但他们需要缴纳当地、所在州和联邦的税,且需要服兵役。”
这些岛民向夏威夷涌来。他们失去家园,又在异乡失魂落魄。碧海金沙上的美女比基尼,和他们无关。其实,两者曾鲜为人知地紧密相关。
比基尼,意为椰树之地。比基尼环礁位于马绍尔群岛北端,由23个小岛环绕着一个面积达594.1平方公里的湖组成。
美国从1946年到1958年在比基尼环礁进行了23次核试验。1954年3月1日在比基尼岛礁上的“城堡Bravo行动”,是美国史上最大规模的氢弹核试验,产生的高达1500万吨爆炸当量,比当年投向广岛的原子弹威力大1000多倍。
比基尼泳装与那次核试有关吗?没错。与当年核爆同时,时装界发明了一款和女士内衣相差无几的泳衣,暴露程度完全突破了当时人们的传统思想底线。发明者认为其影响力无异于一次核爆,故跟随比基尼岛礁取名泳衣为比基尼。
从1946到1958年,美军在马绍尔群岛共试爆了67枚核弹和氢弹,6座岛屿“消失”,上百人受到辐射。40年后,许多岛至今仍荒芜人烟,核爆受害者流离失所。
“家园被用作军事基地,将我们置身于没有经济来源和住房的土地”、“(美)军队把我带到新泽西州,但我不会说英语,我的家人在这,所以我来夏威夷找他们”,“没工作,也回不了家”……密克罗尼西亚岛民流浪者说。
日本二战战败后,密克罗尼西亚被美国接管, 包括关岛、塞班、马歇尔岛等11地行政上属于美国的“太平洋托管地”,成为华盛顿加强太平洋地区实力和优势的棋子,和美国军事活动的重要领域。
在夏威夷通过的《无核和独立的太平洋人民》中说,西方殖民者从事的这场战略,没有赢家、也没有被解放者、伤害所有人类生存。“太平洋岛屿是我们的家,我们有自己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我们拒绝被滥用和无视。”
关键词:《管家》;融合;女性生存;人与自然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68(2016)02014305
一、引言
玛丽莲・罗宾逊(Marilynne Robinson)被誉为“我们这个时代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美国作家之一”[1]。她的处女作《管家》获得了海明威笔会最佳小说处女作奖,并获得了当年的普利策奖提名。2003年,该小说入选为Guardian Unlimited选出的“有史以来最伟大的100部小说”名单,并被《时代》杂志评选为“19232005百部最佳英文小说”之一。在耶鲁大学英文系《1945年后的美国小说》课程中,《管家》与纳博科夫、莫里森、品钦等人的作品一道被列为必读书目。无疑,《管家》在当代美国文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已成为一部“现代经典”[1]。
《管家》是一部由女性作家创作的以女性为主的小说。书中很多细节都体现了女性对传统和父权制压迫的反抗。正如凯维拉(Kaivola)指出的,“玛丽莲・罗宾逊的《管家》被近来的女权主义批评家挖掘,挖掘得淋漓尽致,这些批评家对探究当代女作家如何颠覆和重塑压迫女性的现存文化观念、结构和意识形态充满兴趣”[2]。女权主义运动发展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提出了“女性书写”这一概念。女性书写理论批判了父权文化对女性的压抑和消音,号召女性言说身体和欲望。然而,将《管家》仅限定为反对父权制压迫、争取女性主体意识的女权主义著作略显狭隘。当我们跳出这样的预设,细读作品便不难发现,《管家》虽不是宏大叙事,却包罗了很多一直被人们思考和探索的大问题。罗宾逊在她散文诗般优美的文字中,呈现的不仅是她对女性生存问题的探究,更有她对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的思考。而她的这些思考主要通过“融合”这一核心主题来体现。现有的评论对该核心主题少有提及,相关研究成果更是少见,因此有必要就这一主题进行深入探讨。
二、物质层面的融合
《管家》中罗宾逊对物质层面的描写最显著的一个特征就是“边界”或“界限”的消融。在她描述的世界里,自然界中物与物之间、大自然与人类社会之间的边界线都是模糊和动态的。罗宾逊巧妙地运用水和黑暗两种媒介,弱化和模糊各种边界。作为小说主要意象的芬格波恩湖,从一开始就和周遭的事物,如山脉之间没有明显界限。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在露西尔搬出去和家政老师居住之后,有一晚露丝和姨妈西尔维流浪归来,在芬格波恩湖上坐小船飘荡,露丝感觉到湖水与空气的融合。她说:“如果我跨一步出去,我的脚会落在哪里呢?毕竟,水几乎是虚无的。它除了有发洪水、倾覆和淹没的倾向之外,它和空气之间的差别让人怀疑,即便这样的差异也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3]164这样的一种认识在之后露丝回忆起其外祖母的时候又出现了,“就好像淹没在空气中一样,她跃向苍穹”[3]164。露丝用了淹没(drown)这个形容水的特性的词来描述空气。同样的,在西尔维的认识里,物与物之间的界限也是模糊的。她在水中行走就仿佛在陆地上行走一般,“她走到岸边,站着远眺的桥片刻,然后她小心地,一步一步,走向湖中”[3]81。“它(《管家》)描绘的自然物质都处在一种转换变化的状态中”[4],正是水的存在使自然界中的物体没有那么固定,而是具有水一般的流动性,没有固定边界。自然界中物物之间的融合使罗宾逊笔下的自然界成为一个开放、包容的整体,物物之间不是对抗,而是和谐共存。这样的描绘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自然的和谐之美,更是与小说描绘的人类社会形成了反差,因为后者充满了对抗和排斥。
水不仅消融了自然界中物与物之间的界限,而且还消融了自然与人类社会之间的界限,使自然和人类社会完美融合。在《管家》中,罗宾逊不止一次地描绘了水涌入福斯特家各个角落的场景,屋里和屋外的界限消失,房子和外界融为一体。“《管家》采用了爱默生最强大的意象,水的流动和包容的特性”[5],使房屋的边缘伸入广阔的自然之中,并与自然相融合。除了水之外,罗宾逊还使用黑暗这一媒介来消除里与外、自然与人类社会的界限。流浪者西尔维厌恶像电灯这样的一切人工的东西,因此她们的晚餐时光都是在黑暗中度过的:“我们面对着窗坐着,一边吃饭,一边听蟋蟀和夜猫子的叫声。”[3]86黑暗让屋子和旷野融为一体,还让人类和野生动物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露丝和露西尔在野外度过的一晚,让他们经历了人类和其他动物之间界限的消融。黑夜里各种动物来到离她们仅几英尺远的地方,跨越了人类意识中人和其他生物之间的界限。在罗宾逊的视野中,人和动物仅仅只是自然界中的生物而已,这也打破了长久以来的人类中心论、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观念和认识。
事实上,小说中还有很多细节体现了自然与人类社会的融合状态。习惯流浪生活的西尔维不懂得传统概念里持家的真正涵义,也无法区分公共和私人空间。在代表公共空间和社交场所的会客厅和门廊处,西尔维堆满了各种瓶瓶罐罐和废纸。因此,“在《管家》中,从房子的外观组织上我们看到公共和私人的汇合”[6]107。不仅如此,她还将房子和果园连接起来,把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邀请进家里,房子已不仅仅是人类的避难所。西尔维的房间“充满了绿草、泥土、花朵和水果的味道,以及蜜蜂的嗡嗡声”[3]89。“食品间里有蟋蟀,屋檐下住着松鼠,阁楼里住着喜鹊”[3]99,燕子“开始在二楼定居”,“猫的数量达13、14只”[3]181。所有这一切都表明了“里和外、自然和社会空间之间界限的混淆”[6]107。房子俨然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和其他各种生物可以在同一屋檐下共存。罗宾逊对细节的描述细致入微。当描述房子角落里的落叶时,她提到树叶中夹杂着的一些小纸片,有些小纸片上还写着“我想你”等字词。代表人类文化的语言文字和大自然中的树叶融合在一起,“语言和树叶在屋子角落的相遇象征宇宙中的各种力量汇聚到了一起”此处引文来自耶鲁大学Amy Hungerford教授在其《1945年以来的美国小说》课堂上对玛丽莲・罗宾逊的《管家》的评论(参见http://oyc.yale.edu/english/engl291/lecture15)。。
另一个自然与人类社会美妙融合的例子便是外祖父的字典。在每个字母类别下,他放着以该字母开头的植物的花瓣。比如,在字母P这一栏下,露丝找到了五片干了的三色紫罗兰(pansy),而在字母R这栏下,她发现了玫瑰(rose)花瓣。自然和人文就是这样被巧妙、优雅地融合在了一起。
在罗宾逊的笔下,无论是自然界中的物与物之间,还是自然和人类社会之间,处处体现着一种融合的状态。这样的融合可以作两方面的解读。一方面,罗宾逊通过展现自然界中万物不分彼此、和谐相融的状态,揭示了自然的宽容、和谐与美好,激发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类社会的反思。罗宾逊的不少文章里都透露了她对自然和旷野的热爱。在《放弃旷野》一文中,她强烈谴责了美国建核实验室并将放射性垃圾丢弃于中西部的行为。她说:“事实上,我从东部的一所大学里开始写作,部分原因是我希望那儿的朋友能够明白那些令人生畏的、边缘的,没有人口和历史的,没有他们认可的文化的地方是那么丰富和充满力量。”[7]另一方面,自然与人类社会的融合,尤其是作为人类文明和家庭生活象征的房子与自然的融合,使传统意义上家的概念得以延伸。罗宾逊“破坏了家庭的定义和规则,创造了一个没有边界的家”[8]。家不再是人类与外界隔离开来的保护罩,或是象征某种约束、压迫,而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在这样的家中可以和万物和谐共存。从一定意义上讲,这呼应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也表达了作者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希冀。
三、精神层面的融合
在《管家》中,除了物质层面上显现的融合之外,精神层面也显现出融合状态。这里的精神主要指人尤其是女性的主体性。在这部女性小说中,虽然出现了不少女性角色,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女性主体性,即盖伊(Geyh)所谓的定居(settled)主体性和流浪(transient)主体性[6]105,而林迪克维斯特(Lindqvist)则将它们概括为固态(solid)的和流动(fluid)的两类[9]。无论是哪种命名,它们实际上指的就是传统的居家女性主体性(定居、固态的)和非传统的漂泊女性主体性(流浪、流动的)。在《管家》中,前者的代表是家政老师,后者的代表则为西尔维。事实上,除了露丝一直跟随姨妈西尔维获得了漂泊的女性主体性外,小说中出现的其他女性均属于前者。
波伏娃在《第二性》中非常直白地指出:“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不是生理、心理或经济命运决定了女性在社会中展现出来的样子,而是文明作为一个整体制造了这样的生物。”[10]或者说,是父权制社会根据男性的需求创造了传统的居家女性。美国一直以自由国家自诩,事实上,那里的很多地方依旧是保守和传统的。《管家》中出现的芬格波恩小镇便是这样的一个社区,它拒绝差异,“不能容忍任何程度的‘他者’”[11]。因此在这样一幅充满各种女性的画面中,除了非传统的西尔维和露丝之外,其他人都没有清晰的轮廓,是模糊的。邻居主妇们在露丝的叙述下都以“某人”代替,或者被称为“一个”、“另一个”,没有具体的名字。当然这有可能是叙述者露丝不知道她们的名字,也有可能是罗宾逊采用了“无名女人”“无名女人”是汤亭亭《女勇士》中第一章的标题。在该章节,一个违背中国传统道德的女性的名字被剥夺了,以示对其的批判和讨伐。这里,罗宾逊似乎也通过这样的手法进行批判。不同的是她批判的不是这些女性本身,而是造就这些女性背后的文化力量。这样一种叙事技巧,刻意没有区分她们,从而批判父权制压迫下的女性就像是模子里刻出来的一般,失去了原本的独特个性。在学校教育和镇上其他妇女的影响下,露西尔开始涂指甲、做裙子,依据传统女性准则来生活。当露丝和西尔维再次见到已搬出去的露西尔时,“穿得和其他人一样,运动衫、运动裤和裤管卷起的牛仔裤,当她从背后看着我们的时候,她两手插在臀部的口袋里”[3]173。穿着上的趋同昭示着思想意识上的同化,露西尔已成为她们当中的一员,是又一个被创造出来的合格女性。
传统势力对个性的扼杀在露西尔身上可见一斑。然而,罗宾逊批判传统女性主体性中个性的被磨灭最突出的例子要数她对姨奶奶莉莉和诺娜的描述了。莉莉和诺娜一辈子都严格按照传统的社会习俗生活,没有任何个性可言,“莉莉和诺娜都有着淡蓝色的头发,穿着黑色的大衣,翻领精致的图案上有亮闪闪的黑色开口。她们厚重的身体从臀部往上前倾,胳膊和膝盖臃肿”[3]29。两人不仅外表一致,而且还有相同的爱好、疾病,甚至连声音都无法区分。这并不完全指她们音质一样,而更多的是指她们相同的思维。露丝在叙述她们的对话的时候又一次只能以“一个”、“另一个”指代。当露丝没有用“一个”和“另一个”记录她们对话的时候,读者是无法区分这是一场对话还是独白[3]36:
你看,我们不能出去找你们。
我们怎么找你们呢?
我们也许会迷路,或是摔倒在路上。
这儿的风太糟糕了,且路上也没有路灯。他们从来不在路上撒上沙子。
狗没有被拴住。
且天寒地冻。
我们两个会被冻死的。即便在家里都感觉要被冻死了。
尽管提到诺娜和莉莉的时候,罗宾逊用的都是复数代词“她们”,读者依然很难辨认出这是两个不同个体,因为人的个体性已被磨灭殆尽。
通过精神层面的两种融合,罗宾逊批判了父权制社会对女性的压迫。保守、传统的小镇一方面极力维护传统的女性角色和地位,女性仿佛是既定模子铸造出来的,缺乏个性;另一方面,小镇排斥非传统女性,各种力量的干涉使得过流浪者般生活的西尔维和露丝不得不弃家而逃,开始流浪、漂泊。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罗宾逊在批判传统的女性主体性的时候,并没有支持后者,即流浪者主体性。实际上,这一点无论是从罗宾逊选择叙述者的名字还是从小说的结尾都可以看得出来。细心的读者看到小说叙述者的名字露丝(Ruth),就很容易联想起《圣经》中的《露丝之书》(The Book of Ruth)。在这个故事中,露丝面临的真正问题是跟随哪一位?而《管家》中的露丝也面临着同样的难题。罗宾逊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尽管写作之初她无意比拟《露丝之书》的创作,然而事后她本人也惊讶地发现《管家》确实为《露丝之书》的一个类比故事。 在她看来,圣经故事中的露丝所作的决定是很激进的,“你去哪儿,我也去哪儿;你的人民便是我的人民,你的上帝就是我的上帝”[12]2。《管家》中露丝选择跟随姨妈西尔维也是一个激进的选择,因为这意味着她接受了西尔维的生存模式,而非大众的生存模式。正如罗宾逊自己评论的那样:“当她跟随西尔维,那么她从一个文明走向了另一个文明。”[12]2
另一方面,在小说的结尾处,叙述者露丝想象了两种露西尔的生活场景:一种是在原来的那个家里,露西尔在厨房,逗着怀里可爱的女儿;一种是在大城市波士顿,衣着华丽的露西尔在餐馆等待朋友。这两个场景都透露着露丝对传统生活的怀念之情。罗宾逊以这样的想象结束小说,似乎在提醒读者,尽管我们反对传统的女性角色,但流浪者的女性角色并不是那些反对传统束缚、寻求女性解放的女性们的理想出路。罗宾逊无意于评价两种角色孰优孰劣,“当我写作的时候我一般不制造对立。当冲突出现的时候,我尽量让双方平等”[12]4。似乎在她看来这两种角色只是现实的两种形式[12]1。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能感觉到,作者在一定程度上对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激进女权运动作了回应。生长、生活于爱荷华州的罗宾逊虽然具有强烈的女性意识,但还是较为传统和保守的。
罗宾逊钟爱19世纪美国的伟大作家,如爱默生、梭罗、梅尔维尔、狄金森等,她的创作受到了这些作家的很大影响[13]。尽管风格不同,他们都提出了事关人类生存的严肃问题,并引发人们的探讨和争论,这些问题往往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所以“他们甚至会提出一个理解模式然后又摧毁它”[12]3。然而在罗宾逊看来,19世纪的这些作家提出的问题在20世纪大家普遍热衷于流行文化的社会中被冷落和忘却了,“从一定程度上讲,在写《管家》的时候,我有意识地努力参与他们曾经持续过的而我认为现在已经被抛下的对话”[12]1。即她要继续的对话内容之一就是女性的生存问题。那么,女性的出路究竟在哪里?她没有给出明确答案,她也无法给出明确的答案。轰轰烈烈的女权运动发展到现在,没有谁能给女性指出一条康庄大道。
四、结语
谢有顺先生在谈及中国文学现状时曾指出,现在的很多作家“普遍耽于幻想,热衷虚构,他们已经习惯了用头脑和阅读经验写作,也只记得自己有头脑,没想到自己有心肠,有眼睛、鼻子、耳朵、舌头”[14]。他将以个人经验为中心的、私人的、自我的、内向的和琐碎的书写喻为密室写作;而将与之相对的书写比喻为旷野写作。当代美国作家罗宾逊的小说《管家》,正是体现了这样一种“旷野写作”思想,且“融合”主题贯穿全书。书中呈现出来的物质层面的融合是积极的、褒义的,而精神层面的融合又是否定的、贬义的。两个层面的融合并不是一种冲突和矛盾,而是事物呈现的真实状态。正是融合这一主题使小说摆脱了关注身体、关注自我经验的狭隘女性书写桎梏,展现了一个更广大的世界。物质层面的融合使家这一核心概念的意义得以延伸,不仅展示了自然的包容,更体现了作者渴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生态思想。从精神层面的融合可以看出,作者肯定对差异的尊重和对个性的追求,否定抹杀差异的成规陋习。通过融合这一主题,小说向我们展示了作家对人与自然相处、对女性生存问题的思考和探索,让读者看到作家感官视野和灵魂视野上的广阔。从这个意义上讲,《管家》值得中国读者给予更多的关注。
参考文献:
[1]FAY S. Marilynne Robinson,The Art of Fiction[J/OL].The PARIS REVIEW, 2008(186)[20140405].http:///interviews/5863/theartoffictionno198marilynnerobinson.
[2]KAIVOLA K. The Pleasures and Perils of Merging: Female Subjectivity in Marilynne Robinson’s “Housekeeping” [J].Contemporary Literature,1993(4):670.
[3]ROBINSON M. Housekeeping[M]. New York: The Noonday Press,1997.
[4]BOHANNAN H. Questtioning Tradition: Spiritual Transformation Images in Women’s Narratives and Housekeeping, by Marilynne Robinson[J]. Western Folklore,1992(1):73.
[5]HEDRICK T. The Perimeters of Our Wandering Are Nowhere: Breaching the Domestic in Housekeeping[J]. Critique, 1999(2):141.
[6]GEYH P E. Burning Down the House? Domestic Space and Feminine Subjectivity in Marylinne Robinson’s:“Housekeeping”[J]. Contemporary Literature,1993(1).
[7]ROBINSON M. Surrending Wilderness[J]. The Wilson Quarterly, 1998(4):60.
[8]WILSON C. Delinquent Housekeeping: Transforming the Regulations of Keeping House[J].Legacy, 2008(2):299.
[9]LINDQVIST K. Fluidity and Solidity in Marilynne Robinson’s Housekeeping[M]. Diss: Karlstads Universitet, 2006:2.
[10]DE BEAUVOIR S. The Second Sex[M]. PARSHLEY H M,Trans. New York, London and Totonto: Alfred A. Knopf, Inc., 1993:281.
[11]RAVITS M. Extending the American Range: Marilynne Robinson’s Housekeeping[J].American Literature, 1989(4):661.
[12]ROBINSON M, HEDRICK T. On Influence and Appropriation[J]. The Iowa Review,1992(1).
在那些最了解克鲁亚克的学者们眼中,他是当代世界上能够用几种不同诗体写作的伟大诗人,其中包括十四行诗、颂诗、赞美诗还有布鲁斯(这是他基于布鲁斯和爵士乐的词汇创作而成的)。他还成功地将俳句融入英文写作,这就是他的“美国俳句”。他写到“俳句早在数百年前就在日本产生并发展成为种完善的诗体,这种诗体虽仅有17个音节,却能够把整个人生观融入3行诗句之中。”由于发现西方语言不能适应富有韵律的流动的日语,他还试图重新定义这种文体,“我认为‘西方俳句’是将任何西方语言微缩于3行短诗之中。总之,一首俳句必须是简单的,让所有的诗歌技巧自由地发挥,从而创造出一幅精致的图画,如同维瓦尔第的《小牧羊女》般虚幻且优雅。”
从1956到1966这10年间,克鲁亚克在他的笔记本上创作了数百首俳句。这些小巧的带封面的笔记本能够放在他那为伐木工人专制的方格T恤的口袋中随身携带,以便随时记录下这些自发的未经加工的语言一包括大量匆匆记下的三行体小诗,和一些创作思想的雏形。可以这么说,在他强烈的催促下,由劳伦斯弗林格蒂于1961年出版的《俳句选》中的俳句都是来源于这些记录。从1961年到1965年的五本工作笔记是克鲁亚克俳句的另一来源,其他的还有穿插在小说、书信、和发表在一些小型文学杂志上的俳句。在作者死后由城市之光书店出版的《诗歌选》(1971)中收录了其中的26首。这26首中有一些被选入意大利翻译家弗南达・皮瓦诺编选的《1964年美国诗选》中。
克鲁亚克并不是西方第一个尝试俳句美学的美国诗人。在他之前,艾兹拉・庞德,威廉姆・卡洛斯・威廉姆斯,艾米・洛威尔和沃莱斯・斯蒂文斯的诗歌都曾从俳句中获得灵感。但是直到“二战”以后,对于这种文体的严格意义上的正式关注才应运而生。布利斯的四卷本著作《俳句》的首卷于1949年出版。它将俳句的经典传统和禅带入了西方。
1953年到1956年是他的“在路上”时期,从那以后,克鲁亚克开始潜心研究佛学和修行。1953年,克鲁亚克基于他对阅读达温特・戈达德《佛教圣经》的笔记总结创作了挑战世俗的作品《达摩如是说》。这本书是他将其大量的精神素材、冥想、祷文以及俳句的整理汇编,是他对佛教教义钻研的结果。1955年,他搬到北卡罗来纳州的姐姐家住,在那里,他创作了两部和佛教有关的作品:《觉醒》(他自己写的佛陀传记)和《佛陀告诉我们》(翻译自兰保・威恩・弗兰斯曼在中国寺院的创作),在他的书信中曾提及,这是一部长篇佛教徒手册。
俳句是通过加里斯奈德传到西岸诗人们中来的。在铃木大拙博士1927年的论文《禅宗佛教徒》感召下,斯奈德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漫游日本,研究并修行禅宗佛学。通过他的影响,菲利普・沃伦,李・韦尔奇成为热心的俳句实践者。在1955年,克鲁亚克、金斯伯格、斯奈德和沃伦曾在伯克利汇集,共同探讨关于创作的话题,纵情豪饮,表达自己对布利斯的《俳句》翻译中的观点看法。通过布利斯对日文俳句的翻译和注解,克鲁亚克对其有了情感和美学上的共鸣。在斯奈德的暗示下,他甚至尝试通过冥想写出了一部宗教经文《金色永恒》。他将他的“杜洛斯传奇”看成是一部基于佛陀的“神曲”。佛教对于克鲁亚克更多的是文学上的关怀,而不是像斯奈德和沃伦一样将它作为一种冥想和精神体验。而后,在1968年的《巴黎评论》采访中,他告诉泰德伯瑞根,他是一名精神意义上的佛教徒,而不是一个禅宗佛教徒。其中的区别在于,他的兴趣不在于普遍意义上的学院式教义研读上,而更多地关注佛教的本质。但是,俳句的创作实践贯穿他的一生,成为表达美好的“beat”理念和继承梭罗的美国神秘主义传统的重要媒介。
在美国新一代的诗人中,克鲁亚克结束了美国俳句从形式到内容上的单纯模仿,继而开创了整个西方俳句的新阶段。
坐在椅子上(In the chair)
我决定为俳句(I decided to call Haiku)
取个名字叫Pop(By the name of Pop)
在这首俳句中,克鲁亚克为他的俳句起了个美国化的名字“Pop”。该词意义众多,其根意为“流行的,通俗的”,还有“短小、清脆、有力”的意思。美国有Pop music,Pop arts等,是美国人喜闻乐见的词汇之一。我们暂可以将其音译为“爆破诗”,或根据其两个“P”字母将其意译为“片片诗”(体现其短小、清脆、有力)。克鲁亚克将“Pop”一词引入俳句,将这种东方艺术与美国本土文化相融合,对推动俳句在美国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2004年出版的《俳句年》(第二版)(The Haiku Year)前言的第一句就提到:“正如我们这一代大多数的诗歌读者一样,我发现俳句这门艺术是通过一个回溯的过程,这要追溯到杰克・克鲁亚克和迈克尔・麦克卢尔在上世纪50年代对这门日本艺术的实验性创作,以及芭蕉、芜村、一茶等这些大师的诗歌艺术本身。”
克鲁亚克对于西方俳句的贡献并不仅仅限于概念上,同他的日本前辈正冈子规一样,他也钟情于将绘画中的写生(更准确地说是白描)技法应用到俳句的创作之中。不同的是,克鲁亚克的俳句更加美国本土化,更倾向于人化了的自然。
尔后这只安静的猫(And the quiet cat)
趴在邮箱上(sitting by the post)
感知着月亮(Perceives the moon)
这首俳句抛弃了许多技巧性的修饰,甚至没有明确表明季节变化的季语,但是它却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非常生动的画面。整幅画面气氛平和甚至忧郁,“安静”的猫被拟人化了,她似乎若有所思,用心(而非其他感觉器官,比如:眼)去“感知”月亮。而从“感知”一词,我们甚至可以得知这一定不是一个晴朗的月夜,甚至画面上根本就没有月亮(否则,直接用眼去看就可以了)。在这里,“感知”一词运用得非常精彩,它既形象地将“猫”拟人化了,又为我们关闭了视觉之门,打开了心灵之窗。而整首俳句用“And”开头,使我们忍不住要问,在这之前到底发生了什么?读者不同的解答正好为俳句提供了不同的理解方式。这种处理方式使这首短小俳句的读者获得了无限的遐想空间。
这样的俳句还有:
一脚没踢上(Missing a kick)
冰箱的门(at the icebox door)
它却自己关上了(It closed anyway)
这首俳句被认为是克鲁亚克最好的俳句之一。它表现了一个瞬间的印象,暗示了一个滑稽的场面尽管俳句中主人公的尝试失败了,冰箱的门还是自己关上了。这就使读者对主人公的态度产生了联想:他是为某件事情感到很沮丧,还是就懒得花力气?这就取决于每一个读者对俳句的理解。在俳句中还有一个令人吃惊的现象,就是冰箱门在没有任何外力作用下自己关上了。这又是一个拟人化的客观形象,我们感觉到,冰箱就像一个叛逆的孩子。只要他想,不管符不符合自然的规律(即使主人没有踢上他),他还是要倔强地关上。这首俳句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日常生活中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一景,我想,这就是它受欢迎的原因。
关键词:林怀民;行草三部曲;创作思维;个性化肢体再现
林怀民,享誉国际的台湾编舞家。1947年出生于台湾嘉义,14岁开始发表小说,22岁出版《蝉》,大学就读政治大学新闻系,留美期间一面攻读学位一面研习现代舞。1972年,自美国爱荷华大学英文系小说创作班毕业,获艺术硕士学位。他是自60年代末开始留学海外的那批青年中第一位返回故土的舞蹈家。也是60、70年代台北文坛瞩目的作家。
1973年5月,他恭请书法家董阳孜为云门舞集题字,自此,云门舞集开始以一个职业化的舞团之面目问世,而台湾舞蹈界则开始拥有了第一代的职业舞者,并带动了台湾现代表演艺术的发展,并经常出国作职业性演出,获得佳评无数。他上演近百个新舞,自编自演30多出:《哪咤》、《奇冤报》、《寒食》、《小鼓手》、《薪传》等,各具特色,深获好评。曾三度率团访问欧美,得到世界舞蹈权威的赞许、曾获第一届吴三连文艺奖、1975年列名台湾十五届“十大杰出青年”,1983年当选第一届“世界十大杰出青年”又如《红楼梦》、《春之祭礼》、《梦土》、《我的乡愁,我的歌》、《九歌》、《流浪者之歌》等等,并最终成为整个台湾在海内外的一面鲜艳夺目的文化旗帜,还出版了《云门舞集与我》、告白之举《高处眼亮》更成为人们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M成部分。
舞蹈创作思维是舞蹈艺术创作者一种特殊的意识能力,是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意识进入一种超自然的神奇幻想时产生的联想和想象,它是舞蹈创作意识、创作方法、创作情感的综合反映,是舞蹈创作者与艺术之神合为一体的神秘心理的直觉体验,是舞蹈者深刻意识到艺术之神实实在在的一瞬间的顿悟,这种思维往往伴随着一种神圣的冲动感和欣慰感;同时也可以这样认为舞蹈创作思维是舞蹈家在艺术创作思维活动中心、肌、力、神等要素合而为一获得的感悟及伴随的情感反应,它是一个心路历程。每一次舞蹈创作思维都是创作者对某种客观现实存在的心灵触及。也可以这样通俗的认为:创作思维就是创作灵感,那林怀民《行草》灵感来自于王羲之的《奉桔帖》、坡的《寒食帖》、张旭的《行草》、怀素的《狂草》等古代名师的书法作品中融合在一起,距今已多年,在艺术的道路上他并没有停歇,仍在寻求突破。林怀民对演出要求完美,每一场都是经过修改整合再次上演。
给英格兰队和切尔西队的双料队长特里写信是早就计划好的事了,这个队长还是很热情的,一个多月后就给我回了信,可惜回信只有信封就再也没有其他东西了。不过,我发现特里队长给我回信的信封没有封口,这很有可能是寄的过程中里面的东西掉出来了。于是我又给特里去信,在信中告诉他很感谢他给我的回信,但是里面的东西不见了,希望它能再给我寄一张签名照片,并嘱咐他一定要封口。又等了不到2个月的时间,队长真的又给我回信了,这次信封也封好了,他的签名照片于是成为我新的收藏品。不过让我最高兴的倒不是队长的照片,而是特里能按照信上所说的把信封封好,说明他们对球迷的态度真是很认真。
这个赛季谁是切尔西进球最多的人,肯定不是舍甫琴科,也不是兰帕德,答案是德罗巴,这个科特迪瓦前锋本赛季由于舍瓦的到来差点离开斯坦福桥,远走他乡。但最后他选择了留下,选择了和舍瓦竞争,正是这种不怕输的精神让他尝到了甜头,在舍瓦一直找不到状态时,正是他一次又一次的关键进球帮助切尔西取得胜利,这样的好球员又是在我们的切尔西队,怎么能不给他写封信呢?没有想到的是,他不仅在球场上能进球,在场下也能给喜欢自己的球迷回信,真是难得的好球员,赶快拿起笔给他写信吧。
卡劳这个名字在费耶诺德时已经很响亮,本赛季来到斯坦福桥后,名气更直线飙升。作为只有21岁的年轻人,卡劳能来到豪门蹋球实现了他梦想的第一步。来到切尔西后,我给卡劳的老东家费耶诺德写信时,提到了这个有潜力的新星,并说到费耶诺德培养出了很多有名的球员,希望卡劳能在新东家有好的成绩为费耶诺德争光。没有想到的是,费队的回信官员竟然给我回了一张卡劳的亲笔签名卡(2005-2006赛季的)――这是他在费耶诺德最后一个赛季的签名卡,尤其显得珍贵,在这里,我谢谢回信官,谢谢费耶诺德。
写给新手
贝克汉堡
开写之前,我要首先声明说笔者自己也是一位小虫。但尽管如此,我还是愿意把我的“毕生心血”与大家分享。希望能对一些刚上路的小虫有所帮助。
2006-07赛季已然过半,想必许多新虫早已是小试拳脚了,在这里,我就写写一些可以帮助提高回信率的小技巧。
信纸无疑是每位虫虫的必备工具,所以,就先讲讲信纸。首先,信纸的质地一定要好,否则会给对方一种你在敷衍了事的感觉;还有信纸要有自己的特色,大家可以选择一些有中国山水、名胜古迹之类的信纸,还可以花一两块钱买些球队的贴纸来装饰信纸;在写好之后还可以把信纸折成有中国特色的图型呀。
大部分信虫用的都是普通的航空信封,这种信封在邮局就可以买到,填写信封的格式信封上会注明,照着写就行了,但是有人会问:“如果要寄像贺卡之类的东西怎么办,航空信封那么小,怎么放得下嘛?”其实很简单,在邮局买一些中、大号的信封,但这些信封都是在国内用的,因此,还要向柜台的工作人员要一些航空标签,把它贴在信封的左下角,因为是国内用的信封,所以会有填写邮政编码的地方,这些地方空着别添,不管是对方还是你的地址。按照杂志上或网上提供的地址抄就行了。如果你寄的东西不是平面的话,那你就要用包裹邮寄了,地址的写法和信封的差不多,但是费用就不同了,在邮局都有着详细的收费标准。大家可以去看看。
这个东西大家也许会比较陌生(如图),在大商场的文具专柜可以买到,价格在1-3块左右,有多种尺寸,一般买34×79mm的就够了。
这个东西是用来写自己的地址的,写上自己的地址后夹在信里一起寄往目的地,对方看到后,只要把纸一揭,就可以直接贴到给你的回信信封上,省了写你地址的程序,你的回信率自然也会提高了。
不用多说,大家都不是英语专家,在写信时难免会遇到单词上的问题,这时,大家就不能怕麻烦,要认真地查阅词典。在信中最好不要出现单词错误。秩序册每个赛季初大部分的杂志都会随刊赠送,在上面可以查到每个球员和球队的具体资料,也包括英文名。
记住,不管你收到了怎样的礼物,都要保持一颗永远谦逊的心。
1 关于收信人的地址栏不会断行
如果自己的地址不够写,就写到信封反面上半部,其实各位不要担心这类问题,人是活的,老外也一样啊。
2 关于如何在信件中留下自己的回信地址
可以在信中夹上一张小纸条或自粘性标签(在文具商店可以买到)在上面写上自己的地址,并在背面注明是自己的地址。如果有的虫虫害怕自己的地址不准确,还可以在英文地址的旁边写上自己的中文地址(但一定要保证有英文地址)。
3 寄信时,是否直接把航空信封投进普通邮筒就可以
航空信最好是到邮电局的柜台称重,确定邮资没少后,再把信投邮筒。在邮电局一般都会有一个较大的邮筒,上面的分类更细,把信投到“国外及港澳台地区”的口里就ok了。如果还是不太清楚的话,可以向邮局的工作人员询问。
德甲新势力
JEFF
去年夏天,巴拉克的离开使本就星光黯淡的德甲联赛更加缺少生气。不过,半个赛季后,有不少赛季初新加盟的球员表现出他们的强劲实力,也许这就是德甲复苏的希望所在。
不莱梅力压拜仁成为半程冠军,最大功臣就是“神奇小子”迭戈。进球与助攻均名列前茅,更重要的是他给德甲联赛带来了让人赏心悦目的技术足球,与此同时迭戈也成为了巴西国家队的常客,他已经证明了自己的实力足够胜任任何一家豪门球队,惟一的问题也许就是什么时候离开不莱梅去更大的舞台了。
要说迭戈是巴西未来中场的灵魂,那么门兴的因苏亚就应该是阿根廷的进攻组织者了。里克尔梅的退出也许让阿根廷人惋惜不已,但盛产前腰的他们也拥有大批继任者,艾马尔、迭利桑德罗一 但主教练巴西莱最器重的还是因苏亚,在担任博卡主教练的时候,巴西莱就钦点因苏亚为球队的中场核心。前半程联赛,门兴因为队中年轻球员太多发挥不稳而陷入降级圈,但因苏亚的表现可圈可点,相信在融合了欧洲足球的战术思想后,因苏亚一定会成为下一个明星。另一位阿根延国脚索林也在夏季转会时加盟汉堡,作为阿根廷国家队队长,索林的实力勿庸置疑,但酷爱进攻的他时不时还考验着球迷和教练的心。本赛季,不幸的索林因为受伤而缺席了不少比赛,但好胜的性格一定会让他在下半赛季帮助汉堡早日走出困境的。
在德国世界杯上,防守足球日行甚上,但美洲球队墨西哥却依靠“反常”的攻势足球赢得了很多球迷的喜爱,斯图加特也根据自己的球队风格引进了墨西哥双雄帕尔多和奥索里奥,两人在经历开始的不适后迅速崛起,和“新小虎”们一道让球队成为德甲联赛冠军的有力争夺者,这让球迷们对已经渐渐沉沦的斯图加特有了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