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产业发展概况

产业发展概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产业发展概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产业发展概况

产业发展概况范文第1篇

一、世界草莓产业发展概况

据国际国内统计综合分析,目前世界草莓年生产量已超过450万吨,栽培面积已超过30万公顷。在世界各大洲中,亚洲草莓产量最多,约占世界的42%,主要分布在中国、土耳其、日本、韩国、伊朗、以色列等;其次是欧洲,产量约占世界的28%,主要分布在西班牙、波兰、意大利、俄罗斯、德国、法国、荷兰、比利时、英国、南斯拉夫、奥地利、罗马尼亚等;第三是北美洲,产量约占世界的21%,主要分布在美国、墨西哥、加拿大等;非洲草莓主要分布在摩洛哥、埃及等,南美洲草莓主要分布在智利、哥伦比亚等,大洋洲草莓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这三个洲草莓总产量所占比例不足世界的10%。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草莓产业蓬勃发展,栽培面积和产量居世界首位,栽培面积已达8万公顷以上,总产量已达188万吨以上。中国草莓产量主要集中在河北、山东、辽宁、江苏、安徽、浙江、四川、河南等省。草莓单产最高的省份,是山东、河北、辽宁、江苏、浙江、上海、江西、安徽,其中山东、河北、辽宁草莓平均单产均在30吨/公顷以上。

据《中国果树志·草莓卷》记载,中国草莓品种已达246个,其中从国外引入的品种近200个,中国选育的品种30余个。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今,中国从国外大量引进草莓品种,一些优良新品种很快在生产上得到推广,并成为中国的主栽品种。中国草莓栽培是各种栽培方式并存,主要作型有:露地栽培、小拱棚半促成栽培、普通大棚半促成栽培、塑料日光温室促成栽培和普通大棚抑制栽培。另外,还有普通大棚促成栽培、塑料日光温室半促成栽培等。

中国草莓市场主要是国内鲜销和冷冻出口。生产中保护地草莓绝大多数用于产地城镇和周边城市的鲜销鲜食,而大部分露地草莓和少量保护地后期小果则用于冷冻出口与加工成其他产品。保护地草莓上市由于正处于淡季,加上近年品质明显提高,个大形美,香甜可口,色泽艳丽,富有光泽,备受消费者喜爱,价高、销量大。山东《烟台日报》曾从2010年3月15日开始,推出了一组春来草莓红系列报道,对烟台草莓产业的发展进行了集中报道,于是烟台的草莓风行国内,远销海外。烟台是我国最重要的优质草莓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之一,目前,年种植草莓面积0.5万~0.7万公顷,占全国的6%~9%;年出口量3万~4万吨,占全国的23%~31%;年总产值达20多亿元。红红的小草莓,甜透了农民的心,也映红了烟台草莓这个冉冉升起的大产业。目前,烟台普通大棚半促成栽培的草莓,2月中下旬采收,品质极上,供不应求,每亩产量最高可达4000~5000千克,每亩收益可达5万元以上。

全世界草莓年进口总量在50万吨左右。世界上草莓进口最多的国家是德国,进口量占世界进口总产量的26%,其次是法国、加拿大、美国、英国、意大利、比利时、奥地利、荷兰、瑞士、墨西哥、葡萄牙、日本、丹麦等。中国冷冻草莓出口量在出口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年出口冷冻草莓13万吨以上,占出口果品的6.8%以上。中国果品出口量最多的是苹果和梨,其次是柑橘类,冷冻草莓居第三位。

二、我国草莓产业发展对策

1. 实行草莓良种秧苗规范化

中国草莓品种选育工作开始较晚,在许多方面还落后于先进国家,主栽品种仍为国外品种,应采取常规杂交育种、种间杂交育种、化学诱变多倍体育种,特别是现代生物技术育种等育种手段,加强中国草莓育种工作,培育出适宜中国不同生态气候条件的保护地专用型、加工专用型优质高产、抗病虫、抗逆境等新品种。同时,应继续有针对性地引进国外具有特色的品种,并根据市场需求和当地生产实际加快筛选。

草莓很容易感染病毒病,侵染草莓的病毒有20余种。在优良品种推广进程中,应首先为生产培育出高档种苗。在草莓主产区,应建立省、地或县级草莓脱毒繁育中心,不断完善种苗生产技术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及时为生产提供品种纯正、高档健壮的脱毒苗。

2. 加强草莓安全优质生产

草莓是柔嫩的浆果,不易冲洗,更需加强食品安全。为此,草莓园应处于生态条件良好,远离污染源,并具有可持续生产能力的农业生产区域;产地环境必须符合无公害农产品或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无论是加工用草莓还是鲜食草莓,都应严格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或有机农产品的标准进行生产,以确保草莓产品安全优质进入市场。

提高草莓生产效益,靠的是品质、单产和淡季上市,应紧密结合当地实际,研究推广新品种配套技术、不同作型技术规程、节能型保护设施、保护地环境调节、病虫害无害化防治和促花育苗、北苗南栽等技术,进一步提高果实品质和单产,并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周年化生产,争取创名牌创高效;冷冻草莓生产应实行企业、农户联合,及时更新品种,壮大生产规模,规范技术规程。

3. 优化草莓土壤条件

草莓保护地栽培保护设施固定,很容易产生连作障碍问题。生产中应大力推广增施无害化处理的优质有机肥、日光土壤消毒、秸秆生物反应堆和植物疫苗等技术,及时优化草莓土壤条件,增加土壤有机质,减少病虫害,提高抗重茬能力;同时,采收结束后,应及时揭膜淋雨,清除草莓植株,轮作其他作物,避免加重连作障碍。

4. 注重开拓草莓市场

草莓市场开拓是中国草莓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主要存在品牌宣传、信息沟通、市场研究不够等问题,应通过草莓节、观光园、国际交流等活动大力传播草莓文化,宣传草莓产业品牌,同时通过各种途径沟通信息,加强生产和市场信息化。

冷冻草莓主要进口国在欧洲,为了中国冷冻草莓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进一步巩固发展欧洲市场。同时应看到,全世界草莓的产量分布和人均占有量极不平衡,特别是非洲、南美洲和大洋洲草莓产量很少,应利用冷冻草莓可以远销的优势,进一步开拓草莓非主产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充分挖掘国际市场潜力。

产业发展概况范文第2篇

关键词:桃保护地栽培;产业;概况;对策

莒县是山东油桃示范基地,从1996年开始通过不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引导农民发展桃保护地栽培,全县形成了以果庄、小店为中心的棚室油桃生产基地,近几年来毛桃设施栽培也呈上升发展趋势。保护地栽培桃产业已成为莒县农业新兴产业之一,到目前全县桃保护地栽培总面积1300hm2,引进选育桃新品种20余个,发展莒县桃树研究所1处,桃种植专业合作社10余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 发展概况

1.1 栽培品种 1996~2001年莒县桃保护地栽培新品种有曙光、艳光、五月火、早美光、早红2号。2002~2009年中油5号、中油4号发展迅速,早红珠、丽春部分发展,2005年莒县桃树研究所从丽春油桃发现的极早熟芽变品种――大早红,在莒县少量发展,2007年4月通过日照市科技局组织的专家鉴定。2010年起中油5号、中油4号、中农金辉、中油9号、中油12成为莒县油桃保护地栽培主栽品种,极早518(中油11号)前期少量发展,虽然成熟早,但因果个小,易裂果,发展逐步退缩,金硕油桃成熟期过晚,不适宜进行保护地栽培。毛桃品种春雪、突围(春美)因果个大,耐贮运,近几年发展迅速。砧木以青州蜜桃为主。产品主要销往南京、上海、青岛等大中城市,市场发展前景广阔。

1.2 栽培设施 桃保护地栽培设施主要有简易式日光温室、全钢结构日光温室和春暖式塑料大棚。初用的简易式日光温室一般棚室长50~70m,宽7~9m,东西走向,脊高2.8~3.2m,钢筋水泥支柱,后屋面覆20cm厚玉米秸,上盖一层塑料薄膜,再覆20cm厚的泥土,棚膜为聚乙烯滴膜,用压膜线压紧,膜外为6cm厚的手拉式草帘。全钢结构日光温室东西长80~100m,宽8~9m,后墙和边墙为砖土混合墙,厚0.5m,后墙覆4cm厚的保温板,温室内最南端埋设50cm深、宽4cm厚的保温板,与地面相平,钢筋结构无立柱,棚膜为聚乙烯灌浆膜,用压膜线压紧,膜外为2cm厚的毛毡被,电动式卷帘机。春暖式塑料大棚,南北向,长40~60m,跨度8~14m,棚高2.4~2.8m,建筑成本低。日光温室桃供应市场期为4~5月上旬,春暖式大棚桃市场供应期正在露地桃上市之前的5月中、下旬。

1.3 生产技术 桃保护地栽培是典型的农业高科技产业,技术含量和果品标准要求高。莒县是果品生产大县,果农技术素质高,新技术得到普遍推广,目前推广的栽前苗木浸根消毒,增施有机肥,蜜蜂授粉,注意花期温湿度,合理疏花定果,注重越夏更新和良种更新等系列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果品质量的不断提高,也为果品销售市场开拓了广阔的空间。

2 存在问题

2.1 设施结构不合理 目前,莒县桃保护地栽培主要设施仍以简易式日光温室为主,有少部分全钢结构日光温室。简易式日光温室中间立柱较多,遮阳严重,并且管理不方便。有的果农直接将菜棚改种桃树,由于棚面高度不够,果实日烧现象严重。

2.2 栽植密度过大 初期为了增加产量,栽植密度采用1.5m×1m行株距,后期没有计划间伐,造成郁闭严重,管理只能爬行前进。随着栽培技术提高,增加产量已不是生产难题。应采用2m×1m行株距或有计划间伐,提高果品质量。

2.3 不注重温湿度调控 保护地桃栽培升温过早现象严重,认为升温早,成熟早,不根据不同桃品种的需冷量要求扣棚升温,造成花芽分化不良,影响产量。部分果农花期温度过高,落花落果严重。

3 发展对策

3.1 适度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在今后发展中,尽量统一规划、集中连片、适度规模,便于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应用。

3.2 改进棚室结构 采用全钢骨架或钢竹混合结构无支柱大棚,提高抗风、防灾能力,有条件地方,使用电动式卷帘机,节省劳动力。

3.3 优选树形,合理负载 建议温室栽培行株距2m×1m,树形全部采用两主枝“Y”字形树形,定干高度自南向北依次为30~50 cm。667m2产量控制在2200~2500kg。

3.4 建立苗木繁育、技术指导服务体系,推进产业化进程 依托莒县桃树研究所繁育苗木,在全县进行推广应用,保证苗木纯度和质量,完善技术指导服务体系,会同乡镇林果技术推广站,做好产前统一苗木规格,统一栽植模式,统一栽植时间;产中邀请专家对重点区进行专题讲座,在核心示范区落实专人负责制;产后协助相关乡镇搞好市场信息搜集和油桃产品推介等工作。利用果品专业合作社担保赊销苗木,果品销售后统一与果农结算苗木款,形成研究所、合作社、科技特派员、示范推广的苗木繁育、技术指导一体化开发推广模式,推进保护地桃栽培产业化进程。

(收稿:2014-04-22)

参考文献

[1]许传宝,刘立常.中油5号油桃冬暖式大棚栽培技术[J].果农之友,2005(4):25

[2]许传宝,束德翠,孙家京,等.大早红甜油桃日光温室配套栽培技术[J].中国果树,2009(4):59-61

产业发展概况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创意产业;发展空间;设计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6-0223-02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数字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全球已走进数字信息化的时代。当前,我国正在处于经济体制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城市功能大幅提升的关键时期,自主创新已成为国家战略,创意产业和创意文化在各大中城市孕育而生,创意产业基地、创意产业园更是遍地开花。从设计教育者的视角,分析创意产业的内涵,探寻创意产业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势在必行。本文在对广西柳州的创意产业发展状况进行考察后,提出了要重视地区自主创新能力集群化、区域化、产业化的发展模式,本文旨在抛砖引玉,以引起设计教育者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

一、创意产业的相关概念

创意产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和经济形态,随着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自上世纪90年代起,创意产业开始席卷全球,并全面影响世界各国的社会经济。创意指的是“源于个体创意、技能及才能,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与利用,而有潜力创造就业机会的产业。”包括广告、建筑、绘画、艺术及古董市场、设计、电影、休闲软件游戏、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与计算机服务业、电视与广播、网络等行业。其主要特征具有创造性、集群化、强融合性、高附加值、强辐射力、可持续性等。与我国通常所说的文化产业相比,文化创意产业更加注重创意源头的作用,更加注重产业链的意义,更加注重文化对经济的整合、推动和提升的作用。

创意产业集群作为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逐渐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创新设计教育一直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棘手问题。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的时期,作为高校教师应更多的去关注教育阶段性的特征,真正把握“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职责。真正意义上促进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健康发展。

广西柳州地处西南重工业区,也是历史文化名城,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广西处于绝对的优势。北部湾经济区是西南钢铁及东盟自贸区物流的大通道。可见北部湾经济区的设立不仅是西部大开发的需要,而且是为建立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作前沿性基地。这些都给该城市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对于该市创意发展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首先,设计学科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设计跟不上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课程体系的设置影响到优秀设计人才的质量与数量,侧面上反映出一个地区的设计教育文化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情况。其次需要通过对区域的设计教学资源的共享,对最新的知识和讯息进行交流和分享,来构建新的课程知识体系,使教育教学成为一个动态的、不断随时代变化的更符合科学发展的教育教学体系。最后,大力加强对设计教育软硬件的投入。

二、完善设计教育体制建议

(一)注重人、产品、机器、社会的和谐统一

近年来,在国家的政策下,地方学校对设计学科进行改革,但是在真正的意义上讲还只是学科领域界限的划分清楚,由领域细分到融合的重复改良和重组构建。柳州市在2013年已相继开通城市BRT城市快速公交、柳州到区内、全国的动车组,广西已进入信息化和高铁时代。城市功能划分越来越显现,如何提高城市文化质量的培养符合时代需要和社会需要。社会环境的变化让我们更加注重人、产品、社会三者的和谐统一。对于未来设计人才的需求,柳州市则不断巩固和提高原有汽车工业人才的培养,大力增强创意文化创新成分。

(二)课程进行科学理性的划分

学校要按照社会需求对于学生的基础性、专业性知识结构进行调整。对于专业课、实践课、专业公共课等进行科学理性的划分,保证教学资源的充分整合和利用。使得学生能在学习中实现对未来工作需要某方面知识的提前涉猎学习。以柳州汽车城、文化创意产业园、工业博物馆等为实践基地,大力加强学生的实践环节课时,使学生的理论与实践水平得到提升。

(三)设计教育的重要性

现代文化教育产业实际上是一个巨大的产业群,其中设计教育尤为重要,设计教育的改革也是教育改革的部分。柳州市的工业发展史要求我们要创新发展,必须改革设计教育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完善设计教育教学体系已经迫在眉睫,也是社会和时展的内在需要。

三、建构特色的设计教育体系

在柳州市,从工业发展和社会发展需求中可以看出设计师和设计教育者一样重要,设计教育为培养更多的优秀设计师打好基础,反过来,优秀的设计师可以从设计实践中得出很好的经验反哺设计教育者,为教育者打下良好的理论知识来源。夯实其设计理论依据,为设计教育发展产生良好的互动和一定的促进作用。

针对柳州创意产业中既有新兴产业也有传统产业,分析得出:

(1)以柳钢、柳州汽车城等经济机会作为主要的创业驱动,创意产业为辅。

(2)创新导向和价值导向作为目标,联系各院校以形成有效的资源共享的长效机制。

产业集群化发展有利于经济的快速健康的增长,东盟自贸区的发展、北部湾港口物流的建设、广西12个千亿元产业集群等等的发展,都可以整合利用共同的资源,使共间资源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节约,又使群体问相互组成一个个有效的结构体。柳州已经形成了钢铁、丝质等产业集群。

创意机会的出现往往与创新增长点联系在一起。对于柳州的创意产业,政府应着力理顺产业体制和加强创意成果产业一体化的机制,形成积极的文化创意氛围以及加紧形成设计产业集群的新型工业城市。

四、总结

在未来的发展中,柳州市则不断巩固和提高原有的工业优势,增强文化创新创造力,不断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更大的活力。充分利用东盟自贸区和博览会对外开放的优势,建立完善的专业设计人才培养体系及特色的文化发展体系,全方位、深层次、多维度的实现文化艺术知识的继承和传播发扬。力争打造广西最大的文化创意产业中心,作为设计教育者应该积极发挥自身的作用,努力推动良好的设计教育教学时代的到来。

参考文献:

[1]李亚薇.文化创意产业视角下的城市发展――以北京和上海市文化创意发展为例.对策与战略.2012.11.

产业发展概况范文第4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生产建筑;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本人从事民用建筑施工管理已有近6年,对民用建筑工程中自动化应用有一定的研究。就本文,我对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发展情况及更换改造的实施方式进行一些分析,与大家一起探讨。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从上世纪80年代在我国出现开始,到现在已经经历了若干代产品。随着时间的推移及产品的更新换代,有部分投入使用十几年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已经到了使用寿命期,其故障率的增加以及替换备件的短缺,为保证物业运行及管理安全性,使得许多建筑的维护管理公司都将原有的火灾报警系统的更换改造提入议程。本人就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改造实践中的体会与广大同行一起探讨。

一、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发展情况

消防行业是关系到公共安全的特殊性行业,在我国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增长的前提下及对外引进资金加大生产企业建设的带动下,消防行业发展迅速,特别是火灾自动化报警系统生产行业更是有了飞跃式的发展。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是民营企业生产建筑中设置的重要的消防设施之一,是人们为了及早发现和通报火情,并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扑灭火灾而设置在建筑物内或其他生产场所的一种消防系统。是智能化建筑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发展至今,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1.多线制开关量式火灾探测报警系统,这是第一代产品,目前国内基本没有厂家再生产了,它已处于被淘汰的状态。

2.总线制可寻址开关量式火灾探测报警系统。尤其是二总线开关量式探测报警系统目前不少旧的建筑仍在使用。

3.模拟量传输式智能火灾报警系统,这是第三代产品,目前在我国使用率最高的应该就是这一代产品了。

4.数字式分布智能探测系统,分布智能系统是在保留智能模拟量探测系统优势的基础上形成的,探测器与控制器是通过总线进行双向信息交流的,不仅控制器实行智能处理,连探测器也具有一定的智能分析能力。这种数字式分布式智能报警系统将成为火灾报警技术发展的主导方向。

目前市场上,需要对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进行改造基本上是前两代的产品,通常使用这两代的产品的建筑通常基本上是建于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中期的,而这些早期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使用寿命一般为10~20年。使用至今也正是到了故障高发,误报频繁的阶段,而厂家产品早已进行更新换代,旧系统的备件也逐步停产,供求短缺的矛盾也必然导致系统的维修成本大大增加。从而导致对旧系统的改造要求越发强烈。

二、更换改造的实施方式探讨

由于工作性质,我在工作过程中也接触不少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改造、建设工程,通常改造的实施方式有三种,分别是:全改造方式、半改造方式及逐步改造方式。以下我们分别探讨一下各种实施方式的情况:

(一)全改造

全改造的实施方式是把原有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全部更换,包括原先敷设的所有信号线及控制线。其实这种方式相当于重新安装一个新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与新建的建筑相比,不同之处在于全改造方式的线路敷设只能是明管敷设,不能实行预埋敷设。这种全改造的方式通常伴随建筑的整体装修计划一起实施。通常这种方式的改造费用较高,但也是改造的最彻底,施工最方便,对后续维护保养工作最有利的方式。由于和新建建筑的火灾自动报警安装差别不大,在此就不详细叙说了。南宁合成纤维厂联苯加热车间2005年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改造就是采用全改造方式的。改造面积1500m2,改造时间2个月,工作人员为全体电仪工段人员及设备厂长、技术员,造价约合人民币45万,为设备总投资3.4%。

(二)半改造

半改造的实施方式是只更换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报警及控制设备(包括感烟探测器、感温探测器、监视模块、控制模块及控制系统主机等),保留原有的信号和控制线路(如果线路敷设质量较好,线路通常可以用几十年都没有问题)。该方式适用于原来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施工安装质量较好的建筑。采用该方式时,前期分析检查线路的工作量相对较大,对施工人员的技术要求相对较高。此外,这种方式在选择新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时,范围相对较少,必需要求新的系统与旧系统布线方式相差不大,否则就与全改造的方式相差不大,改造费用也会因此而增加。我根据技改投资资金情况,分析南宁合成纤维厂短纤生产车间现场及维护施工人员素质情况(1992年建设,1994年投产,生产现场透气性好,原有设备及线路敷设质量较好及运行维护到位,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仍然在使用中),决定在原有火灾报警系统基础上,更换敏感度更好的感烟探测器、控制模块及现有的更先进的控制系统主机,完成了2006年年初技改工作。仅这一项,与全改造方式相比,就为公司是节省了近25万元的线路敷设的费用。

(三)逐步改造

逐步改造的实施方式是分批分次对系统设备进行更换,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逐年更换计划,按计划实施,直至系统更换完毕。同时可以根据原有线路的情况,选择性对线路进行改造。逐年更换计划的跨度通常是2~5年,每年更换的设备可以根据楼层划分,也可以根据系统的回路(通常一套火灾报警系统会划分为若干个回路,每个回路相应连接若干个设备)划分。逐步改造方式在更换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会存在两套系统同时运行,实行监控。这样会不会出现两套系统不兼用的问题呢?其实,在一栋大楼两套同时运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监测部分(包括感烟探测器、感温探测器、监视模块)是完全可以分别独立运行的,不存在兼用问题,需要解决的是联动控制的问题。通常不同的系统是有本身适用的控制模块,而根据自动控制原理,不同系统的控制模块可以通过相关控制切换技术实行相互切换控制,目前市场上销售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都可以通过该技术实行联动兼用控制,解决以上问题,实际上两套不同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并行运行是完全可行的。逐步改造方式有两大优点:其一,把系统改造分批次实行,可以将改造总费用逐年分摊。其二,更换下来旧系统的设备可以作为旧系统故障设备的更换备件,减少旧系统的故障率,从而使系统稳定运行。我们在短纤车间消防技改时拆卸的零配件,也投放给其他二线生产车间,有效节省了厂内维修成本。

产业发展概况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河南省 三次产业 发展 现状

一、河南省经济发展概况

2009年,河南省全年生产总值19480.46亿元,比上年增长8.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769.05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11010.50亿元,增长7.3%;第三产业增加值5700.91亿元,增长11.8%。人均生产总值20597元,增长7.4%。具体各产业生产总值及构成如表1所示。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产业结构实现了由“二、一、三”到“二、三、一”的历史性转变。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由1980年的40.7%下降到2009年的14.2%;第二产业的比重由1980年的41.2%上升到2009年的56.5%;第三产业的比重由1980年的18.1%上升到2009年的29.3%后,近年来一直在30%左右徘徊。

从贡献率变化看,工业主导地位明显、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在工业主导作用发挥的同时,传统优势行业不断壮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食品、有色、化工、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等六大优势产业在全省工业经济中的比重由2003年的47.5%提高到2009年的51.7%。

尽管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河南持续不断地推进结构调整。但长期形成的产业结构粗放、发展水平低、质量效益差,尤其是主导产业竞争力不强、技术水平低和过于依赖能源原材料行业的状况尚未有根本性改变。

河南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2009年,河南三次产业结构为14.2:56.5:29.3,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第一产业比重过高、第三产业比重过低。其中,第一产业高出全国3.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低于全国14.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在全国居各省市区最后一位。

二、第一产业发展概况

河南既是传统的农业大省又是人口大省,2009年小麦种植面积5263.30千公顷,比上年增长0.1%;棉花种植面积537.33千公顷,比上年下降11.3%;油料种植面积1541.22千公顷,比上年增长1.5%;蔬菜种植面积1692.21千公顷,比上年下降1.3%。

河南省2009年全年粮食产量5389万吨,比上年增产0.5%;棉花产量51.75万吨,比上年减产20.5%;油料产量532.98万吨,比上年增产5.5%。肉类总产量620.1万吨,比上年增长6.1%;禽蛋产量382.9万吨,比上年增长3.0%;牛奶产量281.9万吨,比上年增长1.0%。

河南省统计公报资料表明,2009年河南省第一产业增加值为2769.05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河南省2009年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4.2%,比全国平均水平10.3%高3.9个百分点(具体数据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河南省第一产业增加值从2003年以来稳定增长,从2003年的1198.70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2769.05,增长率为14.9%。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当年GDP的比重逐渐减小,这与最近十年来河南省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分不开的。但总体来说,第一产业总量是增加的,但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还是偏高。

近十年来,河南省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总数和所占总从业人员的比重逐渐减少,2009年从事第一产业的为2765万人,比2000年减少了799万人,每年平均减少88.8万人。2009年从业人员占总从业人员的46.5%,比2000年下降了17.5个百分点,但比全国的平均水平38%还是高了8.5个百分点。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这一比例还是高出很多。

河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从20世纪80年代末探索起步,经过不懈的努力,全省龙头企业建设步伐明显加快。河南省通过财政扶持、加强银企对接等措施,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使农业产业化经营迈出新步伐。2009年河南省规模以上龙头企业达6000多家,421家龙头企业个个销售收入超亿元,食品工业销售收入达3800多亿元,成为河南省战危机、保增长的一大亮点。

三、第二产业发展概况

河南省2009年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1010.50亿元,占河南省GDP的56.5%,高出全国10.3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增加值9858.40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增速比上年回落4.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6%,回落5.2个百分点,其中轻工业增长13.7%,重工业增长15.0%,轻、重工业比例为31.7:68.3。

河南省第二产业生产总值绝对数偏低,仅占全国第二产业生产总值的7%,远远低于广东、浙江等沿海发达省份水平。

正如表4所示,从增长率上看,2009年河南省第二产业比上年增长了12.4%,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增长率,与全国9.5%的增长率相比高出2.9个百分点。

表5中,从第二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来看,2009年河南省第二产业的贡献率是第一产业贡献率的4倍,是第三产业贡献率的近2倍,比全国第二产业的平均贡献率高出10.2个百分点。

表6中,河南省第二产业所吸纳的就业人数不断增加,从2000年的977万人增加到2009年的1675万人,年平均增长量为75万人。就业比重从2000年的17.5%增加到2009年的28.2%,2000―2005年第二产业就业人数的增长率逐渐增加,2007年达到最高值10.1%,2009年降低到7.1%。但从总就业人数上看,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总数远低于第一产业,比第三产业稍微偏高,河南省第二产业的主导地位还是无法动摇的。

四、第三产业发展概况

我国的第三产业在最近30年中发展迅猛,特别是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国策倡导以来,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了近8倍。在200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把第三产业列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为第三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空前的良好时机。

研究表明,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的比重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相关关系。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增加劳动就业、财政和国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河南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第三产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2009年河南省第三产业增加值为5700.91亿元,占GDP的比重为29.3%,比全国的平均水平43.4%要低14.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为1509万人,占总从业人员的比重为25.3%,比全国平均水平34.1%要低8.8个百分点。说明河南省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还有待提高。目前河南省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已经成为制约河南经济快速发展的一大瓶颈。

从表8可以看出,2000年以后,河南省第三产业增长率和GDP增长率相差不大,基本一致。第三产业的发展程度,是经济发展综合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目前,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为60%,许多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70%以上,中等发达国家也在50%以上。河南省近年来加大了对第三产业的投入,第三产业增幅加快,第三产业增加值的绝对数不断增大,但仍是河南发展中的薄弱环节。第三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偏低,在全国的位次靠后。河南省2009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只有29.3%,并且这几年一直在30%左右徘徊,没有明显的增长,不仅大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

【参考文献】

[1] 胡亚昆:河南产业素质分析和升级对策研究[J].中州学刊,2010(7).

[2] 2009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河南日报,2010-01-23.

[3] 梁保松、高波:河南省财政支农与第一产业增长的动态关系研究[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