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获得教养的途径

获得教养的途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获得教养的途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获得教养的途径

获得教养的途径范文第1篇

关键词:幼儿;音乐教育;开发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2-0067-02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这样的话:“音乐教育并不是为了教育出音乐家,而是对人的教育。”学习音乐不单单是训练一种艺术能力,主要目的是对修身养性的情操进行陶冶,学会感知幸福和审美。缺少了理性美,感性美就会变得特别渺茫,同理,失去了感性的理性美是看不到一点色彩的。人类的认知框架不能脱离了情感,而感性同理性必须相结合。幼儿音乐教育,在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两方面充实了幼儿的生活,推进幼儿认知、感情、幻想等感性及理性各方面的健康发展。

一、幼儿音乐教学的价值

(一)虽然通过口语交流和对外界的感受力都能对幼儿的听觉进行开发,但是音乐欣赏是提升幼儿听觉最有效的方式。因为音乐有着不同的优美的曲调,所以幼儿很容易被其吸引,同时产生兴趣。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对幼儿的听觉进行相应的促进作用,使幼儿的听辨力得到大大的提高。通过平常的培养练习,幼儿的听力会越来越灵敏。

(二)在音乐的欣赏过程中,首先要培养幼儿的音乐兴趣,幼儿有了音乐兴趣,就会在音乐欣赏的同时去积极主动的记住音乐,如果在音乐的欣赏过程中提升了幼儿的记忆力,那么自然而然的幼儿在其他各方面的记忆能力都会有所提升。通过对幼儿音乐记忆力的测试可以发现:在孩子做完音乐活动的时候,进行猫咪、兔子、鸭子等音乐的循环播放,幼儿通常会跟随主题曲进行相应的动作表现。

(三)对幼儿进行音乐活动的开展是丰富幼儿生活的最好方式,幼儿在开展音乐活动的同时,大脑内的右半脑处于兴奋状态,左半脑同右半脑之间进行了相互的联系、作用,开发了幼儿的智力,同时为心理活动起到了极好的铺垫作用。

(四)对幼儿开展音乐活动可以促进其心理发展,同时对幼儿的听力、记忆力、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情感表露等方面都有提升作用。

(五)幼儿通过唱歌的训练可以对语言的开发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幼儿歌曲的设计都是以孩子唱起来朗朗上口为目的的,这样可以使幼儿在学习歌曲的同时练习了语言的表达,增加幼儿的词汇量掌握,为语言增添了艺术色彩。

(六)幼儿进行音乐学习的同时最大的作用是开发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幼儿时期正是形象思维比较发达的时期,想象力也非常的丰富。比如:在对《小火车》这首歌曲进行钢琴演奏的时候,大部分儿童会在脑海里想象到飞速前进的小火车,接着就会学着小火车的动作手舞足蹈;如果对一曲悲伤的音乐进行演奏,那么儿童往往会收起笑脸,随着音乐波动自己的心情。再举个例子:对钢琴的几组琶音进行重复弹奏,引导孩子进行想象,你想到了什么呢?小松鼠?小白兔?还是浩瀚大海里的滚滚浪花?只要是亲眼见过海的儿童几乎都能做出准确的回答。在儿童唱歌跳舞的时候,很多孩子会根据自己的心情进行即兴表演,唱自己喜欢的歌曲,同时跳起可爱的舞蹈。普遍认为:音乐对幼儿的想象力有所提升。作者也认为如此。通过音乐感受来提升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对孩子以后各学科的学习都有很大的帮助,因为科学要驾着想象的翅膀飞翔。

二、训练方法探究

(一)提升审美观的教育

长久以来研究音乐教育的专家们对幼儿音乐学习的方式一直进行着探讨。有意见指出要把儿童音乐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重视音乐技能及知识的掌握;还有意见指出审美观的培养才是最重要的,与智力的发展没有联系。音乐作为一门艺术性极强的课程,可以对幼儿的情感进行有效的培养,对于提升幼儿的审美观和陶冶情操都起到了重要的意义。在对儿童整体音乐能力的提升同时也提升了音乐的审美观,两者相辅相成。

(二)加强综合素质能力培养

幼儿音乐教育不仅培养了孩子的审美观,还开发了孩子的智力,对非智力因素也有提升效果。通过对幼儿音乐教育的实施过程可以看出,在音乐教育的同时起到了幼儿情感教育的效果,并且对幼儿各方面的素质及能力的发展都起到了提升的作用。比如:对幼儿进行听力及节奏训练的过程是提升幼儿分辨音调能力、准确认知的过程;对幼儿进行旋律的欣赏过程培养了其想象力。所以,幼儿音乐教学对幼儿综合素质能力起到了提升作用。

(三)深化情感教育

众所周知,一个人的素质教育不能少了情感教育,近几年,在音乐教学中,幼儿的情感教育得到的广泛的关注。可是,情感教育的实施方法依然没有得到解决。所以,在幼儿音乐教学过程中,要加大情感教育的力度,引导培养孩子健全人格的发展,摒弃只注重结果的教育方式,着重关注儿童在学习中的情感表露。幼儿音乐教育要对所有儿童进行培养,依据儿童的自身特点和需求设计不同的授课计划,让每个儿童都得到优良的教育。

参考文献:

获得教养的途径范文第2篇

一、开辟祖辈学习园地,理念碰撞共渗透

祖辈学习园地是我园为提升祖辈们的教养理念而开辟的,主要采取“走进来”的方式,邀请姐妹园中有多年工作经验的园长、骨干教师及妇保医院的专家进行讲座。内容主要涉及向祖辈家长传播科学的育儿观念,同时收集祖辈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讨论并解答。如,针对幼儿的饮食问题,妇保医院的专家向祖辈家长介绍了儿童常用食谱、食物搭配等科学知识;针对祖辈家长提出的孩子调皮不听话的现象,有经验的园长通过生动的事例,以图片、视频等方式进行解读,帮助祖辈家长科学认识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以及如何用适宜的方式培养孩子良好的行橄肮叩取

例如,邀请城区姐妹园专家老师莅临白沙中幼早教园,为祖辈家长开展了讲座,主题是捕捉孩子的敏感期,主要围绕敏感期的概念、特征、重要性等主题。在讲座的过程中,专家详细阐述了2~3岁婴幼儿具有哪些敏感期,比如建立概念期、自我意识产生期等,还进行了案例分享。比如3岁的贝贝邀请爸爸和自己一起“工作”时,不仅将规则变成秩序固定在自己身上。还会把它变成一种通则运用到成人身上,如果成人不了解这个阶段的幼儿正处于建立秩序的敏感期而随意去打破幼儿所建立的秩序,则会造成幼儿秩序的不统一,良好的规则难以积累和形成。

二、建立祖辈聊天室,沟通交流促提升

沟通是管理工作的灵魂,是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共同目标,满足各种需要的重要工具。要达成我们良好的家园共育,沟通是必不可少的。考虑到祖辈的年龄特点,于是祖辈聊天室也成了家园共育的形式之一。祖辈家长聊天室可以是在幼儿园某教室内,也可以是幼儿园教师设立的QQ群、微信群。教师邀请祖辈家长参加聊天室的沙龙活动,在轻松的氛围中,分享自己的育儿经验以及遇到的教养困惑,帮助祖辈家长解决遇到的教养困惑,提升幼儿教育的理念,促进家园共育的效果。通过祖辈聊天室的设置,祖辈家长解决了不少的育儿困惑问题,学习了科学的育儿经验,并在实践中不断进行验证,实现了祖辈教育素养循环改善与提升。

例如,白沙路街道中心幼儿园邀请了祖辈家长参加“祖辈话育儿”活动。活动中,老师针对祖辈家长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存在的较为普遍的观念与行为问题,引经据典、理论结合实际、深入浅出地为祖辈家长做了分析,运用生活中大量生动的案例,与在座的祖辈家长们一起感悟育儿的经验,探讨怎样才是真正地了解孩子,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怎么注重方式和方法等。他们认真聆听通俗亲切又富有意义的例子,待到有共鸣处,很多祖辈们纷纷讨论起在教养孩子时存在的问题和困惑。老师与他们进行了热烈的互动,并介绍了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的一些好办法。最后,园长提出了几点建议并且给每位祖辈发了一封信,希望祖辈们学做“懒奶奶”,以亲子教育为主,祖辈教育为辅等等。

三、邀请祖辈来园互动,园内隐形化示范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通过新旧知识和经验的互动,在原有经验基础上,理解新信息,生成新意义”。因此我园采用了邀请祖辈来园互动作为另一种家园共育的方式。祖辈来园互动是指祖辈亲自到幼儿园观看教师教育实践,结合自身施教经验,产生科学育儿新认知,是一种提升祖辈教育素养的有效途径,也是祖辈较青睐的一种方式。在祖辈来园互动中,幼儿教师为祖辈家长作隐形示范,祖辈们亲身体验教师的教育实践行为,并和教师一起探讨幼儿教育经验。通过祖辈来园互动的设置,祖辈家长们观摩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及时掌握了幼儿在园的实际情况,结合幼儿在家的表现,对幼儿的教养问题产生了新的认知。

例如,白沙中幼举行了祖辈来园互动活动。本次活动,班级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活动兴趣制定内容、精心准备,活动安排动静交替。在活动中,教师不是每次都用语言直接告知祖辈家长该如何教养幼儿,而是在一次次的互动中给家长做隐形示范,指导家长该怎样教养幼儿。观摩结束后,还召开了简短的班级交流会,祖辈们认真听取了孩子平时在园的各种情况反馈,并与老师交流了在教育孩子方面遇到的困惑。最后,祖辈家长也对幼儿教师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并反思、调整了自己对幼儿的教育行为。这样的师幼陪伴让祖辈家长豁然开朗,原来高控下的陪伴,往往会遏制孩子的个性,使孩子不敢大胆去尝试,束缚了孩子的天性;原来有距离的陪伴才更有效、更科学,鼓励比手把手地教更有魅力。

四、举行祖辈育儿活动,园外常态化延伸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认为“生活即教育,应该将教育融入到生活中去”。在生活中提炼出的育儿经验是帮助祖辈提升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祖辈最容易接受的直接学习途径。因此,我园将育儿主题活动作为家园共育的形式之一。育儿主题活动是指让祖辈家长走到园外的生活中去,在生活实践中让祖辈学习好的育儿方法和经验。在育儿主题活动中,教师可以挖掘祖辈教育优势,发挥祖辈教育资源,让优秀祖辈家长作为活动组织者,发挥祖辈家长教育潜能,以祖辈家长的思维转化其他祖辈家长思维,更容易获得祖辈家长的认可。丰富的育儿主题活动,是调动祖辈家长教育优势和提升祖辈家长教育素养的有效途径。

获得教养的途径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积极自我概念;父母教养方式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035-02

一、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的影响

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式以及传达给儿童的情感态度的集合。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其子女的人格特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近年来的研究表明[1]:父母积极的教养方式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消极的教养方式容易使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父母对大学生的情感温暖、理解、支持、肯定等教养方式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相反,父母对大学生的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等教养方式则容易使大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今的在校大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身上承载着两代人甚至三代人的希望,从小就是整个家庭的中心,父母的宠爱和希望使他们享有在家的特权和较高的家庭地位,养成了他们时时处处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定势,不懂得关心和体谅他人,桀骜不驯、标榜个性、自尊心极强,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极易产生自卑和失落感,甚至引发其他的心理问题。

家庭教育是学生接受教育的第一步,不当的家庭教育和父母教养方式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在很多家庭中都存在父母过度干涉,过度保护的问题,一切大包大揽,替孩子做各种决定,对孩子的愿望和感受不管不顾,更是剥夺了孩子自由选择,培养决断力的机会,这样的教养方式培养出的孩子,较容易产生叛逆或依赖的倾向,在人格独立方面,容易产生问题。

二、大学生积极自我概念的发展及特点

大学生的生理发育不断成熟,心理发展也随着生理的成熟不断发展,他们由原来的较多关注外部影响,发展到更为关注自己的内部需求。大学生活环境相对宽松自有,大学生有了更多的机会与社会接触,随着大学生社会生活的范围不断扩大、社会生活的内容不断丰富,他们的阅历、经验和认识不断地深入,从而更能引发大学生对自我的认识和探索,所有的经验和经历都会成为宝贵的资本,成为大学生对自己的人生、理想、行动、计划等进行更认真、深入思考的基础和材料。

大学生积极的自我概念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自我评价的积极程度高,并能够经常性的对自我做出肯定的、积极的、正面的评价。

(二)自我认识冷静、客观。能够客观的看待事物间的关系,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对自己进行分析和认识。

(三)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在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保持平衡与统一。

(四)对自我的认识和分析清晰明确。对自己各个方面的认识是清晰的,是确定的,而不是模糊的,不确定的不稳定的[2]。

三、构建积极自我概念消除父母教养方式的不良影响

(一)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提高自我效能感

大学生除了学习理论知识,还需要学以致用,在实践中检验并深刻理解,灵活运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活动,不仅可以使大学生对自己学习进行进一步的深入实践,更可以开阔大学生的视野,培养实践能力,为学生在实践中加强对自我的认知,提高自我效能感提供了有效的途径。我们这里所指的实践活动,不仅仅指学生在校园外的社会实践活动,而是指除了课堂学习外的一切活动,既可以是校园外的也可以是在校园内的社团活动,还可以是对专业外的其他学科的探索或对本学科专业的更深度的拓展研究。当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之中,取得了经验和知识,实践个体就会对自己的活动进行积极的评价,获得满足感和进一步前进的动力,其积极地自我概念也会相应加强,当学生自我效能感获得满足时,其自信心和积极向上的心态会帮助学生摆脱家庭教养中不恰当的负面的影响。

(二)通过正强化给予学生更多鼓励,增强学生自信心

学生不仅要靠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努力来构建积极的自我概念,消除父母教养方式对自己的影响,更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正强化的手段,不断的给与学生积极正面的评价和鼓励,帮助学生掌握养成积极的自我概念的方法,进而培养自己的自信心,增强自我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形成自己独立的人格特征,降低父母教养方式对自己的影响。

教师除了在课堂上可以通过设计课堂情境帮助学生构建积极自我概念,在平时的课外活动和各种实践课程,主题班会、讨论课等活动中,对学生的积极表现,要及时给予反馈,不要吝啬褒扬的话语鼓励学生。同时,要注意引导周围其他同学对变现积极、优秀的学生表示赞同和支持,以增进同学间的相互肯定、相互鼓励,进而促进学生之间正面评价的产生,增强学生自信心。

(三)对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需求分别采取相应的策略

大一新生入校面临新环境、新生活,告别了高中学习生活中的紧张气氛,很多学生会产生不适应的感觉,面对新环境,他们必须自己去适应,去调节,逐步的融入新的生活,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能会遇到很多问题,如不适应学校生活、不适应新的学习方式、不适应新的人际关系、不适应新的时间安排、不适应新的生活节奏等。对大一新生我们主张采取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适应性的训练,运用谈话法与学生进行谈心,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把握学生真实的心理状态,帮助学生构建积极自我概念,引导学生迅速适应大学生活,减少由于远离父母,没有家人照顾所不适应带来的心理压力;大二学生学业压力较大,要注意引导学生做好学业规划,同时要注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大二学生我们主张通过开设素质拓展课程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增强学生之间的信任和团结协作精神,并通过素质拓展课程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健康的自我人格特征;大三、大四的学生在适应了大学生活后,能够比较冷静客观的认识自己、看待问题,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更深的层面来分析处理问题,也能够更加清醒的认识自己,在父母的期望和家庭的安排,都要给予考虑,尤其是在父母的安排与自己希望的发展方向不相符时,就要更加慎重,做好选择。要帮助、引导学生确定目标,寻找前进的方向,面对今后的道路,是选择考研继续深造,还是选择就业,都要提前做好规划。我们可以通过设立职业规划辅导课程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理想,并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特点和将来的发展前景,引导学生做好人生和职业规划。

四、组织学生参加互团体,改善学生社交问题

社交关系问题是大学生完成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父母过于严厉和过度保护的教养方式,会导致大学生在社会交往方面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如过分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对他人的关怀和理解,对外界和他人过度戒备等等。当前大学生面临的社交关系主要包括舍友关系、朋友关系、亲子关系、师生关系等。学生个体参加团体活动,受到别人的接纳,可以使个人感到在整个社会关系中得到接受与肯定,提高个人的价值感。同时,在团体互助活动中适当采用移情等方式可以帮助学生体会社交关系中对方的感受,帮助学生加强对外界的信任,降低家长过度保护、过度干涉、大包大揽等教养方式对学生造成的影响,并通过学生间、师生间、亲子间的平等互动与沟通,拉近彼此的心灵距离,建立良好的社交氛围。

参考文献:

[1]刘佰桥,陈秀敏,王希海.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社会心理科学,2009,(6):107-111.

[2]周海渤,张倩.以课堂教学为途径,培养大学生积极的自我概念[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1-2.

[3]杨文新,李泫永,张利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原因及教育对策[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9):357-359.

[4]李瑾,周海渤.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应对方式的关系及影响因素[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12):1382-1384.

获得教养的途径范文第4篇

一、创设导入情境,构建精彩语文课堂

上课伊始,我们只有通过精彩的导入创设精彩的语文课堂情境,通过精彩的语言等营造精彩的语文课堂氛围,学生才有可能自觉地进入精彩的语文教学课堂,并展开精彩的多向思维去品味、欣赏、感悟文本等,继之提升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和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

比如,执教的《沁园春·长沙》时,可以采用具有浓浓秋意的长沙湘江橘子洲头图片进行导入,引导学生将之与在《沁园春·长沙》中所描绘“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美秋景进行精彩的诗画转换鉴赏,继之引导学生在“诗是流动的画,画是静止的诗”的鉴赏活动中多维度地与作者展开对话,继而感知对美丽祖国的无比热爱与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情怀,为构建精彩的语文教学课堂打下良好的基础。

可见,教学时教师采用有利于学生理解文本与情感体验的诗意般精彩的导入手法,可以调动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效率,为构建精彩的语文教学课堂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创设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多向思维

课堂教学时,以问题创设教学情境,是语文教师惯用的手法。因为创设问题式教学情境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中心、以激发学生多向思维、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创新探究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方法,是一种由教师预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或者小组合作探究后得出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这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索欲望。

如执教赫尔曼·黑塞的随笔《获得教养的途径》时,我就预设了下列两题激发学生的多向思维:

1.在《获得教养的途径》中,作者认为获得教养的途径是什么?其理由?

2.我们获得教养的途径并不止于文章所阐述的那个方面,一定还有别的方面。请为这个观点补写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

顿时,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立刻感慨万千,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

大自然也是我们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之一。大自然物质丰富,胸怀博大,景色美丽。每当我们走进大自然,就会感到人类的渺小与自私,就会主动调节自己的心态,就会产生热爱自然,敬畏自然之情……

可见,课堂教学时,以问题创设课堂情境,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多向思维活动的作用,可以活跃课堂氛围,继之构建诗意般精彩的语文教学课堂。

三、创设课内实践场景,提升学生表达技能

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课内实践情境,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方法很多。比如,教学古典诗词,可引导学生给诗题补白,给诗中浓缩性大的场景补白,给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诗末补白等,都是很好的创设课内实践情境、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方法。此外,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对话或者课文中故事情节跳跃性大的段落、或者课文的结局等进行补白等,也是创设课内实践情境、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方法。

如执教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我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与联想,对诗歌中的“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几句高度浓缩的诗句进行补白,结果很多同学都将这段高度浓缩的历史故事演绎得异常精彩:

还是让我们穿越时空重温三国时期那段英雄与美人交相辉映的动人故事吧。那一年,仪表威武、英姿焕发的周瑜正值年轻有为春风得意之际,不仅迎娶了倾国倾城的美女小乔,还手握羽扇、头戴纶巾,在轻描淡写般的谈笑之间,就把强敌曹操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

可见,创设课内实践情境,既可以架设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桥梁,让学生在精美的古典诗词中感知发生在古代时空中的历史故事,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继之构建精彩的语文教学课堂。

四、创设课外实践情境,唤醒学生写作欲望

众所周知,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所以,创设课外实践情境、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教学实践依然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部分。教学时,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把在课堂学习中习得的知识经验、审美经验等构成一种认知的预设知识结构,把现有的知识经验、审美体验等作为新的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审美经验中升华出新的知识经验和审美经验等。

五、创设师生交流平台,增加学生幸福指数

学生并不缺少才能,而是缺少我们发现学生才能的眼睛;高中学生并不缺少好奇心,而是缺少我们对他们的有效引导;高中生并不缺少成功的潜力,而是缺少我们为他们搭建发挥和展示成功潜力的平台。鉴于此,我们不应该仅仅满足于对学生语文知识的传授,而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成功意识的唤醒、激励、鼓舞和分享,并以此增加学生的自信心。我们必须随时随地为学生创设相互交流、展示成功的平台。

获得教养的途径范文第5篇

1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现实表征

“父母双方或其中一方离开家乡外出工作,而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与父母(或父母一方)生活在一起的儿童。”[1]从人的成长过程来看,儿童时期是从父母那里学习社会中的道德准则、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社会群体共同认可的行为模式。对于留守儿童来说,他们无疑不能经历这个过程,这些行为模式的学习场所从家庭教育转向学校教育,从向父母学习演化为向老师学习,这样的转变对于父母与老师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却是情感和环境方面的重大变化。据相关部门的调查研究发现,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1.1性格方面。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少父母的陪伴,不能感受到本应拥有的疼爱和呵护,使得儿童变得内向孤僻;其二,情绪情感方面。成长环境的变化使得留守儿童无法融入新的环境,他们试图避免与他人交流,变得孤独、冷漠,总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看待自己与他人,不能体谅他人的情感,容易产生消极的态度与思想;其三,人际交往方面。父母的远离给留守儿童带来的是精神上的打击,他们开始对其他人产生不信任感,对他人抱有排斥的心理,没有安全感和归属感。

2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原因探析

2.1隔代监护,儿童的教养问题令人堪忧:隔代父母是留守儿童的主要监护人,父母由于外出打工,隔代教养代替了亲子教养。其一,从教养的环境来看,儿童的教养环境发生了骤然的变化,随之而来的是,儿童成长环境的变化。如有些儿童总是与父母说一些学校中发生的事情,在他们心里,这些话只能说给父母听。由此,很多儿童渐渐的变得沉默寡言;其二,从教养的方式来看,隔代父母在教育文化方面的水平较低,在面对儿童出现一些行为问题时,往往采用置之不理的态度,或者是棍棒相加的行为,导致儿童在放任与专制的两极之间徘徊;其三,从教养的关系来看,儿童与父母的关系是一种依存关系,儿童可以在跟父母接触中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但儿童与隔代父母只是种依附关系,儿童不会完全的信任隔代父母,甚至会产生排斥、厌烦的心理。

2.2寄养教育,儿童的抗压能力越来越差:留守儿童的最主要特点就是父母外出在外,儿童的监护人因父母的外出发生变更,原有的双亲教育模式演化为单亲教育模式或者寄养教育模式[2]。在单亲教育中,由于儿童只能获得一方父母的疼爱与教育,容易造成儿童的性格偏差,有些儿童由于长期缺少父爱,变的男性化或女性化,心理上存在着自卑的倾向,感觉自己不如其他的儿童;在寄养教育中,儿童由于进入新的家庭环境,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适应,有些儿童长时间无法适应寄养的家庭环境,变得不爱说话,行为孤僻。由于教养环境的骤变,儿童变得越来越孤独。在孤独初期,儿童表现为言语较少,喜欢单独行动,但随着这种孤独的逐步加深,儿童逐渐表现出情绪不稳定、遇事退缩、焦虑不安等心理问题,这些问题进一步加深儿童的孤独感,导致儿童自暴自弃,形成自杀倾向。

3留守儿童心理教育的引导策略

3.1加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干预:目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亟待解决,我们不能再以一种“无所谓”的态度泰然处之,要从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出发,加强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干预。首先,政府方面。政府要为留守儿童的家庭提供基本的物质保障,保证留守儿童获得基本的生活需求;其次,学校方面。学校的工作人员要以公平、公正的态度来看待留守儿童,建立完善的心理辅导、心理咨询机制,帮助留守儿童及时的解决各种问题;最后,家庭方面。家庭是儿童成长的港湾,父母要定期回家陪伴儿童,了解儿童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倾听儿童的心里话,为儿童的学习与生活提出一些建议。综上所述,政府、学校与家庭要建立起“三位一体”的干预模式,促进留守儿童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3.2促进留守儿童不良情绪排解: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会使留守儿童产生消极的情绪,这些情绪的不断积压会让留守儿童变得暴躁、焦虑,不利于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因此,社会与学校要积极的为留守儿童提供方法与途径,帮助留守儿童排解不良情绪。其一,社会方面。社会的关怀能够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家的温暖,当我们用亲人的身份去关心、呵护留守儿童时,会让留守儿童从心理上转变原有的消极情绪,这种用爱心感化留守儿童的方法已经成为众多社会人士关心留守儿童的基本方式;其二,学校方面。当留守儿童持有不良情绪时,他们在学校中会表现出异常行为,可能会出现不合群的现象,也可能出现其他的问题行为,如课堂中大吵大闹。学校对于留守儿童的异常行为要采取温和的教育态度,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主动地与留守、儿童沟通交流,了解儿童的内在想法和内心世界,帮助留守儿童解决生活与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3.3构架留守儿童亲子沟通机制:父母的缺失是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源所在,儿童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心理问题都是由于缺少父母的长期陪伴造成的。由此可见,父母是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问题的突破口。因此,搭建父母与留守儿童之间的沟通桥梁可以从根本上缓解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留守儿童亲子沟通机制的构架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面的努力和支持,只有大家携起手来,一起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蓝天,他们才能在蓝天下健康的成长。

4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