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克服自卑

克服自卑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克服自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克服自卑范文第1篇

当前初中学生中,心理存在自卑现象相当普遍。其实每个人在不同程度上都有自卑心理,也就是说自卑感带有一定的普遍性。自卑心重的学生,意志薄弱,总以为处处矮人一截,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他们或表现为沉默少言,郁郁寡欢;或表现为每逢测验、考试、各种竞赛时就提心吊胆,精神紧张;或表现为面对较难的科目心灰意冷,不敢主动质疑解难。也有的表现为遇到亲朋好友、昔日同学问及学习成绩时,认为难以启齿。那么,教师如何指导青少年克服自卑感呢?

首先,要了解青少年在自信方面的特点。人的自信心,是随着个人成长自我意识的逐渐觉醒和日益增强而发展的。到了初中阶段,青少年的自我认识与自我评价的能力提高了,自信增强了,青少年学生特别期望能有机会表现自我,展现自己的各方面才能,显示自己,关注自己的外貌形象,非常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一方面存在很强的依赖性,另一方面他们有一定的独立性,自己认为自己是“成人”,所以他们希望他人尊重自己,尤其是希望家长及老师理解、尊重自己。

其次,要认真分析学生产生、缺乏自信的原因。中学时代是人生的花季,可为什么有些同学常常生活在自卑的阴影中呢?从客观上讲,一般有以下几种原因:

自身条件的缺陷。如外在形象、成绩不如意、家庭生活条件不好等都可能他背上失败感和落后感的精神重负,从而产生自卑感而缺乏自信心。

好胜心受到挫折。大多数学生都有很强的好胜心,希望各方面能超过别人。对于竞争,他们往往抱着“只许胜,不许败”的偏执想法,一旦受到挫折,就很容易灰心丧气,从而产生缺乏自信的心理。

自尊心得不到满足。自尊心是鼓励人奋发向上的动力,是使人自爱、自信、自强的源泉。如果一个人的自尊心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就极易走向反面,导致自卑。

有利的环境发生变化。每个人都希望拥有一个能帮助自己进取的环境和条件,一旦这种有利环境和条件受到影响,发生变化,自己的努力为受到认可,就容易使人对将来失去信心。

上述情况,很多同学都会碰到,但并非所有碰到这些情况的同学都会自卑。同样的挫折和失败,同样的客观条件,可以产生自卑而失去自信心,也可以成为鞭策、激励人奋发向上的动力。因自卑感的产生而失去自信心,除了有客观因素外,还有内在的心理根源。

性格软弱。这是产生自卑心理的重要心理病源。性格软弱的人,一旦遇到困难或身处逆境时,就会束手无策,一蹶不振。当在与人交往中受到挫折时,便认为人与人之间没有温暖,只有冷漠,他们在困难、失败、委屈、病残等逆境面前表现出灰心、悲观的情绪,而不是选择自我反省、抗争、拼搏的心态。

对自己缺乏正确的认识。有的同学好高骛远,志大才疏,要求过高过急,大大超过自己力所能及的水平,这样极易产生“失败感”而自卑。有的同学只看到自己的短处,而看不到长处,以己之短比人之长,明明是某个方面不如人,也会看成所有方面不如人,在任何方面都树立不起信心,不战自败。

由此可见产生自卑而失去信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缺乏自信的人,往往自认为被人瞧不起,显得沉默寡言、胆小怕事、瞻前顾后,造成事实上被他人冷漠。别人对他们的轻视态度正是由他们的自卑和逃避行为造成的,他们的轻视态度又会加剧他们的自卑心理,如此必将形成难以自拔的恶性循环。这对青少年的成长是十分有害的。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克服学习中的自卑心理,树立充分的自信心是十分重要、十分必要的。具体方法,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不要妄下结论。教师不要轻易说出诸如“你这样下去毫无出息”、“你永远一件事也办不成”等这样的话,因为这非但起不到教育的效果,久而久之,反而会使学生感到自己是个“无用的人”,认为自己怎样努力也没有用,因此产生自卑感。

少与他人的优点相比。有些教师常用这个学生的弱点与别的学生的优点相比,不停地唠叨:“你看某某同学,你的数学比某某同学差10倍。”“你画得还不如人家小朋友”等,教师想以此激励学生进步,而结果是使学生认为自己很笨,不足之处成了他沉重的心理包袱。

多发现“闪光点”。把学生的过去与现在比,往事与彼事比,就会发现他在某一方面或某件事上有进步,有提高。我们要及时发现这些“进步”与“提高”,并不失时机地对学生予以表扬。应向学生指出,自信是靠克服障碍、培养意志品质来获得的,也靠一次次微小的成功来增强;使学生认为自己也能取得成绩,就增强了学生取得更多、更大的成绩的希望和勇气,学生的自卑感就会悄然退去。

增强“你行,我也行”的观念。教师一方面要让学生知道,只要付出,就一定会有一分收获的道理,以此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掌握互补技能,让学生明白,在生活中,兼具多种能力的人只是少数,人各有长短,要扬己之长,补己之短。让学生不要为没有聪慧的头脑而自卑,不要为没有俏丽的脸庞而失落,只要在人生的道路上执著地追求,就一定会给自己的青春写下一串串闪亮的感叹号。

满足、引导学生的自我表现欲。自我表现欲是青少年时期最主要的欲望之一。自我表现欲受到压抑时,学生就会产生自卑感。教师不要只用聪明、学习成绩好等展现学生的自我表现欲,要尽可能让学生在特有的优势方面如体育运动、集体劳动等充分地满足学生的自我表现欲,逐渐克服他们的自卑心理。有的学生自卑感严重,对进步没有信心,甚至有破罐子破摔的心理。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学习成绩不好,在学校和家庭均受到一定程度的歧视,缺乏信心。另一方面,他们有一定的自尊心,希望得到他人的鼓励、表扬,如果经常受到批评,就会加重他们的自卑感,容易自暴自弃。

帮助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树立自信心,是克服自卑心理的关键所在。在困难和各种挫折面前相信自己能力的人,就不会自暴自弃。最近日本教育界的一项研究表明:最好不要在学生作业本上打“X”号。“因为这样会损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打“X”号达不到引起学生注意及修改的目的,相反只会使学生在心理上受到打击。他们认为,最好在学生做错的地方打圈或划个线,让他改正即可。苏霍姆林斯基总结自己几十年的教育经验,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要注意保护儿童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所以,在教育实践中,他较注意对学生的鼓励和表扬。

克服自卑范文第2篇

虽然有个别孩子的自卑心理随着年龄增长可以逐渐减轻或消失,但是如果不加调控,对孩子的危害很大,因此,作为家长应该注意孩子的心理发育,及早发现孩子自卑的苗头,及早调整孩子心理,为宝宝建立自信。

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

自卑心理是一种因过分的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自卑的人,往往不切实际地低估自己,只看到自己的缺陷,看不到自己的长处。自卑,会使人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丧失前进的动力,会影响人的一生的发展。

孩子自卑心的产生,主要有六个原因:

1.由于目标定的过高,连遭挫折的打击,使孩子心灰意冷。

2.家长常常拿别的孩子的长处与自己孩子的短处相比,使孩子老是发现自己的劣势,以致造成不良的自我暗示。

3.父母对孩子苛求过严,孩子稍有失误,父母就大加指责,甚至打骂,久而久之,造成孩子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形成一种自卑的自我评价系统。

4.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对孩子的一切包办代替,孩子缺乏表现自己的机会,不能体验到成功带来的自豪感,形成自卑心理。

5.孩子的一些起码的精神需要和物质需要得不到满足。有些孩子在集体中被冷落、被轻视、被嫌弃,得不到同伴的友谊,从而伤心自卑。有的孩子家境贫寒,在日常生活的物质需求方面不如别人,也可能导致孩子的自卑心理。

6.因为自身存在生理缺陷。如有的孩子先天残疾,长相丑陋,也可能造成孩子的自卑。

如果一个孩子的自卑心特别强,他认为自己的相貌不够出众,他觉得不会有人喜欢他,他觉得自卑;他认为自己的学习成绩不够突出,认为老师会讨厌他,他觉得自卑;他认为自己某天穿的衣服不够漂亮,他认为别人会笑话他,他觉得自卑。总之,他认为他的自卑都是有理由的。所以,他不喜欢说话,不喜欢言笑,常常一个人默默地关在屋子里,自己疏远了别人,还认为是别人疏远了自己,这就更有理由自卑了。

怎样帮孩子克服自卑心理

及时肯定和赞扬孩子的优点当孩子有了好的表现,取得了一点成绩,做了一点小事,父母都应给予及时的肯定。适当的鼓励会使孩子的心情兴奋而愉悦。因为幼小的孩子往往是通过别人的眼睛来认识自己的价值的。家长的表扬、肯定,对孩子的志向、情感、行为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其实就是渴望得到赏识和尊重,赏识你的孩子,就会使孩子树立信心,使孩子在内心萌生“我是好孩子”的意识。而一味地抱怨只能使孩子自暴自弃,在“我是坏孩子”的感觉中沉沦,从而销蚀了他的生命活力。

让孩子参与安排、主持家庭事物家长可以有意识地改变一下家庭里的主从关系,让孩子安排周末活动计划,安排节日家宴的菜谱,决定家里购买家电的品牌,参与房间布置的设计,让孩子有“当家”的感觉。这样,孩子在参与安排、主持家庭事物的过程中会体验到自己的价值,自信心也会逐步提高。

让孩子在课堂上大胆发言上课不敢发言的同学,多数并不是不会,而是因为缺少自信。他常常这样想:如果我答错了,同学们会不会嘲笑我?等下一次有把握时再发言吧。于是他会变得更加胆小。其实他错了,因为即使他答得不对,老师一纠正,他会记得更加牢固。所以应鼓励孩子主动发言,争取第一个发言。

让孩子走路挺胸抬头如果仔细观察人走路的姿势,就会发现,人走路的姿势能反映出这个人的心态。自信的人走路往往挺胸抬头,自卑的人走路往往弓腰低头。所以,走路时,你只要把胸挺起来,把头抬起来,就会促使你产生一种自信的心态。“抬起头来”意味着对自己、对未来、对所要做的事情充满信心。任何一个人,当他昂首挺胸、大步前进的时候,在他心里就有了诸多的潜台词――我能行、我的目标一定能达到、我会干得很好的、这点小小的挫折对我来说不算什么。人的内在心态可以外显在人的行为上,人的行为也可以反作用于人的内在心态。

让孩子谈话时用眼睛注视对方和别人谈话时,能正视别人,看者对方的眼睛,就等于告诉对方:我很诚实,我相信你,请你也相信我!它既能给自己信心,也能赢得别人的信任。

让孩子面对高山或田野大喊大叫如果你的自己的孩子胆小怕事,说话声音像蚊子叫,你不妨带他去登山或郊游,面对高山、田野,你可以让孩子尽情大喊大叫,这时他会感觉到自己的声音十分洪亮,发现自己原来也很自豪的。

让孩子扬长避短要让孩子知道任何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要让孩子扬长避短。家长不要经常唠叨孩子的短处,而要经常提到孩子的长处。不要拿自己孩子的缺点和别人孩子的优点比,越比孩子就会越自卑。

克服自卑范文第3篇

首先学会分析学生自卑心理产生的各种原因。所谓“自卑”,就是指自己看不起自己,或者过低的评价自己的一种心理状态,是性格不健全的一种表现。主要来源是过分地看重自身的短处,而对自己的长处,则缺乏足够的认识。青少年学生产自卑心理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而言主要有这样几种:第一,由于生理或智力的缺陷所致。第二,家庭教育方式不当或缺乏家庭温暖而导致学生自卑。第三,由于过去遗留下来的心灵创伤所致,内心长期焦虑不安,致使情绪低落,不敢往人前站。第四,原本充满自信,遭受挫折事却一蹶不振,自暴自弃。第五,在同别人的比较中,感到自己“无能”,从此心灰意冷,自怨自艾而自卑。

其次,针对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的不同原因有的放矢,因人施教。由上述原因分析可知,学生产生自卑心理是复杂的,即决定着其转化工作的艰巨性。作为班主任要作好这项工作,就要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付出辛勤的劳动,做好深入细致的心理疏导。从总体上讲,班主任在工作中首先对这些学生做到知心、贴心、热心、关心,做他们的良师益友,建立起亲密的师生关系。必要时与家长或监护人取得联系耐心帮助和教育他们,让他们从自卑心理逐步走向健康向上的心态。具体地说,要使他们克服自卑、超越自我可采取以下的办法:

1.教育学生用积极的态度对待自身的不足,克服消极的自我暗示。全面否定自己,因此,班主任应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指导、教育学生。

克服自卑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高职学生 英语口语 自卑情结 成因 教学策略

一、高职学生英语口语的自卑现象

(一)自卑情结的概念。

自卑情结是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一个重大发现。阿德勒认为,所谓“自卑情结”是指“一个人在面对问题时而无所适从的表现”。“自卑情结”体现在学习上,便表现为经过多次失败或不甚明显的进步,产生动摇、消沉、反感、失望以致放弃。

(二)自卑情结的表现。

笔者长期担任高职学生的英语教学工作,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大多数高职学生在英语课堂尤其是口语课上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自卑情结。20世纪70年代以来,语言教学研究的重点从研究怎么教转向如何学,其中一个重要课题是关于造成学习结果差异的学习者个体因素。在这一背景下,研究人员关注情感因素(如态度、动机、焦虑、自卑、自信等)对语言学习的影响,但探讨中国学生在外语学习中自卑现象的文章尚不多见,而研究高职学生英语口语的自卑现象的文章则少之又少。因此,深入研究高职学生英语口语的自卑状况、产生原因及调适策略极有必要。

二、“自卑情结”成因分析

探讨引起英语口语自卑的原因对于帮助学习者克服英语口语自卑的策略具有重大意义。分析高职学习者英语口语的实际情况发现,高职学生口语学习心理障碍可能来自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

(一)主观因素。

英语口语学习中有“自卑情结”的学生往往是那些在个体学习差异中总处于劣势的群体。因此,分析英语口语学习中“自卑情结”的成因应从个体英语学习的差异入手,即学习者之间在学习活动中存在的差异。而在英语口语的学习上,这些差异主要指学习者的认知、学习动机及性格等方面因素。

1.认知因素。在外语学习中,有的个体应付自如,游刃有余,而有些却反映出很大的困难,这表明个体在学习外语能力方面是有差异的。研究显示,大多数英语学习成功者往往是那些外语能力倾向接近或高于平均数的学习个体,而英语学习困难学生中有一部分就是那些外语能力倾向偏低的群体。阿德勒认为没有任何人能长久地承受失败的打击而无动于衷,因此当外语能力倾向偏低的个体付出太多而无明显回报时,自然会对英语学习产生失望、动摇乃至陷入“自卑情结”。其次,口语的学习还与学习者的“认知结构”有关,即学习者记忆中预存的一套有组织的知识。它能把新学到的知识归纳进去,因此获得一个新的事实或一系列新的事实,对于在记忆中具有一个较大的预存知识结构的学习者来说,要比那些只具有少量预存知识的学习者更容易些。所以,对那些基础差、预存知识结构少的学生而言,口语学习一定会吃力费劲,收效甚微。

2.学习动机。动机差异导致个体学习差异。传统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各种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学生的学习也是由一定的动机所支配。在学习活动中,动机具有加强学习的作用。学习动机强的个体较学习动机弱的个体,更能坚持学习,学习效果更好。高职院校学生大多数认为自己毕业后从事技术工作,英语口语用处不大,而且高职院校学生不存在过英语四、六级的压力,有些院校虽也要求通过英语应用能力考试,但都不涉及到英语口语的测试。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生认为既然口语交际能力没有硬性的考量,那么练也白练,耽误时间。于是,他们失去了英语口语学习的动力,反映在具体行为上则是:对英语口语学习毫无积极性可言,学习态度懒散,得过且过,自我控制力差。消极的学习态度必然导致英语口语学习的失败,经历了屡次挫败的学习个体势必会陷入英语口语学习的“自卑情结”之中。

3.性格因素。心理学家认为,尽管人的性格千差万别,但从行为表现来说大体可分外向型和内向型。性格内向的学生在语言表达上与性格外向的相比明显存在着差异。二语习得研究成果表明:在绝大部分情况下,外向型性格的学习者比内向型的学习者更容易在外语口语学习中取得较好的效果。外向型的学习者愿意和他人交流,乐于冒险、尝试,较为自信,不害怕在口语中犯错误。内向型的学习者则不太愿意和别人交流,即使心里有话也表现为不主动,害怕在口语表达中犯错,怕遭到别人的批评和嘲讽。学生往往出于对自尊心的保护,不愿意在课堂上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如再遇到否定的评价则会变得更加内向、自卑。

(二)客观因素。

造成学习者英语口语自卑情结的客观因素有很多,笔者仅从家庭背景和学校两个层面进行探讨。

1.家庭背景。不同的家长对教育采取的手段和评价是不同的。因此,他们对于子女在英语学习中的期望、要求及态度也是不同的。如果家长不了解学习个体的英语实际学习情况,一味过高要求“英语学习困难学生”,动辄责骂,就会使学习个体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从而陷入“自卑情结”。其次,高职生源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农村,农村师资短缺现状造成了农村英语教育,尤其是口语教学相对城市落后很多。相对于城市学生,农村学生普遍英语成绩偏低,特别表现在口语方面,如果这种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善,这部分学生会陷入英语口语学习的“自卑情结”。

2.学校因素。首先,高职学校的学生一般分为三种:一种是在高中阶段基础比较薄弱,无望进本科学校的;一种是高考失败达不到本科线的;另一种则是一些中专生、中职生和技校生。这些学生在面对本科学校尤其是重点大学的学生时,都有一种自叹不如的自卑感。其次,高职院校普遍重视专业技能而忽视英语这门公共课,尤其是英语口语课,缩减英语开设的时间,很多院校英语普遍执行大班上课,学生的口语无法得到训练。长此以往,这就让英语基础本就薄弱的高职生陷入对英语口语学习的无尽失望之中。再次,许多高职学校对英语学习困难学生的成因认识不足,过分强调学习个体的学习动机、个人努力程度、学习态度等主观因素,而忽略了学习个体的英语能力倾向以及生理、心理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学校往往对所有学习个体采用同一种评估与衡量标准,抹杀了个体各异的进步,对弱势群体要求过高,造成他们自知无望而陷入无穷的自卑。

三、克服自卑的教学策略

要克服高职学生英语口语学习中的自卑情结,需要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作为教师,必须在口语教学中培养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增强他们的自尊和自信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其建立英语口语学习的心理优势。

(一)强化学生加强口语学习的内部动机。

哲学上说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强化学生口语学习的内部动机是降低学习者语言自卑的根本出发点。随着国际往来的日趋普遍频繁,社会对学生实际使用英语进行涉外交际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既是社会的需要,也是个人价值实现的需要。同时说的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读写的能力,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虽然各有其相对独立的训练办法和途径,但它们有时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而在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获得优秀的学生可以参加口语考试,这正说明了英语口语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口语学习的重要性,有了内部动力的支持,学生就会从主观上要求自己积极参加课堂上的口语活动,从而在更积极的层面上降低自卑程度。

(二)降低起始难度,开展分层次教学。

鉴于高职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较差,而且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应当降低起始难度,开展分层次教学。不少高职学生来自职业中学,他们有的在高中阶段就没有认真学习英语,而口语训练就更谈不上,有的在中学阶段就已经对英语产生了畏难心理。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在起始难度上适当降低,放慢教学初期的进度。通过合理的难度使学生在学习初期能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从而消除畏难心理,减少语言自卑的产生。教师应通过分层次教学来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不同需要。

(三)营造积极轻松的课堂环境。

课堂是教学的主要渠道,教师应当改变教育观念,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通过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缓释学生的自卑情感。在英语课堂上教师要做大量的工作来优化课堂。一方面,采取措施使课堂生动有趣,让学生乐于上英语课。教师应在课堂上安排多种多样的形式,通过时间分割,每项活动的时间都不长,使学生感到时间过得很快。除讲授课本内容,还要安排一些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活动。例如:每次课安排学生用英语轮流报告班上的出勤情况;汇报当天的天气、新闻或讲述一个有趣的英语故事。由于学生课前大多做了充分准备,所以这些活动锻炼了学生的英语口语和听力,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另一方面,运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内容制作图文并茂的课件或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给学生播放一些英语经典电影片段及内容健康的最新英语大片。

(四)丰富英语课外活动。

英语课外活动是整个英语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必不可少的形式。高职院校学生会可协助英语教师定期举办英语演讲比赛、英语兴趣小组、英语口语比赛、英语歌曲比赛、英语小品比赛等活动;要充分利用外教资源,由他们来定期举办英语讲座;每周的英语角,外教也应在场,带动学生说英语。

总之,高职学生英语口语学习中的自卑情结是由多因素造成的,因而要消除自卑情结,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并非一日之功。它不仅需要教师实施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而且需要教师在思想上给予充分的重视,对学生进行长期的心理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这样才能达到口语训练的预期目的,确保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阿德勒著.黄光国译.自卑与超越[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5.

[2]张思中.张思中外语教学法理论探讨与实践[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3.

[3]李小祥.论大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10.

克服自卑范文第5篇

自卑是个体由于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或其他某些原因引起的自我轻视和自我怀疑的态度体验,表现为自我评价偏低,担心失去他人尊重,看不起自己,从而导致自信心缺乏和自我效能感降低的心理状态。虽然自卑在大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但高职高专学生由于高考失利、学习能力欠缺、对学校及专业的不满和对就业前景的担忧等因素更容易陷入自卑这一心理状态,导致自我评价过低、缺乏自信心和较低的成就期望,往往导致在某一事件失败的基础上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作出普遍性、不合理的否定和歪曲评价,长期持续以至产生一种严重的自我失败感,阻碍了自身各方面潜能的正常发挥和能力提升,影响了心理健康水平,降低了生活幸福感,影响了学习、生活和自我成长的顺利进行,从而影响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因此,如何针对高职学生这一高校弱势群体采取切实合理、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途径来帮助其克服自卑心理,促进其心理健康和自我成长是从事高职高专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和值得深入研探的问题,也是一个极具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的课题。

多元文化主义是继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思想之后产生的影响心理学的第四股重要思潮[1]。其理论主张重视来访者的文化背景及文化结构,主张承认差异,尊重多元,改变了传统心理学将个人与文化分离的现实,从多元的角度看待当事人的问题,采用有弹性的和多样化的方法,使求助者有更大的选择余地。同时多元文化咨询理论强调辅导的情境导向,重视文化变量的影响,参照当事人的文化背景解释其认知、情绪和行为问题,并依据文化差异调整辅导和治疗方法,使心理咨询与治疗从传统的以问题或疾病为中心的模式转向了以文化为中心。其意义在于,它促使人们正视传统西方心理学一元文化的局限性,和受实证主义科学观和方法论影响形成的偏重研究客观性和一般规律,而忽视心理与行为的文化历史属性的多样性,有利于理解和挖掘不发达社会和弱势群体中心理咨询方法和途径,克服文化偏差[2]。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针对自卑这一问题的相关研究主要采用人格特征差异及培养、压力应对、焦虑干预以及心理分析等方法进行调适,基本上沿袭了西方传统心理咨询理论和方法论规范上,对多元文化价值取向的引导和培养较为忽视,特别是针对高职高专学生的自卑心理批判性借鉴西方体系的基础上整合多元文化理念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还很欠缺[3]。此外,目前针对自卑心理的咨询和调适方法多采用量化的、还原论的、因果决定论的研究方法,这些方法基本上沿袭了西方传统心理咨询理论的价值规范和科学主义方法论,忽略了多元文化的价值取向的引导和培养,片面追求研究的实证效度。许多心理学家已经意识到,科学主义的方法论导致心理健康领域的文化迟钝和理论发展的局限,而多元文化心理咨询理论关注对象和群体的不同文化背景差异,强调要更好地理解来访者的文化,根据不同文化背景和价值观,采用多样化的途径有效整合各种咨询治疗方法以更好地帮助来访者,也更有利于提升来访者的自信和心理健康水平。因此,积极整合多元文化心理咨询理念探索针对高职高专学生这一高校弱势群体自卑心理的教育教学方法是非常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的。同时,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院校各专业学生的必选课程,覆盖面广、渗透力强,因此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引入多元文化咨询理念,本着“尊重、鼓励、理解、成长”的原则,采取切实有效的、多样性的教学方法来帮助高职学生克服自卑、提高自信,对于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无疑是非常有益的探索。

二、 研究内容与研究假设

(一) 研究内容

本课题在调查分析我校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实际特点和普遍问题,选取克服学生自卑心理的提高和改善作为本研究的重点,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和实践活动中吸收多元文化心理咨询理念,通过教学实验干预,结合心理测量和统计分析方法,来验证常规教学方法和以多元文化咨询理论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对高职学生克服自卑心理的影响。希望通过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探索一种适合高职学生特点、能有效克服和改善学生自卑心理的基于多元文化咨询理念的心理健康教学方法和模式,帮助高职学生树立乐观自信、自我悦纳的良好心态,克服这一特殊群体普遍存在的自卑心理及其消极影响,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和成就动机的形成,进而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 研究假设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教学中采用基于多元文化咨询理论的教学方法较常规教学方法能更有效地帮助高职学生克服自卑心理,树立乐观自信、自我悦纳的良好心态,有助于高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 研究步骤

(一)前测及分组

课题组在文献查阅,资料收集,量表选择和教学素材准备等前期工作基础上,从我校一年级2011级参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习的班级中进行实验对象分组教学安排。具体操作是从在我校一年级学生中随机选取两个实验班(105人)、两个对照班(123人),对所选取班级进行“自卑心理诊断量表”测试,通过前测显示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学生在自卑水平上得分基本一致,无显著差异,然后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教学实验干预对照研究, 实验设计采取实验组、控制组后测随机分组设计。

(二)实验实施阶段

实验干预时间为一个学期,约4个月。其中,对控制组学生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采用讲授为主的常规教学方法,对实验组学生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采用基于多元文化咨询理论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其中实验组班级的具体操作和主要教学方法如下:

1、教学中引入关于心理健康的不同理论视角和价值取向,注重从西方与本土、传统与现代、科学与人文等方面拓宽学生思维和文化视野,避免形成单一刻板的心理健康西方评价模式,学会关注本土的、多元文化的心理健康评价方法和积极的自我认知思维模式。

2、注重团体心理辅导和小组角色互动,使学生在参与互动中学会交流、分享和领悟,充分感受到“自我”是“关系中的自我”、&ld quo;文化中的自我”,学会调适个人取向和集体取向的冲突,保持心理的和谐和平衡。

3、根据高职课程的特点,课程设计以活动为主线,倡导体验式、互动式教学模式,强调独特多样、突出差异个性的教学活动创设,将“教、学、做”融为一体,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4、引入心理情景剧,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情景式教学,在教学案例的选择上强调真实性、情景性、切合性,采用角色扮演的情景剧形式,使学生积极参与投入进来。同时鼓励引入大学生身边的故事和根据不同经历和文化背景所做的创作,调动同学们发现独特的经验和不同层面的自我,以此增强自我接纳、提高自信。

5、注重学生潜能和才干的发现和挖掘,通过成就故事、小组任务驱动等活动促进学生发现自身优点、展示自己的才干,提高自我效能感,克服自卑心理。

6、引入元认知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自我监控能力和自我意识的整合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规划、自我监控和自我发展能力。

7、引入心理拓展训练,培养学生集体合作、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精神理念,勇敢自信面对未来,抛弃自卑心态。

(三)后测及统计分析

学期教学结束后,对实验班、对照班同学进行AMS“成就动机量表”和FIS“自卑感量表”的测试,根据后测结果,比较分析实验组、控制组学生在自卑水平和成就动机方面的变化和差异,使用Spss16.0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研究结论。

四、 研究结果与结论

(一)对照组和实验组自卑和成就动机量表后测差异比较

将实验班、对照班学生“自卑感量表”和 “成就动机量表”的后测结果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其中“成就动机量表”根据题目内容划分为“追求成功”(1-15题)和“回避失败”(16-30题)两个纬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经过教学干预后,实验组较对照组学生在自卑感方面后测得分明显降低,和对照组学生具有显著差异;在成就动机量表得分上,实验组在“追求成功” 纬度的后测得分较对照组学生显著上升,在“回避失败”纬度的后测得分较对照组学生明显下降,显示在在成就动机量表的两个纬度上实验组较对照组都具有明显提高,并达到极其显著的差异。

(二)实验组、对照组全体学生自卑感与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纬度的相关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实验组较对照组学生在自卑感与“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两个纬度都表现出极其显著的相关,说明“追求成功”纬度得分的提高和“避免失败”纬度得分的降低是影响学生自卑感得分的重要因素。

(三)研究结论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引入基于多元文化咨询理论的教学方法较常规教学方法更能有效地帮助高职学生克服自卑心理,提高成就动机和自信心,有助于高职学生树立乐观自信的良好心态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

五、 分析与总结

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干预实验,采用注重多元文化咨询理念的教学方法较以课题教授为主的常规教学法更有效地改善和克服了学生的自卑心理,显著地提高了实验组学生的成就动机水平,达到了预期研究假设。同时,通过整个教学实验过程的实施,我们也获得了许多经验、收获和感悟,分析总结如下:

(一)注重引入有关心理健康概念的不同观点和理论取向,培养学生树立多元文化的视角和评价标准,能避免学生形成单一刻板的心理健康西方评价模式,也有利于启发同学们从不同视角发现自我并悦纳自我。如教学过程中,在介绍介绍西方心理理论的同时关照中西文化的差别,使学生逐步树立多元文化的评价标准和思考方式,介绍西方心理理论的同时关照中西文化的差别,使学生逐步树立多元文化的评价标准和思考方式。如在人格内容的教学中,通过介绍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对美国三个印地安人部落由于不同生活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最终形成了三种完全不同的人格特征的经典案例,使同学们认识到文化对人的塑造作用。另外,在量表测试教学中向同学们介绍了西方文化背景下制定的心理测量量表的文化效度问题,如我国学者用改编后的MMPI量表对中国人的测量发现在情绪性焦虑和神经质等方面中国人的平均值高于西方人,究其原因在于中国文化崇尚内隐矜持、他制他律取向,而这样的行为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是“正常”的[4],以此启发学生树立多元文化的视角,不要轻易给自己帖上自卑或“心理问题”的刻板标签。

(二)教学中注重情景创设和探究体验式教学方法的运用,能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文字、图片、音视频材料、电影片段等形式创设呈现问题情景,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意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兴趣出发,给出具有一定挑战性但学生通过努力能解决的学习任务。这样,学生通过感受问题情境,引发思考,并在任务解决中逐渐接近目标,体验到成功,通过学习的阶段性学习成果的积累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有效激发学生积极情绪体验。如在进行“自我效能感”内容的教学中,我们就利用多媒体视频引入了一个关于小白鼠“自我效能感”的心理学实验,同时在关键的三个地方设计情景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这样就把一个较难理解的知识分解为几个较为简单的知识,逐层推进,逐步深入,让学生有一种“ 拾级而上”的感觉,最后学生最后一步步推导出正确结论时,突然会有豁然开朗的欣喜,哦,原来其中的奥妙是这样,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成就感和深厚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克服学习中的自卑心理、畏难心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5]。

(三)课程设计以活动为主线,将“教、学、做”有机融合,能有效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迁移。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引入案例、互动活动、小组任务和心理训练项目,在方法上,注重情景性、参与性、互动性和多元文化视角,注重营造开放、互动、鼓励、分享和愉悦的教学氛围。如教学中通过组织成就故事、小组海报、心理情景剧、兴趣岛探究、团体心理辅导、课堂辩论赛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有效促进学生挖掘 自身潜能、展示自身才干和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传统,学会发现和欣赏他人和自我的独特之处,树立自我悦纳、自尊自信、乐观积极的心态,接纳和鼓励的氛围也很重要,能帮助同学有效地克服退缩、害怕失败的自卑心理,大胆参与、积极展示,培养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精神理念,。促进了知识理论向能力的迁移。

(四)注重结合教学内容引入优秀的中外心理励志教学素材和影视作品,特别注意发掘和利用本土优秀历史故事、名人事迹和传统文学艺术作品,一方面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陶冶塑造文明高雅的心理情趣和精神境界,另一方面有利于高校心理健康教学中挖掘整合本土化资源、促进西方心理学的本土化。同时使学生学会欣赏和接纳不同文化和风格的文学艺术作品,对高职高专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如我们在介绍音乐放松疗法时就引入了“平湖秋月”、 “翠湖春晓”等中国古典名曲的鉴赏;在讲授创新思维时,引入诸葛亮巧施“空城计”、“司马光砸缸救人”等历史故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逆向思维、求异思维等概念;在讲述自我认知和人生规划部分内容时,引入了钱学森、袁隆平等成功人士的人生故事,使心理学中关注个体的自我意识的概念和人生意义、社会价值有机融合。这些尝试也为如何在合理吸取西方心理咨询理念的同时建立适合我国国情和文化传统的本土化心理咨询教育模式的构建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六、 结语

多元文化咨询理论是随日益全球化、多元化的当代社会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个实践性极强的心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已在全球心理咨询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大大拓展了心理咨询的方法、技巧和理论,既有利于非西方社会批判性借鉴西方文化的咨询经验,也有利于认识和挖掘不同文化传统的、本土的、民俗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心理治疗方法[6],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历史悠久的国家探索适合我国国情民情的本土化心理咨询模式的建构具有很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同时借鉴和引入多元文化咨询理论对高职高专学生克服自卑心理的有效途径进行探索,对提升高职高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也具有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是一项极具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我们的工作只是一个初步的探讨,还需要更多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对此进行更进一步地深入研究,共同促进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的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学华,郑涌等 文化与心理治疗[J]中国临床康复,2006,5(10);

[2]孙东方,常永才 民族心理学研究中文化偏差的克服:向文化人类学借鉴 [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5,4(2);

[3]姬兴涛,郭金兰等 多元文化背景下高职生克服自卑心理的有效途径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3;

[4]李涛,杨寿 论多元咨询理论在我国的应用 [J]咸宁学院学报,20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