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英雄的故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这非常让人难以接受,但事实,或者说史实的确证明,在1632年,当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终于顶着巨大压力出版了《对话》,并在书中借头脑简单、思想守旧的辛普利邱之口以教皇惯用辞句,发表了一些可笑的错误言论,整个城堡被颠覆了。
曾支持他当上教皇的集团激烈地主张要严惩伽利略,而神圣罗马帝国和西班牙王国认为如纵容伽利略会对各国国内的异端思想产生重大影响,提出联合警告。在这些内外压力和挑拨下,教皇便不顾旧交,于这年秋发出要伽利略到罗马宗教裁判所受审的指令。
当然,这只是背景,关于英雄的概念,离不开伽利略随后的故事。 年近七旬而又体弱多病的伽利略被迫在寒冬季节抱病前往罗马,在严刑威胁下被审讯了三次,根本不容审辩。几经折磨,终于在1633年6月22日在圣玛丽亚修女院的大厅上由10名枢机主教联席宣判,主要罪名是违背“1616年禁令”和圣经教义。伽利略被迫跪在冰冷的石板地上,在教廷已写好的“悔过书”上签字。
主审官宣布:判处伽利略终身监禁;《对话》必须焚绝,并且禁止出版或重印他的其他著作。此判决书立即通报整个天主教世界,凡是设有大学的城市均须聚众宣读,借此以一儆百。
这是不是科学的挫败,或者说,这是英雄的坠落。故事绝非如此简单,伽利略的学生,他的追随者们纷纷奔向街头,要求释放伽利略,要求解放科学,将真理洒向人间。那是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整个城堡像被点燃一般,有人说,天主教害怕了,教皇甚至夜不能寐。
伽利略被推向了英雄的圣殿,他的号召力似乎一夜之间超越了科学界,成为整个国家的典范。难道我们可以否认他是一位英雄?谁敢否认他是一位英雄,从任何的角度。
可是。
当我们的英雄——伽利略。他出来时,他的学生,他所在国家的公民冲过来:老师,你顶住了?你终究是顶住了。你们知道吗?你们能够想到伽利略的回答吗?不,我招了。
所有人都震惊了,为什么?为什么如此地软弱。伽利略显得很平淡,说,因为我怕挨揍。震惊化为愤怒,矛头瞬间转向。他的最得意门生甚至大声疾呼,没有英雄的国家真不幸!
一部“英雄”电影,荡气回肠,让我们领悟到侠骨柔情、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一个民族需要英雄,英雄是民族精神和气节的凝聚和体现,同样的,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也应该有自己的“英雄”。
中国的企业有很多自己的英雄?提起倪润峰,大家就想到“长虹”,提起张瑞敏,大家就想到“海尔”,提起柳传志,大家就会想到“联想”,中国很多成功企业的背后都有一位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他们是企业的一种标志,为企业的创办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英雄是一面旗帜,指引大家前进,如果缺乏了这面旗帜,大家就会觉得失落,没有了目标。尤其是在社会和企业处于发展期、转型期、困难期的时候,更需要有英雄挺身而出,带领大家奋发图强。同时中国人自古就有“英雄”情结,都希望自己能成为英雄,所以中国的很多企业家,都喜欢做大作强,努力把自己塑造为英雄形象,中国许多企业的老总在企业快速成长后马上多元化就是有力证明。
但也有人说,如果一个企业家的名气超过了企业,那这个企业就很危险了,因为企业运作靠的是团队、制度、流程,过多的突出个人可能会导致企业个人崇拜和官僚主义的蔓延,导致企业经营的失败。中国也有不少企业“英雄”名不副实,昙花一现。
有些企业就明确表示不搞“企业英雄”,比如新疆的德隆集团,就宣称自己是一个没有企业英雄的大集团。德隆集团有一条规矩,坚决不突出个人,他们坚持集体英雄主义原则。正因为如此,德隆集团成为一个没有英雄的企业。其实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德隆这种独特的企业文化反映了他们对“英雄人物”的另外一种理解,就是“平凡英雄、大众英雄”的概念,更直接一点就是谁加盟了德隆,谁为德隆做出了贡献,谁就是德隆的企业英雄。
企业究竟需不需要英雄? 谁是企业的英雄?
企业需要英雄,但我们并不赞成那种把英雄狭义话和神话的行为,那是个人崇拜,不是企业行为,对于企业来说,英雄的评判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遵从和发扬企业文化,在实际工作中为企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使企业取得巨大进步的那些人。从这个角度看,任何成功的企业包括正在快速发展的企业,都有自己的英雄人物,他们可以是创始人,力挽狂澜的企业家,也可以是职业经理人,甚至可以是兢兢业业位于企业生产、营销第一线的人,只要他们的行为体现了公司的文化,为公司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们就是企业的英雄,就是企业应该塑造和宣传的楷模。
为了便于进行宣传和奖励,我们对英雄人物分为三个层次,并制定了相应的标准:
1.创业者或者企业家。
正如微软的比尔.盖茨,联想的柳传志,IBM的郭士纳一样,他们身为企业最高管理者,对企业的创办和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具有一定的传奇色彩,本身也是文化的塑造者、倡导者和变革者,他们的事迹,深刻体现了公司的文化的产生、发展和变革,因此,他们当之无愧是企业的英雄,是企业应该宣传的重点;
2.作出突出贡献的员工。
在科研开发、产品创新、管理方法、营销策略、工艺流程等方面的变革和改进,并且经过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为企业管理或者业绩带来了巨大成绩,具有这样行为的员工也是企业的英雄。
比如海尔为了阐释其“赛马不相马”的理念,在其《企业文化手册》里就有这样一则故事:98年,海尔健康型冰箱刚推向市场,就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特别吸引大家目光的是健康型冰箱的包装箱图案设计:两个活泼可爱的“海尔兄弟”拿着气球在欢快地奔跑。包装箱图案为淡绿色,设计新颖,蕴含健康含义。让人想不到的是,参与设计人之一的黄蔚竟然是刚进厂的98届实习生。更令人想不到的是,她还独立设计了燃气灶灶具面板设计,投入生产已产生了经济效益。是什么让黄蔚有如此作为呢?
黄蔚说:“在海尔不论资排辈,企业为每个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自己为何不紧紧把握这个机遇呢!”
白天黄蔚在车间实习,下班后她就来到科研所机房里,她大胆参与了健康型冰箱包装箱设计,利用休息时间,在机房里反复设计。包装箱图案设计获通过后,深受鼓舞的它,又自告奋勇承担了灶具面板的设计。
3.长期为企业服务,体现公司价值观的员工。
即使是处于企业工作的一线,并没有什么突出贡献的人员,只要认同企业文化并在工作中体现公司文化,长期兢兢业业为公司作出贡献的员工,也是企业的英雄。尤其对于那些在企业困难时期坚定不移的跟随企业度过难关,对企业高度忠诚的员工,更是企业不可多得的财富,因为他们对企业的历史非常了解,更能体会企业创业和发展的艰辛,是企业文化的坚决拥护者。 如何塑造企业英雄
1.造势与预热。
为了塑造企业的英雄,首先要明确公司的愿景与理念,要让员工清楚的知道公司未来是什么样的,公司倡导的是什么。英雄是愿景的实现者,是理念的体现者,因此,在进行英雄人物和事迹的评选前,要先在公司内“造势”,宣传公司的愿景和理念,明确评选的规则和要求,让大家在心里先作个“预热”。
2.成立评价小组
在进行企业先进人物和英雄的评选时,如果评选的流程和规则不透明,不科学,那么结果就不会得到员工的认可,英雄人物就不“英雄”了。因此,我们建议要公开评选的规则,由公司专门成立一个临时的评价小组,在每年末开始评选,人员可由总经理或者副总领头,人力资源部、各部门经理或者主管参加。
3.确定评价的标准和流程
1)各部门内部征求:在各部门,从价值观遵从度、业绩达成度和卓越表现度三个维度进行评价,并赋予相应的权重和填写相应的表格;
2)英雄人物的申请和审查:由人力资源部或者企业文化部负责英雄人物的审查,并公布审查结果;
3)英雄人物的评选和奖励:建议由人力资源部或者企业文化部负责。
4.企业英雄的评价
谁是企业的英雄?为什么是他而不是别人?这是进行英雄塑造时非常重要的问题。根据我们对英雄人物的定义,只要是遵循企业文化,为企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人,都是企业的英雄,因此,不要把英雄神话,英雄就在企业普通员工的身边,是企业的楷模。
基于此,在进行英雄的提炼时,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
1)价值观遵从度:对于公司明确倡导的价值观是否遵从,并且有相应的事件和人员证明。比如企业提倡团队合作,那么在进行英雄人物提炼时就要考虑,他的哪些事能够体现团队精神,如果没有重要的表现,就要重新考虑了,否则就不能服众。
2)业绩达成度:如果说价值观遵从度是软性的指标,那么业绩达成度就是硬性的了,我们并不主张因为一件事做的突出,就赋予某人英雄称号,而是要在企业运作中,长期工作业绩突出,拿事实说话,这样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
3)卓越表现度:英雄人物的产生,一定要是有卓越表现的人员,这样的卓越事件可以是科研开发、产品创新、管理方法、营销策略、工艺流程等的变革和改进,并且经过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为企业管理或者业绩带来了巨大成绩。
5.企业英雄的宣传
1)故事理念化。
塑造英雄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宣传公司的企业文化,因此在进行英雄人物事迹的报道时,必须与企业文化相结合,找到英雄事迹与企业文化的结合点。
2)理念故事化。
理念一般比较抽象,公司在进行文化宣传时,要把公司的理念变成具体的事件、故事、寓言和典故,尤其时英雄的先进事迹和故事。比如海尔在其文化手册里,就对每一个理念都附录了相应的英雄事迹进行阐释;蒙牛在其文化手册里,也有关于狮子和羚羊的寓言故事,用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意识;惠普的文化很优秀,他就非常重视“讲故事”,不仅在各种文化手册和宣传品里有“故事”,高层管理者也到处向员工讲故事,传达公司理念。
3)传播的渠道。 英雄事迹要传播的及时和深入,就要做好渠道建设。我们认为,传播的渠道应分为三个方面:
·会议:在公司的大型会议,如年度员工大会、年度总结会上,高层领导要有意识的对英雄人物和事迹进行宣传,以明确公司的价值观;
·培训和研讨: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和研讨,就英雄事迹进行宣传和推广;
·活动和仪式:对英雄人物和事迹进行公开表彰,高层主管参加并主持仪式,另外,在公司和部门组织的各种文娱、旅游、生日会等活动中,都要有意识的对公司英雄人物进行宣传和报道;
[关键词] “孤岛”电影; 女英雄;性别;民族国家认同
1939年上海电影中出现的古装片热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对象。于1939年2月完成上映的古装历史片《木兰从军》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并在上海连映85天,创下空前纪录,由此引发众多电影公司纷纷投资拍古装片。继《木兰从军》之后,出现了《武则天》《费贞娥刺虎》《葛嫩娘》《董小宛》《香妃》《梁红玉》《红线盗盒》《赛金花》等古装片。细细分析这些历史片不难发现,影片均以女性为主角,而讲述的都是女英雄故事。
关于对“孤岛”上海古装电影中的女性形象研究,有慈祥的《论抗战时期“孤岛”电影中的形象》一文,该文章认为形象的塑造达到了政治与商业的巧妙衔接。①
慈祥的这篇文章中沿袭了之前学者对形象的关注,并指出形象的塑造在特点的时挥特定的作用,但忽视了女性形象的改变②所包含的性别身份的建构。可以说 “孤岛”时期古装片中大量巾帼英雄热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三个层面的意义:最表层表现为《貂蝉》《木兰从军》的票房成功引发了制片商对类似题材的挖掘,在商业利润的驱使下对成功影片的仿制,虽然很多影片有粗制滥造之嫌,但对上海电影产业的恢复以及保持中国电影的发展与繁荣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第二层意义可以归结为保家卫国的故事取材于历史,可以躲避当时严苛的电检制度,成功上映有利于节约商业成本和获取商业利润。第三层意义可以说女英雄形象意味着性别的社会功能角色的转换,由此赋予了影片丰富的文化政治内涵,使影片服务于抗战时期的民族国家总动员。本文力图从性别与角色功能转换的角度,解读这一时期出现的众多的巾帼英雄影片,探讨它们潜在的政治隐喻与民族国家认同。
一、性别悬置中的个性消解
个性意识与国族意识这对概念,自“五四”始一直被探讨,这对概念是既对立又互补,二者之间所构成的张力为当时的文学艺术创作提供了想象与思想的灵感。如何将个性意识与国族意识的冲突与解决,在历史的英雄人物身上用一种特殊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是在抗战时期艺术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主题。如果仅是英雄人物的浪漫崇高,这一形式贯以悲剧的来表现,比如《荆轲》《苏武》《岳飞》等题材的古装片,但在环境相对特殊的“孤岛”上海,古装历史片中的英雄则几乎偏重于对巾帼英雄的塑造。同样,巾帼英雄也是个性英雄,而在个性英雄的故事模式下,如何处理个性与国族这两种认同模式的冲突与归属问题?我们从性别的角度来考察似乎可以发现,在众多的巾帼英雄当中,可以把她们分成两类:一类是侠女型的,如红线;另一类是沙场红颜型的,如木兰与刘元度、梁红玉与韩世忠、葛嫩娘与孙克咸。
在巾帼英雄古装片热中,有一小部分影片在处理个人与国家的戏剧冲突时采用的是对个情的消解方式,当然,与其说是消解爱情,不如说是对女性身份的悬置,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将个性意识绝对归属于国族意识当中,《红线盗盒》就是其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影片,她是以侠女的身份出现,在这里,侠女的性别不是置换,而是颠覆与僭越。
纵观民国电影发展史,可以发现,古装片曾盛行于两个时期。第一股“古装片热”起始于1926年末,盛行于30年代初。始作俑者乃天一公司。在电影史中被称为“神怪武侠片”,这其中产生了大量的以女侠为绝对主角的影片,这类女侠身上有戏曲文化中刀马旦的影子,她们尽管是故事中武艺高强的拯救者与某种意义上的权威形象,但却未必因其善行、侠义之举最终为影片中的元社会所承认或接纳。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文逸民导演的《红侠》③和陈铿然导演的系列片《荒江女侠》④。《红线盗盒》延续了中国电影史中女侠的形象。女侠是一个极为特殊的类型形象,她不仅是影片中的第一主角,而且是故事中的行动主体。尽管女性形象间或成为(男性)观众欲望观看的主体,但却绝少成为影片中男主人公的欲望对象,这就意味着她的形象是无性别的;在故事中,她不仅拯救陷于困境中的女性,也拯救故事里的男主人公。这一颠倒的情节模式使得侠女形象在性别扮演中充满了颠覆与僭越色彩。《红线盗盒》中的女侠红线与木兰从军有着非常相似的缘由:父亲年事老迈,但以国事为重,国家陷于危难,不愿袖手旁观,红线武艺高强,代父应征。但红线只是“代父”,并未“易装”,所以从一开始红线的性别身份便是颠覆与僭越的,节度使薛嵩并不重视,红线颇得冷朝阳的赞美也是因其作军歌草檄文,在男主人公眼里,红线是没有性别的,之后红线尽全力冒生命危险盗得锦盒,薛嵩转败为胜,也是红线为国尽忠的表现。女侠身怀绝技高男人一筹,就男主人公于危难之中同时意味着她捐弃了自己的性别身份与“人间”生活。在这里,女侠红线象征的是一份外在的、全能的救赎力量。
古装历史片不是历史,它反映的不是历史中的事情,而是现代人的观念,因为历史故事或民间故事一旦出现在艺术话语中,就变成同时代意识形态的隐喻或象征。⑤戴锦华曾指出,女侠作为电影第一主角的特点叙事,常常出现在社会急剧动荡且没有出路、没有现实解决方案的时代,它鲜有例外地成为社会的无奈与无助感的表达和想象性转移方式。⑥半沦陷时期的上海“孤岛”恰恰是处于这种无力与无助的境地:为了避免驻扎在租界周围的日本军队的干扰,也为了保持租界的暂时安定,上海市政府下令禁止公开谈论政治暴力和日本入侵。而事实上,当时的上海城中充满了各种恐怖、暗杀活动,这类恐怖活动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重庆的政府,另一方面为日伪傀儡政府。他们各自派出特务谋杀对方,记者、商人、政客等只要被怀疑或是通敌或是抗日,经常在光天化日之下就被杀了。在这种恐怖时局下,上海的犯罪率飙升,战时物资奇缺,人口过剩,致使物价飞涨。而此时的上海和内地大后方音讯隔绝,上海市民中处处弥漫着悔恨而绝望的情绪。《红线盗盒》中的红线,恰恰是作为一位外来的拯救者,无疑可以成就一份现实困境的想象性解决,(在影片当中,红线正是在节度使处于危难之中出现并逐步帮其击退敌兵)女性因此而被书写为社会的“他者”。这个“他者”的身份的性别毫无疑问是悬置或者说无性别的,英雄的女侠只是一个救赎与拯救的观念符号,很难说有什么个性意识。在巾帼英雄的性别被悬置的处理方式中,女性是无性的,超越阶级,超越个性意识,绝对地忠实于国族意识。
二、性别置换中的国家认同
在众多古装历史影片中,与侠女的形象所不同的,是沙场红颜的女性形象。如《木兰从军》中的木兰,《葛嫩娘》中的葛嫩娘,《梁红玉》中的梁红玉等。这一类女英雄不是性别悬置的侠女,她们在某种程度上保留了女性身份,尽管她们会在某些特定的情境之下掩饰自己的性别特征,比如木兰易装从军,但梁红玉与葛嫩娘则是以眷属的身份参与到战争中来。《木兰从军》《葛嫩娘》《梁红玉》的剧情依然包含着个性意识与国族意识的冲突与归属观念。木兰在军营中时刻义正词严,力求达到性别的误认,剧情发展到最时是军营中月下对歌的浪漫一幕,刘元度一度认为这个与之对歌的将军就是女性时,木兰立即用军中的身份保持了自己“男性”身份,尽管木兰也钟情于刘元度,当是在“国难当头,大敌入侵”之时,还是不能忘记自己的使命。此刻,女性的个性意识再度被消解,要绝对地归属到国族意识中去。当然,与“侠女”所不同的是,性别是置换,而不是悬置,所以在这一冲突中非常关键的是女英雄女性身份的保留,这成了她们在故事中与男主人公发生爱情并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可能。当然,这种可能也只能发生在战争结束之后,民族国家消除危亡之时。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中,中国作为政治的共同体至少有两种认同模式。一种是所谓的文化主义的,皇朝或国家意味着共同体的伦理秩序、道德尺度、语言与风俗等。另一种认同模式则建立在儒家正统观念的“华夷之辨”的基础上,在晚清及至近现代中国,面对强大的西方殖民主义者,国人遭受到的血淋淋的屈辱对待和利益损失使这种观念的延续有了一种自觉的国家民族主义味道,带有鲜明的民族主义倾向。⑦
“孤岛”上海电影中出现如此多的巾帼英雄古装影片,无不是一种家国观念在文学艺术上的折射。因此,在处理个性意识与国族意识的冲突与归属的问题上,在国难当头的非常年代,个性意识是要绝对地服从于国族意识并承担起时代的隐喻或象征。古装电影叙事中个人意识与国族意识的冲突与化解,当然,化解的方式不是解除,而是通过性别置换的方式加以解决。这种巧妙的方式则表现为战争与非战争时性别身份的改换。当木兰替父从军之时,她的身份是接替父亲的角色,葛嫩娘激励孙克咸,孙终于醒悟决定加入到福建军旅中时,葛嫩娘也去掉脂粉(改成男装)随他一同参军。当遭遇爱情之时,女英雄则可以恢复女儿身,以女性的身份收获爱情,木兰最终辞别皇帝的犒赏,返乡后恢复女儿身,展现少女羞花之貌的动人姿态,重新出现在恋人面前,获得了与刘元度的爱情。葛嫩娘易装之前,乃秦淮名妓,深得名士孙克咸宠爱。梁红玉也曾一度流入青楼,与韩世忠一见钟情。女主人公通过性别的置换,一方面可以通过性别的“误识”“误辩”激发起观众窥视的欲望,但更重要的是隐藏性别身份,绝对地归属于国家,服务于抗战民族国家总动员。
三、结 语
通过性别置换的方式隐藏个人与国家之间发生冲突的可能性,直接指向的是个人要绝对归属于国家,明显地凸显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一政治隐喻。而性别悬置的方式亦是对个性意识的直接消解,之所以如此,正如左翼批评家阿英所评:“在民族危亡之际,所有的人都必须团结起来,奋战救国,这是男人和妇女都应该做的。”⑧“孤岛”上海古装电影中出现的特有的女性英雄的表达方式,并非是女性主体的呈现,女英雄的形象所指涉的是忠于“君”,忠于“国家”进而转化为现代民族国家认同,使影片服务于抗战时期的民族国家动员。
注释:
① 慈祥:《论抗战时期“孤岛”电影中的形象》,《理论界》,2009年第7期。
② 指20世纪20、30年代上海电影中频频出现的歌女、以及乡下底层受压迫的女性形象自抗战以后转为对女英雄形象的塑造。
③ 《红侠》,1929年上映,文逸民导演,文逸民、范雪朋主演。
④ 《荒江女侠》,1930年上映,顾明道编剧,陈铿然导演,徐琴芳、贺志刚主演,友联影片公司出品。
⑤ 周云龙编选:《天地大舞台:周宁戏剧研究文选》,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⑥ 戴锦华:《性别中国》,麦田出版社,2006年版。
⑦ 关凯:《政治族群》,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积累•感知】
一.给加点字注音
气魄___ 山巅___ 澎湃___ 狂澜___
浊流___ 构筑___ 流泻___ 哺育___
二.形似字注音组词
魄( )____巅( )____宛( )____障( )____
魂( )____颠( )____婉( )____嶂( )____
三.词语填空
不屈不___ 惊涛___浪一___千里 浊流___转
九曲连___ 万丈___澜文明___国 奔腾不___
四.熟读课文后填充诗句
1.我站在高山之巅,_______,奔向东南。惊涛澎湃,_______
2.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_______;多少英雄的故事,_______!
3. 你是伟大坚强,_______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用你那英雄的体魄,_______
4. 你一泻万丈,_______,_______伸出千万条的臂膀。
五.整体感悟课文后回答
1 .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概?
2 . 作者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3 .为什么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4 .今天学习这首诗有什么现实意义?
【体验•探究】
六.阅读课文歌词部分,回答问题。
我站在高山之巅,
望黄河滚滚,
奔向东南。
惊涛澎湃,
掀起万丈狂澜;
浊流婉转,
结成九曲连环;
从昆仑山下
奔向黄海之边;
把中原大地
劈成南北两面。
啊!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
从你这儿发源;
多少英雄的故事,
在你的身边扮演!
啊!黄河!
你是伟大坚强,
像一个巨人
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用你那英雄的体魄
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啊!黄河!
你一泻万丈,
浩浩荡荡,
向南北两岸
伸出千万条的臂膀。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
将要在你的哺育下
发扬滋长!
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
将要学习你的榜样,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1.概括歌词的主要内容
2.“啊!黄河!”在文中反复出现,其作用是什么?
3.这首诗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4.诗句“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中“望”字,把它换成“看”字好不好?为什么?
5.把选文分成两部分,并概括层意
6.全诗的诗眼是什么?
7.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8.从赏析的角度,任选一句诗进行赏析
七.“黄河”这一概念已深深融入到民族文化中,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与黄河有关的诗句,在民间流传的俗语中也有许多与黄河有关,请写出几条。然后在班上进行交流,看谁积累得多。
【实践•拓展】
八.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也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名川。她从巴颜咯拉山起步,接纳千溪百川,一路浩浩荡荡,奔腾东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省区,注入浩瀚的大海。黄河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万多平方公里,像一条金色的巨龙,昂首横卧在我国北部辽阔的大地上。
②在古代,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是很优越的。那时,这里的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到处是青山绿野,植物种类繁多,为原始人类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条件,殷代以后,黄河中下游流域成为我国开发最早的地区,经济发达,人口fán yǎn____较快,政治文化也较先进,因此,黄河流域成了中华民族成长的摇篮。
③相传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生长在黄河中游,他和他的族系主要活动的区域也在黄河中游,后来建立夏、商、周王朝的都是他的hòu yì____,他们自称“华”(或“夏”),聚居在中原地区,人们认为“中原”位居四方之中。所以后世称之为“中华”。现在“中华”又成了整个中国的代称。
④黄河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创立基业的地方)之一,在新石器时代中期,黄帝族就开始使用彩陶。从河南湎池仰韶村,西安半坡村等地发掘出的古代文化遗址中,可以看见大约5000年前人们使用的简陋的木,石农具,居住的木结构房屋,储粮的窖穴,以及许多图案精美的彩色陶器。这些地下出土的资料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悠久和艺术才能的高超。(A)被人们称为“仰韶文化”或“彩陶文化”。(B)
⑤我国历七大古都中的安阳、西安、洛阳和开封,都在黄河流域。以古都长安为中心的唐代文化(C)影响着世界各国尤其是亚洲邻国的文化。
⑥黄河以丰富的乳汁哺育了中华民族,而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在她身旁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黄河,不愧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我国文化的发源地。
1.根据拼音填写的词语是____,____。
2.将“曾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一句,还原于“A”、“B”、“C”三处中最恰当的是___处。
3.给文章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4.请概括第四段、第五段的段落大意。
第四段:
第五段:
5.文中加点词语“相传”“之一”用语准确而有分寸,请简要说明。
①“相传”:
②“之一”:
6.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华民族成长的摇篮?
《红与黑》读后感
掩卷沉思我觉得斯汤达通过《红与黑》这本书不但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病态爱情的悲剧也为我们展示了在红道势力和黑道势力统治下的法国社会的黑暗和丑恶。
于连!综观他极其短暂却满是波折动荡的年轻生命流淌着太多矛盾和复杂。对此人们可以作出很多评判——是个小私有者盲目追求个人利益的悲剧;一个野心家的毁灭;一个反封建斗士的牺牲等等。各有各的看法但又都在情理之中。就我以为说于连是个个人主义野心家固然不错但不如说他是个追求幸福而又不幸走上歧途的人更为确切些。自然这种歧途不是简单地采取了某种有背社会道德的手段而是来自他心灵更深处的矛盾本质。
平民出身较高文化任家庭教师与女主人发生恋情事露枪杀恋人被判死刑是他一生的骨架"追求"幸福的"热情"和"毅力"对阶级差异的反抗所表现出近乎英雄的气概就是动人的血肉。作者用淡化物质描写而突出心灵跟踪的手法强化的正是于连处在青年的冲动下追求"英雄的梦想"经历这是对那个社会形态的反抗也是对碌碌无为虚度青春的反抗。年轻有为的青年于连表面上看是被毁于病态的爱情实际上是被毁于当时病态的法国社会。
斯丹达尔说过:"一个人的幸福不取决于智者眼中的事物的表象而取决于他自己眼中的事物的表象。"入狱之前的于连是在社会这根"竹竿"上攀登以他人(智者就是他人)的眼睛看待事物所以他要"三十岁当上司令官"或者当上年薪十万的主教;他要受到巴黎美妇人的青睐以诱惑和征服贵族女人为"责任";他要挤进上流社会要按照给他十字勋章的政府的意旨行事并且准备干出满足而沾沾自喜甚至真的以为自己本是个大贵人的私生子;凡此种种都是"智者眼中的事物的表象"即他人的承认社会的承认也即所谓"抱负"和"野心"之类。
于连并非不能成功他其实已经成功了即使他犯罪入狱之后他仍有可能逃跑他的上诉仍有可能被接受他若抛弃尊严表示屈服仍有可能做德·拉莫尔侯爵的女婿……这就是说福利莱神甫言之有理于连在法庭上辩护的确是一种"自杀"的行为。然而看看于连在狱中的表现读者不能不认为于连的"成功"并没有给他带来幸福反而是他的失败促使他走上幸福之路。
《红与黑》读后感
司汤达的《红与黑》,写的是法国青年于连的故事。于连是一个有才华,有野心,有自尊,也有良心的人。许多评价把于连说成是一味向上爬的野心家。但我个人而言,我觉得他们都忽略了一点,就是于连良心的一面。或者说忽略了站在故事背后的作者进行的精神思考。
于连确实是野心家。于连的野心膨胀过程是故事最表面也是最直接的线索。在德。雷纳尔放假,于连想:“我必须要在这个女生身上得手,”“那样如果有一天我发迹了,有人指责我赶过家庭教师这样下等的职业,我就能够告诉他,是感情把我抛到这个职位上的。”但是于连也像一个哲学家,他思考人生,思考巴黎,在他的脑中挥之不去的是当像拿破仑般的英雄。但他对德。雷纳尔夫人的爱,个性是在他生命的最后,不能不让人感到真情。作者的故事构造得极巧妙。当于连步上仕途时,他用尽心机去获取德。雷纳尔夫人的心,并想用此来证明自己的潜质和提高自身的价值,可最后他才明白德。雷纳尔夫人是他的终生至爱。之后的玛蒂尔德小姐是在开始时主动追求于连的。但是又经过多次的反复,曾使于连感到神魂颠倒。当玛蒂尔德确认自己爱上于连的时候,于连在临死之前却说只有德。雷纳尔夫人才会真心待他的孩子。在于连的攀升过程也少不了这些女生们的帮忙,但是在最后他的摔倒也是正因女生。作者在《红与黑》中塑造了于连,但是更塑造的于连背后的时代,在上层社会中,人人都重视荣誉,但是又过着奢侈的颓废的生活,青年们都缺乏勇气。社会的各种党派都在用心而又秘密的活动着。
在人物塑造的手段上,司汤达使用了超出同时代作家所能及的心理深度的挖掘。以深刻细腻的笔调充分展示了主人公心灵空间,广泛运用了独白和自由联想等多种艺术手法挖掘出了于连深层意识的活动,并开创了后世“意识流小说”“心理小说”的先河。是一首“灵魂的哲学与诗”。
《红与黑》读后感
读《红与黑》是一段太过漫长的过程,因为时间已给了作家和作品最无私而又公正的评判,我的阅读态度自不能像对畅销书那样肆无忌惮,又不能像对言情小说那样不置可否。我是在用心灵去与那个时代交谈,重点也放在历史以外的探究和思考。
引领我啃完着本书的是其本身的巨大魅力。作者从一纸简单的刑事案件资料中展示出那个时代广阔的社会画面,把一个普通的刑事罪行提高到对十九世纪初期法国资产阶级社会制度,进行历史和哲学研究的水平。小说令我看到在生硬的历史书上无法感受的,那段法国大贵族和资产阶级交替执政的关键时期的状况。我从中了解到现实主义作品的另一种艺术特色——司汤达倾心的人的“灵魂辨证法”;这与以往我从《高老头》、《欧也妮格朗台》中体会的巴尔扎克的“造成一个人的境遇”有很大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