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庄子的著作

庄子的著作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庄子的著作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庄子的著作

庄子的著作范文第1篇

那天晚上,我拿好衣服,就到浴室洗澡去。我正打开水要洗澡的时候。无意中透过镜子,看见对面墙上有一只大蜘蛛。它用八只又细又长的脚,紧紧地把身子粘在墙上,身体表面还有暗绿色的花纹。你看了,不感到恶心才怪。

我目不转睛地望着这只突然来访的蜘蛛,生怕这只八只脚的外来访客靠近我,咬我一口。果然如我所料,那只外来访客朝我这边发起突然袭击。它摆动着那八只细长的脚快速地朝我这边爬了过来。我赶忙把喷头拿下瞄准它,直往它的身上喷水,可是不知怎么回事,水却偏和我较劲,老是喷不中它。它见此情景便更快地朝我爬来。我心一慌,向后退了几步,又一次瞄准它,近距离往它身上喷水,终于因我统水有方,大获全胜。

这只刚才还得意洋洋的外来访客,这时只好将八只脚一缩,缩成球一般,直往下滚,一直滚到水管上,就一动不动了。我被那只不知天高地厚的外来访客的惨样逗笑了。心想:哼!就你这低智商的动物也敢和我斗,你真是不自量力!最终还不是被掉了!

我兴奋地挥动着毛巾,打开水洗起澡来。但无意中发现墙角又有一只大蜘蛛,这只大蜘蛛的脚也是又细又长的,身上也有深绿色的花纹。莫非那只八只脚蜘蛛的兄弟来找我报仇来了?可是我仔细看看水管,水管上什么也没有。难道这只蜘蛛复活了?

庄子的著作范文第2篇

_______前言

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一个国王只能拥有一个女儿,他们的女儿被市民称为公主,被大家众星捧月一样的长大,然后``在她16岁生日时`穿上属于她的盛装``也可以说她是属于盛装的..

就这样``没错 .一直以来的规矩..谁也不能违抗..

一个沉鱼落雁的公主诞生了,一代国家唯一的公主;一个国王唯一的公主;盛装唯一的公主....

在高塔上,只有她和她的盛装,它和它的公主...

公主每天望着她的盛装,日日盼望16岁生日那一天,那是她的生日,自然也是她的忌日,她不明白,她也不想明白,她只知道,这是她的使命~上帝创造她的理由.其他的,她不管,也没必要去管.

庄子的著作范文第3篇

关键词:最佳学习状态 自主地学习 合作地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4-0173-01

在我们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认为把学生引领到最佳学习状态时是成功的教学设计,教学也最有收获,学生往往在最佳学习状态中最愿意自主地学习,合作地学习、探究地学习。

一、当学生有兴趣时是进入最佳学习状态的重要条件,最愿意自主地学习,合作地学习、探究地学习,学习也最有成效

在教学中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这一教学模式吸取了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理论,充分激发学生个人的潜能,力求在教学过程中把各种仪式活动组合起来,使学生在一个心情舒畅、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以一种最佳的学习心态掌握知识,享受学习。而现在大多数美术教师都有专业背景,这往往导致我们犯一个错误,即从内省的角度,设想每一个中小学生都会像我们自己一样关心和热衷于美术,我们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需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所有中学生也应该掌握这种思维,结果自然而然地导致我们从学科本位出发看待美术课程,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与技能。我们知道,兴趣在学习活动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兴趣可以变为学习的动力,但兴趣是不可强迫的,而应发自内心的,只可激发。学生有了学习兴趣,特别是直接兴趣,学习活动对他们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我们给予学生的美术知识与技能的难度一定要与大多数学生对美术的兴趣相吻合,否则将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进一步衰减这就要求课堂内容要富有情趣,以便激发大多数学生的兴趣,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改变过去那种偏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状况,加强了与学生生活和经验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从而对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

比如八年级下册《文字的魅力》一课如果单纯地是老师在讲台上介绍中外文字形成发展,学生们会感到这些东西距离自己过于遥远,与自己无关,听起课来也无聊了。而上课时我们上课内容呈现方式生动、活泼,学生感到特别亲切。能不喜欢它吗?《美术课程标准解读》认为“每个人情感的生成,智慧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基本的感知能力的基础上的。而人的感知系统中,尤以视觉的作用最为巨大。研究证明,一个人所获信息的80以上都是由视觉提供的。”教师利用多媒体运用直观性、形象性教学原则设计教学,是美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原则。教师通过课下充分备课,运用网络搜集资料插入一段动画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有亲近感,喜欢看,而文字的知识就是本片的主要内容。

二、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学生才会有一个好的学习状态,才能真正自主学习,才能学好

自主性学习有三个主要品质:主动性独立性内省性。主动性是学生对学习的一种由衷的喜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动自觉的学习行为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自主性学习的基本品质。

在美术教学中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每位同学都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课堂教学并受到平等对待的自由和权利,发挥自己的个性和潜能。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也因此变得活泼敏捷和富有朝气。如《文字的魅力》一课中,在学生对不同文字有了些了解之后,老师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设计以“文字”为绘画素材组合成一幅富有美感的画面,由于学生绘画材料是刮画纸,简单便捷,而且具有很好的观赏效果,学生们很有兴趣,很愿意积极地自主地完成具有独具特色的作品,这样的课堂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审美能力和评价能力,这是学生发展进而也是教学发展的根本后劲。

三、根据课堂内容的需要改变学习方式创作一个和谐互助的学习氛围,将每个学生的身心融入课堂学习氛围中,使之进入积极兴奋地最佳学习状态是合作学习的前提

合作性学习的品质是:“诚实求真,和睦相处和谐互动博采众长,求同发展。”(王义堂等编著《新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第51页)

合作性学习的品质是“:诚实求真和睦相处;和谐互动博采众长;共同发展。”在合作性学习中能够认识自己的优点和成绩,正视自己的缺点和失误,也要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和客观地评价他人,这样同学师生之间才能和睦相处。学习是人际交往的过程。在合作学习中每个学生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思维方法不同、经验不同、个性优势不同,这是学生们相互学习、采长补短的重要的人力资源。合作学习中的交往和互动有助于激发灵感,产生新颖的观点、奇特的思路,从而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有助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博采众长。

比如《面具》《庭院设计》这类课中,若按以往的教学设计中常常是老师照书讲讲,介绍一些面具的种类以及一般面具的制作方法,学生坐在下面无精打采地听,最后留个作业。让每个同学自己设计制作一个面具交上来,这一节课就算完成了。如果改变一下方式,将学生们分组(或自由结组)每个组完成设计制作一个面具,最后将他们的成果进行一个评比,学生们都有好胜心理,有了竞争就有了干劲。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他们得通过以下的实践过程,首先是小组成员的分工问题,成员们推选出小组长来给大家分配任务①哪些人收集材料②哪些人设计图纸③制作过程中由谁来为主力,谁为助手。在这个分配任务过程中锻炼了组长的领导能力,也使得成员们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组织的一员要有集体意识,图纸的最终确定要有成员们发表自己的意见,质疑,提出建议最终确定方案。在这个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思考,质疑,批判,发现,求证的过程,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发挥,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得到了培养。同时在交流研讨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说”的能力,互相协作的能力,学习的效果当然是明显地好了。

四、教师亲切自然的教态为学生创建了一个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提高学习效率最愿意自主地学习,合作地学习、探究地学习,学习也最有成效

庄子的著作范文第4篇

关键词:庄子;人物名词;人物文化

本文以1961年版的新编诸子集成本《庄子集释》为底本,对《庄子》人物名词进行分类统计,进而对人物类型和人物结构层次进行解析,探析《庄子》人物名词所反映的人物文化内容。

1.《庄子》人物名词来源分析

需要说明的是,下面的分析只限于可以找出构名理据的人名,有相当一部分人名已无从考证,只得放置一边。

1.1历史人名

此类人名多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例如:鲍叔牙、比干、常季、董梧、管子、季子、接舆、其子、齿缺、毛嫱、蓬等。其中,姓名中“子”的出现频率很高。

1.2传说中的人名

这样的人名,多是传说中的人物,其真实存在与否无从考察。例如:北人无择、蚩尤、大庭氏、伏羲、共工、赫胥氏、等。

1.3虚构人名

虚构的人名出于庄子所想,基本上可以再分为无寓意的和有寓意的两类。

1.3.1无寓意:

此类人名由“姓+名”的常用传统方式组成,没有特殊赋予的涵义。例如:伯诚子高(姓+名)、子琴张、子桑、子祀、子舆、老龙吉等。

1.3.2有寓意:

以寓意取名的方式多种多样,庄子从不同的角度创造出含义不同寓意深刻的人物。取象方式有以下几种:

取象于自然物质,例如:苑风、光曜、云将。

取象于自然状态特征,例如:鸿蒙、浑沌、参寥、大隗、谆芒、无穷、泰清、无穷。这些人名本身与自然、道德关系密切。

取象于人的突出特征,例如:叔山无趾、Y盎大`、趾支离无、王~。

取象于抽象概念,例如:知 、无为谓、狂屈、无为、无始、支离疏、伯昏无人、象罔。

取象于职业身份,例如:轮扁。

1.4常用人名

所谓常用人名,是指在《庄子》一书中出现频率在10次以上的人名。(人名后面的数字代表出现次数)

有孔子83(仲尼57、丘54)、庄子80(庄周9)、老子22(老聃45)、尧63 、颜渊8(颜回15、回29)、舜46 、黄帝39 、惠子25(施1、施惠9)、子列子10(列子14、御寇2)、子路20(由6)、子贡26、桀18、禹17、伯夷11、齿缺11、鸿蒙11、南荣n10、纣10、子綦10、跖10 、颜阖10。

基本可以归类为三种身份的人物:

学派人物,有孔子、庄子、老子、惠子、子列子、子路、子贡、颜渊。

古君王,有尧、舜、黄帝、桀、禹、纣。

有特殊寓意的人,有齿缺、鸿蒙、跖。

2.《庄子》人物类型解析

纵观《庄子》一书,似乎置身于千姿百态的人物画廊,使人目不暇接。有历史人物如鲍叔牙、比干、常季、董梧、管子、季子;有传说中的人物如北人无择、蚩尤、大庭氏、伏羲、共工、黄帝;有虚构的人物如鸿蒙、浑沌、参寥、大隗、淳芒。他们或是作为道家思想的代言人,如王~、浑沌,或是作为道家批判的对象,如桀、厉王;或是作为一种陪衬,如颜回、子路。其中有些人物角色在书中呈现出人物思想性格的矛盾性和多样性,与历史记载不尽相同,最典型的莫过于孔子。人物的塑造和使用向我们展开一幅历史文化的画卷。

《庄子》中真实的历史人物,历史中的名人,或王臣或贤士或美人或工匠,其中的学派人物,人数相对较多且使用频率相当高。其中儒家身份的人物频频现身扮演角色,特别是孔子,使用频率达194次,远远超过了庄子的89次和老子的67次,而且这个孔子的形象复杂多变,个中原因很多,一方面,春秋战国后期将孔子写入各自的学说著作是诸子著作的一个共同特点,或批驳或代言,源于儒学的社会地位以及“百家争鸣”的学术论辩的社会风气;一方面与庄子一书本身的多元化有关,它非庄子一人完成,也非一时之作,孔子形象的不稳定性很可能与不同时期不同作者以及儒道关系的变化有关;再一方面,《庄子》一书在创作时对人物的选择和使用有很大的随意性,信手拈来,随心所欲的调遣,为己所用,这符合庄子辟阖的气质特点。历史人物已经成了文学形象,变成了一种思想表达的符号,与历史人物的真实状况应区别对待。至于传说中的人物也有这方面的特点。这一点同《孟子》、《墨子》等诸子著作相比差异较大,这些作品都具有真实性和客观性的特点,是现实主义的风格。

《庄子》中的虚构人物,那些饱含寓意的人物,蕴藏了庄子独具匠心的设计,它们分别取象于自然物质,取象于自然状态特征,取象于人的突出特征,取象于抽象概念,取象于职业身份等等。《庄子》将道家思想寓于人名之中,让哲学和文学达到了统一和谐的境界。

3.《庄子》人物结构层次解析

所谓人物结构层次是指《庄子》人物中具有哪些身份的人物,在庄子世界中地位层次如何这类问题。

先来看以“道”的境界为核心而存在的一批人物,包含各类神贤圣人,也就是多少得道之人和散人等不得道之人,加上与道相关的人物黄帝、知、知和、无为、无无谓、畸人们等等构成一个与先秦诸子作品显著不同的特色,因为这些人物被放置在庄子哲学建构很高的层级上,是核心。他们怀不同的“道”,又传达庄子对不同“道”的理解和对至高无上的“道”境的追求。其中的畸人的使用是以丑人做“道”的代言人,而《论语》、《孟子》等著作大多是唯圣的,也是唯美的,健康正常的美。

《庄子》中不乏劳动人民,“人”类中职能身份类名词就有113例,各种技能的劳动者登台亮相,“在先秦作品中,《庄子》是第一次如此大量的把劳动人民的形象再现出来,这是与《论语》、《孟子》、《韩非子》不同的。” 这也许与庄子个人的经历有关,表达了庄子平易近民的情感。《庄子》中的君王官臣,在“人”类的等级类中有名词79例,加上官职名倒也为数不少,只可惜在“道”的哲学体系下,此类人物不像在现实中那样位列高位。学派人物,像孔子、老子、惠子、列子等等,人物算不上多,但使用频率很高。当时正是百家争鸣,学派林立的时代,不足为怪。

总之,《庄子》中人物众多,虚构人物堪称一绝,这些虚构人物是作者鸿材冥造的结果,蕴含博大精深的思想,富有超凡的艺术魅力,恢奇诡怪。历史人物、神话传说人物为己所用,甚至用来造天下乌有之事,浮染上奇谲的色彩。庄子实为独造之匠,神思飘飞。各类“道”境人物的丰富和劳动人民的大批引入又是庄子一大妙举,“道”境人物的独特地位体现哲学著作反映在文学上的特点以及庄子远政避世,放旷自得的特色。

[参考文献]

吴桂美《试论〈庄子〉人物》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4(1).

[2]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61年版.

[3]王先谦. 《庄子集解》. 中华书局《诸子集成》本,1990年版.

[4]刘文典. 《庄子补正》. 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陈鼓应. 《庄子今注今译》. 中华书局,1983年版.

庄子的著作范文第5篇

西方哲学家的哲学著作表述思想力求概念清晰、逻辑严密,而中国哲学家的哲学著作表述思想的方式与西方哲学家有很大的不同。本文试对中国哲学家表述思想的方式及其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

一.中国哲学家表述思想的方式

中国哲学家的哲学著作表述思想的方式不像西方哲学家那样力求概念清晰、逻辑严密,相反,中国哲学家惯于用形象的比喻、事例、警句等形式来表述思想。如庄子所著的《庄子》全书几乎都是寓言、故事,极少直接阐明自己的观点。就拿《庄子》中的代表篇目《逍遥游》来说,开篇就讲起了大鹏鸟南飞的故事,之后讲蜩与学鸠讥笑大鹏、列子御风、尧让位给许由等故事,全篇直接表明作者观点的只有两句话:“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两句话中,“天地之正”、“六气之辩”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并没明确的界定。全篇中作者也没有对自己的观点进行逻辑严密的论证。其他中国哲学家的哲学著作也与此类似,《论语》记录的是孔子和弟子的一些简短的对话,对话之间似乎没有太强的联系性、系统性。《孟子》一书基本也都是小故事。

中国哲学家习惯用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表明自己对宇宙、人生的看法,而不喜欢用抽象的概念,也缺少严密的逻辑论证。他们所追本文由收集整理求的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因此他们常用类比的方式来表述思想。比如《庄子·逍遥游》中讲大鹏鸟南飞、列子御风的故事,是想类比人对外界有所依赖就不会自由。这样的表述方式一方面很生动形象,使读者更容易理解;而另一方面,这样的含混的类比模糊了事物之间的同一性和差异性,这就使得以同一性和差异性为基础的抽象思维难以形成。

二.中国哲学家惯于用形象表述思想的原因

为什么中国哲学家惯于用比喻、事例等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表述思想呢?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中国古代没有专门的哲学专业,哲学与文学密不可分。

在中国古代传统里,没有专门的哲学专业,也没有专门的哲学家,哲学与文学密不可分。很多优秀的哲学著作也是出色的文学作品,而这些哲学著作的作者也可以算是文学家。如前面提到的《庄子》一书行文波澜壮阔,想象丰富奇特,是一部水平极高的文学作品。当然,这也是一部思想性极高的哲学著作。由于它是文学作品,它追求生动性、形象性,因此全书充满了寓言故事。而作者的哲学思想就通过寓言故事的暗示来呈现。中国哲学家所追求的“言有尽而意无穷”也是文学作品所追求的境界。

因此,中国的哲学不是纯粹的哲学,中国的哲学家也不是纯粹的哲学家。中国哲学家的思维具有文学家的特点,形成了一种形象思维的习惯。要读懂中国哲学,不是靠推理,而是靠领悟。

(二)中国哲学具有知行合一的特点,强调实践性,难以形成纯理论思维。

西方哲学很强调认识论,极力探寻认识客观世界的途径,追求知识的真实性和确定性。笛卡尔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命题,为知识的确定性奠定了基础。后来的西方哲学家如康德、黑格尔等都致力于追寻知识的真实性和确定性。而西方哲学强调的这种理论性,使得西方哲学家表述思想的方式更抽象,对概念的界定十分清晰,力求逻辑严谨、论证充分。

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有所不同,中国哲学具有知行合一的特点,强调实践性,不太注重纯理论思维。因此,认识论在中国哲学中没有得到

西方哲学那样重要的地位,也没有那样显著的发展。中国哲学强调的是实践性,是知行合一。哲学家们研究哲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完善作为“人”的自我,从而更好地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换句话说,中国哲学追求的不是知识的真实性和确定性这些理论性的内容,而是实实在在的在社会中为人处世的方法、准则。而这种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的的哲学,与政治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使得中国哲学更加弱化了纯理论思维,也使得中国哲学家难以形成纯理论思维。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18023296号-3川公网安备51010802001409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蓉零字第CH-B061号 统一信用码:91510108MA6CHFDC3Q © 版权所有:四川好花科技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本站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主要从事期刊杂志零售,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

在线服务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