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之初社区

人之初社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之初社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人之初社区

人之初社区范文第1篇

人教版数学教材对一年级下册的“统计”一课内容进行了如下安排:例1(见图1)是通过直接数一数各种颜色花的盆数,涂一涂格子,初步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例2是通过逐一报出花的颜色,让学生初步体验记录收集的方法,并在比较中感悟用画“正”字号容易数出数量,同时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这部分内容虽然容易理解,但在体验收集数据和画图的过程中是比较费时的。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都把以上内容合并在一个课时中,造成教学过程非常匆促,出现收集数据环节走过场、认识条形统计图表不到位的现象。因此,笔者在教学时对教学内容作了一些处理:分为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集中在条形统计图的认识;第二课时再去体验收集数据的方法。教学后收到较好的效果。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感知统计

1. 从零乱到整齐,感知雏形统计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今天有许多小动物要到我们班做客,你们高兴吗?(师投影呈现图2四种小动物零乱的画面)

师:上面有哪些小动物,分别有几只?

(学生逐一数各种小动物的只数)

师:这样数速度比较慢,你们有好的办法吗?

生:让小动物们排一排队吧。

师:好的!小动物们听了同学的话,已经自觉地来排队了。看!它们对齐排队,竖着看,你能一下子看出哪种动物最多,哪种动物最少吗?

课件演示动画排队的过程,并呈现出如图3的雏形统计图。

生:小兔最多,小猴最少。

师:这样排队能一下子看出谁多谁少,要知道各有几只,数起来也快一些了。

2. 从添格到涂色,感知条形统计图

师:现在我们要给小动物们造一座房子,请它们住进去。看!每只小动物都住一个房间,这样数起来是不是更快了?

(教师出示图4,让学生分别数一数各种动物的只数)

师:这样数还是有点麻烦,如果我们在这个格子图的左边标上数,不用数,能直接说出各种动物的只数吗?(出示图5)

师:小动物一只一只地住在格子里,如果要你画出每只小动物也很麻烦。现在把每一栏涂上颜色,涂一格表示一只小动物。

(教师引导学生在空白的方格上逐一说出:小猪要涂的格数,小兔要涂的格数,小猴要涂的格数,小狗要涂的格数,这样逐步呈现图6)

屏幕上同时呈现图5与图6,教师再引导学生说一说图5与图6的相同之处。(学生说出两幅图都表示小猪是6只,小兔是8只,小猴是3只,小狗是7只)

(评析:知识的产生往往从解决问题开始,以需要而呈现。教师针对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经历从比较难以数出各种动物的数量,到容易得到各种动物的数量,再到很快地知道各种动物的数量这一动态的过程,使学生自然地感知条形统计图,并体会到条形统计图的优点。)

3. 解读统计图

师:图6是条形统计图,从图6中你能回答出下面的问题吗?

(1) ( )最多,( )最少。

(2) 兔子的只数比小猪多( )只。

(3) 小猪和小狗一共有( )只。

(在反馈中教师特别注意学生看统计图的方法)

师:从图中你还能知道什么呢?

(拓展学生对统计图的解读,并呈现统计表)

(二) 引导操作,巩固认识

教师先出示下面表格和方格图7,并提出:下表是一(2)班同学喜欢这四种小动物的人数统计,请你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在方格中画一画统计图好吗?

学生画图后,教师交流评价,同时让学生注意:颜色要涂在格子内,数量要准确。

接着再让学生针对统计图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

(评析:教师设计背景相同、只对动物数量作一些改变的素材,目的是让学生独立模仿上一环节画出条形统计图。这样的操作非常及时、必要。因为只有通过亲手画,学生才有可能在脑子里建立条形长度与数量的对应,才能及时加深对统计图的认识。)

(三) 变式解读,加深认识

1. 质疑正误

师:看到这张统计表和统计图,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第三组画错了。

师:是吗?一定是图画错了吗?

生:可能图是对的,表格里的数写错了。

师:你们说的都有可能吗?(学生表示同意)

师:下面我给大家提供两位同学对话的信息(如图9),你觉得是图画错了,还是表格填错了?

生:表格填错了,表格中第三组的红花朵数应该改成“4”。

教师把表格中第三组的红花朵数改为“4”后,又向学生提出:看到第四组得到的红花只有2朵,你想对第四组同学说些什么呢?(学生在交流中提出:要对第四组同学说声“加油”)

(评析:通过变式练习,教师较好地引导学生针对图表的对应数据进行质疑,这样可以让学生在以后画图与填表时注意数据的准确对应。)

2. 看图填数

师(出示图10):这张统计图中的部分数和图被挡住了,你还能看出一(3)班三、四两组最喜欢各种食物的人数吗?请你把看出的数量记录在表格中。

(学生记录后,教师再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看出的)

(评析:学生通过对不完整统计图的观察,重新想象出完整的统计图,从而提高了识图能力。)

3. 补充图表

师(出示图11):表格中缺了两栏,你能根据下面两位同学的对话,计算出合唱组和体育组的人数吗?

小莉:虞老师给我们的统计表有两栏空着,统计图也没有全部画好。小红,你知道他们班参加合唱组和体育组分别是几人吗?

小红:我知道参加合唱组的人数比参加舞蹈组的多3人;参加体育组的人数比合唱组的少2人。

学生独立计算解答后,教师组织反馈订正。接着教师又提出:你能根据合唱组和体育组的人数把表格和图填画完整吗?

(评析:教师让学生结合图表与对话,先计算出有关数据,再把图表填画完整。这样训练较好地把统计图表与解决问题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进一步加深对统计图表认识的同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小结延伸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简单的统计图和统计表,你们知道统计图表中的这些数据是怎样了解到的吗?

生:向同学了解到的。

师:是一个一个地去问,还是有其他好的了解方法呢?

生:可以每一组同学举手,比如让参加美术组的同学举一下手,我们数一数就好了。

师:是的,这是一个好方法。同学们,了解数据的方法很多,今天我们先不去研究,等下节课再来学习好吗?

(评析:教师考虑到统计图的画法与解读已在教学中逐步得到了深化,所以在小结时没有涉及画统计图的注意点,也没有小结怎样去观察统计图,而是提出如何对统计图表中出现的数据进行收集,从而引发学生对数据收集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人之初社区范文第2篇

【摘要】涂尔干的《宗教生活的叁本形式》以及《原始分类》中,贯彻着一种通过人类学的研究方法达到对其社会学观点的说明的思路。他通过对澳洲以及其它一些原始部落的社会结构和宗教崇拜形式的人类学分析,得出了宗教是社会团结得以产生的始作俑者,而宗教本身又是社会的安排,所有的知识形式都是社会功能需求的结果的结论。

    涂尔干(durkheim, e)是社会学思想史上的三位古典大家之一。“在社会日益分化背景下,如何促进社会的重新整合和团结”是他终其一生的学术活动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检视涂氏对这一问题的所有著述,可以大致将其研究理路分为两个阶段:早期主要是提出问题,形成研究大纲(代表作品为《社会分工论》)和在现代社会背景中寻求对所提出问题和给出的答案的经验论证(代表著作为《自杀论》);后期主要是探索道德的社会整合功用实现的路径(如一些教育学著作),并用历史学和人类学方法追溯社会整合和团结的道德路径的历史起源与合理性(代表作是《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本文将以《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和((原始分类》为主要范本,对涂尔干后期的人类学研究及其所欲达致的社会学目的作初步解读。

    一、视角选择的理论动机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是涂尔干的重要代表作之一,阿隆( aron, r)对该著作的评价极高:“这一本书无疑是最重要、最深刻、最具有独创性的著作。同时,在我看来也是作者的灵感表达得最清楚的一本书。”该书主要是利用了大量的有关澳大利亚原始宗教情况的人类学资料来分析和证明作者一生所坚持的学术见解:社会联接和整合的原因可以从宗教中寻找,宗教是社会团结和科学发韧的温床,但宗教本身又是一种社会事实。由此可见,涂尔干对人类学的研究的基本旨趣并不在于人类学本身,而是直接指向了其社会学主题。为什么涂尔干选择这种人类学的研究视角?这里有几个原因:

    第一,这是由涂尔干的学术兴趣决定的。他试图通过这项研究回答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社会整合的力量(包括道德力和情感力)的历史起源间题,换句话说,即集体意识从何而来的问题;二是人类知识包括社会分类的起源问题。这两个问题本身就带有历史发生学的内涵,因此,惟当揭示出人类的历史起源和演变的基本脉络后,方能做出合理的解答。

    这样,第二—问题的解答就跟涂尔干后期所强调的历史研究方法勾连起来了。涂尔干早年曾对孔德所推崇的历史研究方法进行了尖刻的批评,强调应代之以比较方法。这种不成熟的批评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得到了自我纠正:“对那些最近出现的宗教来说,除非我们去追踪它们在历史中逐步形成的历史,否则我们就很难了解它们。实际上,历史分析是可能适用于此的唯一的解决办法。事实上,对于上述研究目的而言,历史方法也许是最为恰切的研究模式。

    第三,更进一步看,涂尔干对历史方法的选择,对人类学视角的青睐,又可追溯到他思想中所贯彻的实证主义、进化论、功能主义和结构主义等理念。实证主义的涂尔干的基本社会学研究方法和所要达致的目的都来源于17世纪启蒙理性以来的自然科学传统;结构主义的涂尔干则相信社会事物芜杂的表面后存在着一个决定其本质的、像自然“规律”一样客观、固定的“实在”:“在所有信仰体系和膜拜体系的基础中,必然存在着某些基本的表现或概念,以及仪式态度,尽管它们形式多样,却不论何时何地,都具有着同样的客观指涉以及同样的功能。而要简便精确地实现这一目的,必须回到最简单的存在中去,因为“在低级社会中,任何事物都是共同的。活动是定型的;每个人都在同样的环境中进行着同样的活动,而这种行为的一致性也不过是思想一致性的体现。每个心灵都被卷进了同样的旋涡,几乎所有的个体类型都是按照种族类型的模式得以确立的。但问题在于,这种对原始宗教的研究如何能达到涂尔干对“最想了解的”“今天的人”的目的?在进化论的涂尔干看来,这根本不是一个问题,因为,虽然原始宗教同现代宗教在形式上的各种差异非常显著,但这只是社会不断进化,不断从简单走向复杂,从低级走向高级的一个表现而已,而在深层结构上、在本质上,原始社会同现代社会仍然是一致的,亦即“有着同样的客观指涉以及同样的功能”。正是这种一致性为对原始宗教的研究成果通向现代工业社会架起了交通的桥梁。

二、问题研究的基本逻辑

    众所周知,涂尔干是一位社会学主义者,在社会与个体之间、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之间,他始终强调社会、集体主义的绝对优先性,而涂氏的所有研究也都以证明这种主张为宗旨。为证明自己的这种说法的合理性,他就必须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力排任何非社会性因素,首先论证宗教的社会特征以及其社会功能赖以产生的结构性条件。

    (一)宗教的本质

    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作者首先对有关宗教的一些基本的理论问题做了较为明确的回答。他建构了自己的宗教概念,认为宗教必然将整个宇宙分为对立的两类,即凡俗世界与神圣世界;宗教有几个构成性要素,即禁忌、信仰、仪式和教会。接着,作者先后批驳了泛灵论宗教学说和自然崇拜宗教学说,并对宗教和巫术做了区分。他认为,泛灵论宗教学说和自然祟拜宗教学说都只能使其自己的解释对象丧失客观实在性。如果宗教所祟拜的是不真实的神灵和由于人们的恐惧而变形了的大自然的力量,那么宗教就相当于集体的错觉。这两种宗教起源学说“为了说明这些宗教思想的虚假材料是怎样获得毫无客观基础的神圣性的”,“必须承认一个完全由虚幻表现构成的世界叠加在了另一个世界之上,前者使后者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发展到了无法辨认的地步,并用纯粹的幻觉取代了实在。在泛灵论,是梦的幻觉带来了这种变形;在自然崇拜,则是通过语词引发出来的一群辉煌而又空洞的意象带来了这种变形。不过在这两种情况里,宗教都必须被当成是澹妄的想象的产物。”在此基础上,作者指出,宗教的本质是图腾崇拜。这种崇拜“是一种更基本、更原始的膜拜”,而泛灵论和自然崇拜“只不过是它的派生形式或特殊方面而已”。对于巫术,涂尔干认为,关键是它缺少稳定的教会组织,不能形成社会力量。但是,即使是图腾崇拜。其对象并非就是体现图腾的具体的物体,而是这种物体所代表的记号、符号,而这些符号和记号是由社会贴在这些物体上的。这样,就在理论上奠定了宗教的社会性基础,把原始宗教研究定位在社会学的语境中。

    (二)图腾崇拜的社会起源与社会功能

    确立了图腾崇拜在宗教中的本质地位后,就要对图腾崇拜的社会产生及其社会功能进行深人的剖析。涂尔干使用了他最为推崇的功能研究方法。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涂氏正是通过对图腾在原始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的研究来达到他最后的研究目的的。

    图腾往往是由一些事物如某种动物或植物充任的,其存在,首先是作为原始社会特定组织如氏族和胞族的名字和标记出现的,是该组织与其他组织相区别的一个标志,“是每个氏族把自己和其他氏族区分开来的记号,是氏族个性的可见标志”。这是图腾存在的最为基本和外显的功能。

    更为重要的是,图腾是氏族崇拜的对象,是“礼拜仪式的一部分”,具有“宗教性”。图腾之所以能获得这种宗教性,是因为它被视为具有决定氏族及氏族成员的安全和生死的强大能量。而这种宗教性的维存,则主要通过宗教仪式—如通过禁忌、神话的编造和膜拜仪式—实现的。

    正是通过对图腾的这种宗教式的社会建构,图腾被赋予了一种“力”,这种“力”不仅被想象成物质力,而且具有强大的道德力。一个土著“之所以要针对图腾生物有一些独特的举止行为,不仅是因为在这些生物中蕴含着在物质上令人畏惧的力,还因为他感到他在道德上也必须如此。他觉得他在服从一道律令,履行一项义务。对于这些神圣的生物,他不仅是畏,而且是敬。不但如此,图腾就是氏族的道德生活之源。

    对图腾的膜拜,同时还会产生一种强烈的集体情感和集体意识。这种集体情感和集体意识同道德力一起,共同维系着社会对于个人的至高无上的优先性和社会的团结。这正是涂尔干最需要说明和论证的观点。宗教是社会的产物,或者干脆说,宗教是社会的故意安排。涂尔干说,“古往今来,我们看到社会始终在不断地从普通事物中创造出神圣事物”,“惟有社会是这类各色神化的始作俑者”。具体言之,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正是社会从自身出发的有意识建构。在涂尔干的视域中,“神首先被人们认为是高于人自身的一种存在,是人的依靠”,“而社会也给我们永远的依赖感。因此,社会的存在也是神性的,是一种凌驾于个体之上的力量。但是,社会为什么要建立自己相对于社会个体而言的神圣呢?涂尔干回答该问题的方法是他早年所竭力回避的目的论模式:’·既然社会独有一种和我们个体不同的本性,那么它就会去追求同样也为其所独有的目标。可是,它不以我们为媒介就不能达到目的,所以它就会命令我们去协助它”;同时,“群体是在个体中并通过个体才得以实现的”“氏族就像其他各种社会一样,只有在构成它的个体意识中并通过个体意识才能存在。而社会对个体的统治和约束,不仅仅’.主要不是由于它在物质上所特有的无上地位”,更重要的“是它所赋有的道德权威”。对这一问题做出解答后,涂尔干进人了第二个问题;社会何以能建构起这种神圣性呢?换言之,即:社会“是怎样产生道德力”,怎样使信仰者“觉得自己找到了避难所,受到了庇护者和保护人的支持的”在这里,涂尔干陷人了循环论证的泥沼。他回答道:..是社会把人提升起来,使他超越了自身”。是社会通过组织各种“外部活动”即宗教膜拜活动,“集体观念和集体情感才有可能产生,集体行动正是这种意识和情感的象征”。这可以算是涂尔干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但问题是,社会何以有这种发动集体行动的能力?涂尔干是这样回答的:“因为社会只有在发挥作用时才能让人们感受到它的影响,但是,构成社会的个体如果没有聚集起来,没有采取共同行动,社会也就无法发挥作用。也就是说,在涂尔干的思想中,社会既是集体行动的结果,又是集体行动的发起者。

    (三)知识的社会发生

    宗教的另外一个功能是推动了知识的产生,即形塑出了人类最原初的分类模式和类型概念。在《原始分类》和《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涂尔干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论述,是知识社会学发韧时期的重要文献。

    与其集体意识的起源相一致,涂尔干的知识社会学的基本命题是:知识是社会根据自己的需求而建构出来的。他指出:“社会是宗教的起源”,而“思想的基本范畴,因而也包括科学的基本范畴都起源于宗教”,“可以说几乎所有重大的社会制度都起源于宗教”.“事情非但不象弗雷泽想象的那样,人们的社会关系要以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为基础,而且事实上,正是前者为后者提供了原型。涂尔干从社会学角度对人类早期的分类图式进行了研究,并进一步对范畴、概念、逻辑思维以及科学的社会起源作了论述。

    涂尔干对原始分类的功能的研究带有较强的目的论色彩。分类的“目标不是辅助行动,而是增进理解,使事物之间的关系变得明白易懂。一旦给出了某些作为基础的概念,心灵就会感到一种需要,要把对其他事物所形成的观念与它们联系起来。于是,这种分类首先就要联系观念,统一知识。这种解释在今天看来无疑有其部分的可信性,但问题在于.涂尔干曾经坚决反对的这种将结果当作原因来分析事物之发生的目的论研究方法却很大程度地表明这种研究并没有相当坚实的人类学基础。

   关于分类的最初发生,在涂尔干看来,“绝不是人类由于自然的必然性而自发形成的,人性在其肇端并不具备分类功能所需要的那些最必不可少的条件,也不是先验性地存在的,而是社会的产物。“实际上,我们对事物进行分类,是要把它们安排在各个群体中,这些群体相互有别,彼此之间有一条明确的界线把他们清清楚楚地区分开来。”具体言之,分类观念是“根据社会所提供的模式组织起来的。从人类学资料中可以发现,每个部落都分为两大胞族,每一胞族之下又有若干氏族组织。同时,每一胞族又可以分为两个姻族。一个胞族中的某一特定姻族只能同另一胞族的某一特定姻族通婚。这就是人类的最原初的社会分类。为保证这些社会组织之间的界线明晰,每一组织特别是氏族都确立了自己独特的图腾,这种图腾是用动植物为原形的。由于我们所观察到的社会等级体系是社会规模在不断扩大过程中不断分化而形成的,这就意味着拥有婚姻关系的不同社会组织的图腾之间也具有了与其所表征的社会组织如氏族或胞族之间的关系一样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逻辑关系。另外,由于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之间关系的严密,也就决定了相应的逻辑秩序的严格性。所以涂尔干说,“氏族的区域划分与社会的氏族划分不仅彼此对应,而且他们还错综复杂地相互交织,融为一体。图腾制度的严格逻辑性如何得以坚持呢?在涂尔干看来,这是宗教仪式和图腾崇拜的结果,“这种逻辑秩序极其严格,这些范畴对澳洲人的心灵有很强的约束力,一致在某些情况下,可以见到一整套按照这些原则加以安排的行动、记号和事物。正是宗教仪式的严肃性和神圣性使这些逻辑关系得以贯彻和延续。图腾制度一方面“是依照自然事物(相关的图腾物种)把人们分成氏族群体”,另一方面“也是按照社会群体对自然事物的分类”。这说明,涂尔干不仅认为社会层面的分类是由社会本身决定,而且相信自然层面的分类也具有社会起源。人类使这种依附于特定氏族组织的分类而建立起来的分类原则得以普遍化和抽象化的是人们创造出了图腾符号、记号。涂尔干说过,作为图腾的具体动物或植物并不是真正的崇拜对象,人们崇拜的是图腾所代表的符号和记号。正是这种抽象的符号和记号的存在,才使原始分类脱离了具体的时空限制而具有了普适性

    涂尔干从进化论的角度对分类的发展进行了区分。他认为,在人类早期,分类主要是情感作用的结果,只是随着人类的进步,理智和理性才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科学的分类的历史,就是社会情感的要素逐渐削弱,并且一步步地让位于个体反思的历史”。但需要注意的是,原始分类的模式“依然存续,它们始终在场;它们是一切分类的框架,它们是心理积习的汇总;正是由于这种积习,我们才使用并列的或有等级之分的分类形式来思考事物与事实。所以,科学的分类仍然脱离不了早期的情感型分类所遗存的观念和框架。

    在科学的起源上,涂尔干也试图从人类学中找到线索。他肯定地说,原始分类“将成为科学的分类,它们将建构最初的自然哲学”。在他看来,宗教和科学追求的目的、关心的主题、使用的语言都是一致的,他们都在努力建构事物的内部联系,赋予他们秩序和系统性。而从发生学的角度看,“科学逻辑的基本观念是起源于宗教的”,“科学思想仅仅是宗教思想更完善的形式”。在宗教和科学的现代关系上,他指出,随着科学从宗教中产生然后分离并逐渐成熟,“便在认识和智识等方面替代了宗教的所有职能”,“宗教在认识到事物的世俗性质之后,就把知识让给了科学”腿是,灵魂世界仍然掌握在宗教手中,而不会放弃。这样,就形成了科学和宗教之间的明确分工。

三、评论

    (一)贡献与缺憾

    涂尔干通过人类学的研究实现其社会学的诉求,无论是对人类学还是社会学都是一大贡献。特别是他由此获得的知识社会学理论,更是在古典社会学中一枝独秀,对今天的知识社会学的发展仍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如科学知识社会学(ssk)的科学观点,就直接来自涂尔干的把科学、逻辑视为社会产物的观点。此外,涂尔干在这些著作中娴熟地运用了实证主义、功能主义、结构主义以及进化论等许多的理论范式,而这些都构成了社会学的理论基础,无论其后来者是批判之还是赞成之,都不可能完全脱离这些理论范式而完全独立地建构新的理论

    但是,涂尔干的这种研究中的纸漏仍是显而易见的且不容忽视的:一是在材料使用上,他本人并没有到澳洲作过真正的人类学调查和研究,全凭二手资料进行研究这一事实。恰如罗德尼·尼达姆在《原始分类》英译本导言中所言,书中存在着大量的逻辑缺陷和牵强附会的推论以及仅凭常识—他早就说过,“最常见的思维方式可能最有碍于社会现象的科学研究”—或个人臆想而做出的难让人信服的猜测—后者是涂尔干所坚决反对的,他指出:“如果社会学不以事物的本性为本,那么它就会在各种事实面前遇到无法克服的阻碍。二是目的论色彩和循环论证现象明显,常常以事物的无意识的或意识外的结果代目的和原因,既把社会视为某种行动的结果又同时将之视为这种行动的原因。这一方面是作者坚持的功能主义的社会学理念的原因,而另一方面也同作者的研究旨趣—既要说明社会的发生过程又要坚持该过程中的社会主导地位—有关;三是其坚持的实证主义方法论同预设性研究之间存在着紧张关系。他一方面指出,“在着手研究事实时,要遵循这样一个原则:对事实的存在持完全不知的态度”,另一方面却以各种预设为其研究的出发点,其中最大的预设是:所有的社会存在物都是社会的产物,并是社会目的性构造的结果,是社会团结要求的产物。

人之初社区范文第3篇

【关键词】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社区支持模式;案例分析

0、引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中国财政政策报告2010/2011》中指出,到2030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但是,到目前为止全国范围内还没有形成统一高效的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模式,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效果尚不理想。基于上述讨论,构建一个能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的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模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本文在文献回顾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了以社区为中心,在社会、政府、企业和家庭几要素协调作用影响下的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理论框架,运用案例分析法对武汉市常青花园案例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研究方法和理论模型进行进一步完善。

1、文献回顾与模型构建

1.1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内容

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内涵包括:(1)为老年人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和政策支持;(2)组织老年人参与各种公益活动;(3)加强对老年人的就业培训,提高老年人再就业的竞争力;(4)加强对老年人健康的关注;(5)完善各项与老年人有关的社会保障制度;(6)为老年人进行退休适应性训练;(7)开展丰富的文化艺术活动,营造良好的社区文化氛围。

1.2理论基础

目前在老年人力资源开发中运用较多的理论有以下几点:

(1)活动理论:又叫“活跃理论”“老龄过程的黄金岁月观”。该理论认为,社会活动是人们生活的基础与核心。进入晚年后,老年人应该保持较多的社会参与率,用新的角色去取代那些因退休或丧偶等而失去的角色。

(2)社会角色理论:社会角色理论认为社会角色与社会地位、社会身份密切联系。老年人到达退休年龄后退出工作岗位,从劳动者变为纯粹的消费者,失去了以往的社会地位,引发角色冲突。所以老年人需要重新参与社会,转变自身角色,正确应对角色转变引起的身心健康问题。

(3)增权理论:该理论认为老年人在逐步衰老的过程中,要面临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的剧烈变化,通过激发老年人的自尊和自信,鼓励老年人自己解决问题,可以使老年人认识到自身的价值,提升老年人的独立自主性。

1.3模型构建

社区支持下的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模式包括社区、政府、家庭、企业以及社会群体和组织五大主体,以社区为中心,系统性完成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实现模式提供舆论支持、完善政策法规、落实权益保障、开展就业培训和提供就业信息、提供健康保障、加大尊严维护和丰富精神生活七大职能,帮助老年人直接或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根据上述模式中的功能界定,我们对该平台所起功能进行了具体的阐述(请见表1)。

2、研究设计

2.1 案例选择

本文的研究案例需要具备一定的人口规模、健全的管理制度、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其他所需资源。

常青花园为20世纪90年代中期始建的大型新型住宅区,经过近二十年的开发建设,目前入住人口已达十万人,老年人口(60周岁以上)达5867人,符合此次案例选择要求。

主要采用调查问卷、深度访谈、文献研究等方法来保证研究的信效度。从信度方面来讲,本文运用了建立案例研究资料库的方法。从效度方面来讲,本文采用两种方法保证研究的建构效度。一是采用多种证据来源的交叉印证,数据来源包括访谈、媒体、网络和期刊等;二是细致的资料检查与核对。

3、案例分析

3.1 案例背景

常青花园始建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是武汉市新型住宅社区建设的示范点,规划建设14个小区,分属5个社区管辖,在管理制度与机构的完善性,文化建设方面的成熟性、对志愿者活动建设的重视性上等都是较为先进的。

3.2研究思路

本文认为验证社区支持型的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模式的可行性需要以下几个条件:(1)社区具备基础平台的软硬件条件(2)第二,老年人具备参与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素质和意愿;(3)社会具有支持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舆论环境;(4)社会可以为参与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老年人提供健康、权益维护等保障;(5)社会可以为参与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老年人提供学习的机会、再就业的岗位和其他各种活动。

3.3案例分析

本文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具体分析如下:

3.3.1对社区作为开发模式的基础平台的软硬件条件的分析

(1)常青花园社区作为开发模式的基础平台的优势有:

第一,常青花园拥有完善的管理机制和齐全的管理机构。

第二,在政务服务方面,常青花园提供“一门式”全方位服务。

第三,在提供医疗服务方面,常青花园保障基层卫生网络覆盖,于2001建成常青花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第四,社会服务项目齐全。

(2)在常青花园社区作为开发模式的基础平台的劣势有:

第一,常青花园暂未与武汉市的人才市场建立密切联系。

第二,社区内没有建立老年人就业的管理制度。

3.3.2老年人参与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素质和意愿分析

我们编制了《社区支持型老年人力资源开发调查问卷》,设有15道选择题和1道开放式问题,内容涉及老年人的基本工作和生活情况、老年人再就业的意愿等几大方面。

在武汉市常青花园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社区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80份,回收有效问卷144份,问卷回收率为80%。

(1)老年人再就业的意愿分析

在调查的144名老年人中,仅有20.8%的人表示愿意在退休后再次参加工作,整体再就业意愿较低。其中,老年人选择再就业的主要原因为:希望增加收入(28.6%)、希望找点事做不至于太清闲(47.6%)、不想荒废知识经验(14.3%)和健康状况良好(9.5%);而不愿再就业的主要原因是:想多点时间陪伴家人(28.6%)和希望享享清福(18.6%)。

在整体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还以职业、学历、性别为控制变量,进行交叉列联分析,进一步得出更为精确的再就业意愿结论:

首先,男性再就业意愿(28.9%)高于女性再就业意愿(11.8%);

其次,结合学历因素后,男性初中及以下学历老年人再就业意愿(38.5%)最高,女性本科学历老年人再就业意愿(20%)最高,各个学历层次的男性老年人再就业意愿均高于同层次女性老年人。

再次,结合职业因素后,男性初中农业从业人员老年人再就业意愿(37.5%)最高,女性中职业为工人的老年人再就业意愿(40%)最高。除军人和工人外,各个职业层次的男性老年人再就业意愿均高于同层次女性老年人。

(2)老年人再就业素质分析

有36.1%的老年人认为自己具有再就业的能力或技能,高于调查中老年人整体再就业意愿水平(20.8%)。其中,丰富的工作经验(18.1%)和充足的时间(16.7%)是老年人再就业中最具优势的两个方面。

(3)老年人参与娱乐文化活动的意愿分析

有40.3%的人表示愿意在退休后参与文化娱乐活动,高于整体再就业意愿水平。

首先,女性参与文化娱乐活动的意愿(50%)高于男性参与文化娱乐活动的意愿(31.5%);

其次,结合学历因素后,男性高中、中专或技校学历的老年人意愿(53.8%)最高,女性大专学历老年人意愿(20%)最高,各个学历层次的女性老年人参与文娱活动的意愿均高于同层次男性老年人。此外,较低学历水平(初中及以下)和较高学历水平(本科及以上)的老年人在参与文娱活动的意愿方面低于中等学历水平(高中、中专、技校和大专)的老年人。

再次,结合职业因素后,男性老年人中除专业技术人员、农业从业人员和工人外,其他职业的老年人参与文化娱乐的意愿水平均比较高(均超过50%);在女性老年人中,除工人、商业、服务业人员外,其他职业的老年人参与文化娱乐的意愿水平均比较高(均超过50%)。

3.3.3社会及社区中支持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舆论环境分析

我们编制了《社区支持型老年人力资源开发调查问卷》,设有17道选择题,内容涉及家庭内老年人基本情况、居民对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关注与支持程度等几大方面。

在武汉市常青花园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社区及互联网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67份,回收有效问卷132份,问卷回收率为79%。

(1)居民对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关注程度分析

调查数据显示,居民目前对老年人力资源开发了解水平较低,有69.7%的被调查者表示仅了解自家老人,7.58%的被调查者表示平时会积极关注了解相关信息,而超过20%的人表示没有兴趣或没有时间关注相关信息。此外,绝大多数被调查者表示不太了解或完全不了解(65.15%和30.3%),仅有不到5%的被调查者表示比较了解,没有调查者对此很熟悉。

(2)居民对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支持程度分析

数据显示,社会舆论对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支持程度较高,近91%的被调查者认为有必要对老年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开发。

(3)老年人力资源应起功能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提供健康保障(75.76%)、落实权益保障(69.7%)、完善政策法规(51.52%)等均为支持程度较高的功能。此外,理论模型中提到的六大功能在此次调查中均超过30%,表明功能设置合理。

(4)社区在老年人力资源开发中应起作用的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社区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方式主要为组建社区文娱活动(75.76%)和鼓励老年人参与社区建设与服务(42.42%)。而在为老年人提供就业支持与信息服务(13.64%)方面的作用还十分有限。

此外,居民认为社区应为老年人提供交流平台(72.73%)、建设良好的社区文化氛围(68.18%)以及开展社区老年大学(46.97%)、对社区老人信息进行搜集和整理(45.45%)等。结合上表,这些功能刚好是我国社区目前在老年人力资源方面所欠缺的。

3.3.4社会及社区可以为参与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老年人提供健康、权益维护等保障分析

一方面,常青花园落实了国家关于居民生活最低保障和医疗保险的政策。

另一方面,常青花园也在积极地落实其他最新的保障老年人利益的工作。如配合政府完成10年内建成“十分钟养老圈”的工作。

3.3.5社会及社区中可以为参与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老年人提供学习的机会和其他可以发挥老年人价值和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的各种活动。

首先,常青花园建立了老年大学,现在已经运作较为成熟,每年开设舞蹈、电脑、声乐、绘画、摄影以及时装等各种课程且学费低廉。

其次,常青花园党委成立后,重点支持成立社区艺术团和社区老年大学等问题机构全力打造社区文化品牌。

最后,常青花园有形式多样的志愿者服务活动,它是由管委会、社区居委会牵头,在社区组织和招募志愿者,共同加入志愿者服务行列。

4、案例分析结论

通过对武汉市常青花园的案例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基本结论:社区支持型的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模式在常青花园基本可行,已具备建立的基本软硬件条件、舆论支持条件、政策法律保障和充分的活动机会。但老年人再就业意愿较低,且再就业意愿受性别、职业和学历等因素的多重影响。相比之下,老年人参与文化娱乐活动的意愿较高,因此,提升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质量可以作为现阶段社区开发模型的重点功能之一。

5、结语

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社区支持型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模式,结合武汉市常青花园的典型案例检验了该模式的可行性。结果发现,老年人力资源开发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合理整合各类社会资源是科学开发的关键所在。

常青花园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建立该种社区支持型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模式的基本条件,且所需的社会舆论支持、政策保障、工作机会等因素在实践中均已实现,目前仅需进一步结合老年人的真实需要,构建合理科学的功能体系并不断加以改进。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本文通过单案例研究得出的结论,其普遍适用性还有待进一步验证。对于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不同居民构成的社区,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模式的组织形式和侧重功能各不相同。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选择典型社区深入剖析我国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及模式,其实践意义高于基于数据统计分析进行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魏娜.社区组织与社区发展[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3

[2]陈月珺.关于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2)

人之初社区范文第4篇

人生如梦,岁月如梭。

记得小时候,很不爱说话,妈妈曾不止一次的训诫过我:让我多说话。我却总是低头不语。

现在:“你就不能老实一点吗?哪里有女孩子的模样”妈妈说。不明白,不明白,真的不明白。大人的心思好复杂呀!头好晕。

不过现在我上课举手发言,成了班级活跃分子之一,也是语文老师的得力干将之一呢!

在旧社会,处处充满了剥削,也算是民不聊生吧:在新社会,大家处处都可以看见一片片和谐安宁的社区景象,和以前还真是日新月异呀!

因为心态改变了,所以心情改变了;因为一切改变了,所以什么都不在担心了。

其实改变也分“东西”也分“南北”。走入正确的路则为光明之路;走入错误的路则为误入歧途。

“人之初,性本善。”在人的生命之旅中,有一些人因改变而精彩,也有人因改变而迷失自我。

如:杀人犯、小偷等。他们选择了错误的路,或许他们本性善良,但善恶之差只在一瞬间。他们放弃了自己的本性,宁愿承受世人的唾弃,但他们没有想过他们的家人,他们的行为是大家所不耻的。

世界因改变而精彩,世界正因为有改变,才能让我们生活在同一所大地上,却拥有不同的蓝天。

人之初社区范文第5篇

2010年10月29日,哈尔滨市首届“十大法治人物”评选活动顺利落下帷幕。在当选者中,有伸张正义的律师、辛勤普法的园丁、还有奋战在公检法第一线的公职人员。与这些人相比,一位八旬老人的入选理由很特别,因为他已在法治战线上坚守与奉献了60年。他就是黑龙江省法治战线上的常青树、哈尔滨市南岗区老科协理事——卢连基。

1990年,卢连基从哈尔滨市南岗区检察院检察长的岗位上离休了。“离休第一天,一大早他就夹着包出去了。等他回来一问才知道原来是去做普法讲座去了。打那以后他就一天也没闲过。”卢老的老伴吴承黎老人评说卢老的离休生活。

离休后的卢连基反倒比上班时更忙了。法学研究、法制宣传、法理讲座,各种公益性的社会活动占满了卢老的日程表。为了普法,他查资料、做笔记、写讲义,费时又费力,为了普法他放弃了那些能为自己带来不菲收入的法律顾问工作。卢老有多年的老胃病,可是为了普法,他却常常来不及吃上一口热乎饭。卢老的女儿告诉记者,一次卢老犯了胃病却还坚持在一天之内跑了两个单位做普法讲座,虽然他在台上眉飞色舞的讲法条、说法理,可在后台的女儿却看到他的手一直紧紧地捂在胃上……说到这儿,卢老的女儿不禁潸然泪下。

普法“不老松”

为了把枯燥乏味的法律条文讲的生动易懂,卢老可是下了不少功夫。他会针对不同的讲课对象把法律条文融入不同的生活实例中进行讲解,还会把一些道理编成对仗工整的小短句,便于人们记忆。“人之初,性本善,受教育,是关键。人不学,不知义,学习法,要努力……”这是卢老花费数个月自编自创的《学法三字经》,不但分类清晰、朗朗上口,而且言简意赅、好读好记。“给孩子们讲法,他们问我法律有什么用,我就告诉他法律天天保护你,你却不知道。就像你们每天吃冰混、喝汽水。冰棍卫不卫生?汽水干不干净?都有法律来规定。我的责任就是让人们明白法律其实就在我们身边。”一说起他钟爱的普法事业,卢老立刻变得神采飞扬。

在全省各地的学校和部队里留下了卢老坚毅挺拔的普法身影,一家家工矿企业里留下了卢老铿锵有力的普法声音。这位政法战线上的老兵,年逾花甲却退而不休,在普法道路上一干又是20年,成为了“二五”、“三五”、“四五”普法教育工作中连续三次获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个人称号的龙江第一人。20年间,他向干部、师生、居民等宣讲法律教育课400多场,听众达12万余人。光是讲义就写了113本,累计达200多万字。而他创作的普法歌曲、诗歌、案例连环画,编写的《未成年人“两法”图解》、《“二五”普法习题与题解》等多种普法资料和涉及各个方面的经验总结论文和评论更是达到了45万字。每次演讲完,都有人围着他问这问那,久久不肯离去。有一次卢老连续讲了三四个小时后,嗓子哑得再也说不出话来,他还是坚持着用手写的方式一一回答了听讲群众法律方面的疑难问题。

执着精神感染身边人

在卢老生活的哈尔滨市北安社区,居民张大娘告诉记者:“我们社区人人都是法律专家,为什么啊?因为有卢老啊!他一有时间就给我们讲法律,从《宪法》、《刑法》到《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凡是我们用得着的或是有疑问的法律知识和法律问题卢老都会不厌其烦地给我们讲解。他的努力让我们每个居民都学会了依法办事,以理服人。整个社区也变得更加和谐了。”卢老正是用这种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与付出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相关期刊更多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广东省教育厅

中国文化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知识经济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