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四年级上册作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生上网是好?还是坏?上网的好处其实也有,比如说:上火网可以查找资料,可以获得我们课上学不到的知识。我觉得上网并不好,有些网吧想多赚一点钱,就把学生骗进来,还把一些不良信息放到网上,所以我认为上网不好。
朱元昊说:“我认为网络的初衷是不错,可以给我们带来方便,快捷,有些人专门做网络游戏,让人着迷,有友人还开了黑网吧,吸引小学生去玩。”
赵章?此担?ldquo;我觉得小学生上网大多是打游戏,聊QQ。许多会助长我们的暴力情绪,而且,一些小学生一打起来就没完,这会伤害眼睛影响健康。聊QQ也不太好,如果交了不好的朋友就会上当受骗,所以我认为上网不好。”
于南希说:“我认为上网的本意是好的,可是要用好它,不能晚不健康的游戏,不看黄色图片等。网络可以扩大我们的视野,可以帮我们快速发电子邮件,还可以在网上对某件事发表意见,所以,还是觉的网络好的一面多于坏的一面。”
王老师在班上举行的讨论会,让同学了解了上网的利弊,有利于同学们更好地宜用网络。
【关键词】小学阅读;读写结合;教学策略
将作文指导融入小学语文课程的阅读教学中,做到读写结合能够使两者相互促进。我们能够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模仿,悟到写作的技巧。同时又能使学生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加强阅读训练。本文以小学四年级学生为例对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进行研究,旨在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中一向提倡读写结合。读指阅读,写指写作,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师只有懂得将这本来就具有密切联系的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这一点也是至关重要的。首先,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提出了“要在写作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另外,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曾说过“一种教学策略方法是一把钥匙,各种教学策略方法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要做到“活”实际是提示教师要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一、注重提高仿写技能,以读悟写
阅读对于写作来说是必要的基础。特别是对于刚刚接触写作技巧与能力学习的中年级学生来说,通过大量阅读提高其仿写的能力继而悟到更多写作技巧这样的方式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也是必须的。模仿,是创造的前奏。四年级这样的中年级,意味着学生们处于书面写作的起步阶段。作为老师,除了要想办法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指导他们通过认真观察生活获得写作素材外,还应该训练他们去掌握一些叙述表达的方法。通过阅读并进行相应的仿写训练不失为一个有效途径。阅读的素材可以成为学生写作的模板,直观的告诉学生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来反映客观事物并表达内心感受。我们可以说,仿写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架起了一座由“读”到“写”的桥梁。例如在对四年级上册课文《珍珠鸟》进行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对这种小动物进行描写的?我们能够观察作者用的哪些写作手法?我们能不能通过阅读也对一种小动物进行仿写?由此注重仿写技能的训练,是进行读写结合的一种有效教学策略。
二、在阅读教学中向课文巧妙借鉴
1.巧向课文借选题
我们都知道,写作对于小学生来说一直是个难题,首先就难在如何给自己的题目拟定合适的题目。通过对课文的阅读,我们会接触到如诸如上册的《老师,您好!》,《雾凇》,《诚实与信任》,下册的《第一朵杏花》,《第一次抱母亲》,《沙漠的绿洲》等等文章,他们中间有的以写作对象为题,有的以中心思想为题,有的以主要内容为题,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将其分类对学生习作进行指导,引导他们灵活借鉴课文,学会命题。
2.巧向课文借选材
学生的生活按说是丰富多彩的,可是一到写作时,就面临“无米下锅”的窘境。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发现素材,四年级的课文当中有很多有意思的选题值得借鉴学习。例如《九色鹿》,这篇课文以童话为形式,生动的展现了写作目的即教导读者不能做像调达那样忘恩负义的人。又如《雾凇》选择的题材是那样的不寻常,对这种北方地区的特有景观展开描写,使人眼前为之一亮。可以预见的是,只要教师对此多加引导,就能够使学生也能够具有一双善于捕捉素材的眼睛。
3.巧向课文借语言
学生在习作过程中的另一难题是不知道如何运用生动的语言对素材展开描写。教师需要针对这一难题在阅读教学中将文中规范,经典,生动的语句进行引导使其内化,使学生从借用到创造,变成自己的一种语言运用能力,准确,生动地对事物进行描写。如课文《秋天》中,黄澄澄的稻子,红玛瑙似的高粱,水灵灵的葡萄,红彤彤的枣,这些准确生动的描写都可以引导运用到学生的习作中去。
三、找准读写结合的切入点,创新教学方法
读写结合不仅意味着以读悟写,还意味着我们得讲究策略,以写促读。使得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读写如何能够恰当Y合?这就要求我们得找准读写结合的切入点。只有把握好切入点,我们才能建立起读写结合的良好基础。切入点的把握不仅要求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熟悉教材特点,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能够针对不同学习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及习作训练形式,创新教学方法,从范文本身和学生实际出发,探寻出读、写两者更为广泛的隐形结合。如果我们不能够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也就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无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读写结合。致力于对教学方的创新对找准切入点,合理对学生进行引导是关键。
一、学生知识现状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21人,男生12人,女生9人。通过一学期的教学,了解到本班绝大多数学生对语文这门学科有着浓厚的兴趣,学习态度较端正。本班学生已都能较熟练地掌握汉语拼音,能正确拼读音节,能借助拼音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初步学会结合词语理解词义,掌握常用汉字数量大,初步学会辨别学过的同音字、形近字,能认读学过的多音字。初步学会按部首、音序查字典,检索汉字,看懂意思。能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参与学习,掌握了基本的学习方,初步学会独立识字。能运用学过的词语造句说话,会给部分学过的词语找出近义词和反义词。能听懂别人讲的一件事,边听边记住主要内容,并能复述。能正确朗读课文,会默读课文,能说出一个自然段主要讲什么,理解课文,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大部分学生对短文能静下心来认真细读,对文中的词句能有意识地深入的体会和理解,知道抓住关键词句感情其内涵。
但因为学生接受能力差异较大,受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学习情况参差不齐。个别学生的学习习惯还欠培养,书写马虎,学习懒惰,怕吃苦,依赖思想严重,学习方法不够科学。特别是习作能力有待提高。从整体来说,动笔前的构思还不够,作文缺少创意。行文中,出现不具体、不生动,没有个性的张扬,公式化较严重。个别文章空洞无味,后进生的习作语句不通、不连贯,作文水平还停留在三年级。因此在这学期,我将积极寻找有效的方法措施,力求全班孩子的习作上一个台阶,努力拓展孩子的思维空间,使学生的习作求真、求实、求新。
二、本学期教学的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课本,共分四个部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习作、课文和单元练习。
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共2课。
2、“课文”共安排23课,分为7个单元。
3、“习作”共安排了7课。
4、“单元练习”共7个。
三、本学期的教材简析: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课本,共分四个部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习作、课文和单元练习。
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共3课,指导学生读书要有选择,学会作读书记号,留心观察事物。
2、“课文”共安排23课,分为7个单元。选文题材广泛,体裁多样,为学生学国语文,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促进全面和谐的发展,提供了充裕的材料。本册生字均安排在课文里。继续采用“识写分流”的办法。课文后的练习设计简约、实用。一是朗读、背诵、默读、复述;二是要求学生用钢笔描红;三是读、抄常用词语,巩固复习所学生字;四是联系语境理解词语、句子,学习课文中常见的构段方式等,学习分析自然段,学习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等方面的练习;五是根据课文特点相机安排的“小练笔”,让学生模仿其中的句式、段式、立意、写法等,进行局部仿写练习,以便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习作”共安排了7课,“以贴近学生生活,注重实践、体验“为宗旨,在内容安排上富有儿童情趣,在呈现形式上力求灵活多样,在操作练习上提供多各选择,以利学生能够轻松愉快地习作,并在习作的过程中不断增强自信心和创新意识。
4、“单元练习”共7个,以综合性为主,包括字词句方面、朗读背诵方面、写字方面和口语交际。意在丰富语言教育的内涵,提高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
四、本学期的教学目的:
(一)思想教育。
1、在知识传授和能力训练过程中,坚持对学生进行良好的道德品质教育,从小树立远大目标,刻苦学习文化科学知识。
2、在激发儿童学习兴趣的同时,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
3、在语文学习和实践中,引导孩子了解社会、认识自然,受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从中领悟一些人生哲理,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二)语文教学。
1、学习习惯。
(1)继续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并养成习惯;养成爱惜学习用品的习惯。
(2)继续掌握正确的写铅笔字的方法;继续培养积极发言,专心听讲的习惯。
(3)继续培养勤于朗读背诵,乐于课外阅读的习惯。
(4)继续培养勤查实际典,主动识字的习惯。
(5)继续培养认真写钢笔
字,毛笔字的习惯。
(6)继续培养自主预习复习、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7)能够有选择地阅读课外书籍,培养读书做记号和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2、汉语拼音。
继续巩固汉语拼音,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学习普通话。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3、识字写字。
(1)能准确认读366个生字。
(2)能按笔顺正确书写、默写生字220个,能按字的结构特点把字写端正、写匀称。
(3)继续练习用钢笔写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
(4)继续练习写毛笔字,写得端正纸面干净。
4、口语交际。
(1)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听懂别人说的一段话或一件简单的事,能转述基本内容。能讲述课文所写的故事。
(2)能在看图或观察事物后,用普通话说几句意思完整、连贯的话。
(3)能就所听所读的内容,用普通话回答问题,做到语句完整,意思连贯。
(4)能当众说话,愿意与别人进行口语交际,做到语句比较通顺,态度大方,有礼貌。
(5)讨论问题能主动发言,说清楚自己的意思。
5、阅读。
(1)继续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能复述课文,会分解色朗读课文。
(2)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能不出声,不指读,一边读一边想。
(3)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语的意思。
(4)能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境,知道课文的大意。
(5)学习按要求预习课文。能借助字典学习生字词,初读课文,提出问题。
(6)能阅读程度合适的少年儿童读物,了解主要内容。
6、习作。
(1)留心周围的事物,开始学习习作,乐于书面表达。
(2)能把自己看到、听到、想到、做过的写明白。(3)学会写“留言条”、“请假条”,学写书信。
(4)能够使用逗号、句号、问号和感叹号。初步学习使用冒号、引号、顿号。
五、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能够有选择地阅读课外书籍,培养读书做记号和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2、能准确认读366个生字,按笔顺正确书写、默写220个生字。能按字的结构特点把字写端正、写匀称。
3、留心周围事物,开始习作,能把自己看到、听到、想到、做过的写明白。学会写“留言条”、“请假条”,书信。
4、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复述指定课文,会分角色朗读课文。
5、能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境,知道课文的大意。
6、能按要求预习课文。能借助字典学习生词,初读课文,提出问题
7、能当众说话,愿意与别人进行口语交际,做到语句比较通顺,态度大方。讨论问题能主动发言,说清楚自己的意思。
(二)教学难点:
1、能够有选择地阅读课外书籍,培养读书做记号和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2、留心周围事物,开始习作,能把自己看到、听到、想到、做过的写明白。学会写“留言条”、“请假条”,书信。
4、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复述指定课文,会分角色朗读课文。
5、能按要求预习课文。能借助字典学习生词,初读课文,提出问题
6、能当众说话,愿意与别人进行口语交际,做到语句比较通顺,态度大方。讨论问题能主动发言,说清楚自己的意思。
六,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一)习惯培养
良好的习惯不仅有利于学生当前的学习,而且有助于他们今后全面素质的提高,因此,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要在抓好新安排的关于留心观察事物、读书有选择、读书做记号等习惯培养的同时,继续坚持指导学生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爱惜学习用品,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背诵和课外阅读的习惯,激发儿童背诵的兴趣和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培养边背诵边想象,边背诵边思考的能力。抓好学生默读、查字典主动识字、专心听讲、积极发言和的培养。要严格要求,严格训练,把良好习惯的培养落实到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落实到学生学习活动的各个方面。
(二)识字教学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尽量利用汉字造字的规律引导学生
主动识记生字,完成识字任务。平时注意采用多种手段,随时巩固已有成果。在识字教学中,还要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汉语拼音、笔画、笔顺、基本字、偏旁等知识和初步分析汉字结构的能力,积极引导,坚持训练,不断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积极性,使他们逐步形成自学生字的能力和习惯。一定要在课堂上安排适量时间指导学生完成课本上的描红各临写和,以确保写字教学的效率。
(三)阅读教学
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
根据课文特点,合理选择阅读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生动、有趣、多样化,师生互动,让竞赛、表演走进中段孩子的课堂,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在课堂中,精心设计提问,使之突出重点,抓住难点,解决难点,富于启发性,运用恰当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阅读教学最根本的任务是教学生学会读书。我们要想方设法引导、帮助学生实实在在地读好课文,让学生在自己读懂课文的过程中,去理解内容,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发展语言,从而不断提高语文水平。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读书,要指导全班学生都能把课文读正确、读连贯,有时还要有感情地读。所谓有感情地读,是要做以”披文入情“,要让学生的情感活动伴随读书的全过程,关心课文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真正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教学时,恰当安排好“读、讲、练”的关系,在初读感知阶段,要留有充分时间让学生通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同时可以结合初读,使学生弄清生字字音,感知字形,初步理解字义。
在精读理解阶段,要通过指导、点拔和精当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情境意义,理解课文内容。在积累运用阶段,要结合熟读、背诵、复述,使学生储备语言材料,实现常用评语、句式等的转换迁移。教学中,要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合作学习。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包括引导、点拨、范读以及必要的归纳、小结和讲解。要提倡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导,围绕重点开展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在阅读的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四)习作练习
【中图分类号】G ?摇【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A-0007-02
我县于2010年11月有幸请到有效教育的创建者孟照彬教授来给我们进行了第一期的有效教育培训。从此,我们知道了有效教育是一个集学习方式、课型方式、评价方式为一体的教育教学方法,其操作性和实用性还是很强的。在此,笔者就有效教育教学方法推行中遇到的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对有效性的认识
怎样的课堂教学才算是有效的呢?在一次培训学习中,笔者聆听了广西师范大学王教授提出过这样一个观点:“‘好课’没有严格唯一的标准,而是一个描述性概念;没有现成的模式,但是有基本的要求,即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有效性。”笔者很赞同这个观点。判断一节课是否有效,我觉得就要看每一个学生是否主动地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孟照彬教授对一节有效的课堂的评价就更具体了,他提出了“经典性评价”的概念。“经典性评价”包括三性、三动,也就是知识性、个性、创造性和主动、互动、能动。他主要从两个角度评价,一是对知识性的传授、个性的发挥、创造性的培养方面的落实情况的评价;二是对师生、生生互动情况,是否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方面的评价。由此可知,课堂的有效性是很重要的,要求也是很高的。只有教师关注到课堂的有效性,对有效性引起高度的重视,并致力于在每一节课上都努力地去追求它,才能实现课堂效率的提高。
二、对有效教育的认识误区
我县很多学校都在积极地践行着、探索着有效教育的教学方法,想尽快将孟照彬教授的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但是,在实践中笔者发现,教师在践行有效教育的过程中出现了认识上的误区。
(一)为了形式而形式
在推行有效教育的教学模式中,我们虽然看到课堂上出现了新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且学生钟情于小组合作学习,但是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并不高。比如,对于一些本来很容易的学习内容,学生自己就能学会的,但是教师却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对于一些有探究性的问题、有合作学习价值的,教师安排小组合作学习时,却没有给足时间,当学生谈论问题正酣时,常常因为教师的一声“停止”戛然而止,取而代之的是教师按照教案的预设去教学。就拿我县某实验学校4月1日集中开展的一次观摩研讨活动来说吧,一位教师上文言文时,在学生自主学习之后,提出了一些较难理解的句子,如“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孰若孤”“但当涉猎,见往事耳”等让学生讨论。为了使讨论更充分,教师安排学生四人为一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和探究,可是该教师只给学生1分钟时间,时间一到就马上组织学生进行汇报。这样的学习效果是不理想的。我们换个角色想想,如果我们是学生,在这1分钟时间里,我们一组四人能解决这些较难理解的句子吗?在这1分钟时间里教师也许都还没有想好通过什么办法入手来解词、解句,更何况是学生呢?所以,尽管该教师倡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但是徒有形式的学习是没有效率的。
又如,课堂上关于“板卡”的使用,教师只是因为有效教育教学模式的五项基础“单元组、约定、板卡、表达呈现和团队”中有“板卡”之说,所以在课堂上给学生准备了板卡,让学生使用板卡写上东西,但是并没有使用写有内容的板卡辅助教学,为教学服务,只是为了写而写。教师在使用板卡时,并没有考虑到有没有必要使用,用它有什么作用,目的是什么。如果没有发挥板卡利于学生学习交流的作用,如果不是为了避免“空讲是教学质量的大敌”,那我们随便写在哪里不一样,又何必用板卡呢?所以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不要单纯地为了某种形式而去追求没有内涵的空洞形式。
(二)忽视内质而低效
以上笔者所说的是教师在探究中,为了形式而形式。就因为我们走的是形式主义,所以内质的东西学生是学不到、学不好的。课堂上该学的东西学生学不到、学不好,课堂效率当然也是低效的。低效的课堂不是我们推行有效教育的初衷,我们进行教学改革的主要核心就是让课堂更有效,从而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
我们一起来看一个教学片段:一位教师在上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飞向蓝天的恐龙》时,提出了一个问题:“恐龙是怎样变成鸟类的?请找出相关的句段。”学生在汇报学习情况时,读到这样一个句子:“不管怎样,有一点毋庸置疑:原来不会飞的恐龙最终变成了天之骄子――鸟类,他们飞向了蓝天,从此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生活天地。”此时,教师让学生把词语“毋庸置疑”连读三遍。读完三遍后教师评价:“这样你们就记住这个词语了。”那么,学生仅读这三遍就掌握这个词语了吗?答案是否定的。首先,学生对这个词语理解了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学生对这个词语会认、会写、会解、会用了吗?只有做到这“四会”,才可以说学生掌握了这个词语。而该教师的教学效率是低效的,那是因为他忽视了教学的本质。
在探讨有效教学的过程中,笔者虽然也看到了不少热热闹闹、顺顺利利的课堂,课堂上也包揽了学习方式中“五项基础”的要素,甚至“看、听、讲、想、做、动、静”七要素也都在课堂中留下了痕迹,可是一节课结束之后,笔者静下心来反思,在这节课里学生学到了什么知识?他们的什么能力得到了培养或发展?知识目标落实了吗?重点突出了吗?难点突破了吗?……在诸多问题的反思之中,笔者感到了一阵阵的遗憾,原来――忽视教学的本质也是促使低效课堂应运而生的原因之一。
上面所述是最为常见的两种现象,却也是我们在推行有效教育中的两种误区。我们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一定要立足于教学本质,不要为了形式而形式,只有这样课堂的有效性才能得到保障。
三、落实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进行教学改革的核心是提高教学质量,所以我们必须走出误区,认真落实教学的有效性。在推行有效教育的实践中,笔者对有效性的落实有了更多的思索,认为有两个要点首先要求教师做到:一是要做到心中有教科书;二是要做到眼中有学生。
(一)心中有教科书
说起心中要有教科书,不禁使我想起于永正老师说过的一件事。为了上好课文《秋天的雨》,于永正老师把课文研读了约70次。为什么要读那么多次呢?我想一定是为了读透文章,要读到文章里去,要把文章读到心里去,在探究性的读和创造性的读之后,还要从文章里跳出来,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
比如,现在我们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对课文的编排是把相同主题的课文归为一组,并结合课文主题确定本组的习作内容,这些课文是我们训练学生进行读写结合的例子。今年三月中旬我县举行了全县小学作文教学评比活动,活动中就发现莫小芳老师能做到心中装有教科书,并结合课例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教学效果比较好。在习作指导课上,她设计了一个“看‘经典’描写,竞猜人物形象”的教学环节,并出示课文里描写人物的句子让学生读一读再来竞猜人物形象。如出示句子“他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学生读了句子马上猜出这里描写的人物是“马宝玉”。此时,莫小芳老师顺势利导,教会学生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细节描写把内容写具体,使人物特征生动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比一些教师单纯地为了习作而习作,进行空洞地说教,如“要把内容写具体生动”等有效多了。当然,利用教科书引导学生进行读写有机结合的方法不是只有这一种形式,教师可以在研读教科书的基础上探索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
其实,学习每一组课文之后,所安排的习作等训练内容都不是孤立的或者是游离于教科书之外的。叶圣陶老先生的“例子说”曾告诉我们:“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要凭借这些例子,举一反三地对学生进行阅读和习作技能的训练。”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充分把这些课程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绝不能丢弃教科书。只有我们心中有了教科书,才能深入细致地钻研它,才能明确它的编排体系和重点、难点以及关键点,明确教学的目的要求;只有我们心中有了教科书,才能深入地研究编者是怎样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融为一体,怎样把学生的素质培养落实到每一节课中的;只有我们心中有了教科书,才能认真地研究教材,进一步提高把握教材的能力,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做到旁征博引。
(二)眼中有学生
课堂上教师表现得精彩,课堂不一定是精彩的,但是如果学生表现得精彩,那么这节课一定是精彩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努力做到“眼中有学生,一切以学生为中心”。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抱怨:“真是的,为什么学生的问题那么多呢?”这样的抱怨说明教师并没有意识到学生的这些问题其实是很可贵的。课堂教学是否富有生命力,就要看在教学中学生的问题、困惑、思考、见解、兴趣、经验、感受、智慧等是否涌现出来,因为它们才是我们教学的生长点。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课堂应该是教师不断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课堂。事与愿违的是在课堂上我们经常忽视学生自身的发展,反而希望教学活动是非常顺畅的,希望学生的回答都是教师预设的标准答案,甚至害怕出现学生提出和教师预设的答案不相符或偏离而难以收场的意外。特别是在一些公开课上,这种现象更为突出、更为严重。这种眼中没有学生,只有教案,只有在场的观课教师的思想是一个多么大的错误。其实,课堂上学生提出的和出现的问题都是教师要关注的,教师只有关注学生的问题,才能借助这些问题和学生展开心灵与思维的碰撞,和他们更有效地进行交流、沟通,给他们以引导和帮助,以促使他们得到更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