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免疫系统论

免疫系统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免疫系统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免疫系统论

免疫系统论范文第1篇

审计本质理论的发展:审计本质经历了查账论、信息论、方法过程论、经济监督论到经济控制论的一个过程。

(一)查账论 “查账论”认为审计就是对被审计单位的账务进行检查,这是对审计最原始的认识。在审计产生初期,主要起着查帐和对会计进行监督的作用,因此审计主要作用就被认为是审查账务处理是否符合会计规范,是否真实、合理、合法。审计的对象随着实践的发展逐渐发展,经历了由账簿到报表再到原始凭证的过程。其内容和形式得到了充分的丰富和发展,审计的方法得到了极大地创新,这时候查账显然已经不是审计的全部工作内容,因而,“查账轮”失去了存在的土壤,最终被历史所淘汰。

(二)信息论 “信息论”始于20世纪60年代,并逐渐完善并形成体系。“信息论”的主要观点是认为审计就是提供利益相关者所需要的可靠并相关的信息,优化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率。后期的审计“信息论”逐渐分化为信息传递论学派和信息系统论学派。“信息传递论”学派认为,投资者在投资时为了让自己的资本增值,即资本的有效配置,需要可靠而相关的信息作为决策的指南,而审计保障了这种符合标准要求的信息可靠以及有效传递;“信息系统论”则认为审计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是一个整体,只有系统地进行分析才能够达到审计的目的。但只注重结果,没有体现过程,因此逐渐被方法过程论所代替。

(三)方法过程论 “方法过程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主要贡献是认为审计是一种系统的方法和过程。1973年,美国会计学会基本审计概念委员会在其出版的《基本审计概念说明》给出对审计的新的定义,认为审计是“为确定关于经济行为及经济现象的结论和所制定的标准之间的一致程度,而对与这种结论有关的证据进行客观收集、评定,并将结果传达给相关利害关系人的系统过程”。这个定义标志着查账论彻底被方法过程论代替,承认审计是一个系统的过程,这个定义在当时的经济条件下是比较中肯的审计定义,至今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四)经济监督论 “经济监督论”认为审计是一项经济监督活动。“经济监督论”是由我国学者首先提出的一种关于审计本质的观点。这种观点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后,国家百废待兴、经济初步发展、审计处于萌芽状态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理论。在这种历史条件下,计划经济依然主导着人们的观念,市场经济处于非主流状态,监督经济运行势必成为衡量和考核计划经济完成情况的重要尺度,审计在经济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就主要是监督经济运行作用了。但这种观点是典型的将审计职能片面地概括为审计本质的观点。

(五)经济控制论 “经济控制论”是蔡春教授在其博士论文《审计理论结构研究》中提出的。该观点认为审计是因受托责任的履行而产生的,其目的就是为了更有效地履行受托义务的契约,达到委托方控制受托方经济活动的目的。 “经济控制论”在审计理论的发展中具有里程碑的作用,将人们对审计的认识提到了较高的层次。但笔者并不完全赞同审计就是控制经济活动的观点。其一,控制具有很强的外部性,不是审计的内在属性,容易受到外部条件的制约。其二,除了控制经济运行以外,人们也期望通过审计的咨询、纠错等职能来提供建设性意见,因此经济控制论只能说体现了审计比较核心的作用。

(六)免疫系统论 2008年3月31日,在中国审计学会五届三次理事会暨第二次理事论坛上,刘家义审计长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审计免疫系统论”,该理论的核心是认为审计的本质就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其首要任务是保障国家安全,其最高目标是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利益。审计免疫系统论从审计与整个经济运行关系的角度创造性地提出了审计的本质。是将国家学说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更深层次的基础上提出的对审计本质的全新认识,对审计理论和实务的发展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二、审计免疫系统论对审计本质的影响

审计“免疫系统论”认为在经济社会运行中,审计发挥着免疫功能,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有效保障,犹如人体的免疫系统,能够预防、揭示和抵御经济社会运行中的障碍、矛盾和风险。

(一)“免疫系统”论对审计本质的创新 (1)“免疫系统”理论,是对审计本质认识的深化和创新,是在对哲学、生物学、审计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各门学科融会贯通之后高屋建瓴的建树。从审计的发展历程来看,人们对审计的认识由表及里,逐步深入,最终发现审计之于国民经济犹如免疫系统之于人体,没有免疫系统,如同人体的大门为各种疾病的进入敞开着,而一个组织的经济活动如果没有审计,自然为舞弊、贪污、挪用、玩忽失职等各种犯罪活动大开便利之门,那么经济活动势必难以健康为继,整个经济系统就失去了得以正常运行的保障。因此,刘家义审计长提出的审计免疫系统论是对审计理论的最佳诠释,既形象地说明了审计的活动过程及作用机理,又深入地升华了审计的作用及本质。(2)“免疫系统论”是动态的审计。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审计也不例外。而前面的“查账论”、“经济监督论”、“经济控制论”和“信息系统论”等审计理论都是从静态、被动和单一的角度对审计本质的概括,而“免疫系统论”则是从动态、主动和全面的角度对审计本质的概括。正如人体的免疫系统需要不断运动才能提高免疫力一样,审计这个“免疫系统”同样也必须通过运动才能得以维系。如果审计免疫系统不在实践中相互配合、逐渐磨合、创新发展,那么免疫只能流于口号。“免疫系统论”全面、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审计、为什么审计、审计的主体是谁、怎样审计以及审计的标准是什么等一系列关于审计的问题。审计免疫系统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人民当家作主的宗旨,将维护国家和人民财产安全作为审计最终目标和行为准则,是在中国现有条件下对审计本质最深刻的认识。

(二)免疫系统论对审计本质的发展 (1)免疫系统论对审计本质有了很多新认识。通过对审计“免疫系统论”的深入系统的分析,笔者认为只有深刻认识审计过程的最终产品审计信息,才能够更透彻地理解审计的本质。审计实质上就是一个通过审查、评价等审计手段最终生产出审计信息的过程,并将这一最终产品输出给产品的消费者(利益相关者)。这些审计产品即审计信息是对被审计单位一定会计期间的经济活动及经济行为与法律、法规、制度等审计标准之间相符程度的审计。

(2)免疫系统论明确了审计在本质上与其他经济活动的根本区别。审计与会计是联系最紧密的,以会计为例,会计也能起到经济监督、经济控制、提供系统会计信息等作用,因此以前的理论既可以作为审计的本质也可以作为会计的本质,也就是说以前的关于审计本质的理论没有明确审计本质上与其他经济活动的区别,不足以概括审计的本质和内涵。而“免疫系统”则是审计所特有的本质,是可以将审计与其他经济活动区别开来的特性,在经济活动中,唯有审计才具有“免疫系统”的功能,因此审计“免疫系统”论更好地揭示了审计的本质。

(3)免疫系统论揭示了关于审计本质的更深层次的内容。虽然不能说“免疫系统论”就是审计的最好理论,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理论还要在实践中逐渐发展。但是“免疫系统论”确实揭示了一些关于审计的更深层次的内容。首先,免疫系统论明确了企业的契约关系,在制度经济学中,把企业看成是一个企业的集合体,委托人和人均是契约双方的主体,委托方为了更好地监督受托方必然要通过一种机制来制衡、检验、控制人的行为以便维护自己的利益,减少人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这种重要的机制从财务控制的角度就是审计,而审计免疫系统论恰好概括了这一机制,即形成一个有效的免疫系统有效降低风险和成本。其次,免疫系统论是为审计的实务提供了指南,如何更好更有效地审计,必须要从各个环节深入把关,使之 形成一个免疫系统,这样就可以抵御经济活动中的各种障碍、矛盾和风险。

(4)免疫系统论为审计理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可以将整个审计过程分解为“两个阶段,一种产品。“两个阶段”,即生产阶段和输出阶段,“一种产品”即审计信息。审计实务就是经过这两个阶段并生产出合格审计产品的过程。如:在审计信息的生产阶段,主要应该重点关注如何将高质量的审计信息生产出来,因此必须重点做好审计方法、审计工具、审计流程设计、审计信息的检验、审计人员的素质培训以及生产效率等问题;在审计信息的传递阶段,重点关注以什么样的的方式将哪些信息以恰当的渠道传递出去。就这一种产品审计信息而言,需要确定审计信息的性质、内容、载体和审计信息的质量。在两个不同的阶段同时发挥免疫系统的功能,才能将经济活动中的障碍、矛盾和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总之,免疫系统论为审计理论和审计实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审计理论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系湖北省审计厅项目“免疫系统论对审计理论与实务的影响”阶段性研究成果]

免疫系统论范文第2篇

1.1免疫监视———识别病毒

免疫监视功能,是指机体具有的能识别自己(自体物质)和异己(非自体物质)的生理机能。免疫系统在识别“自己”和“异己”的过程中,可以发现病毒等有害物质。免疫系统能够识别病毒等有害物质,是消灭有害物质,从而保证机体免受侵害的前提。

1.2免疫自稳———消灭病毒

免疫自稳功能,是指机体调动体内各种资源与病毒等有害物质进行斗争,消灭病毒等有害物质,并将病毒等有害物质运出体外,同时修补受损器官和组织,使其恢复原来的功能,以维持自身内环境稳定的生理机能。

1.3免疫防御———产生抗体

免疫防御功能,是指机体在病毒等有害物质的刺激下,免疫细胞对病原体产生抗体,以防止外来病原体入侵的生理机能。抗体是可以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可以使抗原失去活力,从而保证机体免受再次侵害。免疫系统的作用机理。

2内部审计的“免疫”功能

内部审计的“免疫”功能主要表现在审计监督、审计查处和审计预防三个方面。

2.1审计监督———发现问题

内部审计机构在履行经济监督职能的过程中,通过搜集和分析组织的各类经济信息,对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从而发现经济组织在经济活动中是否存在错误、舞弊和其它违规违法问题。

2.2审计查处———处理问题

内部审计机构对发现的违规违法行为,有权向领导机构或上级机关进行反映,根据权限对直接责任人进行处理、处罚,或向上级审计机构或者审计机关反映,由上级审计机关运用各种资源及时进行查处。

2.3审计预防———完善治理

内部审计机构在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的同时,要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并从管理制度、体制机制方面提出改进的建议,从而促进相关管理制度、工作机制的完善,达到杜绝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的目的。内部审计的“免疫”功能。

3内部审计的增值途径

3.1查错增值

内部审计机构在履行监督职能和查处职能的过程中,可以发现经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对有关问题和相关责任人的查处,可以为组织挽回一定的经济损失。当内部审计机构挽回的损失大于其审计业务成本时,可实现节约增值。

3.2防弊增值

内部审计机构在履行审计预防职能中,通过提出完善管理制度和体制机制的建议,可以促进经济组织加强内部控制,防范运营风险,防止舞弊行为的发生,从而为企业间接挽回一定的经济损失。当经济组织在防范错弊的过程中获得的收益大于其防弊成本时,可实现防弊增值。

3.3兴利增值

内部审计机构在履行审计预防职能中,通过提出完善管理制度和体制机制的建议,可以提升组织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组织的运营效率,从而实现组织经济价值的增加。当经济组织通过提高运营效率增加的组织价值大于其预防成本时,可实现增效增值。内部审计的查错增值属于直接增值,取得成效的时间短,且成效较为明显,一直受到组织的高度重视。作为一个成熟的经济组织,应该更加注重发挥内部审计的防弊功能和提效功能,以实现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和价值增值。

4内部审计增值的量化模型

4.1查错增值额的确定

根据经济学成本效益原理,内部审计创造的查错增值额等于查错收益与查错成本之差。用公式表示为:查错增值额=查错收益-查错成本(1)①查错收益。查错收益为内部审计机构在开展审计业务的过程中,通过发现和处理违规违法行为,所挽回的直接经济损失。②查错成本。查错成本为审计机构在开展审计业务的过程中,为发现和处理违规违纪问题,所耗用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成本。

4.2防弊增值额的确定

内部审计防弊增值额应该等于防弊收益与防弊成本之差,用公式表示为:防弊增值额=防弊收益-防弊成本(2)①防弊收益。防弊收益为经济组织在审计机构的建议下,通过完善管理制度和体制机制,加强组织内部控制,预防违规违纪行为的发生,从而挽回的间接经济损失。②防弊成本。防弊成本为经济组织在审计机构的建议下,为完善管理制度和体制机制,加强内部控制,预防违规违法行为的发生,所消耗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成本。

4.3兴利增值额的确定

内部审计兴利增值额应该等于兴利收益与兴利成本之差,用公式表示为:兴利增值额=兴利收益-兴利成本(3)①兴利收益。兴利收益为经济组织在审计机构的建议下,通过完善管理制度和体制机制,提升组织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组织的运营效率,而创造的间接经济收益。②兴利成本。兴利成本为经济组织在审计机构的建议下,为完善组织制度和体制机制,提升组织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组织的运营效率,所消耗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成本。

4.4内部审计增值量化模型

免疫系统论范文第3篇

给出了以台达PLC和人机界面以及变频器的控制系统电路

和具体程序流程;

一:控制系统工艺描述:

1.随着白酒产量的不断加大,原来的手动包装越来越不适应高速和多品种的白酒包装要求;客户提出需要自动调节生产线速度,在下游包装速度加快,或上游灌酒速度加快时自动变化生产线中关键工序压盖机的速度,从而使得系统平衡,不会出现在流水线中酒瓶堵瓶或空瓶的现象;

2.包装生产线一般包括:自动洗瓶,自动灌酒,自动压盖和封盖,自动贴标,自动分检,自动装箱;在整个系统中,自动压盖处于中间环节,其速度对于整个系统流畅影响最大,我们选择此环节进行控制,并且可以根据需要稍微改动,即可独立应用于其他环节!

二:根据客户要求的工艺,设计的控制程序如下:

包装机动作流程

1.启动系统:以30HZ(可以设定)启动传送带,延时3秒(可以设定)后,以30HZ(可以设定)启动压盖机;

2. 光电管动作说明:

(1):压盖机前光电管

当光电管的发光被挡,信号ON,此信号连续3~5秒(可以设定)保持ON,表示瓶子挤满,压盖机从45HZ(可

以设定)开始加速1HZ/S(加速度可以设定),加速5秒后(可以设定),判断信号是否空瓶(光电管信号OFF,

此信号OFF连续保持5秒[可以设定],表示空瓶),

如果空瓶为真,开始减速1HZ/S(减速度可以设定),5秒后

(可以设定)判断空瓶信号是否消失:

如果消失,进入正常运行;

如果存在,继续减速直到停机;

下次启动必须等到瓶子信号ON到来时,以45HZ启动(可以设定);

如果空瓶为假,继续加速直到60HZ(可以设定);

如果既没有连续保持ON,也没有连续保持OFF,表示系统正常;

(2):压盖机后光电管

1.计算传送带速度(瓶/分);

2.累计生产的瓶数(可以清除);

3.信号ON,表示堵瓶,{此信号连续3~5秒(可以设定)保持ON},压盖机无条件停机,下次启动需要堵瓶信号消失

;堵瓶信号消失,压盖机才能启动!

4.信号OFF,表示空瓶,{此信号连续3~5秒(可以设定)保持OFF},不处理;

5.压盖机后堵瓶优先级高于前堵瓶;

3. 传送带调速:

(1):传送带在运行过程不能停机;最低速度保持30HZ,以上随压盖机速度1:1跟踪;

(2):传送带停机需要人工停机;启动需要人工启动;

4.手动启动时,系统固定速度,不做速度调整;

5.自动启动时,系统自动调整压盖机速度;

6.复位按钮用于变频器故障复位和卡瓶时的复位;只有复位后,系统才能再次启动;

7.停止按钮用于系统正常停机;

8. 紧急停止按钮用于系统无条件停机,并清除一切计算中间变量;

三:系统元件选择:

PLC 采用台达DVP32ES00R;

人机界面采用PWS1711CTN; 传感器采用OMRON光电漫反射传感器,并且四只并联,以防止圆形酒瓶相

临处得不到正确信号!如下图:

四:电路图:

如下图:

电路采用PLC以RS485通讯控制变频器的工作频率,而启停指令采用端子控制,这样可以提高通讯速度,保证控制的连续性;

变频器参数:

变频器参数设定列表

代码 压盖机 传送带

PR00

sp; 2 2 PR03 60 60

PR04 50 50

PR05 220 220 PR11 2 2

PR24 1 1

PR38 0 0

PR54 2 2

PR55 1.5 1.5

PR57 0 0

PR58 0 0

PR59 60 60

PR60 1 1 PR62 1.5 1.5

PR77 2 2

五:系统安装控制柜结构:

如下图:

为进一步缩小体积,系统全部安装于一个控制箱,并嵌入生产线内部!

六:程序编写:

人机界面部分:

以上为主要界面;

PLC程序:

七:安装调试和应用效果:

调试应注意抗干扰处理,尽可能采用屏蔽线连接现场的传感器;

免疫系统论范文第4篇

1 问题的提出

在医学论文或稿件中,若观测结果是定量资料,常需要在不同实验条件下比较其平均值之间的差别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此时,称为定量资料的统计分析。如何才能正确地实现定量资料的统计分析呢?关键是两点:其一,检查定量资料是否满足参数检验的前提条件;其二,正确辨析定量资料所对应的实验设计类型。第一点常可通过统计软件来实现,而第二点则需要分析资料的人具有这方面知识,才有可能合理选择统计分析方法。然而,只要科研课题涉及到两个或两个以上因素时,实际工作者能正确判定其实验设计类型的场合少得可怜,因此,在医学论文或稿件中,这方面的错误不计其数。概括起来说,不外乎有以下两类错误:(1)当定量资料不满足参数检验的前提条件(独立性、正态性和方差齐性)时,盲目套用参数检验方法(通常为特定设计下定量资料的t检验或方差分析);(2)不管定量资料对应的实验设计类型是什么,一律套用单因素两水平(或叫成组)设计定量资料的检验方法(如t检验或秩和检验)或单因素多水平设计定量资料的分析方法(如单因素多水平设计定量资料的方差分析或秩和检验)。其结果是所得出的结论可信度低,甚至是错误的[1,2]。

2 中西医结合治疗实例

例1 某临床医生收集了如下的资料(表1),在各组内进行配对设计定量资料的t检验,在任何两组之间,用差量进行成组设计定量资料的t检验。请问:错在哪?正确的做法是什么?

对差错的辨析与释疑 原作者的做法是错误的!因为这样做割裂了整体设计,每次分析时,仅用了部分数据,数据的利用低,自由度小,结论的可信度低;无法分析药物种类与测定时间之间的交互作用。正确的做法是:先检查资料是否具备参数检验的前提条件,然后正确判定资料所对应的实验设计类型。假定本例中的定量资料满足参数检验的前提条件,而实验设计类型表面上看是“4个自身配对设计”同时存在,应叫做“具有一个重复测量的两因素设计(其中,测定时间因素与重复测量有关,除此因素之外,还有一个‘药物种类’因素)”。正确的统计分析方法为“具有一个重复测量的两因素设计定量资料的方差分析”。对本例而言,更合适的分析策略是:将“治疗前”视为“协变量”,即设法使各药物组治疗前尽可能取相等的平均水平,从而推算出治疗后的平均测定结果(称为校正的平均值),提高各药物组之间的可比性,其统计分析方法叫做“单因素4水平设计定量资料的一元协方差分析”(每次只分析一个定量指标);若每次需要同时分析3个定量观测指标,其统计分析方法可叫做“带有一个协变量的单因素4水平设计定量资料3元方差分析”。

表1 各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检测结果比较(略)

例2 很多人用成组设计定量资料的t检验和单因素多水平设计定量资料的方差分析处理表2资料。请辨析:这样做错在哪里?为什么?正确的统计分析方法是什么?

表2 两组不同组织类型的NSCLC肺部ROI的Max SUV和Mean SUV比较(略)

对差错的辨析与释疑 表2中最后两列为两个定量的观测指标,原则上,当实验中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定量指标时,看专业上是否需要同时考察它们的变化,若不需要,就视为两个一元定量资料;若需要,就视为一个二元定量资料。关键是检查资料的前提条件(此处从略)和正确判定定量资料所对应的实验设计类型,以下就不再赘述了。原作者所用的两种统计分析方法都属于分析单因素设计定量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是不正确的。属于未正确辨析实验设计类型,就盲目套用统计分析方法的一种坏习惯,其结论是不可信的。该定量资料中涉及两个实验因素,一个是中医上的分型(非血瘀证与血瘀证),另一个是癌细胞类型。两个因素共有6种水平组合,各组合下都有一组独立的患者,两个因素同时出现在实验中,尚无专业知识保证它们对观测指标的影响谁是主要或次要,故这个定量资料所对应的实验设计类型应叫做两因素析因设计或叫2×3析因设计,当定量资料满足参数检验的前提条件时,以选用相应设计定量资料的方差分析处理为宜。例3 很多人用成组设计定量资料的t检验和单因素多水平设计定量资料的方差分析处理表3资料。请辨析:这样做错在哪里?为什么?正确的统计分析方法是什么?

转贴于

表3 两组不同分期的NSCLC肺部ROI的Max SUV和Mean SUV比较(略)

对差错的辨析与释疑 原作者所用的两种统计分析方法都属于分析单因素设计定量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是不正确的。属于未正确辨析实验设计类型,就盲目套用统计分析方法的一种坏习惯,其结论是不可信的。该定量资料中涉及两个实验因素,一个是中医上的分型(非血瘀证与血瘀证),另一个是疾病分期。两个因素共有8种水平组合,各组合下都有一组独立的患者,两个因素同时出现在实验中,尚无专业知识保证它们对观测指标的影响谁是主要或次要,故这个定量资料所对应的实验设计类型应叫做两因素析因设计或叫2×4析因设计,当定量资料满足参数检验的前提条件时,以选用相应设计定量资料的方差分析处理为宜。例4 很多人用成组设计定量资料的t检验和单因素多水平设计定量资料的方差分析处理表4资料。请辨析:这样做错在哪里?为什么?正确的统计分析方法是什么?

表4 各组肺组织病理图像分析结果比较(略)

对差错的辨析与释疑 原作者所用的两种统计分析方法都属于分析单因素设计定量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是不正确的。属于未正确辨析实验设计类型,就盲目套用统计分析方法的一种坏习惯,其结论是不可信的。该实验共有8个实验组,每组中的10只动物都在三个区被检测某定量指标的结果,故“三个区”是与重复测量有关的因素。要判断该定量资料所对应的实验设计类型,关键是要弄清“组别”是一个实验因素还是一个复合因素。显然,“组别”中涉及到很多因素,如“是否建模”、“是否用药”、“用何种药”、“用药种数”,这4个因素每个至少有2个水平,全面组合至少应有16个小组,现在只有8个组,说明这些因素的水平未全面组合,属于“多因素非平衡组合实验”,而不是一个标准的多因素实验设计。对于这种定量资料,应对“组别”进行合理拆分。可能的拆分结果如下。组合1:正常对照组与模型组;组合2:模型组、丹参组、黄芪组、雷公藤组、氢化考的松组、硫唑嘌呤组;组合3:模型组、雷公藤组、硫唑嘌呤组、硫唑嘌呤+雷公藤组。将上述三种组合分别与三个区同时考虑,构成不同的实验设计类型,具体地是,组合1叫做“具有一个重复测量的两因素设计”,其设计格式见表5。

组合2也叫做“具有一个重复测量的两因素设计”,其设计格式见表6。

表5 两组肺组织病理图像分析结果比较(略)

表6 各组肺组织病理图像分析结果比较(略)

组合3应叫做“具有一个重复测量的三因素设计”,因为该组合中的4个实验分组本身形成了一个2×2析因设计结构,再加上与重复测量有关的因素“三个区”,其结构用统计表表达出来(表7),便可一览无余,层次清晰,易于辨析其真正的实验设计类型。

表7 4组肺组织病理图像分析结果比较(略)

例5 很多人用配对设计定量资料的t检验和单因素多水平设计定量资料的方差分析(两两比较用LSD法)处理多因素影响下的定量资料,如本刊2006年第4卷第3期第287页上的表1资料(为节省篇幅,详细资料此处从略)。请辨析:这样做错在哪里?为什么?正确的统计分析方法是什么?

对差错的辨析与释疑 在此资料中,第1列“Group”之下的5个组不是单因素5水平之间的关系,它是多因素非平衡组合实验,因此,需要对“Group”进行合理地“拆分”:如组合①,前4组可同时比较;组合②,“第1组,第2、3、4三组中取一组,第5组”可同时比较。还应考虑放置在表中纵向上的“时间”因素,第1个时间点为“处理前”,应将其视为“协变量”,而且,“时间”是与重复测量有关的因素,简称重复测量因素。同时考虑某种组合和时间,则分别与组合①、组合②对应的统计分析方法都叫做“具有一个重复测量的两因素设计定量资料的一元协方差分析”。

【参考文献】

1 Hu LP, Li ZJ. Fundamental of medical statistics and discrimination of typical misuse. Beijing: Press of Military Medical Sciences. 2003: 149153. Chinese.

免疫系统论范文第5篇

关键词:乡镇 内部审计质量管理 思考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审计“免疫系统”理论的提出,乡镇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高质量履行其监督与服务职能显得尤为重要。乡镇内部审计质量的优劣会影响到内部审计工作的效果。要提高审计质量,关键在于加强审计质量管理。因此,提高乡镇内部审计质量已成为内审协会、乡镇审计机构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笔者结合当前乡镇内部审计工作的特点,对进一步加强内部审计质量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对提高乡镇内部审计质量的探索

“免疫系统”理论要求审计不仅要依法、程序,而且审计提出的处理意见和审计建议必须符合实际和发展规律;“免疫系统”理论还要求,内部审计既要立足于监督,坚持查处重大违法违纪问题不放松,又要着眼于服务,促进单位加强管理,增收节支。各乡镇内审机构在工作过程中要突出并利用好内部审计“内”的特点,努力乡镇领导的眼睛和耳朵,把促进部门、单位健康发展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审计关口前移,注重预防,增强风险意识,对于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意见和建议,促进单位健全各项制度、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资金效益。

(一)主动作为,积极争取领导支持

影响乡镇内部审计工作发挥其应有作用的一些制约因素有:乡镇领导对内部审计是否重视;内部审计能否取得单位各方面人员的理解与支持;内部审计能否取得相关部门的合作;内部审计是否拥有高水平、高素质的内部审计人员;内部审计的技术、方法、条件、手段等等……但从审计实践看,乡镇领导对内部审计是否重视是最重要的因素。领导不重视,工作难开展。作为乡镇内审人员,在内部审计这个工作岗位上,不能被动的等领导来重视内审工作,必须积极履行职能,勤奋工作,多向领导汇报工作、多与领导交流沟通,多向领导建言献策,反映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问题,提出帮助被审单位加强管理、促进增加效益的建议,让乡镇领导亲眼看到、亲身体会到内审工作取得的成效,真正实现从“有为到有位”。

(二)科学合理确定审计项目,为提高审计质量寻求捷径

乡镇内部审计是为基层党委政府服务的,乡镇内审机构及人员必须要根据乡镇审计人员少、范围广的特点科学合理安排内审项目,突出审计重点,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内部审计机构在确定审计项目时应考虑以下几点:一是体现重要性原则,即立项和计划审计的项目必须是可能存在风险和问题的重点领域、重点资金以及事关基层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大事项,例如乡镇小型公共建设工程项目,“三农”政策执行情况等。二要体现针对性原则,就是要紧紧围绕乡镇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和单位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注意选择群众密切关注且有举报的、长期以来未能审深审透的、以前年度审计时发现问题突出的内容进行审计。三是要具有可行性,即审计事项必须与审计活动的要求范围相适应,并且保证内部审计人力资源能够达到开展审计活动的要求。

(三)全程监控,为提高审计质量提供程序保障

内部审计的整个过程是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发挥的过程,从审计计划到审计报告,不管哪一个环节出现了质量问题,都会直接影响“免疫系统”功能的发挥。笔者认为,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必须切实提高审计工作质量,从审计程序执行规范、审计文书操作规范、审计证据获取与审计工作底稿编制规范、审计督导和复核规范、审计项目成果与运用情况、审计档案装订与管理规范等入手,把握好审计准备到终结的每一个细节。并细化,见下表1。

(四)掌握方法,努力提升审计质量和成果

乡镇内部审计机构除了要规范上述诸多审计行为外,分管乡镇内部审计工作的领导、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主审在项目组织实施过程中要把好“四个关口”,不断提升内部审计的质量与成果。一是把好“深查精查”关。“深查精查”就是要通过查“死账”与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办法,深入了解被审单位的真实情况,掌握被审单位遵守财经法纪和相关制度情况,对发现的问题查深查透,不能遗漏重大违纪违法线索。二是把好“实事求是”关。“实事求是”就是乡镇内部审计机构及审计组要如实报告审计情况,它既是审计人员最起码的职业准则要求,更是内部审计机构能否作出正确结论的关键。审计组要将“深查精查”中发现的问题如实报告,不能隐瞒实情,更不能少报、不报和谎报。同时,对存在问题的原因要逆行定性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审计建议和意见。这也是实现审计目标,提高审计质量的关键。三是把好“客观公正”关。“客观公正”就是对查出的问题定性处理时要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不能随心所欲、任意定性。要按现行法律、法规和制度的要求,在有利于经营管理、有利于团结稳定、有利于促进单位发展原则的基础上,对查出的问题进行妥善处理。四是把好“利用成果”关。“利用成果”就是要充分利用好审计成果,这也是提高审计工作层次的重要方式。审计部门要利用审计成果来衡量、分析宏观和全局性问题,提出为乡镇管理工作服务和领导决策服务的意见、建议,使审计成果“审有所用,审有所为”。

二、乡镇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存在的弊端

近几年来,通州区镇级审计监督职能逐步得到加强,乡镇内部审计在促进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维护财经法纪、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免疫系统”理论提出的“及时识别、处理和化解经济社会运行中的各种障碍、矛盾和风险”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也存在一些困难,主要表现在:

(一)乡镇审计独立性不够,内审意识较弱

乡镇现有的审计办公室不属于审计机关的派出机构,又未经编委核定为镇级政府内设部门(科室),使得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和人员配备缺乏明确的规定,导致部分乡镇未能设置单独的内审机构。据统计,目前,某区20个镇单独设立审计办公室的仅占1/2。另外,大部分内审人员都认为,“内审是得罪人的工作”,被审计对象都在一个镇上工作,低头不见抬头见,工作开展时存在畏难情绪,内审工作独立性不强,工作开展有时流于形式,后续审计也不能实现,造成对审计中查出的问题及处理意见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落实,往往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审计成果得不到体现,影响了内审作用的有效发挥。

(二)乡镇审计力量不强,执业能力偏低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审计工作量逐年增加,工作要求也不断提高,审计力量不足与审计工作繁重等矛盾比较突出。而内审人员多由原来的财务或其他岗位转职,且其中专职审计人员少,有的靠加班加点、挤时间来完成审计任务,对工程审计、计算机辅助审计知识和技能了解甚少,难以适应审计工作发展的新要求,急待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复合型、专业化的内审队伍。

(三)乡镇审计领域不够宽,监督内容较少

近几年来,通过区、镇两级的共同努力,乡镇内审在完善乡镇经济体制、辅助乡镇领导决策、管好乡镇政府资金、维护农民合法利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少数镇不能针对审计对象多元、审计内容复杂、纵横牵连面广的特点来不断拓宽内部审计领域及服务面,有的乡镇内审还局限于原有的村级财务收支审计、一事一议和村居届满审计工作,对投资审计、专项审计、效益审计、管理审计尚未全面展开,使一些乡镇审计客观上缺乏全面而有效的监督。

三、提高乡镇内部审计质量的具体实践

(一)建章立制,推动内部审计工作规范化、正常化

为了规范内部审计工作,提高内部审计质量,根据内部审计工作实际情况,认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应包括内部自我质量控制、审计准备阶段质量控制、审计实施阶段质量控制、审计终结阶段质量控制、后续审计质量控制、检查考核等内容,并设计内部审计通知书、实施方案、报告等多种文书格式,明确了审计对象、操作流程、结果利用等内容,为乡镇内审机构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提供了具体操作指南。各项制度及规范的建立,为乡镇内审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提供了依据和指导。

(二)加强指导,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提高内审质量

一是组织内审人员参加各类培训班。区内审协会根据需求制定年度内审业务培训计划,指导开展多种形式、个性化的内审专项实务培训。同时,组织内审人员积极参加省、市各类内部审计培训班,实现职业教育形式多样化。二是在组织内部审计项目时创新审计方法。为解决内部审计独立性相对较弱的问题,内审协会在组织乡镇“一条鞭”项目时采取分片交叉审计模式,明确本镇内审机构负责人不得担任本镇项目主审(或组长),避免在审计过程中出现求情等行为,影响审计的客观公正。另外,通过分片交叉审计形式开展工作,很好的发挥了典型引路作用,带动了部分内审工作欠规范乡镇帮助其完善手续、规范操作,提高内部审计质量。

(三)争先创优,组织开展内审项目质量考核评比

为了进一步规范内部审计项目实施行为,提高审计质量,出台优秀内部审计项目评比办法,定期开展优秀内部项目评比,严格按操作规程实施。将内部审计质量评比结果列入年度考核项目,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年度内部审计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的重要依据。在年终考核评比结束后,由区政府以书面形式向各镇、区直有关部门通报考核结果。通过优秀内部审计项目评比和年终考核评估等激励机制,激发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热情,营造了内部审计机构你追我赶、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有效地促进内部审计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