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管理学原理

管理学原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管理学原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管理学原理

管理学原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管理学原理;双驱动;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9-0165-02

管理学原理是我国高校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既掌握管理活动的基本原理、过程和方法,又切实提高学生的管理实践能力。管理学原理这门课程有其自身的特点,正如全国首届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国家级特等奖获得者单凤儒教授所说: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因此,管理学原理的教学不能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育,即片面强调理论原理的死记硬背,而应该采用“双驱动”教学模式,即理论+实践双管齐下,既加深学生对管理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又切实提高学生的管理实操能力。

一、什么是“双驱动”教学模式

“双驱动”教学模式,即理论+实践两个驱动双管齐下的教学模式。驱动一即理论教学,通过理论学习让学生掌握管理的一般规律、原理和方法;驱动二即实践教学,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教学环节设计,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管理能力。两个驱动并驾齐驱,不可偏颇。若只是强调理论,学生即使对管理的各种原理和方法背的滚瓜烂熟,却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若只是强调实践操作,而忽视理论总结和提炼,学生很可能只是就事论事,不会举一反三,不能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驱动一:理论教学

(一)把握理论知识框架

尽管目前各个高校采用不同的管理学原理教材,但管理学原理主要的理论知识框架结构可以概括为如下内容。

1.管理概述:主要介绍管理的性质与职能,管理和管理者,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管理理论:主要介绍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3.管理的四大职能:计划(含决策),组织,领导,控制。

管理的四大职能是课程中非常重要、花费学时最多的理论部分。教师可以反复给学生梳理四大职能的内涵及关系,四大职能是一个有机整体,环环相扣,管理活动始于计划,接下来要进行组织构架及人员配备,期间要领导、激励组织成员,管理过程中要采取控制手段保证计划的顺利实施。通过反复梳理,学生可以很好的把握管理学主要的理论知识框架结构,真正理解管理的四大职能的内涵及其关系。在此基础上,学生逐步学会举一反三,透过纷繁复杂的管理现象寻找管理规律,形成管理思维,学会用理论分析、指导各种管理实践活动。

(二)更新理论知识内容

将国内外新的管理学研究成果和学科前沿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拓宽学生知识面,增长学生见识。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广泛参阅国内外优秀管理学名著和重要的企业管理工作新方法、新思路以及企业改革方面的最新信息,将这些新的先进而实用的重要内容,结合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尽可能向学生传授,使其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更好地把握住管理学原理的知识内容[1]。

(三)案例库的建设和更新

案例教学法是很多教师在管理学授课过程中会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库无疑是案例教学顺利进行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案例库的建设和更新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很多案例都是直接从国外直译过来,既不符合中国国情而且比较陈旧,所以教师应该注意案例库的建设和更新。案例的收集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1)真实性及时效性,即课堂讨论的案例素材一定是新近企I管理中发生的真实事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2)启发性,教学案例要能启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能使学生做到举一反三并在讨论中深化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3)多元化和趣味性,寻找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并配合文字、图片、视频等多元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讨论中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按照这三个原则,教师平时注意收集、整理案例材料,积累案例素材。

三、驱动二:实践教学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1920年美国哈佛商学院最早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时至今日,哈佛商学院已有超过80%的课程教学是以案例教学为主的。它紧紧围绕既定的教学目标,把组织管理过程中已经发生的、正在发生的或者是即将要发生的管理活动和实践,用描述性的语言和文字在课堂教学中予以再现,供广大学生用所学的管理知识进行思考、分析和探究,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除了要精心准备案例,还有一个问题要特别注意,就是一定要打破传统教学“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格局,而应该坚持“学生为中心,教师积极引导”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抛出案例以后,不要急于自己分析,并把结果告诉学生。而是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小组成员先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讨论分析案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了解每个小组的讨论情况,掌握学生的瓶颈问题所在。讨论结束以后,小组代表发言,此时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彼此碰撞,教师则对小组发言做适当的点评和总结。点评过程中应该分析每个小组的可取和不足之处,引导学生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举一反三。

(二)ERP沙盘模拟训练

ERP沙盘模拟训练是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主要做法是:以沙盘教具为载体,将学生分成小组,成立一家模拟公司,分任首席执行官、财务总监、营销总监等不同角色,每次训练共形成4―6个相互竞争的模拟公司,连续从事三至四期的经营活动,并展开竞争,以此来训练各个团队的管理实践能力。通过ERP沙盘模拟训练,可以让学生在模拟的环境下亲身体验企业的现实运作过程及管理活动,也让学生切身体验经营管理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学会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从而全面提升管理能力[2]。

(三)情境演练与角色扮演

管理学原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可以通过游戏、小品、情境模拟等方式,为学生提供逼真的管理情境,让学生模拟并参与实际情境,并在其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展示所要解决的管理关系与矛盾;或由角色扮演者现场处理问题,然后师生共同分析各扮演者的处理是否得当。[3]例如,在讲授“决策”的时候,笔者组织学生情境参与“沙漠逃生游戏”,模拟飞机在沙漠坠毁如何选择逃生物品,分别进行个人决策和小组决策。通过模拟,学生不仅对个人决策和小组决策的区别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而且对决策过程也有了更多的思考。由此可见情境演练与角色扮演能让参与者直观地感受和领悟所涉及的“实战”问题,能让学生熟悉管理中的实际操作并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思维能力。

(四)团队合作学习

众所周知,管理的实质就是协调,协调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其中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最核心的。通过管理学原理的学习,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对什么是团队,如何协调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系有一些体验和心得,因此团队合作学习就成为了一种非常好的方式。教师首先要对班级成员进行分组,每个学习小组的规模在4―6人,小组一旦形成就相对稳定,在课程学习期间不再随意变动。接下来就是小组成员通过团队合作学习方式完成若干个学习任务,如前述的案例教学法、ERP沙盘模拟训练、情景演练与角色扮演等都通过小组的形式来完成。每次任务完成以后,小组进行汇报展示或上交分析报告,要求说明各成员在任务中承担什么工作,如何解决分工与协作问题。最后,教师综合每个小组一学期的表现,给各个小组打分,作为学生们的平时成绩。

总之,理论+实践的“双驱动”教学模式两个驱动并驾齐驱,不可偏颇,既加深学生对管理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又切实提高学生的管理实操能力,真正把学生培养成为具备扎实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易磊,程志宇,曹宏亮.《管理学原理》实践教学改革与实施刍议[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4):122-123.

[2]王新玲,柯明,耿a润.ERP沙盘模拟学习指导书[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1.

[3]何玮.参与式教学法在《管理学原理》教学中的运用[J].文教资料,2012,(7):178-179.

The Research on "Dual Drive" Teaching Mode of Principles of Management

WANG Yi-ran

(Rongzhi College of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00,China)

管理学原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ISM规则;安全管理学;安全系统工程

ISM规则即国际安全管理规则,这项规则是国际海事组织在保证海上安全以及防止污染的基础上制定的国际船舶安全管理标准。在传统模式下,曾经的船舶安全管理是以造船和设备等技术为重点,但是自ISM规则颁布以来其重心便成了技术与管理并重,从而使得安全管理方式由反应型转变为预防型。安全管理学是通过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和原理对人、物、环境等要素之间的安全关系进行研究,从而保证其所处的系统能够安全运转。保障航海人的人身财a安全以及防止海洋环境被污染是国际安全管理规则及其安全管理体系的根本目的。安全管理学涉及到大量的现代安全管理理论,对这些理论的深刻探讨有利于ISM规则的理解与应用,同时有利于SMS体系的科学建立与有效运行。

一、安全系统工程原理在ISM规则中的运用

简单来说,安全系统工程的原理就是运用一定的方法和原理对系统中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评价、预测,然后再通过对危险因素进行相应的控制措施使得系统达到最佳的安全状态。

众所周知,要想使船舶能够正常的工作必须要有港口、船舶、航道、船员、船公司、货物这些基本要素,这些要素之间彼此依存、制约从而形成了整个船舶的营运系统。显而易见,在这个系统中“人”要素指的是船员,“物”要素是船舶和货物,“环境”要素是航道和港口,那么剩下的船公司就是我们所说的“管理”要素。【1】由此,我们不难发现船公司对人员的调配,船舶的使用以及航线的选择都有着绝对的控制权,而对船公司的安全管理加以重视便上升了到不可忽略的重要地步。

要想达到海上安全、防止环境被污染的目的,就必须将船舶安全运营系统中所有的构成要素都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打造一个可控制的海上安全管理闭环系统,同时保证系统中的每个要素都是受控的。船公司在船舶安全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因此ISM规则在众多方面都对船公司做了严格的规定。在此,需要指出的是船公司要想从事国际营运,其船舶必须具备安全管理证书。而要想取得安全管理证书则要求船公司持有符合证明书并且要审核合格才可以。当然这也是ISM规则的利益驱动所导致的。

二、本质化安全原理在ISM规则中的运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安全管理这个话题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现在的安全管理越来越重视以人为本,重视培养人的安全意识以及责任感。只有做到始终把人放在安全管理的第一位才能不断提高安全质量。一个企业要想实现安全价值与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就必须要有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和一批优秀的员工队伍,否则一切都只是空谈。

安全问题在船舶营运的整个生产运输过程中都存在,所以对安全问题的重视也就不知不觉的提高了。在整个过程中事故的发生是由任何不确定的因素所导致的,这样就不可避免的对安全管理产生或多或少的负面影响。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都是某些人为因素造成的,因此我们要详细的分析人的行为进而找到失误的原因,才能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实现人的本质化安全。船公司在选拔人员的过程中要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严格按照制度对人员进行层层筛选,同时对人员也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健全相应的安全激励机制,从而达到全面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总而言之,海上安全管理的根本点就在于人为因素,必须要谨慎处理,加以控制,否则后患无穷。

ISM规则对与人为因素有关的四大要素都提出了要求,其目的就是想通过管理来消除各方面的不安全因素以达到本质化的安全。首先是对四大要素中“人”的几个方面提出了要求:船员的基本素质受到STCW78/95公约的约束;ISM规则对船员的语言、交流等基本能力和某些特定人员及船长提出了要求,同时也对船岸的SMS人员也提出了相应的规定。其次是对“机”要素,ISM规则规定必须制定操作须知和方案并严格按照方案执行,同时为了保障设备和船舶的可靠性专门制定了维护、应急程序。再次是对“环境”,为了方便船长能够根据当时的环境做出正确决策,规则要求船长对安全与防污染掌握决定权,以防止海洋污染和事故发生。最后是对“管理”,ISM规则是为了控制人为因素而建立的一份管理标准,主要方式是通过SMS的建立来实现管理目标。[2]

三、ISM规则的闭环控制与PDCA循环原理

在系统中存在一个闭合的回路结构就是所谓的闭环控制,其组成部分包括传感器、比较器、效应器。闭环控制的运行过程就是系统将要输出的信号反馈到输入端,输入端将信号和预期目标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找出其中的不同之处,以便控制和调整整个运行过程达到最优输出。像这种“信息-控制-反馈-控制”这样的原理无不体现在ISM规则和SMS中。

我们都知道在ISM和SMS中都涉及到QTC的基本原理,那QTC又是什么呢?简单来说,QTC包含四个要素:计划、实施、检查、处理。事先把管理目标和方案确定好就是计划;将确定好的目标和计划落实到具体部门和人员就是实施;而检查则是管理部门对实施过程中的情况进行相应的总结评价发现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处理就是对在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解决同时对实施方案进行适当的调整以防止此类问题的再次发生。为了将系统的运行成效加以提高就必须保证这四个要素不停地往复进行下去,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PDCA循环。显而易见,这种循环的特点就是环环相扣,衔接紧密同时也一直处于循环往复的状态下。

SMS本身就是一个PDCA循环,反过来,安全管理体系的基本运行方式也是PDCA循环,这正是安全管理体系所遵循的科学程序。国际安全管理规则是由公司级和国家级两个循环体系构成的子母体系,这两个循环之间不断地相互促进,不断上升使得安全管理体系不断地趋于完善。

四、过程监控原理在ISM规则中的运用

现在的安全管理活动都是通过过程来展开的,要想实现安全管理目标就必须对系统内的各个过程进行相应的控制。过程监控原理就是将安全管理活动划分为几个过程,把其中能够对安全产生影响的过程都派人进行相应的监控,并且找出所有阶段中不符合规定的阶段将其一一排除。这样做的前提是每一个企业都能对安全管理活动的过程进行精确的识别和组织。早先的过程监控原理仅看重结果,而现代的过程监控原理则要求转变管理者的传统观念,要将目光转移到管理过程上来。通过确保过程的质量来保证最后的安全质量,从而达到提高公司效益的根本目的。

由于过程监控原理在ISM规则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因此其制定的所有条目在内容上便形成了一个封闭型的环状安全管理,这样无不体现了船舶营运过程中安全所特有的客观规律,也就构成了SMS的所有要素。为了保证SMS能够有效运行就要将这些要素分解成若干活动过程之后制定和实施程序文件对这些活动过程进行监控。在分解为若干活动的过程中顺便把最后要达到的安全目私行了相应的分解,分解成各部分的具体目标同时实时监控,这样一来就可以提前预防不安全因素的出现,防止不安全因素继续往下传送从而达到中断事故因果链,保证最终目标的实现。

五、ISM规则的能级原理

通过观察管理模式我们可以发现IMO对安全管理状态的控制是通过船旗国来得以实现的。在港口国监督和约束船级社和船公司的同时,每个港口国又对船旗国有着制约作用,这样就促使了ISM规则和SMS体系在船公司和船舶中不断的改进,不断地加强船舶的安全管理,最终实现国际安全管理规则的终极目标。可以看出在这样一个安全管理模式中存在着非常明确的职能分级,也是通过这种部门间的分级管理、分级监督来完善国际安全管理机制的。[3]

不光这种高层决策-中层落实-基层执行的职能分层在SMS中尤为明显,SMS的文件也有不同层次的划分:安全方针-安全管理手册-安全程序-操作文件。公司的灵魂就是所制定的整个安全方针;安全管理手册就是对安全方针进行解释,对SMS进行简要说明;将具体的要素、流程进行详细的解释,进而阐明各自的分工与职责就是由管理程序来实现的;操作文件是保证管理程序实现的关键,它主要包括操作方案和须知、作业指导书、检查表和报告等。

六、结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之后,我们不难发现ISM规则中运用了大量的安全管理学原理,这样一来就使得国际安全管理规则更加的丰富完善,更加切实可行。如果ISM规则中缺少了某些安全管理学原理就会影响发挥效力,不能达到其根本的目的。因此,安全管理学和ISM规则之间是密不可分的,两者之间相辅相成,互相作用,共同为海上安全和保护环境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蒋祖星.安全管理学原理在ISM规则中的运用[J].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01):32-34.

管理学原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能力本位;管理学原理;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1-0091-02

《管理学原理》是应用性很强的一门重要学科,它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管理学原理》的教学对象大多是大学低年级的学生,他们普遍缺乏对《管理学原理》的理性认识,更缺乏对企业的感性认识。为了尽快改变这种教学现状,凸显能力本位的教学理念,优化《管理学原理》的教学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管理学原理》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的提出

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尤其是三本院校的办学定位,其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高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因此,高能力应用型本科教育应是一种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它既具有应用能力的属性又具有高等教育的属性,并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其主要特色在于培养具有较强应用能力和较高职业素质的人才。科学的教学模式是实现上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所在。为此,必须突出能力本位的教学理念,必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承担《管理学原理》教学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该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进行多方面的探索创新,也收到了积极效果。但从《管理学原理》目前的教学模式来看,多以教师讲授为主,并辅之案例教学、课堂讨论、情景模拟等形式组织教学。案例教学已获得工商管理界普遍认可,具有理论与实践整合的优势。但在传统教学中,面对缺乏基本管理理论和基本实践技能,又对企业实际运作知之甚少的学生,案例教学往往变成了事例教学,老师满足于事例介绍,学生追寻着最佳答案。这种教师”一言堂”式的独白和学生被动地“听故事”,使案例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产生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学中缺乏一种能力本位的教学引导,使理想的教学模式未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根据《管理学原理》的学科性质和特点,结合大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实际能力,要使案例教学等这些理想的教学方式达到预期效果。实行能力本位的教学模式,就必须在教学实践中树立能力本位的教学理念,努力创设一个教学主体平等、互相尊重、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努力形成一种以教材为基本线索,以培养能力为基本出发点的教学模式。

二、《管理学原理》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管理学原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虽是专业基础理论课,但要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就必须有课内实践环节。但目前《管理学原理》课内实践问题尚未得到很好地解决,主要表现在:

1.教学观念与培养目标错位。前面提到,应用型本科尤其是三本院校,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管理学原理》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其教学目标就是“掌握管理理论知识,提高管理应用能力”,即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专业应用能力,适应企业的理性思维能力和适应市场的创新发展能力。但传统的教学观念过于注重管理理论的诠释,缺乏能力本位的引导,学生为了考试而学,教师为了传授而教。教师的主导地位变成了绝对权威,学生的主体地位变成了被动接受。这样,教学的重心必然偏向于学生学到了什么,记住了多少,而忽略了学生是否学会了如何学习和如何思考。

2.“教材中心论”仍占主导地位。能力本位的教学模式其本身是一个不断积累和探索的过程。传统的教学理念过于强调《管理学原理》的理论体系,过分依赖教材的知识结构,过于强化教师的主导作用,这种状况无法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也无法实现培养学生的管理思维能力和应用实践能力。

3.教学手段相对单一。《管理学原理》的课堂教学因受上述观念的制约,在教学手段上仍然比较单一,多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之以或课堂讨论,或案例分析等形式,效果不是十分理想。一方面,由于《管理学原理》是经济管理类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学生对管理学理论和实践的基础知识知之甚少,因此,在学生尚未对这一学习领域产生兴趣的前提下,进行企业管理案例的讨论,容易出现学生参与意识不强,课后拓展学习兴趣不够,自学能力得不到提高的现象。另一方面,由于教师在案例的选择上,缺乏层次性和时效性,要么远离学生熟悉的领域,要么把过时的案例当作经典,造成学生对科学概念的全面理解出现偏误。

4.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管理学原理》的教学是一种心智模式的训练,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培养过程,这种训练和培养必须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以真情实景的体验,在获取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经过融会贯通,提高升华,最终得“道”。由于受种种条件的制约,现行的《管理学原理》的实践教学显得十分薄弱,甚至出现课堂很热闹,课下很迷茫的现象。如何在有限的课堂实践教学环节中,整合实践教学内容,创新实践教学方法,则成为每一个《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师不可回避的问题。

三、《管理学原理》能力本位教学模式设计的若干思考

能力本位的教学模式,其核心内容是以能力为本,坚持能力导向。从教学理念到教学设计,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手段,涉及多个方面,内容十分广泛。这一教学模式的具体设计,既要考虑其必要性,更要注重其可行性,需要认真探索、实践。

1.树立能力本位的教学理念,在这一理念的牵引下,围绕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升,采取多种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包括案例研讨、情景参与、角色扮演、管理模拟等。为此,要注重良好学习环境的创设,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对接。

2.优化《管理学原理》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作为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对教学模式的设计有着方向性的指导作用,并为教学评价提供依据。《管理学原理》的教学既要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管理理论知识,又要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但必须把握住根本和关键,这一根本和关键就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尤其是企业管理思维能力。著名管理学家西蒙告诉我们,管理就是决策。管理者的决策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也是企业成败的关键。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形成辩证的、相对的和实用的思维方式,从对知识的学习转为运用所学知识、发挥个人能力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使教育的重心由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关注学生的学。在重点培养学生管理思维能力的基础上,也要注重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说服能力和学习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要充分运用和发挥《管理学原理》人文精神的熏陶作用。在管理者取得成功的要素中,管理者本身的因素往往超过技术的因素和专业能力的因素。管理者只有在科学世界观的指导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独立而健康的人格,才能把握管理的本质,按照管理的规律进行科学的思维。因此,《管理学原理》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完善大学生的人格。在具体方法上,可以通过指导学生阅读管理类经典名著、观摩相关电影电视、聆听企业家的报告讲座等,引导教育学生学会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完善教学方案的设计。按照能力本位的教学理念和能力本位的教学模式,应从以下几方面予以展开。其一是知识的迁移和传递,这是基础。它主要是通过集体参与式或研讨式的教学方式,由教师直接讲授,其内容为《管理学原理》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其二是知识的转化,这是核心和关键。知识转化是实现《管理学原理》教学目标的内在要求。从知识管理的角度看,它是将存量的知识转化为流量的知识。根据这一要求,教学中要对准备好的案例或专题进行认真的调研,充分的讨论,让学生在调查研究和深入分析过程中,切实了解和掌握《管理学原理》的精神内核和思维模式,进而要求学生分别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撰写案例分析或专题报告,并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上台演讲或交流。其三是知识的创新,这是目的。根据其要求,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要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社会调查,从社会实践中搜集相关信息,组织编写相关案例,以此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创造性思维,同时提高其创新能力。

《管理系原理》能力本位的教学模式效果如何,关键在于创造一个畅所欲言、敢于质疑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质疑和思考中,产生创新思维的共振和连锁反应,实现头脑风暴。能力本位的教学模式中,无论是案例分析还是专题研讨,或是课堂讨论、辩论,教师都应围绕主题引导分析思路,给出逻辑框架,及时画龙点睛,客观评价教学效果,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

参考文献:

[1]陈辉华,王军.《管理学原理》参与式教学改革探讨[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2]梁士伦.管理学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07,(2).

管理学原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管理学原理;教学效果

作者简介:郭萍(1976-),女,江西赣州人,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广东 广州 510640)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2-0115-02

一、“管理学原理”引入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工商管理类专业是应用性与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之一。该专业大学生不仅仅需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更需要培养实践应用能力。“管理学原理”是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其设置目的在于让学生系统了解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为后续的各专业管理课程的学习提供坚实的认识论与方法论基础。从授课内容来说,这些原理性的知识来源于对以往管理实践的高度概括,所以,课程呈现出典型的理论性与抽象性特征。另一方面,其课程设置目的决定了授课对象一般都是本科低年级学生,他们刚进入大学,缺乏组织管理实践,无法体会理论产生的具体背景,以及在实际场合的具体应用。这两方面的特征使得管理学原理的讲授常常陷入困境,如何让尚未“入门”的学生对理论有较深刻的理解并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成为授课教师迫切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显然,传统的“填鸭式”理论教学乏味无趣,课堂气氛沉闷,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与课程教学目的不符。更重要的是,不能从源头开始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与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严重背离。针对这种实际情况,把案例教学融入“管理学原理”的教学过程中就成为必经之路。

案例教学从20世纪80年代在企业管理教学中开始使用,经过30年的发展,逐渐被人所熟悉,也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归纳起来,其优点体现在:

一是以案说理,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总结,然后再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从而阐明某个管理学的基本原理。这使管理学中比较抽象的理论变得浅显易懂,起到了释疑解惑的作用。

二是案例教学能活跃课堂气氛,避免抽象理论的讲授给学生带来的枯燥乏味感和消极厌倦情绪,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管理学的兴趣与学习积极性。

三是典型案例的教学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本科低年级学生对真实的企业环境比较陌生,而在选择案例的时候,教师们往往是将世界上知名企业作为典型案例,借此学生可以在课堂上了解许多企业的真实信息。在加深对管理理论理解的同时,也能有效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四是案例教学可以增进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

二、案例教学在“管理学原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案例教学对学生的能力以及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要求比较高,在大学本科工商管理的教学应用中存在一定的问题。根据近期对工商管理类专业已毕业学生和在校生的问卷调查,其不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案例教学占用了过多的课堂时间,不利于学生对管理学理论体系的系统掌握

一般来说,案例教学方法的实施要求学生对教师提供的案例资料进行事先阅读与分析,为了准确诊断企业管理中的问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法,学生在收集、整理资料的环节上还要花费大量时间,在此基础上,通过课堂上的分组讨论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而且,教学案例多是涉及企业管理某个侧面的情况,难以全面展现管理学原理的各个知识点并有效构建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所以,要想完整系统地讲授主要原理、概念,又要通过案例教学深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实践运用,在某种程度上受到课时的客观限制。

2.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案例多是蜻蜓点水,难以满足学生对案例深刻透彻理解的高层次需求

在问卷调查中,有部分学生提出相关建议:希望教学中涉及到的案例不要浅尝辄止,要对企业进行全面剖析。实际上,要达到真正提高应用分析能力,确实需要对案例企业所处的具体情境进行详细描述和更深层次的剖析,否则容易使学生陷入对问题表面化的想象之中。对于刚进大学的新生而言,他们实践经验不足,知识储备也不够,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学生十分重视,但由于能力有限难以形成良好的课堂讨论,最终导致讨论无果。

3.案例教学就是听故事、看视频,对于提升学生应用能力的实际帮助非常有限

由于案例教学本身独特的活动方式常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所以在实施案例的初期,容易使学生产生一种新颖感,获得愉悦的情绪体验,从而达到较理想的教学效果。但是随着案例教学的持续进行,教师不断要求学生研读案例和教材,进行紧张的思维,参与集体的交流,所以对学生又会产生一种外在的压力,诱发部分学生对案例教学的厌倦心理。加上长期以来,学生已形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依赖心理,所以,对于教师课堂上要求大家去做了解的企业案例,只有小部分学生会在课后认真查阅资料收集信息,大部分学生则是偶尔查阅资料,并不会全身心投入到案例当中。于是,案例教学只能演变成教师讲案例,学生听故事,听说之后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还是没法提高。

三、对“管理学原理”中案例教学的反思

学生们提出的意见反映出,部分教师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没有真正把握案例教学的内涵、分类及各自的适用条件。众所周知,我们现在谈的“案例教学法”是从美国哈佛商学院引入的。他们所使用的案例(case),是指运用语言和各种视听手段描述特定管理情景,以便学生能够站在当事人的角度,对相关管理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1]从1910年担任哈佛商学院院长的克普兰博士建议使用以来,到20世纪70年代,案例教学成为哈佛商学院教学的主流方式,超过教学总时数的80%。如今,哈佛商学院已是美国最大、最富、最有名望也最有权威的管理学校,这与它杰出的教学方法与辉煌的教育成就分不开。但是,就在案例教学方法逐渐推广的今天,很多人都忽略了哈佛案例教学实施的对象并非本科生,而是两年制的专业硕士研究生(MBA)、四年制的博士研究生(DBA)和各行业的在职经理培训。这就说明,哈佛式案例教学并非完全适用于本科低年级的“管理学原理”课程,拿来用的过程中必须对此进行适应性调整。

资料来源:笔者通过文献整理而成。

为了更好地提高案例在“管理学原理”教学中的使用效率,不妨将在教学中使用的案例分为三种类型(见表1),它们分别是:知识点案例、德鲁克式案例和哈佛式案例。知识点案例通常是通过精选的具有根本的、基础的、本质的教学范例。其教学意义在于解决庞大的、单纯追求百科全书式的理论知识传授问题,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由于它是对某些代表性案例的整合结果,或者是对于同一范畴里多个情境之普遍性的诠释,所以,知识点案例的集成度较高,更为适用于技能与知识的建构。[2]与知识点案例相比,后面两种类型的案例更多的是源自对于某个复杂情境的真实记录。其教学意义在于,结合教材中的理论,以案例为基本材料,将学习者引入管理实践的特殊情境中,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平等对话和积极研究等形式,提高学习者面对复杂管理情境的决策能力和行动能力。但德鲁克式案例的篇幅比哈佛案例短,撷取的是企业的全貌或缩影或某个侧面的情况,可以防止学生陷入繁杂的数据资料之中而不知所措,从而能够更快地抓住问题的实质。[3]不过,它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推理与解决问题的综合性思维。有所不同的是,哈佛式案例注重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原始资料作为分析的基础,这使得案例分析成为一项异常艰苦的工作。这些资料用于为学生提供一个企业实际经营状况的全貌,有助于培养和锻炼学生从复杂的背景资料和纷乱的信息中抓住主要矛盾、把握关键要素,从而有效地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不足之处在于要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

综上所述,如果授课时不能合理地安排与应用上述三种不同类型的案例教学,不可避免地就会产生以上学生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比如,教师如果以哈佛式案例作为主导,很可能由于占用时间太多,无法达到学生系统掌握管理学理论体系的根本目的。而如果较多采用知识点的案例,那么,教学模式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也就成为一句空话。

四、“管理学原理”中案例教学的改进建议

根据“管理学原理”的课程性质以及授课对象本身的特点,建议知识点案例、德鲁克式案例与哈佛式案例的比例控制在5:4:1比较适宜。理由如下:首先,要善于指导学生利用知识点案例来加强管理学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吸收。但是知识点案例相互之间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而且着重于叙述说明,忽略提供背景材料,管理情境不详细具体,学生难以进入各种角色状态进行研讨、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因此,知识点案例配置在50%左右为好。德鲁克式案例与哈佛式案例的应用可以达到知识点举例所不能达到的目的。其中,哈佛式案例对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分析的能力以及收集资料的要求较高,相应的工作量也比较大,这可能会受到本科低年级学生能力的限制。但考虑到它是最可能让学生全面体验案例企业情境的案例,可以避免学生轻易对案例做出表面化的分析。所以,对于本科低年级学生是具有挑战性的目标,如果教师能选用时效性非常强的本土案例并且给予精心引导的话也是可以完成的。建议哈佛式案例在案例教学中的比例占10%为宜,而且教师可以在课程开始的时候把综合性案例材料发给学生,要求他们去准备,然后在课程快结束时专门拿出几节课来进行专门讨论。而德鲁克式案例的综合性介于知识点案例与哈佛案例之间,对学生的参与度有比较好的促进作用。而且篇幅适中,不像哈佛案例所需的时间那样多,所以,德鲁克案例占40%比较适宜,教师们可以在管理学原理每篇的内容结束后围绕相关的模块知识选用德鲁克式案例进行分析讨论。

参考文献:

[1]逸鹏.以案例教学为主线的哈佛MBA教学法[J].印刷杂志,2002,(9).

管理学原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管理学原理 高职学生管理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4-0052-01

高职院校各项工作的核心是学生管理,其对高职学生健康成长发挥了推动作用。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动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但高等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高职学生目前的发展情况无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的要求,因此,在高职学生管理中应用管理学原理对完善与改进学生管理工作发挥了重要意义。

一 管理学原理内容

管理应当从系统的整体组织出发,根据系统特点要求整体上对系统运作规律进行把握,系统分析各方面的管理前提,实行统一优化,并且按照活动组织的效果与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对系统组织运行有效调节与控制,最终达到组织的目标。管理系统原理具体包含了五个观点:整体观点、开放观点、动态观点、综合观点以及环境适应观点,这充分体现了管理系统原理的内涵,也是对管理系统原理进行利用与把握的重点。管理学原理中的人本思想就是以人为中心,在管理过程中加强人的核心功能,需要管理者在整体管理过程中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人的积极创造性,促使管理对象进一步确定组织的整体目标与责任。

二 高职学生管理现状

随着不断深入的改革以及不断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在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正处于重要的转型时期,伴随着逐渐增加的高职学生人数,高等教育正在改变原有的办学方式与管理制度。

学生管理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内容的精髓,在整体教育工作中学生管理是根本。可见,学生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学生管理工作的内容十分广泛,也是一个系统化的活动,它主要包含了校园中的生活、工作、政治教育、指导就业等相关工作。从组织方式分析,可以将学生管理工作划分为:学习管理、生活管理、自我管理、班级管理等。为了能够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对学生管理工作进行有效开展,高职院校只有积极创新工作理念,不断丰富工作内容,更新工作方式,才能真正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

三 管理学原理在高职学生管理中的应用

管理学原理对管理方式与结果发挥了决定性作用,而决定个人价值的又是管理学原理。高职学生的管理应当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空间,按照学生的不同特点,对其人格、价值观的塑造有效完善。应根据管理学原理从班级基础管理、思想教育管理以及课外活动管理三个方面积极讨论其应用效果。

1.班级基础管理

在学校规章制度的前提下,构建以班级为单位的规章制度,同时联系辅导人员特有的管理形式,实现制度化管理,例如请假制度、选举班委制度等。在制度制定的过程中,要体现科学性,实施制度中要凸显艺术特点,当出现特殊状况时,要灵活进行处理,将管理学原理作为重要基础。在对学生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积极调动学生的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学生干部适度放权,帮助学生干部对整个班级进行管理,这样不仅对学生干部进行了有效锻炼,也可以促使班级成为一个整体,一个团结向上的班级。

2.思想教育管理

在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中思想教育非常重要,同时也产生了决定作用。高职学生进入学校首先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也有利于学生构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开学初期就要根据管理学原理规划学生的职业生涯,贯彻落实目标管理,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就业观。

3.课外活动管理

根据高职学生活跃好动的思想特点,利用管理学原理积极开展课外活动,有利于加强班集体的凝聚力量,有效确保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些活动具体包含了体育类活动以及与学习主题相关的活动,体育类活动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有效增加班集体的荣誉感。与学习相关的主题活动具体是指各个学科的相关活动,由班委成员组织策划,对学生的学习十分有利,同时也对班委成员的组织领导能力进行了锻炼。

四 结束语

高职学校的管理者应当按照本校学生的自身特点,科学应用多样灵活的管理方法。既不要做一个“保姆式”的管理者,也不要做一个“一言堂”的管理者,而是需要联系学生自身情况,综合两者的管理内容与方式。因此,应在高职学生管理过程中应用管理学原理,将就业作为重要向导,把管理学原理作为培养学生的重心,以管理学系统、人本原理作为基本载体,全面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加强高职学生自我管理,最终实现高职学生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