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普通话水平

普通话水平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普通话水平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普通话水平

普通话水平范文第1篇

一、领导教师重视程度不够

我们都知道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是每一个教师的基本功。但现实中,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一般教师,对普通话水平测试还停留在理论认识上,知道普通话水平测试不是普通话系统知识的考试,不是文化水平的考核,也不是口才的评估,而是应试人运用普通话所达到的标准程度的检测和评定,是应试人的汉语标准语测试。应试人在运用普通话进行表达过程中所表现的语音、词汇、语法规范程度,是评定其所达到的水平等级的重要依据。但是,无论领导还是教师,都不愿自觉、积极地去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对待上级分配的普通话水平测试任务,采取了分名额甚至抓阄报名的法子。究其原因,除了普通话水平测试费用偏高,担心考不好被别人笑话等原因外,领导、教师思想上重视程度不够是最重要的原因,认为普通话水平测试可考可不考,不影响自己的职业,不影响职称评聘,不影响工资提升,不影响职务晋升;考试合格不奖励,考试不合格不受任何处罚,所以对普通话水平测试大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

二、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实效性不高。成了一种应试性的一时行为与整个推普工作脱节

普通话水平的测试,目的是“测试普通话水平”。何谓“普通话水平”?据国家语委专家李宇明的解释:普通话水平是人们运用普通话进行语言交际的水平,这不仅牵涉及对普通话语言系统的掌握,而且还牵涉及各种交际策略。从这个意义上讲,普通话水平的测试,不应是文化水平的考试,也不是口才的评估,是对应试者运用普通话所达到的标准程度的监测和评定。

目前的普通话水平测试,采取有文字凭借和没有文字凭借两种方式进行,即从“读”和“说”两方面进行。相应地,普通话培训一般也着重从这两方面人手。但是从笔者几年来从事普通话培训和测试的实践经验来看,单纯投放大量精力纠正受测者在“读”、“说”两方面的方言,收效并不明显。有的受测者对自己方言的声母、韵母、声调、词汇等已很清楚,可一旦参加测试又错误百出;还有一些受测者,在知识、材料、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准备已很充分,可一参加测试仍屡屡出错;更有甚者,在参加测试前背词表、读作品、练发音,而测试一过,方言又出现了,使普测成了一种应试性的一时行为,而与整个推普工作脱节。普通话培训和测试的最终目的应当是使受测者彻底把方言转变成普通话,使受测者的普通话不是一时性的应试语言,而是成为一种永久性的语言。

三、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公正性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由于普通话水平测试一律采用口试方式进行,所以测试员是起着指导和决定作用的因素。目前的测试是采用2―3名主试者与一名被试者面对面口试的方法进行,完全依靠主试者的听音和对语音的辨析进行判断打分,这样一来,测试员的评分不易做到完全客观公正,准确无差错,测试中存在的评分差异不可避免,再加上各种感情因素的影响,比如有的人普通话水平很低但为了普通话过关,想方设法托关系,找门路,在考场上跟测试员讨价还价等,也会直接影响到测试结果的客观性与公正性。

普通话水平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普通话水平测试 命题说话 心理准备 思维准备 语音准备

普通话水平测试是对应试者运用普通话的规范程度的口语考试。在测试的四种题型中,读单音节字、读多音节词语和朗读短文这三项有文字资料,属于“读”的过程,最后一项“命题说话”,是在没有文字凭借的情况下,根据指定的话题来组织语言、进行表达,属于“说”的过程。“命题说话”与前三项相比,是分值最高、难度最大也是方言区应试者最惧怕的一道题。它是对考生心理素质、普通话准确程度、熟练程度和规范程度的全面考查,能较为准确地测出应试者普通话的真实水平,这项的成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最终的等级,所以应当高度重视。

2012年12月6日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普通话水平测试站对273名考生进行了测试,为了深入了解“命题说话”项的评测情况,笔者对这273名测试对象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统计结果显示被测考生中有37.8%的“命题说话”项失分在12分以上(见表1)。根据笔者过往的测试评分经验,如果“命题说话”项总扣分在12分以上基本上就达不到80分二乙的标准了。

表1 273名测试对象“命题说话”项总扣分一览表

在“命题说话”项测试中,应试者暴露出口语表达能力的各类问题:心理紧张、思维混乱、语音错误频出。如何让应试者“敢说”、“会说”、“说得标准”呢?笔者认为可以从心理、思维、语音这三个方面有针对性地制定合理的口语表达训练方案,通过“命题说话”项的准备切实提高应试人的口语表达能力,有效提高普通话水平测试成绩等级。

一、心理准备:变紧张焦虑为轻松应考

普通话水平测试一律采用口试方式进行,测试的内容包括有文字凭借的和没有文字凭借的两部分,涵盖普通话语音、词汇和语法。这种标准参照式的口语测试,较之其他类型的考试,会使应试者有一定的心理压力,应试者会因考试的特定的心理预期、恐惧及测试场景这些因素,出现紧张、焦急、忧虑、怯场等反应,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考试焦虑。普通话应试过程中的焦虑主要指应试者在测试过程中的心理紧张、担心、恐惧等在情绪上的过度反应。主要表现为:等候测试时,忐忑不安,尿意频繁;抽取试卷时,举棋不定,手忙脚乱;出示证件时,顾此失彼,丢三落四;登录试音时,忘戴耳机、输错数字;考试时,口干舌燥,声音发颤;朗读字词时读音经常错认或反复纠错,出现跳行与漏行;朗读短文中错、漏、增倒现象明显,语速过快或过慢;命题说话中停顿时间过长,“嗯”、“啊”之类的口头禅过多,方音土语脱口而出,前言不搭后语,时间不足;考试过程中一遇问题就烦躁不安,猛扯电线、乱拍电脑等。应试者过度焦虑,不但会影响自己的考试成绩,而且会给考场工作人员和测试员带来工作难度,影响考试进程。

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前三项因为有文字凭借,应试者只要机械地照着念就可以了,在照读的时候无暇他顾,紧张情绪有所缓解,所以还不会出现太多错误。但是到了最后一项“命题说话”中,因为没有文字凭借,需要应试者完全脱稿,面对电脑,原先的紧张情绪会在此时达到顶点,既要集中思维组织话语又要避免语音错误,因此在这项分值最高的题型中会失分最多。因此,如何让应试者放松紧张焦虑的情绪是保证他们测试正常发挥的关键。

1.树立考生信心。

焦虑心理主要出现在考前准备和测试过程中。应试者可以提前预测自己可能出现焦虑心理的情况,提前做好预防,以便出现焦虑心理后适时进行自我调控。考前的焦虑心理主要是因为自身实力不够、不自信造成的。这就需要考生平时多学习普通话语音理论,加强训练,真正提高自己的普通话能力。在测试之前有些工作要提前做好,比如60篇短文要熟读,30个话题要逐一考虑,不能存侥幸心理,如果运气好抽到好讲的话题或者已经准备好的话题就顺利应考,如果运气不好抽到不好讲的或者没有准备好的话题就脑子一片空白,胡吹乱侃,瞎说一通。俗话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准备充分,抽到什么话题都能轻松应对。

高校学生虽然经过无数次的考试才跨进大学学习,但这些考试基本上与口语无关,就是说,他们从小就缺乏口语表达的训练。在小学、中学甚至大学,与老师的交流多以课堂问答的方式进行,形式单一,范围有限,被动性很强。除了个别学生干部外,他们很少有在众人面前说话的锻炼机会,特别是来各方言区的学生,或者害怕同学笑话,或者惧怕困难,或者习惯缄口不言,越是这样越不敢张嘴,形成恶性循环。

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让口语基础差的学生得到锻炼,多鼓励他们,让他们养成敢于开口的习惯,培养他们在大庭广众之下说话的勇气。就像李阳在他的疯狂英语中宣传的那样,学英语要热爱丢脸。同样的,学普通话,练我们的母语我们也要不怕丢脸,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日本人训练经理和推销员有个方法是:让他们在火车上或广场上当众唱歌、演讲,引来人们的围观和嘲笑,以锻炼他们承受羞辱的能力和当众说话的胆量。我们可以借鉴日本人的这种训练方法,练胆量,练自信。

教师还可以利用各种场合,运用多种形式去鼓励考生练习说话,增强考生的自信心。比如以即兴话题形式,开展每日一讲活动,让那些达不到参赛水平无缘登台表演的学生有“说”的机会。各种重大新闻事件、当日所见所感、雨雪风云、花草树木均可入题。还可以采用抽签指定话题形式,每次课都请一位学生到台上来抽签,模拟考试抽题,抽到哪个话题就讲哪个话题,必须围绕主题去说,不能跑题。发言结束后其他学生予以点评,找出缺陷或不足,最后由教师进行综合评议,指出问题并及时纠正。这样每个学生都有了一次实战经验,考试时就能轻松应考。鼓励学生广交朋友,经常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及各种演讲比赛、朗诵比赛、辩论赛,提高考生的心理素质,达到自信表达的目的。这样,学生在反复训练的基础上心理素质必将越来越好,逐步达到质的飞跃。

2.了解测试程序。

测试过程中的焦虑很多是因为测试氛围和考场环境的原因造成的,这就需要应试者提前熟悉考场、熟悉考试的各个环节,设想考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状况,提前想好应对的办法。

普通话测试的一般程序是:应试者进入试场后,出示准考证,然后抽取试卷,备测十分钟后进入测试机房,登录试音,按试卷内容逐一进行测试。在有限的准备过程中,应试者应首先确定准备的重点和难点,即朗读短文和命题说话。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读单音节字10分,读多音节词语20分,朗读短文30分,命题说话40分。1—4题的难度和分数比重是依顺序递增的,要想取得高分,就不能对这两题马虎了事。况且,测试用短文与说话题目是有明确范围的,应试者平时已经训练过。对抽到的两个话题要加以选择,要果断地选一个构思过且准备充分的话题,快速列出提纲,围绕提纲确定内容,组织好开头与结尾,注意流畅自然即可,切不可犹豫不决或中途换题,这样不仅会占用大量宝贵时间,还会因手忙脚乱增加焦虑。还有考生不熟悉规则,不知道话题是二选一,两个话题都讲,结果两个都讲不好,最终加扣离题的分。这些都是因为不熟悉测试程序、不懂规则导致的,所以为避免心理紧张忙中出错、胡乱说话,要提前熟悉考试的各个环节、熟悉考场。

二、思维准备:变“无话可说”为“有话可说”

命题说话,需要连续不断地说满三分钟,不允许停顿,而很多考生没有这么多的话语来填充这“漫长”的三分钟,往往三言两语就说完了,留下大片的空白时间,最终因缺时而被扣分。三分钟可以很长,按照语速保持中速每分钟说240个字来计算,三分钟就要说720个字,如果要打个稿子的话,最起码要800字,保险起见要写1000字。但是三分钟也可以很短,如果准备充分的话,没准你才开了个头,三分钟就到了,就看你怎么去准备。

1.话题的归类,化多为少。

经济的办法是,根据话题所需材料的相关相异和自己的兴趣爱好将30个话题分析归类,合并同类项,化多为少。30个话题并不难,很多归类以后的话题可以使用同一个材料,即一个说话材料可以出现在多个话题中。比如,我的学习生活、童年的记忆、我喜爱的文学(或其他)艺术形式、我的业余生活、我的假日生活、我喜爱的书刊、我的成长之路、我最向往的地方(新华书店)等话题可以归入一类,可以谈谈读书,谈谈最爱看的一部文学作品,它的内容是什么,作者的基本情况如何,自己阅读的感受如何等。一部作品说上个三五分钟是不成问题的,何况有那么多文学作品。再如,我的业余生活、我的假日生活、我所在的集体、我喜欢的明星、我的愿望这几个话题可以归入一类,谈谈足球,谈谈某一次打比赛的经历。

2.材料的选择,现身说法。

很多考生都喜欢从网络上去搜寻话题的资料,网上确实有很多说话的范文与资料,但是这些说话的材料都大同小异,难保别人不会跟你英雄所见略同选用同一个材料。其实最好的避免雷同的方法是现身说法,只有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才是别人抢不走的,而且说自己的事还不会忘词,比强记别人的文章容易得多。用自己的材料可以不用考虑内容是否新颖,只要不离题不与他人雷同就行。

3.材料的细化,轻松应对。

无论对于说人、说事,还是说景、说物,或者议论评说的话题,都要落实到具体的事例和细节。如果只有主干而没有事例和细节就只能空对空,就说不满三分钟。可以准备一个故事,把故事的提纲记牢。不是苦于讲不了三分钟吗?一个故事讲下来,就差不多了,没准故事才开个头,时间就到了。最好的说话方式就是讲故事。比如:我最尊敬的人、童年的记忆、我的成长之路、我的朋友这几个话题可以归入一类,可以谈谈童年时代都有过的一段类似的经历,比如小时候有一次感冒发烧了,妈妈带自己去医院看病,你可以对这一路“添油加醋”增加难度,可以风雨交加,可以电闪雷鸣,情节越细越好,故事情节一般我们是不会忘记的,细细讲,慢慢谈,三分钟时间根本不够用。尽量采用叙述方式,就是议论型的话题可以用故事、用叙述的方式。一般来说叙述型话题表达起来相对简单一些,议论型的话题难一些,如果要记忆议论性的话语很困难,还经常会忘词,因而遇到说明类、议论类话题,应试者可以巧妙地将其转换成叙述,借此降低话题难度。比如:谈谈个人修养、谈谈社会公德、谈谈卫生与健康、谈谈对环境保护的认识,这几个话题就可以用故事、用叙述的方式,说说某一次在公交车上遇到有人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的事,把事情的过程细细描述一番,时间就到了。

4.组合材料,起承转合。

确定了中心,有了相关的材料,还要想好怎样开头,先说什么,重点说什么,怎样结束,这就是安排说话的顺序。尤其是如果几个话题共用一个材料一个故事,那么这个故事最好具有普适性,放到什么话题里面都可以用,只要你在故事的开头想好一些合理的过渡性的话语,能自然地与这个话题相联系,自然地引出你准备的故事就可以。当然你的故事与话题也不能离得太远,过于生硬的过渡、太离谱都不行,要视情况而定。我们并不反对把30个话题进行分类合并,以提高备考效率,节省考生的时间,但材料的使用不能过于生硬,要有所过渡,前后衔接顺畅,符合逻辑。无论内容怎样安排,思维怎样发散,技巧怎样高超,有一点是不能忽略的,那就是说话内容要和话题有必要的联系,在开头、结尾等关键处更要谨慎照应,不能“话不对题”。比如有一考生抽到的话题是“我最尊敬的人”,这个考生就说:“我最尊敬的人是我的爸爸,我爸爸很会烧菜,我最喜欢的一道菜是糖醋排骨……”然后就开始详细介绍这道糖醋排骨是怎么做出来的。这种过渡就很生硬,最终还是会被判离题。所以这30个话题到底怎么合并,合并以后共用什么材料,每个话题怎样自然衔接到共用材料上去都要想好,考虑清楚。

下面就以“我最尊敬的人”这个话题为例介绍说话的提纲:

(1)我最尊敬的人是谁。

(2)我为什么尊敬他(她),他(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品质和性格,用一、两个具体事例进行说明:有一次……还有一次……

(3)用一两句话进行总结,收尾,再次点明谁是我最尊敬的人。

三、语音准备:变方言俚语为字正腔圆

前三项中,因为考生可以照着文字资料读,三项的时间都很充裕,一般不会出现超时的情况,所以考生还可以有短暂的思考与辨别的时间去减少语音错误。但是在最后一项“命题说话”中,考生既要在短时间内组织说话的内容不能离题,又要注意避免出现语音错误,通常会顾此失彼,所以在这一项当中出现的语音错误要比前三项要多得多。因为现在普通话测试采用计算机智能辅助测试系统,前三项采用机器评分,而最后一项“命题说话”因为没有文字凭借,所以还得由测试员评分,取两名测试员的平均分。因此笔者选取其中一名测试员对这273名测试对象的评分记录进行统计,发现“命题说话”中语音标准程度一项扣分最多,是所有扣分项目中扣分最多的,也是每位考生的必扣项目。有43.2%的考生的语音标准程度一项都在第六档(见表2),也就是要扣到12~14分,是语音项的最低档,那么再加上其他的非语音失误,即使这个考生其他项没有扣分,“命题说话”项的总扣分也要在12分以上。笔者统计了273名考生的成绩等级,数据显示有43.3%的考生考分在二乙以下,达不到二乙的标准(见表3)。这两项比例惊人地接近,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命题说话”项中的语音标准的高低分几乎决定了这名考生能否达到二乙的标准,只要这名考生语音标准程度扣分在第六档,那么肯定是达不到二乙的标准的。可见语音还是重中之重,是左右考生能否达标的关键。同时也证明了上文提到的测试评分经验:如果“命题说话”项总扣分在12分以上基本上就达不到80分二乙的标准。

表2 273名测试对象语音标准程度扣分情况一览表

表3 273名测试对象测试成绩等级统计表

怎样才能在考前强化训练,减少考生的语音错误,避免语音标准程度项的失分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准备。

1.建立语音档案。

根据上文笔者对语音标准度扣分的研究分析,语音标准程度扣分为四档和五档的考生加起来达到47%,是比例最多的,这部分考生的语音基础处于中等水平,属于可上可下的层次。如果这部分考生能清醒地知道自己的语音问题,有意识地控制语音失误,结果会有很大不同。首先,要让考生清楚自己方言的普遍问题,加大方音辨正的力度。可以在测前建立考生的语音档案,在经过教师的听辨后帮助考生找到自己的语音错误与缺陷,填写语音缺陷病历,老师像医生给病人填写病历一样记录下学生的错误与缺陷,记录下每个学生声母缺陷在哪里,韵母缺陷在哪里,声调缺陷在哪里,及时给学生指出,找到问题所在,及时纠正。很多考生在测前都自我感觉良好,觉得自己的普通话不错,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的语音缺陷在哪里,所以对于语音训练也不重视,直到测完了知道自己的成绩了,还不知道为什么自己的成绩会这么低。其实大部分考生周围的语音环境都不好,一些农村考生从小就没有受过专门的普通话训练,从小到大的老师都是方言授课,普通话都是上大学以后才开始学说的,所以根本就不清楚自己的普通话是否标准。比如没有经过普通话培训课程的专业训练,大部分人都会把上声这种声调念成半上,这种声调一直以来都是被大家误念的。所以在正式测试之前,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的语音缺陷在哪里,一定要明确病因,对症下药,否则只能是胡乱下药,耽误病情。

2.控制说话语速。

控制“说话”速度有时是控制语音失误的好方法。“说话”的速度为一分钟150~300个音节是正常的,对于那些普通话不够标准但平常说话习惯快速的学生来说,每分钟说300个音节,那么3分钟内就会说到900个音节左右,这会大大提高语音失误的几率,但如果把速度降到约每分钟240个音节,保持中速,就能避免“言多必失”,减少错误,还能有时间组织语言。

3.当众模拟测试。

采用模拟测试对学生的“说话”进行“诊治”不失为一种控制语音失误的好方法。模拟测试结束后由其他学生予以点评,找出缺陷或不足,最后由教师进行综合评议,指出问题并及时纠正。由于模拟测试是当众进行的,通过模拟测试,教师对学生语音的个别诊断,学生之间的语音诊断,还有学生的自我诊断都可以实现。通过不断的语音“诊断”和“纠正”,学生控制语音失误“量”的意识就会增强,这对最终的测试有帮助。而且每个学生通过模拟测试都有了实战经验,考试的时候就能轻松应考,有效避免低级错误。

4.建立“命题说话”项录音实例语料库。

建立普通话水平测试“命题说话”项录音实例语料库,筛选实际测试中高水平的“说话”实例及有典型错误的“说话”实例,让学生听辨,总结经验,对比查找自身问题,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说话”,结合自己的“说话”去比照、去模仿、去改进。这样有参照,有前车之鉴,就能避免错误的再次发生,同时为学生树立学习榜样,让学生知道标准的、流利的“说话”是如何说的,知道有哪些错误是不能犯的,会被扣分的。

综上所述,“命题说话”不是一项单纯的口语技能活动,它不仅是一个人语音面貌和普通话运用水平的具体体现,更是一个人心理素质、思维品质、语音基础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体现。要想说好话题,平时就必须加强听、说、读及心理、思维素质的训练,加强语音训练,针对自身的语音错误与缺陷有计划地进行纠错练习,如果持之以恒地按照上述的方法去准备,定能有效提高自己的普通话水平,取得比较理想的等级。

参考文献:

[1]廖秀云.普通话机测中“说话”项的测评分析及教学培训[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9):92-96.

[2]李元,陈宜.高校学生普通话水平测试“命题说话”的训练策略[J].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55-58.

[3]叶慧.机辅测试中命题说话失误分析及教改初探[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88-91.

[4]杨焰.普通话应试过程中应试人焦虑原因分析与对策[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6):66-70.

[5]解纪茹,卢志宁,刘允华.高职学生机测中“命题说话”项失误分析及对策[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6):74-76.

[6]杨焰.论普通话水平测试中“说话”的应试策略[J].咸宁学院学报,2011,(7):63-67.

[7]李静.普通话水平测试中“说话”试项的应考策略[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0,(11):9-10.

[8]卢锦明.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命题说话的应试技巧[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7,(3):100-102.

普通话水平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普通话水平测试 测试员素质 测试信度

普通话水平测试是对应试人员运用普通话所达到的标准程度的检测和评定。普通话的标准只有一个,普通话水平测试是用这把唯一的标准“尺子”对应试人的普通话水平进行测量。宋欣桥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的评分差异》一文中针对等级中正常的非临界评分差异指出:一级,差异在0.9分以内。二级,差异在1.5分以内。三级,差异在2分以内。如果评分差异过大,超出这一正常范围,那么测试结果将会受到质疑,影响测试的信度。

每每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经常见到分数悬殊的情况。第一次合作的测试员往往要经过一个“磨合期”,分数才慢慢接近。“普通话的标准只有一个”,测试员心中的这把“尺子”应该是一样的,那为什么评分会有较大差异呢?经观察分析,我认为这与测试员的素质有很大关系,可以说测试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到测试信度。

测试员的素质主要应该包括业务素质和工作态度两个方面。国家语委颁发的《关于普通话水平测试管理工作的若干规定(试行)》(国语[1997]32号)对测试员提出了明确要求:熟悉推广普通话工作方针政策和普通话语音理论,掌握《汉语拼音方案》和常用国际音标,熟悉方言和普通话的一般对应规律,普通话口语水平达到一级,有较强的普通话水平测试能力和较丰富的测试工作经验,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工作热情。然而现实情况并非如此。在参加培训的学员中,科班出身从事汉语教学与研究工作的内行较少,有的教理化,或在某些行政岗位工作。这些人虽然普通话说得标准,但缺乏必要的汉语语音理论知识及较强的听音、辨音、记音能力,即使通过了测试员资格考试,也会对普通话水平的测试质量有影响。有的测试员责任心不强,导致了测试结果信度的降低。

测试员素质不高对测试质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字音错误、缺陷的漏判、误判

首先,普通话水平测试作为一种口试形式,应试人发出的声音转瞬即逝,这就要求测试员能迅速捕捉应试人的发音特点,并对其做出准确及时的分析与评判。这一过程要求瞬间完成。训练有素的测试员的这种反应几乎是自动化的,不存在“思索”过程。如果测试员经验不足,或对评分标准不熟悉,对某一字音的评判有犹豫,耽误了时间,就会影响到对后面字词的听辨。特别是低分段考生,速度可能很快,但错误百出,根本不容测试员充分思考。第二题是双音节词连读,实际速度会更快,这就要求测评员注意力更集中。朗读项要同时考查应试人的方言语调、停顿不当等问题,说话项要同时考查说话人的语音面貌和词汇语法使用情况及自然流畅度,可能会顾此失彼,以致漏判。

其次,有些测评员听辨语音能力不强,对有些语音现象不够敏感,也易造成漏判。例如,阴平调调值读成44,应该判缺陷,但测试员没有感觉到,从而漏判。

再次,评分标准模糊,对所谓定性分析的认识不清,造成误判。如上声调,许多应试者在读单音节字词时读成半上,有的测试员判为错误,有的测试员判为缺陷,分值差别较大。根据对语音错误的描述,把“甲”读作“乙”才算错,那么这些读音应判缺陷,因为尽管调值不到位,毕竟还没有读成另外的音。如鼻化元音,如果对这一“定性”存在认识上的模糊,就易误判。

最后,测试员个人的好恶、偏见也易影响评分。有些测试员对某些方音特别反感,把缺陷判成错误,造成评分过严;而对那些能容忍的方音则视而不见,造成评分过松。

虽然错判、漏判一个字音只有0.2、0.1或0.05分的差异,但是量的积累会产生质的变化。

二、对朗读项语调偏误等视程度扣分把握不准,造成评分误差

《大纲》规定:“语调偏误,视程度扣0.5分、1分;声母或韵母的系统性语音缺陷,视程度扣0.5分、1分、2分;停连不当,视程度扣0.5分、1分、2分;朗读不流畅(包括回读),视程度扣0.5分、1分、2分。”这种描述,本身有其模糊性。如果在“定量”的基础上“定性”,评分就会多一些依据、会更客观些。但是《大纲》对这一项没有更详细的说明,给测试员评分带来困难。我参加测试员培训班学习,在该项测评练习时,全体学员对同一个例子进行分析评分,有扣2分的,也有扣1分的,甚至有扣0.5分的。在实际测试过程中,有些测试员只是凭感觉评分,或者以各自的经验为参照,主观随意性大,宽严尺度不一。仅此一项,就可能出现较大的差距。

三、对说话项语音面貌的评分归档把握不准

说话项是考查应试人在没有文字凭借的情况下说普通话的水平,重点测查语音标准程度、词汇语法规范程度和自然流畅程度。此项成绩占总分的30%,而我省把第三项“选择和判断题”删去,其10分的分值加在了说话语音面貌一栏。这样,仅语音面貌一栏就占去30分。因此,对语音面貌评分的正确把握相当重要,而测试员对这一项的把握也最感困难。首先是对“有方音但不明显”、“方音比较明显”、“方音明显”的理解有分歧。我在考核验证班学习时,对一个案例印象很深:放完一个考生的说话录音后,各自打分。多数测试员认为该考生语音面貌不错,就扣去4分。最后老师总结说他方音比较明显。理由是一些词轻重音格式不对,应归入三至四档,应扣5―6分。这是各位测试员评分分歧最大的一项。一些测试员只了解一些评分规则,缺少实践经验,一遇上具体问题就犹豫不决,对自己信心不足,“参考”其他测试员的评分,使自己的评分失去独立性。还有一些测试员凭“经验”打分或受“经验”的负面影响,仅凭几句话就给出一个分数,对字音失误缺少统计、对语音失误类型和方言色彩及方音成分缺乏分析。这些都是造成此项评分错档、出现重大失误的常见原因。

此外,在实际测试工作中,任何一项测试,要想得到可信的评分,就必须注意保持测验的必要长度(所谓测验的长度,就是测验项目的多少,测验项目越全面、越多,测验的可靠性就越高)。应保证说话的足够长度,只有这样,应试人真实的语音面貌才可能全面地展现出来,使评分更客观、公正,从而提高测试的信度。

测试工作专业性强,测试员一方面要努力加强学习,开阔视野,提高自己的测评能力,避免技术层面上的失误,另一方面要认真对待,避免非技术层面上的偏差,使评分尽可能客观公正。

普通话测试管理部门也要加大对测试员的监管力度,坚持后续培训,定期考核,开展测试理论研究,且在每次测试前统一测试标准,缩小误差,提高测试信度。

参考文献:

普通话水平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普通话水平测试 前后鼻韵母 纠正方法

读准前后鼻韵母,是学好普通话的关键因素。前后鼻韵母的问题恰恰是影响考生普通话水平测试成绩的最大障碍。笔者所教学生主要来自江苏与浙江两省,语音问题主要表现在平翘舌不分,n、l不分,前后鼻韵母不分等方面,其中最普遍同时也是最严重的语音问题,就是前后鼻韵母的发音,尤其是an和ang,en和eng,in和ing三组韵母的发音最薄弱。许多方言区人说普通或多或少地存在前后鼻韵母混淆的现象。或有前鼻韵母没有后鼻韵母,或有后鼻韵母没有前鼻韵母,或前鼻韵母靠后,或后鼻韵母靠前。本文结合学生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并试图探究一些行之有效的纠正方法。

一、前后鼻韵母不分现象

前后鼻韵母不分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前后鼻韵母(主要指互相对应的an和ang、en和eng、in和ing)发音混杂;二是指前后鼻韵母字的音节辨识混淆。由于发音混杂,将原本属于不同发音部位的前、后鼻韵母混发成同部位,长此以往造成对前后鼻韵母音节识辨能力的丧失。例如:同组的“津、京”两字或同组的“陈、程”两字,一些学生认为,其读音差不多,无需也无法分辨何为前鼻音字、何为后鼻音字。发音混杂导致辨识能力丧失,因而发音混杂问题应该首先解决。只有解决了这一问题,才能提高音节的辨识能力。只有二者都解决以后,前后鼻韵母不分的现象才能得以根治。

1.an、ang不分。

对江苏省内的同学来说,an、ang这一组前后鼻韵母基本没有什么大问题,但浙江省的同学却极易出现an、ang不分的现象,主要表现为把后鼻韵母ang的字念成前鼻韵母an,比如有浙江省同学把“方案”说成“翻案”,把“想念”说成“显念”,造成听感上的歧义。

2.en、eng不分。

尤其是南京本地同学容易把后鼻韵母eng说成en,南京人总是喜欢把“朋友”说成“盆优”,最后一个字还说成入声。在大部分江苏省内方言当中都没有发后鼻韵母eng的习惯,只有前鼻韵母en,不知道还有后鼻韵母eng,造成前后鼻韵母字的音节辨识混淆,全部统一念成前鼻韵母,导致听别人说话也听不出来到底是前鼻韵母还是后鼻韵母。

3.in、ing不分。

这是江苏省内的考生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江苏省内除了最北的徐州地区以外,包括吴方言区,几乎所有方言区内都是in、ing不分,没有发后鼻韵母的习惯,把“南京”说成“南津”,把“英语”说成“音语”。

4.后鼻韵母过于强调,出现加音或鼻化音现象。

有的考生为了避免说普通话时易出现后鼻音不到位的现象,在发后鼻韵母时,刻意强调夸张,结果除发音生硬外,还出现加音现象,如发ing,发成ieng,发eng,发成eang。在发元音的时候,软腭垂下来,打开鼻腔通路使声音不但从口腔出去而且从鼻腔出去,形成两个共鸣腔,元音的音色发生变化,带上鼻音色彩,成为鼻化音。这两种情况都是因为不能正确发好后鼻韵母,过于强调夸张后鼻韵母而造成的。

由于很多方言中没有eng和ing韵,因此,它们一旦出现,原有的发音定势和习惯就会干扰说话者,从而失分。有的学生虽然意识较强,也会发音,但由于并不能牢固地记清楚某音节是en、in还是eng、ing,结果混淆彼此而失分。部分学生意识较强,但对此小心翼翼,害怕老师听不出来或者希望老师听出来他们发的是后鼻音,有意识甚至非常夸张地发后鼻音,以致发音太过而失分。

二、原因分析

前后鼻韵母发音混杂是由发音缺陷长期累积形成的。即发音时,一般是前鼻韵尾-n的发音部位向后偏移,后鼻韵尾-ng的发音部位向前偏移,最终前后鼻韵尾的两个发音点重合,形成一个不前不后的接近于舌央的央鼻音,由此这个新的央鼻韵尾就替代前鼻韵尾和后鼻韵尾。这种发音缺陷主要是由于方言区人发音的“惰性”生成的。很多方言区人一般习惯于舌头处在自然状态下的发音,而发前鼻韵尾-n时,舌要往前伸,舌尖要往上抬,发后鼻韵尾音-ng时,舌要往后缩,舌跟要往上抬,如此发音过程中,拉扯发音器官的肌肉比较多,操作起来比较费力麻烦,人们图省简不愿麻烦,自然会产生发音缺陷,长期发展至严重后,就形成前后鼻韵母发音混杂的状态。

三、纠正方法

1.掌握发音方法。

区分前后鼻韵母,要从根本上把n、ng这两个鼻音区分开。n前,ng后。发-n时,要用舌尖抵住上齿龈,软腭下垂,让气流从鼻腔透出。发-ng时,舌头往后缩,舌根抬起,用舌根顶住口腔上方的软腭,让气流从鼻腔流出,同时声带颤动,发出鼻音,练习时,舌根不要离开软腭,可延长声音,在仔细揣摩舌头运动方向之后,再练习合音。练习时,找一些前后鼻音进行对比练习,如“温”和“翁”、“心”和“星”等,还可以归类识记,如“丁ding”,相应的“叮、盯、钉、厅、顶”都是后鼻音。前鼻音听起来像女生的声音,轻轻柔柔。后鼻音听起来像男生的声音,特别浑厚。

2.找到发音部位。

发前鼻韵母n的时候,最后的归音动作是舌尖抵住上齿龈。发后鼻韵母ng的时候,最后归音的动作是舌根隆起,抵住软腭。哪里是软腭呢?这里要讲一讲整个口腔上腭的构造,先是上齿,然后是硬腭,接着是软腭,最后是咽喉。英语中的“long”,最后的归音部分是怎么读的?是不是都在用舌根去顶或者说靠“天花板”后面的软的部分?这个地方,语言学上称之为“软腭”。这个舌根抬起去靠软腭的动作很有用,发后鼻音时我们必须用到它。发后鼻音时,我们先发前面的元音,在元音快读完时把舌根往“软腭”上抬,让气流从鼻腔里流出来,这就是发后鼻音。

对很多方言区的人来说,发后鼻韵母非常别扭,很不习惯,其实这是很正常的。因为现在发的音是自己方言中所没有的,没有这个发音习惯。只要抽空多练练归音的动作,就会习惯这样发音。

有些方言区不少年轻人觉得自己的普通话已经说得很地道,自我感觉非常好。其实他们的前、后鼻音还是有不少问题的,只是自己根本就没有觉察到而已。

还要注意的是,有些人听说后鼻音发音要靠后,就拼命往后靠,这是不对的。记住,只要带到“软腭”的位置就可以,决不要刻意夸张。只要注意听听中央台播音员的广播,你就会发现,现在已经不是很强调后鼻音了,特别是ing不注意听,还不容易听出来。也许,从今后的语音发展的趋势来看,后鼻音很可能会被同化。

但为了规范普通话语音,我们还是要学会发好后鼻音。

3.培养学生的归音意识,学习正确的归音方法。

在掌握鼻韵母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应该着重引导学生了解并把握前后鼻音的归音特点,培养学生的归音意识,并学会正确的归音方法。汉字的音节结构分为声、韵、调等部分,在发音过程中应遵循这一特点,尽量将汉字的发音过程处理成以声母或韵头为一端,以韵尾为另一端,以韵腹为核心的“枣核形”,因此要求发音时特别注重出字、立字和归音。因此,归音意识的培养及归音方法的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

(1)要让学生明白在自己的方言中前后鼻音的归音特征,找到症结,从而对症下药。比如有些方言区前后鼻音没有归音,读成了鼻化音。在学习中就有必要先弄清楚自己方言的发音和普通话发音有什么区别,进行对比性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归音意识,从而更好地学习前后鼻韵母。

(2)练习归音比较有效的方法是动程法。在学习鼻韵母时,先发元音,并在发音过程中夸张地延长元音,之后自然地过渡到鼻辅音。比如发ang时,先准确地发出元音[α],拉长此音后带出鼻辅音-ng。使用这种方法能够让学生充分领会普通话发音的动程,并且较有效地避免鼻韵母发音中元音发音不正确或不到位的错误,从而更好地学习鼻韵母。

(3)体会前后鼻音归音时口腔的动作。前后鼻音归音时舌头和下颌动作截然不同:前鼻音归音时,舌尖迅速抵住上齿龈,下颌有明显的动作,同时口型会变小形成闭合的状态,比如韵母an;发单元音后鼻音韵母时,口型保持不变,下颌和唇部并没有明显的动作,口腔内只有舌根向后移动,抵住软腭,堵塞住气流通过口腔,比如ang、ong。在发后鼻韵母特别是单元音后鼻韵母时,要注意保持下颌和口型不变,下颌和唇部不要有明显的动作,对镜训练是一种较有效的方式。

in和ing是所有前后鼻韵母中最难以辨别和学习的一对,要读准这一组韵母,关键是掌握发音时口腔细微的动作。in和ing元音相同,口型大小没有区别,但发in的时候,口腔有明显的闭合动作,而发ing时,始终保持i的口型,下颌、唇部不能有动作。训练时可以用门牙轻轻咬着指头,用指头挡住舌尖靠向齿龈,强行阻止已经习惯的闭合动作。经过反复体会、练习,就能够体会到发ing韵母的基本要领。

4.利用普通话声韵拼合规律。

在声韵母结合时,我们会发现一些规律。有些声母和韵母是不能结合的:“ong”只可能和“s”相拼,不能和“sh”相拼;“d”只可能和“ing”相拼,不能和“in”相拼。d、t、n、l后无en(扽、嫩例外),故“邓、疼、能、冷”均读后鼻韵母;d、t、n后无in,故“定、丁、听、廷”必是后鼻韵母;声母z、c、s、d、t、n、l不能和韵母uang构成音节,如“钻、窜、算、篡、端、短、段、团、暖”的韵母一定是uan。

5.识记字形归类法。

想熟练做到区分前后鼻音韵母,除了能准确发音外,还必须分清、熟读并牢记包含前后鼻音的字,这是区分前后鼻音的最有效方法。比如,前鼻韵母的代表字大概有一百余个,记住这一百多个字,余下的就基本上都读后鼻韵母。前鼻韵母代表字可作偏旁的如:本、贲、宾、频、门、民、黾、分、盾、屯、吞、粦、林、仑、艮、肯、昆、今、金、斤、晋、尽、堇、君、军、秦、亲、禽、侵、辛、心、寻、旬、巽、贞、真、隼、珍、辰、春、川、申、甚、刃、壬、尊、寸、参、孙、因、、引、尹、云、匀、允、文、舜、阴。

方法一:声旁推断法。汉字中形声字居多,一般情况下,声旁一致,声旁的韵母就是相同的。例如:“矜衾吟”等字,其声旁“今”读jin,那么可以推知“矜”、“衾”、“吟”等字的韵母也是in;“政”、“整”、“症”、“怔”等字,其声旁“正”读zheng,则可推断它们的韵母为后鼻音。当然也有例外,如“君”为前鼻音,而“窘”为后鼻音;“令”为后鼻音,而“邻”和“怜”却为前鼻音。这种情形是极个别的,识记并不困难。对于大多数的形声字,只要教学生记住有关声旁韵母是前鼻音还是后鼻音,就可以推知一大批相关的形声字的韵母,例外的情况进行专项记忆则可。

方法二:依据汉语拼音拼写规则推断前后鼻音。比如d、t能与ing拼,不与in相拼,普通话中没有din、tin音节。由此推知“丁”(包含以“丁”为声旁的字)、“停”、“听”、“定”、“廷”等字都是后鼻音韵母。再如由t、l与eng拼,不与en拼,可推知“疼”、“藤”、“腾”、“冷”、“愣”等字的韵母都是后鼻音。

方法三:记少不记多。比如在读音为ren或reng的字中,只有“扔、仍”读为reng,其余的字都读ren,在读音为nin或ning的字中,只有“您”读前鼻音,其余的都读后鼻音。因此,只要记住这其中的少数,就能推知多数,不失为一种高效的方法。

6.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学好普通话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尤其是如何区分前后鼻音,必须坚持训练。这是关键的一环,只有坚持才有可能学好,不仅要为学生营造规范对话的校园环境,还要力争为学生开辟有利的校外资源。“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校内要求用普通话,积极营造说普通话的环境和氛围。在宿舍中与老乡讲话,也要坚持说普通话,只有改变方言的惯性发音习惯,才能发出正确的后鼻韵母。解决问题不能只靠学校,校外环境也十分重要,鼓励学生在校外也要多用普通话,出了社会走上工作岗位,要与不同方言区的人打交道,就要时刻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提醒学生在说普通话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前后鼻音的区分。学生生活的是方言环境,缺少正确的普通话对话空间和对象,如何进行有效练习呢?可以建议学生每天观看新闻联播,观看播音员主持人说话时的口型,听他们说话时的发音,尤其是前后鼻音的发音,这样能对学生起到熏陶作用。

综上所述,普通话前后鼻韵母的辨证应从发音及识记两大方面进行,本文提及的一些方法,虽然在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要更有效地解决方言区的学生前后鼻韵母的问题,还要不断努力探索实践。

参考文献:

[1]李伟群.论“前后鼻韵母”的辨证[J].教育探究,2006(2):57-59.

[2]张云香.浅谈普通话教学中前后鼻韵母的辨析[J].甘肃高师学报,2010(3):66-67.

普通话水平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教师;普通话;语音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0-0021-01

语言文字是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文化的基础要素和鲜明标志,是促进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普通话是现代汉语的标准语,是我国国民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标准通用语言。我县地处福建省西南部,是闽西主要客家方言区,笔者曾长期从事小学语文科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工作,并有幸参与了全县中小学教师普通话水平培训测试工作,结合平时下乡深入学校课堂听课和参加一些学校教育教研活动及平时与广大教师的闲谈等交流活动过程,发现我县广大中小学教师在讲普通话时,普通话语音方面主要存在如下的问题,现略作归纳简要分析如下:

1.语音方面存在的错误

1.1 不注意区分声母读音。

1.1.1 不注意区分平舌音声母与翘舌音声母,一是将该念成翘舌音zh、ch、sh声母的字读成平舌音z、c、s声母的字;二是不会发翘舌音,例如,将"支zhī"读成"资zī"将"吃chī"读成"cī"将"山 shān"读成"三sān",或者将"蝉chān"读成"蚕cān",将"诗shī"读成"思sī"。这方面的问题在我县的高坎抚片区和金丰片的高头、陈东、岐岭、湖坑等乡镇较为明显。

1.1.2 不注意区分f、 h声母的读音。将该读h声母的字读成f声母,如将"护士的'护hù'"读成"富fù",将"欢欢喜喜的'欢'huān'"读成了"番fān",有的将"放fàng"读成"晃huáng","肥féi"读成"回huí"这方面的问题在我县金丰片区的高头、古竹、陈东、岐岭、湖坑等乡镇尤为突出。

1.1.3 不注意区分l、 r声母的读音。将本该读r声母的字读成l声母的字。比如:把"热rè"读成"勒lè",把"荣róng"读成"龙lóng"。

1.1.4 不注意区分n、l声母的读音,将l声母的字读成n声母,或者将n声母的字读成l声母。比如,将"脑nǎo"读成"老lǎo",将"粮liáng"读成"娘niáng"。

1.2 不注意区分韵母的读音

1.2.1 没有注意区分前鼻韵母"n"与后鼻韵母"ng"的读音。把应该读前鼻韵母的字读成后鼻韵母。例如:将"隐yǐn"读成"影yǐng"。将"盆pén"读成"膨Péng",将"钦qīn"读成"青qīng",把应该读成后鼻韵母的字读成前鼻韵母,比如,"床chuáng"读成"船chuán"。

1.2.2 不注意区分齐齿呼韵母"i"与撮口呼韵母"ü"的读音,把本该读成"ü"的韵母的字读成"i"韵母。例如,将"雨yǔ"读成"以Yǐ";将"雪xuě"读成"写xiě".

1.2.3 不注意韵母"ei"与韵母"ê"的区别,将韵母"ei"念成韵母"ê",比如将"黑hēi"念成"嗬hē"。

1.2.4 不注意"ou"韵母与"e"韵母的字的区别,例如将"手shǒu"读成"舍shě"

1.2.5 不注意卷舌韵母"er"与单韵母"e"的区分。将该念卷舌韵的字用"e"韵母代替,比如将"儿ér"读成"俄é"。

1.2.6 丢失韵尾"i"将"ai"韵母的字读成"a"韵母,如将"明白的'白bai'"读成"拔bá",将口袋的"袋'dài'念成'大dà'".

1.2.7 丢失韵腹"a",将本该读"ian"韵母的字读成"in"韵母,比如将"现在的'现xiàn'"读成"信xìn","见jiàn"读成"进jìn"。

1.3 声调方面存在错误。阳平调(第二声)与上声调(第三声)相混淆。例如,将"白bái"读成"百bǎi""而ér"读成"耳ěr"。将入声与普通话四声混淆,比如将本该读第一声、第四声的"出"、"发"、"不"等字的声调读成短促的入声调。

1.4 未掌握准确读出音变音节的读法而造成的语言错误。普通话的音变主要包括连续音变(上声、"一"、"不"、"啊"),儿化、轻声等。在普通话水平测评中,不少参加普通话测试的中、小学老师往往注意了声母、韵母、声调的发音,却忽略了音变音节的准确读法,比如把"一yì场雨"读成"一yī场雨",而造成失分。

2.语音方面存在的缺陷

语言缺陷指的是声母、韵母的发音部位不准确,舌位或者偏前,或者偏后,或者唇形的圆唇度不够;声调的实际读法明显偏高或偏低,四声的相对高点或低点明显不一致。我县不少中小学教师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声母的发音缺陷大多表现为翘舌音的发音部位偏前,舌前部不是与口腔中硬腭前接触而是与上齿龈接触。另一种情况则是舌位偏后,舌尖上举后与口腔中硬腭后接触,将翘舌音发成"卷舌音"或"大舌头音"。

韵母的发音缺陷多表现在后鼻音偏前,或前鼻音偏后,发成不前不后的"央"鼻音。

以上方面的问题在我县的高坎抚和金丰片区的高头、古竹、陈东等乡镇尤为明显。

声调读音缺陷最为明显的表现是上声调的缺陷。一是下降程度不够,上扬太快;二是只降不扬;三是降下后平缓停留时值过短,立即上扬成"急冲型"。四是调尾上扬之后又加上一个小弧度的下滑上扬,构成调尾"曲折型"。

3.不注意把握好"说话"基本要求

"说话"既不是即兴演讲也不是口头作文,它是体现一个人在没有文字凭借的情况下,说普通话的能力和所能达到的规范程度,我县是闽西客家方言区,大部分中小学教师长期生活在客家方言区,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或同事、朋友之间的闲聊交流等活动过程或多或少不够重视注意修正自己的方言语调,也不大注意普通话语法、修辞的规范性,影响了自身普通话水平和会话能力的提高。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明确规定:"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文字"。"国家机关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公务用话用字"。"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基础的教育教学用语用字"。推广和普及普通话是贯彻落实国家法律法规的基本要求,是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