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测智力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税改 治理 策略
资源性治理体现了国家的社会结构转型,也隐含着中央政府为谋取政权合法性重整国家与农户关系的意图。但国家的意图却在实际的治理效果中大打折扣,反而形成了治理的“反治理”绩效。原因何在?是地方基层政权自我利益的维系和扩张的结果,还是向公共服务型政权转向的未完成所致,原因可能恰恰在于地方基层组织力量的空虚化有关。在有限的资源掌控前提下,地方基层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目标和保持底层群众的满意度,就以塑造标杆的方式处理资源的分配,从而导致了有着朴素相对平均主义心态群众以及在资源分配过程中失去利益的群众不满,进而这种情绪形成“传染”机制。
一、税费改革前后的治理结构转变
1.乡村治理强度的“软”化。国家的税费改革使得乡村基层处于极为被动的局面,在此过程中,乡镇基层政权可谓两面都失去了信任。首先,在税费加重负担下的农民对基层干部的不满和失信,对基层干部的税费改革造成的伤害仍然使得村民仍然对基层干部心有余悸。其次,国家对税费改革的取消其实某种程度上也表达了对地方基层政权的不信任,中央很快从税费改革调整到税费全部取消,以至于基层政权干部在以后的执行力度中出现了种种阻力。
2.村级集体组织力量的退化。村级集体组织的运转显然受到税费改革强有力的冲击,农村本身的集体经济力量在家庭承包制以来就有弱化,虽然农村实行的是家庭承包制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但事实上农村经济“统”的力量愈趋弱化,以至在有些村根本就没有集体经济,并且对分散的农户无法施加集体的力量。而税费改革则从治理方面减弱了村级组织的管制力量,国家对村级组织的力量使得村干部无法且没有力量去应对村内事务的处理。基层村干部的不作为和力量空虚化造成了地方混混力量的上升,并且混合相应的灰色社会性质的力量的介入成为村级治理结构的隐蔽性秩序。
3.治理的空虚化、形式化。资源汲取的实质性治理消退之后,村级组织必须寻找合适的空间建立自己运转的合法性。于是就产生了“软指标”的“硬指标化”,所谓软指标的硬指标化是指乡村组织在原来的刮宫引产,催粮要款等为代表的硬指标已不成气味硬指标的情况下,将原来的软指标如村务规范化管理、发放资料等当做当前的中心工作即硬指标来抓。
4.乡村公共物品供给的缺失。如果说税费改革之前治理的强度一定程度上是以乡村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作为平衡的,那么税费改革之后,乡村公共物品的治理供给基本处于瘫痪的状态。村庄已经没有能力有效动员村内的民众力量进行村庄公共物品的建设,积累工、义务工和三提五统的取消造成村集体组织财政的困境。
二、资源下放的治理困境
1.撒胡椒粉似的农业补贴与实际治理的脱节。国家不仅取消农业税,而且给予农民种植粮食以多种补贴,包括粮食补贴、农机补贴、良种补贴和农资补贴等等,而且补贴的范围不断扩大,现在农民种田每亩合计可以得到奖金100多元的补贴。实际情况是很多农民并不看重补贴,出去打工的还是很多,抛荒在有些地区仍然不同程度存在。有学者指出,与其采用撒胡椒粉似的给予农民好处,还不如把这些钱统一起来办大事,可以帮助农村债务的减轻,帮助村庄的公共设施建设,尤其是水利方面的投入,可以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2.合作医疗的刚性任务引起的干群两怨。农村基本实现了合作医疗的全覆盖体系,然而合作医疗作为国家对农民看病支出的保障措施,并不能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许多农民抱怨合作医疗只能“看大病不能看小病”。由于村庄的流动性体制,村干部为此要投入很大的精力保证合作医疗的覆盖率。为了达到相应的上报率,村干部自己要拿出点钱先垫上,等着村里人过年回来再向他们要回,这其中村干部不知道为此要付出多少精力和时间成本。
3.专项转移的支农政策脱离乡村社会的基础。基于税费改革之后农村财政的困境,国家建立了专项财政转移支持农村一些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但是专项转移支付的前提是村级组织干部必须能向上面跑,所谓“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经常向上面跑关系的村干部就可以为村庄提供国家财政的支持,而有些不能跑的村干部自然引起了村民的不满。在同一地区的村民会有比较,看到别的村都建起一些东西,而本村的什么都没有,以至公共基础设施破坏,水渠淤积,电站失修,道路泥泞不堪,自然矛盾的集中点指向了村干部。
4.低保等选择性补助措施不公所引起的治理困境。作为一种非常技术化的治理手段,农村低保以及一些社会福利救助需要详细制定出享受低保的生活标准,然后通过村内村民代表会议的提议同意达到程序的公平。乡村干部可以利用自己手中所掌握的低保名额实施相对较为私人化的网络治理。虽然这种私人网络化的治理方式给村干部一定的治理空间,但由于与公开宣称的公平性相冲突,在实践之中必然大打折扣。
撒胡椒粉似的国家补贴方式与选择性的资源的下放体现了国家在乡村治理中的一个悖论,国家补贴的直补到户是国家不希望通过乡村组织直接下放到农户手中,其含义是国家担心地方基层组织会截留农民的补贴,表现了对地方基层的不信任。另一方面国家给予乡村民众的资源性物品却又不得不依赖于乡村一级的组织和执行,乡村组织仍然担当着地方治理的主体任务,国家必须以其为支撑建构公共服务型政权的转型。
三、税费改革后反“治理”绩效的机制成因
地方政府因为面临着治理的转型所承担着的职责已经不能控制资源下方的社会配置,而造成这一重要的原因恰恰本身就是税改以后形成的逻辑所导致。税改取消了乡村组织汲取力量和动员力量的合法性,钱集资不起来、农民又指挥不动,乡村组织就成为了“悬浮型”的政权框架。所以,税费改革自身演绎的逻辑导致了基层组织力量的散化,集体力量的实效使得原本已经分散、独立的农户更加陷入了集体行动的困境。奥尔森认为要解决集体行动的困境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小集团,不能让集团的规模过大,否则就会陷入“搭便车”的难题,而要解决大集团的行动逻辑就是通过国家的强制性力量,原来的村级组织正是承担了国家强制性力量的角色。
国家选择性资源的下放一定程度上给予了干部积极治理的激励性质,但是这种激励又会造成乡村社会平均主义心态的反弹,会产生“凭什么他有我没有的质疑”进而对村干部的治理产生怀疑,对干部国家资源的分配中只注重关系不注重公平的气愤,“低保都是村干部有关系的人拿去了,我们哪有份呢?”“农机补贴那也是村干部给自己亲戚拉拢的,平白无故的人家会给你?”等等,这些在乡村中散发的一种对干部以关系私分资源的方式充满着气愤的情绪,使得村干部成为某些村民中极为不欢迎的人物。地方公共事务的治理必须依赖于地方自己的组织和动员能力,地方在税费改革前可以通过税费并收的方式完成自己机构的运转和地方公共服务品的供给,税改以后已经失去其原有治理的合法性基础。
村内原有的治理模式和平均主义心态的打破,形成了村庄治理绩效的极低评价。乡村干部形成相对稳定的利益共同体却与农民形成了利益的暂时性脱钩,其根本的原因在于乡村集体力量的退化和无力,现在加上科层化的吸纳机制,村干部主要的任务是完成上级的布置任务和考核目标,对群众的治理能力却严重下降,甚至把自身作为“虚化”处理,出了事情也是找上级。
四、结束语
原本意义上,增强国家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税费改革逻辑在具体的实践中却导致了相反的逻辑,国家与社会之间的治理整合引发的是“反治理”的绩效,其根本原因在于国家对基层政权的矛盾状态和基层治理公共规则的不确定。当前利用资源下乡的机遇修复原本缺失的基层政权与群众之间的疏离关系,最重要的是给予集体以治理公共设施的能力,以提供公共物品建设为契机,重新整合乡村社会的治理结构。在地方基层获得国家行政性力量和资源支配的同时,要积极发动群众组织起来,从而形成群众与治理的良性互动,以基层政权与农民之间的良性互动改善原有的管制型治理结构,所以,在此当中群众的自我组织能力和自治能力是集体组织力量加强的前提。我们当前面临的是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地方基层治理转型能否成功,国家对三农问题的投入能否取得成效,关键是要看地方治理能力的现代转型。
参考文献
[1]周飞舟.从汲取型政权到悬浮型政权[J].社会学研究,2006,(3).
[2]陈柏峰.乡村江湖-两湖平原“混混”研究(1980-2008)[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中心博士论文.
[3]申端锋.软指标的硬指标花:关于税改后乡村组织职能转变的一个解释框架[J].甘肃社会科学,2007,(2).
2006年3月,公司拉开了质检系统专业化集中管理的序幕。至9月底,质检系统一阶段专业化集中基本完成。原炼化部、化工部、塑料部和化工所的质检部门在化工所组建成立了上海石化质检中心。中心下设三科一办(即:质检科、技术科、设备科和综合办)及五个分析站。2010年4~6月,公司进行了质检系统二阶段专业化集中,将腈纶部、涤纶部的质检部门和热电部和水务公司的部分质检业务划归质检中心,新增二个分析站。至此,公司质检系统专业化集中工作初步完成。通过两个阶段的专业化集中管理,一是加强了检验分析的管理力量和技术力量;二是检验分析资源集中后,统一了内部管理制度和技术标准,通过业务流程的调整和优化,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三是改革平稳过渡,并基本满足了公司生产经营的需求。但是,在管理实践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一是质检中心的业务关系不够顺畅,与公司及二级单位的工作交流和协调能力不强;二是人员流失较多,分析技术的开发能力有一定的下降;三是相对于质检分析在公司生产经营链中所承担的任务,其自身化解矛盾、解决问题、持续改进的能力和后劲不足。因此,对于原质检中心的管理体制和模式有待作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二、质检体制改革主要内容及开展的工作
根据中国石化质量管理制度和质量工作会议的精神,为强化质量管理机构和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构建质量管理、质量检验、生产技术相互支撑、相互监督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加强质量工作,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公司于2010年12月29日下发了《关于组建成立质量管理中心的通知》(上海石化企〔2010〕28号)。2011年1月27日,“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质量管理中心”(以下简称:质管中心)成立。1.组织的构建将公司质量管理职能从生产部划出,质量检验业务从化工所划出,合并组建成立质管中心。质管中心为公司直管单位,行使质量管理职能,对各单位的质量管理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管,同时承担全公司的质量检验业务。质管中心下设五科二办(即:质量管理科、检验技术科、安全环保科、设备科、人力资源科、行政办和党群办)及六个分析站。2.职责的明确(1)质量管理:负责建立和完善公司质量管理体系,对质量检验和产品质量等进行监督、检查和考核;负责产品质量标准、产品生产许可证和质量事故等归口管理工作;组织开展质量攻关和QC小组等质量改进活动;负责公司产品质量信息的统计、分析和上报等工作。(2)质量检验:负责全公司原辅料、中间品、成品和水质等检验分析及信息传递,并出具产品合格证;组织制订公司质量检验计划;负责建立和完善实验室管理体系,确保检验的正确性和及时性;配合做好产品质量抽检、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产品质量标准的制定等工作。
三、质检体制改革取得的成效
1.确保平稳组建质管中心1月底宣布成立,2月初按照“原拆原建”的原则,完成中层干部的聘任工作,2月底完成各部门人员的调配,3月份正式独立起薪……至此,质管中心组建的各项工作基本完成。并且,在全体干部职工共同努力下,达到了公司“三个确保”的工作要求,即:确保各项组建工作推进的平稳、确保各项检验分析运行的平稳、确保组建期间职工思想情绪的稳定。
2.加强队伍建设
一是结合公司人才成长通道建设,全面推进三支队伍的建设,并通过规范职位设置、规范班组设置等措施,解决部分历史遗留问题,有效提升广大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二是切实加强干部队伍年轻化建设,通过2011年度的两次干部聘任,中心有4名1980年代本科毕业生走上基层领导岗位;三是专题分析职工队伍的总体情况,成立了提升员工技能课题研究工作,不断完善培养专业技术和高技能人才的培育目标、途径和方法,着力提升职工队伍综合素质。
3.规范管理制度
一是按照公司对质管中心的职责定位,对下属职能部门的职责进行了梳理,明确了职责界面,使质量管理和质量检验之间形成监督、支撑的良好局面;二是成立了规范主流分析仪器和分析试剂的选型两个调研课题组,从减少系统误差、提高性价比等角度展开调查和研究,为改变以往不同单位对分析试剂、分析仪器选择差异过大现象,形成中心相对统一的设备和试剂配置打下基础;三是建立了公司层面质量工作例会制度,协调、指导和部署公司质量管理的相关要求和工作,不断提升公司质量管理水平;四是制订了委外检验的相关规定,对部分委外分析项目、频率和单位进行审核;五是会同公司设动部完成了对分析仪器运保商考核约束条款的制定,规范运保人工成本和备品备件费用的比例,强化考核的严格度和刚性度;六是会同公司人力资源部对中心班组设置和轮休式常日班运行模式进行调研和规范,为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打下基础。
4.加强资源整合
为配合六期工程的建成投产,质管中心积极推进优化整合工作,成立了配合六期工程建设领导小组,下设条件准备、人员准备、生产准备三个小组,分别由中心班子成员牵头开展相关工作。目前,条件准备小组结合六期工程相关项目的分析需求,结合质管中心实际,正在加快开展工作,形成了《上海石化质量管理中心实验室整合总体方案设想》。在此基础上,编制了《上海石化炼油改造工程分析测试配套实验室整合改造项目建议书》;人员准备小组结合六期工程项目分析项目新增数量,按照实验室整合的相关计划,进行定岗定员研究和优化班组设置,从相关分析站选出部分适应六期工程项目分析的操作人员,通过理论和实操培训提升能力,为六期工程项目分析主力站做好人员储备;生产准备组正在抓紧制定扩项和新增的分析方法,在方法评审的基础上抓紧人员的培训。
5.加强质量监督
一是加强公司层面质量管理相关制度的建设,完成了2011版公司质量管理内控制度的编制,以及与质量管理有关的公司层面控制内容的修改工作;二是在绩效考核标准中增加了质量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等考核内容,通过强化制度执行力提高质量监督、检查的有效性;三是加强与权威检测机构的比对工作,针对产品标准变化等情况,组织检验技术人员赴国家纺织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国家石化有机原料树脂质量监督中心进行了学习和技术交流;四是及时完成了欧Ⅴ柴油组分、航煤组分和工业水互供料质量标准的制(修)订工作;五是制订了公司质量抽检工作流程,完成上级质量抽检的各项迎检工作,根据中石化及国家级抽检部门反馈的抽检报告,2011年上级对上海石化各批次产品质量的抽检合格率为100%。
6.加强科学管理
根据公司前期的要求,质管中心成立后继续积极推进《检验分析标准成本核算办法》的修订完善工作。组织人员分别对1620种分析方法的标准工时和试剂用量进行了核定(其中,520种方法为质检二阶段集中时腈纶、涤纶、热电和水务新增项目),完成了标准工时的修订工作,从而为《检验分析标准成本核算办法》的修订完善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也为质管中心的人力资源管理管理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使标准工时在岗位设置、组织优化和人员优化等工作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7.加强文化建设
中心下属的各个分析站来源于各个生产单位,必然存在一定程度的思想围墙。要实现资源整合,首先要打破思想围墙,形成思想、观念、认识上的统一。因此,我们一是对炼油、化工、塑料、纤维等分析岗位进行适当的干部和管理人员交流,搭建各分析站之间的学习沟通的平台,互相借鉴、扬长避短,大力开展对标活动,努力形成“数据准确、检验公正、技术领先、服务优质”的文化氛围;二是围绕集团公司质量日活动要求,会同公司宣传部、工会、团委、新闻中心,启动公司质量文化的研讨,开展质量承诺书的签订,组织有关质量法律、法规、制度的学习和质量知识竞赛,提升全员质量意识;三是加强与集团公司分管质量工作的科技开发部、炼油事业部、化工事业部的联系,到北京拜访学习,以期得到他们对上海石化质量工作更大的指导、支持和帮助;四是加强与原料供应商、产品客户的沟通,当出现质量争议或需要检验技术服务时,主动前移,通过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努力构建良好的公共关系。
四、存在的不足
1.管理职责界面有待进一步理顺。由于质管中心组建的时间较短,质量管理新机制尚处于建立初期,质量管理的职责界面仍未完全理顺,质量监管工作与公司对质管中心的希望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2.资源结构有待进一步整合优化。目前,质管中心工作场所依旧十分分散(大小分析场所20处,东起卫二路、西至陈山码头),人员、仪器等各类资源仍未得到充分集中和有效整合,集中和整合的优势尚未得到充分的体现。
3.职工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质管中心人员状况不尽理想,专业技术人员和技能操作人员中,普遍存在年龄偏大(主要是女职工居多)、专业技术水平不高(主要是转岗职工居多)、岗位设置和工种配置不尽合理等情况,职工队伍建设任重而道远。
五、完善化工作方向或措施
1.积极推进一体化体系建设工作。抓住一体化体系建设的契机,进一步理顺质管中心与公司相关职能部室、各二级单位在质量管理、检验分析中的工作界面与职责,并在质量管理体系的管理手册、程序文件中予以固化、规范;同时,进一步强化质量管理机构和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构建质量管理、质量检验、生产技术相互支撑、相互监督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确保公司产品质量在生产、管理、服务全过程处于受控状态,为公司的生产经营保驾护航。
关键词:函数;窗体;宏
中图分类号:TP399 文献标识码:A
函数作为Excel的重要部分,是数据分析的利器,也是 Excel软件的精华,合理利用函数可以设计出很多实用的数据分析工具。本文将从实际应用出发,对如何利用Excel制作客观性试题测试卷做一浅析。
1 基本思路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客观性试题测试卷需要收集测试结果,并比对标准答案给出评判和成绩统计。根据这一思路,设计者需要完成以下来两个方面的任务。
1.1 数据的收集
利用窗体控件来进行各种选择性试题的选项设计,并以此来收集数据;通过引用将填空类答案填写到答案框内。
1.2 成绩的评判
成绩的评判就是将测试者答案与标准答案的比对,以判断正确与否,并给出得分。因此,我们可以使用IF函数实现这一过程。IF函数的功能是根据条件表达式所给出的条件进行判断,并根据判断结果返回某一值。
IF函数格式:IF(logical_test,value_if_true,value_if_false)[1]
参数说明:
logical_test:需要比对的条件。
value_if_true:条件为真时返回的值。
value_if_false:条件为假时返回的值。
2 设计实现
2.1 试卷头和标准答案的设计
我们可以在Sheet1中设计出如图1所示样式的试卷头,以收集测试答案,并重命名为“测试卷”。同时将A3:P5区域的答案收集框复制到Sheet2的A1:P3区域内,用以制作标准答案,并将试题的标准答案填写完整。注意,答案的选项不能使用 A、B、C……,要使用1、2、3……代替。此处,只设计了15道题,设计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灵活制作答案收集框。
2.2 选择性题目的设计制作
选择性试题的设计制作中,题干部分我们可直接填写在普通的单元格内,而选项部分,则可以使用窗体控件进行设计。每小题首先添加一个分组框,然后再在分组框内放置多个选项按钮,用以制作本小题的各个选项,如图2所示。同时设置其中一个选项按钮的控件格式,将单元格连接到对应题目的答案框内[2]。这样,我们在做出选择后会自动将选项的顺序号填写在内。
2.3 填空类题目的设计制作
选择类题目的制作中,题干部分还依然填写到普通单元格内,而答案的设计只需要给出一个普通单元格让测试者填写即可,如图3所示。通过引用将该单元格的数值传入对应题目的答案框内,同时,可通过Trim( )函数去除空格,保证答案比对的准确性。
2.4 成绩的评判
成绩的评判就是一个逐个比对的过程,我们可以灵活使用IF函数进行。首先判断该小题是否填写答案,在填写答案的前提下,再次判断是否正确。由于标准答案放置在sheet2中,样式和试卷头一样,因此,我们可以在第1小题的答案框内输入函数IF(B5="","F",IF(B5=Sheet2!B3,"T","F")),即可实现该题的对错判断,然后将该函数应用到其他部分。同时可以根据试卷中各小题的分数,使用公式和sum( )函数来判断得分情况。
当然,为了保密,我们可以将sheet2的标准答案部分进行隐藏,并设置工作表保护,以杜绝使用者查看标准答案。
2.5 试卷的初始化
为了方便测试者测试完后重新测试,我们设计了重新测试按钮,并对该按钮编写宏代码,已自动清空所有答案[3]。由于选择题直接放入到答案框,我们直接清除这些框内数值即可。而填空题是通过引用放入答案框内的,则需要对每个题目填写答案的单元格进行清除。具体代码如下:
Sub reset()
Range("B5:k5").Select ‘选择所有试卷头部分非填空题所在的答案框
Selection.ClearContents
Range("B21").Select ‘选择第1个填空题所在的题干中所设计的答案框
Selection.ClearContents
Range("B28").Select ‘选择第2个填空题所在的题干中所设计的答案框
Selection.ClearContents
……
End Sub
3 结语
通过以上设计,已基本实现了客观性试题的答题评判功能,因为设计过程中使用了宏代码,因此在运行过程中需要安全性做一定的设置。同时,本试卷的测试过程中,所有的评判都是动态的,测试者可以看到评判情况,这就让测试者有机会通过多次尝试进行作弊。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将评判的得分情况进行隐藏,并通过宏代码验证身份并决定是否显示评判结果。
参考文献
[1] 赵勃.Excel中if函数的灵活运用[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 版),2007,9(1): 51,65.
[2] 张俊晖.使用VBA实现Excel调查问卷[J].技术与市场,2012,19(6):15-16.
[3] 韦伟.利用Excel实现考试成绩的统计分析[J].电子商务,2011,18(8):85,91.
关键词:水利工程;质量检测;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也得到大幅度提升,对水利工程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大。人们对于水利工程建设,不仅要求其能满足自我需求,对其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水利工程,不仅给人民群众生活带便利,更为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而施工质量决定着水利工程的核心,其决定着最终水利工程能否正常使用,是否会对人们的正常生活带来影响。[1]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检测,直接决定着水利工程最终的质量,而就我国目前水利工程的质量检测状况来看,仍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质量问题,这些质量问题,不仅会影响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对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影响,更会对国家的经济效益造成亏损。
1水利工程质量施工检测中的问题
1.1施工单位自检水平低。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单位进行质量自检时,自检手段、制度不完善,“三检”不严格,导致水利工程在质量方面存在较大的缺陷。不仅不能使得水利工程最终的施工质量得到有效保证,而且给后期工程的质量监管工作带来极大不便。
1.2检测人员专业素质不达标。在水利工程的质量检测过程中,检测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不能得到有效保证,目前,大部分检测单位,其检测人员职业水平较低,且人员紧张。除此之外,检测单位对于检测人员未能进行定期培训,及时对他们所欠缺的知识进行补充,检测人员的工作技能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够高,且不能熟练操作现代化设备。
1.3建筑材料不达标。在水利工程的质量检测过程中,常见的问题主要是由工程建设过程中使用的建筑材料质量不达标等引起的,这一问题严重影响着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建筑材料常见问题有:水泥过期、受潮,钢筋未能满足建设标准,建筑材料含毒量较大等问题。当不符合建筑要求的建筑材料被使用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则会造成混凝土强度低,致使出现渗漏及裂缝等问题,当情况严重时,会造成水利工程的坍塌及断裂,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1.4质量管理存在安全隐患。在水利工程的质量检测环节,会发现水利工程在其安全管理方面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水利工程的监管部门,主要将其关注重点放在工程的施工进度以及施工质量方面,从而忽视了对安全管理的监控。除此之外,在水利工程的施工过程中,管理单位并未聘请专业的施工安全技术管理人员,通常由质量工程师代替这一职位进行安全监控。从而导致水利工程的安全监控作用并未充分发挥出来,并未降低施工现场因安全管理而发生的施工事故的几率,从而对水利工程的质量及最终的使用安全造成一定的影响[2]。
1.5监督机构不完善。在水利工程建设工程中,对工程监管不到位,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经费紧张、施工质量检查时,使用的设备不能完成相应检查、对质量监督工作理解认识不全面。质量监督决定着最终工程的质量以及运行的可靠性与安全性,但是在实际工程中,由于质量监督工作并未落实到具体部门以及具体人员,并且,管理人员对其重视程度不高,导致质量监督的效力被大大降低。同时,对质量监督工作的正常开展有一定的影响。
2提高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的对策
质量检测决定着水利工程最终的运行结果,是保证工程质量及安全的重要环节。除此之外,质量检测为水利工程后期的质量监督等提供重要的依据。因此,如何有效提高水利工程的质量及运行效率,是目前我国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促进我国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的重要保障。因此,主要提出的解决对策有以下几种,见图1。
2.1加大水利工程的质量监管工作。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直接影响着工程最终能否正常、高效地运行,因此,如何提高施工质量,是需要刻不容缓解决的问题。为保证水利工程的质量,需要加强施工管理工程中对质量的监管工作。要求施工单位、施工队伍监理完善的管理体系,能够及时对施工过程出现问题进行统计与反馈。
2.2加大对施工技术及材料的管理。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必须具备完善的审核制度。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必须严格指操作实施,对于施工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应及时与设计时进行沟通交流,不得擅自修改图纸。对于施工人员的施工技术,施工单位应对其进行定期培训,不断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技能,紧跟社会的发展步伐。除此之外,对于水利工程建设工程中的建筑材料,在使用前,必须对其进行严格检测,对于不达标的建筑材料应该及时更换,杜绝在建设过程中使用,避免对工程的施工质量造成影响。
2.3严格掌控工程质量。水利工程的质量决定着工程最终的运行力度,以及运行的安全性。因此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与相关的质量监督管理部门,制定严格的质量保证体系,严格按照制定的制度管理,保证质量检测系的正常运行。在施工过程中,避免赶工期及草率完工等现象出现[3]。
2.4严格把握工程验收。水利工程的工程质量检查以及验收管理可以对工程施工中存在的质量偏差等进行纠正,并且积极主动地对没有达标的工程进行处理。水利工程的质量检测与验收必须根据国家的质量标准规定进行管理,做好每一步施工过程的质量检测和验收工作。这样的多层的严格检测和验收,可以避免安全隐患问题的出现,从而提高水利工程质量的水平,达到控制水利工程质量的目标。
2.5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的成本管理。水利工程建设,耗资大、耗时长,所以,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就是要确保工程资金成本及时到位。对于工程建设过程中所使用的资金,应进行严格管理,避免出现资金成本紧缺现象。另外,施工单位在使用资金时,必须严格按照工程合同要求、进度等投入相应资金,从而确保资金的合理使用。除此之外,应该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合理安排,使得资金达到最优化,即在保证工程质量及正常运行的前提下,降低资金的投入。
3结束语
随着经济发展,水利工程的发展也得到飞快提升。为满足人民生活需求及国家效益,应进一步加大对水利工程的建设工作。而质量检测是保证水利工程建设质量及正常运行的关键环节,因此,务必要加大质量检测力度。在实际建设过程中,一定要正视检测工作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这样才可以进一步理解检测工作的要求与标准,提高检测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对数据的管理水平,促进质量检测工作的全面落实,使得水利工程建设为人民群众和我国经济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邹双春 单位:韶关市水利水电工程技术中心
参考文献:
关键词: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评价指标体系;普通中小学
中图分类号:G80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10)06-0046-05
A scholastic physical education policy execution power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WANG Shu-yan1,ZHOU Deng-song2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QiQiHa'er University,QiQiHa'er 161006,China;
2.Capital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Beijing 100088,China)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systematically analyzing the connota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policy execution power, the authors, by applying the Delphi method and going through 2 rounds of questionnaire survey for experts, established a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policy execution power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that consists of 5 level 1 indexes, namely, individual execution power, organization execution power,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policies, scholastic execu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s, as well as execution efficiency, 12 level 2 indexes and 35 level 3 indexes, and by adopting the hierarchy analysis method, determined the weights for the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policy execution power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Key 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policy execution power;evaluation index system;common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s
目前,政策执行力研究正在成为公共政策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作为教育政策和体育政策之一的学校体育政策,它的有效执行将关系着我国教育方针的全面落实和新时期我国教育目标的预期实现。同时,学校体育政策是否得到有效执行,直接关系着我国广大青少年体质的增强,进而影响着中华民族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国家未来的健康发展。近年来,为了切实增强青少年体质,加强青少年体育,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学校体育政策和措施予以支持和保障。至此,学校体育政策是否得到有效执行?什么是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如何科学定量评价学校体育政策执行的能力和效力?等等,这一系列问题的研究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1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
政策执行研究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以普雷斯曼和韦尔达夫斯基在1973年对美国“奥克兰计划”执行的跟踪研究报告《政策执行》一书的出版为标志。政策执行研究包括3种研究范式和7种理论,其中政策执行理论以“行动理论”和“组织理论”最为突出。我国关于政策执行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才出现一些相关论文,陈振明[1]认为:“政策执行是政策执行者通过建立组织机构,运用各种政策资源,采取解释、宣传、实验、实施、协调与监控等各种行动,将政策观念形态的内容转化为实际效果,从而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活动过程。”把“政策执行”与“力”真正结合在一起,它既不同于传统行政法学中的行政行为执行力,也不同于中央文件中所指的执政能力,而是“执行力”概念在公共政策实践过程的延伸,是“政府执行力”和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2]。莫勇波[3]认为政策执行力是能够准确理解政策的目标及方向,并通过精心设计方案、实施方案和对各种人财物、信息、法律、制度等资源进行集中调控和使用,从而达到有效调控政策、完成既定目标的政府内在的能力和力量。目前,“能力”和“效力”作为政策执行力的核心词语已被多数学者所认可,能力是政策执行的基础,效力是能力作用于政策执行各个环节而获取的结果,二者互为因果共同构成政策执行力的基本内涵。因此,我们在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评价指标的设计中,一方面要体现出执行主体执行学校体育政策时所具备的执行能力,同时还应体现出在这种能力作用下学校体育本身所发生的实际成效。
借鉴上述观点,结合学校体育自身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将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的概念界定为:学校体育政策执行主体通过准确理解学校体育政策目标、精心设计执行计划和实施方案,并对各种政策资源进行合理调度、控制和使用,有效完成学校体育政策任务、达成学校体育政策目标的能力和效力。“能力”主要是指作为学校体育政策执行主体的组织和人员所具备的能力的总和;“效力”则具体表现为学校体育政策任务的完成程度和学校体育政策目标的实现程度[4]。可见,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作为一种“合力”,一方面表现为执行主体所具备的各种能力的综合;另一方面则表现为执行组织人力、物力、财力等多种资源和多种能力素质共同作用的结果。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合力的大小受制于学校体育政策本身科学合理性的规制。关于学校体育政策本身与执行力的关系,可以借鉴下面公式进行理解,即R=λSI 2,其中,R为结果,S为战略,I为执行力,λ为修正常数,由该公式可推导出执行力I= [5]。也就是说战略与执行力的关系是成反比的。由此可以推断,科学、合理、可行的学校体育政策将有利于执行主体的政策执行,可取“事半功倍”之效,否则,将不利于学校体育政策的有效执行,甚至可能导致方向性的错误。如我国在期间出台的一些学校体育政策,由于存在着假、大、空等现象,致使执行偏离科学合理的轨道。因此,本研究认为学校体育政策本身是构成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的基本要素之一,在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评价指标的选取中也应该将其作为一个主要方面进行反映。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除了表现出综合性的特点外,还表现为差异性、动态性和层次性等特点。鉴于此,本文将研究层次确定在普通中小学校,评价指标的确定将紧密结合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的特点,试图充分反映出我国普通中小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的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2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同统计综合评价指标分析的程序一样[6],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评价的分析程序包括明确对象系统、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确定评价指标权重等几大部分。
在建立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评价指标体系部分,鉴于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系统是结构复杂、涉及要素众多的综合系统,首先运用理论分析、专家咨询等方法,对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进行定性分析,并借鉴相关研究成果,提出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理论框架;其次在遵循全面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动态性等原则的基础上,初步提出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评价指标体系;第三,将初步提出的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评价指标体系制成专家问卷,运用特尔菲法进行指标的筛选。对第2轮专家问卷调查结果的处理,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定量地选取代表性指标,以达到精选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评价指标的目的。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是综合评价中十分敏感而又重要的工作,本研究将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评价指标的权重。
2.1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框架
通过定性分析,认为可以从“能力”(包括条件)和“效力”两个角度将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划分为5个大的子系统,即个人执行力系统、组织执行力系统、学校体育政策(本身)系统、执行资源与环境系统、执行效力系统。前4个系统属于学校体育政策执行能力和条件范畴,最后一个则属于在这种能力和条件作用下学校体育本身所产生的成效。同时,按照各个子系统的基本结构,结合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特点对2级指标进行分类,则可形成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的基本结构框架模型。
2.2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评价指标的确定
1)评价指标的确定方法与依据。
运用特尔菲法对国内学校体育和教育政策领域的专家、学者及在学校体育一线工作的普通中小学校长、体育教师及体育教研员共计25名,进行了前后两轮的专家问卷调查。问卷全部回收,问卷有效率为100%。为保证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本研究对第2轮专家问卷调查结果的处理,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定量地选取了代表性的指标,代表性指标确定的具体依据是:(1)指标的变异系数小于0.25;(2)专家的评价结果取得一致性检验,即P
变异系数也称离散系数,是各种变异指标与算数平均数之比,具体有全距系数、平均差系数和标准差系数,其中最常见的是标准差系数。变异系数大,则总体标志变异程度大,总体平均数代表性小;相反,变异数小,则总体标志变异程度小,总体平均数代表性大。在评价指标筛选中,一般认为变异系数≥0.25则认为该指标的专家协调程度不够[8]。
协调系数是指专家组中各专家彼此间对每项指标给出的评价意见是否存在较大分歧。通过对协调系数的研究,能够了解专家们对全部指标的协调程度,用W表示协调系数。协调程度的显著性检验采用等级一致性检验(非参数检验)。
2)调查统计结果分析。
研究主要采用EXCEL软件和SPSS13.0统计软件对第2轮专家调查结果进行了描述统计量和非参数检验。以1级指标的统计结果为例,表1显示,本研究所建立的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5个1级指标的变异系数均小于0.25,其中执行效力1级指标的变异系数最小,为0.092 6,上述指标统计结果表明专家协调程度较好;同时,1级指标的一致性系数为0.901,P值为0.000小于0.01水平,表明专家意见的评估或预测的可信度好,评价或预测结果可信[7]。另外,从表1还可以看出,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的所有1级指标的平均得分均超过了3.5分,除政策本身指标平均分为4.33外,其它都达到了4.67分以上。从2级和3级评价指标的调查统计分析参数看,均符合上述条件和要求。其中在12项2级指标中,有11项指标的平均得分高于4分,变异系数最小的指标分别是体育教学、学生体质与成绩和校长3项指标;全部指标的变异系数均小于0.25。通过对2、3级指标的一致性检验,P值为0.000小于0.01水平。上述统计参数说明本研究所设计的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评价指标体系,得到了专家的一致认可,专家对2、3级指标评估的可信度好。
最后构建出了由个人执行力、组织执行力、学校体育政策(本身)、(学校)执行资源与环境、执行效力5个1级指标,校长、体育教师、组织机构、运行机制、政策的逻辑性、政策的清晰性、政策执行资源、学校执行文化环境、体育教学、课余体育锻炼、学生体质与成绩、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12个2级指标和35个3级指标构成的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评价指标体系。
2.3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权重确定在综合评价中是十分敏感而又重要的工作,确定权重的方法主要有专家意见平均法、特尔菲法、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等。无论何种方法,都需要专家的参与。层次分析法是通过对评价指标分层次进行两两对偶比较,排列出各项指标的重要程度的优先顺序,然后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所对应的特征向量,从而确定指标的权重值。层次分析法是对人们的主观判断作客观描述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它把专家的经验认识与理性的分析结合起来,从而提高了权重的科学性。鉴于此,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评价指标的权重,具体步骤如下:
1)建立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层次结构模型。
通过分析,将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分解为不同层次的要素,构成递阶层次结构,实际上就是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工作和结果。
2)逐层构造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评价指标的两两判断矩阵。
研究共发放12份专家调查问卷,要求专家从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最高层总目标层到最低层,分别对每个层次中的评价指标进行重要程度的两两比较,从而逐层建立判断矩阵。问卷回收率100%,其中7份问卷所填数据合理有效,并通过一致性检验。以一名专家回复问卷为例,表2是其中一位专家对5个1级指标给出的判断矩阵2、3级指标的判断。
3)层次单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层次单排序就是计算同一层次要素对于上一层次要素的相对重要性排序值,层次单排序的作法是计算各比较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及其对应的特征向量。比较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W为各要素的相对重要性向量。矩阵的特征值及其对应的特征向量的估算方法有和积法、方根法和幂法等多种方法。本文所采用的方法为和积法,表2中的W为进行归一化处理后的权重值,该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即λmax=5.152 2。由于比较判断矩阵是由评价者通过两两判断矩阵比较得到的,但评价者往往很难精确地判断出比较判断矩阵中各元素的值,而只能对它们进行估计。如果在估计时偏差过大,出现严重的思维判断不一致的情况,就必须对比较判断矩阵进行修正。一致性检验就是检验各比较判断矩阵是否存在上述问题。该矩阵检验结果如下:CI=λmax-n/n-1=5.152 2-5/5-1=0.038 05,查表RI=1.11,则随机一致性指标CR=CI/RI=0.038 05/1.11
=0.034 30.1时,比较判断矩阵不一致,必须进行修正[9]。由此可以判断,该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同理得出此位专家对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2级和3级指标的评价权重。
最后,计算综合权重值,表3是对7份有效专家问卷数据采用Excel处理的结果,即7位专家给出的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1级指标权重统计(2、3级指标权重统计略)。根据上述方法,最后则可得出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各级评价指标的权重。
2.4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成
通过两轮专家问卷调查,并结合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的特点,遵循指标选取原则,本研究最终确定了一个含有5项1级指标,12项2级指标和35五项3级指标的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评价指标的权重(表4)。
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评价指标体系,是综合反映与说明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水平的一组内在联系的指标所构成的整体[10]。本研究在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遵循全面性、科学性、动态性和可操作性原则。依据体系结构划分方法,把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1级指标从宏观上划分为个人执行力、组织执行力、学校体育政策本身、学校执行资源与环境、执行效力5大系统。分别通过特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对所建立的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评价指标进行了筛选和权重的确定,最后建立起了由5个1级指标、12个2级指标和35个3级指标组成的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评价指标体系。该评价指标体系总体上反映了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的内涵和特点,具有较高科学性和可靠性,为科学评价普通中小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的现状和水平,明确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存在的主要问题提供了参考依据和方法。同时,该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也为基层学校有效执行学校体育政策提供工作思路和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陈振明. 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M]. 2版.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60.
[2] 周国雄. 博弈:公共政策执行力与利益主体[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7.
[3] 莫勇波. 提升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力的路径选择――基于制度创新角度的探析[J].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5(6):63.
[4] 王书彦. 普通中学体育政策执行力影响因素探析[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2):104-106,110.
[5] 宋艳敏. 跨过公司执行力的特点[J]. 化工技术经济,2006(8):58.
[6] 宋光辉. 统计学教程[M]. 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474.
[7] 余道明. 体育现代化理论及其指标体系研究――以首都体育现代化研究为例[D].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7:132-133.
[8] 邢禾,何广学,刘剑君. 德尔菲法筛选结核病防治知识调查指标的研究与预试验评价[J]. 中国健康教育,2006,22(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