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白居易的代表作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白居易;巴渝诗歌;内容;艺术特色
巴渝地区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积淀的地区,有着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巴,乃古巴国所在地,治所在江州(今重庆);渝,乃指渝水,为嘉陵江古称。据《华阳国志·巴志》所记:“其地东至鱼复,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1]P1忠州处于三峡腹地, 虽然荒僻, 但面对气势雄伟的长江, 背靠崇山俊岭,不仅有三峡胜景,还有许多历史遗迹, 更是天然的动植物王国,还有充满异域情调的民情风俗。忠州文化在巴渝文化中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历代名人学士如李白、杜甫、苏轼、黄庭坚、陆游等在其地均有翰墨传世,白居易也是其中之一。白居易在忠州任职将近一年多,他前前后后写下了将近120首优秀的诗篇。这些诗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感情充沛真挚,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和认识价值。以下将主要从两个大方面简单论述:
一、白居易的忠州诗的主要内容
(一)借助巴渝地区的自然景观抒发自己感情
白居易赴任忠州刺史之时恰好是阳春三月,此时的长江两岸,峰峦耸峙,草长莺飞。优美的三峡风光,使白居易惊喜不已。他沿途赋诗,描山绘景,触景生情,表达了自己对巴渝地区自然景观的认识,抒发了自己身处逆境的苦闷情怀。留下了几首动人的诗篇。例如《入峡次巴东》、《初入峡有感》、《夜入瞿塘峡》、《题峡中石上》、《滪滟堆》等就是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例如《初入峡有感》:“上有万仞山,下有千丈水。苍苍两崖间,阔狭容一苇。……自古飘沉人,岂尽非君子?况吾时与命,蹇舛不足恃。长恐不才身,复作无名死。” [2]P138这首诗是白居易平生第一次目睹了三峡的雄奇壮观写下的,并且将三峡的山高、崖险、水深、滩急、浪翻的雄奇之势,描绘得惟妙惟肖,令人如同身临其境。当诗人观赏到三峡的奇景之后,又联系自己的身世,不免触景生情,发出了“一跌无完舟,吾生系于此”,“常恐不才身,复作无名死”的慨叹。抵达巫山后,白居易下船拜观神女峰,写下了《题峡中石上》:“巫女庙花红似粉,昭君村柳翠于眉。诚知老去风情少,见此争无一句诗。”了诗人对巫山神女峰景观的赞美之情。接着进入瞿塘峡,正逢晚上坐船,惊涛拍岸,令人惊心动魄,作《夜入瞿塘》。白居易当描绘完峡谷的奇险:“岸似一双屏洽,天如匹练开”之后,接着便发出了“欲识愁多少,高于沌濒堆”的感慨,抒发了自己遭贬谪之后一直积压着的愁苦情怀。
(二)描述了忠州城面貌以及当地人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
白居易在听到要从江州调到忠州这个消息后应该是很高兴的,因为他在《除忠州寄谢崔相公》一诗中写道:“忠州好恶何须问,鸟得辞笼不择林。”他认江州为“鸟笼”,可见在那里的生活是多么郁闷。在他看来,将要去的忠州对他来说应该是一个解脱烦闷的地方。但是当白居易真正到了忠州,面对如此荒凉之境,不得不让他心里有所落差,更多的是失落之感。所以,在他刚上任时期,他写下了很多关于忠州城面貌的诗歌,并且还反映出当地人民所生活的环境和一些生活习惯,当然,这些诗歌中也夹杂着白居易复杂的情感在里面,但更多的一种厌恶之情。这类诗歌的代表作有《初到忠州赠李六》、《初到忠州登东楼寄万州杨八使君》、《西楼夜》和《东楼晓》等。
(三)反映当地风俗民情的诗歌
唐代的忠州是以巴民族为主的少数民族积聚区,巴人的风俗文化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他们都喜欢歌舞。《太平寰宇记》载:巴渠居民“其民俗聚会,则击鼓踏木牙,唱竹枝为乐”。竹枝歌古称竹枝、竹枝曲、竹枝歌、竹歌,是一种具有乡土气息的带有地方特色的民歌,因“《竹枝》本处于巴渝”,故又称之为“巴渝曲”,“巴渝辞”,“巴渝歌”。白居易在忠州从政之余还开始对竹枝歌舞这一风俗感兴趣,并且还注意收集民间歌谣,创作了《竹枝词四首》,对后世文人创作产生了深厚的影响。如《竹枝词》其二:“竹枝苦怨怨何人,夜静山空歇又闻。蛮儿巴女齐声唱,愁杀江楼病使君。”和《听竹枝赠李侍御》:“巴童巫女竹枝歌,懊恼何人怨咽多。暂听遣君犹怅望,长闻教我复如何。”这两首诗歌的内容都明显带有巴渝地区文化的特色,既写出了巴人善唱竹枝歌的风俗,同时诗人也将自己作为其中的角色之一,从而表达出一种哀伤的情调。
二、白居易巴渝诗歌的艺术特色
白居易的诗歌向来以“诗风俗众,老妪能解,儿童能歌”的俗白而著称,其诗歌语言平易通俗,流畅自然。他还善于将写景和抒情结合起来,显得自然得体。他在忠州期间,善于学习民歌,使诗歌的特点更加清新自然,贴近生活。从整体上来说,白居易在巴渝地区的诗歌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善于运用比拟手法,语言有含蓄美
白居易在忠州的不少诗歌很善于运用比拟手法,从而更好地借物抒情。如他写的《鹦鹉》:“竟日语还默, 中宵栖复惊。身囚缘彩翠,心苦为分明。暮起归巢思, 春多忆侣声。谁能坼笼破?从放快飞鸣。”诗人以鹦鹉来比喻自己,表达出一种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憧憬,寓意深刻,耐人寻味。
同时,白居易的语言一向被认为比较浅显易懂,缺乏意境,但是他写的忠州诗的语言风格中却带有含蓄之美。比如他的《题郡中荔枝诗十八韵兼寄万州杨八使君》,就对荔枝作了生动形象的描写:“夕讶条悬火,朝惊树点妆。深于红踯躅,大校白槟榔。星缀连心朵,珠排耀眼房。紫罗裁衬壳,白玉裹填瓤。”诗中还以“面白似潘郎”比喻杨使君,暗示自己与杨使君均有荔枝一样的禀赋,而却被贬在遥远的南方,远离京都。全诗描写形象生动、语言含蓄隽永、寓意深远。
(二)抒情和写景紧密结合,情景交融
白居易三峡及忠州诗中有很对诗歌都是在描写外界美丽的自然景色的时候, 他往往情不自禁地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其中,使情与景结合在一起,让人感觉到“一切景语皆情语”。例如《夜入瞿塘峡》:“瞿唐天下险,夜上信难哉。岸似双屏合,天如匹帛开。逆风惊浪起,拔(竹念)暗船来。欲识愁多少,高于滟滪堆。”诗中“岸似双屏合,天如匹练开”句十分形象地揭示出了瞿塘峡的奇险。由这样的艰难险境诗人不禁联想到了命运的多见多难,因此,由景生情,最后一句,出了“欲识愁多少,高于滟滪堆”的感慨。同时本诗还能以屏风、匹练喻山峡之险狭,已颇警拔,而诗人更即景设譬,以滟滪堆之高,喻自己愁绪之多,真可谓妙手天成。前人喻愁,多用水。如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白居易却能匠心独运,跳出窠臼,创造出喻愁的崭新意象,这样使得抒情效果更佳贴切。
总之,白居易在巴渝期间写下的诗歌不但内容丰富,而且诗歌艺术具有特色,值得深一步地探究。
【参考文献】
[1]熊宪光,王广福,宁登国.巴渝诗词歌赋[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
[2](唐)白居易著,丁如明、聂世美校点.白居易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3](宋)郭茂倩.乐府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8.
[4](宋)乐史撰,王文楚校点.太平寰宇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7.
未至龙门,便看到伊水汤汤,远远地望去,绿荫片片中,香山与龙门山隔河相望,宛如一座天然的门阙,想必这便是“伊阙”一词的来源了吧。昔日大禹治水,凿开龙门山,方得伊水畅流,泽国化为良田沃野,耕桑之民乃得免于鲂鲤,一个美丽的传说为我们装点了眼前的美景。沿伊河而上,就到了著名的龙门石窟,那密布在伊水两岸长达1公里的两山崖壁上的“蜂窝”,蕴藏着数也数不清的文化宝藏。
龙门石窟始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4年)前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国、隋、唐和北宋诸朝四百多年的在规模营造,两山窟龛,密如蜂窝。其代表作有北魏时的古阳洞、宾阳洞、莲花洞,唐代的潜溪寺、万佛洞、看经寺、奉先寺等。据龙门石窟研究所统计:东西两山现存窟龛2345个,碑刻题记2870余块,佛塔40余座,造像10万余尊。那一窟窟佛像龛的群像雕造,神态各异,风格不同,栩栩如生整体布局结构严谨,气氛庄严肃穆;石刻中的飞天,或在流云中自由翱翔,或在山水中凌空飞舞,或捧果献寿,或天女散花,体态之轻盈,神情之优雅,令人叹为观止。魏碑精华“龙门二十品” 和唐代著名书法家褚遂良所书“伊阙佛龛之碑”, 则是书法艺术史上的珍品。
来到龙门,就不能不提奉先寺,到奉先寺就不得不说卢舍那大佛。卢舍那意即光明遍照。奉先寺的不平凡,就在于中间那尊巨大的卢舍那雕像。卢舍那佛像总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是龙门石窟中最高最大的佛像,面容丰腴饱满,丰颐秀目,嘴角微翘,呈微笑状,宛若一位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妇女,流露着对人世的关注和智慧的光芒。几个世纪了,在卢舍那的仁爱守望中,世界有没有按照武则天的设想在延伸,呈现风调雨顺,男耕女织,怡然自乐的绝美画卷?
沿着石阶一步步走向大佛,当我终于站在大佛的脚下仰头看佛的时候,青山无语,青翠逼人。我欲问佛,而佛无语,依旧是那浅浅的微笑。山也还是那座山,佛也还是那座佛。江河浩浩,奔腾不息。逝者如斯,不舍昼夜。
春日浓郁,豫西灿烂的阳光,照见旅人的身影。青山隐隐,卢舍那大佛像那浅浅的、微微的一笑,无言中化作我心海的柔波,轻轻地荡漾。
与龙门山一衣带水的是因白居易而闻名的香山,长桥卧波,将两岸相连。山光水色,诗意画境,浑然一体,更增添无限魅力。
访遍东山石窟,拾级而上,我们来到香山寺,白居易曾醉心的地方:“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十寺,观游之胜,香山首焉”,他曾对香山寺多次修葺,并撰写《修香山记》,然后将自己在洛12年所写800首诗《白氏洛中集》存放香山寺藏经堂内。对于这里的喜爱让他在致仕后就常住寺内,自号“香山居士”,与文人学士题诗唱和。以至于去世即葬香山寺附近琵琶峰顶,从此便有了今天的“白园”,香山也因此和白居易结下了不解之缘。
走在这片青山之中,看绿树隐隐,听鸟鸣悠悠,体悟着那份曾经吸引着诗人的那份清静。漫步于在白园,正直初夏,葱郁的绿树遮去了午后的阳光,配合着道旁小音响里流淌着的清音乐,这里没有枫叶荻花的萧瑟,有的只是那份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喜悦。
拾级而上,山腰有亭,名曰“听伊”,系白居易晚年与其好友元稹、刘禹锡等对奕、饮酒、品茗、论诗之处。听伊亭而上,在危岩翠柏中有一古朴典雅之阁庐,题额“乐天堂”,旁有楹联:“西湖筑白堤龙门开八滩倡乐府诗讽谕志在兼济天下;履道凿园池香山卧石楼援丝竹赋青山乐于独善其身”,基本概括了白居易的一生,杭州、洛阳两个城市也昭示了他一生的两个阶段,而他们又何其相似,山寺桂子、枕畔潮头不只是杭州才有的美景,自然清静的独善其身,这般美景、这般自得才是他骨子里所向往的。只是中国文人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让他在早年不得不声嘶力竭地兼济天下,而晚年的香山,那种完全的融入自然的生活或许才是他真正的渴望,真正的归宿。看着乐天堂内汉白玉雕成的白居易塑像,素衣鸠杖,栩栩如生,飘然欲仙之态。我们不难想象晚年的白居易归隐山林,三五好友相随,以诗竹相伴,唱和饮酒,那份怡然自得,自是赛似神仙了!
洛阳实习报告范文一
这次人文考察的第二站是十三朝古都洛阳,三千多年的历史积淀吸引着我们一群向往着感受她厚重文化的的莘莘学子,一睹这自古以来,墨客骚人云集,有诗都之称的城池。已近六月,无缘感受牡丹香气四溢花都的芳容,在欣赏了她的晚装之后,翌日清晨我们便直奔她文明的保存之地,洛阳市博物馆、天子六驾,午后便奔向那和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岗石窟,合称我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享誉世界的龙门石窟。
未至龙门,便看到伊水汤汤,远远地望去,绿荫片片中,香山与龙门山隔河相望,宛如一座天然的门阙,想必这便是伊阙一词的来源了吧。昔日大禹治水,凿开龙门山,方得伊水畅流,泽国化为良田沃野,耕桑之民乃得免于鲂鲤,一个美丽的传说为我们装点了眼前的美景。沿伊河而上,就到了著名的龙门石窟,那密布在伊水两岸长达1公里的两山崖壁上的蜂窝,蕴藏着数也数不清的文化宝藏。
龙门石窟始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4年)前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国、隋、唐和北宋诸朝四百多年的在规模营造,两山窟龛,密如蜂窝。其代表作有北魏时的古阳洞、宾阳洞、莲花洞,唐代的潜溪寺、万佛洞、看经寺、奉先寺等。据龙门石窟研究所统计:东西两山现存窟龛2345个,碑刻题记2870余块,佛塔40余座,造像10万余尊。那一窟窟佛像龛的群像雕造,神态各异,风格不同,栩栩如生整体布局结构严谨,气氛庄严肃穆;石刻中的飞天,或在流云中自由翱翔,或在山水中凌空飞舞,或捧果献寿,或天女散花,体态之轻盈,神情之优雅,令人叹为观止。魏碑精华龙门二十品 和唐代著名书法家褚遂良所书伊阙佛龛之碑, 则是书法艺术史上的珍品。
来到龙门,就不能不提奉先寺,到奉先寺就不得不说卢舍那大佛。卢舍那意即光明遍照。奉先寺的不平凡,就在于中间那尊巨大的卢舍那雕像。卢舍那佛像总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是龙门石窟中最高最大的佛像,面容丰腴饱满,丰颐秀目,嘴角微翘,呈微笑状,宛若一位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妇女,流露着对人世的关注和智慧的光芒。几个世纪了,在卢舍那的仁爱守望中,世界有没有按照武则天的设想在延伸,呈现风调雨顺,男耕女织,怡然自乐的绝美画卷?
沿着石阶一步步走向大佛,当我终于站在大佛的脚下仰头看佛的时候,青山无语,青翠逼人。我欲问佛,而佛无语,依旧是那浅浅的微笑。山也还是那座山,佛也还是那座佛。江河浩浩,奔腾不息。逝者如斯,不舍昼夜。
春日浓郁,豫西灿烂的阳光,照见旅人的身影。青山隐隐,卢舍那大佛像那浅浅的、微微的一笑,无言中化作我心海的柔波,轻轻地荡漾。
与龙门山一衣带水的是因白居易而闻名的香山,长桥卧波,将两岸相连。山光水色,诗意画境,浑然一体,更增添无限魅力。
访遍东山石窟,拾级而上,我们来到香山寺,白居易曾醉心的地方: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十寺,观游之胜,香山首焉,他曾对香山寺多次修葺,并撰写《修香山记》,然后将自己在洛12年所写800首诗《白氏洛中集》存放香山寺藏经堂内。对于这里的喜爱让他在致仕后就常住寺内,自号香山居士,与文人学士题诗唱和。以至于去世即葬香山寺附近琵琶峰顶,从此便有了今天的白园,香山也因此和白居易结下了不解之缘。
走在这片青山之中,看绿树隐隐,听鸟鸣悠悠,体悟着那份曾经吸引着诗人的那份清静。漫步于在白园,正直初夏,葱郁的绿树遮去了午后的阳光,配合着道旁小音响里流淌着的清音乐,这里没有枫叶荻花的萧瑟,有的只是那份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喜悦。
拾级而上,山腰有亭,名曰听伊,系白居易晚年与其好友元稹、刘禹锡等对奕、饮酒、品茗、论诗之处。听伊亭而上,在危岩翠柏中有一古朴典雅之阁庐,题额乐天堂,旁有楹联:西湖筑白堤龙门开八滩倡乐府诗讽谕志在兼济天下;履道凿园池香山卧石楼援丝竹赋青山乐于独善其身,基本概括了白居易的一生,杭州、洛阳两个城市也昭示了他一生的两个阶段,而他们又何其相似,山寺桂子、枕畔潮头不只是杭州才有的美景,自然清静的独善其身,这般美景、这般自得才是他骨子里所向往的。只是中国文人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让他在早年不得不声嘶力竭地兼济天下,而晚年的香山,那种完全的融入自然的生活或许才是他真正的渴望,真正的归宿。看着乐天堂内汉白玉雕成的白居易塑像,素衣鸠杖,栩栩如生,飘然欲仙之态。我们不难想象晚年的白居易归隐山林,三五好友相随,以诗竹相伴,唱和饮酒,那份怡然自得,自是赛似神仙了!
琵琶峰顶便是香山居士的长眠之地。登高望墓,形似琵琶,白墓所在之丘为琴箱,长长的芳草墓道,四周齐整的冬青,翠绿色的草地中央,三根琴弦清晰可见,亦即琵琶的曲颈,暗合琵琶曲之意,不禁让我们想起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的诗句,眼前也再现了诗人昔日的辉煌。而今这里翠柏葱郁,奇花飘香,有的只是一份幽静,人们或驻足于墓旁的碑前默吟着上面的诗句,或站立于刻有唐少傅白公墓的墓碑前缅怀这位伟大的诗人。墓道向左、下至峰腰平缓处,即是古雅的九曲回廊,廊壁尽嵌现代诗人墨客吟咏的诗作以及白居易《琵琶行》全文石刻,刻满了江州司马春衫湿的凄凉,放下了兼济天下的使命,独善其身,怡然自乐,得以长眠于自己深爱的清幽之中,也算是死得其所了吧。
告别白居易,走过龙门桥,回望这山上翠柏成林,郁郁苍苍。山下伊水潺潺,清澈见底,在心中印上一幅伊阙全景图,然后便将她留在身后。
洛阳实习报告范文二
实习时间:2016年2月9号-12月20号
实习地点:河南洛阳牡丹通信有限企业
指导老师:xxx
系 别: 信 息 工 程 系
年级专业: xxx
学生姓名: xxx
指导老师: xxx
实习企业介绍
牡丹通信有限企业
洛阳牡丹通讯股份有限企业是以洛阳巨龙通信集团有限企业为投资主体的股份制企业。致力于向国内外客户提供DSL宽带接入系统、HA998系列IC卡公用付费电话系统、HA998系列智能卡公用电话系统、HR998系列无线公用电话系统(GSM、CDMA、PHS)、NGN端对端解决方案及MD系列智能热量表等高科技产品。企业多次被评为河南省高新技术企业,洛阳高新技术开发区纳税十强企业。
企业有员工33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56人,生产面积6860平方米,注册资本5000万元,总资产9000万元,净资产约6000万元。生产设备精良、开发工具先进、检测仪表齐全,已通过了ISO9000-2000质量体系认证。企业下属的技术开发中心负责各种新产品的开发及技术支持。其中IC卡公话及管理系统为国内首创,被国家科委列为98年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2003年更被评为优秀火炬计划实施项目。
借助于荒诞而有趣的联想,将一些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的文学常识联缀在一起,又好玩又好记。如:
汤显祖精心打造了《牡丹亭》,倾情上演王实甫的《西厢记》,关汉卿只好在一旁大叫《窦娥冤》。
《雷雨》过后,《北京人》《王昭君》看见《日出》,知道这是一个《明朗的天》,便约上一起去观看他的《胆剑篇》。
二、 对比记忆法
对于一些易混淆的作家和作品,采用此法可以强化记忆。如:
刘鹗: 《老残游记》―高鹗: 《红楼梦》后四十回;
《琵琶行》: 白居易―《琵琶记》: 高则诚;
易安: 李清照―幼安: 辛弃疾;
樊川: 杜牧―临川: 王安石―震川:归有光;
茅盾: (“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巴金(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大仲马: 《基督山伯爵》―小仲马: 《茶花女》;
列夫・托尔斯泰: 《复活》)―阿・托尔斯泰: 《苦难的历程》;
伏契克:捷克―伏尼契: 爱尔兰;
诗歌《唐璜》: 拜伦―戏剧《唐璜》: 莫里哀。
三、 知识树记忆法
画文学常识知识树,能使平面的知识变得立体生动。比如,可将中国古代作家及作品画在一棵知识树(见下图,尚不完整,只作示例)上,主干是从西周到明清的时间纵轴,枝丫是各具体的年代,枝丫上结的果子就是作家和作品,从根部的《诗经》《楚辞》一直到树梢的《红楼梦》。画完这棵树,对中国古代文学常识的梳理和识记也就八九不离十了。
1. 《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2. 孔子《论语》《春秋》(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3. 老子《道德经》 4. 《孟子》5. 《庄子》
6. 屈原《离骚》7. 《荀子》 8. 《韩非子》
9. 吕不韦《吕氏春秋》10. 贾谊《新书》11. 司马迁《史记》
12. 刘向《战国策》13. 班固《汉书》
14.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及其作品 15. 建安七子
16. 诸葛亮《出师表》 17. 李密《陈情表》 18. 陈寿《三国志》
19. 陆机《文赋》20. 王羲之《兰亭集序》
21. 陶渊明《饮酒》《归去来兮辞》
A. 刘基《卖柑者言》B. 罗贯中《三国演义》C. 吴承恩《西游记》
D. 归有光《项脊轩志》(唐宋派)E. 汤显祖《牡丹亭》
F. 袁宏道(公安派)G. 冯梦龙“三言”H. 凌初“二拍”
I. 张岱《陶庵梦忆》 J. 李渔《闲情偶寄》K. 蒲松龄《聊斋志异》
L. 洪《长生殿》 M. 孔尚任《桃花扇》 N. 方苞(桐城派)
O. 吴敬梓《儒林外史》 P. 曹雪芹《红楼梦》
【训练题】
⒈ 下列作品、作家、国别(或朝代)的对应,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西游记》―吴承恩―明代;《神曲》―但丁―德国
B. 《镜花缘》―李汝珍―明代;《汤姆・索耶历险记》―马克・吐温―美国
C. 《西厢记》―王实甫―元代;《唐璜》―拜伦―英国
D. 《桃花扇》―孔尚任―清代;《红与黑》―莫泊桑―法国
2.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元明清三代,小说发展到高峰,产生了《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等著名长篇小说。
B. 老舍是杰出的小说家、剧作家,其代表作中小说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有《龙须沟》《茶馆》。
C.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是由“词”蜕化而来的一种诗歌形式,体式和词相近,较为自由,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
D. 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伟大的作家,著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长篇小说。
3.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左传》《史记》等历史散文作品,以“实录”笔法将人物写得真实丰满,有血有肉。
B.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这一著名的文言短篇小说出自明末小说家冯梦龙的《警世通言》。
C. 茅盾的《子夜》、巴金的《家》、老舍的《骆驼祥子》和叶圣陶的《倪焕之》,是我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著名的长篇小说。
D. 马克・吐温和欧・亨利都擅长写讽刺小说。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百万英镑》和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等都深受读者的喜爱。
4.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唐代诗歌体裁完备,名家辈出。“诗圣”杜甫饱经忧患,作品富于现实主义精神,代表作有“三吏”“三别”和《兵车行》《丽人行》《长恨歌》等。
B.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杰出的作家、诗人和戏剧家。他的诗集《女神》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新诗的奠基之作,《屈原》《虎符》《棠棣之花》是他的历史剧代表作。
C. 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长篇小说《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
D. 《吉檀迦利》《静静的顿河》《玩偶之家》《永别了,武器》的作者分别是印度作家泰戈尔、苏联作家肖洛霍夫、挪威作家易卜生、美国作家海明威。
5. 《牡丹亭》是_________代戏曲家_________的代表作,男女主人公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北宋初期,影响最大的民间词人是_________。宋词按风格一般分为_________派和_________派,北宋时期的代表人物分别是_________和_________。南宋时,继承苏轼词风和苏轼一起并称为_________的著名词人是_________。
7.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此联题写的是_________(朝代)的_________(人名)。 “后主”指_________(朝代)的_________(人名)。
8. 写出下列评语评论的作品、作者及时代(朝代)。
① “文不甚深,言不甚俗”:
②“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苏轼用“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评的是哪朝哪位诗人?
9. 下面是某中学生习作中的一段话,里面犯有两处文学常识识记错误,请指出并改正。
迷恋金钱,金钱至上,必然导致人性的沦丧。小说《高老头》中的葛朗台因为恋金成癖,可以葬送女儿的终身幸福;戏剧《威尼斯商人》中的阿巴贡因为财迷心窍而成为嗜血狂。
错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错误: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C (A. 但丁是意大利人;B. 李汝珍为清代人;D. 《红与黑》的作者是司汤达)
2. A (《聊斋志异》是文言短篇小说集)
3. B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是古代白话小说)
4. A (《长恨歌》的作者是白居易)
5. 明汤显祖柳梦梅杜丽娘
6. 柳永婉约豪放李清照苏轼苏辛辛弃疾
7. 宋朝李清照南唐李煜(后主)
8. ①《三国演义》罗贯中元末明初
②《红楼梦》曹雪芹清朝
③唐朝王维
为了更好地理解近体诗是怎么回事,让我们先从与它相对而言的古体诗说起吧。
古体诗是指隋末唐初近体诗出现前的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古体诗没有格律约束,形式相对自由,不必讲究对仗、平仄,押韵的要求也较宽,不要求一韵到底,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体。言是每句的字数。如《诗经》中收集的古诗以四言诗为主,汉末诗歌集《古诗十九首》都是五言古诗。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也就是萌芽于南朝,定型于初唐,成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的格律诗。格律诗分为绝句和律诗,按照每句的字数,可分为五言和七言,篇式、句式有一定规定,音韵有一定规律,变化使用也要遵守一定的规则。首先要明白的是,“近”或“今”的时间概念,不是针对我们当今,而是唐代人针对格律诗产生的时间晚于古体诗而言的。唐代人把远到《诗经》、近到初唐以前的非格律诗,都称为古体诗,而把诗人们按新的诗歌格律创作的诗歌称为近体诗或今体诗,由此可见,“近”或“今”是唐代人的说法,而不是我们21世纪的当代人的说法。
那是不是唐代以后创作的诗歌都叫“近体诗”了呢?也不是。虽然“近体诗”最先得名与时间概念有关,但是,“近体诗”出现后,并不是诗人全都按“近体诗”的格律创作,还有不少诗人仍然创作古体诗。初唐时的张若虚留存下来的《春江花月夜》就是古体诗;诗仙李白虽然近体诗、古体诗都写,最有成就的却是古体诗,如《蜀道难》《将进酒》等;杜甫则是近体诗、古体诗的成就都堪称卓越,而他的代表作“三吏三别”都是用古体写成;至于白居易的代表作《长恨歌》《琵琶行》,也都是古体诗。这样看来,在我国诗歌最为兴盛的唐代,是一个近体诗与古体诗并驾驰骋的朝代,而近体诗与古体诗就从一个时间性的概念,演化为诗歌体裁概念了。就是在当代,也还有人用古体写诗,如2009年的一位高考生用古体写的诗《站在黄花岗陵园的门口》获得满分后被破格录取。
所以,如果从时间上说,近体诗在唐代盛行,它离我们有一千多年;如果从体裁上说,至今的诗人们还在用它的格律创作诗歌,它就在我们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