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保转移

社保转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保转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社保转移

社保转移范文第1篇

社保转移手续如下:首先需要转入地社保中心开具同意接受的函件,并且盖章,部分地方需要转出地的社保机构开同意调出函件,并盖章;其次持函件到社保转入地所在的社保中心办理转入手续。转移函件包括姓名、身份证号码、转入转出单位信息、参加工作时间、缴费截止日期等;转移函件还可以包括个人缴费记录单,包括缴费明细和账户余额等。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二条国家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依法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来源:文章屋网 )

社保转移范文第2篇

(一)社保转移难以跨行业、跨地区

分析目前的社保状况,其是由企业和员工共同进行支付的,如果产生了企业人员的流动,那么社保转移接续的手续则需要办理,其中流程繁多。不仅如此,每一个行业的社保待遇不一致,制度也有差别,导致产生了混乱的管理状况。所以,这不利于人力资源的流动。

除了跨行业以外,还有跨地区的社保转移。目前我国还没有制定出关于跨城乡的社保转移制度。因此,这也使得城乡之间社保转移手续不完善,不合理。不管是跨地区,还是跨城乡的社保转移,都存在一定的阻碍。

(二)导致地区之间产生利益冲突

因为我国长久以来实行的是县级统筹,而且统筹制度是“划分收支和分级包干”。这样的制度,促使每一个地区之间利益得到了划分。因为人员的流动关系到社保的转移,所以在不同的地区之间进行社保转移,会关系到地区的利益问题。所以,很多的地方都不情愿承担这样的责任和义务。

(三)社保信息不畅通

从目前的状况来看,我国的社会保险没有完全发挥出一定的效果。究其原因,是因为社保信息不畅通,甚至和信息化社会有所脱节,因此社保工作的效率也很低。因为社保是针对人们而设立的,如果没有起到良好的作用,那么它就缺乏一定的价值,甚至浪费国家的人力物力财力。因此可以看出,社会信息不畅通,也会对人力资源的流动产生影响。

二、我国人力资源的流动状况

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难免出现各种问题和状况,因此人员流动成为社会发展的常态。不仅如此,企业在经营的时候,因为各方面的需要,也不得不引进和淘汰一些员工。所以,这就导致了人力资源的流动和转移。在人力资源转移的过程中,难免会涉及社保的转移。从目前来看,我国的各个地区对于社保的政策、制度也有所不同。所以,这使得人力资源在转移的时候,社保转移手续容易影响相应的费用。一些地方的社保转移费用很高,一些地方则很低,同时这容易影响地区的利益。还有一些地区,为了减少社保转移中的手续费用,不得不控制人力资源的流动,这也给人力资源市场带来了一些影响。

如今,我国的人力资源存在着往发达城市流动的现状,因此发达城市的人力资源更加丰富。这些城市的经济发展的非常好,需要很多的劳动力、人力,而且劳动力价格非常高,所以人们更加愿意往大城市发展。不仅如此,农村人力资源也在逐渐向城市转移,因为城市的工作环境、交通环境较好,经济也较为发达。这就是我国人力资源转移和流动的现状。

三、如何通过完善社保转移接续,促进人力资源的流动

(一)建立关于社保转移的制度

如果不将我国的社会保险转移制度进行合理化、规范化、统一化,那么就不利于我国人力资源的流动。要做到这一点,国家相关部门必须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转移制度。对社保各个方面进行制约,保证其能够在正常的情况下运行。此外,也要建立完善、合理的宏观制度,对社保转移制度、政策进行细化,促使每一个地区的制度都符合统一的国家标准。这样一来,合理的社保转移制度推动了退休金、养老金等方面的分配,科学的解决了城市和农村之间、地区和地区之间,行业和行业之间的社保、住房公积金贷款以及养老金的转移问题,有利于我国人力资源的市场的正常发展,能促进人员的正常流动。

(二)推动社保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进行

在如今这个时代背景下,信息技?g大力发展,渗透了各行各业。同样,社保作为一项重要的政策和制度,为了体现出服务于人民的宗旨,必须要推进其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主要工作包括了这样两个方面:第一,加大对技术资金的投入,引进先进的信息设备、信息技术,使得社保办理更加高效率。也要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对社保信息进行整合,分析,统计,优化各项社保工作。第二,必须要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信息技术水平,使其能够熟练的操作计算机、软件,从而高效率的完成各项社保转移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促使社保的转移和接续更加方便高效,并且有利于我国人力资源市场的正常发展。

(三)循序渐进,因地制宜

因为每一个地方的经济状况,发展状况不同,所以社保制度也存在一些差异,要进行统筹衔接,难免会有一些难度。因此,必须要循序渐进,因地制宜。在我国东部经济发达的区域,因为三项制度的筹资水平差异不大,所以可以促使三项制度进行统一。在中部地区,因为三项制度的筹资水平存在一些差异,必须要一步一步拉近差异,可以先使得人们的医保和新农合进行统一。而在西部经济发展较差的区域,因为三项制度的筹资水平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必须要先制定出统一的管理制度,将三项制度放入到一个体系里,从而在不同的层次里运行。

(四)提高社会的统筹层次

为了促使很多区域的保险能够得到合理转移,理清利益关系是非常重要的。相关部门要对目前的财务体制、社保制度进行一定的调整,从县级逐渐提升到市级、省级,最后实现统筹发展。这样一来,可以打破省市级的垄断和地方的壁垒,使得企业的社保风险得到消除。通过进行统筹,促使社保实现全国的统筹,并且促进人力资源的正常流动。

要想提高社会统筹,还要在一定的统筹区域里实现制度的统一化、规范化,防止因为低统筹的层次和标准不一致,产生了资金不够,社保转移接续难以进行的现象。最后,国家相关部门还必须要构建省级转移调剂基金,设计出关于地区间、行业间的换算标准,而且对其进行仔细的解说。相关部门在操作的时候,要遵循这些制度和规则,促使社保转移顺利地进行和落实。

(五)充分借鉴其他国家的相关经验

在未来社会,因为农村劳动力频繁向城市转移,所以农村转移城市的社保问题成为了常态。但是全国统筹层次的制度建立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所以针对农村转移城市的社保接续,需要构建一个过渡性的方法。为此,我国相关部门需要借鉴西方国家的社保转移“分段计算”制度。也就是说,针对新农保缴费年限和城市社保缴费年限进行分别的核算,社保持有人在将新农保转变为城市社保的过程中,资金不进行变动,仅仅需要提供缴费单即可,另外的流程由相关部门完成。这样可以提高效率,促使社保转移更加方便。

四、总结与体会

社保转移范文第3篇

关键词:河南;农业转移人口;社会保障;问题;建议

本文系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河南省农业转移人口社会保障问题研究”(课题编号:2015B174)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323.89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河南省农业转移人口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收录日期:2016年7月13日

河南省作为我国的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其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国家城镇化建设的进程。随着近几年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河南省的城镇化率由2010年的38.8%提高到2015年的46.9%,每年大约有200万的农业人口变为城镇人口。但是这些人中只有很少一部分能够享受到和城镇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对于剩余的其他人,在他们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时,缺少经济来源,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面对高昂的城市生活成本,他们会无奈的沦为生活在城市最底层的人,这将在城市中形成大量的贫民窟和棚户区,这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目标是相违背的,与和谐社会的建设是不相符的。所以对于河南省农业转移人口生活工作社会保障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该问题的解决提出建议。

一、河南省农业转移人口社会保障中存在的问题

课题组经过深入调研分析,发现河南省农业转移人口在社会保障方面存在着以下问题:1、河南省农业转移人口参加各类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比例为60%和80%;2、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就业,其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比例更低,分别为17%和14.8%,不足1/5,这就降低了其应该享受到的社会保障的水平;3、河南省农业转移人口参加职工“五险”的比例远低于正常水平,且比例各不相同,最高的为17%,最低仅为7%;4、对于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有益补充的商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农业转移人口参加的比例更低,不足3%;5、农业转移人口参加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比例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6、农业转移人口参加“五险”的比例因行业的不同而不同,在收入水平比较低、工作时间比较长且劳动强度大的行业其比例更低;7、农业转移人口在外地就医报销费用手续繁琐且耗费时间比较久;8、各地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仅仅面向户籍在本地的居民,而户籍不在本地的转移人口则不能参加;9、“40、50”群体养老保险跨区域转移受限;10、对于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农业转移人口存在一定的重复参保现象。

二、提高河南省农业转移人口社会保障水平的建议

从前面的研究可以看到,河南省农业转移人口社会保障情况不容乐观,这将会影响到河南省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甚至于影响到其转移后的市民化。为此,针对提高河南省农业转移人口社会保障水平提出以下建议:

(一)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1、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尽快实现人与户籍管理的合二为一。加快户籍制度的改革,不仅仅是消除城乡户口名称的区别,更是要尽快实现人与户籍管理的合二为一,实现户籍带来的养老、医疗、住房等社会保障水平的无差别化,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和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2、城镇化建设不仅要提高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更要提高户籍人口的城镇化率。到2013年,河南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4%左右,而户籍人口的城镇化率只有26.6%左右,二者17.4%的差距主要体现在进城打工的农民工群体身上,后者更能体现真实的城镇化水平,这远低于国家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3.7%,户籍人口城镇化率36%左右”的水平。所以河南省的户籍制度改革不仅要提高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更要提高户籍人口的城镇化率,采取措施鼓励吸引农业转移人口稳定在城镇、落户在城镇;3、采取措施降低农业转移人口办理居住证的隐性成本。居住证的办理需要房东在税务部门备案以办理出租房屋基本信息登记,这意味着房租要交约为15.5%的税,而这部分成本最终会转移给租户,增加了农业转移人口办理居住证的成本,使其不是在必需使用居住证的时候就不会去办理,从而也就不利于农业转移人口的管理,这也与“深化居住证制度,促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户籍改革目的相背离。

(二)不断完善现有职工社会保障体系。1、从法律法规上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参加社会保障的权益。要从法律法规上规定符合条件的用人单位,不仅是企业,还有个体经营者必须为职工足额办理“五险”,保障就业人员的“五险”参与权和参与水平;2、加快提高社会保障统筹层次的步伐,以提高社会保障的能力,扩大其覆盖范围,增强基金的抗风险能力;3、简化不同统筹地区的社会保险转移手续和异地就医结算手续,以利于农业人口的跨地区转移;4、打破地区壁垒,使外地户籍的常住人口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参加本地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5、拓宽社保资金的融资渠道以减轻企业和个人的负担,增加社会保障的覆盖面;6、加强社会保险各险种经办机构之间的有机衔接,逐步推行“五险合一”,尽可能使职工能够被“五险”全覆盖,同时也减少重复参保的现象;7、加强监管和查处力度。这就需要相关的监管部门积极监管,主动监管,尽早发现监管漏洞,不断完善监管手段,使企业和个体经济组织无空可钻,自觉守法的为职工足额办理“五险”。

(三)完善企业为员工办理各项社会保险关系的激励约束机制。针对企业为职工办理各类社会保险的积极性不高,政府除了采取加强监管,增大其违法成本等措施以外,还要采取措施鼓励企业为其员工办理各项社会保险关系。1、对于积极主动为职工办理各类社会保险的企业,政府可以增大减免其税收的力度,在其银行贷款和项目审批等相关业务上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和照顾,以增加其为职工办理各类保险的积极性;2、对于经营发生困难的企业,允许其缓缴或少缴一部分社会保险,在其渡过难关以后再补缴,以免起到负面作用;3、对于不依法为职工办理社会保障的企业,除了要补交并征收滞纳金外,还要加大其违法成本,譬如建立诚信黑名单,使其在银行贷款、项目审批等方面受限,这样才能对企业起到约束作用。

(四)对于“非自愿性转移”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土地补偿时要考虑其长远生计保障。对于“非自愿性转移”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土地补偿时,不仅要给予足额补偿,而且还要安排被征地农民的生活保障和社会保障费用。1、对于“非自愿性转移”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土地补偿时尽可能实行基本生活保障与社会保障相结合的办法,对于有条件的地方,还可直接纳入城镇社保体系。2、在制度设计时,要适度向大龄人口以及劳动年龄段以上人口进行倾斜,如对于男45周岁、女40周岁以上的被征地农民,可根据城镇“双低”标准,直接为其一次性缴纳15年的养老保险费;对于男45周岁、女40周岁以下的人口,则视其年龄的不同,一次性为其缴纳5~10年不等的养老保险费,并积极促进其就业,为其继续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提供条件;对于劳动年龄段以下的人员,则直接根据其年龄的不同给予不同数额的货币补偿,从而使有限的土地出让金发挥最大的保障作用。3、要加强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允许其在不同制度下的缴费年限和缴费金额可以进行合理的折算,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对他们的保障水平。4、被征地农民参加基本生活保障和基本养老保险所需资金由政府、村(组)集体经济组织、个人共同出资筹集。政府承担的费用从土地出让收益中列支,村集体承担部分从土地补偿费和村集体经济积累中列支,个人承担部分在安置补助费中抵交从土地补偿费、征地安置补助费中列支和抵交。

(五)加强社会保障方面的宣传力度。在调研走访中发现,农业转移人口对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普遍不清楚,对养老保险的用途和优势也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不知道社会保险都包含什么,分不清都能够提供哪一方面的保障,这就需要加强社会保障方面的宣传力度。1、各地社会保障主管机构可在农业转移人口务工集中的单位或园区开立相关的社会保险制度宣传点,经常深入企业为农业转移人口讲解社会保险的知识,让农业转移人口了解相关社会保险政策及其意义;2、各地社会保险主管机构要采取各式各样的宣传方式,例如在火车公交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上制作公益科普视频进行社会保险制度的宣传。将参保的益处进行细致的描述,让观看了宣传短片的农业转移人口切实意识到参加社会保险给今后的生活带来的远期收益;3、加强社会的舆论引导监督职能,督促企业履行其对职工的责任,积极主动地为职工办理各项社会保险。

(六)建立政府、企业、商业保险“三支柱”社会保险体系。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的社会保障的覆盖广度和深度,在政府和用工企业承担起责任的同时也要大力发展商业保险对社会保险的补充作用。建立政府财政、用工单位、商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三方共同负担的新型社会保险体系。商业养老保险主要是保险公司的个人储蓄养老计划和医疗保险,为那些想在老年和生病时得到更多养老保险保护的人提供服务,个人自愿投保,政府应当给予相应的税收补贴,鼓励人们积极参与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商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的参与不仅能填补许多政府相关部门职能的空白,也能提高整个社会保险的效率。

(七)政府社会助力农业转移人口的专业技能培训。政府与市场联动,相互取长补短,提升整个农业转移人口群体的专业技能,以提高其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1、政府相关部门针对农业转移人口的特点去设计一套适合他们的培训体系,多开展免费的或者低收费的职业技能系列培训以满足其需求;2、市场上的商业培训机构,对市场上的需求进行详尽调研,设计出贴近就业市场、就业规律的课程供农业转移人口进行选择。

(八)企业要规范用工,积极主动为职工办理各项社会保险。1、企业要规范用工行为,和职工签订正规的劳动合同。调查走访发现,用人单位很少和农业转移人口签订正式的劳务用工合同,造成劳资关系不清楚,这无疑给农业转移人口维护自己的权益增加了难度。甚至还有许多不规范的私营企业、建筑施工队经常拖欠工资甚至不发工资,更别说为他们购买社会保险了。对此,政府主管部门要对不签订劳动合同的企业给予惩罚,用人单位要签订正式劳务合同是死条款,劳动管理部门应该定期对用工企业进行检查和监督,对不签订正式合同或者不购买各类社会保险的公司记入档案。金融部门应把相关违规的企业记入企业诚信档案黑名单,限制其贷款授信;2、企业要承担起对职工的社会责任,积极主动地为职工办理各项社会保险,而不是千方百计地去逃避;3、用工单位也有责任去向其雇佣的农业转移人口宣传社会保险的优势,使本身就处于社会弱势群体的农业转移人口能够知晓自己相关的权益,提升其参加社会保险的积极性。

(九)农业转移人口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1、一方面积极主动地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开拓眼界,以便更合理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另一方面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增加自己在劳动市场的竞争力,为争取自己的权益取得较大的话语权。2、尽可能减少短视行为,深刻认识到社会保障对自己的重要性,不能为了目前的经济利益而牺牲自己的长期利益,积极主动的参加社会保险以更好地保障自己的未来。3、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农业转移人口在就业过程中要认识到自己的合法权益,和雇佣方签订正规的劳动合同,并督促其按照劳动法的要求为自己办理各种社会保险关系,在必要时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主要参考文献:

[1]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河南社会发展蓝皮书.2014.

社保转移范文第4篇

由于工作的关系,我经常往返于京沪之间,飞机火车上,很多有意思的场景值得我用相机捕捉,但是短暂的差旅不可能带很多包,所以我希望有一个既能装笔记本电脑又能装数码单反相机的摄影包,

我不是影像达人,但我喜欢用相机记录自己的生活,我希望有一个时尚的摄影包,它不应该是那种老式深沉的古板玩意:

朋友说我的职业叫做MOJO,MobleJomalist的简称,也就是移动或者全能记者。MOJO可以没有办公室,但必定配有笔记本电脑、录音笔,数码单反相机和多支镜头,所以我需要一个多功能的双肩摄影背包:

风光摄影是我最大的爱好,每次出行我都为一堆的摄影器材发愁,一台120相机,一台数码单反,还有7、8支镜头和若干配件,我真想有一个大包能把这些通通装下。

如果您有以上这些困惑,那么不妨看看下面的文章。相信在阅读之后,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摄影包产品。

在购买了相机、镜头之后,摄影包就成为收纳这些器材的关键附件。曾经见过一句话,“当你买到第三个三脚架时,才会发现之前两个都白买了。”其实摄影包更是如此。我们经常因为摄影包的选择不当,让整个旅程疲惫不堪;也曾经花了大价钱,才发现那些高端摄影包的功能,自己根本就用不上,甚至有一些职业摄影师,对于摄影包选择的不经心,导致患有肩周炎,腰肌损伤等严重的职业病。

为了能给广大读者提供最具价值的参考,《数码摄影》杂志社集结了目前市面上8大品牌共计14款摄影包产品。它们中有价值近6000元的“巨无霸”,也有几百元的“三明治”;有适合户外出行的双肩背,也有普通商务用的手提包;有时尚靓丽的炫彩色,也有庄重典雅的中性灰。在功能性,性价比,人性化,细节点上,编辑都作出了相应的客观评价。

选择摄影包,首先要选对摄影包的类型。每种摄影包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功用,并且最能满足某类用户的使用需求。

单肩挎包

单肩挎包是最为常见的摄影包类型,差不多大家在首次购买数码单反相机的时候,商家都会半卖半送一个这样的产品。根据品牌,定价不同,单肩挎包的品质和容量也有很大差别:小型的单肩背包可以满足机两镜的双镜头套装,而大型的单肩挎包甚至能容纳笔记本电脑。一些单肩挎包还采用了粘扣设计的上盖这就让我们能够快速拿取器材。

不过单肩挎包在使用时,全部重量都集中在一个肩膀上,长时间使用后对身体的负担比较大。在选购时,一定要考虑容量和背负舒适度之间的关系,最好购买具备减压背带或加厚背带的产品。

双肩背包

双肩背包通常具备较大的装载容量,可以放置非常多的摄影器材,还能容纳笔记本电脑和少量生活用品。通常来说,双肩背包拥有对器材最好的保护性能,特别是一些采用背开式设计的产品能够有效防止物品被盗的情况。不过,大多数双肩背包都不能做到快速拿取器材,并且在负重情况下,也会增加使用者胸肺的压力。这在城市内还不明显,但如果是登山或者进入高原地区则要格外注意。正因如此,双肩背包更适合在旅行过程中运输器材,而并非在进行拍摄时携带器材。

尽管双肩背负分担了整体重量,但在选购时还是要留意背带的舒适性。国内一些小品牌的仿制品,虽然外形和存储结构和知名品牌相近,但背带较薄,背负舒适度会大大折扣。良好的背负系统不仅能让使用者更加省力,同时还能减轻在炎热天气里,背部热量堆积的情况。

单肩斜背包

单肩挎包拿取器材方便,双肩背包则具有更大的容量和更舒适的背负系统。那么有没有结合两者优势的产品呢?答案就是单肩斜背摄影包。这类摄影包采用“人”字形的背带设计,除了肩部外,腰部也能分担部分重量。在拿取器材的时候,只要松开一侧的锁扣,就能将摄影包移到身体前方。

腰包

有两类用户最需要腰包:扫街人文摄影师和必须背负双肩包出行的摄影师。对于前者,通常以少量镜头为主,但需要拿取器材快速方便;而后者则可以在长途旅行的路途中用双肩包装载和运输器材,而在到达目的地后挑选少量器材,配合腰包完成当日的拍摄。腰包通常可以满足一台全画幅数码单反相机配一只24~70mm镜头以及一个外置闪光灯或小型定焦镜头的承载需求。但如果将机身与镜头分拆

而且选择紧凑便携型产品,腰包实际上也能容纳不少设备。如果您还需要放置类似70~200mm这样的大光圈中长焦镜头,那么可以购买镜头筒外挂到腰包两侧。

除了腰带外,多数腰包还提供了斜背背带,这样可以让腰部和肩部共同分担重量。不过腰包的保护性能有限,只适合短途旅行或者城市街拍使用。

如何挑选适合自己的摄影包

看过了上面的内容后,是不是对不同种类的摄影包有所认识了呢?其实选择摄影包就和买衣服要量体剪裁一样,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回答下面的几个问题,相信能让我们更清楚自己需要什么样的摄影包。

在什么场合使用这个摄影包――拍摄的环境是在室内还是室外,是否需要考虑防水性。

每次拍摄的时间有多久――是一整天的拍摄,还是只有2,3个小时的拍摄。

我拥有多少器材,需要使用多少器材――不是每个拍摄任务都需要我们搬出全部家当的。

重视防护性还是机动性――通常,保护性越强的摄影包,自重就越大。

此外,就是包括颜色

款式在内的个人喜好问题了。当然,还有最重要的预算问题想要马儿跑得快又不给草吃是不行的。一些摄影爱好者片面追求摄影包容量和价格之间所谓的“性价比”,从而购买一些小品牌产品或者仿冒品。虽然容量不小,但是对器材的保护性背负时的舒适以及拿取器材的便利性都不能得到保证。

细节决定成败

不少大品牌的畅销产品,或多或少会存在被仿制的情况。缺乏设计能力的小品牌往往会在畅销产品的结构基础上稍作调整,而一些小工厂则干脆做起了高仿假冒产品。这些产品虽然在结构上与大品牌的原版产品非常近似,但细节上可谓是天壤之别。我们曾经对比过乐摄宝的正品与它的假冒产品,后者面料剪裁并不整齐,而且针脚走线也有些歪歪扭扭。这并不是一个太大的问题?在使用不到一个月后,这款高仿摄影包的拉链总会被不整齐的面料边角卡住,一些接缝处也出现了开线的现象。

那么我们在选择摄影包的时候,要注意那些细节呢?

摄影包内材质要不容易起球或者掉毛,否则落在数码单反相机的感光元件上虽然还能用气吹清除,但要进入镜头内就非常麻烦了。厚一些的海绵内衬,可以提升对器材的保护能力。

防水尼龙材料是摄影包防水系统的重要部分

但这并不是全部,要防止雨水渗入摄影包,经过特殊设计的拉链部分也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在城市内使用的摄影包,一个防雨罩其实已经足够了。但对于一些应对丛林环境的摄影包,拉链处还会做密封处理,以确保将湿气阻绝在摄影包之外。

需要提醒的是,一些摄影包虽然在说明中提到了很强的负载能力,但实际使用时却可能会因为堆入大量器材而出现变形的情况,这样就不利于拿取器材。还有,考虑好自己的镜头遮光罩,闪光灯柔光罩等小附件,不是所有的摄影包都能轻松而安全地装入它们的。

小结

说了这么多,简单总结一下。首先选择款摄影包一定要考虑好自己的器材数量,刚刚购买数码单反相机的朋友通常是18-55mm的标准变焦镜头配70-300mm的远撮变焦镜头,又或者是一只18-200mm左右的大变焦旅游镜头。这样一机两镜或最多一机三镜的组合,一个斜跨式摄影包已经足够了。如果器材数量超过一机两镜,或者拥有了大三元组合,那么双肩背包可以在背负时更加舒适,但一定要记得选购一款腰包,三角包作为便携性的补充。

不少玩家都拥有两个以上的摄影包,不同摄影包有着不同的使用环境。这时候,注意下摄影包的附件,如肩带、镜头筒等是否可以通用。同品牌的产品能够为您节约附件上的投资。

社保转移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 包装工艺与设备 课程改革 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7-0098-02

《包装工艺与设备》是我校包装技术与设计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是在《包装工艺学》、《包装机械》两门课程的基础上整合形成的一门课程,其主要内容涉及常见包装物的生产工艺技术、产品包装工艺流程以及部分包装工艺规程的制定。该课程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有关包装工艺技术方面的知识,初步掌握相关包装设备运作原理,具备参与生产的能力,并且具备一定的从业素质。同时,该课程与其它课程相衔接,形成包装技术与设计专业课程群,前有部分专业基础课程的支撑,后续有实训、顶岗实习等课程做实践配合,是一门非常实用的课程,是包装技术与设计专业非常重要的课程。

以教高[2006]16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为指导思想,我校的包装技术与设计专业也在不断地探索课程的改革方向,以便更加适应企业需求。《包装工艺与设备》课程在建设的过程中,以企业的真实生产内容作为教学载体,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

一、课程定位

在课程建设前期,包装技术与设计专业进行了大量的市场调研,根据市场调研结果,寻找包装技术与设计专业的就业方向及就业岗位。包装技术与设计专业主要面向的企业方向有包装生产企业、包装使用企业、第三方包装公司。其主要岗位及岗位要求见表1。

通过对专业就业方向和岗位要求的分析,发现包装使用企业的包装工艺技术人员岗位,包装生产企业、使用企业的包装生产人员(机长)岗位,包装使用企业的助理包装工程师岗位,第三方包装公司的包装策划员岗位均涉及到包装工艺和部分包装机械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要求,为此,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将课程定位为针对以上岗位的知识技能。

该课程是在学习了《包装材料》、《包装测试》、《印刷概论》等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并且后续有相应的实训、顶岗实习等实践课程作补充,共同构建包装技术与设计专业课程群。

根据市场调研的结果,企业和岗位知识能力要求,制定本课程培养目标见表2。

二、课程设计

1.设计理念

(1)以市场为需求,以企业为依托,组织项目。

(2)根据生产过程模拟,体现“教学做”一体,“理训”一体。

(3)根据项目内容整合教材,增加拓展项目,举一反三,培养学生技能。

2.课时安排

课程设置80课时,其中理论课时56课时,实践课时24课时,开设在包装技术与设计专业第四学期。

3.内容来源

在前期的调研过程中,基本确定了该课程的内容来源。以企业生产项目作为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涉及到包装生产企业和包装使用企业。如:中山中荣纸类印刷制品有限公司、中山华力纸箱有限公司、中山美味鲜调味食品有限公司、中山胜球灯饰有限公司。以企业工作过程为依据,设计教学过程。

4.课程整合

《包装工艺与设备》课程是在《包装工艺学》、《包装机械》两门课程的基础上整合形成的一门课程。因为在包装印刷行业,工艺与设备一直都是密不可分的,抛开工艺谈设备,学生没有任何的生产线的概念,如果只谈工艺,就没有直观的产品包装的印象。

三、教学内容

根据包装生产企业和包装使用企业的生产情况,确定教学项目。该课程的项目选择分别是牙膏盒生产工艺及设备、纸箱生产工艺及设备、酱油包装工艺及设备、显示器缓冲包装防护工艺及设备。内容涉及到包装物生产工艺及设备和包装过程工艺及设备。

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时间内容分别见表3、表4。

教材处理以必须、够用为原则。课程教学所需教材有《包装工艺学》、《包装机械》、《纸盒生产实用技术》、《食品包装技术》等。选取其中和企业生产最接近的部分。同时,加快编写实训教材。

四、教学方法

1.有效利用教学资源,支撑项目教学。

为了能够体现“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增大学生实践比例,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利用校内包装印刷实训基地、骏建生产性实训基地、佳信达包装生产实训基地等,同时,中山振兴纸箱有限公司、中山胜球灯饰有限公司等校企合作企业给予课程一定的支持。这些实践教学资源的利用,部分学习内容在企业完成,使学生对于专业的认知性增强。

2.学生多渠道汲取知识,掌握先进工艺技术。

课堂知识的局限性比较明显,为了体现职业教育的开放性使学生多方位了解课程了解专业,需提供给学生必要的参考资料。 图书类的参考资料有:《瓦楞纸箱生产技术》、《包装材料》等,网络资源:中国包装网、包装工程论坛等。学生通过课外知识的学习,可以拓宽视野,更加了解专业前沿的工艺技术等。

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暂时不能实现“教学做”一体模式的内容,采取视频教学的方法,将企业生产的相关视频在教学中使用,使学生犹如身临生产环境,感官认识增强。

3.教师团队合作承担教学,教学针对性强。

由理论课程教师、实践课程教师、企业兼职教师组成课程教学团队。实践教师负责课程实践项目教学,企业兼职教师负责“教学做”的企业教学部分。教学团队各司其职,可以使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都相应提高。并且,教学团队之间多沟通,也是学习的过程。

4.以企业工作过程为依据,设计教学过程。

以姜大源先生给予工作过程的教学理念为参考,设定课程的教学过程。通过“调研――计划――执行――测试――改进――总结”的方法,使学生掌握课程的相关知识点,具备相应的技能,通过小组合作方式,增强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课程考核

以项目涉及技能作为考核的最主要依据。以知识基础为主,着重考核学生掌握所学的基本知识,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中,课堂考勤占总成绩的5%;知识考核(笔试)占60%;技能考核(项目)占35%。

知识考核方式是以试卷的形式,主要考察学生项目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技能考核根据不同的项目针对性的进行考核,例如,项目一的技能考核内容包括调研报告、生产工单、实践报告等。

《包装工艺与设备》课程的建设及改革过程中,注重将理论知识和动手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学生普遍认为,通过项目教学方式,可以更加清晰的了解包装物生产工艺流程,也可以了解包装使用企业产品包装工艺流程及设备应用,具备参与生产的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