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政治理论基础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就开始将网络思想教育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下达给各个高校,但是在高校的实施中,由于高校的不重视,在实际教学中相关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做到位,理论的课程也没建立。当前的大学生受功利思想的影响,往往会重视到社会后对自己有用的专业课程,而对于那些德育课往往忽略之,这就导致大学生忽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说,当前各高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正在逐渐被边缘化,如果在这样继续发展下去,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以及当今社会上的德育教育将不能适应现在知识经济发展的浪潮。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网络普及后的一项新的传播媒介,它的目的就是让人们更加自由,更加全面的发展。由于它的主体是人,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就是中的人学理论,它是依赖网络等媒介进行传播,并对人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教育,我们还要从传播学、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进行理论研究。
2.1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是以学生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作为重点,通过思想政治的教育,使学生的个性全面健康的发展,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使得教育不再是之前左右、支配、控制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成为真正的引导、解放学生思想的教育。进而实现让人们更加自由、更加全面的发展。而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就着眼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即让网络教育引导人们健康联系,并且这些理论还结合着现实中的思想教育,通过现实中的教育缺点来指导网络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网络教育的人们不仅是受教育者,还是网络中的主动传播者。因此必须保证他们的平等自由和民主,在进行网络教育过程中,要确保他们进行心灵上的交流和情与法的交融,当然还要注重思想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被教育人们的主观性和积极性。随着网络化全球化的节奏越来越快,虚拟向实践转变将成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趋势,并逐渐成为教育的主流方式,受教育者通过虚拟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就会发现自己身上存在的不足之处,就会自己找到困扰自己的思想顽疾,发现后经过一番努力,就会克服那些缺点,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完美和自由。
2.2传播学相关理论
网络思想政治理论是靠网络来进行传播的,因此我们要用到传播学的相关的理论来进行研究网络教育,在这里主要用到的是拉斯韦尔的5w传播理论。这一理论主要分为五部分:首先是传播者的研究,就是要规范传播人员的思想行为;接着是传播内容研究,这方面要求传播者事先做好网络教育的内容,必须保证传播的思想正确、健康,做好安排;然后是网络媒介的研究,这要求传播者运用网络这新型的媒体,创建出吸引人、有教育意义的网站;受众研究是第四个方面,这要求传播者要尊重受教育者的权利,引导受教育者的思想,关注他们的个性发展;最后就是效果的研究,顾名思义,即通过调查受教育者接受网络教育后的效果,这使得传播者能够实时实地的掌握到传播后的信息,及时了解自己的不足,及时改正。
2.3心理学注意选择的理论基础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它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思想的保证,它通过研究人们的心理思想活动来探索人们的思想活动规律,值得传播者们借鉴。并且心理学中很多的理论能够直接为传播者们所应用,通过心理学的各种治疗法(态度公开法、辅导干扰法)都能帮助传播者将一些规范的思想和观念更好的让受教育者接受,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当前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且国内学者多次对其影响性进行激烈的讨论,但是在高校具体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现状并不乐观,存在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3.1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被“边缘化”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课程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但是在高校的实际教学工作中,很多学校忽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对其教学手段、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缺乏完整的理论支持。在高校的课程安排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通常被附属到其它思想道德或政治类课程当中,并且课程安排数量少之又少,发挥不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作用。在大学课程的学习中,部分大学生受到实用主义的影响,只重视专业课程的学习而忽略德育方面的修养学习,从而对一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缺乏参加的积极性。同时部分高校老师领导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性不足,缺乏建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自信心与积极性,从而使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逐渐走向“边缘化”状态。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这种“边缘化”状态不仅不能够满足时代进步的要求,也不利于大学生德育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3.2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分离、措施倒挂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应当保持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即在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应当各自处于自己不同的地位并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同时两者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一个互相促进、共同进步的整体。然而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教学中,老师始终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而学生则处于客体地位,成为知识的被动承受者,这就导致老师与学生关系的分离,使得师生间的交流沟通出现障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难以得到发挥。
3.3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过于简单、单一
要实现真正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要受教育者自己主动选择、接受相关知识,并将其转化为个体的意识与动机,再逐渐在此基础之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当前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表面上教育途径与方式很多,但是其主要的渠道仍然是传统的教学讲课,且穿插与其它课程的授课当中。这种只重视理论的课堂授课方式忽视了对学生道德情感与体验的培养,导致大学生普遍缺乏独立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能力。
四、关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性思考
4.1强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管理中的地位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管理中重要地位的确立是网络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这个信息化与网络化的时代中,新的道德观念与道德原则向传统思想发起挑战,在这种道德与价值观的冲突背景之下,做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定位是提高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保障。各高校要充分认识到知识经济时代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要求,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与时展相结合,借鉴优秀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手段,借助现代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做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与针对性。随着信息网络的发展,大学生参与网络文明建设的机会越来越多,学校要充实和完善相关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增加网络安全、网络信息选择等方面的内容知识,全面系统的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为他们在网络道德与网络心理方面的问题提供解决参考办法,从而使大学生投身于网络文明建设,为网络秩序维护做出自己的贡献。
4.2做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预防工作
互联网以其特有的交互性与虚拟性使网络用户成为知识教育的主体与客体,他们平等的享受着网络中的资源,拥有自由的言论思想表达权力。因此在高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老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尊重受教育者的言论自由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与意义,从而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逐渐养成健康的主体人格。
4.3增加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不断完善教育过程
传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依靠单一的课堂授课方式,空洞乏味与高目标的弊端使得学生学习网络思想政治的效果并不明显。因此学校要尽量丰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与内容,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学校首先要改变课堂教育方法,尽量增加交流、感想之类的课程活动安排,让学生体验与感受生活中的事实;其次还要努力增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力,在各科目的学习中载入一些相关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社会中的现实,培养他们的社会生存技能,逐渐将脑海中理性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感性化,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修养。
五、结束语
内容摘要:饭店资源的配置属性决定了它的增值性和竞争力级别,本文提出了饭店资源的配置性分类方式,并从资源配置的角度出发,对饭店资源的配置层次和分类配置方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饭店资源配置性分类配置层次配置方式
饭店拥有各种经营管理资源,饭店正是利用这些资源来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或环境效益。可配置性是饭店资源所具有的基本特点,通过特定的配置和管理行为,饭店资源会发生形态的改变,并聚合成满足顾客需要的饭店产品。因此,科学认识饭店资源的配置属性,是正确进行饭店竞争力管理的基础。
1饭店资源的配置性分类
对饭店资源进行配置,其目的在于通过对不同饭店资源在不同用途之间的使用来提高单体资源的增值能力,并通过资源之间的结合来积聚综合利用优势和过程优势,从而提高饭店的效益水平。
饭店资源都蕴涵有程度不同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在一个较短的时期之内,技术水平如果没有较大的改善,资源的自然性越高,其增值能力的固化度就越高,它通过人为组合和调配所能产生的增值效果也就越低,比如低值易耗品,由于其使用的广泛性和获取的随意性,它的获取成本和使用成本均可以进行理性的控制,在饭店产品的价值链结构中,它的价值扩散能力是较低的,饭店只能从低值易耗品中得到一般的资金投入回报。
社会性高的资源的增值能力通常不受技术水平的限制,而受管理水平或者说资源配置水平的限制。资源的社会性越高,它通过不同的配置组合产生的增值效果的差异性也就越大。比如顾客偏好信息,同样的顾客偏好信息对不同的饭店有不同的增值效果,饭店对顾客偏好信息理解地越准确,所生产的产品与顾客偏好就越吻合,其增值效应和市场效应就越大,越能给饭店带来超出一般资金回报率的利润水平。从这个角度而言,可以将饭店资源分为三类,即弱配置性资源、中度配置性资源和强配置性资源。
如图1所示,弱配置性资源通常是自然属性较高的设施和物品资源,它们虽然也经过人为的加工,具有一定的社会属性,但比起财力资源、人力资源等中度配置资源来说,其社会属性显然要低得多。设施和物品资源的质量是比较容易测定的,它们的增值能力也比较容易预测,对它们进行配置组合所能够产生的综合效益和过程效益是比较低的。
财力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这里通常是指新兴技术)、市场信息等资源的增值潜能则难以预测,不同的配置组合能够产生不同的综合效益和过程效益,其配置性是较高的。相比而言,组织惯例、饭店文化等组织资源是软性程度更高的资源,它们超越了饭店组织实体,并依赖于内在的社会心理和饭店规范而连接在一起,其社会性比弱配置性资源和中度配置性资源要高。相应地,对这些资源进行配置组合能够带来的增值效果更加难以确定,因此其可配置性要高于前两者,我们称其为强配置性资源。
2饭店资源的竞争力层次及其动态转化
(一)饭店资源的竞争力层次
资源配置的目的是营造饭店的竞争优势,为饭店的利润获取提供竞争基础。饭店资源本身就是竞争的基础因素之一。或者说,饭店内的各种资源本身就有竞争力的层级区别。从竞争力角度而言,饭店资源包括核心资源层、优势资源层、基础资源层和劣势资源层等四个层级:
饭店核心资源层。饭店核心资源是与饭店核心竞争力紧密度较高的相关因素之一,它是指在饭店的资源体系中,具有较强的价值增值能力、较为稀缺而且不易被竞争对手所模仿的资源种类。核心资源层对应于强配置性资源,饭店通过对这种资源的开发和维护能够获得持续性的竞争优势,保持饭店的竞争地位。饭店文化、组织资源等强配置性资源通常属于饭店的核心资源。
饭店优势资源层。优势资源是指有一定的价值增值能力、具有稀缺性但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和复制的资源种类,它对应于中度配置性资源。饭店优势资源能为饭店提供一定的竞争力,但这种竞争力容易被竞争对手赶超,因此不具备可持续性。像饭店的菜肴制作技术、客户资源等中度配置性资源与饭店的优势资源存在较大程度的关联性。
饭店基础资源层。基础资源指具有一定的价值增值能力,但不具备稀缺性的饭店资源种类,它对应于弱配置性资源。这种资源能够提供一定的价值,没有它们饭店会处于竞争的劣势,但是其它饭店也很容易取得同样或类似的资源,因此它不能成为形成饭店竞争优势的资源。饭店的水、电、设施设备等弱配置性资源种类都属于基础性资源。
饭店劣势资源层。饭店劣势资源是指没有价值增值能力的资源种类,它没有明确的配置层次指向。这种资源不能为饭店提供竞争优势,它往往是饭店的负担。像不适应岗位发展需要的员工就属于饭店劣势资源,摒弃这种资源可以降低饭店的经营管理成本,提高饭店的相对竞争力。
(二)饭店资源竞争力层次的动态转化
如图2所示,在饭店资源的分层系统中,饭店的核心资源是饭店所独有的,市场上不具备同类资源,饭店正是凭借这种资源营造出自己有别于其它饭店的竞争优势,由于这种资源不易被竞争对手所模仿,因此其竞争优势是持续的。
饭店优势资源也是构成饭店竞争优势的资源种类之一,但由于它可以被其它饭店所模仿,因此这种资源所营造的竞争优势有一个逐渐式微的过程,或者说,这种资源会逐步退化为饭店的基础资源。
劣势资源的存在是饭店中一个难以避免的配置问题。其根本原因是,由于信息不对称,饭店难以完全了解市场中的资源情况,因此资源交易行为蕴涵着和劣势资源发生契约关系的可能性。同时,饭店内部的资源在使用过程中有一个自我老化过程,设施设备、员工的技能、管理人员的管理思想都会在使用过程中出现背离资源基本要求的情况,如果这些得不到及时的修复,相应的资源就会转化为劣势资源。
饭店资源还会与外部市场资源进行动态交流,内部转化和外部转化往往交织在一起,互为推动。
3饭店资源的分类配置策略
在饭店的资源构成体系中,物品设施等弱配置性资源自然属性高,它在空间上具备较强的可流动性,可替代性也高;技术资源、客户资源等中度配置性资源依赖于人的识别和管理,它的扩散通常受整体环境的限制,因此其可流动性和替代性要低于弱配置性资源;而饭店文化等强配置性资源具备更强的内隐性和社会性,它更多的表现为隐性的规范和价值理念,它是饭店行为长期积淀和延续的结果,它的可流动性和替代性最弱。但这也使这种资源难以被模仿,由此它也具备更强的增值性。因此,弱配置性资源、中度配置性资源和强配置性资源分别对应于强替代性、一般替代性和弱替代性。对资源流动性和替代性的判断有助于更好把握资源配置的时间决策点,采用反应速度不同的配置模式。
如表1所示,基础性的弱配置性资源流动性强,饭店需要对资源的变化做出迅速的反应和调整,其配置手法是迅捷反映型的配置模式。
中度配置性资源流动性较强,但其发展脉络较为缓和,具有相当程度的可预见性,因此一般采用常规、例行的配置流程。比如,人力资源需要饭店进行持续的更新、培训和结构调整,它的配置行为有其常规性和延续性。强配置性资源可替代性低,它的改变需要较长的时间,其配置行为通常是中远期的战略性规划调整。比如,良好的饭店文化、成熟的组织惯例等强配置性资源的形成是饭店员工在长期的工作中逐步形成的,它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需要饭店有长期的战略发展规划。
饭店的资源随着其配置性由弱到强的变化,它的增值性也逐步增强,增值性越强的资源与饭店核心优势的关联度越大,饭店由此所能维持的竞争优势也越长久。
参考文献:
1.Barney,J.B.FirmResourcesandSustainedCompetitiveAdvantage[J].JournalofManagement,1991
关键词:高速公路;沥青混凝土;平整度
中图分类号:TU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施工阶段对沥青混凝土路面平整度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
在施工阶段,主要有4个因素会对沥青混凝土路面平整度产生影响,一是下承层的平整度达不到要求,从而对沥青混凝土路面平整度产生影响;二是沥青混合料的质量不符合要求;三是摊铺作业的质量存在着问题;四是碾压作业的质量不符合相关的标准。
2、提高沥青混凝土路面平整度的施工技术
下承层平整度的控制技术:路面结构的构成主要包括四个部分,分别是面层、基层、底基层和垫层,因此这种结构体系是层状的。在路面结构层中,上面一层平整度将会直接受到下承层平整度的影响。在这里,简要介绍一下如何在施工中控制基层水稳砂藤的平整度。因为水稳有着比较大的摊铺厚度,一般在10厘米到20厘米之间,有着比较大的松铺系数,这样控制起来就比较的难。那么在施工中,就需要不断的调整松铺系数,使其不断的接近于实际情况,然后按照相关的设计来控制标高。具体的方法如下:在作业的时候,通常使用两台摊铺机,将控制桩分别钉在路肩边缘和中央分带边缘,将桩距控制在10米左右,根据相关的设计来进行标记。将一排10米左右的桩加在摊铺路段的中间,在进行摊铺施工之前,需要对一定宽度处的设计标高进行测量和计算,确定摊铺厚度,然后在已经形成一定强度和平整度的二灰砂砾下基层上用红色油漆逐桩做好标记。在施工时,可以将三个铁托放置在两桩间,这种铁托的高度是可以上下调整的。在铁托上放置两根六米长的钢尺,然后在两桩的铁托上,用线绳来依据相应的设计标高和摊铺厚度来对这个六米长的直尺高度进行调整,选用的线绳除了具有较好的抗拉性,还需要不小于10米。固定了之后,就不能进行移动,将钢纤在两侧10米桩钉好,在钢纤的线槽内固定钢绞线,水稳松铺标高应该低于钢绞线标高20厘米,这样钢绞线就会比培土标高更高,让传感器的运行更加的方便。将滑靴分别放置在中间的六厘米直尺上,这样钢绞线和直尺上就会各自挂一台摊铺机一侧的传感器,按照设计标高来对两侧进行控制。通过上述的方法,就可以利用设计标高来对基层的平整度和摊铺厚度进行控制,从而保证整个基层的平整度。
沥青混合料的质量要求:如果有离机现象存在于沥青混合料中,那么沥青混合料温度的均匀性就会受到直接的影响;如果粗料比较集中,那么就有着比较大的沥青混合料空隙率,从而导致过快的散热,这样就会加快沥青混合料温度下降梯度;如果细集料比较集中,那么就会有比较小的沥青混合料空隙率,减慢散热,同时减慢沥青混合料温度下降梯梯度;如果在摊铺作业中,有比较大的石块混入到了某一类沥青混合料中,那么就会严重影响到机械的摊铺质量和碾压质量。如果有比较大的砾石进入到了摊铺机的熨平板中,那么就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控制的作业面,在之后的机械碾压作业中,因为砾石有着比较高的强度,压碎砾石十分的难,导致凸起问题出现在面层中,这样整个面层的平整度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因此,在施工作业中,就需要对矿料粒径进行严格的控制,保证最大粒径不能大于一半的摊铺厚度。
施工作业前的准备工作:首先,需要尽量弥补沥青混凝土中面层的质量缺陷,保证中面层是清洁、平整、没有杂物的,并且保证没有局部突起和低洼等问题存在于中面层中,这样在保证面层平整的同时,使得上层的平整度不会出现问题。所以,需要严格控制各个层的平整度,比如基层、下面层、中面层等等,保证其误差不会大于相关的要求和规定。
施工摊铺工艺:要严格控制摊铺施工过程中的每一个细小环节,任何一个细小环节都不能出现问题。我们都知道,摊铺机都具有自动找平的功能,这是因为它们具有浮动式熨平板。只有具有了一个准确的基准面或者基准线,才可以对自动找平装置进行合理的运用。在基准面控制方面,一般有四种控制方法,分别是滑撬法、声纳法、平均梁法和基准线钢丝法。一般将基准线钢丝法用于沥青摊铺机自动找平装置的引导中,从而控制沥青混凝土的上下面层,在铺筑沥青混凝土上下面层的时候,则通常采用声纳法或者平均梁法。在比较大的范围内,基准线钢丝法可以对设计标高、纵横坡、厚度以及平整度进行准确的控制。在使用自动调平装置的时候,需要首先将纵坡基准选好,有专设弦线或者现场的参照物来作为基准,比如路缘石,已经铺设好的路面结构层等等。
碾压工艺:因为沥青混合料在高温的环境下,容易压实,在低温的环境下,很难压实,因此,就需要保证沥青混合料的一系列温度符合相关的标准和要求,比如拌合温度、出厂温度、摊铺温度、到场温度和碾压温度等等,可以采用这些方法来实现,一是保证制定的施工工艺是科学合理的,二是对建立的质量保证体系进行健全和完善。依据沥青混合料的特点我们可以了解到,温度是沥青混合料碾压工艺的主线,可以将沥青混合料的碾压工艺分为三个步骤,分别是初压、复压和终压。在碾压的全部过程中,都需要对温度进行严格的控制,保证全部过程中的温度,都符合相关的规定和要求。
3、结语
因为沥青混凝土施工具有一系列的优点,比如平整度更好、噪音污染比较低、施工比较方便等等,所以被广泛的应用于当前的高速公路建设中。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高速公路建设速度的逐步加快,高速公路的质量和性能也越来越好。但是,在目前的高速公路沥青混凝土施工中,它的平整度往往会出现问题,严重影响到了高速公路的质量,不利于其效能的发挥。本文简要介绍了在施工阶段对沥青混凝土路面平整度造成影响的一些主要因素,然后重点探讨了控制沥青混凝土路面平整度的施工技术,希望可以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1]张秀丽.高速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平整度施工控制技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2(7):45-47.
[2]王莲锑,高翔.浅谈高速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的平整度控制策略[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2(6):87-89.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模式
目前,在各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中,大多数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教学,以教师为主体,忽视大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底线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战略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根据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填鸭式”教育,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主要是以概念性、理论性为主,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死记硬背,不仅无法提升整体的教学效果,而且还会使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失去兴趣,如不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会使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从而严重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对此,我们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加大教学模式创新力度,教师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从学生和社会的现实出发,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恰当地选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从而真正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教学目标———为社会主义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空洞化结合目前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情况分析,整体的教学核心是以教材内容为主,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学习需求的分析,对、党的方针、政策等进行教学,主要是对我国历史发展的研究教学[1]。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给大学生的印象是“空洞化”,因而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不高。高校思政理论课的“空洞化”是指有些大学生觉得思想政治理论课讲的是“大道理”,没有多少实用价值,与自已学习、生活特别是就业关系不大,不“接地气”,缺乏实质内容,因而觉得没多少意思,不太爱听,更谈不上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空洞化”的现象,主要的因素就是教学内容缺乏实践性、热点性,无法满足高校学生的学习需求;甚至有些高校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设置为选修课,高校与教师对此重视不够,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二)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参差不齐,教学水平有待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等方面承担着极其重要的责任和使命。在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及相关专业属冷门专业。这主要受我国国情影响,如“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再加上其就业在过去也一直不太乐观,因此报考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硕士、博士比较少,因而思政教师人员从源头上严重不足。另外,目前大多数高校对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也不够重视,很多高校不具备专业的教学队伍,有些直接让行政人员或辅导员承担思政课的教学,或者从校外聘请兼职教师。由于兼职性质,无法确保课程教学的衔接性,当学生刚对思想政治课程产生学习兴趣时,又会由于课程安排得不紧凑,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失去了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欲望[2]。
(三)单一化的教学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与其他课程的教学相比较,强调的就是理论性知识,为避免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产生厌倦感,还须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不断进行创新,以新颖的教学模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下,加深基础理论学习印象。而结合目前我国各高校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所选择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化,注重对基础知识的应试教学,缺乏对学生体验、合作、探究等方面的教学引导,无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除此之外,教学评价还存在着相应的问题[3]。教学效果评价指标的单一化,只是以学生考试成绩为主,无法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通过对学生考试成绩的评价,只是反映出学生对思想政治基础理论的掌握情况,但是无法反映出学生的思想、人格等。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模式
(一)制订完善的教学体系,增强教学实践性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完善,需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教学内容的综合分析,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制订出科学教学方案,增强教学实践性。一方面,是以高校思想政治教材内容为基础,帮助学生对基础理论的学习与掌握,通过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有扎实的基础,然后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拓展、延伸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面。例如: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比较热点的新闻事件,让学生根据新闻内容,用自己所学习与掌握的基础知识进行分析,并阐述自己的观点,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4]。另一方面,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积极开展实践教学互动,在教师的组织与引导下,使学生们积极地交流、沟通,培养学生协作能力,加深学习印象。
(二)加大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提高教师综合能力对新课标的开展与实施,不仅对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对教师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具备专业教学能力、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独立创新教学模式,从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5]。因此,需要高校加大对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定期对教师人员进行综合培训,帮助教师人员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凭借自身丰富的阅历与能力,对思想政治理论与实践进行综合教学,让学生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拓展到实践教学中,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学生把所学到的基础知识正确地应用到实践教学中,真正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在实践教学中,学生还可以对基础理论知识进行求证,以此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学生在求证与应用的过程中,注重探究历史的发展过程,全面提升思想者政治理论课堂教学效率[6]。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分析来看,需要对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不断创新,使其能够与时代的发展共同进步,满足现代化学生的学习要求,使高校教师充分发挥出自身的重要作用与价值,吸引更多优秀教师人才,逐渐扩大高校师资队伍,为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三)创新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效率与质量,须对教学模式不断创新,以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实施教学,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采用分层教学方法,主要是根据学生综合能力分配教学。将综合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划分为一组,对学生完成基础教学后,进行实践教学的拓展、延伸,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而将综合能力比较弱的学生划分为一组,主要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教学,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使所有学生的思想观念都受到积极的影响[7]。而对学生的综合性评价,基础条件是具备完善的评价体系,注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教学,而不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判断学生的综合素养。加大对学生日常行为的关心,教师与学生积极沟通,掌握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全方面、多角度地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评价,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客观性。
【关键词】迁移理论;高中政治教学;策略;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6-0064-02
当前,复杂抽象的理论基础知识和繁琐的课程结构成为高中生政治学习的首要难题,并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这意味着传统的政治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政治教学的发展要求,必须对高中政治教学模式进行革新。随着“迁移理论”在高中课堂中的普遍应用,政治课堂也掀起了一股教学改革热潮,充分利用迁移理论可以帮助学生在知识学习中举一反三,这对高中学生学习政治学科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迁移理论概述
实践证明,迁移理论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是学生充分掌握和运用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在迁移学习过程中,主要是将教学内容的相关知识理论和概念进行迁移,其中一种学习知识对另一种学习知识造成了障碍,将其称之为负迁移;相反,在迁移过程中产生了推动作用,则称之为正迁移,正迁移是教学中所追寻的教学目标。正迁移发挥的作用越大,就表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顺应教学环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越强,教学效果越明显。
二、迁移理论的特点
迁移理论在知识学习运用中分为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横向迁移是指充分利用其他学科的知识体系,包括文、史、地在内的学科进行政治知识的迁移,同时也包括相关学科思想和能力的迁移;纵向迁移是指新知识和旧知识的迁移,利用政治课堂中的旧知识促进新知识,通过新知识巩固旧知识的学习过程。
1. 迁移理论中知识的转移
学生通过政治教材内容建立知识结构体系,全面、系统、牢固地掌握教材知识结构体系,在此过程中会逐渐暴露新问题。其中,具备迁移的能力越强,迁移范围就越广,学习效果就越明显。部分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对新课程的教学模式理解成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全盘否定,忽视了相应基础知识的掌握,这样的教学认知是错误的。高中政治课堂的总体教学目标是: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生能够用的基本观点及方式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建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由此可知,新课程教学的目的不是去除基础知识,而是不断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建立稳固的基础知识结构体系。
知识概念及原理是形成知识结构体系的重要因素,美国心理学家及教育学家――杰罗姆・布鲁{认为:迁移的主要途径是掌握一般的概念及原理。实现迁移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理论的同时,加强技能方面的培养,这就要求高中政治教师要紧抓理论概念和原理,加强对教学难点的重视,注重将知识结构体系与现实问题进行紧密的联系。高中政治学科的知识体系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将各个知识点、基本原理、理论概念梳理清晰,并将其运用到实际问题中。政治基础知识学习环节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完整、全面、系统的关于章节、单元、课时、概念、原理的知识框架,通过围绕知识主线将相关知识串联在一起,让学生能够明确所学知识的层次及脉络,并能够根据知识网将前后知识进行紧密结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迁移。
例如,高中政治教材在讲解政府一节课程时,教师可引导和帮助学生建立这样的知识网: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政府的职能、作用、权力,我国政府内部系统及外部系统对政治权利的监督和制约,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我国政府。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要学会将已学知识与新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分析其中的区别和联系,吸取有利因素,进而实现政治理论知识的迁移。
高中政治学科与很多学科之间都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和相通性,例如,在选修课“国家与国际组织常识”中讲解英、法、美国家的政治体制时,需要结合相关的历史知识进行讲解;“生活与哲学”讲解过程中涉及语文知识中的成语、谚语、歇后语、名人名言等;“文化生活”中讲解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及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时,需要结合历史知识及地理知识进行解析。所以,高中政治学习过程中必然会运用到迁移理论中的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具备这样的迁移能力不仅可以突出新旧知识的相同因素,还能帮助学生有效的复习、巩固旧知识,了解、促进新知识,形成举一反三的良好局面,进而更好地完成知识学习的正迁移。
2. 迁移理论中能力的转移
高中政治学习过程中,全面掌握理论基础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单纯掌握知识是没有价值的,掌握知识的同时,还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教师作为教学知识的传播者,不能单纯进行知识传授,还要承担相应的责任。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阅读材料的能力、收集及整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辨别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实践创新能力。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打破“填鸭式”和“灌输式”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以下两种能力:
(1)阅读材料的能力。现在的政治材料与以往的教材相比具有一定的可读性,教材从实际角度出发,更加理性化和具体化,通过典型的案例和生动的故事解释教学观点和理论,更能让学生熟悉知识发展规律,加深对材料的了解。阅读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觑,教师在引导学生了解课堂内容时,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安排指导学生进行阅读,以便更好地加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感知。
(2)社会实践能力。政治课不仅是理论知识的学习,还要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服务于生活,这也是教学的最终目的。高中政治教学为了培养和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让学生运用所学解决社会问题,必须将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有效地结合起来,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去工厂、社区、企业等机关单位进行实践锻炼,通过参观、调查及研究培养社会实践能力。
3. 迁移理论中道德品质的转移
高中时期是学生树立人生观及价值观的重要阶段,思想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及心理素质的养成对学生今后的生活及学习有重要的影响。受年龄、生理特征、心理特点、学习环境、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学生的思想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具有较强的可塑性。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发挥政治课的思想作用,将学生培养成新时代有思想、有文化、有素质的人才。首先,要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这是加强政治课程教学的前提,也是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的过程中,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特征,结合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活动;其次,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思想内容,以德育教学为目标,突出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
4. 迁移理论中思想内容的转移
高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和习惯教育进行正确的引导,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今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发展还不够完善,思想教育的难度大且效果不明显。政治课堂教学中,要发挥思想政治课德育的重要作用,将学生培养成有抱负、有纪律、有文明、有道德的人才,这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核心。如何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生思想觉悟方面的有效迁移呢?首先,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理清学生的思想,结合教学实际情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将教学方法和教材内容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进而找到思想教育的重点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其次,有效地挖掘政治教材中关于思想教育的内容,进而确定德育目标,并将其有效地反映在课堂中。
三、迁移理论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运用的实施策略
1. 利用形象化的教学情境,促进学习知识的迁移
高中政治课堂的理论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定的难度,借助形象化的教学情境能够塑造具体的政治现象,将政治理论的学习通过丰富的案例进行教学,是高中政治教学中促进学生知识迁移的有效方法。
2. 加强政治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促进学习知识的迁移
政治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要想促进学生政治理论的感知,必须培养学生分析政治生活的能力,政治学科涉及很多学科知识,政治课能够顺利开展不可避免地要联系其他学科的知识,因此,要利用政治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促进学习知识的迁移。
3. 创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促进学习知识的迁移
知识迁移的前提条件是全面、系统地掌握知识理论,学生只有充分发挥逻辑思维能力,才能促进知识的迁移。因此,课堂教学活动中要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通过小组划分的形式,针对教师提出的课堂问题进行讨论,在讨论环节开发头脑风暴,勇于探索,大胆发言,促进学习知识的迁移。
总而言之,迁移理论在高中政治学教学的学习方式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学生通过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同时,有效运用迁移理论,能够帮助学生充分掌握理论基础知识,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对学生以后的生活和学习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蒋跃青,辩中论.论中学――浅析辩论式情境教学在高中政治教学的应用[J].教育观察(下旬),2015,(6).
[2] 周慧英.辩式教学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2.
[3] 刘爱华.用情教学以情促学――谈谈高中政治情感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23).
[4] 蒲进.高中政治课教学中时事政治运用探究[J].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