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国应试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有项调查显示,中国的孩子在想象力方面全世界倒数第一,或许这样的调查结果不太科学,或许这样的调查结果不太公平,但是我们不可否认的是为什么偏偏是中国,这里面直接的折射结果是我们的教育尾大不掉,太严重的问题在里面。
我们的学生在做什么?在解题!我们的老师在做什么?在教学生怎么解题,一个方法不行就讲两个,两个不行再来个脑筋急转弯,除了浪费脑细胞以外没什么可行的效果,这样的结果就是中国的孩子缺乏想象力,中国的孩子一出校门眼睛都是呆滞的,在课堂上眼睛就是很专注,为什么?习惯了机械的专注!
我们的教育太功利,我们的教育太应试,我们的功利表现在大学大规模扩招,中学实行贵族学校教育,大学扩招的结果是中国教育部宣布:2008年中国教育扩招失败。我们的国情不是缺少很多大学生,而是缺少适合很多岗位的人才。我们的中学教育太纠结,你会发现,我们的教育是小学开始培养统一性,初中开始扼杀兴趣,高中开始抹杀兴趣,唯一做的事情是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先进教育是这样的,学前班培养孩子的兴趣,初中开始培养兴趣,高中开始强化兴趣,大学开始专门培养爱好,我们走的是什么都不是的全才,可是我们的全才最终是什么都不是的庸才,人家的专才最终是每人都可以适用的人才。
论文摘要:大学英语教学中涉及中国文化的内容几乎为空白,这非常不利于跨文化交际的顺利实现,不利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以及中西文化的交流和互补,对我国对外交往起到了限制性作用。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入中国文化教学是必要的。本文从分析其现状和原因入手,进而从教材鳊写和外语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方面提出一些对策,以期有助于提高学生用英语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并有力地保障中国文化在对外交流过程中的主体性。
一、引言
中国文化失语症,最初是医学术语,指由受伤或疾病引起的大脑损伤而导致思想表达能力、口语及书面语理解能力的部分或全部缺失。20世纪90年代文学评论家们开始批判西方文学思想的入侵,中国古代文学思想的流失,因此出现了”中国文学失语症“.
患上了”失语症”的人在跨文化交际中似乎己经找不到表达中国本土文化的语言了.这不能不说是英语教学中的一大失败。剩下的问题就是大家齐心协力寻找良方克服这一症结。以下从了解现状入手,进而对其原因进行分析,最后对策略提出个人见解,以期有助于提高学生用英语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并有力的保障中国文化在对外交流过程中的主体性。
二、”中国文化失语症”现状
最早提出失语症这一概念是在文化研究领域,这一病症的症状是:在与西方同行交流时,提不出自己独特的观点,发不出自己独到的话语声音,其言说的方式、内容和用以言说的术语都是西方的.而本土语言的声音逐渐微弱甚至被遗弃。我们不难发现类似的失语现象也同样存在于英语教学所倡导的跨文化交际中。并因此造成交际中的事倍功半甚至是适得其反的交际失败.尤其在需要用英语对中国传统文化、特色文化进行输出时,其症状愈发突出。例如:一些人说起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的来龙去脉或风情习俗时可以侃侃而谈,滔滔不绝。但当西方朋友问起我们的端午节源于何,粽子为何物时,我们却一脸哑然,无言以对。
也许你会说以上只是个例,或者只是英语初学者犯的毛病。但以下数据应该足以说明失语症的普遍性:清华大学的张为民、朱红梅以答卷和访谈形式对126名该校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进行了使用英语表达中国特色文化话题的能力测试,内容包括中国事物、民俗以及历史名胜古迹等。结果表明:大多数受测者不能很好地用英语表达我们的民族文化,对于列出的中国特色话题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受测者不能给出恰当的英语表达,而且在可以接受的表达中还有较大部分归为解释性意译。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育中受到了明显的忽视。
再举一个更具有普遍性的例子,相信绝大多数的口语教师都会有这种体会:课堂上一到了老师布置自由讨论时间,活跃的课堂就一下子变得鸦雀无声了。因为他们总觉得找不到讨论的话题。即使老师指定一个话题,交谈也是举步维坚。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出现呢?因为我们是中国人,生活在中国,我们接触的每一样东西每一件事情都是很中国化的。而我们书本上学的只是西方文化,所以即便给出一个很简单的话题,用英语鞭打出来也变得不简单了。比如说,叫个学生简要概述《三国演义》、或《红楼梦》的大意,且不说其内容,就对这两部巨著的题目的表述就会冒出很多西式的版本来。比如说:《红楼梦》中的”楼”,’building’太现代,’apartment’太洋气,唯有,’mansion’既古典又中国。《三国演义》中的“演义”,’story.太情感,’performance’太休闲,只有,’romance.才能恰当的演绎出它的传奇色彩.而这些就是我们的中国文化,要恰当的表达这些内容,首先要对这两部作品的内容、历史、文化背景有深刻的了解。然后才能得心应手的介绍中国文化,对比中西文化,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三、原因分析
外语教学的现状如同普通学校外语教学一样,基本上以应试教育为主?由于应试教育是围绕考试展开教学活动的,注重强化训练式教学,因此,分数便成为衡量学生外语水平的标准,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应试技巧,学生忙于应付考试,导致了教学目标滞后?观念片面?这个理念限制了教学手段,使以提高素质为目标的外语教学受限于应试教育?学生的应试能力提高了,可表现出来的运用语言的交际能力却低得令人吃惊,这是由于不懂得语言使用中的差异而造成了语用失误?语言使用的不得体,是跨文化差异造成的?不了解文化差异出现文化错误比语言错误更为严重,因为语言错误仅是表层结构的错误,最多会被人认为英语说得不好,而文化错误意味着交际出现障碍?
由此可见,学生学习外语的瓶颈不是由于语言知识掌握不足,而在于不熟悉目的语国家人民的思维模式以及社会文化背景?有些学生有很好的语音?语调?词汇?句法,但就是没有学会英文思维模式,典型的汉语思维,直接翻译,不符合英语语言习惯,导致中式英语(Chinglish),影响交流的正常进行?语言学家Brown先生指出,学习一门外国语必须要在某种程度上了解其文化,尽管实际上你从未踏上过目的语国家的领土?
四、对策
外语教学是为了民族与民族间的双向交流服务,而决不是屏弃一种文化而吸取另一种文化,更不应该排除本民族文化而去接受另一种文化。外语教学中如果忽略了本民族文化的教学,实际上就丧失了理解目的语文化基础,同时会造成民族自卑心理,导致不能以平和的心态与对方交际,造成文化交际的心理障碍,阻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华文化为何失语,既己失语,我们就应该努力寻找对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语言学习绝大部分都是在教学中完成的,教学中教师、教材、学生是三个必要的因素。显然,学生的失语症与教师、教材有着必然的联系。以下从教材的编写与课程设计、外语教育工作者方面寻找对策。
第一、教材编写与课程设计
鉴于中华传统文化对自身民族未来命运的重要性,尤其是面对汹涌的西方文化的涌入国人一味盲从。我认为必须在大学阶段继续重视中国文化教育,而在大学教育中有效的中国文化教育方式应该是,在颇受学生重视的大学英语中加入中国文化内容,这样的话中西文化的对话与交流就有了共同的平台,使学生在对比中更深刻的了解和运用文化知识。这就需要有相应的教材作为教学的辅助。还可开设一些中华文化课程,文化与社会、文化与教育,中西文化比较等课程,必修与选修相结合,文化内容与文化表达并驾齐驱,还可试行双文化的办学模式,努力开拓和创造双向文化互补的视野。
在我国2000年4月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对学生的文化素养提出了更明确更详细的要求:’.英语专业高年级的学生要熟悉中国文化传统,具有弘扬中国文化传统的能力”。2003年下发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也强调:”基础英语教育阶段的任务要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文化的差异”。教材的编写必须要为教育目标服务,补充所用教材里中华文化内容的空白。对于纯语言以及目的语文化的比例做出适当的调整,也可在翻译教材中,增加中华文化内容所占的比例。
第二、提高外语工作者的文化素养
1990年一次全国中译英学术研讨会上,时任文化部外文出版社发行局局长的林戊荪语重心长地告诫与会者:”我们如果不了解外国的文化传统也就无法真正掌握外国的语言。但要做好中译英工作,不但要掌握外语,还要不断提高我们的汉语修养和扩大对祖国的文化的了解.,。从字面上看这是对翻译工作者说的话。事实上这番话适同于所有学习外语的中国人。因为任何一个学习外语的中国人都无法避免翻译。在跨文化交际中,要想把中华文化的特色和独立性融入于跨文化对话中,外语工作者就应该对自己的文化有一个深入的了解。教学之余,应该自觉主动地学习中华文化,提高自身的文化涵养。在外语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平等对待和传播中西文化,追求文化的双重性,突出目的语与母语的差异,在母语文化与英美文化冲突时,引导学匀‘者对目的语文化的价值观提出质疑,目的语文化与母语共融时,懂得如何为他国利益服务。在工作中应不断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认同和文化安全意识。
论文摘 要: 兴趣是教师引导学生步入科学殿堂大门的钥匙,只有学生学得有趣,才能使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素质教育过程中教师尤其要注重对学生情趣的培养。
素质这个概念来自生理学,是指有机体与生俱来的某些生理解剖特点,主要是神经系统,尤其是大脑及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生理解剖特点,它们通过遗传获得,故又称遗传素质。素质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物质前提。
综合起来讲,素质是指个人在先天秉赋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包括人的思想、知识、身体、心理品质等。先天获得的遗传素质是后天形成基本品质的物质前提,而后天的环境与教育则是先天遗传素质能否发展的条件。素质是一个人从事某一工作必备的基础和条件。具体到英语素质教育中,就是要培养学习英语的情趣。
进行素质教育要扎扎实实打好做人的基础,就应在养成教育上下功夫。正如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所说:“少年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我所执教的学校外语系英语专业部,生源主要以初中毕业生为主。记得我校英语专业部招来第一批实用英语班学生之初,老师们在给学生授课后,普遍反映学生们存在基础太差、发音不准,尤其是对英语学习情趣不浓等诸多方面的不足。鉴于这种情况,经教师会研讨后决定,首先应把工作重点放在学生的养成教育上,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提高学习情趣。
一、养成动口的好习惯
由于中国英语教学多年来一直是以应试教育为主,这样就造成许多学生只侧重读写能力的提高,而忽略或削弱了对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为彻底改变这种“哑巴、聋子”式的英语教学效果,我们首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学习英语的动口能力上。学生每四人一组,每天早自习在教学区大声朗读教学材料,学生间相互指出不足及发音有误的单词。安排专业老师监督、辅导。专业老师课堂上特意留出时间提问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课余时间组织朗读比赛,采取物质和证书相结合的奖励办法,经过近一年的时间,绝大部分学生都养成了良好的动口习惯。我认为要让学生培养成动口的好习惯,教师坚持不懈地监督、引导是关键。
二、听与写并重的养成教育
英语专业的学生从入学之初就可以把bbc英语广播作为课余收听的学习内容。虽然对绝大部分学生开始根本不适应,甚至连一个完整的原句也听写不下来,但是在每天的学习交流活动中,大家各抒己见,这样有些完整的句子就被整理出来,有些句子虽不完整,但是也会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大家集思广益,相互协作,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逐渐形成。随着时光的推移,学生听与写的水平有了一些基础,上了一个新台阶,这时学生的学习情趣和自觉性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三、大胆开口说英语
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绝大多数学生即使达到了讲英语的初级水平,也不愿主动去用英语交流。怕出错、怕丢人的心理极大地阻碍了多数学生大胆开口说英语的进程。为此我们专门制定了在英语教学区内,严禁用母语交流,而必须用英语交流的硬性规定。起初,学生为避免在教学区内用英语交流,甚至用汉语的交流也明显减少。这时,专业课教师之间带头用英语交流,为学生做表率。教师之间交流,师生之间交流,逐渐过渡到学生之间的英语交流逐步增多。绝大部分学生慢慢地敢于大胆开口说英语了。英语教学区内逐渐听到了学生越来越多的英语交流声。学生们自觉听说的学习气氛就这样悄然形成了。
四、充分发挥外教的作用,培养学生学习情趣
我校为了更好地为英语部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从美国密歇根州底特律市高薪聘请了mr.&mrs.german夫妇来我校执教。在英语教学中,外教经常把美国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理念通过各种方式传授给我们。如学生分组讨论、扮演角色、举办英语歌曲演唱会、英语角、英语俱乐部、英语篝火晚会、美国重大节日的庆祝活动、猜谜语、讲故事等多种方式的教育教学活动,这样既活跃了学习气氛,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情趣。随着所学知识的增加,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越来越浓了,自觉学习的热情也越来越高了。教师们对学生的管理难度逐渐降低了,教学形成了一个良性发展的局面。
五、抓住机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我们在抓好英语常规教学的同时还千方百计地为学生们寻求实践的机会。有一次我校外教的朋友随同美国底特律市的旅游团一行十五人到北京观光,我们通过外教的帮助,成功地邀请到这个旅游团到宣化观光。记得那天我们调整了教学计划,让学生与这些美国游客在英语教学区内进行交谈。学生热情很高,积极向外宾提出自己想问的问题,例如美国学生的课程设置,美国学生家长对学生的管理教育方式,甚至美国的学生家长如何对待子女早恋的问题,等等。学生充分运用平时所学的知识,尽可能从交流中获得自己想得到的信息,同时也充分体现了自己的英语水平。这次活动犹如“催化剂”,使学生在后来的学习中情趣更浓了,热情更高了,效果更明显了。
六、加强素质教育,苍天不负有心人
经过几年的努力,安慧娟、师洋洋、王婉月三名学生现为北京飞国外的空姐,陈志国现在国务院五洲中心任口语翻译,已两次出国担任口语翻译的工作,同时受到了领导的表扬。多名学生在外企任职。众多成功学生的经验更加证实了一点:情趣的培养是英语素质教育的关键,是造就实用人才的基础和前提,更是培养和提高英语口语能力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英;高等教育;差异;实践
中图分类号:G40-05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5-0136-02
一、引言
英国的高等教育世界闻名,最早可以追溯到6世纪的修道院,大学也已有着800多年的历史,可以说是世界高等教育的发祥地。英国的高等教育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教育系统之一,具有科学、严谨、高效率的教学管理特点,以学生为中心,以社会需求为指导,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开放、自主和个性化的思维方式,以及实践和创新能力。我国高等教育同英国比较,既有差异,又有共性。通过对中英两国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专业教学和实践活动等进行比较分析,并结合中国的基本国情,得出一些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启示,以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二、中英两国高等教育的差异
1.课程设置。英国高校的学制较短,专业课程设置多而相对集中,且管理严格,质量高。课程设置与当今市场的发展密切相关,通常结合社会各界和企业的发展需要,来确定学生的培养和发展方向。课程一般包括初级专业课、高级专业课和实战专业课三种,重视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会设置类似中国高校设置的德育课、体育课、数学课等基础教育课程。英国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具有很强的实战性,许多专业教师会通过实例来阐述与专业相关的知识,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选修课很多,会对全校学生开放,也包括一些专业化课程,但学校在学生选课的时候会注意提醒所选课程是否要求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以便理解。中国高校的学制虽然较长,但专业课程设置相对较少。很多高校设置德育课和思想政治课的比例过大,一般大学一年级很少开设专业课,导致学生专业课学习的课时减少,所学专业知识较少。而且,不论是工科还是理科,教师都偏重于理论知识的讲解,实践性很少,导致学生的专业能力不强。一些高校的选修课多处于半开放状态,即校选修课对全校开放,院系专业选修课大多不对全校开放,这对于学生知识模块的自由组合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是极为不利的。
2.专业教学。英国高校教学不强调固定的教科书,教材由教师自主选择。教师多会向学生推荐或介绍多种参考文献,以让学生有充分了解不同作者观点的自由。教师授课也不强调系统性的知识,而更注重体现专业领域的前沿成果,通常会选择专业领域中最有发展前景的内容或新发表的科研论文作为教学资料,使学生了解新知识和新动向。中国高校大多还是使用统一的教材,授课内容缺乏新意。
英国高等教育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专业教学模式丰富多样,除常规的课堂讲解外,多采用讲座、讨论和辅导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专业教学上,教师不仅采取启发式和互动式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主动思考,而且课堂上讲课少而精,教师主要提示基本理论和知识的内在逻辑,很多课程的内容都是学生在课后大量查阅相关文献和互相讨论中完成的。互动式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有广阔的知识面和接触前沿知识的能力,具体方法为主讲、辅讲、学生讲或提问,课堂的气氛十分活跃,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另外,教师经常会在课堂和讲座之余安排小型的和非正式的小组指导,学生与教师之间可以自由交换观点和意见,鼓励学生提出新问题,发挥主观能动性。这样,学生不仅能掌握学科的专业知识,而且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作业题目多与实际问题相关,这类作业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力、亲自动手和小组协作完成,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有利于培养学生个性化的思维方式和自主创新性。
中国高校的专业教学模式大多还是教师的课堂讲解,虽然也会安排一些发言和讨论,但由于各种原因,学生不愿意积极主动参与,多数只是流于形式,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在长期的教师课堂讲解过程中,教师“满堂灌”、“注入式”的教代替了学生主动的学,教学的主观盲目性和流于形式的现象严重,教师主导课堂教学,学生听命于教师,逐渐养成了依赖于教师的习惯,很少独立思考,缺乏自我学习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国高校的师生之间始终存在一种森严的等级关系,在规定而有限的时间内要求学生绝对服从教师,服从、被动和机械的学习,阻碍了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3.实践活动。中国和英国虽然都非常注重学生实践活动和实习就业技能的培养,但实际操作和效果有很大不同。实验课是锻炼和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英国高校的实验室,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选课题和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由学校提供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教师进行实际指导。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许多学生的实验发明都得到了企业的青睐。但是在中国高校,实验课多为机械式地重复和模仿,一般先由教师进行实验讲解,学生再根据实验教材进行实验,并没有给予学生实验创新的空间。
通常,中国高校为学生安排的课外实践活动都是由各个学校社团或者学生会的成员组织、策划和实施的,学校的老师和领导多数只起指导作用。但是,社团或学生会成员的实践经验并不够,大多流于形式或者虎头蛇尾,无法使参与活动的学生获得实际有效的知识和技能。即使学校设置第二课堂学分,硬性要求本科学生必须进行至少一次社会实践,最后以提交社会实践心得和实践单位证明,但对于学生的实践过程没有实际指导与考察,很多学生都只是随便求得某一单位的实践证明,并没有真正的进行社会实践。很多企业实习,也因校企沟通和企业实际协调问题,导致学生在实习时间大幅压缩,多数仅限于参观。
英国高校除了社团和学生会组织的课外活动外,还开设了由教师专门带领和教授的各种课外兴趣班,教师会进行规范的统筹和计划,以保证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而且,英国高校重视知识的实践与应用,重视实习和职业的导向性,而且实习方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实习前要求学生做好实习准备,实习时间不定,有的实习时间长达一个学期,以便学生更好地消化所学知识,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长实际工作经验。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中英两国的高等教育在课程设置、专业教学模式和实践活动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如何正确看待两国高等教育的差异问题,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中国高等教育应在认识本国国情和社会市场需求的基础上,从英国高等教育教学模式中汲取有益的启示,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合作能力,改变应试教育的现状。
参考文献:
[1]云,蒲清平.中英高等教育比较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
[2]杨爱英.中英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比较研究及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9).
[3]朱晓芳.浅析中英高等教育的差异[J].企业导报,2012,(17).
[4]杨继成.中英两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和启示[J].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
[5]景巧玲,秦素萍.中国高等教育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策略及模式的实证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4).
【关键词】英国BTEC教学模式 考试改革
考核带动教学我校自1999年开始推行BTEC课程(商业与金融专业)。十年时间,已有众多优秀毕业生为企业所接纳和认可。
一 、英国BTEC教学模式简介
BTEC证书课程是国际上一种具有较大影响的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其课程设计强调个人方面的发展,鼓励个人潜能的开发,以提升学生的实际工作技能。BTEC证书分为初、中、高三级,我校目前与英方合作的是中级证书课程。
BTEC的课程、考试和评估侧重于职业和专业的教育培养。在教学中执行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基础,以成果为依据的教学模式。具体表现为:
1、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不仅是教师的教学过程,更是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更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学到了什么。
2、学习内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不仅学习理论知识,更要学习面向未来实际工作需要的实践技能,而且要不断发展自己的通用努力。
3、教学方法。BTEC教学模式下,鼓励教师在课堂上设计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并且学生可以有自主的学习活动,可以有计划的到企业等工作现场进行调查研究。
4、学习成果的考核。BTEC教学模式在形式上以课业为主,并辅之以其他学习活动的成果;能力上不光评估专业能力,还要评估通用能力;教师在评估过程中要不断和学生进行反馈沟通,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5、教学角色。BTEC教学模式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教师只是起到指导和引导的作用。不再是传统意义上以教师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
二、 在教学中贯彻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考核带动教学的方法
在学习和贯彻BTEC的教学过程中,笔者通过实践,逐渐总结出在普通中专班级以课业考核为主,平时成绩为辅的考核方法,并以此进一步推动教师进行教学改革,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具体实施情况如下:
(一)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责任。
在目前生源质量不断下降的情况下,不少学生上中专是无奈之举。他们中的很多人对学习失去了兴趣,这就更要求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责任。对于中专生而言,上学的目的是为了就业,所以教师必须强调学生必须为就业做好理论、技能等方面的准备,尤其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人才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教师在学期伊始,就要明确学生在学校的任务,同时,必须对学生阐明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自己是主体,学的好与坏要由他们自己来负主要责任,教师的任务与责任是积极引导学生的学习,而不在是填鸭式的教学与管理。
(二)制定并实施考核制度。
1、制定考核计划。
在学期初期,教师将考试改革的情况通报给学生。学期的考试不再以传统的一张试卷为依据,而采用BTEC的成果考核办法,重点对于学生课业或大作业进行考核,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其他形式的考核,以学生的学习成果为依据。在学期考核中,除课业外,还要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出勤、作业等情况一并进行考核。这样,就可以把学生原来的一学期两次考试转化为持续一个学期、包含学生各种学习信息的学习过程贯穿起来,把过程考核与课业考核结合起来,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其中,在课业或大作业的考核中,学习成果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专业能力:是学生在完成老师交给的课业、大作业或其他任务时,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创新能力的表现。
通用能力:是学生在课堂学习、完成作业、社会调查等活动过程中,所表现的自我管理、与人合作交往、解决问题能力、利用现代科技、创新能力等的体现。
不论是专业能力还是通用能力,学生都必须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包括各种资料和材料,都是教师评定学生成绩的依据。
2、实施多样化考核形式。
课业是BTEC课程考核的最重要的形式,在普通中专班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具体课程的特点,根据BTEC的考核理念来采用多种考核方式。在笔者的教学中,多采用以下方法:
①课业或大作业考核法
教师对学生的几次课业或大作业均认真考核,定出等级,最终给出本门课程的学期成绩。
以《企业管理实务》为例,我放弃原来的试卷考核,改为借鉴BTEC的课业考核。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一份《XX企业的经营与管理》的课业。考核对象:本校二年级财会专业学生。考核目的:通过完成课业,使学生掌握企业运做与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企业管理的真实状态,并能够运用理论进行基本的企业管理,为今后就业以及自主创业奠定基础。考核内容:以2万元虚拟资金,创建一家小企业并进行管理运做。具体考核企业经营的要素及其运做管理的具体技能。其中:具体专业技能包括企业成立登记的具体环节、企业文化的基本构建、企业经营对象以及具体的营销方案与措施、成本以及利润的初步核算等。通用技能包括:市场调查与分析、资料的搜集以及整理、小组和团队的合作能力、计算机以及互联网的应用能力等。评判标准:分为优秀(100-85分)、良好(84-75分)、通过(74-60分)、不通过(60分以下)四个等级。
②任务考核法
利用完成任务的方式,对学生的某些能力进行考核,可以有效考评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中国经济地理》为例,我要求学生每人独立完成一份中国分省情况的PPT。考核对象:本校二年级信息管理专业学生。考核目的:了解我国具体国情,为今后工作奠定基础。并根据专业特点,锻炼和考核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核内容:具体包括各省的地理条件、经济状况(包括重点农业、工业、交通、旅游等状况),并提出自己的建议与设想。具体专业技能包括:了解与掌握我国总体的经济地理状况以及各个省、市、自治区以及特别行政区的具体地理条件以及相应的经济发展状况,为今后工作奠定一定基础。通用技能包括:资料的搜集以及整理、小组和团队的合作能力、计算机以及互联网的应用能力等。评判标准:以百分制计算。
③课业+考试考核法
针对低年级或者一些特殊如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教师可以采用课业和考试相结合的方法。毕竟我们的学生一直适应着试卷考试,有些同学认为课业就不是考试,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也可以采用课业+试卷的考核方式,使学生逐渐转变到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思路上来。
④课业+笔记+出勤+平时课堂表现考核法
成绩评定过程中,以学生的课业或大作业为主,同时对学生的笔记、平时查阅的资料等进行不定期检查,期末按比例一并计入总成绩。这样做的目的在于督促学生平时认真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教师通过笔记、资料的检查可以对学生学习的状态有清楚的了解,便于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指导。
出勤的考核在于针对目前学生不爱进课堂、无故缺勤多的情况进行管理,把出勤和学期成绩进行绑定。比如,我通常在开学初就对学生提出要求,不得无故缺勤,凡是一学期无故缺勤两次及以上者,学期成绩不及格,补考也不会及格,对此,学生曾经有异议,认为太过严格。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那个员工可以随便旷工呢?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不仅把自己定位为学生,还要定位为职业技能人员。对此,教师应该在这些行为习惯的培养上多下一些功夫。
对于在课堂上表现良好的学生,如:认真听讲、积极讨论问题、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学生,通常会得到更多的平时分数。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去学习。
三 、以考核带动教学的体会
(一)考试改革的效果。
1、教师方面:推行考试改革以来,在“以学生为主体,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指导下,作为教师能够更好的对学生提出学习目标和要求,尽管我为此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来完成备课、对学生进行课业指导、评审课业等活动,但是我可以真正在课上、课下都能对学生予以要求和规范,真正作到了教书育人。
2、学生方面:首先,明确了学习目的和要求,了解了本门课程需要掌握的具体能力要求。其次,传统考核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应试能力,考试改革则是在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的同时,培养和锻炼通用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并通过课业了解自己在专业技能和通用能力两方面的潜力以及需要发展的领域,以促进其自我提高的需要,为今后就业奠定了一定基础;并且在完成的过程学生需要使用多种交流手段(如社会调查、上网、去图书馆、走访、实验等)收集大量的信息并进行归纳、分析才能完成课业。学习方法不同,使学生学会自己学习。这对于目前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最后,用课业替代考试还可以改变以往考前复习中教师给定复习范围,学生死记硬背的复习方法;避免考试命题中的不科学性;可以防止传统考试中笔试或口试形式中存在的片面性;可以打破传统考试阅卷中一张试卷定乾坤的成绩评定方式;可以有效地杜绝传统考试中各种作弊现象的出现。
(二)尊重学生,注重沟通
在BTEC课程考核中,学生可以自我评价,互相评价和教师评价。通过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学生可以有效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和提升成就感。在教师评价中,学生拥有投诉的权利,可以和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对此,在非BTEC班授课中教师也应该积极尝试。尤其对于现在的中职生,他们的成长和过去的经历如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影响密不可分,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相对缺乏有效的倾听和正确的指导,所以教师在面对学生时要尽量多和学生进行沟通,沟通的内容可以包含学习内容,也可以包括学习的方法,甚至成长之路的一些困惑,等等。在沟通过程中教师有责任引领学生回归课堂,回归正常健康的发展之路。
四 、今后的努力方向
(一)教师方面。
1、转变教师角色,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活动。
在面向未来的教育过程中,教师不应只把自己的角色定义为传道、授业,还要考虑到学生今后进入社会将遇到不可预知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所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要积极转变观念,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要引领他们学会自我学习,学会自我管理。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要拥有丰富的知识,而且要不断研究学习方法,知晓学习的心理过程,还要熟悉相关的信息通道,能够使用信息工具,要了解理论知识的应用价值和应用方法。
2、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从修订教学大纲入手,制定出既符合企业工作要求、又符合教学规律、满足学生继续发展需要的教学大纲。这就要求教师要既熟悉理论的发展还要知晓行业的动态。在此基础之上,教学大纲在、结构和功能上都应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要求,要突出学生通过学习学到什么。我校在近几年一直在坚持进行各门功课的实施性教学大纲的修订工作,笔者所教授的《市场营销学》、《企业管理》几乎每年都要有新的修订以保证内容的更新和教学的顺畅进行。
3、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堂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问。经常使用的学习活动有案例分析、分组讨论、问答、实践操作等,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不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其对于习惯了传统教育的学生而言,这样的教学方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二)学生方面:强调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
自我考核是BTEC课程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重要体现,可以指导学生结合大纲、教师要求、评价标准等等级标准进行自我学习评价,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学习监督与检查。目前我们的学生普遍存在惰性学习行为,并且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教师决定一切的情况,使得学生对于老师给的分数不予进一步质疑或者申诉,对此,教师今后还需要加强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自我评价,以此来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不断提高,以及自我学习能力的不断加强。
为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和获得更多的技能,学生应该学会自我管理。包括时间的管理、学习资料的管理、外围资源的利用等等。要通过在校学习,夯实基础,为今后的工作、生活奠定扎实、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BTEC项目课题组, 中国消化BTEC[ 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4 (36),35 -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