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2、我从这篇文章中知道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突然听见有人叫他,只见有个美女的脸露在墙头向他一笑,隐约走开去了,他自然很高兴。但竟然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说他脸上有妖气,一定是碰见了美女蛇了;这人首蛇身的妖物能唤人姓名,倘一答应,夜间便要来吃人肉的。
3、鲁迅先生说:这个故事使我觉得做人之险。我也是这么认为的。
4、鲁迅先生小时候常在百草园捕鸟、逗蟋蟀、寻蝉、喂蚂蚁——长大了还有很多美好的回忆。“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到书塾里去。”一句话就从百草园转到了三味书屋,我希望可以学习这种写作技巧。
《藤野先生》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鲁迅把他成长道路上的一幕幕写在了纸上,让人们更了解他。我喜欢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儿时的百草园是“我”的乐土,虽已隔7、8年但“我”还历历在目,多么富有童趣。
我也喜欢《藤野先生》,主要写出了鲁迅去东京弘文书院学习,遇到了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教他胃学、血管学、神经学、解剖实验和局部解剖学,藤野先生是一位穿着不拘小节的人,“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在学习中对鲁迅先生给予关心、呵护,他把鲁迅先生的讲义都用红笔添改过了;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也要指出。对鲁迅先生的帮助很大,在学习中产生了深厚的友谊,这与日本学生对中国学生的轻蔑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出藤野先生是个真正的君子。
当鲁迅先生要离开他时,他依依不舍,赠送给鲁迅先生相片并要求多联系,可惜鲁迅先生不敢给他写信,怕他失望,只能默默的收藏着他修改过的讲义作为纪念,可惜在一次迁居过程中遗失了,连最后的纪念也没了。
藤野先生是日本福井县人,1896年在变知县立医学专门学校毕业后留校任教,1901年转到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做讲师,后升任教授,1915年回乡自设诊所。藤野先生在鲁迅学习中时时提醒、关心着鲁迅先生,多次把他漏抄、错记的讲义给予补上、订正。并对语法上的错误予以纠正。多么让人敬佩、多么有责任心的老师啊!而那时的鲁迅先生正处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时代,所有日本人看不起中国,也只有藤野先生帮助他,使他考出好成绩,不给中国人丢脸。
关键词:初中语文;有效阅读;学生
阅读的有效性以学生是否能在阅读过程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为标志。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作品解读中来,学生的兴趣、阅读的体验和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源动力。传统阅读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需要,新课改下阅读教学则提倡从学生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阅读过程中。同时,结合初中学生的兴趣特点,借助一定的情境,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创建和谐氛围和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首先,营造和谐氛围。所谓“书香怡人”,在班级中,教师尊重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心理需要是创建阅读氛围的基础。同时,教师要鼓励并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大胆提问、大胆质疑,让阅读富有挑战性。班级中阅读氛围的营造也是不可或缺的,教师可通过阅读周、阅读辩论等活动来促进这一氛围的形成。
其次,要注重通过情境来激发学生兴趣。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中,教师可从学生的童年生活谈起,让学生将自己的童年和鲁迅的童年作对比,从而引出“百草园”中“春夏秋冬”的各种乐趣,百草园自然就成了“乐园”。再如:在《童年》的教学中,以歌曲《童年》来导入,借助学生童年的照片引入童年回忆,结合《童年的朋友》,让学生进入高尔基的世界,去感受名人的童年生活。
二、合作探究,深化体验
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阅读过程后,教师就要借助一定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中获得体验。在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前,教师需借助目标来指导学生自主阅读,让学生在合作中将自己的阅读感受和大家分享,将遇到的困难提出来讨论,从而增强学生的体验。
首先,目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即在阅读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作品,形成自我体验。如在《背影》的教学中,教师可提出这样的自学要求:第一,阅读课文,解决生字词;第二,了解朱自清的生平以及《背影》的写作背景;第三,阅读课文,找出令自己感动的课文内容,写批注;第四,找出文章的线索。通过这些目标引导,让学生在解决基本生字词的基础上了解写作背景,在阅读中给自己有体会的段落做批注,为合作探究奠定基础。
其次,问题引导,合作探究。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获得了一定的体验和感悟,此时教师借助问题来引导学生,形成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通过互动来增强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获得深刻体验。如在《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中,以问题“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这篇小说安排故事情节线索是什么?故事情节分为几部分?开端、发展、、结局各是哪些段落?为什么?于勒是怎样一个人?你喜欢菲利普吗?为什么?”为引导,让学生从小说的情节入手分析人物,在此基础上再引入对小说主题的探讨,使整个课堂生动有趣,学生的阅读体验会更加深刻。
三、应用拓展,内化体验
学生通过课堂合作阅读获得了一定的体验,教师还需引导学生将这种体验内化到生活中,从工具性过渡到人文性,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在这个过程中,以读促写是不错的办法。
首先,教师可引导学生采用仿写、缩写、续写、复述等方式引导学生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如在学完《故乡》《背影》《童年》后,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出发,写一下童年趣事、亲情感受。也可根据文章内容,让学生发挥想象,从不同角度来续写文章。如读过《范进中举》后,可续写一下如果范进没能中举或范进中举后疯了不能醒来是什么样。当然,无论采用哪种方式,在写的过程中,教师都要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内容将自己的感悟和体验写出来,不能太过空洞,而要结合文本内容表达内心的体会。
其次,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平台。阅读体验不是一朝一夕能获得的,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好教材的内容,还应引导学生走进图书馆去阅读。如:学完《童年》,可引入《我的大学》《在人间》的阅读;学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引入《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的阅读。同时,教师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在阅读中产生感悟和体会,如开展读书节活动、写读后感、围绕某一作品的某一人物写评论等。当然,教师让学生在阅读后从生活中去体会和感悟,生成自己的理解也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只有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通过目标引导,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合作探究获得独特的体验,引导学生在应用中内化体验,由读而写,由写而悟,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一、针对文章的中心内容,设计提问
读懂文章是阅读鉴赏的第一步。针对文章的中心内容,设计提问,可以有效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思维品质。如《皇帝的新装》一课,在学生预习了课文之后,我设计了这样三个问题:“文本写了什么?本文采用怎样的写法?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意义?”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思索,学生领会和掌握了课文内容,培养了自身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并从中受到了思想教育。再如《济南的冬天》一课,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要求学生重点思索以下三个问题:“济南的冬天总的特点是什么?文中具体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怎样展开对景物的描写?”这三个问题的设计,引起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把握课文的主题。
二、针对文章的标题,设计提问
标题通常被称为文章的“题眼”,体现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行文思路。针对文章的标题,设计提问,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如《一面》一课,在学生预习基础上,我针对文章的标题设计了三个问题 :“与谁想见一面?在哪儿想见一面?为什么要写这一面?”学生们顿时活跃起来,作出了比较切题的思考:“与鲁迅想见一面,在内山书店见一面,写‘一面’的目的是深刻表现鲁迅先生精神感人之深以及人们怀念鲁迅先生的感情真挚深切。”通过对这几个问题的思考,学生对文章内容已初步掌握,为进一步理解其深刻含义奠定了基础。再如《驿路之花》一课,我设计的问题是:“什么是驿路?这里的梨花仅指自然界中的梨花吗?驿路梨花指的是什么?”同学们积极回忆课文内容,理解了“梨花”一词是一语双关,既是自然界中的梨花,又是哈尼小姑娘梨花,更是雷锋精神的象征。
三、抓住文章的重点部分,设计提问
每篇文章都有一个核心内容,即文章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性的“点”。如果能找准这个“点”,抓住这个“点”,精心地设计、运用好它,就能使课堂省时高效。如《老山界》一课,叙述了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表现中国工农老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因此,我抓住文章中最能表现这一主题的“半夜里,忽然醒来……”一段,设计了这样的提问:“为什么说忽然醒来?醒来后,战士是怎样抵御寒冷的?这一段反映战士什么精神?”我先启发学生理解了“逼、刺、更、卷”几个词的深刻含义。经过思考、讨论,同学们理解了:半夜里在山腰露宿,由于“寒气逼人、刺人肌骨、浑身打着颤”,他们被冻醒了,可他们没有唉声叹气,而是观赏夜景,静听夜声。他们看到了闪烁的星星像黑色幕上的蓝宝石,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伫立在前面,四周的山围成的山谷像一口井,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音,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这样,不仅使学生理解了课文的重点内容,也使他们树立了勇于战胜困难的坚定信心,培养了高尚的道德情操。
四、围绕文字的难点,设计提问
课文有的段落或句子中语言比较抽象或含蓄,使学生读后感到其义难解,这是教学中的难点。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有这样一段话:“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这是童年鲁迅出于求知和好奇而问先生,但先生不作回答,且有“怒气”。在封建社会,先生只要求学生读自己的书。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和我们现在的学习生活有什么不同?”启发学生思考、讨论、积极发言,各抒己见。有的学生说:“三味书屋的老师固执,有问不答。所以,学生有了问题后不知道该问不该问;我们现在的老师有问就答,问老师的问题多。三味书屋的学生礼节多,太拘束。另外,现在学习内容形象化,便于理解。”这时我就引导学生及时进行总结,指出课文中这句话反映了当时私塾教育教学思想落后,挫伤了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种教育不能吸引学生,对学生的智力发展和身心健康成长产生消极影响。通过提问、启发和教师的重点指导,突破了文学的难点,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
1.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地引导学生读写结合
写感想,改编故事或发挥想像给课文续写等,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体验文章的内容及艺术的感染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并从中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和写作水平。比如,让学生认真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变色龙》、《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等,让学生写读后感、写对文中人物的看法、让同学们自编自演;或者把古诗文改写成现代诗文等等,以此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充分发挥个性,大胆创新,这样既可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开阔视野,为提高读写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并在尝试、娱乐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在获得喜悦的享受中不断进取、不断走向成功。
2.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课外书籍,从课外读物中吸收营养,增长知识,促进语文能力的形成与提高
课本的知识是有限的,大量的知识在课外书中才能获得。在我们的成长中,知识的积累很多是从课外书籍中获取的,对提高语文的能力水平和拓宽视野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而且对我们的人生定位和世界观的形成有着极深远的影响。所以课外阅读训练已经成为语文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死抱教科书的作法只有死路一条。
3.补充与课文有关的内容资料,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课文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