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定向就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定向就业是指国家教育部分规定的,部分普通高等院校每年会安排一部分招生计划面向艰苦地区、艰苦行业以及军工、国防等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特定方向就业;
或指教育培训机构、企业单位或者成人院校等招收学员,先预先签定就业单位然后再进行专业培训,将来学员结业后直接进入签约单位。
(来源:文章屋网 )
定向就业模式是指高等职业院校根据各类企业对高等职业技能型人才规格的要求,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需求方案,签订用人合同,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共同对专业学生进行培养、职业指导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的新型就业模式。
一、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定向就业模式的实践
亳州职业技术学院是亳州市一所市属高等职业院校,在2003年升格以后,依托亳州市经济发展对高等职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按照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办学要求,不断加强内涵建设,为了加强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建设,学院与多家企业合作开展定向就业模式,培养应用电子技术方向所需的人才,其中以与上海达丰电脑有限公司合作开设的“达丰电子班”最为典型。
(一)签订定向就业培养协议
经过长期合作,校企双方达成协议,在应用电子技术类专业中开设“达丰电子班”,按照企业的需求实施定向就业模式,并明确了校企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双方通过协商就“达丰电子班”的管理、教学与实习等签订了一系列相关协议,用以规范和保证“达丰电子班”专业学生培养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成立相应的组织结构
为了加强“达丰电子班”专业学生培养工作的组织与实施,双方成立联合教研室,具体落实和执行工作任务。上海达丰电脑有限公司委派专人专门负责“达丰电子班”事宜;学院具体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双方保持经常性的联系与沟通,及时解决“达丰电子班”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对“达丰电子班”进行培养与考核是定向就业模式培养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关系到整个就业情况的成败。在“达丰电子班”的培养过程中,首先,根据企业岗位需求和职业能力要求,双方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专业核心课程,编写工学结合的特色教材。联合教研室对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进行重新修订,在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大模块的基础上,加入企业特色课的模块,培养符合合作企业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企业特色课模块的教学主要由企业选派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应用电子技术人员担任。同时学院派教师下到企业基层进行锻炼,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并为企业提供服务。其次,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实现校企双方的互惠双赢。学院提供场地,企业按照自身的需求投资建设应用电子装配生产线实训基地,为学生实训提供条件;由企业按照要求对学院实训教师进行培训,或者由企业应用电子管理人员担任负责实训指导。再次,双方共同参与“达丰电子班”的管理。学院提供办公场所和设备,安排一名专职辅导员,企业选派专人担当职业规划设计辅导员,共同加强对“达丰电子班”的管理。在平时的管理过程中,引入企业的管理方法与手段,对“达丰电子班”学生实行双重管理。尤其是在学生的教学实训、顶岗实习和入企就业过程中,校企双方按照要求共同参与学生实习就业的指导、考核与管理。在平时的管理过程中,通过联合办学例会制度、联合办学院校动态月报与“工作协调单”等多种方式加强联系与沟通并解决实际问题,校企双方共同加强对“达丰电子班”学生的管理,将学生培养成为企业的准员工。最后,引入企业文化,对“达丰电子班”学生进行校企文化的双重熏陶。在“达丰电子班”的培养过程中,将企业文化引进学院、引进课堂。通过开设企业文化课,邀请企业成功人士(特别是校友)到学院举办专题讲座,组织学生参观企业,组织与企业有关的文体活动,通过多种途径宣传企业文化与企业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习惯和团队协作精神。在“达丰电子班”的培养过程中,加强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吃苦耐劳精神与创新精神,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达丰电子班”学生的顶岗实习与就业方向根据企业的需求,每年校企双方在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生大一第二学期经过双向选择组建“达丰电子班”,实行定向就业模式。在“达丰电子班”的培养过程中,引进竞争机制与淘汰机制,企业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及综合素质,结合学生所学专业与意愿安排就业岗位。
二、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定向就业模式的思考
“达丰电子班”的组建是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定向就业模式的基础,通过校企联合培养的具体实践可以看出,一方面要精心选择有用人需求且发展较好的企业,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加强内涵建设,创办特色专业,提高办学水平和服务行业经济建设的能力,这是定向就业模式的前提条件。学院与企业成立相应的领导结构,制定工作制度,加强联系与沟通,是定向就业模式培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在定向就业模式开展过程中,学院的“双师型”教师及实训基地建设是理论与实训教学的基础,学院和企业双方要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培训和考核,引进竞争机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体性;要加强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的培养,增强学生对企业的认同感;要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实行新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将定向就业模式与学科式两种培养模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院的专业理论教学与企业技术培训相融合,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就业能力。
企业定向就业班学生的就业与职业发展是定向就业模式开展的最终落脚点。一方面,企业要充分考虑用人需求,安排好订单,录用所有符合企业要求的企业定向就业班学生,要积极创造条件为企业定向就业班学生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另一方面,学院平时要加强对学生的培养与管理,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创新精神与吃苦耐劳精神,进入企业定向就业班学习后,要积极地为订单企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总之,高职生定向就业模式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求学校、学生、企业三方的共同努力,缺一不可。同时,高职生定向就业模式开展还需要社会的积极支持,应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随着社会发展对于人才质量的要求逐渐提高,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一些学校逐渐实行了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定向人才培养模式,不断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今后需要进一步完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定向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专业人才的素养。
一、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定向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的学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人才培养难以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导致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作为一个对实践要求比较高的专业而言,其专业课程设置并不合理。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虽然正在逐渐实现定向人才培养模式,但是这一模式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定向人才培养模式重视不足
定向人才培养模式是针对当前社会发展对于人才需要提出的,同时也是提升学校人才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由于定向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时间比较短,学校对于这一模式并不十分重视,一些实际的工作并没有得到有效地落实。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定向人才培养的效果。
(二)定向人才培养缺少市场调查
定向人才培养是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制定出来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是大多数高校的机械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缺少对市场本文由收集整理的调查,所开设的专业内容还是与当前的社会需要存在一定的差距。学校仅仅调查了当前一阶段机械电子工程行业对于人才的需要,忽视了将来一段时间内容人才的发展需要,这并不利于人才的发展和机械电子工程行业的发展。
(三)定向人才培养教师素质有待于提高
定向人才培养对于机械工程专业的教师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但是教师由于受到以往的教学模式的影响,在定向人才培养中还需要进行相对完善的教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过于重视理论讲解,对于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另外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的指导并不完善,很多教师都忽视了对学生的实践课程指导,导致学生的实践效果不理想,难以满足定向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定向人才培养建议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人才素质要求逐渐提高,虽然一些学校实现了定向人才培养模式,但是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定向人才培养模式并不十分完善,高校需要进一步完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定向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提高人才素质。
(一)加强市场调查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定向人才培养需要及时全面了解市场经济发展中对于这一人才的需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全面的人才,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机械电子工程定向人才培养是面向整个行业需要,不仅仅需要了解这一行业当前的发展状况,同时还需要了解企业将来的发展前景。只有做好这些市场调查,才能对人才培养提出合理的模式,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二)完善毕业生跟踪调查机制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比较高,但是当前人才培养中并没有充分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导致很多学生难以适应工作的需要。今后需要健全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机制,对已经就业的学生进行调查,将企业对于学生的评价和就业学生的信息反馈作为一个考察本专业人才培养效果的标准。根据这些调查信息不断完善和调整这些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及时发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作出合理的调整才能够更好地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这不仅仅是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选择,同时也是提高学校人才培养水平的选择。
(三)建立与企业长期合作的机制
学校人才的培养与企业的发展以及企业的需要息息相关,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人才定向培养模式需要进一步完善企业和学校的合作机制,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定向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学校可以定期组织一些活动,加强学生和企业之间的交流,比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企业中实习或者是参观学习,另外企业员工也可以到学校进修学习,这样可以更好地使学生了解到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不断完善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
(四)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作为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定向人才培养的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一方面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更好地进行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教学。另一方面教师也需要不断向企业学习,了解企业发展所需的人才,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完善教学和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素质。
关键词:邮政企业;订单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管理
中图分类号:F61 文献标识码:A
自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公司化运营以来,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不断推进的邮政储汇、速递物流专业化改革,对基层员工队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从邮政企业人员素质现状看,全国近80万从业人员中,高中及以下学历的员工占到50%,各省县级及以下邮政基层岗位,特别是边远地区,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短缺,企业接收的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存在着下不去、留不住、专业不对口或操作技能欠缺等问题。2004年,福建省邮政局根据当地急需高素质基层人才,特别是针对山区县本科生留不住的现状,提出与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合作进行定向培养的意向;同年教育部首次提出将“订单式培养”作为全国高职教育发展方向。学院在企业需求的推动和教育部精神的指导下,率先与福建省邮政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试点工作,探索“招生即招工,毕业即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2005年学院又将订单招生培养试点工作推进到吉林省。为将订单范围推向全国,学院本着边研究边实践、先试点再推广的原则,积极探索面向邮政企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1 明确订单人才培养的内涵,确定订单人才培养模式
“订单”的原意即订购货物的合同、单据。其中,订的内涵包括订产品数量、订产品规格、订产品质量、订交货日期等。订单是以契约的形式来确立经济活动中供需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并借以巩固和保持他们之间经济关系的连续性。订单人才培养是订单经济的一种借用,是企业与学校签订用人协议,学校根据用人单位提出的人才培养规格进行人才培养的方式,其实质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与企业用人需求之间有效对接的一种教育方式,是校企合作共同育人的一种具体模式。
据此,学院确定了邮政企业订单人才培养模式的含义,即订单式人才培养是学院根据目前邮政企业对基层高技能专门人才的需求“量身定做”的人才培养机制。其内涵是:学校、邮政企业、地方招生主管部门共同确定、落实订单招生计划;学院会同用人企业择优录取考生;企业、学院、考生三方签订培养就业协议;学院实施订单培养,用人企业参与培养全过程,企业为合格的订单毕业生安排就业。
在订单模式的选择上,学院课题组认真分析了理论界教育专家的观点,将其确定为“订单模式+校企全面合作模式”,即该模式是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和全方位合作教育模式的有机结合,既有订单模式中明确的订单概念,又有校企全方位合作提供教学资源、共建实训环境、共同育人的特点。同时,该模式与培训不同,它是将企业需求和高职教育有机结合,学生岗位技能训练和职业持续发展能力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该模式架构可表述为:一个平台,两个并重,三大支撑,全过程合作,持续性培养,动态质量优化。一个平台,即订单式人才培养建立在校企合作、资源共建共享的平台上;两个并重,即企业现实需求和高职教育规律并重,学生岗位技能训练和职业持续发展能力并重;三大支撑,即校企共建的师资队伍支撑、实训环境支撑、教学内容支撑;全过程合作,即校企全过程合作进行订单人才培养,包括从招生、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到质量监控和效果评价,持续性培养,即学生在校期间培养和毕业后的回炉培训;动态质量优化,即通过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及实施后的各种信息反馈,及时调整优化培养方案,保证人才培养质量。邮政企业订单人才培养模式架构见图1。
2 综合分析各院校订单类型,确立招生订单方式
原材料质量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产品质量,订单招生质量同样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由于各地生源质量不同、各地邮政企业人才需求数量的差异以及招生制度较强的政策性,把好入口关、提高生源质量则成为学校努力的重要环节。
目前订单类型根据企业下订单的时间主要分为招生订单、两年订单和一年订单。招生订单的核心是企业提前提出订单需求计划,学校通过招生主管部门同意落实后,在招生时向社会公布订单计划,学校按照教育部相关规定录取考生(订单生),并于学生入学后安排签订校企生三方协议;两年订单则是企业每年向学校提出订单生计划,学校向在校学生公布并组织安排企业到学校进行面试,根据企业与学生达成的意向签订三方协议,此类订单生为在校学习一年,即将升入二年级的学生;一年订单与两年订单的区别仅在于此类订单生为在校已学习两年,即将升入三年级的学生。
招生订单与两年订单、一年订单相比,虽然企业订单时间延长,但优势突出,主要表现在:对学生而言,招生前便知道自己的身份,学习目标更明确,没有就业压力,三年的学习也更安心,有利于提高学习质量;对企业而言,订单培养贯穿大学三年,有利于企业全方位参与,培养学生较强的行业归属感、企业所需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对学校而言,有利于三年中系统的教学安排,兼顾企业岗位技能需求和学生基础知识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职业持续发展能力的形成。
基于以上分析,学院自2004年与福建省邮政企业合作建立订单培养试点以来,就不断践行招生订单方式,目前学院已与19个省邮政企业开展了招生订单合作,从而形成“招生即招工,毕业即就业”的人才培养方式。学院还与各省招生部门及邮政企业合作,采取面试方式招收订单生,即学生通过邮政企业面试后才能填报志愿。目前已有9个省采取面试方式招生,该方式非常有利于学生和企业的双向选择。
3 基于企业需求和教育规律,确定订单人才培养规格
人才订单的根本是订特色、订质量,而这又取决于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标准的制定。企业对人才订单的规格和质量无法描述得非常清晰,只能提出大致标准,如学历要求、岗位操作技能要求、学生毕业成绩要求等。因此,如何把企业的需求标准转化为教育环节的标准(即人才培养方案),使之既具有较强的企业需求针对性,又具有保证学生持续发展的前瞻性,成为实施订单式培养的关键和难点。这就要求校企双方必须通力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鉴于此,学院实施了专业建设负责人制度,成立了由企业领导和技术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咨询委员会,共同研究制定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负责人主要从高职教育规律出发,根据企业的用人需求标准,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设计课程体系,并将具体措施分解到3个学年。企业领导包括企业业务部门的中高层领导和人力资源主管领导,他们非常熟悉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用人标准,主要从宏观层面指导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企业技术专家熟悉行业技术标准,能够准确把握本专业人才所需的核心技能、知识和素质,主要参与核心岗位描述、职业能力素质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分析等。总之,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学院
是主体,侧重如何将企业需求与教育规律有机结合的层面上,企业则侧重与企业岗位直接相关的技术标准、工作任务、工作流程方面。合作中,校企双方通过会议研讨、电话咨询、专家拜访等形式,不断反馈、修改完成。
4 建立校企长效合作机制,确保企业参与人才培养
根据“订单”约定,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是合作互利的关系。为使培养的人才真正符合订单企业要求,保证企业用人的质量规格,企业应全方位、深层次地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不仅要参与培养方案的制定,还要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全过程,同时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投人相应的人力、财力、物力,提供相应的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和资源。
但就目前社会上大多数校企合作的情况而言,从企业角度出发积极主动合作的热情不是很高。订单培养合作往往是在大量搜寻过程中的一种“偶遇”,而且连续性不高,难以形成一种长效机制。因此,为保证校企合作的连续性,必须从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人手。为此,学院经过多年的努力,按照“树立主动服务企业的理念一认真分析自身的资源优势一密切关注企业需求一积极寻找合作机会一全方位服务企业~赢得企业支持”的思路,与邮政形成了校企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企业把学院当作其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给予大力支持,并积极参与人才培养的主要环节。
4.1实习实训环境建设
邮政企业参与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参与,包括直接向学院提供实训设备,提供技术人员与学院一起对企业各种业务应用系统进行改造。并向日校移植,提供校外生产实习和毕业顶岗实习基地等;另一种是间接参与,包括企业新业务培训系统在学院搭建,实现校企共用等。
4.2课程和教材建设
企业参与建设的方式灵括多样,包括培训课程和职业技能鉴定课程以及科研项目向教学转化,学院直接使用企业编写的培训教材或职鉴教材,校企分工编写教材,学院教师参与职鉴教材的编写,企业提供业务信息和资料等方式。
4.3订单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方面
企业直接参与一些课程特别是实践课程的授课;配合学院订单生生产实习、毕业顶岗实习和暑期实习,提供实习场所和指导教师,并参与实纲的制定等;通过企业领导和优秀员工专题讲座、企业劳模班学员担任学生兼职辅导员等方式参与学生的企业文化和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建立企业奖学金制度、订单生假期见面座谈制度等鼓励学生积极进取。
5 建立人才培养管理机制,确保人才培养效果
人才培养与一般产品的生产加工存在较大差异。普通产品生产只需投入相同的原材料,以相同的工艺流程,按照事先规定的质量标准进行生产加工,即可生产出相同的产品,其过程控制相对容易。人才培养却存在一些特殊性,包括学生个体差异形成最终的质量差异性,以及教育周期滞后性与企业生产技术更新及用人标准变化形成的质量标准的非固定性。因此,保证订单实施过程中各环节的质量,是人才培养的又一个关键和难点。鉴于此,学院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人手创建管理机制。
5.1操作流程
建立完整的订单人才培养工作流程(见图2),从订单人才需求调研、计划落实、订单宣传、订单生面试、招生录取、协议签订,到人才培养过程的管理、学生就业、毕业生跟踪调查,每一环节都有时间要求、操作内容和操作方式。
5.2管理体系
学院成立了包括院级订单人才培养工作领导小组、订单人才培养工作办公室、各系部订单人才培养工作小组三级机构,各级机构进行职责分工,共同完成对订单生的管理。
5.3制度保障上
学院制订和出台了一系列管理文件,包括关于专业建设负责人任职条件、工作职责和考核的实施意见;关于各专业人才需求调研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订单生培养管理的实施意见;关于设置邮政企业订单生中层干部兼职辅导员的意见;关于订单生必须进行邮政营业员和邮政储汇员职业资格考试的规定;订单生每个暑假期间都要到邮政企业进行实习的规定等。
5.4质量监控
学院研究设计了订单生培养质量监控表,在招生、新生入学、每月、每学期、每个寒暑假、每学年、第五六学期、毕业后等重点环节设计了监控重点,以及学院监控和企业监控内容的分工。
5.5评价和反馈机制
一是设计订单生评价主体及评价内容体系表。评价主体包括学生、学院、企业;评价内容包括学生在校学习和综合素质表现情况、学生毕业后的自我满意度情况、企业对毕业生的称职情况评价等,每项内容设有评价方式、评价时间、组织及分工机构。二是建立了反馈机制,反馈途径包括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反馈和实施后反馈,并以此制定了反馈意见的落实方式和措施,包括订单生的后续培养方案。
6 订单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效果
学院订单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得到了邮政集团公司的高度重视,2008年学院的订单式人才培养被纳入中国邮政人力资源开发的“全员素质提升计划”,要求在2010年以前实现平均每年为每个县邮政企业输送至少1名订单式专门人才的目标。经过几年的不断探索与实践,学院订单生的规模逐渐扩大,从2004年面向福建省首次招收57名订单生,发展到2011年的630名;2004~2011年,累计招收订单生3 206名,已有五届1236名订单生走向邮政企业的各个基层岗位;订单省份扩展到19个省邮政公司、7个省邮政储蓄分行、4个省邮政速递物流公司。2011年又有几家省速递物流公司和学院磋商2012年订单招生相关事宜。
订单培养最终实现学生、企业、学院、社会多方受益。
6.1学生受益
“招生即就业”的订单模式减少了学生的就业压力,激发了社会考生的专业志愿热情,有利于职业生涯的发展。
6.2企业受益
订单培养针对性强,学生所学知识、技能与实际岗位要求完全对接,毕业实习期间就能独立顶岗工作,不仅减少了企业岗前培训成本,而且缩短了入职员工试用期限。同时,由于订单培养模式企业参与度深,培养了订单生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忠诚度,减少了基层企业人才流失现象。全部订单到基层的做法,更是解决邮政基层企业、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高技能人才短缺问题的有效途径。
6.3学院受益
订单培养密切了校企合作,增强了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深度,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通过订单的示范效应,带动了相关专业毕业生在邮政企业的就业,提高了学院的社会办学声誉。
【摘要】
研究了反相液相色谱中负峰现象及产生的原理,应用计量置换作用原理解释了样品在色谱柱中的计量置换保留行为;应用负峰法测试了甲基脂肪酮各组分的含量。本研究采用agilent c18色谱柱(150 mm×4.6 mm, 5 μm), 流动相为v(甲醇)∶v(水, 含0.01 mmol/l磺基水杨酸)=60∶40, 紫外检测器(λsig=310 nm, λref=275 nm)。 本方法简便,线性相关系数r均大于0.9993; 甲基酮的定量下限为0.041 μg; 相对标准偏差为0.52%~0.80%。
【关键词】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 负峰法; 计量置换; 甲基酮
abstract the phenomenon of negative peaks ultraviolet detection (uv) was reported and the principle was explained. in liquid chromatography, solute molecules in the mobile phase undergo many successive adsorptions and desorptions. it was proved that there was a relationship called stoichiometric displacement. the stoichiometric displacement retention behavior of samples in the column was explained using the theory. based on the theory, the content of each component in the mixed ketones was detected. from the study, uv detector can be used to detect the sample without uv absorbance. as the result of the study, liquid chromatography separation was performed on agilent c18 column with methanolwater (60∶40, v/v) and sulfosalicyclic acid concentration of 0.01 mmol/l as mobile phase and with uv detection (λsig=310 nm, λref=275 nm ). the method was simple and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were above 0.9993. the limit of quantitative detection was 0.041 μg for methyl ketones and their 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s were between 0.5% and 0.8%.
keywords reversed phase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negative peak; stoichiometric displacement; methyl ketones
1 引 言
反相液相色谱中负峰测定法是一种间接光度检测方法,广泛应用于离子色谱和毛细管电泳中,检测对象基本是离子型化合物[1~5],对于其作用机理也有相关解释[3~5]。而由于缺乏合理的理论解释,间接光度反相液相色谱未得到很好的应用。色谱计量置换机理[6]即一个溶质分子被吸附剂吸附的同时,必伴随着一定计量数目的溶剂分子离开溶质分子与吸附剂的界面而返回到溶液中。这个理论很好地解释了间接光度反相液相色谱测定中出现的负峰现象。若应用紫外检测器,样品分子是无紫外吸收或弱紫外吸收的分子,流动相含有紫外吸收分子,则在色谱分离过程中样品分子与固定相上吸附的紫外吸收分子发生置换使其返回到流动相中,相应谱带的紫外吸收分子浓度降低,检测器检测出负峰(即弱吸收峰)信号。因此,负峰法使紫外检测器可应用于无紫外吸收或弱紫外吸收的物质的分析测定。醛酮分子在紫外区有很微弱的吸收,用紫外检测器一般很难直接测定。通常,醛酮的测定需利用氨化还原反应在其还原端接上有紫外吸收的基团,例如2,4二硝基苯肼衍生测定法[7,8]。若能借鉴色谱中的计量置换机理,采用间接光度技术直接测定醛酮,则可消除衍生化操作带来的麻烦和误差。 文献 [9]应用负峰测定法测定乙酸酯,文献[5]报道了间接光度色谱法,但用计量置换机理解释反相液相色谱溶质溶剂作用关系,及负峰法测定酮类物质尚未见报道。
本实验在流动相中加入吸光物质作为本底试剂,用负峰法测定甲基脂肪酮类化合物,系统研究了色谱分析条件。本实验用计量置换作用机理解释了反相液相色谱测定中出现的负峰现象。研究表明,在液相色谱分析时紫外检测器也可用于无紫外吸收物质的测定。
2 实验部分
2.1 仪器与试剂
hp 1100液相色谱仪(美国惠普公司),配dad二极管阵列检测器、hp chemstation化学工作站、agilent c18色谱柱(150 mm×4.6 mm, 5 μm)。
甲醇(色谱纯,fisher scientific公司); 丙酮(天津市富于精细化工有限公司); 丁酮(天津化学试剂六厂); 甲基异丙基甲酮(上海试剂一厂); 甲基异丁基甲酮、 对苯二酚(西安化学试剂厂); 水杨酸(新中化学厂); 磺基水杨酸(广州化学试剂厂); n,n二甲基乙酰胺(成都市联合化工试剂研究所), 上述试剂均为分析纯, 实验用水为二次蒸馏水。
2.2 实验方法
用含确定量本底试剂的流动相平衡仪器至基线平直,在选定色谱条件下,对样品进行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流动相的选择
实验中采用二元流动相,向流动相中加入适量的本底试剂,在流动相中甲醇与本底试剂水溶液的体积比分别为70∶30, 60∶40, 50∶50, 40∶60和30∶70,对甲基酮系列样品混合溶液进行测定。实验表明,当v(甲醇)∶v(本底试剂水溶液)=60∶40时,各组分能达到很好地分离,而且分析时间短。因此本实验采用v(甲醇)∶v(本底试剂水溶液)=60∶40为流动相进行样品测定。
3.2 本底试剂的选择
基于本底试剂的化学性质和极性,本实验考察了对苯二酚、水杨酸、磺基水杨酸、n,n二甲基甲酰胺作为本底试剂时,甲基酮的检出限和仪器平衡时间。磺基水杨酸的极性较强,平衡时间短,而且检出限低,结果如表1所示。本实验最终以磺基水杨酸为本底试剂。表1 本底试剂与平衡时间和最低检测量的关系(略)
3.3 负峰产生机理及检测波长的选择
实验向流动相中加入磺基水杨酸作为强紫外吸收的本底试剂,用这种流动相平衡仪器至基线平直。因为待分析样品甲基脂肪酮是弱紫外吸收物质,所以当样品进样后,甲基酮分子把原来吸附在固定相上的部分流动相分子(包括甲醇、水和加入的本底试剂分子)置换出来,使得固定相上对应甲基酮分子谱带的磺基水杨酸浓度低于其它分子谱带。由于此方法检测的吸光度为磺基水杨酸浓度变化的净吸光度,因此流出色谱柱经过检测器时测得比基线小的吸光度,紫外检测器检测出负峰信号。
本实验以甲基酮的吸收波长275 nm作为参比波长,改变检测波长对样品进行测定。实验发现,基线噪音和信噪比随检测波长而变化,噪音小,信噪比大,检测灵敏度高。
如图1和图2所示,检测波长高于260 nm噪音较小且无明显变化;310 nm时信噪比最大。实验选择的本底试剂为磺基水杨酸,经测定其最大吸收波长为296 nm,而样品的最大吸收波长在275 nm附近。如果选择检测波长为296 nm,样品信号峰最大,但噪音略大,则信噪比较小。由于实验测定的是本底试剂吸光度的减少值,磺基水杨酸最大吸收波长296 nm靠近样品的最大吸收波长,而310 nm距其相对较远,所以检测波长为310 nm时,δa较296 nm时略大,信噪比也较大。因此实验选择310 nm为检测波长。此时噪音小,信噪比大,灵敏度高。
3.4 本底试剂浓度的选择
将本底物质加入流动相中,会使得基线噪音增大,所以选择本底试剂的浓度应尽可能低;但如果其浓度太低,将降低检测的灵敏度。本实验分别配制本底试剂浓度0.005,0.01,0.02和0.05 mmol/l的流动相,平衡仪器至基线平直,进行实验。由图3所示,基线噪音随本底物质浓度变化较大,且当本底物质浓度为0.01 mmol/l时,噪音最小,最小检测量最低。所以,确定流动相中所加的磺基水杨酸的浓度为0.01 mmol/l。
3.5 甲基酮系列分离
准确量取丙酮、丁酮、甲基异丙基甲酮和甲基异丁基甲酮各100 μl于10 ml容量瓶中,用本底试剂浓度为0.01 mmol/l的流动相作为溶剂加至刻度,摇匀。取10 μl此甲基酮混合溶液进样进行色谱分离(图4),分离结果良好,以上各物质的分离度均大于1.5,峰形良好。
3.6 线性关系、精密度和检出限
峰面积和进样量成正比,是色谱定量分析的依据。本方法是根据色谱过程样品组分对本底试剂的置换作用建立的,测定的是负峰,为考察负峰面积与进样量间的关系,在本文选定的色谱条件下,取上述甲基酮溶液分别进样2,4,6,8和10 μl。将所测得的峰面积与对应酮的绝对量进行线性回归,丙酮、丁酮、甲基异丙基甲酮、甲基异丁基甲酮的峰面积a与其绝对进样量x的工作曲线分别为: a=226.19x-123.62, a=230.24x-98.855, a=218.65x-110.01, a=179.63x -45.128,线性相关系数r分别为0.9993,0.9995,0.9997,0.9996。 因此,此方法可以准确进行定量分析。
准确吸取10 μl上述甲基酮溶液进行平行测定,结果见表2。采用逐步稀释测定信噪比为3∶1时,甲基酮的定量下限为0.041 μg。表2 混合样品测定结果(略)
4 结 论
色谱负峰测定法反映了物质在色谱分离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计量置换作用,从实验上支持了计量置换理论;从研究所采用的技术可见,用hplc紫外检测器可用于测定无紫外吸收的物质,扩大了紫外检测器的应用范围;分析中直接检测的是加入的本底试剂的吸光度减少值,因此,只要能确定待测物质与加入物质的计量关系,即可在没用标准样品的情况下定量分析样品。
【 参考 文献 】
1 yuan cheng(袁 成), wang jingxiang(王景祥), liang zhu(梁 竹), xin naijun(辛乃军). chinese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色谱), 1998, 16(5):445~447
2 hu yuling(胡玉玲), da shilu(达世禄), feng yuqi(冯钰锜), zhang qinghe(张庆合). chinese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色谱), 1999, 17(3): 271~274
3 collet j, gareil p. journal of chromatogr. a, 1995, 716(12): 115~122
4 steiner f, beck w, engelhardt h. j. chromatogr. a, 1996, 738(1): 11~23
5 xiong x, li s f y. j. chromatogr. a, 1998, 822(1): 125~136
6 geng x d, regnier, fred e.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 2003, 21(2): 181~188
7 wei xiaobing(魏晓兵), fan guoliang(范国樑), song wei(宋 威), song chonglin(宋崇林), zhou weiyi(周维义), zhang zhongrong(张仲荣). chinese j. anal. chem.(分析化学), 2005, 33(6): 781~7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