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蔺相如廉颇列传

蔺相如廉颇列传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蔺相如廉颇列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蔺相如廉颇列传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廉颇蔺相如列传》 人物 刻画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一部杰出的传记文学巨著,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如此之高的文学价值,与其精于人物的刻画是分不开的,这一点,从《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可以窥豹一斑。

一、欲扬先抑,利用多种反差突出主要人物的性格

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是作者所刻画的主要人物。在人物刻画上,作者有意“制造”了多种反差,在反差中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先抑后扬,使蔺相如的形象给读者以强烈震颤。

1.介绍人物上的反差。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开篇对所刻画的两个人物身份介绍的两段文字,虽然不足六十个字,却形成至少三种反差:其一,文字数量上的反差:介绍廉颇时,使用了三十九个字,介绍蔺相如时仅仅使用了十六个字。这种人物介绍的详略,似乎有喧宾夺主之嫌,实际是要达到欲扬先抑的目的。其二,身份地位的反差:在介绍廉颇时,说他是“赵之良将”,并且因“伐齐,大破之,取阳晋”这一显赫的战功而被“拜为上卿”,跻身最高的官阶;而蔺相如只是“赵宦者令缪贤舍人”,即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其三,人物在外界仅影响上的反差:廉颇“以勇气闻于诸侯”,可谓闻名遐迩,光彩照人;蔺相如的活动空间仅限于宦官的门下,与前者相比,可谓黯然失色。

2.赵王对待二人态度上的反差。

秦昭王知道赵“得楚和氏璧”消息之后,“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的第一办法是“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从赵王议事对象上看,把廉颇放在第一位,其地位、能力及在赵国的作用不言而喻;而蔺相如,却是经过缪贤的推荐才被赵王得知的,这也说明了蔺相如地位的低微。从赵王议事的态度上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中的一个“与”字,说明廉颇几乎与赵王平起平坐,赵王甚至需要主动与廉颇等群臣谋划,也说明了赵王对廉颇大将军丝毫不敢怠慢;缪贤推荐蔺相如之后,赵王虽然陷入无可奈何的窘境,却仍然放不下大王的架子,仍然表现出高高在上的姿态。

3.廉颇蔺相如品格上的反差。

廉颇身为“赵之良将”,“以勇气闻于诸侯”,其官位显赫——“拜为上卿”,其骁勇善战——有“攻城野战之大功”,理应具有大海一样宽广的胸襟,理应具有谦虚礼让的优秀品质。事实恰恰相反,他无视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中所立下的汗马功劳,更无法接受蔺相如被“拜为上卿”,位在自己之上的现实。他把蔺相如的不辱使命说成是“徒以口舌为劳”,并以“且相如素”之语进行污蔑打击,甚至口吐狂言:“我见相如,必辱之。”蔺相如面对廉颇对自己的侮辱,采取躲避的态度;面对舍人“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臣等不肖,请辞去”的谏言,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可见,蔺相如所做的一切均是从保护国家安全的大局出发,他审时度势,忍辱负重,表现了非凡气度和优秀品质。

二、抓住细节,通过重笔描写突出主要人物的性格

《廉颇蔺相如列传》在描写人物时,作者善于通过正面描写直接表述人物的性格,善于利用侧面描写烘托人物的性格。

1.正面描写,使人物的性格特点跃然纸上。

(1)通过人物的语言刻画人物的性格。①蔺相如分析形势的语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赵王问蔺相如:“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蔺相如的回答是:“秦强而赵若,不可不许。”一句话虽然仅用了九个字,却对当时赵国的形势做出了准确判断,用否定的句式给了赵王肯定答案。“秦强而赵若”表明蔺相如对国家的形势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不可不许”,双重否定加强了肯定的语气,这样的回答也表明蔺相如果断的性格。②蔺相如表明态度的语言表现出强烈的自信。赵王问相如:“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这句话的第一层含义是:蔺相如并不急于推荐自己前往,给自己留有足够的弹性空间,这是大局意识的表现;另一层意思是:如果没有更好的人选,则我责无旁贷,这是勇于担责的表现,也是充满自信的心理的写照。

(2)通过人物的动作刻画人物的性格。

蔺相如的动作是与秦王斗争的辅助手段,斗争效果很好。例如: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蔺相如面对秦王的贪婪和虚伪,不顾一切地走到秦王面前,佯装指出璧上的瑕疵,实际是为自己赢得回旋的机会,后面的三个动作突出了蔺相如智勇双全的性格:“却立”,是在有意拉开与秦王侍从之间的距离,避免近距离与敌人发生重创;“依”的动作,已经为自己找到了掩护的盾牌,避免腹背受敌,以便向对方发起攻击;“怒发上冲冠”,在气势上已经压倒了对方。“相如持其璧睨柱。”一个“睨”字,表现出蔺相如与璧共存亡的决心。

2.侧面描写,使人物的性格得到有效烘托。

蔺相如廉颇列传范文第2篇

大将军廉颇在攻齐、魏、燕等弱小国家时,可谓是战绩赫赫,但是面对主要敌人秦国,就不是这样了。《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载,“道远险狭”,在廉颇看来是不能出兵的理由,而在赵奢看来却是胜利的条件。结果是在秦军面前赵奢打了胜仗。

司马迁记廉颇的对秦作战仅仅一次,就是秦赵长平之战的第一阶段。赵孝成王七年(前259年),赵国赵奢已死,而蔺相如又久病,无人可以出征的情况下,不得已才让廉颇出战。结果如何?战斗开始后,廉颇因首战失利“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

长平之战,双方前后参战总人数当以百万计,旷日持久地磨蹭下去,谁都承受不了。如果廉颇能在远道而来的秦军立足未稳、部署不定时给以重创,长平之战应该不会是这个结局。可是,由于廉颇初战失利,继而是消极防御,使得秦军有了重新调整部署的时间:第一,调白起担任主帅;第二,秦王亲自到前线督战;第三,把全国15岁以上的男子都派到长平前线。至此,赵国败局已定,谁也无力回天。坚壁不出,并不是赵国的战略初衷,因此赵王很生气,既对廉颇大军伤亡惨重而恼怒,又很反感廉颇固守城池不敢迎战,后来又听信了秦国间谍的言论,撤了廉颇的主帅职务。

长平之战,伤了赵国的筋骨,后人皆大骂赵括,其实,败势已先由廉颇铸成了,纵是孙子、吴起来了,也无可奈何。

的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开篇就说,廉颇“以勇气闻于诸侯”,但那时是秦国着力南下,主力在巴蜀荆楚,赵国与周围国家相比尚属强大,廉颇假借着虎威,尚可打一些胜仗。但在秦人来攻时,他与赵奢、李牧、蔺相如等敢打敢碰的人相比,就不可同日而语了。然而,他们三人都没有廉颇名气大,这是因为廉颇还有一个“负荆请罪”的故事。

蔺相如廉颇列传范文第3篇

2、通“背”。背负。以背驮物。引申为负担。《列子·汤问》:“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3、背倚,背靠着。《孟子·尽心下》:“有众逐虎,虎负隅,莫之敢撄。”

4、抱,持。《狱中上梁书》:“徐衍负石入海。”

5、承担,担当。《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6、背弃,违背。《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7、欠缺,缺少。《报任安书》:“仆少负不羁之才。”

8、欠债。《汉书·邓通传》:“通家尚负责数钜万。”

蔺相如廉颇列传范文第4篇

蔺相如,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所载,他生平最重要的事迹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与负荆请罪这三个事件。

蔺相如原为宦者令舍人。赵惠文王时,秦昭王写信给赵王,愿以十五个城池换取“和氏璧”。蔺相如奉命带“和氏璧”来到秦国,据理力争,机智周旋,终于完璧归赵。

公元前279年,秦王与赵王相会于渑池及今河南渑池西,他随侍赵孝成王,当面斥责强大的秦国,不辱国体,使赵王没有受到屈辱,因其功,任为上卿,居官于廉颇之上。

廉颇居功自恃,不服相如,耻居其

(来源:文章屋网 )

蔺相如廉颇列传范文第5篇

1、负:背着。

2、负荆请罪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讲述了发生在赵国首都邯郸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故事又被称为将相和。 在邯郸市串城街(邯郸道)有一处巷子回车巷,这里就是蔺相如回避廉颇的窄巷。还在巷口立了一通石碑回车巷碑记,记述负荆请罪的故事。

意思:负:背着;荆:荆条。背着荆杖,表示服罪,向当事人请罪,形容主动向人认错、道歉,给予自己严厉责罚,也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来源:文章屋网 )

相关期刊更多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天津市教育委员会

甘蔗糖业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广东省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

电测与仪表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哈尔滨电工仪表研究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