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民主的细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结构体系的确定
结构专业对建筑方案的要求更多的是出于抗震的考虑,这一点在高层建筑里尤其突出。高层建筑以水平荷载为主要控制荷载,结构截面尺寸还要满足刚度、延性的要求,使得方案设计会受到一定的约束。结构工程师不应仅仅提出很多限制,而应为建筑排忧解难,结合方案的发展,创造性地协调和平衡建筑与结构的关系,既给建筑师以灵活性,结构自身也有创新,且经济、合理。确定结构体系时,总体上结构对建筑方案的要求有:抗侧力结构在平面上宜规则、对称,同时具有良好的整体性;建筑的立面和竖向剖面宜规则,结构的水平抗侧移刚度宜在竖向均匀变化;柱子、剪力墙等竖向构件的截面尺寸宜自下而上逐渐减少,水平抗侧刚度和承载力避免有突变。结构在配合建筑方案设计时需渗入以下结构概念:①抗震的概念设计。②平面、立面的规则性。③结构布置受力明确,传力途径直接简单。④合理的结构体系,合理的刚度要求。⑤温度缝、沉降缝、防震缝的合理设置。⑥技术创新及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结构工程师参与建筑方案的设计,为方案的可行性、合理性和具体实施提供了保证,避免因建筑师的结构概念欠缺导致方案的不合理。建设单位往往只关注效果图所表现的外观效果,就有可能选中一些结构上存在隐患的方案。方案确定以后,结构工程师只能被动地接受,这样带来设计和施工的难度可想而知,更谈不上经济性和合理性了。
构件的合理构成
结构工程师结合建筑平面的功能和需要进行合理的结构布置。构件的合理布置主要强调三点:首先,保证结构的对称性和均匀性;其次,保证荷载传递路线的简洁性;第三,保持结构的合理刚度。对称性和均匀性方面,一般通过筒体、剪力墙等构件的布置,可以设法调整结构的刚心和建筑物的质心、平面的形心尽量接近,从而实现结构的基本对称,如结构有较大的不对称,将引起结构在水平侧向力的作用下产生较大的转变形,不利于结构的安全。好的结构体系应该是①两个主轴方向的抗侧力刚度接近、变形特性相近;②竖向的抗侧力结构变化均匀,不要突变;③同一方向的各片抗侧力结构刚度尽量均匀,水平荷载作用力应力分布均匀,有利于结构抗震延性的实现;④中央核心与周边结构的刚度协调均匀,保证主体结构具有较好的抗扭刚度。构件的布置应该保证荷载的传力直接。竖向上,楼盖的布置应尽量使竖向荷载以最短的路径传递到墙柱等竖向构件;竖向构件的布置,应使在竖向荷载下构件的应力分布在水平方向上均匀;转换层的布置,应尽量做到使上部结构传来的竖向荷载通过一次或二次转换即能传递到下部结构的竖向构件上去。水平方向上,楼盖要具有一定的刚度和强度,有效地传递水平力,协同空间结构各部分抗侧力结构工作;整体抗侧力结构体系明确,传力直接;非承重的墙体用轻质材料,且与主体结构柔性连结。结构的合理刚度主要指楼面结构的刚度合理即梁板截面尺寸选择合理,布置适当和主体抗侧力结构的刚度合理。
技术设计阶段
技术设计阶段中,结构工程师主要工作是进行结构布置即确定结构构件的截面尺寸和混凝土强度等级,然后选取能反映结构受力状态的计算程序上机试算并确保试算输入的参数、数据要准确。计算结果的判别主要看结构自振周期及位移(高层建筑)、结构单位面积重度、整体结构的剪重比、扭转以及各构件的内力及配筋情况等是否属正常情况。如果计算结果超出正常范围,则首先要检查输入数据是否正确,其次考虑是否必须修改构件截面以至于结构布置再重新计算。除上部结构的试算外,还要根据上部结构型式及场地地质水文条件选择合适的基础型式。如建筑物涉及到深基坑施工,还必须根据场地周围环境、基坑深度、地下水水位高低及水量多寡等条件初步确定切实可行且经济合理的基坑开挖、边坡支护及隔降水方案。在这个过程中结构工程师要不断的与建筑师交互各种信息,合理的对建筑方案和结构方案进行调整优化,目的是使整体结构布置与建筑方案最大限度的浑然一体。在水到渠成的实现建筑方案的同时,使结构经济、合理,比如两主轴方向的刚度和产生的位移接近、同类构件的受力均衡、配筋在经济配筋率范围内等。
施工图设计阶段
关键字:民用建筑 结构设计 节能
中图分类号:TU318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伴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建筑节能问题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各行业 都建筑中加大了节能设计的比重。目前,我国的建筑量剧增,建筑能耗在整体能耗量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特别是民用建筑对能源的消耗速度最快。因此民用建筑设计中采取节能措施是当下目前开展节能工作的首要任务,也是充分利用自然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基础。
民用建筑结构节能的技术原理
建筑物的能源主要消耗在两个方面:建筑围护结构的热传导和冷风渗透,其中以前者的消耗最为明显。民用建筑物围护结构的主要作用是防寒保暖,保护室内不收室外环境的干扰,形成舒适的生活环境。墙体、窗户(玻璃幕墙)、地面等都属于围护结构。鉴于夏季和冬季对室内环境的不同要求,围护结构在设计时要考虑到室内外的热流方向,减少或增加热量向室内的流动。
鉴于围护结构对能量的巨大消耗,对实现民用建筑物的节能来说,可以从墙体、门窗、屋顶地面等围护结构入手,优化围护结构设计,在实现保温隔热、透气通风等的同时,减少能量传导和散失,以获得最佳的节能效果。民用建筑的节能实现,需要在冬天减少室外冷空气向建筑物内部的渗透,夏季增加室内热空气向外部的渗透。
民用建筑的结构节能技术
实现民用建筑的结构节能主要是实现围护结构的节能,在建筑设计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3.1 墙体节能设计
建筑围护结构的主体是墙体,一直以来我国都将实心黏土砖作为为墙体的主要材料,通过增加墙体的砌筑厚度来达到保温效果。然而这种建筑方法不仅对建筑能源和土地资源是严重的浪费,而且难以同时满足保温、隔热的要求。
因此在技能技术的基础上,应推广使用新型复合墙体技术。新型墙体的材料主要有混凝土、水泥等材料,有的可以根据具体需要掺加粉煤灰、炉渣等工业废料。新型墙体具有保温隔热、节能环保、提高建筑性能和扩大房屋使用面积等优点。其中以空心砖墙为主体的墙体,可有效降低容重,改善墙体的保温性能,而且空心砖比实心制品表现出了更优越的保温隔热功能。
3.2 门窗节能设计
门窗都是薄壁的轻质构体,由木板、玻璃等材料组成,保温隔热性能差,是耗能的薄弱环节。由于热量能够通过窗户实现双向流动,据统计,由普通单层玻璃窗消耗掉的能量约占建筑物降温及保温能耗的一半,所以改善门窗的绝热性能是民用建筑设计节能工作的重点之一。
首先,门窗缝隙空气流通的主要通道,也是能耗损失的通道之一。在节能设计中可选用气密窗、塑钢门窗以及新型外墙保温材料等。
其次,为了提高窗户的遮阳性能,应避免在东西方向设计大的窗户。并根据空调设备的价格和制冷性能,冬季取暧费用等选择玻璃品种,选择中空玻璃、热反射玻璃、低辐射玻璃和吸热玻璃等达到节能效果。
此外,可以在窗户上加贴透明聚酯膜,增加其保温性和气密性,这也是实现窗户节能的措施之一。
3.3 屋顶节能设计
近年来的民用建筑特别是居住小区的开发建设中,多采用坡面屋顶。色彩不同、坡度不同的屋顶促进了建筑风格的多样化,既满足了居民的审美情趣需求,有表现出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而且坡面屋顶的耐热性、抗压性良好,可承受较大的温度变化和形变,有效提高了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有力保证了墙身的整体性。
另外据调查统计发现,在室内热环境相同的情况下,修建坡面屋顶所使用的能耗少于平面屋顶。因而在民用建筑设计中,应提倡推广坡面屋顶。
在屋顶节能设计中,还要考虑实际施工问题。屋顶保温层的材料要选用密度较小、导热系数较低的材料,减轻屋顶的重量和厚度。在气候湿润的地区,屋顶材料要选用吸水率低的保温材料,避免屋顶保温层因大量吸水而影响保温效果。如若必须选用吸水率较高的保温材料,屋顶上就需要设置排气孔,促进保温层内水分的挥发。
3.4 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的节能设计
空调系统目前已广泛的应用到各种建筑中,这造成空调的能源消耗量剧增,对环境的污染加剧。因此在民用建筑的通风节能设计和空调系统设计中,应结合建筑的地理位置、朝向、建筑群空间布局等因素,确定全年各季节的自然通风措施,提高自然通风效率,减少机械通风和空调运行时间。
同时空调室外机要合理设计摆放位置,确保空气的畅通性,避免进出风之间的气流短路。另外及时清扫室外机的换热器,减少对周围环境的污染。
3.5 其他节能设计
1、环境辅助节能设计。
为实现居住环境的生态化、绿色化,可在建筑周围进行绿化作业。比如修建 花园、花坛或者开挖流水景观、人工湖等。利用植物和水体的天然调节作用,对周围的环境温度加以调节,减少空调的使用。既提高了居民的生活品质又能达到建筑节能。
2、加大对自然资源和清洁能源的利用。
充分利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地热、地道风、沼气等,做好废热余热的回收和再应用工作,可有效减少能源的消耗和生活废气的排放。特别是太阳能资源,可以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推广应用。高层的民用建筑屋顶可以安装太阳能电池板,将太阳能产生的电力作为建筑自身的供电来源之一。农村地区可以利用沼气能、地热等发电、供热。
3、 推广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技术。
国外在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方面取得了很多成果,并进入实际应用阶段。我国目前可以将雨水加以收集、沉淀等一系列处理,实现清洁地板、浇灌花园绿地等应用。
4 、设计中加大再生材料、环保材料的使用比例
大力推广节能型建材,加大建筑中再生环保材料的使用。首先要将高新技术融入建筑设计中,深入研究节能设备,不断开发应用新型的节能设备,通过智能化的控制和推广,将节能技术成果应用到实际的工程中。
5、提高工业固体废渣的利用率。
在民用建筑的施工中,综合利用以工业固体废渣为原材料的混凝土骨料、筑路材料、砖瓦砌块、陶瓷、耐火材料等材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粉煤灰混凝土,与传统的粘土砖块相比,利用粉煤灰生产的加气混凝土砌块具有砖块重量更轻,保温隔热效果更好的优点,目前已广泛的用于围护结构的墙体填充。
结语
民用建筑节能问题是一个综合性问题,涉及到建筑所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用地规划、建筑设计等多种因素。要完成民用建筑的节能减排工作,做好民用建筑的结构节能设计工作需要各专业的通力合作。民用建筑节能设计工作应从多方面着手,需要建筑规划设计、结构材料、水暖电气等各部门各专业的互相配合。在民用建筑中实现结构节能设计,可以有效缓解我国能源紧缺的矛盾,对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减少环境污染有非常重要意义。因此在民用建筑节能工作中,要统筹管理,综合建筑设计、材料选择、施工管理等各方面的力量,加强节能设计的实际应用,以降低我国民用建筑的能源消耗,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好的技术基础。
参考文献
朱福成.浅谈民用建筑中结构节能设计[J].才智.2011,10,(15).
杨宇.民用建筑中结构节能设计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4).
王利辉,翟荣兵,马文涛.民用建筑中结构节能设计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9,15.
马轶军.试论民用建筑中结构节能的设计[J].大观周刊.2012,(28).
关键词:民用建筑;过电压;感应雷;接地方式
中图分类号:TU8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14-0026-03
随着经济技术越来越快的发展,民用建筑的防雷和接地越来越得到了重视,因为其对于建筑物本身的安全和人民的人身安全是极其重要的。雷和闪电是常见的自然现象,雷击建筑物和电力设备往往造成极大的危害。防雷涉及到对建筑物内部的设备安全。而接地涉及到建筑物的供电系统、设备及人身的安全,电气设备接地或接零是保护电气设备的重要手段。
1 民用建筑的防雷保护
1.1 雷电的产生及影响
雷电是一种常见的大气放电现象。夏天的午后或傍晚,地面的热空气携带大量的水汽不断地上升到高空,形成大范围积雨云,积雨云的不同部位聚集着大量的正电荷或负电荷,形成雷雨云,地面因受到近地面雷雨云的电荷感应,会带上与云底相反符号的电荷。云层里的电荷越积越多,达到一定强度时,会把空气击穿,打开一条狭窄的通道强行放电。云层放电时,由于云中的电流很强,通道上的空气瞬间烧得灼热,温度可达6 000~20 000 ℃,以致发出耀眼的强光,形成闪电。闪道上的高温又使得空气急剧膨胀,同时使空气中的水滴也汽化膨胀,由此产生冲击波,这种强烈的冲击波活动就是雷声。雷电的形成过程如图1所示。
1.2 防雷保护技术
外部防护主要解决对建筑物外部空间如何截雷,把雷电流向大地中泄放的问题。由接闪器、引下线、接地体组成,可将绝大部分雷电能量直接导入地下泄放。
过渡防护由合理的屏蔽、接地、布线组成,可减少或阻塞通过各入侵通道引入的感应。采用有效屏蔽,重复接地等办法,可避免架空导线直接进入建筑物楼内和机房设备,埋地缆进入时用金属导管屏蔽,屏蔽管在进入建筑物或机房前应重复接地,最大限度衰减从各种导线上引入的雷电高电压。
内部防护主要是对建筑物内易受过电压破坏的电子设备或室外独立电子设备加装过压保护装置。当设备受过电压侵袭时,防雷保护装置能快速动作泄放能量,从而保护设备免受损坏。由均压等电位连接、过电压保护组成,可均衡系统电位,限制过电压幅值。
连接接闪器与接地装置的金属导体称引下线,雷击时引下线上有很大的雷电流流过,会对附近接地的设备、金属管道、电源线等产生反击或旁侧闪击。为了减少和避免这种反击,现代建筑利用建筑物的柱筋作避雷引下线。因为柱钢筋与木梁、楼板的钢筋,都是连接在一起的和接地网络形成一个整体的“法拉第”笼,均处于等电位状态。雷电流会很快被分散掉,由此避免反击和旁侧闪击现象的发生。
1.3 民用建筑防雷措施
1.3.1 接闪器
防雷装置的接闪器,其由针尖体、基球体、邻球体和底杆体等部分组成,具有提前放电的性能,防直击雷的性能较传统避雷针优,而且具有中国传统建筑装饰文化的特色;适合于一般建筑物顶上使用,尤其适合于小面积的高建筑物和构筑物上使用。接闪器位于防雷装置的顶部,其作用是利用其高出被保护物的突出地位把雷电引向自身,承接直击雷放电。除避雷针、避雷线、避雷网、避雷带可作为接闪器外,建筑物的金属屋面可用作第一类防雷建筑物以外建筑物的接闪器。接闪器所用材料应能满足机械强度、耐腐蚀和热稳定性。
1.3.2 避雷针
某些高层建筑虽然安装了避雷针,但因接地线断裂等原因而“有形无用”了;30 kA高强度雷电流放电时可对距离雷击点1km范围内网络系统产生电磁感应作用,据统计,这种感应雷击占计算机雷击事故的70%以上。可见,要确保避雷装置发挥效能,不但要经常保养,使避雷针处于良好状态。还要正确设计、正确安装,同时兼顾建筑物内部的过压防护。
1.3.3 引下线
连接接闪器与接地装置的金属导体称引下线,雷击时引下线上有很大的雷电流流过,会对附近接地的设备、金属管道、电源线等产生反击或旁侧闪击。为了减少和避免这种反击,现代建筑利用建筑物的柱筋作避雷引下线。因为柱钢筋与木梁、楼板的钢筋,都是连接在一起的和接地网络形成一个整体的“法拉第”笼,均处于等电位状态。雷电流会很快被分散掉,由此避免反击和旁侧闪击现象的发生。
引下线通常采用圆钢或扁钢,尺寸不小于:圆钢直径为8 mm;扁钢截面为48 mm2、厚度为4 mm。所有引下线要镀锌或涂漆,在腐蚀性较强场所,还应加大截面积或采取其他防腐措施。引下线的固定支撑点间隔不得大于1.5~2 m,引下线的敷设应保持一定的松紧度,不能拉的太紧,以免热胀冷缩而拉断。
1.3.4 电涌和漏电保护
含有微处理器的电气设备极易受到电涌的损坏,包括计算机和计算机的辅助设备、程序控制器、PLC、传真机、电话、留言机等;程控交换机、广播电视发送机、微波中继设备;家电行业的产品包括电视、音响、微波炉、录像机、洗衣机、烘干机和电冰箱等。美国有一项调查数据表明,在保修期内出现问题的电气产品中,其中63%是由于电涌造成的。
在建筑物的不同防雷区界面和所需的特定位置上设置电涌保护器SPD,是建筑物防电涌综合保护措施中至为关键的一项措施。SPD的主要作用是当电涌来临动作后,钳压和泄流以及暂态均压。电涌保护器的工作决定于施加其两端的电压U和触发电压Ud值的大小,对不同产品,Ud值为标准给定值,如图2所示。电涌保护器防护的关键概念是给雷电感应电流提供一个通向大地的短捷有效的通路。这样雷电涌流将从设备外分流。
当设备发生碰壳故障、电线绝缘破损、人体直接触接相线电压时;在游泳池、淋浴房、厨房、卫生间等特别潮湿的地方,因人体表皮电阻降低,触电死亡的危险大大增加时;当一些电子设备绝缘损坏,其外露金属附件可能带危险电压时,只要安装了漏电保护器,就能保证在人身触电的瞬间迅速切断电路,保证人身安全。因此,漏电保护器在低压供电系统的应用,可以大幅度地提高供电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对进一步保证人身和用电设备的安全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2 民用建筑的接地保护
工作接地、屏蔽接地、信号接地等属于电气功能性接地。防雷接地、防静电接地等属于电气保护性接地。以下对接地保护方式和措施进行分析。
2.1 保护接地方式
①TN制式系统。如图3所示,这种系统的N线和PE线是分开的,零线N断开时不会影响PE线的保护作用,常用于安全可靠性要求较高的场所。对新建的高层建筑、住宅小区,推荐使用TN-S系统。
②TN-C系统。如图4所示,C表示工作零线与保护零线合二为一。即系统中的中性线N与PE保护线合二为一。为了减少因PEN断线后带上近乎相电压的对地电压,常在PEN线上采取重复接地的措施,这种接地系统不能使用漏电保护器RCBO,否则合不上开关。
③TN-C-S系统。这种系统兼有TN-C和TN-S两种制式的特点,常用于配电系统末端环境较差或对电磁干扰要求较严的场所。C表示工作零线与保护零线合二为一,S表示工作零线与保护零线严格分开,此系统中,中性线N与PE保护线有一部分合二为一,另一部分分开,以G处为分界点,前部分适用于三相平衡负载,后部适用于三相不平衡负载。整个系统可以使用漏电保护器RCBO,但是PEN线与G点后的PE线不能穿过漏电保护器。
④TT制式系统。如图5所示,TT制式系统适用于以低压供电、远离变电所的建筑物,对环境要求防火防爆的场所,以及对接地要求高的精密电子设备和数据处理设备等。如我国低压公用电,推荐采用TT接地制式。但是,TT接地系统为达到接地要求,耗费的钢材多、难以回收,费工费时费料,难以推广。
⑤IT制式系统。如图6所示,IT制式系统由于中性点不接地,设备漏电时单相对地漏电流小,不会破坏电源电压的平衡,因此适用于供电距离较短,对供电可靠性要求较高的大医院手术室、地下矿井等不停电场所。当供电距离较长时,供电系统对地分布电容则不可忽视,输电线路越长,分布电容越大,若对地电容电流一旦和电源发生联系时,保护设备不一定动作,是很危险的。因此,这种系统只用在供电距离较短时才比较安全。
2.2 民用建筑接地要求
系统接地后提供了采用自动切断供电电源这一间接接触防护措施的必要条件。系统中应实施总电位联结。在局部区域当自动切断供电电源的条件得不到满足时,应实施辅助等电位连接。不得在保护回路中装设保护电器或开关,但允许装设只有用工具才能断开的连接点。严禁将可燃液体、可燃气体管道用作保护导体。电气装置的外露可导电部分不得用作保护导体的串联过渡接点。保护导体必须有足够的截面。
3 结 语
在民用建筑的设计和建设过程中,要将其防雷和接地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考虑。不管是防雷还是接地,任何一环的缺失都会对民用建筑产生潜在的安全隐患。如果只采用防雷措施而不进行接地,雷电电流无法快速释放;如果只采取接地设施而不进行防雷,强大的雷击电流会冲击民用建筑中的电气设备。无论哪种情况都会使民用建筑遭到破坏甚至是瘫痪。只有科学地设计和配置防雷和接地,合理配置,使之成为一体,才能确保民用建筑的安全。
参考文献:
[1] 许维宗,马远沿,刘成则.导电混凝土降阻剂技术特性研究[J].高压技术,2009,29(4):40-42.
关键词:住房消费;社会分层
一、问题的源起
随着近年来消费活动形态的转变,居民的日常消费进入消费转型时代,越来越多消费者不仅仅是因为事物值得消费而消费,同时也从事符号消费,越来越多地生产出来的不再是物质对象,
而是符号。人们越来越追求产品中的符号和象征价值。高级住宅,私家车为越来越多的人群所拥有,并作为一种象征身份与地位的生活方式。基于社会经济地位等因素的差异,处于不同社会阶层地位的人们也逐渐形成层级化的消费模式,不同的社会阶层群体的消费方式和消费偏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差异强化了阶层身份认同和阶层意识。由此,消费成为研究中国社会分层的一个新视角。
二、城市居民住房分化形成的社会分层
目前我国城市居民的住房呈现出很明显的分化趋势,具体地说,城市居民住房差异形成的社会分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空间位置的差异,房屋价格的差异以及房屋特色的差异。城市居民住房的空间位置的差异在现代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中,逐渐形成符号化分类标志不需要知道你的收入,只需要知道你住在哪里,这种相似的居住空间分类的情形在我国的大中城市却是常见的。在城市居民的住房消费中,不同的房价绝对是一个社会阶层的分水岭。能够买每平方米单价超过万元甚至两万元的住房的居民毫无疑问,人们会把他放在上层,能够购买经济适用房,很明显是中下层,而廉租房明显适用于中下层的城市居民,如下岗工人、农民工等。现在商品房市场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市场细分,不仅是从价格和位置来区分不同的社会阶层的客户群,而且从房地产产品本身的特色加以区分社会阶层。如SOLO品牌和SOHO品牌就是很典型的代表。以上三大差异,前两者属于房屋的硬件指标,属房屋的物理属性,对社会分层有着直接的、可见的影响,而第三大差异则属于消费文化的范畴,但由此导致的社会分层差异更是不容忽视。
住房消费水平与居民的阶层之间确实存在某种客观的内在联系。社会成员的货币支付能力差异以及客观存在的购房准人机制,使得不同阶层的城市居民在获取住房资源的机会与能力上相差甚远。房价收入比也是阶层住房消费差异化的综合表现,社会阶层越高,房价收入比就越低,而社会阶层越低,房价收入比越高。这说明高收入阶层的住房消费负担相对较轻,而低收入阶层的住房消费负担较重。可见收入是住房消费阶层化的决定性因素。
三、居民住房消费文化的社会分层特征及其表现
国内学者戴烽,王学发对居民消费文化的研究表明,人们为了彰显自己的身份地位,建立一种富裕的消费符号。房贵人贵,是富裕阶层消费的目的,不但是为了享受财富带来的舒适,更加追求一种高层次的消费理念从而达到富裕阶层的消费标准。这正是一种炫耀性消费的表现。一方面,昂贵的房价成为富裕阶层身份地位的象征性符号,也给非富裕阶层有了向上层流动的特定标示。除了社会分层中的起决定作业的经济资本,文化资本愈来愈成为一种品位性的象征,金钱消费与品味消费的差别,就相当于一位暴发户与一位有着良好教养的贵族的区别。人们在选择住房的同时不仅是对房间面积的大小,区位等因素的关注,还重视小区布局,建筑特殊及小区居民的层次。更有房地产商打出:“百万买房,千万买邻”这样的广告语彰显该小区品味。处在上层阶层的人们过着奢侈精致的生活,会防止下层人在短期内进行模仿,从而使自身社会身份的优越性长期保持在一种稳定的状态。这种消费文化的区隔性在社会阶层中维系着一种排斥性的力量。消费能力较低的人群通过消费超过其所在阶层平均承受能力的房产,从而改变其社会阶层的外在特征,使其外在表象上的社会分层向上流动。
关键词:民用建筑 消防 给排水设计
中图分类号: S27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消防给水系统的选择
1按消防给水压力的不同划分
按照消防给水压力的不同,室外消防给水系统包括高压消防给水系统、临时高压消防给水系统和低压消防给水系统3种。室内消防给水系统可以分为临时高压和高压消防给水系统2类。所谓高压消防给水系统是指在管网内始终保持灭火所需要的水压和水量,不需要启动升压设备,而是直接开启灭火设备进行灭火,这个系统较为简单,如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优先考虑使用。临时高压给水系统一般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多层建筑消防管网内最不利点周围平时的水量和水压不能够满足灭火的要求,当火灾产生的时候需要启动消防水泵,从而使得流量和压力达到灭火的要求。另外一种情况是管网内保存了足够的压力,而压力由稳压泵或气压给水设备等增压设备来给予有效的保证,在泵房内设置消防水泵,当发生火灾的时候可以立即启动消防泵来使管网压力满足消防水压的要求。
2按消防给水系统供水范围大小划分
按照消防给水系统供水的范围大小可以分为区域集中高压给水系统和独立的高压给水系统。区域集中高压消防给水系统有利于管理,且节约成本,可以使用集中建设的高层建筑。独立高压给水系统在管理上比较分散,并且投资较高,但是应用到区域内分散建设区的高层建筑或者地震区的建筑,较为适用。
3按消防给水系统灭火方式的不同划分
按照消防给水系统灭火方式的不同建筑消防系统可以分为消火栓灭火系统、消防炮灭火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水喷雾灭火系统、细水喷雾灭火系统等,目前常用的为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和消火栓灭火系统。由于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能够自动报警 、控火 、灭火和喷水,并且灭火的成功率高,是现今人们采用最多的固定灭火系统,但是这种灭火方式的造价太高。虽然消火栓给水系统的灭火和控火能力没有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效果好,但是其造价较低,较适用于目前我国的经济状况水平。一般情况下都是按照相应的规范来选择合适的灭火方式。
二、民用建筑消防给排水设计
1. 工程概况
某小区建筑工程有 14 栋建筑,高度均为 10 层以上,最高的33层,建筑高达99m。地下二层设置有停车场,因此建筑设备层设置于地下二层车库。小区的所在地具有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采用城市自来水管网作为水源,供水有保证。同时此地区的地下排水设施也较为的完善,具有很好的消防保障基础。进行消防设计时参照《高层民用建筑防火规范》以及按照住宅小区统一的区域进行消防给排水设计,达到了经济适用的目的。
2. 消防水池的设计
消防采用集中供水,民用建筑内所有的消防给水系统可以公用一个消防水池(大于500立方分为两格),高层民用建筑消防给水系统采用直接供水方式。民用建筑的消防水池一般情况设计在建筑物的最底层,其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当室外给水管网能保证室外消防用水量时,消防水池的有效容量应满足火灾延续时间内室内消防用水总量的要求;当室外给水管网不能保证室外消防用水量时,消防水池的有效容量应满足火灾延续时间内室内消防用水量和室外消防用水量不足部分之和的要求;当室外消防管网供水充足,且能保证在火灾情况下连续补水时,消防水池的容量可减去火灾延续时间内补充的水量,补水量应经计算确定;消防水池的保护半径不应大于 150m,消防用水与生活、生产合并的水池,应严格控制其它用途用水的最低吸水水位,严寒和寒冷地区的消防水池应采取防冻保护设施。
3. 消防水泵的设计
消防水泵的设置只有科学合理,才能确保消防水的正常供应。消防水泵房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当水泵房放置在建筑物内的第一层时,泵房的逃离门应与室外直接连通;当放置在地下或建筑物上层时,逃离门应紧挨着建筑物内的安全出口;泵房的门应选国家规定的甲级防火门,而且泵房必须至少有两条出水管道与消防管道相连,当其中一条出水管道出现问题不能使用时,另一条要能保证能通过灭火所需的全部水量,当消防水泵房独立建造时,其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消防的水泵应该设置一个备用泵,以防止常用水泵出现一些不可预见的问题,避免影响灭火工作;消防水泵应采用自灌式吸水。这种吸水方式,因消防泵经常充满水,可迅速启动消防水泵,保证火场消防用水,如有困难,应有可靠的充水设备。该小区的地形以及建筑分布由于呈长方形,为了保证室外消防管网压力的平衡,将消防泵房设置于小区的中心地段,泵房的消防总水管分别从四个方向接出,然后与室外的环形管网连接。
4. 消火栓的设计
室内消防栓的设置,直接关系到室内消火栓供水的可靠性。室内消火栓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消火栓必须设置于明显易操作的地方,消火栓箱外不允许再加门或有其他装饰隐;多层民用建筑和高层公共建筑内同一个防火分区内不可以以双消火栓布置的形式来满足两股水柱到达的要求,非同一防火分区的消火栓不可以互相借用;当房间面积较大或有需要在房间内设置消火栓时候,房间内的消火栓不能再作为此房间外的地方使用的消火栓;同一个防火分区内的消火栓保护半径不能计算到水龙带可以穿越两道门进行扑救的范围;低层、多层民用建筑的室内消火栓可布置在疏散用的楼梯口处(非封闭楼梯间)。消火栓之间的距离:两个消火栓之间的最大距离应符合规范的规定,除了应满足两股水柱能到达同层同一防火分区内的任意一点外,多层民用建筑范围内两个消火栓距应≤50 m,高层民用建筑(含公共建筑)裙房部分内的消火栓距应≤50 m,高层部分内的消火栓距应≤30m。
5.消防水泵出口处的放水阀(泄水阀)和稳压回流措施
作为消防水泵的供水管,应该设置相应的放水阀(泄水阀),这样才可以便于水泵的检查和试验,进行有效的排水。当发现排水量小的时候,应该直接排至泵房集水池,而当排水的量较大的时候,应该排回到消防的水池内。
6.正确设置自喷末端试水装置
解决末端试水装置排水问题,通常将末端试水装置就近引至卫生间,或在末端试水装置处设置地漏等排水设施。在民用建筑消防给排水设计中,通常不会忘记末端试水装置中试水阀、压力表的设置,但是往往会忽视试水接头的设置,特别是试水接头出水口的口径没有交代。其实目前市场许多消防设备生产厂家,已生产成套的末端试水装置,只需要根据设计要求,按照试水接头出水口的流量系数选择定型产品即可。
7.地下室消防水的排除
为防止消防时地下室被淹没,通常在地下室设置排水沟及集水坑收集消防时的排水后,经排水泵提升排放。集水坑的有效水容积不宜小于最大一台排水泵5min的出水量,且排水泵每小时的启动次数不宜超过6次。排水泵流量应保证在消防时能及时排走所有消防排水,即按消防时所有排水泵流量总和大于等于所有消防用水量总和来确定。对于消防电梯井排水,集水坑有效水容积不应小于2.0 m3,排水泵的排水量不应小于10 L/s。
三、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建筑模式也不断的发生变化。因此,在民用建筑消防给排水的设计中,也应该不断的完善设计的方案,跟上社会进步的步伐,从而有效的保证建筑的安全。
参考文献
[1] 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8 50016-2006.
[2]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45—95(2005年版).
[3]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一给水排水.(20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