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活即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元宵节前夕,我们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体验传统节日的喜庆和特点,决定带领大家到幼儿园的生活馆里去学做元宵。活动前一天,我问幼儿:“你们在家搓过汤团吗?”幼儿的回答令我惊诧,学做过汤团的只有五六个人,而其他幼儿都声称吃过,却从来没做过。当问及为何没去学做时,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因为我们的爸爸妈妈不让做!我想:家长朋友可能低估孩子的能力了。
当我向大家宣布准备去生活馆制作元宵时,全班幼儿兴奋不已。在满心期待下,大家洗净双手,排着整齐的队伍来到温馨、舒适的生活馆。
首先,我们向幼儿展示的是白白的米粉,大家一看见米粉就纷纷猜测起来:这是面粉,这是……我告诉幼儿,这不是面粉,而是制作元宵需要用的米粉。孩子们惊奇地睁大眼睛,屏住呼吸,观看生活老师慢慢将白米粉搅和成黏黏的米粉团。
接着我向幼儿介绍了搓团的基本技巧。当请大家制作时,幼儿急不可耐地卷起了袖子,就连平日里胆小、动手能力较弱的小旭、小佳也跃跃欲试。他们小心翼翼地捧着米团,放在鼻子下闻着,说着:“好香哦!这是米的香味!”然后按照老师介绍的方法,很仔细地将米团搓成长条形,再小心地将之折断,用小手搓着,捏着,不时地喊着:“老师看!我搓的团!”我立刻夸赞:“你们的小手真灵巧!好棒!”孩子的脸上像盛开的花儿,生活馆里到处弥漫着快乐的味道。
团搓好了,一个个圆溜溜的汤团像小珍珠一样,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他们看着盘里自己的劳动成果爱不释手。我请大家先猜测一下:汤团煮熟后会是什么滋味?幼儿马上展开想像:是甜甜的,是香香的,是好吃的味道……
在幼儿的议论声中,伴随着开水的咕噜声,汤团在锅里沸腾了。我们用小碗盛上,端到大家的面前。看着热气腾腾的汤团,孩子们乐开了,有的说:碗里的汤很烫,大家要小心!有的说:吹一吹,冷一冷再吃!有的说:好香啊!我真想吃!有的孩子忍耐不住,还用小鼻子凑过去闻了又闻。看着大家能悄悄地互相提醒和耐心等待的模样,我想:我班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内在的秩序感都己得到相应发展了。
终于可以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了,孩子们俯下身子,拿起勺子,一口一口慢慢咀嚼起来,有的眯着眼,有的哈着气……小嘴眨巴得好甜!
“老师,元宵软软的,真好吃啊!”
“老师,元宵是甜甜的,香香的,比奶奶搓的元宵还好吃呢!”
“老师,我下次还要来搓元宵……”
带着意犹未尽的愉悦,孩子们恋恋不舍地离开生活馆。
一、玩中乐:生活环境多元化
《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以游戏活动为主要活动。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是幼儿园体育的重要目标,要根据幼儿的特点组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吸引幼儿主动参与。幼儿园开展以多种有趣的体育活动,特别是户外的、大自然的活动,培养幼儿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并增强幼儿的体质。
例如:玩沙活动在孩子们心目中的“玩而不腻”的游戏,所以我们围绕“沙池”进行了环境的创设。利用窗户平台、门口的台阶、墙角、沙池等平面、立体的环境将整个沙池划分为若干个区域。
如:“玩沙城堡乐园”入口环境,可爱的海底世界、海边优美风景勾起孩子们游戏的兴趣;“沙沙乐”板块中展示了孩子们在沙池中快乐游戏的场景;“造型乐”中,不仅让观看者感叹沙雕的奇特,也勾起人们尝试玩沙的欲望。“工具的家”存放各种各样玩沙的工具,用小夹子夹好,方便孩子们取用;“休闲驿站”供孩子们休息,娱乐,存放游戏材料;还有“玩沙步骤图”提醒幼儿按照步骤图进行玩沙游戏!“规则游戏图”则时刻提醒幼儿遵守玩沙的游戏规则,玩沙快乐,玩沙的安全。
在实践玩沙操作游戏活动中,教师引导孩子们与自然媒介物沙、水、泥、石等亲密接触,利用自然环境的特点进行体育游戏活动,扩大幼儿体育游戏的内容,既贴近有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二、乐中玩:场所灵活多样化
“儿童以游戏为生活,儿童好模仿好游戏是幼儿天然的倾向。”幼儿在游戏的时候会不知不觉地将全部精神拿出来,因此,“游戏可以锻炼幼儿的身体,是发展幼儿道德的利器。”我们带领幼儿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充分利用各种幼儿园自然条件进行体育锻练。
例如:路沿、花坛、台阶、梅花桩是孩子练习平衡的好地方,我们开展了《平衡小能手DIY小游戏》;小花园、树丛、大型器械后面是小孩子们玩《捉迷藏》的好去处。在小池塘架起竹梯组成的“小桥”上练习平衡;在小树林里玩“竹竿换位” 的游戏,我们让幼儿贴近自然,并且利用秋天的树叶,开展体育游戏活动。我们尝试让幼儿借助材料树叶,让树叶按指定方向跑起来,以此来发展幼儿的手部力量。活动中幼儿与秋天的各种落叶亲密接触,整个活动幼儿的积极性非常高。KT板、扇子、图书等等这些材料随手可得,使活动显得自然而不随意。大自然给孩子们创设了开展各种游戏的情景,孩子们在那儿无拘无束、自由玩耍、乐在其中。
平时教师就动手动脑,充分利用业余时间挖掘自然资源,提供丰富的体育游戏器材:幼儿进行体育游戏、晨间早操,需要为幼儿提供大量的器材,大自然中有着丰富多彩的自然材料特别适合幼儿开展体育游戏,充分挖掘大自然所赋予的优势,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创造出丰富多样的活动器材,并利用这些游戏器材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从而培养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增强幼儿体质,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以达到幼儿全面发展的目的。
三、百变玩:自然季节多变化
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教育理念: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们可以想。解放儿童的嘴巴,使他们可以谈。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们可以看。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们可以玩、可以干。解放儿童的时间,让他们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解放儿童的空间,让他们自由发展。
例如:《捉蜻蜓》、《青蛙你跳吧》的体育游戏,教师能及时捕捉春天大自然的变化开展到了游戏活动中。我们着重围绕沙池开展了系列活动。如:小班开展了玩沙游戏《城堡乐园》,中班开展了玩沙游戏《植树环保》、《挖宝藏》、《沙滩乐乐乐》。大班则开展了玩沙游戏《海市蜃楼》,玩沙游戏使幼儿兴趣需要得到了满足,天性自由表露、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最好的诠释。
如:《射击运动员》的体育游戏,对孩子来说,用水枪来玩射击比赛的游戏,既顺应了他们爱玩水的天性,教师能抓住孩子的兴趣点,满足孩子的需求,整个游戏过程,孩子们始终保持着较高的游戏热情。《小小渔民》的体育游戏,戏水池又成了孩子的一大乐园,他们在那里玩水嬉戏、打水仗、捕鱼。此外我们还带领孩子开展了《小脚丫之旅》让孩子光脚在鹅卵石、塑胶跑道、瓷砖、草地、水泥地上行走,发展孩子的感知觉。一系列的游戏让孩子的天性得到释放,与沙、水、泥、石有了更进一步的亲密接触。
关键词:学习兴趣;探究能力;生活即教育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2-0025-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02.010
无处不在的自然现象,蕴涵着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丰富素材。引导学生认识和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了解化学变化的奥秘,是化学启蒙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初三化学复习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在复习中充分认识身边化学物质,对于每一个化学教师来讲,这都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生活即教育”。借助生活中小小的一枚鸡蛋,可以挖掘生活中相关的教学信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主动地去应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掌握相关化合物的性质。
一、解析鸡蛋保存原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动力,每个人都会对他感兴趣的事物给予优先注意和积极地探索,并表现出心驰神往,印象深刻。而在复习碱的性质时,我发现生活中鸡蛋的保存与碱的某些性质有关。鸡蛋是学生在生活经常享用的,是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因此,可以借助生活中鸡蛋保存原理的探究,来帮助学生巩固相关的碱的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先向学生展示一枚松花蛋,并且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松蛋制作的化学原理吗?生活中熟悉的物质引入课堂,学生马上产生了浓厚的好奇心,相互之间在不断地讨论交流。法国教育家卢梭曾指出:“好奇心只要有很好的引导,就能成为孩子寻求知识的动力”。而利用这种好奇心引发的动力,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适时地向学生用PPT展示松花蛋制作的配方:
鸡蛋1000枚,纯碱1.1kg,生石灰3.8 kg,红茶末400g,草木灰12.5 kg,食盐1.6 kg,水20.6 kg,黄泥600g。
学生对这个配方,很感兴趣,不断地进行分析争论,气氛热烈。接着,在我的引导下,很快愉悦地写出了化学反应原理:
CaO+H2O[=]Ca(OH)2
Ca(OH)2+Na2CO3[=]CaCO3+2NaOH
Ca(OH)2+K2CO3[=]CaCO3+2KOH
在学生兴高采烈之际,教师又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同学们,松花蛋的制作除了给鸡蛋增加了不同的风味,还有什么其他的作用吗?马上有学生回答:老师,还可以使鸡蛋保存得久些。我表扬了学生,然后问学生还有哪些保存的方法。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整理如下:
(1)保存在冰箱中;
(2)制成咸鸡蛋;
(3)煮熟,真空包装,像风味食品“乡巴佬”。
这时,教师又故作神秘地引出悬念:其实还有一种方法,跟化学有关,而且你们是知道反应原理的。这时学生更感兴趣了,到底是什么呢?学生在那边讨论着,没有结果。
教师取出一枚鸡蛋(几天前在石灰水中浸泡过的),请学生观察,学生发现上面有一层白色的物质。接着,教师提出问题:(1)是不是这种白色的物质对鸡蛋的保存起了作用?(2)如果是,这种物质又是什么?(3)它是如何生成的?这时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在一阵热烈的讨论后,结合生物学的知识,他们解决了问题:(1)是这种物质起的作用;(2)这种物质是碳酸钙;(3)鸡蛋里的细胞会呼吸产生二氧化碳,而产生的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后生成的碳酸钙可以堵住鸡蛋壳上的气孔,可以防止细菌和灰尘进入鸡蛋内部,从而有利于鸡蛋保存得久一些。最后,学生轻松地写出了反应原理:CO2+Ca(OH)2[=]CaCO3+H2O。
教学中,教师要让知识生活化,让学生在喜闻乐见中亲身体验,高高兴兴学习化学知识。学生面对鸡蛋这种经常享用的食品,学习热情是高涨的。因此,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始于对学生已有认识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用,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鸡蛋壳成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在复习碳酸盐的检验时,学生常会出现在一些物质上滴加稀盐酸后,看到气泡产生就得出该物质属于碳酸盐的错误结论。为了使学生对错误认识深刻,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探究,认识错误并加以改正。而用生活中的常见用品和废弃物替代实验用的化学药品,既有助于解决药品的短缺问题,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所以我用鸡蛋壳代替了碳酸钙,废电池的锌皮代替锌粒。准备实验用品如下:
仪器:带导管的橡皮塞,试管,镊子;
用品:鸡蛋壳,废电池的锌皮;
试剂:稀盐酸,澄清石灰水。
学生已在之前的学习中接触了很多含碳酸钙的物质,其中最常见的是鸡蛋壳。所以,许多学生略加思考后,就开始实验,他们把鸡蛋壳放入试管,再倒入稀盐酸。然后,进行观察。看到有气泡产生,就得出结论:鸡蛋壳中含有碳酸盐。教师可不直接指出学生的错误,而是提醒学生用废电池的锌皮代替鸡蛋壳重复以上的操作。学生知道废电池的锌皮中含有锌,实验中也观察到有气体产生。这引发了学生热烈的讨论。通过讨论学生得出结论:遇酸放出气体的物质不一定是碳酸盐,遇酸放出二氧化碳气体的物质才是碳酸盐。由此,许多学生已意识到问题的关键:只有证明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才能证明原物质是碳酸盐。这时,有学生提出解决方案,可以把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如果变浑浊,气体就是二氧化碳,证明原物质是碳酸盐。据此,我要求学生重新探究。学生在思考后,分别用鸡蛋壳和废电池的锌皮再进行以上的实验操作,并把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发现用鸡蛋壳的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而废电池的锌皮产生的气体则不能。最后学生得出正确结论:鸡蛋壳中含有碳酸盐,废电池的锌皮中不含碳酸盐,碳酸盐检验应选用的试剂是稀盐酸和澄清石灰水。
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自主探究,自己动手,遇到难点、疑点,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大胆分析,在必要时给予一定的提示,让学生不断比较筛选,最后得出正确的实验操作方案。探究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科学态度和作风,树起了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精神,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重做蛋白质变性实验,引导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蛋白质是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是食物中的主要有机营养成分。蛋白质的性质看似不多,但绝大多数都是现今高二化学、生物学科所要学习的内容,下放到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初中化学教材中,对学生来讲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所以,在复习蛋白质变性的因素时,教师用学生最熟悉的蛋白质——鸡蛋清,请学生来重新做蛋白质变性的实验,促使学生对蛋白质的变性有更多的了解。设计实验报告如下,并请学生完成实验报告:
再用PPT投影一些生活中的问题,讲学生来解决。
(1)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消毒医疗器械?
(2)当人误食重金属盐类时,可以喝哪些流质食品来解毒?
(3)生物实验室中的有些标本是浸泡在什么溶液中保存的?
由于刚才实验过程中的不同于上新课时的变化,既使学生有了新鲜感,又加深了学生对蛋白质变性因素的理解,所以学生很快得出了解决方案:
(1)高温煮沸或在酒精灯火焰上燃烧;
(2)可以喝大量牛奶,蛋清或豆浆解毒;
(3)可以用甲醛溶液来保存。
学生的化学素养也不仅仅要看其掌握知识的多少,同时也要看其能否运用化学知识去理解,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然后去探究更多的新知识,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探究蛋白质变性因素实验,进行一定的改变,可以让学生对学过的知识有更深的理解,从而应用于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最终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选择身边的事物,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去探究,应用知识去观察思考生活;让学生感觉化学知识无处不在,自觉地应用化学分析处理简单的身边问题,才能让化学真正走进生活。
参考文献
[1] 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新课程初中化学能力自测丛书[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
关键词:生活即教育;高中化学;现状;实践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301-01
"生活教育"思想是陶行知先生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其核心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陶行知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和现代社会所倡导的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之间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之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亦可借鉴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指导自己的课堂教学,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奠定基础。
1.当前高中化学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现状
由于高考压力的影响,在高中化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生活化教学的效果依然不尽人意。主要问题如下:
1.1教师对生活化教学理念理解不够到位。当前,在高中化学的教学中,受到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很多教师的课堂教学主要是采取题海战术式的教学模式,何种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教师必会采取这种方法,这是毫无疑问的。这是传统应试教育留下的问题和弊端。在这样的教学理念和社会背景下,很多教师的课堂教学缺乏创新,由此生活化的教学理念也很少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实施。此外,由于受到自身综合素质的影响,很多教师没有意识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实施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教师不能将生活中的案例带入到课堂教学中,没有形成在生活中教学,指导在生活中学,在生活中受教育的理念和能力。
1.2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忽视"人"的因素。新课程改革理念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形成"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在这样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教师的课堂教学应当充分关注人的因素,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接受能力接受水平。这一点和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不谋而合,都是强调学生生活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提升。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的教学往往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以教师的兴趣爱好、经验实施教学,不考虑学生的因素,教师完全是将自己的主观意见强加在学生的身上,对学生的创新、疑问等不闻不问,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和综合素质的发展,所以陶行知先生才说"传统教育是吃人的教育,学生在各种会考、高考的考试中走出来,待到大学毕业时,足瘫了、脑坏了,身体健康也没有了"这样的人才还能为社会所用么?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充分关注人的因素,让学生读活书,活读书,为学生的健康和社会的发展奠定基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是做机器人,而是做自己的主人,做主宰世界发展的人。
2.陶行知"生活即教育"思想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念具有鲜明的前瞻性和时代性。作为一名伟大的教育家,能够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如此先进的教育理论,着实令人侧目。当今时代,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理念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因此,在高中化学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立足于新课程改革理念和标准,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思想作为指导,不断改革和创新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为高中化学教学改革奠定基础。
2.1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在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理念的指导之下,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当通過不断的改革和反思,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以确保教师的课堂教学沿着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真正实现"生活即教育"的教学理想。
首先,教师要彻底摒弃传统落后的课堂教学理念,强化学生"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落实和实现。改变传统以提升学生考试成绩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确保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多一点的思考时间,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注重问题的启发性,不断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吃透课堂教学的内容,准确把握重点和难点,对每一堂课的方向和目标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了解,促进教师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率的不断提升。
第三,强化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摒弃传统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并促进教师在交流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个性需求的了解,为教师"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奠定基础。
2.2强化学生在化学教学中的主动参与性。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动参与性是新课程改革赋予现代教师教学的责任和使命。在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导之下,教师应当注重学生的课堂参与性,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奠定基础。从根本上讲,实施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正是印证了陶行知先生"实施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思想,因为,学生的主体性提升了,主观能动性增强了,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将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这才是素质教育理念之下"学生所需要的教育",同时,这也是全社会所需要的教育。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当不断创新和改革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广泛参与性,不断将化学知识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化学,在化学中学习生活,不断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的化学生活化教学奠定基础。
2.3利用化学实验提升学生的生活化能力。在高中化学的教学中,实验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很多化学知识和化学理论,都是通过严密的推理和实验得以验证,因此,在高中化学的教学中,教师断不能忽视化学实验的重要性。对于高中化学的实验教学而言,教师应当借助当前高中化学课本中现有的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化学实验。在化学实验的过程中,教师一方面可以立足于课本现有的实验,引导学生进行化学实验,并在化学实验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参与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促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探索和发现化学现象和化学问题;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开展一些丰富的生活化小实验,例如"温度对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的影响""削皮的苹果为什么容易变色"等有趣的小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化学实验兴趣和实验热情,并在学生自主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学习和了解到化学知识,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不断提升。
总之,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思想在现代社会的教学中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和指导意义。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理念和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引之下,应当觉醒,应当不断创新和改革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真正实施"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学生所需要的教育",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探索能力的提升,促进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春.新课程视角下高考化学实验试题考查动向及其复习启示.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9(9).
【关键词】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小学数学;千克和克
一、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的联系
在讲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时,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
1. 数学生活. 现实生活是数学的来源,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素材,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数学知识的源泉,从现实生活中引出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 这一方式可以被称为“生活的数学化”.
2. 生活数学. 即表明现实生活是基准,是数学的归宿,将抽象的数学对象与感性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使抽象的数学获得直观、感性的整体意义. 对此,我们可以称之为“数学的生活化”.
而此时,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一节课40分钟的时间对于他们有些漫长,不可能从始至终集中注意力,因此要把握好课堂的前10~15分钟,要把握教学内容“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注重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到学而有用,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因此,与生活相联系,打造兴趣课堂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应多角度、多方式地探索研究和精心设计.
二、以“千克和克”的教学为例,体现“生活即教育”的思想
教学中首要的难度来自学生的心理特点,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物体的关注,往往先关注物体的大小、长短甚至颜色等表面性的特征,而对于重量的本质性的关注则较少,“克”“千克”这两个概念的建立非常具有挑战性. 一是因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克”“千克”的接触比较少;二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重量关注和经历轻重的体验比较少;三是“克”这个单位比较小,学生更是很少有对这个重量单位的感受与体验.
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力求加强学生对生活的体验,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 在比较的情境中唤起学生对物体重量的关注;2. 通过操作、实践活动让学生去感悟和体验,初步建立“克”与“千克”的概念.
在教学“认识千克”之前,笔者布置了体验型的学生预习作业,先让学生在生活中得到体验,再学习知识,可以得到更加直观的感受,对“千克”能够有更深刻地理解.
师: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广泛的,希望同学们到商店去看一看,记一记,哪些物品重1千克;星期天和妈妈一起到菜场去买菜,看一看妈妈买了哪些菜,各重几千克,试试你能帮妈妈拎起几千克重的物品.
在新课的教授过程中,笔者主要安排的是学生们的“生活体验”活动,在初步感受了千克的大概概念之后,再在课堂上有准备地体会1千克究竟有多重. 于是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 试一试
(1)小组合作派一人称出重1千克的物体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说说你的感受,并记在心里. (2)把自己带的称好的1千克的东西比一比是不是与1千克盐一样重,体会出1千克到底有多重.
2. 估一估
(1)请你猜一猜老师体重大约有多少千克?看一看,抱一抱. (2)同学间相互估计对方的体重有多少千克,再把自己的真实体重告诉猜的同学,看谁估得准.
3. 进一步感受和体验1千克
称一称、掂一掂、数一数1千克的鸡蛋.
小组合作称出1千克的鸡蛋,合作数出1千克鸡蛋的个数. 问:为什么同样是1千克的鸡蛋,但每组数出的个数有些差别呢?想一想:1千克鸡蛋大约有17个,照这样计算,2千克鸡蛋大约有几个?
在笔者对所带两个班级执教后,对本节课进行了反思.
审视这节课的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注重学生对概念的自主建构,让学生充分地经历、体验、探索中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
新教材中把“千克”与“克”这两个重量单位放在一起进行教学,是充分地利用学生对“克”“千克”的认识基本上是一张白纸的情况下,将这两个重量单位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概念的形成. 事实证明,学生只要对其中的某一个重量单位掌握了,那么另一个概念也就自然掌握了. 当学生建立“1克”概念以后,要建立“1千克”的概念,学生在初步关注到物体的重量有重有轻后,让学生大胆估计这些物品的重量这一环节中,尽管学生估出来的重量不符合实际标准答案,但相差并不是很大,但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要使学生产生了想知道这一物品实际重量的强烈需要,同时为建构“1千克”这一概念埋下伏笔. 因此,整个教学环节,从1克到十几克、几十克、几百克,最后到1000克,将克与千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将克与千克作为一个整体在重量体系中加以构建,这样就可能使概念教学较为丰富与深入.
三、结合教学实际,感悟陶研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