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技发展战略

科技发展战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技发展战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科技发展战略

科技发展战略范文第1篇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科技发展战略开始发生转变。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规划与科技部随后制订的科技发展规划和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的总体目标,强调要在“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和“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两个层面进行战略部署,在进一步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比较优势的同时逐步形成我国高技术产业的群体优势和新的比较优势。2002年12个重大科技专项的启动,标志着我们在实践上开始摆脱多年来以跟踪模仿为主的科技发展战略,向以自主创新为特征的跨越式发展模式转变。2003年以来,按照“十六大”的要求,根据适度超前原则,科技部着手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制订工作,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的转变进一步国家意志化。对这一转变过程的基本动因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对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若干争论有一清醒的判断。

一、国际政治动因:技术威慑成为斗争焦点

民族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的选择,既决定于本国经济发展水平和阶段,也受国际政治因素的影响与制约。20世纪末以来,现代高科技广泛运用于战争使得技术优势成为各种威慑力量中最具决定意义的因素。国际关系的强权背后是技术强势的支撑,科学技术水平是一个国家总体经济实力和政治实力的体现。今天的高科技已经成为影响国际政治军事格局的主要因素,技术上的领先是主权国家参与国际政治较量、扩大国际影响力的物质基础之一,技术威慑是比直接使用武力更为有效的威慑手段。一个国家只有拥有符合时代特征和社会生产力发展趋势的现代科技工业体系,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追求实力和影响,获得国际政治中的战略主动权。在当代世界上的不稳定因素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对涉及国家安全和国家竞争力问题的那些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央政府必须从整个国家和民族利益出发,通过科技发展战略的制订来引导其发展。

从科技发展史来看,引进吸收和自主创新是一个民族与国家技术进步的两种主要途径。后,由于外部环境的制约,自主创新和“科技追赶”成为我们政策设计的基本特征。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随着世界安全观念的变化,各国对经济利益的追求使得政治和军事因素不再是国家间关系的唯一主导者,、发达国家将制造业向国外转移导致中国科技发展战略发生了某些变化。“以市场换技术”战略的实施,使得我们在一段时间内忽视了自身的科技积累和自主创新,将外资导向型经济发展带来的技术引进作为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途径。应该说,这种战略部署是与全球化的历史趋势相一致的,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我们必须看到,高新技术和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政治地位密切相关,其发展已经不单纯是一项经济范畴的活动。作为国家政治战略意图的一种表现形式,西方发达国家不可能把真正的高新技术转让给中国。由于一些国家将中国崛起视为是对既定国际格局的挑战,正在试图对中国的发展进行压制,因此经常把技术特别是高端技术问题政治化。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可能把技术合作和引进作为我国科技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我们必须分清科技发展的国家目标和企业目标。在企业运行的微观层次,可以继续坚持比较优势的技术引进,但是在国家战略层面,必须坚持把技术的赶超和跨越作为重点,大力发展战略产业。

在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代世界,维护生存权和发展权不受侵害是一国政府的两项基本职能,也是民族国家的根本利益所在。目前我国的科技能力尚不足以承担起保障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历史重任,“技术瓶颈”是我国经济社会长期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从世界发展大势和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角度来看,在科技发展上摆脱过去的跟踪模仿向自主创新转变,是我们必须确立的战略思维,经济利益和安全利益的统一应该成为技术选择的出发点。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国的外部环境不可能有过去20多年那样好,战略机遇期同时也是安全上的高风险期。我们必须从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综合安全利益出发,主动进行科技发展战略的调整,提高国家战略能力,预防和应对可能出现的危机、冲突或者战争。21世纪是战略技术和战略产业竞争的世纪,自主创新是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的最佳选择。没有自己的战略技术和战略产业,中国要在世界竞争格局中获得相对优势地位是不可能的。我们逐渐成型的新科技发展战略之所以强调要着重研究解决事关国家中长期发展和安全的战略性和前沿性高技术问题,在一些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和安全的高技术领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并在若干重要领域和关键产业实现技术发展阶段的跨越,就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二、国内经济动因:经济增长模式转变

过去20多年中国的发展是以数量扩张为特征的“数量型增长”,经济增长明显超前于科技进步。在比较优势战略指导下,虽然技术引进对中国经济增长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中国自主科技进步进程缓慢,统计意义上的中国产业竞争力的知高并不等同于中国企业竞争力的同步提升。新世纪开始后,由于科技和信恩化的飞速发展,我国已经进入到不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就不能促进经济发展的时期。在全球化所导致的南北贫富差距拉大的情况下,在经济增长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的今天,单纯依靠消耗自然资源和发挥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来积累资本、换取技术、发展经济的做法已经落后于时代。只有提高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增强中国自主产业的发展潜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的转换,我们才能在世界上立于不败之地。21世纪前10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科技创新能力需要实现历史性跨越的阶段。这一时期自主科技发展状况如何,直接决定了中国能否在21世纪中期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这是我国科技发展战略转型的一个主要原因。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到2020年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这个目标不仅是经济数量增长的概念,更是生产力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大幅度提高的综合体现,是经济和社会发展质的提升。作为从属于国家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战略的科技发展战略必须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服务。现在,我国科技竞争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为了实现科技发展“三步走”战略设想,争取到2020年前后科学技术整体水平达到发达国家中等水平的中期目标,形成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在高新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形成支撑我国核心竞争力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基础,必须完成科技发展由跟踪为主向自主创新为主的战略转变。正因为如此,我们根据适度超前的原则,从2003年开始了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制订工作。经济全球化和地区经济一体化使我们可以在更大范围内、更高的层次上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科技资源、科技人才和科技市场,但是“全面开放、跨越发展”应该是我们在确定科技发展战略和政策时必须坚持始终的基本思路。

中国全方位地参与国际分工体系这一历史变化加快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一种“外来型工业化”。一方面工业化所需关键技术大多来自国外,另一方面东部和中西部经济联系不紧密,沿海地区的技术引进没有起到拉动内地经济增长的作用。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我们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即从世界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出发,结合中国的实际,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是以科学技术为先导的高科技含量的经济,强调科学技术的自主创新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这一变化意味着,我们的科技发展必须考虑可持续性,努力改变中国经济发展过于依赖外资和国外技术的局面。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是国内技术发展。新型工业化成效如何,主要看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是否提高。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普适性”:“科技是牵头的方面”应该落实到我们工作的方方面面。正因为如此,科技部在2003年工作要点中强调,“制定科学和技术长远发展规划”是实现科技发展战略向自主创新转变,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力的重大措施,必须以原始创新为主,引进和创新相结合,实现我国技术和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努力使中国成为技术创新型国家。

科技发展战略范文第2篇

关键词:油茶产业 科技发展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1-234-03

油茶是我国特有的天然木本食用油料树种,也是广西主要的传统特色经济林。加快油茶产业发展是促进广西山区综合开发,发展山区经济,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民长期稳定增收的有效途径。做大做强广西油茶产业,有利于发展壮大林业经济,实现广西林业千亿元产业目标,步入全国林业强省区行列。

一、加快广西油茶产业发展的战略意义

2009年,广西区党委、区政府确立了把广西打造成全国林业强区的目标,把油茶产业列入了广西优先发展的五大优势产业之一,并设立了5000万元油茶产业专项资金,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了大力支持和鼓励;下发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油茶产业发展的意见》,成立了广西区人民政府油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设立了油茶产业发展基金;且制订了2009年-202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油茶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力争2015年全区油茶种植面积达到900万亩,2020年达到1200万亩,形成年产值超200亿元的油茶产业。

发展油茶产业有利于改变人民的食油结构,促进人民健康;发展油茶产业有利于提高广西食用植物油生产能力,保障粮油安全;发展油茶产业有利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开拓农民增收渠道;发展油茶产业有利于巩固和发展退耕还林,保护生态环境;发展油茶产业,对于促进广西林业又好又快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和建设林业强区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和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二、广西油茶产业发展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1.油茶产业发展现状。广西油茶种植历史悠久,油茶资源丰富。全广西现有油茶林面积500多万亩,是全国油茶重点产区之一,油茶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列全国第三位,油茶科技研发成果列全国第二位,单位面积产量位于全国第一位,资源优势非常明显。目前,广西现有规模的油茶加工企业10家,精炼油加工能力超过6万吨。在油茶良种繁育研究方面,先后选育出全国第一个油茶良种――岑溪软枝油茶及一批优良无性系。2002-2009年广西通过国家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和广西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审(认)定的广西油茶良种共20个,其中种子园良种1个,优良无性系19个。

2.广西油茶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广西油茶产业已具有一定规模,相对于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资源来说,全区还存在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等一些制约油茶产业发展的问题。缺乏科技支撑是广西油茶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下面从科技角度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1)科技投入少。广西虽然已经成为林业大省,但对于林业科技投入还很少,在油茶等经济林方面的研究投入更是少,基础性的研究还需要加大投入。(2)良种选育和推广严重滞后,油茶品种低劣,科技含量不高。广西虽然选育出不少油茶良种,但推广力度不够,科技成果难以转化为生产力。目前,全区真正使用良种更新造林的面积仅占油茶林总面积还不到20%,80%以上是本地普通油茶品种,种类繁杂,且性状表现差异较大。而且,广西目前的油茶良种刚刚培育和审定,还没有来得及推广,少数良种推广应用处于不规范的自发状态。(3)实用技术的研发和推广跟不上生产需求,油茶林效益低。据调查,广西油茶生产目前尚没有成熟配套的种植和管理技术推广到农村基层。广西没有专门的油茶研究开发中心,油茶丰产综合技术研究和配套技术还不完善,大面积的油茶低产林的科技开发有待提高,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经营管理也远远不够,产品精深加工的科技支撑力也不强,导致油茶种植比较效益偏低,严重阻碍了油茶产业持续发展。(4)经营粗放,缺乏科技含量。长期以来,油茶种植以农户自主经营为主,种植分散,由于受技术、经济、市场等因素的制约,管理较为粗放,集约化程度很低。林农关于油茶经营的知识基本靠父辈口传身教,零零星星没有形成完整体系。即使目前纳入事业编制管理的技术队伍因人员不齐,待遇较低,也难以发挥技术支撑的作用。(5)科技服务体系亟待加强。广西在油茶生产存在重选育轻扩繁与推广应用的现象,缺乏产、学、研的联结机制,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技术推广能力弱,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研究与生产脱节,科技服务队伍总量不足,分布不合理,基层单位、企业的科技人员紧缺。

三、广西油茶产业发展的优势与格局

1.广西发展油茶产业的优势。广西发展油茶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是自然条件优越。广西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和以低山丘陵为主的地形,符合油茶生长习性,大部分地区是油茶适生区域。二是群众基础较好。油茶是广西主要的传统经济林之一,山区群众有种植油茶的传统,经过长期发展,积累了一定的生产经验。三是加工能力较强。油茶加工企业年生产能力超过6万吨油,精炼油生产能力超过2万吨,加工能力已超过现有油茶资源的原料提供能力。四是有科技作支撑。广西开展油茶研究工作已有40余年历史,在油茶种质资源调查、品种改良、良种繁育、丰产栽培配套技术、低产林改造等试验研究和科研成果推广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在多个领域取得重大进展。

2.努力构筑广西油茶产业良性发展新格局。根据广西的实际情况,油茶产业必须科学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林农和业主为主体,以良种壮苗、丰产栽培、低产林改造、提高单产为切入点,以油茶加工新工艺、新产品提高综合效益为重点,以示范和龙头企业基地建设为引导,加强政策扶持和科技服务,科学、合理、统筹规划油茶产业发展布局,推动油茶产业跨越发展。首先,建设一批良种选育基地。在广西林科院、岑溪、三江、巴马、田阳、桂林、柳州、贺州等地,建设10个良种油茶采穗圃,总面积1600亩;在三江、鹿寨、巴马、凤山、田阳、凌云、龙胜、平乐、八步区等30个县、市,建设30个良种油茶苗圃,总面积4800亩。其次,建设一批重点优质高产油茶原料林基地。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与地方产业规划的前提下,规划油茶原料基地建设,促进油茶产业规模化生产、专业化经营、标准化管理、集约化发展,形成若干油茶产业带,辐射、带动全区油茶产业全面发展。全区重点在三江、融水、融安、鹿寨、巴马、凤山、右江、田阳、田林、凌云、隆林、那坡、龙胜、平乐、昭平、八步、富川、平桂等主要产区布局发展油茶原料林基地。第三,大力培植油茶加工龙头企业。将油茶企业纳入自治区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扶持范围,鼓励油茶龙头企业发展“企业+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提高油茶产业化水平,促进油茶产业化经营。

四、实施科技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广西油茶产业经济的对策措施

根据规划,未来10年,广西油茶产业年产值每5年要翻一番:2010年全区油茶年产值超过50亿元,2015年达到100亿元,2020年达到200亿元。发展壮大广西油茶产业经济,要坚持市场导向、效益优先、有利生产、满足需求的原则;安排好产业发展序列,处理好重点产业与一般产业协调发展的关系。推进油茶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各种生产要素、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优化组合,引导资金、技术、劳动力向油茶产业流动,增强油茶产业经济发展后劲,使油茶产业经济得到可持续健康发展。

1.必须加大科技投入。政府及企业都应当增加科技投入,不仅要争取科研管理部门资金,各地政府还应列出专项资金,鼓励企业划拨资金用于科研,以保证基础科研的强度与水平。规范油茶生产配套技术,改进油茶提取精炼工艺,开发生产高附加值的精炼茶油,拓展油茶用途,并进一步开展油茶综合利用研究,为社会提供多种产品,形成油茶基地、生产和综合加工一条龙的产业,提高油茶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促进油茶产业化发展。

2.依靠科技,加速油茶生产良种化。良种选育在继续选择优良无性系的同时,要重点对现有的优良杂交组合和优良家系中进行筛选,为生产者提供更为优良的好品种。要注意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深入开展油茶基因学研究,通过基因工程定向培育出产量更高、含油量更高、抗逆性更强的油茶新品种。建立油茶科技示范基地,引导农民种植,扩大生产规模。加快油茶良种基地建设是油茶产业快速发展的前提,要引进高产优良油茶品种,建立油茶良种园,进行组培快繁。

3.大力开发科技攻关,破除油茶产业发展瓶颈。广西区内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生产及加工企业密切配合合作,同时借助外部科技力量,针对油茶产业发展中一些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联合攻关。力争短期内在良种选育、加工工艺、新产品开发、技术质量标准制定4个方面取得突破。应加快制定与国际接轨的油茶无公害、绿色、有机生产与产品质量标准。研究改进生产工艺和设备,提高油茶质量等级,使之走向国际市场。要加大油茶综合利用研究,以油脂和茶枯、茶壳为原料的生活用品、林化产品的研究开发。

4.依靠科技进步,促进油茶产业开发升级。油茶并非低产树种,油茶产业并非低效产业,但要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与突破,最终要靠科学技术解决问题。一是良种选育促进油茶增产;二是攻克了油茶嫁接苗技术关;三是苗木培育质量进一步提高;四是推进浸提油茶加工,提高出油率。要充分发挥种植大户的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以龙头企业原料基地为示范,带动社会资本和林农投入油茶资源培育,通过示范点榜样辐射和带动全区掀起发展油茶产业的热潮。

5.加快科技研发和推广,增强产业发展后劲。要加强油茶科研开发推广平台建设,整合广西现有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业等单位中的相关科技资源,引进区外油茶产业优秀人才,组建广西油茶产业研发人才小高地,提升广西油茶整体研究水平。特别是要依托广西林科院科研力量,建立油茶研究开发推广质检中心,与中国农业大学、广西大学等科研教学单位联合组织科技攻关,加大油茶研发力度,支持各生产经营企业科技创新。积极推广油茶科技新成果、新技术、新工艺,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和科技人员全过程技术服务,切实提高油茶集约经营管理的科技水平。

6.加强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各级林业主管部门、科研单位要协调一致,积极主动做好科技服务和指导工作。应开展多种形式科技推广培训体系和科技人员全过程的技术服务,以提高单产和效益为最终目的。组织成立油茶产业发展专家服务队,开展油茶科学栽培、标准管理的指导和技术服务。油茶重点产区建立油茶专家咨询服务机构,以帮助广大农民掌握科学的油茶种植管理技术,并聘请专家解决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厅课题组.财政支持广西油茶产业发展中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0(23)

2.陈秋华.又好又快发展油茶产业[N].广西日报,2009.06.15

3.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厅.广西壮族自治区油茶产业发展总体规划[R].2009

科技发展战略范文第3篇

【关键词】科学;发展;战略需求;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1)10-154-01

一、当代科学发展的趋势

当代科学发展的总体趋势是,新的科学发展、新的技术突破及重大集成创新不断涌现,科学成果产业化速度越来越快。

科学创新速度日益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速度不断加快;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已经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国际资本越来越多地流向高新技术产业,科研的投入越来越大;高科技人才越来越成为科学技术发展的先决条件,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以知识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新时代;各学科、各技术领域相互渗透、交叉和融合,自然科学技术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结合更加密切;信息技术、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航空航天与空间科学技术等五大技术将成为引领未来新技术革命的主导。

二、当代科学发展的战略需求

(一)确保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第一,农业。科学技术创新能力明显不足,难以为保障粮食安全和满足农业结构的调整、提供可靠的支撑。第二,制造业。效率低,装备落后,对国外技术的过度依赖。全行业人均劳动生产率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比例非常小;占固定资产投资的设备中,很大一部分靠进口解决。第三,高技术产业。技术密集度和增加值率低,高技术企业仍处在劳动密集型阶段,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第四,现代服务业。水平不高,特别是金融、电信、中介服务严重滞后。

(二)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第一,人口需求。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转变。提高人口科学技术素质;通过科学技术扩大就业;提高公共卫生与健康水平。第二,资源需求。从资源消耗型向节约型转变。第三,环境需求。从忽视环境保护向重视环境保护转变。

(三)保障国防和公共安全的需求

第一,国防安全。冷战结束后,冷战思维尚在,部分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接触与遏制”政策;中亚问题、、朝鲜半岛问题、恐际主义、分裂势力等国防安全面临复杂局面。第二,公共安全。我国每年因公共安全造成数十万人死亡和伤残,经济损失6500亿元,是世界安全事故、灾害最多的国家之一。

三、当代科学发展的对策

在后工业时代的人类文明面临着诸多考验――资源、环境、人口以及战争等,当代科学发展也面临着诸多考验并受制于各种因素。科学的发展有其内部规律,人类无法改变事物的客观规律,但能够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让当代科学发展与人类文明相互作用,让当代科学在人类文明的作用下,朝着有规律的方向前进。所以,就当代科学发展的研究规律,我们提出了以下几条建议:

(一)做好当代科学发展文化环境建设

当下中国已经挣脱了思想上的枷锁,但现实的科学研究领域的制度设计还存在着限制学术自由的诸多因素。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已经到了一个关键的时刻,解决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根本问题是一个文化问题。

所以,应该做好当代科学发展的文化环境建设,保障学术自由,保障学术人才的政治待遇、经济条件和职业安全;重视和发展科学理性、科学精神,尊重和鼓励人们进行“好奇心驱动的研究”,进一步营造解放思想、勇于创新的社会环境;重视价值理性,吸收西方科学的观念、方法和体制,实现从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的转变,培植以求真为核心特征的科学精神:保持怀疑精神,增强科学创新。

(二)坚持自主创新,推动科学发展

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方向和重点是,要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制建设,重点突破核心关键技术,推动跨学科研究,培育和支持新兴交叉学科。

加快实施科技重大专项,积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我国当代科学发展的延伸提供基础。壮大创新人才队伍,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和科技评价体系。进一步扩大科技队伍开放,加强当代科学发展的国际交流,支持我国科学家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中的作用。把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强大的竞争优势,科技创新要成为促进国家发展的主导战略。

(三)重视当代科学实用性,推动社会进步

科技发展战略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科技发展战略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福建

1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与核心

1.1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

发展经济的目的不仅仅是追求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更重要的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是顺应世界竞争格局新变化,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与新特征而做出的战略抉择。本质上而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包括: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从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方式转变,从技术引进型向技术创新型发展方式转变,从外向拉动型向内外联合拉动型发展模式转变,从“物质化”向“人本化”发展方式转变,从倾斜型向均衡型发展战略转变,从效率优先向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分配方式转变,从单纯追求GDP增长向“包容性增长”的发展方式转变。这八个方面的转变,从根本上讲,必须“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1.2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

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石和动力,它通过不断调整消费预期、扩大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来引领全社会需求结构转变;通过促进要素新组合、增加替代性要素和促进要素流动来推动要素结构转变;通过不断提升技术效率和丰富技术形态来改变产业发展生命周期、驱动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

2 福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急迫性

2.1 经济发展已迈入新阶段

“十一五”期间,福建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全省生产总值从2005年的6569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11949.53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人均生产总值从18646元增加到33051元,已大大超过国际上公认3000美元的社会发展临界线。按照世界银行经济学家钱纳里的理论,人均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意味着工业化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新起点,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信号,也标志着福建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式由单纯的依靠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驱动经济增长转变到依靠知识创造与应用创新驱动增长的科学发展轨道。这就要更多发挥科学技术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依靠科技进步,加大自主创新的力度,从而驱动经济的高质量、高水平、可持续增长。

2.2 产业结构演化亟待跃升

《2011年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1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410.2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10.6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9167.5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6632.06亿元。三次产业结构已由2005年的12.6∶49.2∶38.2调整到2011年的9.2∶52.7∶38.1。但相比于美国(目前约为1:20:79)和日本(目前约为1:29:70)等主要发达国家产业结构演化历程与发展趋势,显示了福建产业结构仍处于经济结构演化的较低层次。福建虽已出台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但确保方案有效落实的关键核心仍是加快自主创新步伐,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为此,加快推广应用一批有效促进产业升级、技术改造和节能减排的先进技术和创新产品,实现重点产业核心竞争优势的塑造和产业集群的壮大发展,有效促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成为全

* 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计划项目(编号:2011GXQ4D055)“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机制与路径研究”部分研究成果;福建省软科学计划项目(编号:2010R0001)“福建省“十二五”科技发展总体战略研究”部分研究成果。

省上下亟待解决的重大发展问题。

2.3 引领未来急需新增长点

在现代化经济发展和产业演变过程中,新旧产业发生替换,进行新陈代谢,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带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的新兴产业行业,就是新经济增长点。然而,回顾近现代科技发展历程,对先进技术的掌握和应用,努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兴产业,是保证新经济增长点迅速发展的关键和核心。随着我国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先行,环渤海经济区崛起,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全国以区域经济为特色的经济竞争格局正在形成。面对这种发展态势,福建必须从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去审视自己的发展空间、发展路径和发展政策。要确保经济持续、高效增长势头,谋求后危机时展主动权、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选择好、培养好、发展好新经济增长点,事关经济发展全局及长远利益。

3 科技创新驱动福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导向

根据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要求和阶段性特征,“十二五”期间,福建科技发展要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带来的历史性跨越式发展机遇,把“加快转变、跨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紧密围绕创新型省份建设的奋斗目标,体现创新驱动、引领发展、惠及民生和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根本要求,全面推进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深入实施,把创新驱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民生科技和构建特色鲜明的区域创新体系等作为重要战略导向,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切实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难题,支撑和引领福建经济社会走上内涵式发展道路。

科技发展战略范文第5篇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atu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Shijiazhuang, points out the factors restr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suggestions.

关键词:石家庄市;科技创新驱动;现状;对策

Key words: Shijiazhuang;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drive;the status quo;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11-0236-02

0 引言

当前,科技创新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推动科技进步、坚持创新驱动已成为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在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过程中,选择怎样的发展路径来完成这个重大战略部署,已成为当前的重大研究课题。

1 石家庄市科技创新现状

1.1 创新主体逐步发展壮大

截止2015年11月,全市已拥有创新型(试点)企业114家,其中,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5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41家;拥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 237家,其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家、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家,省级重点实验室46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5家;拥有院士工作站23家。

1.2 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以2014年为例,石家庄市全年共争取科技部、省科技厅各类科技项目159项,资金13339.268万元。全年全市共登记科技成果375项,其中,达到国际领先水平1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36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的223项。全市全年专利申请6373件,授权4433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2089件,授权677件。

1.3 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石家庄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了一大批公益型科技平台,比如石家庄科技孵化器、国际生物医药技术服务平台、医药化工公共服务平台、产品快速制造技术平台、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等。并于2014年7月建成石家庄科技大市场,大市场设有产权交易厅、项目厅、科技展厅三个服务大厅,是河北省首个集技术转移、产权交易和科技金融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技术交易平台。

1.4 创新创业环境不断优化

近年来石家庄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全市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和《石家庄市支持企业科技创新的十条措施》等文件,从政策上支持了石家庄市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不仅如此,石家庄市还积极落实国家、省科技创新的各项政策,大力推进各项财税政策,比如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技术开发费加计抵扣等。自2010年开始实施技术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以来,全市已有70家企业享受政策优惠,加计扣除额达9亿多元。

2 石家庄市科技创新发展的制约因素

2.1 政府投入不足,投资渠道不宽

虽然政府的科技投入逐年提高,但与客观实际需要相比,政府投入仍然不足。2013年石家庄市本级科技支出占市本级财政比例的1.93%,低于同期入统城市的平均水平2.53%。此外,石家庄科技体系还存在投资渠道不宽和单一的问题,严重影响了石家庄市科技创新发展。

2.2 创新体系不完善,创新机制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

近年来尽管石家庄市的科技持续创新能力有了很大提升,也初步形成了区域创新体系,但是其依然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经济与科技有机结合的机制不够完善;中介机构的综合服务能力不高;科技发展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完善;政府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尚待深化等。此外,政府在推动京津冀技术合作方面目前还仅限于战略合作协议,后续深层次的合作还没有展开。

2.3 科技创新高端人才总量不足,人才引进和成长环境亟待优化

现阶段石家庄市人才队伍存在科技创新高端人才总量不足的问题,必须加紧解决和优化人才引进和成长环境。作为我国最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代表的两院院士,石家庄市有9人,在全国31个入统省市中排名第21位。尤其是新兴产业和技术含量高的行业,高端人才尤其稀缺,无法满足需求。

3 石家庄市实施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的对策建议

3.1 建立健全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①加大财政科技创新投入力度。

石家庄市应当加大财政资金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的逐年增长,达到财政拨款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4%,全社会R&D/GDP达到2.5%。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提高财政科技投入的计划性,并以预算的形式将其固定下来,形成较长期间内的稳定增长机制。

②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

一是扩大全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科技成果转化基金规模,建议设立天使投资引导基金,与天使投资人、创业孵化机构等社会资本及市县财政资金共同组建天使投资基金,重点支持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创客项目,进一步完善政府引导投入基金体系。二是发挥财政资金扶持功能,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小微、涉农和科技型中小企业资金投放。不断拓宽技术创新的间接融资渠道,使科技创新的支持力量不断壮大,完善风险补偿机制。三是尽快建立科技创新创业券制度,逐步实现科技创新券与河北省内其他主要城市互通互用,推进京津冀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加快共建京津冀“科技服务云”。

3.2 优化设计科技创新激励机制

一是强化股权分红激励制度,设立期股、期权等激励机制,奖励科技领军人才。各类企业为调动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纷纷开始采取了多样的激励方式,比如股权/期权/分红等。在国有企业中试点实施股权激励和员工持股制度,使部分重要科技和管理人员掌握企业的股权/期权等,如此可有效提升其工作积极性。在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校等事业单位,鼓励其以科研成果入股,激发相关事业单位的创新热情,在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中,科研人员能够将自身的科技成果转化成企业的股权,并且可以在五年内分期缴纳个人所得税。二是鼓励发明创造和成果转化。当科研人员的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后,其单位应依照相关规范标准给予相关科研人员奖励。三是完善激励人才创新创业机制。为推动科技创新,应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人员加强合作,同时允许兼职人员兼职兼薪。

3.3 创新科技计划管理服务机制

一是健全科技评估制度,优化科技评价体系指标,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系数和权重。培养科研人员正确的价值取向,加强其与企业/市场的交流和沟通,高校和科研机构应结合科技创新的不同阶段,建立相应的评价标准和考核方法,建立公开统一的省级科技管理平台,探索依托专业机构管理科技项目的机制,建立科技项目决策、执行、评价相对分开、互相监督的制度。改革科技项目立项机制,健全立项决策、第三方评估和信息公开公示制度。二是建立科技项目的信用管理制度,建立覆盖项目决策、管理、实施主体的逐级考核问责机制和责任倒查制度。具体应对参与项目的各个主体进行信用评级,同时依照信用评级实行分类管理。三是加强财政科技经费管理。研究制定改进和加强市级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意见。完善财政科技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加快建立适应科技创新规律、统筹协调、职责清晰、监管有力的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机制。加强科技项目经费预算评审评估,完善沟通反馈机制,提高经费预算的科学合理性。

3.4 发展完善其他配套政策体系

科学谋划科技创新顶层设计,切实完善自主创新的政策支撑体系,充分发挥科技政策的杠杆作用和乘数效应,激活社会创新发展要素,服务大众创业、促进万众创新,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质量提升强基增能。2010~2015年我市出台与科技创新相关的政策51项,建议出台的政策《石家庄市促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若干意见》、《石家庄市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石家庄市自主知识产权开发计划》等。另外,建立科技政策跟踪反馈机制,对科技政策及时评价和优化。建议建立创新项目市场化评价方法,即《石家庄市技术创新项目市场化评价实施细则》,在专项资金支持项目选择、实施跟踪及绩效评估全过程引入第三方标准化评价,确保技术创新始终面向市场需求,提高政府支持资金使用的标准化、规范化、透明化。

参考文献:

[1]张来武.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中国软科学,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