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梅兰芳蓄须

梅兰芳蓄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梅兰芳蓄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梅兰芳蓄须范文第1篇

[关键词]叙事分析,传记影片;枷锁;二律悖反

区分一个电影是商业电影还是艺术电影很难,在娱乐多元化的今天可能观众更关心是电影的质量。若从这个层面上看电影没有商业和艺术之分只有好坏之分,好的商业片可以成为艺术经典,好的艺术片亦可带来商业神话。在商业化、娱乐化大潮下,我们看到国产电影在这个潮流中艰难跋涉。与之相对的文艺片则在创新和表现力上徐徐前行。…电影《梅兰芳》是陈凯歌继《霸王别姬》后的又一力作。该片运用传统传记电影必备的叙事元素,依靠影像沉稳、冷静地讲述了一代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的人生际遇;同时借助文学性的阐释呈现出潜藏于感官享受背后的关于人生与命运的思考。可以说,影片将电影的形式与内容很好地融合在了一起,既保持了传记电影对人物故事的忠实,又满足了观众希冀在艺术中求得心理满足的朴素愿望,不失为一部商业与艺术并重的佳作。

一、故事

全片以梅兰芳的人生轨迹为时间线,采取三段式的叙事方式铺陈展开,为我们展现了其一生中“京城对垒”“梅孟恋”“抗日拒唱”三个重要片段。时间跨越少年梅兰芳到中年梅兰芳几十年,其中动荡历史的变迁与人物命运交错交织,散发出浓浓的史诗气息。

影片第一幕讲述的是梅兰芳与名伶十三燕的对垒。十三燕和梅家有三代情谊,因此梅兰芳和他有着近似爷孙般的深厚感情。但由于两个人在梅兰芳想要在台上“创新”的问题上产生了分歧,进而发展到了两人要在京城对擂比赛。在经历了第一场较量的失败后,梅兰芳不顾众人的反对,冒着极大的风险改演时装新戏《一缕麻》,结果受到万千青年学生的追捧,大获成功。在胜负已成定局的情况下,梅兰芳曾想为了十三爷爷的声誉放弃比赛,但遭到了拒绝,并受到十三爷爷“输不丢人,怕才丢人”的教诲。最后在平静接受自己时代终结的同时,十三燕嘱咐梅要想办法提高伶人的地位。影片第二段着重描述了梅兰芳与有‘冬皇’之称的女艺人孟小冬的爱情故事。两人因戏结缘,但最后也因戏而被迫分手。演绎了一段中国传统的“发乎情止乎礼”的传奇。影片最后一段始于20世纪30年代梅兰芳赴美演出的大获成功,终于抗战胜利之后梅兰芳的复出。展现了在日军侵华后,为了不被日本侵略者所利用,梅兰芳蓄须,甚至不惜冒生命危险而打伤寒针以拒绝登台演唱的那段历史。

二、主题

有人认为《梅兰芳》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传记片,因为它没按历史人物梅兰芳的成就编制影像履历。但事实证明:取得成功的人物传记式主旋律影片并没有围于真人真事的局限,创作者一般都在遵循艺术创作规律和审美规律的前提下,透过社会生活的表层,将生活与艺术之间的真实性定位在历史哲学与人生哲学高度上。例如,导演斯蒂芬・斯皮尔伯格于1993年拍摄的轰动世界的鸿篇巨制《辛德勒的名单》就是一部将真实与虚构、历史与艺术融为一体的典范。因此好的传记电影所应该传达的,是某种内在的精神,某种可引发人深刻内省的东西,因为人物灵魂内在的精、气、神,才是触及观众心灵深处的要素,才是艺术的内涵所在。

也许正是本着这个原则,影片《梅兰芳》没有仅仅流于故事的表面,将梅先生一生的传奇与辉煌刻意地去描述,而是尽量将一代京剧大师还原成一个凡人,并探讨梅兰芳作为一个普通人如何挣脱各种枷锁、走向艺术巅峰的超越,尤其是人格的独立和生命的自由的。因此影片的三个段落可以分别理解为阐释了他一生中的三个命题:第一段以梅兰芳大伯和十三燕为代表的旧伶人人生为背景,探讨了为人的尊严和个人追求实现的艰辛。少年梅兰芳怒对权贵对伶人的玩弄,几次插入的几段大伯的信的画外音以及十三燕对自尊的近乎偏执的坚守,都诠释着梅兰芳对于十三燕临终前对他的那句把唱戏的地位“提拔”一下的嘱托的遵守,传达着要为伶人争作为“人”的尊严的努力和挣扎。同时,他不顾伯父的告诫,毅然坚持走上了艺术之路;为了捍卫艺术的完美,他不惜走上与十三燕的擂台,这些无不展现了个人为了艺术和人生的跨越所要付出的艰辛。

影片第二段则通过对梅兰芳与孟小冬感情戏的铺陈,表现爱与理、艺术与俗世的矛盾。梅、孟的艺术相映生辉,他们的爱自然而彻骨,精神相交而相通。然而,迫使梅孟这一天作之合破裂的,既不来自俗世也不是来自梅夫人芝芳,甚至不是受雇于邱如白的的子弹,而是如那句台词所说的“谁毁了那份孤独,谁就毁了梅兰芳”的断言。换句话说,在任何一条坚守的路上我们都会品尝孤独,孤独是一种对命运的抗争,孤独才是成就他一生无人能及的艺术高峰的前提。任何俗世的东西包括深入骨髓的情感,都会让他分心,因此都必须为了梅兰芳的艺术而让步。在任何一条坚守的道路上我们都会遭遇干扰。作为凡人,在面临一次次冲突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有所选择,在选择孤独的同时,也必然会放弃很多常人眼里美好的东西。守得住孤独,才能拨云见日,这或许正是梅孟恋带给我们最大的启迪。

第三段的故事通过梅兰芳一身正气、不畏强权的英雄事迹,传达了一个非常深刻的人生命题、哲学命题――在民族大业、民族气节和个人荣华富贵之间的矛盾中如何抉择。―个人的追求在大的时代背景下,特别是国家的兴衰存亡的关头必须有所牺牲,在牺牲个人的这个大义大勇的超越中,个人的人格境界、人生境界便得到了升华。影片中颇具匠心地展现的那幕梅兰芳、邱如白二人在伯夷、叔齐兄弟画像前义结金兰的画面以及在面对日军逼问时梅兰芳平静的“在台下我可是个男人”宣言都在传递着“士可杀,不可辱”的民族气节。

同时,影片借助对京剧大家、京剧国粹的传记式叙述,尝试从我们当代人的视野去重新打量中国现代传统。这种打量可以有多种方式,而陈凯歌导演选择了寓言式。例如,这里体现的京剧,已不再是原来古典意义上的京剧了,而是面对现代全球化格局如何弘扬国粹、振兴国粹、重新发掘中华民族精神这样一个崭新课题。因此影片中当梅兰芳在美国演出大获成功之际,那经久不衰的掌声象征的不仅仅是对京剧和他个人的尊重和肯定,还是对整个国家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尊重和认同。

三、叙事――真实与虚构和谐共存

真实与虚构、历史与艺术构成了传记影片的二律悖反。虽然人物人格的先在魅力是影片的一个亮点,但如何将其恰如其分地表现却是影片最大的难点。如果只是纪实必然丢失了艺术,如果偏离现实太远也就不再是传记片了。因此在整个影片的拍摄过程中,导演必须寻找到最好的切入点和平衡点。梅兰芳先生的一生何其伟大,要在有 限的时间内将其尽现是没有可能的。可喜的是电影《梅兰芳》找到了很好的展开叙述方法,影片以梅兰芳的伯父绐他留下的那封遗书的间断叙述和重复叙述作为叙事框架。这封遗书的话外音始终伴随着梅兰芳的每一步成长、每一个艺术和人生的紧要关节。而伯父在信中提到的“纸枷锁”又成了这个故事框架中一个重要的隐喻,那一纸“枷锁”绝不只是用来戏弄伶人的道具,它看似轻薄,弹指即破,然而世间之人或无奈,或不甘,或心甘情愿地都让它结结实实地套在脖子和双手上。像片中的十三燕,那由黄马褂、玉帽檐儿、伶界大王的头衔,一言九鼎的威严,清朝贵族做派打造出来的纸枷锁,让十三燕耗尽了一生的心血来维护;而梅兰芳却在一次次打破“纸枷锁”的过程中实现着对京剧艺术的完善和对自我的超越。

梅兰芳蓄须范文第2篇

更可贵的是,它突破了贺岁片的喜剧类型、国产大片特效大场面类型等,为贺岁片的新突破走出了一条新路。《梅兰芳》既不恶搞、逗贫、逢迎观众,也不靠“视觉奇观”遮掩苍白的情节与人物,而是在关乎最本质的,人的灵魂的挣扎,坚守与突围上浓墨重彩的精细刻画,可谓是今年最具艺术魅力与人文情怀的电影。笔者认为,一切优秀的电影,归根结底是对人性的深度探讨与呈现,仔细品味这部由陈凯歌导演,众多明星加盟的电影《梅兰芳》,我们会发现,电影给人最震撼的不是大场面,大气魄,而是众多鲜活的,能够活在观众心目中的经典人物形象。

一、梅兰芳:“纸枷锁”下的孤独与超越

电影《梅兰芳》是三段式结构,讲述梅兰芳人生的三个阶段,每段都是完整的故事,每个故事都有一个。官方所谓死别、生离、聚散,其实分别展示了梅兰芳对神圣艺术、纯洁爱情、民族大义三个方面的态度。但值得重视的是,电影在一开始,就设置了一个“纸枷锁”的道具:梅兰芳的大伯,一个优伶,因为没有穿红而被太后带上一个纸枷锁,饱受戏子的屈辱和艰辛。更重要的是,电影中的这个道具,笼罩了整个电影情节的发展。纸枷锁也成为片中重要隐喻多次出现――“这纸枷锁,轻轻一弄就会破,但你却没有办法”。

就是这个先辈的“纸枷锁”,成了梅兰芳一生挥之不去的印记,奠定了这个人物贯穿一生的悲剧色彩:因为要带上一个伶人之王的光环,梅兰芳气死了十三燕;因为要艺术和道德,梅兰芳放弃了孟小冬;因为要出名,梅兰芳选择了赴美,因为要背负提高优伶地位的重托,梅兰芳选择了一条不归路。电影中的梅兰芳,在名人光环的照耀下。其实一直是个无比孤独的人。幼年父母双亡的他时常在一个人的时候读着大伯生前留给他的信,因为现实之中没有一个人能够像大伯一样知晓他内心的疾苦。片中的那把孟小冬的雨伞,正是象征着梅兰芳心中想要紧紧抓住幸福的渴望。但在电影中,一句“梅兰芳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而是坐儿的”,就将梅兰芳的真实处境表现了出来。

正是在这样的内心冲突与挣扎中,电影丰富细腻地表现了梅兰芳一生越来越内敛大气的成长。影片最后一段集中表现日军侵华以后,梅兰芳誓不为侵略者唱戏,即便被关进铁窗,也将生死置之度外,向日军统领冷冷说出“有人愿看一个弄脏了的梅兰芳吗?”最终他宁肯自我折磨、托病抗演、蓄须明志,也不屈服于倭贼。其别富深意、别具个性的沉默抗争,仍会让观众为之深深震动、肃然起敬。也正因此,电影具备了深沉大气的心灵境界,也使得这部大气磅礴的《梅兰芳》,在精、气、神上,都具有某种厚重的感觉。

二、邱如白:雪花舞中的疯狂与孤独

电影中的邱如自,是陪伴梅兰芳,贯穿全剧的另一个中心人物。他早年在外留学,心高气傲,从开始不愿和十三燕打招呼,到讲演会上驳论,都显示了他性格强势的一面。但梅兰芳的出现,给了他一个目标。梅兰芳对戏的纯净,触发了邱如白的决心,当他看到梅兰芳在和十三燕唱台的时候,他被梅兰芳所打动,于是有了弃官护驾之路:“我就是捧梅兰芳的场怎么样了。”而电影中一个镜头:“他边走边把公文扔在了地上”,其义无反顾。性格果断疯狂的一面初露端倪。

他要对梅兰芳负责,要塑造梅兰芳,要将梅兰芳护到那个最顶端的位置。所以,他支持梅兰芳和十三燕的争斗,以及全面接手梅兰芳的所有宣传和规划。从最初辞去政府职务,不顾家族反对而进入梅家帮忙,到劝走孟小冬,甚至不惜雇杀手,并直言“谁毁了梅兰芳这份孤单,谁就毁了梅兰芳”。梅兰芳在美国演出时,邱如白站在雪花飞舞的街道上孑然独立,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最后,被习本人所游说而劝告梅兰芳复出,认为“无论战争谁胜谁败,梅兰芳都应该不朽”。 在邱如白的世界里,他总是赢家,他性格中疯狂的一面已经暴露无遗。

但他没有想过失败这样的状态,他只想去做,一直到梅兰芳对日蓄须明志,晕倒在地,他才发觉,他根本不曾理解梅兰芳。他为梅兰芳可以弃官舍家不择手段,他想把梅兰芳塑造成神,超越国家民族,但梅兰芳最终还是选择了做人。他为梅兰芳铺的路,为梅兰芳设的局,都不是梅兰芳要的,这种挫败,锥心噬骨。而在最后一幕里,他苍老的背影,如此孤单。令台下观众唏嘘感叹,怅然若失。

邱如自在电影里的出色演绎,将人性的复杂面展现在了观众的面前。是他首先发现了梅兰芳的价值,是他引导鼓励梅兰芳超越了世俗,是他为梅兰芳时代打开了大门,他的敏锐感觉,出众才华,都让观众由衷赞叹。但又是他阻止了梅兰芳的爱情,控制了梅兰芳的生活,甚至最后差点陷梅兰芳于不义,这又让观众感叹甚至痛恨。而他最后的孤单苍凉,又让观众顿生同情之心。

三、十三燕:戏台上的孤傲与悲凉

电影《梅兰芳》公映后,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前半场的“斗戏”堪称惊艳。而在这场惊艳的大戏中,王学圻所扮演的“十三燕”,更是引人注目,令人叫绝。这里除了有演员的精彩表演外,电影人物十三燕所具有的人格魅力,复杂情感及其代表的文化内涵,是最主要的原因。

“十三燕”是梅兰芳出名之前的戏剧界大师,统治了戏台几十年。他一面对自己出神入化的戏剧本领极其自负,另一面又深深感受到了自己从事职业的卑微。他曾亲口对青年梅兰芳诉苦:“谁叫我们是下九流呢”。他既守旧顽固,在民国还守着满清政府赏赐的黄马褂留着小辫,又渴望改变,他不仅不全盘否定梅兰芳改戏,还在临死前不忘叮嘱梅兰芳:“记得提高提高咱们唱戏的地位。”

这样的一个“十三燕”,自然是守旧与创新的矛盾体。他曾经是一个时代的巅峰,那个时代有他所有的荣誉和骄傲,他爱那个时代胜过他的生命。但他贵就贵在当清晰的感觉到了另一个崭新时代前进脚步的时候,他没有选择退却或是回避,而是有勇气和魄力来与新时代亲自交锋,他说:“输不可怕,怕才可怕。”这句简单、细致而有力的台词为影片大大加分。正是这样的骨气,十三燕这样一个前呼后拥的大腕,在台下没有一个观众的情况下,完整地演完了自己的《定军山》。

十三燕虽然地位低贱,但活出了自己的尊严。临死前,他对和自己打擂台的梅兰芳说:“我拜托你件事,抬升下咱们艺人的地位。”多么心酸的一句话,这样的一句话,几乎成了整部戏的,也奠定了整部戏的主线。其宽广的胸襟,真诚的情怀,悲凉的结局,让人为之而动容。观众随这个角色的嚣张而嚣张,傲慢而傲慢,也随他的逝去而悲伤。这样一个百味杂陈的角色,张力十足、神采飞扬,堪称是导演陈凯歌,编剧严歌琴以及演员王学圻的杰出创造。

梅兰芳蓄须范文第3篇

梅兰芳深谙“功夫在诗外”的道理,广泛涉猎各种艺术门类。他自幼年就边学艺边学画,成名之后,不但没有将绘画放弃,反而拜多位绘画大家为师,虚心向他们学习绘画技艺。齐白石就是他拜的绘画老师之一。

齐白石是一位造诣高深、成就卓著的现代绘画大师,他把传统中国画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他的绘画、书法、篆刻无不出类拔萃。他的艺术风格对现代乃至当代中国画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梅兰芳拜齐白石为师学画时,他在戏曲界的名气已如日中天。人们都认为他只是摆摆样子而已,哪还能潜心画画。就是齐白石本人也对他说:“你这样有名,叫我一声师傅就是抬举老夫了,就别提什么拜师不拜师的啦……”可梅兰芳坚持一定要举行拜师仪式,行跪拜大礼。他学画也特别认真,那一段时间里,只要不排练不演出,不管风天雨天,他都按时坐黄包车到齐宅学画,进门先向老师鞠躬问好,谦恭的样子像个小学生。

齐白石爱看梅兰芳的戏,梅兰芳经常派黄包车接齐白石看他演出,看完了再送回去。齐白石整整大梅兰芳30岁,梅兰芳怕他年龄大冬天里脚冷,就嘱咐车夫别忘了在车里放块暖脚的毯子。

一年农历腊月二十三的晚上,梅兰芳在戏院演戏,就又派人接来了齐白石,将他安排在前面的座位上。这天的名角多,一折一折地唱,梅兰芳是压轴。这天他唱的是《贵妃醉酒》,特别受欢迎,一连返了三次场,观众还掌声不绝。

这戏也将齐白石的兴致调动起来了,戏罢了他还意犹未尽,说要到后台看看徒弟去。人们搀着他走到后台,走进梅兰芳的化妆室。梅兰芳累得坐在那儿喘息,妆还没卸呢,见到了齐白石,急忙起身搀他落座。齐白石坐下,手就揉大腿,说是腿麻了。梅兰芳说:“一定是坐得时间长,脚受凉了……”说着,就蹲下身,将齐白石的鞋脱掉,把他的脚放到自己的膝盖上,贴近胸口用两手给焐着,同时喊人快打盆热水,给齐白石老师烫一烫脚。

周围的人被他的举动惊呆了,没想到他竟会这样尊敬老师。齐白石也惊住了,感动得流下了热泪。

梅兰芳蓄须范文第4篇

旧时梨园有句老话:“饱吹饿唱。”其意说,吹奏乐器的艺人必须吃饱,吹奏才有底气;唱戏的人气发丹田,吃得饱,唱戏时声音横着出来。梅兰芳通过长期舞台实践,深深体会到:演员在演出之前,绝不能饱食,否则的话,唱起来中气不足,动作乏力,严重的,还会引发肠胃炎。他在《舞台生活四十年》的回忆录中谈到,有一次到日本演出,累了一天,肚子饿坏了,正好有人请他去吃“鸡素烧”,就吃了很多。那鸡素烧是用牛肉、鸡肉、粉条等,一起放在油锅里现炸了吃的。吃完以后,感到口渴,又喝了大量茶水。结果,这些牛肉、粉条在肚子里膨胀开来,把胃撑大了。开始感到闷胀难受,后来就满腹疼痛,甚至伴有发高烧,昏迷不醒。结果,落下了肠胃病的病根。所以,他每逢晚上有戏,晚饭吃得都很简单。一定要等唱完了戏,回家休息一会儿,才敢敞开胃口来吃,因而养成了深夜进餐的习惯。每顿饭后必食梨、苹果等水果,用以滋润嗓子。

梅兰芳十分重视保护自己的明眸皓齿、嗓子和身段,在饮食上讲究健康、养颜、精音、止胖,久而久之,养成了“三不三怕”的饮食习惯:一是坚决不喝酒,怕呛坏嗓子;二是尽量少吃动物内脏和红烧肉之类太油腻的食物,怕生痰;三是演出前后不吃冷饮,特别是刚唱完戏不吃冷饮,声带经过激烈震荡的“热嗓子”就会变成“哑嗓子”。

他无论在家中,还是赴宴,或是外出演出,饮食皆恪守以清淡为主,爱吃北京风味菜肴,如爆三样、麻豆腐、熬白菜、卤肉丸子等。餐桌上少不了要摆上几盘酱菜,如什锦酱菜、八宝酱菜、酱莴笋、酱黄瓜等来调剂口味。梅兰芳对清苦的苦瓜情有独钟。包天笑在作出以上回忆后又接着写道:“在广成居吃饭时,却有一物,有人不喜欢吃的,兰芳却喜欢吃,这就是苦瓜。苦瓜不是出产在广东的吗?我久闻其名,未曾尝过,兰芳请我试尝之,入口虽觉得苦,而收口津津回甜。方知此是正味。”

在梅兰芳家中,曾特意请来一位专门烹制淮扬菜的厨师。淮扬菜制作精细,品种多样,口味清淡,以原汁原味为主。梅兰芳对此十分欣赏,认为淮扬菜既能保持菜肴的本色,又能保留菜肴的营养,食之不厌。梅兰芳的厨师王寿山为保持梅先生的嗓子、身材、肤色,精心研制了六百多道清心养颜、口感鲜美的小食,其中最大的特色食品即鸳鸳鸡粥,梅兰芳每日必饮。他也爱喝小米粥。《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说到,他离开北京许多年之后,返京在大外廊营亲戚家吃饭,早晚餐就是小米粥,很是适口。

食界有“不会喝豆汁儿就算不得北京人”之说。梅兰芳就爱喝豆汁儿。抗战时期,梅兰芳蓄须明志,隐居上海,拒不为日本侵略者登台演出。他的弟子言慧珠去上海演出,特用四只大玻璃瓶灌满豆汁,乘飞机送去,以师尊。而梅夫人对于送豆汁者,必以国际饭店美餐一顿谢之。戏剧理论家张庚回忆说:“当年梅先生有一大家人,日子过得很简朴,记得一次我在他家进早餐,围了一大桌子人,喝豆汁。我对梅兰芳先生说,我这个南方人实在不敢恭维豆汁。他就着切得细细的萝卜丝咸菜,嘬得津津有味。”

梅兰芳蓄须范文第5篇

一、 看剧照视屏,走近梅兰芳

1. (出示梅兰芳剧照)你们知道这是谁吗?(板书:梅兰芳)(出示梅兰芳生活照)你们知道这是谁吗?小朋友们,这也是梅兰芳。他是一位先生,而在京剧舞台上却是一位美丽动人的女子,真是让人佩服呀!想听一听梅兰芳的演唱吗?(放一段《贵妃醉酒》视屏)

2. 同学们被梅兰芳的精湛表演深深地吸引住了。那他怎么会演得这么好,成为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呢?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咬文嚼字”要讲究兴趣、兴致的激发。学生们对梅兰芳或许知之甚少,这里通过运用观照片、看视屏,让他们走近梅兰芳,对梅兰芳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 学第1自然段,初知梅兰芳

1. 梅兰芳小时候去拜师学艺的时候,师傅却说他“不是唱戏的料子”,这是为什么呢?请小朋友自由轻声读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找找原因。

【设计意图】 选择恰当明确的“对话话题”是“咬文嚼字”的策略与方法。学生的思维往往是在矛盾中被激发的,一个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小时候怎么被师傅认为“不是唱戏的料子”呢?这个问题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望。

2. 生自读课文后交流:“师傅说他的眼睛没有神儿,不是唱戏的料子。”

(1) 理解“没有神儿”。(出示梅兰芳小时候的照片)师介绍:梅兰芳小时候是近视眼,眼皮下垂,遇到风还总是流泪,这就叫“眼睛没有神儿”。

【设计意图】 儿童对词语的感悟和理解离不开生活的实际和情景,“咬文嚼字”也如此。学生对“没有神儿”这个词语的理解存在难度,通过梅兰芳小时候的照片,让学生观察感受什么叫“没有神儿”。因为学生眼前有了形象的画面,理解就容易多了。

(2) 京剧演员的眼睛很重要,可梅兰芳的眼睛没有神儿,所以,师傅说他“不是唱戏的料子”。

(3) 小朋友,你们知道什么是“料子”吗?你们看,老师外面穿的衣服是用布做的,这布就是做衣服的料子;里面穿的是毛衣,毛线就是编织毛衣的料子。那这里“不是唱戏的料子”意思是说什么呢?(不适合唱戏,不具备唱戏的条件)

(4) 当师傅看到小梅兰芳的这双眼睛,会怎么想、怎么说?

(5) 师傅说的话大家都读懂了,谁能用“因为……所以……”连起来说说这句话? 出示句式:

A. 师傅说梅兰芳不是 ,是因为 。

B. 因为梅兰芳 ,所以师傅说他 。

3. 小朋友说得都很好,相信小朋友一定能把第1自然段读得更好!(齐读)

【设计意图】 咬嚼感知“料子”一词,这里运用了三种咬嚼品析的方法:一是联系生活――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实物帮助理解;二是句式说练――让学生明白“眼睛没有神儿”“不是唱戏的料子”之间的因果关系;三是朗读感悟――轻轻拿起书,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为下文的学习做了铺垫。

三、 学习第2、3自然段,走近梅兰芳

1. 这时候,如果你是小梅兰芳,你听到师傅这么说,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2. 梅兰芳和你们一样,并没有因为师傅的话而丧失信心,他下定决心,要克服自身先天的不足,好好学唱戏。让我们一起来读好这句话。(生读)

【设计意图】 这里运用朗读感悟式的“咬文嚼字”,通过体验角色,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去揣摩人物的内心,感受梅兰芳面对困境绝不放弃的坚定决心。

3. 光有决心是不行的,还要有方法和行动,那梅兰芳是怎么做的呢?轻声读课文第2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找出有关句子,用直线画出来。

4. 出示:他常常紧盯空中飞翔的鸽子,或者注视水底游动的鱼儿。

(1) 这句话中有两个都表示“看”的词语,你能很快地找到吗?

(2) “紧盯”和“注视”可不是一般的看,那是怎样的看呢?(眼睛一眨不眨地看)

(3) 仔细看插图,梅兰芳他在干什么?他是怎样看的?(他看得很认真;眼睛一眨不眨地看;鸽子飞到哪,梅兰芳的眼睛就看到哪)

(4) 我们也来学学梅兰芳练练自己的眼神。现在我们没有鸽子,也没有鱼儿,老师就用这光点代替鸽子。睁大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鸽子,不要让它从你眼睛里溜走。待会我要问你看后的感受。(师边转动光点边说:一只鸽子飞过来了,又一只鸽子飞过来了,这只鸽子在盘旋,一会儿东,一会儿西;一会儿上,一会儿下;一会儿快,一会儿慢……)

(5) 采访、谈感受。闭上眼睛,休息一下。可以了,睁开。现在我就是一名记者,来采访一下小梅兰芳们刚才的感受:请问,你是怎样看的?你的眼睛有什么感受?(累、酸、疼)

(6) 是的,老师看出你眼睛里有泪花了。我们只练了一分钟,眼睛就累了,酸了,疼了,可梅兰芳却是怎么地看?(一直看、天天看)用我们书中的词来说?(常常)谁来读好这个词?

(7) 梅兰芳会利用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练习呢?小朋友展开想象说一说。(出示: ,梅兰芳在练眼神儿; ,梅兰芳还在练眼神儿。)想想看,他还可能在什么时候、什么样的环境中练眼神? (先同桌交流,后全班交流)

(8) 同学们,这样就叫――勤学苦练。

(9) 我们再来读好这句话,把梅兰芳的勤学苦练读出来。一天、两天、三天,他――(生跟读他紧盯空中……,或者……)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他――(生跟读)一年、两年、三年――功夫不负有心人,日子一长,他的双眼渐渐――( )人们都说,梅兰芳的眼睛――( )

5. 看着这双灵活的眼睛!想想看,这时谁会夸奖梅兰芳?(师兄、观众、师傅)他们会怎么夸奖呢?

【设计意图】 对重点字词的咬嚼品析有多种方法。这里,我抓住这篇课文的文眼“勤学苦练”,结合运用插图,联系生活,角色体验,展开想象等咬嚼品析文本的方法,进行了一场生动而有效的阅读对话。“勤学苦练”一词比较抽象,如何使二年级的学生对其产生真切的体验和深切的感悟呢?我抓住“紧盯”“注视”“常常”这几个词语,先理解字面意思,再结合插图理解意思,然后,演示文中鸽子飞翔的情境,让学生们置换角色,像梅兰芳一样去“紧盯”“注视”,从而产生“苦”与“累”的真切体验;最后,让他们想象梅兰芳练功的时间,练功的环境,练功的场地。至此,梅兰芳“勤学苦练”的形象便在学生头脑中鲜活、丰满起来。学生们在这一体验感悟的过程中,不仅领会了词义,更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和感染,同时也积累了结合插图、联系生活、角色体验、展开想象等咬嚼品析文本的方法。

四、 学习课文第4自然段,学习梅兰芳

1. 经过勤学苦练,梅兰芳终于成为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世界闻名”是什么意思?

2. 是啊,梅兰芳不仅在中国演出,还受到许多国家的邀请,到过美国、前苏联等国家演出过。

3. 教师补充拓展:1913年日本发生了大地震,梅兰芳义演赈灾,把挣来的钱,捐献给日本人民抗震救灾。1937年日本侵略者占领上海后,梅兰芳蓄须明志,拒绝为日本鬼子演出。那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京剧大师”呢?

4. 小结:梅兰芳不仅在京剧方面很有造诣,而且热爱祖国,只有像梅兰芳那样,不仅京剧方面有很深的造诣,而且品德高尚的人,才能称为“京剧大师”。

5. 你还知道哪些大师呢?(比如绘画大师:徐悲鸿、齐白石)

【设计意图】 “咬文嚼字”要讲究对文旨的体悟。我以“世界闻名”和“大师”两词为切入点,通过搜集梅兰芳其他的资料,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人物的内在品质,对理解课文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有很大的帮助,让学生既认识了一个“勤学苦练”的梅兰芳,更知道了热爱祖国的梅兰芳,这也拓展了文本的另一个空间,真正体现“大语文”的理念。

6. 同学们,梅兰芳从“不是唱戏的料子”,经过勤学苦练,到成为“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是多么的不容易啊!从哪个词看出来的?(终于)

7. 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事情需要经过努力,才能取得成功,请小朋友用下面的句式练着说说。出示句式:

(1) 经过( ),( )终于( )。

(2) ( )通过( ),终于( )。

8. 梅兰芳真了不起,真令人佩服,从“不是唱戏的料子”,成为了“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学到这儿,你想对梅兰芳说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 “咬文嚼字”是一种语文阅读学习的方法,归根到底就是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训练,学习与运用。这里,我运用句式导引说写的例子而又不拘泥于例子,引导学生在自身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发散思维,用“终于”造出丰富多彩的句子。

附:板书设计:

14. 梅兰芳学艺

常常 紧盯 注视

没有神儿 会说话

勤学苦练

【设计意图】 板书,也是“咬文嚼字”的一种常见形式。我紧紧抓住文中咀嚼品味的几个重点词语,它们先后动态地同步于课堂教学的过程出现,就是学生学路的清晰展现,就是文本脉络的清晰展现,更是课堂流程的自然流淌。

相关期刊更多

环境与生活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电影新作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

电影文学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