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情境创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多样情境;教学
一、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及教学的内涵
鲁迅先生曾提出:“文学是人学”。可是现在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忽视了人的生活性,忽视了人的生命价值。知识、理性取代了活生生的生活存在,训练、灌输堵塞了生机勃勃的生命成长。语文教学的意义正在不断缺失。更谈不上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新课标也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这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在课堂上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创设多种情境掀起语文课堂教学的。才能真正的回归语文课堂。
那么何谓教学呢?教学就是可以让学生在课堂拥有对文本留下最深刻鲜明的印象,并得到最富有情感反应的时刻,师生双方的积极性达到最佳配合状态。学生情绪高涨,富于创造的激情和成功的体验。要达到这样的教学就有待于多种教学情境的创设。
二、下面我结合教学实例阐述“创设多种情境,掀起教学”的研究实践的效果
(一)创设语言情境,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形成教学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的语言是使学生进入最佳状态的最主要、最直接的手段。如果教师缺少激情,那学生又怎么会有情感?又怎么会进入呢?因此教学语言首先要准确、严密,其次要生动、风趣、真切、感人,让学生在教师热情洋溢、精神饱满的语境中达到最佳的学习境界,满足审美需求及情境体验的升华。
课例一:
我在初上诗词《七律・》时,发现学生对这首诗反映平平。回来反思才发现这是因为今天的学生生活与时代有很大距离,但我相信人的喜怒哀乐之情一定有它的共性,只是载体不同而已。因此,在第二节课时我根据诗的内容,把它还原成散文诗般的语言。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他们思维活跃,发言踊跃,气氛热烈,超过了我预期的结果,教学如期而至。课后学生意犹未尽,还仿写了很多诗。
良好的教学语言可烘托氛围,良好的教学语言可以化难为易,对课堂教学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掀起教学
学生的思维活动还常常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进行的,教师要善于从教学内容和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出发,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在学习语文中领悟生活的内涵,感受乐趣。
课例二:
我在上《故乡》时,引用了鲁迅说过的一句话:“我之所以弃医从文,是因为我认为治疗和拯救人的精神比身体更重要。”接着我又忧虑地说:“同学们,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这么说呢?”特为之留下悬念。听了这个反问以后,许多学生就形成了认知冲突,激活了思维,加以思索,在探索中引发深入的思考,拓展了思维,形成了自己的见解,他们各抒己见,使课堂教学的产生。达到了教学目的,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
(三)创设体验情境,训练学生想象思维,掀起教学
创设体验情境。通过生活切入,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引发学生产生共鸣,从而培养学生想象、探究的能力。
课例三:
我在上《故乡》时,我对同学们说:“请同学们仔细的研读课文中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和我交往的片段,自己设计剧本,下节课我请同学们展示。”结果在第二节课上课时两组同学的出色表演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营造了课堂的。这样学生对课文的把握胜过教师的千言万语。所以我们在赏析课文的时候,要努力设法通过各种途径构成一种共鸣,形成学生理解的。
(四)创设直观情境,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掀起教学
由于青少年自身的年龄特点,他们往往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认识世界的。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运用各种直观教学手段。如运用多媒体技术等 ,掀起教学。
课例四:
在一堂写作课上,我设计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因为我发现学生主要是缺乏对关爱、真情、责任、感恩等情感的深切理解,才导致作文缺少立意或立意不高,针对这一现象,我收集“感动中国人物”的一些片段,营造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场景氛围,一个又一个感人的事迹伴以主持人的深情演说,配以舞动的红丝绸、动人的音乐,呈现在学生们眼前,这时一切的语言都显得那样苍白。学生的情绪经历了激情―动情―达情的过程,教学的如期而至。抓住契机,建议学生将这份感动写下来,将感动背后的感悟写下来。这堂课让我发现学生们的语言美了、思想深刻了,这是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的引入,让学生的情感进入带来的收获。比原先教师枯燥的讲解更快速地完成教学目标,学生的作文水平还愁难以提高吗?
三、由教学实践所获得的启迪与思考
(一)创设多种教学情境有利于营造课堂教学良好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语文教学创设多样真实或仿真虚拟情境,促使学生身临其境地进入课文的情境或意境中,这既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抽象的文学概念,更有利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求知欲望的提升,为学生营造了丰富多彩的课堂氛围,使他们在愉悦的学习情境中,知识达到牢固的掌握。
一、创设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游戏情境
鲁迅先生有句名言:“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特别是三、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好奇心强,游戏活动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每一个细胞,激励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科学学习之中。
在教学三年级“认识自己”时,我请了4位学生排成一排,让其他学生观察,通过教师描述的某条特征,能不能找出是这4位学生中的哪一位所具有的?谁还能描述出更多的区别于其他学生的特征。如“她是单眼皮”“这位学生不仅有长长的辫子,笑起来还有可爱的酒窝”等,通过创设这样的游戏情境,学生的注意力和观察力均有明显的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调动了起来,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创设贴近生活的故事情境
创设贴近生活的故事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联系实际生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营造一种现实而富有吸引力的学习情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参与认知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与动机。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生活及兴趣爱好,真正实现导入“生活化”,教学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序曲”。这样将生活融入科学课堂,学生主动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的有效性。
在四年级上册第15课的教学“昼夜的形成”时,我首先抛出这样一个问题:“昼夜的交替现象是我们每天生活中都要经历的,可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有趣的现象呢?”在这样的思考中,我先将科学家哥白尼认识天体运动的科学探索过程以Flas的形式播放给学生观看,学生从中了解到了日心说的形成。接下来,再请学生运用桌子上的日常工具:手电、地球仪、贴纸等,像哥白尼一样探索天体的运动,从中思考和模拟昼夜的形成。通过活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大家被哥白尼坚持科学真理、勇于探索、献身科学的精神深深触动,学生都力争做现代的“小哥白尼”。
三、创设开拓思维的交流情境
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搭建一个平台,让学生在知识的混淆处、概念的模糊处、学习的重难点处“辩论”,给学生较多讨论分析的机会,使学生在知识方面互相补充、加深记忆。在学习方法上互相借鉴、集智取长、协作创新。让学生之间“互辩”,能让学生共同参与、交流信息、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在五年级上册第13课的教学“冷水和热水”中,教师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如何将桌子上的一杯热水快速变为冷水?“放冰块”“用电风扇吹”“再拿个杯子来回倒水”等等,“大家想了很多办法,那么这些方法都可行吗?为什么呢?你知道其中的原理吗?”大家在这样的问题中,不断思考、分析、学习,最后有学生说出可以利用桌子上的另一杯冷水,把热水的热量传给冷水。
四、创设富有探索性的操作情境
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尤其是探求新知时,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富有探索性的操作情境,通过启发式的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四年级教学“小吊车”一课时,学生既好奇又兴奋,之前看到生活中的吊车本事可真大,能把重物不费力气地吊到高空,运送到目的地。今天,他们就要亲手制作出这个“大力士”,而且还能知道它是怎么工作的,为什么拥有这么大的力气。学生通过自制小吊车及进行小吊车实验,发现小吊车臂的运动与牵引它的两根绳有关。当放松上牵引绳,拉紧下牵引绳时,吊臂向下运动;当放松下牵引绳,拉紧上牵引绳时,吊臂向上运动这一规律。这样,学生通过操作小吊车的牵引绳,使重物就在一上一下中被运送到了目的地。本来较为抽象的规律,学生通过本节课的操作实践简单地理解了。
一、以物激情,以情发辞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情、境、辞进行了论述,如“情以物迁”“辞以情发”,阐明了情感与外物的关系,强调了情境的作用。对教材中的文本都可以创设情境:瀑布的声响、大榕树上鸟儿的叫声,甚至是贝多芬为失明的小姑娘弹奏《月光曲》等,都可以通过情景的创设让学生们感受。情景的创设能缩短学生与事物的距离,增强事物的形象感。这样学生就能细致地体验文本的情感以及作者的精神世界。
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让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文本的情感,在学习中完善自己的人格。在讲《狐狸和葡萄》时,笔者先让学生仔细地阅读文本,然后问:“这篇寓言的内容是什么?”学生回答:“是狐狸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事。”我又问学生:“那从哪些方面我们能看到狐狸特别想吃葡萄呢?文中的‘白费劲’又说明了什么?你们能想象到狐狸此时的表情吗?同学们都吃过成熟的葡萄,成熟的葡萄真的酸吗?”对这些问题,学生都纷纷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最后,笔者和学生们一起总结: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做人不能爱慕虚荣、表里不一,不能因为做不成一件事就怨天尤人,给自己找诸多的借口,而是要通过一件事来反复思考失败的原因,找到原因之后再重新去做这件事。从上述的案例可以看出,从进入情景到研读感悟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去感知文本的过程。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以物激情,以情发辞”。
二、个性朗读,自主感悟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教师的分析不能替代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是具有独立性、自主性的活动。教师是阅读的组织者,学生是实践者。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情感,通过自由朗读来彰显学生的个性。这要求教师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入境并让学生在情境中感悟问题。情境就是根据文本实际情况为学生营造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的情感与思维潜移默化地融入文本世界,为学生提供无限的想象空间,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如教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时,笔者设计了听、看、想、思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首先,用多媒体播放了文本中那首送别的歌曲《即使你在他乡》。然后,观察学生们的面部表情,他们都若有所思地皱着眉头。我知道这首歌中伤感的氛围感染了学生,便用幻灯片展示了肖邦的离开波兰的原因。接着,笔者带领学生研读文本,让学生感悟文本中的情感。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最后,根据学生们的感悟,笔者总结:一个民族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就不乏这样以笔为枪的战士。当肖邦倒下的时候,他还想着“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我要长眠于祖国地下”。这是一个爱国者最后的心愿,也是内心深处最震撼人心的呼唤。到此,我发现有很多学生的眼圈已经泛红了。通过上述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不仅能提高学生对文本感知能力,而且扩大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利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场景达到让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音乐的渲染更容易让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走进人物内心。
三、自主质疑,培养品质
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就是倡导读中悟、悟中读,让学生与文本的情感产生共鸣,在内心体验的同时理解文本内涵。所以,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精心创设情境,也要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刚开始对文本进行教学,教师可从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入手,让学生认识一些较为熟悉的图片,这样既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也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利用实物展示或者音乐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质疑,提出问题。一些寓言故事、散文小说等都可以用图文声像的形式展示,用恰当的表演再现文本情景。在教学《伊索寓言》的时候,笔者先用多媒体将文本分成几个部分,并在每个部分中提出问题。我将《牧童和狼》这篇寓言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牧童欺骗了村民后得意的笑声。第二部分是狼真的来了,牧童喊破了喉咙也没有村民来救他,他非常绝望。第三部分是本文的重点。我提出了三个问题:(1)牧童两次喊狼来了时的内心活动以及村民在听到呼救时的情感。(2)同学们在生活中经历过这样的事情吗?你们都是怎么处理的?(3)这则寓言最终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对这些问题,学生们都说出了自己的感受和对文本的理解。为此,我还鼓励学生们发问。在这样的活跃气氛中,学生们都能积极地表现自我。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灵活恰当地使用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质疑并不断追问,在深入文本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这对学生以后的发展都十分有益的。
一、如何创设情境呢?
(一)通过密切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而学生又极感兴趣的事例创设教学情境。
讲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时,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这种作用,力是不能离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而独立存在的。我借助于成语“孤掌难鸣”来予以说明。此时学生都高兴地做起了实验,学生在做完实验后,对力的概念有了较好的理解。我又让学生两手使劲拍一下,让学生说说哪一只手较疼?学生的答案是一样,这就说明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左手用力拍右手,右手同样也用力拍左手。”通过以上情境的创设,学生在体验中深刻地理解力的概念。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创设情境的例子太多了。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关注与物理有关的生活现象和社会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生产实际,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注意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样就赋予了学生的学习以活力,拓展了学生的物理学习空间,调动了学生的情感。
(二)通过实验创设教学情境。
实验情境在物理情境教学中起了重要作用,它不仅可以引发学生极大的兴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动脑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通过演示实验,创设教学情境。
例如:在讲“声现象”这节课时,讲到声音的发生。课前我拿出音叉,用小锤击打,音叉发出声音,我问学生:“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学生的答案不一,我又在音叉上贴上一张纸条,重新敲打音叉,让学生仔细观察,看到小纸条在振动,我用手捂住音叉,声音立刻消失。看到这一现象后,我让学生讨论,到底是什么让纸条振动的,声音是如何产生的,这样经过思考与讨论,同学们自己得出结论:“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为了巩固振动发声这一知识,我又让学生把手放在喉咙上说句话,看人是怎样发声的,学生很快回答:“声带振动发声”。
2.通过学生实验,创设教学情境。
例如:在讲“浮力的应用”这一节时,首先我让学生通过实验研究物体上浮、下沉时物体与液体密度的关系。我发给学生每人一个小钢球、一个塑料球、一块橡皮泥做成的小球、一只盛水的大烧杯,让学生实验研究,得出结论,学生马上就判断出来,小钢球和橡皮泥球下沉,塑料球上浮,结论是当物体的密度大于液体的密度时,物体下沉;当物体的密度小于液体的密度时,物体上浮。得到正确结论的学生,更有信心继续研究。我又问学生:轮船是钢铁做成的,为什么它在水中会漂浮?可以讨论船的构造特点,学生回答:船是空心的。我又问:空心的物体就能漂浮吗?你能用实验验证吗?可以用你面前的实验器材。于是学生动起手来,把橡皮泥球变成空心的船形。当它真的漂浮在水面上时,同学们高兴极了,真的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可见,通过实验创设教学情境,既可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兴趣,提高学生逻辑推理和实验操作能力,又可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学生的情感。
二、创设什么样的情境,才能调动学生的情感呢?
(一)情境要“新”,才能调动学生情感。
教师创设或引入的情境只有新颖、奇特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探索愿望,才能发挥情境教学的效果。且启发性情境也需要教师用语言配合,教师的启发性语言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情境,进入角色,展开联想,调动学生的情感。
讲“杠杆的应用”这一节时,我告诉同学们古埃及人修建的金字塔,其中用了无数块巨大的石头,而当时又没有汽车、起重机,用手也搬不动。那么他们是怎样把巨石搬到高处的呢?他们用的是木棒,木棒怎么行呢?充满智慧的劳动人民是把木棒当成了杠杆。
又如在讲到声音产生和传播时,也可以这样创设情境: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和各种各样的声音打交道,但是,你可能不会想到,声音居然会和现代战争中的高科技联系在一起。目前,美国加州的一家公司已经成功研制出一种新式武器——声波枪,它可不是普通的枪,因为它发射的不是子弹,而是一种能量强大的声波,它用于袭击人类,被袭者往往会感到胸闷、头痛、休克甚至死亡。如果说机枪大炮来得光明磊落的话,那么声波枪显得有些暗箭伤人。为什么呢?因为声波枪所发射的声波不在我们人耳的听力范围之中,它看不到、听不见也摸不着,来去无踪。不知道同学们听到这则消息后心里会不会感到紧张呢?我们暂且不去考虑美国人要拿声波枪去对付谁,但是,面对可能到来的伤害,我们就束手无策了吗?大家有没有防御声波枪的好办法?作为十几岁的中学生,我们还没有能力去主动进攻,那么,我们今天就像科学家一样探究一下防御声波枪的好办法。这样,便将学生带入了一个有趣的物理情境。
(二)创设情境要“奇”,才能调动学生的情感。
讲“大气压的变化”这一节时,我是这样引入的:在喜马拉雅山上工作的科考人员,除了感到寒冷外,还会感到憋闷,那是因为空气太稀薄。该吃饭了,科考人员用一只普通的锅煮饭,水开了,米饭还没有熟;换一只高压锅来用,米饭一会儿就熟了,你想知道其中的道理吗?在本节知识中你将找到答案。在讲“浮力的应用”时,讲到潜水艇概况:潜水艇能潜入水下航行,进行侦察和袭击,是一种很重要的军事舰艇,潜水艇两侧有水舱,当舱内充水时,潜水艇逐渐潜入水中;当水舱充满水时,潜水艇重等于同体积的水重,潜水艇可以悬浮在水中;当用压缩空气将舱内的水排出一部分时,潜水艇变轻,从而浮出水面。此时提出:潜水艇是靠改变什么上升或下沉的?学生通过对情境的理解,就可以得出问题的答案。
(三)创设情境要“特”,才能调动学生情感。
高考作文的立意要表现出强烈的历史责任感、社会责任感,要热爱生活,有积极向上的态度。在此基础上能在行文中夹叙夹议,再现古诗词的意象,融入自我感受,用散文化的手法、流畅优美的文字写下自己的生活以及真实的感受,这才是阅卷老师的最爱。
在每次作文训练时要求学生自己先从所学的课文中找素材,并进行筛选,引导学生正确合理的使用文中的素材,拓展思维,学会多角度分析和运用手中的材料,丰富写作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下面以高中选修教材《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中《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为例。要在本课中寻找素材,首先要让学生了解传主杨振宁的求学经历及其科学成就,体味其严谨认真、执着追求的治学精神。在学习熟记杨振宁基本事迹的基础上,让学生练习提炼论点、运用论据的能力。
例:从杨振宁求学经历及其科学成就中我们很受启发,根据下列提炼的论点,请结合课本内容举出事例,各说一段结构完整、思维严密的话。
论点一:打下良好基础是事业成功的前提。
论点二:艰苦条件能激发人的斗志。
论点三:老师的悉心指导是学业有成的关键因素,至少可使人少走弯路。
论点四:要想在事业上取得巨大成就一定要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做到扬长避短。
论点五:中西结合是科学研究的新思路。
结合课文我们知道,杨振宁作为登上诺贝尔物理学奖舞台的美籍华人,他是成功的,良好的家庭学养和奠定基业的西南联大为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西南联大虽是名家荟萃的教育基地,但国难当头,学习生活条件非常差,可正是这些激发了杨振宁的斗志;名师出高徒,国内的名教授和国外的科学家给了杨振宁科学的指导,最终让杨振宁走上科学的最高领奖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