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摊余成本

摊余成本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摊余成本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摊余成本范文第1篇

关键词:应付债券;摊余成本;市场利率;票面利率;入账金额;直线法;实际利率法

应付债券是企业依照法定程序发行、约定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一种有价证券,是企业因发行债券筹措资金而形成的一种非流动负债。企业发行的债券可以按不同方式分类:有一次还本债券、分期还本债券、到期一次付息债券、分期付息债券、可转换债券、不可转换债券、抵押债券、信用债券、记名债券、不记名债券。债券的种类不同,其会计处理也不同。其中,一次还本债券是指全部在一个固定的到期日偿还本金的债券。不可转换债券是指不能转换为发行企业普通股股票的债券。分期付息债券是指每隔一段时间支付一次利息的债券。本文着重谈谈有关一次还本、不可转换、分期付息债券后续计量会计处理的思考。

一、为何要按摊余成本进行应付债券后续计量

首先,分期付息债券的发行与发行价格、票面利率和实际利率、市场利率有关。企业发行的债券票面利率低于市场利率时,购买者同等条件下一般不愿购买该企业的债券,而企业为鼓励其购买,往往会降低某确定面值的债券的发行价格,出现发行价格低于债券面值发行的情况,即折价发行。反之,债券票面利率高于市场利率时,发行价格会高于债券面值,即溢价发行。

入账金额是指企业发行债券实际收到的价款扣除交易费用后的金额,即债券账面价值。债券面值代表债券到期时企业需要偿还给债券投资者的本金。二者均为重要的会计信息,所以应付债券初始计量金额应由面值和入账金额来反映。然而,在做会计处理时,面值与入账金额会存在差额,这个差额就计入会计科目“利息调整”。通过做出的分录我们发现,“利息调整”实际上也是筹资成本的一部分,只是在这里我们将它视为广义的利息看待。同时,从债券发行的过程和实际的会计核算处理不难看出“应付债券―利息调整”是因为债券在发行时票面利率和市场利率的不同造成的。

那么,从企业的角度,当我们进行应付债券后续计量时,不能单纯地以债券面值来确认分期利息计入财务费用,而还应该考虑到利息调整这个部分,即从债券发行时企业负担的实际筹资成本考虑。此时,我们就按摊余成本进行后续计量。

二、如何确认摊余成本

确认摊余成本的两种方法:直线法和实际利率法。

(一)直线法

按直线法确定摊余成本,就是在不考虑时间价值的情况下,将应付债券的初始“利息调整”总额平均分摊到债券存续期内的各个会计期间。在考虑各期按照票面利率计算得出的应付利息的同时还要考虑因支付超额利息而预先收取的债券溢价金额或者是为支付较低利息而在发行时少收取的折价金额。

以五年期债券的每年摊销为例。

【例】甲公司于2008年1月1日以774504元的价格发行总面值为800000元、票面利率为年利率5%、五年期的债券,用于公司经营周转。债券利息在每年12月31日支付。

2008年1月1日发行时:

借:银行存款 774504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 25496

贷:应付债券―面值 800000

每年摊销利息调整借差=25496/5=5099.2(元)

每年票面应付利息=800000*5%=40000(元)

2008年12月31日:

1.支付利息。

借:财务费用 4000

贷:银行存款 4000

2.摊销利息调整。

借:财务费用 5099.2

贷:应付债券-利息调整 5099.2

此时,应付债券账面价值=800000-25496+5099.2=779603.2(元)

2009年12月31日~2012年12月31日,财务处理同上,账面价值分别为:

2009年年末应付债券账面价值=779603.2+5099.2=784702.4(元)

2010年年末应付债券账面价值=784702.4+5099.2=789801.6(元)

2011年年末应付债券账面价值=789801.6+5099.2=794900.8(元)

2012年年末应付债券账面价值=794900.8+5099.2=800000(元)

(二)实际利率法

按实际利率法确定摊余成本,就是将每期利息费用按实际利率乘以期初债券账面价值,并将其与当期票面利息做差,差额作为当期应摊销的利息调整金额。

Step1 计算实际利率

?等边三角形法?or?插值法?

设A为n1%,则NPV(A)=面值*(P/F,n1%,年限)+票面利息* (A/F,n1%,年限)-发行价

设a为n2%,则NPV(a)=面值*(P/F,n2%,年限)+票面利息*(A/F,n2%,年限)-发行价

那么,IRR=a+{NPV(a)/(NPV(a)-NPV(A))}*(A-a)

Step2 计算各期利息支出

【例】乙公司于2008年1月1日发行面值为10000元、利率为10%、五年期的债券,用于企业生产经营周转,规定每年12月31日付息。该债券发行价为9400元。

计算实际利率:设A为10%,则NPV(A)= 590

设a为12%,则NPV(a)= -130

则IRR=a+{NPV(a)/(NPV(a)-NPV(A))}*(A-a)=11.64%

2008年1月1日债券发行时:

借:银行存款 9400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 600

贷:应付债券―面值 10000

2008年12月31日:账面价值= 9400元

利息调整摊销=9400*11.64%-1000=94.16

借:财务费用 1000

贷:银行存款 1000

借:财务费用 94.16

贷:应付债券―利息调整 94.16

2009年年末至2012年年末,账面价值分别为

2009年,账面价值=9494.16元

利息摊销=105.12元

2010年,账面价值= 9599.28元

利息摊销=117.36元

2011年,账面价值= 9716.64元

利息摊销=131.02元

2012年,账面价值= 10000 元

利息摊销=152.34元

三、直线法与实际利率法的区别

第一,从计算方法的角度,采用直线法均摊,其每年摊销额固定不变。而实际利率法则保持每年收益率不变,以期初账面价值为基础进行计算。

第二,各期账面价值反映内容不同。采用直线法摊销,随着债券发行时溢价和折价的不同情况,各期账面价值会呈现逐渐减少或逐渐增加的现象,其数值随利息调整金额的变化而变化。实际利率法各期账面价值则体现了未来估计现金流量按实际利率折现后的现值。

第三,计算依据不同。采用直线法计算摊余成本时,以债券发行时的历史成本作为原始依据。而用实际利率法时,我们还将要考虑未来估计的现金流量以及实际利率的大小,从而得以计算每期摊销的利息调整额。

第四,采用的方法不同,那么计算的结果也一定不同。直线法下的结果相较于实际利率法而言,其差异在于实际利率与票面利率的不同,而实际利率法在计算过程中考虑了货币的时间价值。

四、为何现行会计准则不采用直线法确定应付债券摊余成本

由上述分析,直线法和实际利率法之间的差异不仅有计算方式的不同,更有会计计量摊销方式的不同。直线法各期摊销额固定不变,投资收益也固定不变,然而随着利息调整借差或贷差的摊销,债券投资成本不断变化,各期投资收益率也在变化,用直线法摊销可大大简化计算,但对企业决策管理者而言,投资业务各期的投资收益率不同,不能正确反映各期经营业绩,不利于管理者做投资决策分析。而用实际利率法在处理各期摊销时,各期的投资收益率保持不变。债券利息调整借差或贷差摊销额是票面利息与实际利息的差额,由于债券投资额的变化,各期的投资收益也不断变化,在票面利息不变但投资收益变化的情况下,摊销额也随之变化。采用实际利率法虽计算较复杂,但能正确反映各期经营业绩。

参考文献:

[1]戴德明.财务会计学[M].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摊余成本范文第2篇

[例]20×0年1月1日,XYZ公司支付价款1000元(含交易费用)从活跃市场上购入某公司5年期债券,面值1250元,票面年利率4.72%,按年支付利息(即每年59元),本金最后一次支付。合同约定,该债券的发行方在遇到特定情况时可以将债券赎回,且不需要为提前赎回支付额外款项。XYZ公司在购买该债券时,预计发行方不会提前赎回。XYZ公司将购入的该公司债券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且不考虑所得税、减值损失等因素。为此,XYZ公司在初始确认时先计算确定该债券的实际利率:

设该债券的实际利率为r,则可列出如下等式:59(1+r)-1 + 59(1+r)-2+ 59(1+r)-3 + 59(1+r)-4+(59+1250)(1+r)-5 =1000(元),采用插值法,可以计算得出r=10%,由此可编制表1:

首先,XYZ公司20×0年1月1日购入债券时: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 1250

贷:银行存款 1000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250

同时,用“持有至到期投资”的T字账户登记购入债券时的发生额。

持有至到期投资

20×0年1月1日 1250 250

20×0年期初摊余成本 1000 ×10%=100(计入“投资收益”)

20×0年12月31日 41

20×1年期初摊余成本 1041 ×10%=104

20×1年12月31日 45

20×2年期初摊余成本 1086 ×10%=109

20×2年12月31日 50

20×3年期初摊余成本 1136 ×10%=114

20×3年12月31日 55

20×4 年期初摊余成本 1191 最后一年先倒减出利息调整

20×4年12月31日 59 1250

以20×0年12月31日为例,借方应收利息=1250×4.72%=59(元),贷方投资收益=1000×10%=100(元),倒减出“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的发生额等于41元,同时将41元登记到总账户的借方。这时,可以得出20×0年年末持有至到期投资的账面价值为1041元,即20×1年年初的摊余成本。剩下三年都是按以上思路,倒减出应收利息和投资收益的差额,计入“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同时将其发生额登记到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总账户中。最后一年时,为了调整尾数,必须先倒减出“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的发生额,再根据应收利息算出投资收益的金额。

(1)20×0年12月31日,确认实际利息收入、收到票面利息等:

借:应收利息 59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41

贷:投资收益 100

借:银行存款 59

贷:应收利息 59

(2)20×1年12月31日,确认实际利息收入、收到票面利息等:

借:应收利息 59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45

贷:投资收益 104

借:银行存款 59

贷:应收利息 59

(3)20×2年12月31日,确认实际利息收入、收到票面利息等:

借:应收利息 59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50

贷:投资收益 109

借:银行存款 59

贷:应收利息 59

(4)20×3年12月31日,确认实际利息收入、收到票面利息等:

借:应收利息 59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55

贷:投资收益 114

借:银行存款 59

贷:应收利息 59

(5)20×4年12月31日,确认实际利息收入、收到票面利息等:

借:应收利息 59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59

贷:投资收益 118

借:银行存款 59

贷:应收利息 59

借:银行存款 1250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 1250

摊余成本范文第3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行业;预算与成本控制;研究对策;现在分析

建筑工程作为一个基础性的工业行业,任何一个国家的工业体系都需要建筑其基本的工业仓房,任何一个国家都需要有生产生活的办公场所,需要保障经济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转就需要构建起有质量体系为支撑的建筑工程体系。建筑工程行业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经济体系中重要的一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激发了经济发展的潜能,促进广大普通民众发展经济的活力的迸发,也给我国建筑工程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命力,极大的提高了我国建筑工程行业的质量和效率。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以基础设施为基础的建筑工程行业的饱和,许多建筑工程行业企业都面临着严峻的市场竞争压力,白热化的竞争使得企业在建筑工程预算与成本控制中需要倾注更多的心血以削减企业没有必要的开支,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水平。

一、建筑工程预算与工程成本控制基本概况及其主要问题

(一)建筑工程预算与工程成本控制基本概况

建筑工程作为一国实体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建筑业能够有效的推动经济的发展,有人曾言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除了实体工业的发展进步以外,建筑行业尤其是房地产在推动中国进步与发展过程中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建筑工程预算主要是指通过编制各类会计经济合同或者价格文件对建筑工程项目进行事前的测算预估与确定,具体主要是指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针对建筑行业所需要的所有物资及其施工进步所进行的测算与评估,编制各种类型的合同和经济文件,以达到对建筑工程行业的有效控制。按照各种编制方法和原则大致可以将其分为设计概算、施工图纸概算以及施工概算等。

成本控制是指一个企业根据一定时期内企业所制定的各种经济预算控制指标和目标,在企业权限范围内对其所控制的建筑工程主体的耗费尽可能较低的行为和过程,建筑工程成本控制直接贯穿到建筑施工的全过程之中,体现了建筑工程的质量和设计原理,企业往往要求既要控制成本更要求质量不能因为削减成本而降低建筑工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建筑工程成本控制需要对影响成本的各个因素和条件采取一些必要的保护性预防措施,以保障成本的控制能够达到即期管理目标。

(二)建筑工程预算管理与成本控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剖析

首先是我国在预算管理与成本控制缺乏法律法规的规范和制约、引导作用,建筑工程行业自律规章制度不够健全,缺少必要的自律习惯和自我约束的内在动力。

其次是预算管理与成本控制在建筑工程各方之间权责不够明晰,职责不够明确,各个主体之间推诿扯皮的现象屡禁不止,这一乱象制约了建筑工程行业的预算管理与成本控制朝着科学化、合理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最后是没有很好的协调施工与预算管理、成本控制之间的关系。建筑工程预算管理与成本控制过程的短期性与建筑工程施工的长期性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建筑工程施工过程的长期性主要是因为建筑工程一般都是大型工程,其材质结构一般都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其干化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同时从建筑工程的设计到物资的准备、人员的招募等各个环节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完成,同时在施工工程中钢筋、水泥、沙石等价格随着市场供需状况随时都在波动,给预算的管理和成本的控制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

二、解决建筑工程行业中预算与成本控制问题的措施分析

(一)明晰预算管理与成本控制的职责,减少企业之间的推诿扯皮的现象

预算管理与成本控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健全而日渐成为企业生产与发展的生命线,成为一个企业除了技术条件外的另一大核心竞争力所在。尤其是在成本控制上,成为一个企业在日渐白热化经济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脱引而出的关键之匙,企业要控制成本、加强预算管理就必须明晰企业内部管理人员之间的权责,让有责任有权力管理预算、控制成本的机构和人员能够更加独立的依照企业规章制度进行日常工作,让其他与建筑工程预算管理与成本控制没有直接关系、没有权责的部门和工作人员能够安心与自己的工作,提高建筑工程管理层的效率和水平。同时,企业要优化成本控制的权责体系就必须要对现阶段的考核机制进行完善和创新,将预算管理与成本控制的各个环节落实到责任人,将其业绩直接与其薪金、未来职业发展前景相挂钩,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可以最大限度的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推动建筑工程预算管理与成本控制制度的建设与发展。

(二)制定灵活的预算与成本控制规划,不能“一棒子打死”

建筑工程行业的施工期一般以年为单位,而一些特大的建筑工程,例如我国的青藏铁路、三峡工程、鸟巢国家体育馆等等工程的工期明显要长于其他一般性的工业行业,因而在施工过程中其建筑材料的价格变动较大,往往会随着时间和市场供需状况而随时发生改变,这些原因客观上要求企业在制定预算管理与成本控制计划时需要采取更加灵活的财务安排、计划措施。灵活多变的预算管理与成本控制不仅仅可以有效适应市场的发展变化、适应建筑工程日在施工工程中出现的问题,更能够为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提供一定的财务参考和物资保障作用,减少资金浪费现象的发生,提供资源配置的效率。

总之,建筑工程预算管理与成本控制在我国经济市场化浪潮下日渐成为广大建筑企业关注的焦点所在,随着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建筑工程行业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也会面临新的挑战,这需要每一个建筑企业认真科学的对待建筑工程的预算与成本控制,提高自己企业在市场化浪潮中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摊余成本范文第4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经济;预算;成本;控制

如今健全的市场运行体系,使建筑行业的经营活动越来越规范,但是也造成了竞争环境也格外的激烈。为了能够在新的环境中占据主动,建中工程经济预算和成本控制就成为了企业获得发展动力的重要途径。作为工程经济预算和成本控制极其重要的内容,采取有效的方式加强预算和成本管控,企业能够用合理方式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在工程实际中,能够对工程预算和成本造成影响的因素来自于各个方面。工程活动的每个阶段和环节都存在这种可能,尤其是在施工阶段,对于成本和预算的影响更为严重。只有在这个阶段做好管理和控制,才能确保其有效性,从而确保企业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

建筑工程经济预算与成本控制

(一)建筑工程经济预算与成本控制在建筑工程中,预算和成本控制是建筑行业中所有企业关注的重点,通过预算和成本的控制能够合理的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是项目管理的核心内容。建筑工程经济预算和成本控制的目标就是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的预算方式,使企业获得更强大的市场经营能力,通过这种影响力,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成本控制和预算数据的准确性会直接对建筑企业经济指标造成影响,直接企业的盈利情况造成干扰,如果企业的建筑成本预算过少,虽然看起来控制住了建筑企业的资金投入,使其获得了更大的利益,但是由于资金投入过少,导致人员配置和机械投入都无法满足正常的施工要求,最终导致工期延长,从另一角度看,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进行弥补,总体来说,经济效益并没有提升,甚至还会出现下降的情况。所以,在建筑工程的预算和成本控制中,采用科学的手段,确保预算的准确性对于工期的安排和成本的全面控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保证工程进度、资源分配合理的关键因素。

(二)建筑工程经济预算与成本控制的作用企业的建筑预算计算要依据企业的工程定额进行,并且参考建筑工程的预算数据。所以,工程经济预算的结果可以作为控制建筑工程企业成本的参考依据。在实际的工程活动中,从事建筑工程的各个部门要依据企业的预算和成本控制制度,进行材料的购买和工程施工作业的开展。用制度作为预算和成本的保障,使其被限制在可控范围[1]。建筑工程企业还要对人员进行管理,人员方面的资金投入是建筑工程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通过合理的配置人员,不断可以加快工程效率,而且对于节约成本具有非常明显的作用,有效提高建筑工程的经济效益。经济性和政策性是建筑工程预算最为明显的特征,由于市场因素和国家政策的影响,建筑工程实际成本会产生一定的波动,工程预算和成本的控制的另一个作用就是将这波动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从而保证企业的经济利益。

建筑工程经济预算和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相应的制度不够完善随着行业的发展,与其密切相关的造价预算和成本管控体系也在逐渐完善,但是由于工程造价的基本特征,导致工程造价的发展空间并不大,只能通过技术的引进和制度的微调进行一定程度的优化[2]。但是,由于建筑工程活动发展速度过快,预算和成本控制制度已经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工程经济活动,这些制度上的不完善,导致了建筑工程经济预算不准确,成本控制难度很大。尤其为了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出现了大量的先进工艺和设备手段,所以在工程预算的实际工作中,如果缺乏相应的参数和数据进行分析,就无法完成相应的预算和成本控制工作。严重影响了预算和成本控制目标的实现。

(二)质量成本管理不够重视在建筑工程成本控制工作中,很多问题并不是表面数据能够体现。例如在建筑工程质量成本的控制工作中,企业为了大幅度提高工程的质量,就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和精力,导致工程成本的提高。虽然最后工程质量超标,但是对于企业的经济利益会造成一定的损害[3]。而一些企业不重视工程质量,一味的减少资金投入,并且加快工程进度,导致工程质量降低,虽然表面上获得了极大的经济效益,但是有与维修和后期的处理工作,导致需要投入更大的资金,造成工程实际成本超限。这样的问题普遍存在与工程项目中,是预算和成本控制中经常出现的问题。

(三)成本控制的局限性建筑工程的施工阶段是建筑工程成本控制的关键阶段,但是在这一阶段中,建筑工程的预算和成本控制存在很多困难。从事生产的各个部门之间缺少联动,从而导致工程成本控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4]。从事工程施工作业的部门,只关注工程的施工过程控制,而材料采购部门只关注与材料的购买问题,导致了在工程实际中部门之间看似各司其职,运转非常有效率,但是由于缺乏共同交流,导致信息不对称,很多信息滞后导致工作出现返工和作废的情况,给工程成本的控制造成了巨大的障碍。

建筑工程经济预算和成本控制的措施

(一)提高预算工作的管理质量在建筑工程施工活动之前,施工企业要对工程项目进行预算,并且这一工作在工程项目的各个阶段都要实施,以保证预算结果与建筑工程实际紧密相连,具有即时性和准确性特点,为工程下部工作开展提供参考依据,保证企业制定的计划策略科学合理。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工程经济预算工作要进行优化,选择更加科学的方法对预算工作的开展进行指导,同时在工程预算的各个环节建立监督机制,确保工程预算情况的据实性和准确性。这些措施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对预算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管,并且保证预算结果更加准确。例如:在工程项目的立项阶段,就要对项目整体进行成本预算,明确项目的整体目标,在施工的各个阶段,依据工程施工过程中反馈的数据,在不同的阶段开展预算工作,保证工程总体预算和阶段预算都在可控范围之内[5]。通过各个环节的管理和辅助,能够有效改善施工企业内部的预算环境,使其工作更具指导意义。

(二)提高成本控制的有效性各个环节的成本控制对于工程经济预算具有非常大的影响。所以为了能够达到工程预算目标,必须对项目的各阶段进行严格管理,最终使项目的整体造价不会出现太大的波动,达到控制控制造价的目的。在工程各个阶段中,成本控制的主要内容就是人员、机械、和材料三个方面的控制,通过对这三个环节的把控,就能对项目整体的成本进行控制。在人员成本的控制中,首先要考虑的就是人员配置问题,很多企业为了减少成本,降低人员薪资,减少人员配置,虽然能够使人员成本投入更好。但是会导致优秀的人员缺失和相应的人员不足。最终在工程施工活动中不能达到应有的效率和质量,从其他方面增加工程的成本,所以人员的配置一定要合理,确保能偶达到最佳的能效[6]。在机械成本的控制中,要做好机械的调配,减量减少机械流动过程中造成的费用,并且通过科学合理的日常保养,减少接卸故障的出现,从而控制维修成本和造成的工程进度滞后成本。材料方面,以材料质量为原则的前提下,尽量选择运距短,价格优惠的材料进行采购,并且控制好材料的采购数量,降低运输和仓储成本。

(三)建立完善的权责制度完善的制度是进行工程预算和成本管控的基础,只有在合理的制度监督管理下,工程造价工作和成本管理工作才能够高效有序的进行。所以,要建立更加完善的权责制度,明确每个部门的责任和职权,确保能够有效的工程预算工作和成本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和辅助[7]。不仅如此,还要加强部门之间的联系,防止因为工作开展过于局限,导致整体的效率降低。在不同的部门内,也要将部门工作内容落实到个人,防止因为工作权责不清晰导致的窝工和怠工现象。通过不断完善的权责制度,能够极大程度提供工程预算和成本管理工作的效率,维护企业的经济利益。

摊余成本范文第5篇

新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已于2013年1月1日起施行。该制度第六十二规定:“高等学校应当根据实际需要,逐步细化成本核算,开展学校、院系和专业的教育总成本和生均成本核算工作。高等学校成本核算实施细则有国务院财政部门会同教育主管部门制定。”到目前为止,核算细则尚未颁布,也就是说统一规范的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办法还没有形成。为了在成人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方面积累经验,给学校领导决策和收费调整提供参考。我们以台州广播电视大学2012学年教育成本核算为例,将该校的具体做法和初步结果与同行们进行探讨。

二、确定核算对象

台州广播电视大学校是一所运用计算机网络、卫星电视等多种教育技术媒体和多种媒体资源进行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综合性成人大学。目前台州广播电视大学本级在校生11000余人,累计开设理、工、文、经、法、管等10 大学科60个本专科专业。设有开放学院、高职学院、中职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网络学院、培训学院等八个办学部门,学生类别有:业余开放、脱产高职、脱产中专、联办研究生、农民大学生等。可以说,电大是办学层次最全,有:中专、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学习方式最灵活,有:脱产、业余、课程、网络;收费标准多,办学成本差异大等特点,但最基本的是开放学院的业余开放,高职学院的脱产专科,中职学院的脱产中专。于是,我们首先选择了开放学院、中职学院、高职学院作为成本核算的对象,学生类别有业余开放本专科生、脱产成人专科和脱产中专。

三、选择核算周期

比较系统的教育成本核算以前还没有进行过,既没有现成的资料,又缺乏具体的办法。如何选择成本核算周期是面临的问题之一。按国家规定,会计核算都是公历年执行的,即1月1日至12月31日;而学生教育成本的发生是按学年的,即9月1日至下年8月31日。根据台州广播电视大学实际,这次成本核算我们选择了2011学年(2011年9月1日―2012年8月31日)为核算周期。

四、制定核算方案

在确定了成本核算对象和周期后,为了有序开展成本核算,我们制定了成本核算方案。主要包括:

1.标准学生的折算。由于学生类别的不同,其教育成本必然不同,间接费用的分摊和生均成本的计算都需要把不同学生折算成标准学生。根据台州广播电视大学主要间接费用负担情况的实际,确定标准学生折算方法为:成人大专“1”,中专“1”,开放业余“0.2”。

2.成本分类。为了能够更好的运用成本核算结果,为学校领导和上级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我们将成本分为运行成本(变动成本)、部门成本、完全成本。

(1)运行成本。是所核算成本学生的直接费用,此类费用完全随着学生的进校而支出,一旦学生毕业即停止支出。如学生管理人员费用,课时酬金,学生奖助学金,上缴管理费及按学生人数分摊的物业管理费用等。在学校资源富余的前提下可作为决策的最低成本线。

(2)部门成本。运行成本+部门间接费用(部门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其他固定费用)。是学校考核部门办学效益的依据。

(3)完全成本。部门成本+行政部门费用分摊。是收费标准制定的参考依据。根据有关规定固定资产折旧不计入教学费用,而在事业支出中列支的其他资本性支出则直接计入当期费用。

3.间接费用的分摊方法。

(1)人员经费按办学部门人员经费分摊。

(2)公用经费中的办公经费、水电费、交通费、差旅费、会议费、培训费、招待费、福利费按办学部门教师人数分摊;其他办公经费按办学部门标准学生数分摊。

(3)离退休人员费用和住房公积金等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按办学部门在编老师人数分摊。

(4)设备购置等其他资本性支出按标准学生人数分摊。

五、成本计算

1.运行成本

经过计算得知,台州广播电视大学2011学年的生均运行成本数据如下:脱产中专1911元,脱产大专2269.39元,开放业余本专科1449.42元。而同期相对应的生均实际收费是:脱产中专2227元,脱产大专3436.08元,开放业余本专科3220.53元。生均办学毛利为:脱产中专(2227-1911)316元,脱产大专(3436.08-2269.39)1166.9元,开放业余本专科(3220.53-1449.42)1771.11元。

以上数据说明,台州广播电视大学办学的生均直接毛利依次是:开放业余1771.11元,脱产大专1166.9元,脱产中专316元。显然业余生办学效益好于脱产大中专,因此务必抓住开放业余这个主业不放松,同时在办学资源许可的前提下,适度招生脱产大专效益也可,脱产中专如果单从效益方面讲是要认真考虑的,但中专可以为大专输送大量生源,既为大专的稳定办学提供了条件,又节省了大量的招生费用,还有很好的社会效益。

2.部门成本:运行成本+部门费用

部门生均成本(运行成本+部门成本)的计算结果是:脱产中专3324.84元,脱产大专4583.11元,业余开放2340.10元。生均办学毛利分别是:脱产中专(2227-3324.84)亏1097.84元,脱产大专(3436.08-4583.11)亏1147.03元,开放业余本专科(3220.53-2340.1)盈880.43元。

相关期刊更多

茶叶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茶叶科学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