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于清明节的诗

关于清明节的诗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清明节的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于清明节的诗范文第1篇

关于清明节祭奠的诗句《冬夕书事》作者田锡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苏幕遮》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蝉吟槐蕊落,的的是愁端。病觉离家远,贫知处事难。《与友人会》

熹欢就不要放弃,放弃就不要后悔

庄园打开,春天在音乐中到来

母称儿干卧,儿屎母湿眠。《劝孝歌》

爬上属于我的那座高峰,那个梦想

离恨却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

鸡鸣咸阳中,冠盖相追逐。丞相过列侯,群公饯光禄。

迢递路回清野,人语渐无闻,空带愁归。——周邦彦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liancom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宋】李清照《绝句》

戈船破浪飞,铁骑射日光。——《江上对酒作》陆游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玉楼春》

春蚕到死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

自矜胡骝奇绝代,乘出千人万人爱。

我欲乘风归去爱恨已过黎明任我多感惆怅静思明日晨雾

欲将此意凭回棹,报与西湖风月知。

千帆过尽,皆不是我心所爱;三千弱水,哪一瓢知我冷暖

关于清明节祭奠的诗句精选《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关于描写清明节的诗句之一:

清明夜

【唐】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清明日送邓芮二子还乡

【唐】戴叔伦

钟鼓喧离日,车徒促夜装。

晓厨新变火,轻柳暗翻霜。

传镜看华发,持杯话故乡。

每嫌儿女泪,今日自沾裳。

清明后登城眺望-【唐】刘长卿

风景清明后,云山睥睨前。

百花如旧日,万井出新烟。

草色无空地,江流合远天。

长安在何处,遥指夕阳边。

清明日曲江怀友-【唐】罗隐

君与田苏即旧游,我于交分亦绸缪。

二年隔绝黄泉下,尽日悲凉曲水头。

鸥鸟似能齐物理,杏花疑欲伴人愁。

寡妻稚子应寒食,遥望江陵一泪流。

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关于清明节祭奠的诗句推荐郊行即事

(宋)程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

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寒食-【唐】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清明即事-【唐】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清明-【唐】孙昌胤

清明暮春里,怅望北山陲。

燧火开新焰,桐花发故枝。

沈冥惭岁物,欢宴阻朋知。

不及林间鸟,迁乔并羽仪。

清明日忆诸弟-【唐】韦应物

冷食方多病,开襟一忻然。

终令思故郡,烟火满晴川。

杏粥犹堪食,榆羹已稍煎。

唯恨乖亲燕,坐度此芳年。

长安清明-【唐】韦庄

蚤是伤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

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

游人记得承平事,暗喜风光似昔年。

《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关于清明节的诗范文第2篇

2、清明时节语纷纷,郊外游客笑嘻嘻,欲问酒家何处停,路边农妇欢迎宾,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催,商隐弹泪谁人,信香烛鞭炮金钱知。

3、清明里总有一些花开,这些意象世界里清醇而多愁的花儿,一睁开眼睛和关闭视野都要流泪;也许这雨正是我无尽的伤悲的一场宣泄,宣泄后,一切都好。

4、清明将至,心又开始隐隐作痛,这种痛不曾消失过。只是在无人的时候,更显得真切。

5、清明天空坦然山路芬芳;亲情的思念是无止境的,纵然有感伤但那温暖情怀将永存心底。

6、生命,其实很脆弱,如陶瓷般易碎。逝去的终究已成过去,不必沉寂在过去。无需感慨生命之无常,无常才是真。好好活着,才是。

7、清明节,让人缅怀先辈,令人留恋,令人悲叹,令人振奋,这里面蕴含了许多的先辈们的事迹,当他们入土为安之时,自己的故事就告终了,剩下的,就只有让人怀念了!

8、天上月圆,人间月半,你我的相逢是种缘。缘起缘灭,梦中变幻,我的世界有你而精彩。曾经的回忆,美好的记忆,保存在脑海。愿你在天堂一样快乐!

9、风和日丽,小草嫩,山青水秀,感觉新,荒郊野外一堆土,祖先在此当居民,清明时节风光好,阴阳两界真奇妙,故人一去不复返,如烟往事莫忘了增良。

10、清明,总是伴着纷纷扰扰的细雨,透着春天的阴冷与寂寞,丝雨细如愁,多少人在这忧愁中徜徉留恋......

11、清天明空彩云飞,夜落春雨似茶香,思情无涯风飘絮,我心依旧荡秋千。

12、又是一年清明时,霏霏细雨,点点愁思,几多离人泪!远在天堂的亲人、朋友,你们可好?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存在着一份对已故亲友的思念,虽然已是天各一方,但这份念想却始终将我们牢牢的连在一起。让我们写下这份牵挂,微递到天堂!

13、清明时节雨纷纷,飘扬纷飞绕路人。漫天飞舞的雨丝,是对你思念的泪光。失去的,无法弥补;失去的,要学会淡忘。生活,还得继续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14、清明踏春好,快乐指数高;小脚很可爱,高跟鞋拜拜;天气易突变,雨具随身带;花粉易过敏,远离莫久待;补充水果菜,感冒不袭来。朋友健康,我最关怀!

15、清明时节杨柳依,路上行人伤凄凄。纷纷细雨识人意,暗送迎春*迷离。思亲不在伤别离,绵绵幽情无处寄。人生短短几十年,相互真情要珍惜。

16、清明雨纷万物苏,阳光明媚踏青游,苦恼伤情随风散,放松心情精神抖,相思伤痛渐变浅,幸福生活围你转,清明节短信祝福,祝你平安保体健。

17、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18、亲爱的朋友,让我送你一篮水果吧!祝你苹安富贵,橘祥如意,梨想成真,杏福快乐,柿事顺利,核家幸福,梅有烦恼,甜如廿蔗,幸运如葡萄!清明节快乐!19、月夜明,青丘小雨。点滴而落,雨点心上,遥想当年,与卿共携手,话尽天下。雨滴而落,回首!依稀可见,与子说偕老,笑看红尘。雨落心头,垂首!自嘲一笑,独自饮酒,低语坟头,奈何桥前可与卿逢?

19、清明节到了,每每看见一束束鲜花插在坟头,就知道又有一个生命永远离我们远去,而他们且可以远离这充满险恶的人世间,也未常不是一件好事,唉,人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有时生死并不能由你自己。

20、悬门抉目春秋时,吴国大夫伍员劝吴王夫差拒绝越国求和,夫差听信谗言,不从忠告,反赐之剑命自杀。伍员临死,曰: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为器。抉吾眼置之吴东门,以观越之灭吴也。见《史记、吴太伯世家》。后以悬门抉目为烈士殉国的典故。

21、清明节,三月三,杏花桃花开满山;谷雨前,清明后,满山遍野走一走;春风吹,春花飞,草长莺飞惹人醉;走一走,游一游,健康快乐真是美!

22、咱俩这么铁,节日分你一些:我过元宵节你过重阳节,我过青年节你过儿童节,我过情人节你过光棍节,我过中秋节你过寒食节,我过端午节你过清明节。

关于清明节的诗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会展业;节庆;城市经济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7-0160-03

一、发展节庆会展业的意义和作用

节庆会展业是现代服务业的一个新兴领域,主要包括会议、展览、节庆、演出、赛事等活动,以及由此产生的直接和间接经济社会效益,是经济和社会、文化相互交融的一种新型经济形式。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区域经济文化交流的加速推进,节庆会展业在中国大中城市逐步兴起,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大城市的节庆会展业已走在全国前列,潍坊、东莞等中小城市的节庆会展业则颇具特色。在国际舞台上,举办国际性会展活动的数量和规模,是衡量一个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国际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

节庆会展业承接第一、第二产业,连接第三产业,是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和“催化剂”,在优化软硬环境、服务实体经济、拉动内需增长、增强城市竞争力、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被誉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绿色产业”,日益得到各地政府的高度重视。

1.有利于塑造和传播城市形象。一方面,为迎接大型节庆会展活动,举办城市往往会投入大量人、财、物资源,对城市的道路交通、绿化景观、会展场馆等基础设施进行大规模改造建设,对市容环境卫生进行综合整治,促使城市形象大幅改观。承办亚运会使广州城市面貌和人居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另一方面,大量境内外客商和新闻媒体记者汇集活动举办地,通过各家媒体的现场参访报道,以及八方宾客日后的口碑相传,举办城市的品牌形象得以广泛传播,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显著提升。一些独具特色的节庆会展活动,如潍坊风筝节、洛阳牡丹节、广交会、哈洽会、博鳌论坛等,甚至已成为举办城市的无形资产和亮丽名片。

2.有利于拉动地方经济增长。节庆会展业影响面广,关联度高,具有强大的带动效应,不仅能带来场租费、搭建费、广告费等直接收入,还能间接拉动商贸、住宿、餐饮、娱乐、交通、通讯、旅游等相关行业发展,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活动期间,大量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集聚,既为当地消费市场带来商机和活力,也为城市招商引资、经贸洽谈、项目对接、技术交流等搭建了一个绝佳的平台,对城市经济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3.有利于推动产业优化升级。节庆会展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一环,具有资源消耗少、污染排放小、发展潜力大等特点。节庆会展业的快速发展,还可以整合各种资源,培育关联产业,催生一条新型的会展产业链。在当前资源环境压力增大、实体经济增长乏力的背景下,节庆会展业逐渐成为一些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特别是一些大城市、中心城市,经济发展受到土地资源匮乏、发展空间受阻、传统产业减速等瓶颈因素制约,大力发展节庆会展业,有助于培育新兴业态,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节能减排,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4.有利于促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节庆会展活动是一个城市向外界集中展示自身形象的大舞台,可以有效凝聚人心、达成共识,增强市民对城市的归属感、荣誉感和使命感,形成齐心协力、团结向上、包容开放的精神风貌。为此,当地政府十分重视开展文明礼仪宣传教育,注重提高市民道德素质,着力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同时,大型活动涉及面广、环节多、难度大,需要有关各方精心筹备、协调配合、攻坚克难,一方干群的工作激情与创造力往往能在短时间内被激发出来,对当地干部来说是一个学习和锻炼的大课堂,对广大市民来说是一次增进交流、拓宽视野、增长见识的好机会。

二、厦门市及思明区节庆会展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厦门市是海峡西岸重要中心城市、国际性港口风景旅游城市,区内气候宜人,环境优美,海陆空立体交通体系完备,城市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齐全,对台交流和对外开放水平较高。近年来,厦门市立足区位、资源、产业优势,高度重视会展业发展,将旅游会展业列为厦门市现代服务业五大千亿产业链之首,确定了打造中国会展名城和顶级会议目的地城市的目标,近日修订出台了《关于促进会议展览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扶持政策,大幅提高奖励力度,支持会展业快速发展。

经过多年培育,厦门节庆会展业的专业化、品牌化和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涌现出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海峡两岸机械电子商品交易会、中国(厦门)国际石材展览会、中国(厦门)国际佛事用品展览会、中国厦门国际游艇帆船展览会、海峡两岸(厦门)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等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品牌展会,其中投洽会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投资促进盛会,石材展是亚洲规模最大的专业石材展,佛事用品展是全球规模最大的佛事用品专业展。海峡论坛、世界投资论坛、全球华人口腔医学大会等一批重量级会议在厦成功举办。厦门还成为安踏、特步、匹克、罗氏诊断等国内外品牌企业举办订货会、经销商大会、企业年会的首选城市。节庆赛事方面,厦门元宵灯会、中秋旅游嘉年华、厦门购物节、海峡两岸民间艺术节、国际马拉松赛、国际钢琴比赛等活动此起彼伏,异彩纷呈。

2013年,在宏观经济整体低迷的形势下,厦门会展业仍保持了较为强劲的发展势头。全年共举办各类展览184场,同比增长15.0%,展览总面积160.4万平方米,比增16.2%;共承接国际性会议32场,与上年度持平,国际会议参会人数9 900人,比增27.9%。去年全市展览业直接经济效益达47.92亿元,会议业直接经济效益达53.64亿元,会展业总体经济效益约为237.16亿元。

作为厦门市的中心城区、老城区思明区是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金融中心,也是厦门会展业的发祥地,创立于1985年的富山国际展览城开创了厦门经济特区展览业的新纪元。思明区也是现今全市大型会展活动的主要举办地,厦门国际会展中心、国际会议中心、文化艺术中心、人民会堂等大型会展设施均位于思明区,全市能承接大型会议的高星级酒店、主要会展承办机构、大型会展设计搭建企业80%以上位于思明区。2012―2013年,在思明区举办的展览数量占全市的比重达70%以上,展览面积占90%以上,大型会议数量占60%以上。

近年来,思明区从区域实际出发,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把会展业列为重点培育的“7+1”产业集群(产业链)之一,出台思明区会展产业集群五年发展规划,大力推动节庆会展业发展。除了全力参与、协助和保障各级各部门在本区举办大型节庆会展活动外,思明区每年都围绕传统节假日、历史文化、民俗风情、自然资源、特色产业等主题,举办数十场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节庆会展活动,包括郑成功文化节、思明时尚节、思明购物节、元宵民俗文化节、沙雕文化节、观音山全国沙滩排球锦标赛、世界女子沙滩排球巡回赛、闽台商品美食展、老字号精品展、海西烘焙暨咖啡展览会、海峡两岸电子商务博览会等等。其中,郑成功文化节已成为国台办、文化部重点规划的两岸交流项目,正逐渐成为两岸同胞共叙亲缘、共谋发展的品牌活动;全国沙滩排球锦标赛是全国A级赛事,是中国参赛选手最多、水平最高的沙滩排球比赛。举办一系列节庆会展活动,对于营造辖区商业文化氛围、聚集人气、刺激消费、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进两岸经贸文化交流等,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思明区办会、办展、办节、办比赛起步较早,并取得一定成效,但与国内知名展会相比,思明区在这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一是活动数量较多,但活动规模普遍偏小,大型会议展览更少,影响力不大。二是特色不够鲜明,主题比较分散,少有拿得出、叫得响的活动品牌。三是经济总量不大,工业基础较为薄弱,产业集聚度较低,缺乏办展的产业支撑。四是节庆赛事活动与商贸、旅游等产业的结合和互动不够紧密,没有产生最大效益。五是行政参与和财政支持较多,市场化运作不够成熟,可持续性不强。

三、加快发展思明区节庆会展业的思考与建议

1.明确发展思路,抓住主攻方向。近几年来,全国各地会展业发展如火如荼,同质化倾向明显,同业竞争日趋激烈。厦门会展业不仅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差距,还面临着周边城市的有力竞争。在这样的形势下,作为厦门会展业的集聚区,思明区要找准定位,创新思路,突出重点,推进节庆会展业优化升级,壮大节庆会展经济规模,增强竞争力和辐射力。从思明区的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分析,思明区节庆会展业要走品牌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道路,重点培育专业展览、高端会议和特色节庆。展览方面,根据以往工作实践,由区级层面主办大型综合性展览,办展力量相对不足,对企业的号召力不够。因此,一方面要争取与国家、省、市相关部门合作办展,提高展览的规格和层次;另一方面要从区域实际出发,扬长避短,结合厦门及周边地区的优势产业、特色产业,自主培育几个具有一定规模和发展潜力的专业展、主题展、精品展。从厦门市办展实践来看,几个比较成功的展览都是专业展,如石材展、佛事用品展、机电展等。会议方面,思明区优美的景观环境和良好的酒店配套设施,很适合会议业发展,会议业是思明区发展节庆会展业的重点和优势所在。要大力申办或招揽各种类型的会议,重点是国际性会议、大型国内会议、高端学术会议、行业高层会议。同时,充分利用思明区总部经济资源优势,引导和鼓励总部企业在思明区举办各种产品订货会、会、研讨会、企业年会等活动。节庆方面,针对活动小而散的现状,建议整合资源,突出特色,进行归口分类管理,呈现主题化、系列化的特点,做精做优,形成品牌效应。同时,加强节庆与商贸、旅游等行业的结合与互动,文化搭台、经贸唱戏,以节庆活动为载体,带动相关行业发展。

2.加大政策扶持,促进产业升级。充分利用厦门市会展业扶持政策及思明区高端服务业优惠政策,扶持会展业做大做强。为了加快推进思明区会展业转型升级,建议尽快研究出台思明区会展业配套扶持政策,由区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在市会展业奖励政策的基础上,适当降低兑现门槛,对引进境内外大型品牌会展机构和会展项目,自主举办重点展会、专业展会、特色展会等进行奖励或补贴。

3.培育市场主体,提高专业水平。发展会展业,仅靠政府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会展企业才是会展业发展的主体。要转变观念,打破政府一元化办会办展的格局,树立会展主体多元化的理念,大力培育会展企业和中介机构,依托专业会展机构的规范化、市场化运作,培育形成完整的会展产业链。鼓励会展企业通过收购、兼并、联合、参股等形式组建会展集团,扶持一批成规模、有实力的会展龙头企业。鼓励大型旅行社成立专门的旅游会展公司,为会展业提供商旅一条龙服务。加强会展招商,把会展机构和会展项目列入政府对外招商引资的重要内容,大力引进专业会议服务公司、国内外知名展览公司、国际会展组织分支机构、会展业关联配套企业,同时努力争取全国性或区域性展会项目落户思明区。

4.发挥对台优势,谋求差异发展。充分发挥思明区对台区位优势,加强与台湾行业协会、知名会展机构、大型会展企业的联系,以申办、引进、合作等方式,联手创办一些可轮流在海峡两岸举办的节庆会展活动,以“海峡”主题挖掘节庆会展题材,共同打造“海峡”节庆会展品牌。例如,把节庆会展活动与“海上看金门”、“厦门金门二日游”等旅游产品相结合,以此作为卖点,吸引内地会展机构来思明区办会办展,吸引外地客商到思明区参会参展、旅游休闲和购物消费。

5.创新工作机制,优化发展环境。要从战略高度认识发展节庆会展经济的意义和作用,把节庆会展业列为经济中心工作之一。建议成立区级节庆会展协调机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对全区节庆会展活动进行统一规划和组织协调。区直各有关部门要齐心协力,密切配合,简化审批手续,提供优质服务。加强节庆会展业相关数据的统计和分析,为政策扶持、展会培育、对外宣传等提供依据。加大节庆会展活动的宣传推介,特别要注意使用微博、微信、社交媒体等新媒介,扩大活动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指导和支持会展业行业协会开展工作,引导会展企业抱团发展,加强行业自律和诚信建设,避免恶性竞争、无序竞争,促进会展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运军,郑海龙.思明节庆经济活力四射[N].厦门日报,2009-09-30(8).

关于清明节的诗范文第4篇

2008年,清明节正式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并恢复放假传统,人们开始重视清明节等传统节日,各大媒体也适时予以关注和报道,凤凰、腾讯、新浪等一些门户网站还特地推出清明节专题,可见清明节正恢复其原有的文化影响力。但随着文化全球传播的冲击,清明节正处于尴尬境地,既面临着现代生活的消减,又面临着西方节日和文化的冲击。如何保护并传承清明节文化,成为强化中华民族身份认同和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问题。清明节文化在传统社会是以怎样的方式进行传播的?信息时代背景下,新兴的传播方式与传统的传播方式相比,有哪些特征?

笔者以致力于传播中华大文化的凤凰新传媒为着眼点,以凤凰网文化板块节日专题中2010至2012年的清明节文化专题作为个案进行分析,以期解读现代信息社会视域下清明节文化的传播。

传统社会中清明节文化的传播方式

传统清明节文化产生于农耕社会,主要通过超越生死的内省式方式、宗族式的特定习俗仪式和大写意的诗词进行传播。

1.超越生死的内省式人内传播。内省式思考是“一个将过去和未来联系起来的、纵向发展和创造的过程”。②清明时节,人们往往将生死并置,慎终追远,进行内省式思考,将对祖先的追思与对未来的期盼并置,从而自我传播清明节文化,实现人内传播。

2.宗族式的习俗仪式传播。詹姆斯·凯瑞曾指出,仪式传播“其核心就是将人们以团体或者共同体的形式聚集在一起的神圣典礼”。③传统清明节正是在人们共享“慎终追远”和“乐生惜春”的文化信仰中,以宗族为团体单位的形式聚集在一起进行祭奠祖先、踏青郊游等习俗活动,是一种颇具乡土特色的文化仪式。

3.大写意的诗词文本传播。“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七言绝句《清明》就是传播中国清明节文化的诗词文本。综观中国文学史,与清明节有关的古代诗词数不胜数,“历代著名诗人几乎都有‘清明诗词’留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词说清明》一书,就收录了近80首‘清明诗词’”。④这些关于清明节景象的大写意诗词,成为清明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悠久的文化长河里诗情画意地传播着清明节文化,成为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从凤凰网清明节专题看清明节文化的网络传播

清明节作为中国传统社会最重要的祭祀节日,其特点有三:一是兼有节气与节日两种身份,二是以户外活动为主,三是兼有肃穆与欢乐两种情感氛围。以户外活动为主的清明节习俗并不适合网络传播。如何实现传统清明节文化传播的现代转型呢?凤凰网注重延展传统清明节的文化内涵,并从养生、革命历史、养老、生态保护等现代视角,延展清明节传统习俗的文化内涵,实现传统清明节文化的现代转型。

1.养生角度的延展传播。凤凰网将清明节多种习俗延展到现代人所热衷的养生领域,既将清明踏春等风俗体育运动扩展为预防疾病保持身体健康的有益运动,也将清明节的时令食品与现代食疗保健的生活之道相联系进行传播,悄无声息地将养生融入到清明节文化的传播之中。

2.历史角度的延展传播。凤凰网将清明节祭祖文化与纪念誓死抗日的东北义勇军、纪念抗日殉国的黄埔英雄、扬威异域的中国远征军和纪念在日殉难劳工、烈士等中国抗战的历史联系在一起进行传播,缅怀革命先辈,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感。

3.社会角度的延展传播。凤凰网将清明节孝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养老问题联系起来,深入剖析中国传统孝道所宣扬的家庭养老与现代社会老龄化的社会养老之间的矛盾,并从现代人养老观、中国养老制度等角度寻求解决之道。

4.文化角度的延展传播。凤凰网融合三毛、史铁生、泰戈尔等人的文学作品,从他们的生命价值观突出清明节“珍爱生活、珍爱生命”的文化主题;从儒、道、法等中国传统哲学中阐释蕴含于清明节文化中的中国人的生死观;并介绍了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家的“清明节”。

5.生态保护角度的延展传播。凤凰网通过提倡网络祭祀等低碳方式过节,主张心祭重于形祭,注重剔除清明节仪式中不利于生态保护的环节,并针对人们越来越多开车回家过清明节的现象,提倡少开车、多骑自行车、远途多拼车或搭公共汽车等,以低碳方式出行,从而将清明节亲近自然的文化延展到生态保护的现代生活方式中。

总之,凤凰网不仅整合扩充传统的人内传播、诗词文本传播和习俗仪式传播方式,而且增添了爱国主义、养生和生态环保等现念,创新传播环境,从文化、社会、历史、生态保护和养生等多维度地传播了清明节文化。

网络传播清明节文化的特征

传统清明节习俗作为一种文化仪式历代传承,其传播倾向于一种参与式的互动传播。而网络传播也偏向互动传播,网络媒体担当传播非物质文化的传统节日的角色时,与传统的传播方式相比,有怎样的特点呢?

1.线上互动式传播。到2011年底已有近12万网民参与凤凰网清明节专题中“现代人为什么要过清明节”调查,到2012年4月6日止已有近两万人参与网友评论留言,他们纷纷在清明节遥寄自己的哀思,这样大规模的网络活动有效地调动了网民参与的积极性。

2.虚拟场景式传播。凤凰网在2010年清明节专题设置了祭奠南疆战士的网络专区,传播推广“网络祭奠”这种新媒体形式的清明节新风俗。人们利用网络虚拟空间构建虚拟灵堂、纪念馆和灵堂等,模拟墓地场景,以网络献花、供奉祭品等进行模拟祭祀仪式,可有效替代传统清明节烧纸、放鞭炮、磕头等方式,让清明节的民俗走上更加文明、健康、卫生的道路。

3.多媒体式传播。凤凰网整合新华网、中新网、东方网、新京报、《广州日报》、《信息时报》、《光明日报》等多家媒体的相关报道,进行整合传播,在文化板块开设图文并茂的清明节专题,在凤凰论坛举行“清明感怀”有奖征文比赛活动,2012年还特别策划“三个人的怀念”视频专题,形成视听结合、图文并茂的多媒体综合传播局面。

总之,凤凰网在传播清明节文化的过程中,一方面注重借鉴整合传统的传播方式,另一方面发挥网络媒体的特性,赋予清明节以文化时代性,满足现代人的文化传承需求。这种将传统传播方式与网络媒体特性相结合,对清明节文化进行现代性修正的传播模式,值得我们今后在利用网络传播传统节日文化的实践中借鉴与学习。鉴于网络媒体的文化传播优势,传统节日文化可能在网络传播中迎来欣欣向荣的明天。

注释:

①黄涛:《清明节的源流、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变迁与功能》[J],《民俗文化论坛》,2004年8月版

②郭庆光:《传播学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版,第81页

③詹姆斯·凯瑞著,丁未译:《作为文化的传播》[M],华夏出版社,2005年8月版,第28页

关于清明节的诗范文第5篇

3月30日,两名孔子后裔在清明祭祖仪式前整理服装。当日,130多名来自全球各地孔子后裔来到山东曲阜孔林,身着汉服,手执笏板,以古礼向孔子表达尊崇之意。新华社记者范长国摄

银川市各大陵园内,很多人把祈福卡挂在墓地旁的树木上,寄托对亲人的思念。新华社记者马俊摄

祭祀、旅游首度平分秋色

在很多人心目中,清明节就是祭祖和扫墓。民俗专家则认为,这种说法只对了一半。清明节的文化内涵不仅是缅怀故人和先烈,更有着热爱生命、亲近自然的含义。追思逝者的同时不忘生者。今年的清明小长假让人们有了更多的休闲时间,也促使清明“生死经济”中“生”者部分得以凸显出来。

据南京迪普信息咨询有限公司近日对南京市民关于如何度过第一个清明小长假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位列前三位的过节方式是休息、短途游和扫墓。老南京的扫墓习惯是“赶前不赶后”,尤其是不能过了清明再去扫墓,因此仅有近两成市民会选择假日期间祭祀先祖。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民俗专家陶思炎说,把清明仅看成是扫墓的节日,是现代人对传统节日内涵的极大误读。清明本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根据宋代陈元靓的《岁时广记》中所说:“清明者,谓物生清净明洁”。每年的4月5日前后,正值阴历阳春三月,风和日丽,草长莺飞、万物复苏,一改冬季寒冷枯黄的景象,天地一片清净明洁。后人将祭祖、寒食节并入其中,才使得清明节由一个单纯的农业节气上升为一个重要的节日。

记者了解到,各大旅行社近期纷纷推出了一天至三天的清明短线游。中青旅国内部相关负责人姜鹏表示,各省省内及周边城市的短线游将成为今年清明出游的热点,主推踏青游、民俗游。

陶思炎说,其实古人也和我们一样,除了禁火、扫墓外,还有插柳枝、荡秋千、放风筝、斗鸡等户外活动。相传是因为清明节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人们组织了一些体育活动以强身健体。

秦淮放灯习俗中断了七八十年

南京夫子庙的秦淮灯彩闻名天下,今年清明期间将举行一系列的“传承民俗文化、情系十里秦淮”活动。其中的重头戏之一,就是4月4日至6日的每晚18:30—22:00,秦淮河沿岸举行的“放灯”仪式。人们可以花上10元购买或自己动手制作一盏荷花灯,写上些文字放入河中,追忆先祖的同时,也为生者祈福。

民俗专家告诉记者,古时就有“清明赐火”的习俗,如今已是鲜为人知。相传因寒食禁火,人们将从冬季保留下来的火种熄灭。到了清明节,又要重新钻木取火。唐代诗人韦庄有诗云:“寒食花开千树雪,清明火出万家烟。”唐代“清明赐火”的习俗曾盛极一时,皇帝每年都要举行隆重的“清明赐火”典礼,把新的火种赐给群臣,以表示对臣民的宠爱。

据介绍,这一活动还借鉴了民俗“放河灯”。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其中有普渡众生的含义。

人称“金陵灯彩陆”的花灯老艺人陆有昌告诉记者,秦淮河放河灯的习俗已经中断了七八十年,现在的扎灯人都没有做过,这次大家也是经过反复琢磨和试验,才制作出了简单、安全的荷花灯。而将荷花灯放置河中,随水漂流,借河、荷、和三字同音,寓祈福纳善保平安及幸福、和谐吉祥之意。

此外,陆有昌还大胆设想,将清明节的标志——“柳枝”,与花灯结合起来。据说“柳枝”对于清明节而言,就如同桂花之于中秋、之于重阳。

陶思炎认为,之所以有这样的说法,一是因为传说介子推是抱着柳树死去的,二来杨柳正是清明前后发芽、抽枝,是早春最具代表性的植物,有很强的生命力,古人借此表达了生者希望死者复生的美好愿望。

民间文化“传承”之外更要“创新”

清明、端午、中秋、春节、元宵这些传统节日,在古代都有很多民俗活动,清明祭扫,端午赛龙舟,中秋赏月,春节团圆,元宵闹花灯等等。时至今日,许多传统习俗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节日文化生活中,而每年的清明节似乎仅剩下一个“烧”字。

秦淮区旅游局局长姜勇美认为,清明小长假的到来,为恢复发展民俗文化提供了契机。重现“清明赐火”等传统习俗不仅大大丰富了清明节的旅游文化活动,更催生了新的度假消费方式。

据了解,很多旅行社都希望借“清明”之机将4月旅游淡季做“旺”,除了开辟短线游市场之外,还增添了不少新“玩”法。例如一些踏青赏花路线中加入了农事桑蚕、祭祀纪念等传统文化的元素。各地的扫墓和祭奠活动也融入了不少传统节日习俗。

陶思炎认为,应借节日效应恢复更多的民俗活动和传统食品。比如放风筝,意味着去掉以前的秽气;荡秋千,又称为“半仙之戏”,有千秋万代、长寿健康的意思;此外还有打马球、斗鸡、取火比赛等。吃的方面除了青团和糖藕之外,过去还有吃燕子型枣泥糕的习俗,象征着呼唤春天的到来。这些传统习俗和“仪式”能够让人们在追忆祖先的同时净化心灵,心怀感恩与敬畏之情,进而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根植于每个人的心里。

但他也强调,民间文化活动“传承”之外更需要“创新”。现在的人们,尤其是年轻人普遍缺乏对传统节日的认同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传统节日过于“概念化”,没有适合的活动载体。商家的大声吆喝虽然也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毕竟局限于“消费”层面。只有不断开掘传统文化的新内涵,寻找新载体,让更多人了解节日的文化渊源,才能把传统节日的文化精髓传承下去。

清明节: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4月4日是清明节。学者说,清明节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独特的文化礼俗,是全球华人最重视的传统节日之一。清明节在二十四节气中非同一般,它既是农事节令又是重大节日,还是惟一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和确定为法定节假日的节气。

中国民俗学会名誉理事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乌丙安教授指出,清明节渊源久远,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清明原本是历法二十四节气中一个普通的岁时节令,按《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就是说,这个节气万物复苏,已是合适的耕种时令,从此进入农事大忙阶段。乌丙安说,清明节起初并没有祭祀先人的习俗,但后来它逐渐与前一两天的寒食节交汇融合。寒食节本是古代的禁火忌日,后来与晋文公悼念恩人介之推的传说相附会,寒食节扫墓成了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两个民俗节日交融后,禁烟冷食的习俗日趋淡化,祭祀先人的习俗愈发凸显,清明节于是发展为朝野上下共同重视的重要传统节日。

海外侨胞、全球华人都非常重视这个民俗节日。每到清明节,很多港澳台民众和旅居各地的华侨、华人,都要回大陆祭奠先人、认祖归宗。清明节已经成为传递亲情、传承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血浓于水、慎终追远的特殊日子。

二十四节气中清明的诗歌最多最好

作为重要的农事节日和传统的民俗节日,在二十四节气中吟咏清明的诗歌数量最多、质量最好。

清明处于春光明媚的季节,是人们追思先人、踏青郊游的传统节日,所以容易引发文人墨客的诗歌雅兴。从唐玄宗这样的皇帝,到杜甫、白居易、陆游、李清照这样的诗词名家,都喜欢在清明节引吭高歌。《全唐诗》和《全宋词》的内容中包含“清明”“寒食”字样的作品有850多首。

清明节是传统的扫墓祭祖日子,许多诗人为此留下了千古名篇。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明代诗人高启的一首诗,则反映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悲痛:“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