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三字经全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三字经》的内容分为六个部分,每一部分有一个中心。
《三字经》内容的排列顺序极有章法,体现了作者的教育思想。作者认为教育儿童要重在礼仪孝悌,端正孩子们的思想,知识的传授则在其次,即“首孝悌,次见闻”。训导儿童要先从小学入手,即先识字,然后读经、子两类的典籍。经部子部书读过后,再学习史书,书中说:“经子通,读诸史”。
《三字经》最后强调学习的态度和目的。可以说,《三字经》既是一部儿童识字课本,同时也是作者论述启蒙教育的著作,这在阅读时需加注意。《三字经》用典多,知识性强,是一部在儒家思想指导下编成的读物,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来源:文章屋网 )
经典古诗文是我国文学宝库的瑰宝,源远流长。她内容广泛、语言精辟、思想深邃。一首首诗作,就像一面面镜子,映照着人们的心灵,启迪着人们的心智,反映着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我校扎实有效地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使学生阅读经典,亲近书籍,享受阅读的乐趣,对于帮助小学生打好语言文学功底,增强文化底蕴,陶冶高尚的情操,获得智慧的启迪,提升人文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借校本课程强化思想教育
近几年,我校把《三字经》作为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之一,以培养学生深厚的民族底蕴、强烈的爱国热情和优良的文明礼仪习惯。我们以《三字经》为主经典在学校颂唱,学生耳熟能详,这对学生“三观”的形成以及行为习惯的养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家长中也产生了较好反响。
《三字经》可谓是一块“全营养饴糖”。说它“全营养”,是因为《三字经》仅一千多字,语言极其简练,内容却非常丰富,包括人生哲理、教子、劝学、常识、道德、礼仪、经书和借鉴等,择其要而去其枝叶,勘称“袖珍而浓缩的百科全书”。比如,常识篇,天文地理历史自然艺术生物等等,几乎囊括了当时人们已认识的各类主要知识。说它是“饴糖”,一是指其“口感”舒适,全文结构严谨,文笔自然流畅,深入浅出,讲求押韵,朗朗上口,非常适合背诵识记;二是指其具有“缓释”功能,识记后未必能全面理解,却能指导其日后的学习,并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常识的增多逐步理解它;三是指其具有回味丰富的功能,能常读常新,百读不厌。品读《三字经》,心灵得到了净化,个人思想得到了升华,获得并体察到了人生存在的意义以及人的内心世界。
三、开拓思路,搭建学生诵读舞台
人的生命有限的,熟读一些有高度价值的书,使人可以直探人性本源,较轻便地吸取到人生的智慧,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较迅速地启迪自己的理性,这是诵读经典的意义所在之一。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开发校本课程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改变学生被动接受教育的现状,以学生潜能的充分发展为终极追求目标,促进各种层次、各种特长的学生的主动发展。《三字经》校本课程的开设不仅使学生的思想、行为素养得到了提升,而且诵读能力、诵读技巧也都突飞猛进。
通过《三字经》的学习,我还发现多数学生已能背诵大半本,而且识字量大大增加,原本要到高段才能学到的字,学生在反复诵读《三字经》过程中已经认识,由于识字能力增强,学生对阅读有了更广泛的兴趣。学生的记忆力,注意力上也有很大提高。之前害怕学生会学不好,会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其实不然,学生由《三字经》的诵读兴趣促进了对语文课本内容的诵读,又由课本诵读延伸到了课外阅读。哇,竟然形成了一条学习、诵读链!学生学得更轻松、更有趣了。
校本课程让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他们亲自参与实践,有发表意见的空间。在课堂上教师不再是权威,不再是发号施令的人,而是一名顾问,一位意见的交换者,一位“平等中的首席”,一位与学生一起站在起跑线上的共同成长者。而学生在老师适时的指导下能更快速地享受成功的喜悦。
四、在课程中,师生共同成长
一、营造一个有传统文化特色的环境氛围
我们的做法是:让幼儿与环境“对话”。走进柏庐幼儿园,有传统的古井石桥、竹园草房、昆山三宝、朱子家训、昆剧介绍。慢步走进校园:班牌、家园共育、走廊、楼梯、盥洗室,等等,随处可以看到传统文化和幼儿园环境的有机结合:唐诗宋词,圣贤名句,成语故事,幼儿创作,字画相承,既有古韵,又具现代气息,集美、雅、趣为一体,视觉环境给人赏心悦目之感,充分发挥了每一寸空间的教育价值,使教育环境真正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如:小班开辟的“古诗天地”;中班首创的“三字经”专栏;大班独创的“朱子家训”墙饰,体现的是各年龄阶段的班级特色活动。特别是大班,把朱子家训中的“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等经典名句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于楼梯墙面上,幼儿每走一步都有经典相伴……极具情趣、耳濡目染,每天只要读一读,经典自然而然就背下来了。
二、在经典诵读中领略传统文化之精髓
古典诗文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间,万口传诵,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成为祖国文化的命脉。在新世纪中,社会的飞速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许多父母注重对孩子进行各种技能的培养,但仅有这些技能是不够的,必须特别注重孩子审美情趣的培养,因为它是培养孩子优良性格、健全人格的基础。所以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开展不同类型的经典诵读活动,传承文化,提升品位。
1.从古典诗词中让幼儿感受如画般的意境
为使幼儿充分接受古典熏陶,全方位地感受、欣赏、领略古典文学的精美意境和博深道理,我们让小班的孩子以欣赏古诗词诵读,激发兴趣为主,如《春晓》、《静夜思》、《咏鹅》、《悯农》等,一开始,孩子们可能不解其中意韵,但通过反复引导孩子不断吟咏,如诗如画般的意境就展现在孩子面前。
2.从三字经中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
中国的启蒙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而在众多的启蒙教学教材中,《三字经》当居首位,是中国古代流传范围最广、影响力最大的作品,尤其其中的劝学、勤学部分使用著名的典故,便于幼儿学习理解。全文以三言形式出现,三个字一句,四句一组,读起来轻松愉快,更符合儿歌的特点。因此,我们尝试在中班开展三字经诵读,我们将《三字经》分段讲述,每次记背前都依据所讲内容选择一个故事,用“量经定做”的故事让儿童加深对经诗的理解,让幼儿以形象、轻松的方式了解历史上著名人物和传统文化领域的基本常识。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四句,我们为儿童讲了周处除“三害”的故事;“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我们选择了北宋仲永从神童到平凡的故事,在一个个经典的故事中使孩子们悟出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3.从朱子家训中继承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是被世界上其他国家所称道的一种美德。《朱子家训》告诫人们“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这是教人要节俭。所以我们在大班开展了朱子家训诵读活动,因为有些句子比较难懂、难记,老师就把这些句子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出来,引导幼儿背诵,还有的老师自己给它谱曲,用歌唱的形式唱出来,也别有一番情趣,在多种形式的活动中幼儿接受了勤俭节约的教育。
4.各类经典诵读展示演出
每个班以不同的形式展示经典诵读的成果,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现代元素相结合,让经典在舞台上得到更好展示。小班以古诗为主,就连小小班的小不点也能吟诵《咏鹅》、《悯农》、《春晓》,真为他们感到骄傲;中班的孩子则以歌舞的形式把三字经演绎得淋漓尽致;大班的哥哥姐姐更是不容易,虽然朱子家训有点难懂、难记,但他们也毫不示弱,有的唱有的念,让我们深感欣慰。
三、在教学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在教学活动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是对幼儿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最主要内容,我们把一切符合幼儿兴趣的内容渗透进教学,如传统美德、传统佳节、传统工艺、传统音乐、民间故事、民间游戏,等等。
首先,在教育中渗透中国传统美德。我们利用一些民间故事、童谣、图片等帮助幼儿理解什么是“孝敬父母,尊师重道、团结友爱、谦虚礼貌、勤劳节俭、自强不息”等,如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等德育故事,还有数量众多的成语故事。并将这些美德渗透在一日活动中,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从小树立健康的道德观。
其次,利用传统节日使幼儿感受传统文化的多彩。传统佳节是我国区别于其他民族及国家的重要标志,因此我们在幼儿教育中强调中国传统节日的意义,根据节日习俗设计教室环境布置、开展主题活动,例如在元宵节组织幼儿做元宵、猜灯谜,在端午节组织幼儿吃粽子、佩香囊,等等。
再次,组织幼儿玩中国传统民间游戏与玩具等。我国的传统游戏源远流长,传统游戏是中华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的组成部分,很具有民族特色,如放风筝、跳绳、踢毽子、丢手绢,等等,我们在教学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具体实施。如春暖花开之时带领幼儿去公园里放风筝;户外活动中组织幼儿玩丢手绢的游戏;寒冷的冬天里,带领幼儿踢毽子、跳绳等。
最后,使幼儿了解其他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老师无法全部掌握,所以我们将一部分传统工艺、传统艺术等文化知识展示给幼儿。比如,我们让幼儿欣赏国画、剪纸、脸谱、皮影、花灯、民族乐器、民族舞蹈;让幼儿聆听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并在区域游戏中一起剪纸,感受剪纸这一传统文化的无穷的乐趣,结合主题和孩子一起制作脸谱,了解脸谱的特征,在看看、做做、戴戴的过程中使孩子了解传统文化。
四、将传统文化教育与现代教育相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
中国现代幼儿教育是在19世纪中叶后逐步从西方引进的,它比中国传统幼儿教育更先进、更科学。因此,我们在幼儿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时利用科学的形式把传统文化同现实生活相结合,用科学的现代幼儿教育方法向幼儿们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 传统蒙学;教材;教法; 当代小学语文教学
一、 传统蒙学教育
我国文献中最早关于蒙学的记述是《易经》, “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应也……蒙以养正,圣功也。”。“蒙”即愚,“童蒙”即指刚刚能够入学的少年儿童,儿童求教于我,教育目的就是“蒙以养正”。古代把8—15岁儿童的教育称为“蒙养教育”,称其学校为“蒙馆”,其使用教材为“蒙养书”。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教育。从先秦到明清,古代蒙学教育的发展经历了萌芽、发展、兴盛三个阶段,明清蒙学教育可以说是进入了一个全面总结的时期。
二、传统蒙学教材教法及特点分析
1.识字写字教材教法
中国古代蒙学一直十分重视识字教育,王筠在《教童子法》中说:“蒙养之时,识字为先,不必籧读书。”传统识字教材主要有《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和韵语知识读物。《三字经》最早是由宋末元初的王应麟所编撰,全文三言,押韵自然,利于记诵。内容上涉及教育思想、礼仪道德、百科知识、经学诗赋、历史知识等。全文集识字教育、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于一体,使学生在识字的同时增长见闻,提升修养。写字教材中,明代李淳进撰的《结体八十四法》,以笔画、间架结构、字形为依据指导学生练习。
在教学方法上采取集中识字、先识后解、识写分开的方法,坚持先易后难的识字步骤,先取象形、指事的纯体字然后再教以合体字,同时兼顾趣味性的识字方法。写字教学强调按照扶手润字、描红、描影、跳格的步骤进行。
2.阅读写作教材教法
王筠说:“能识二千字,乃可读书。”通过一段时间的集中识字,学童开始读各种短小的诗歌读本,如《千家诗》、《唐诗三百首》。在陶冶道德文化的同时还可以学习韵律知识,为学习属对奠定基础。在简单诗歌阅读后,学童开始进一步学习一些文选读本如《古文观止》、《日记故事》、《童蒙观鉴》等。传统蒙学作文教学讲究循序渐进,据学童心理和写作规律特点,先利用《对类》书籍进行属对训练,再借助《古法百千》在用字、选句、谋篇等方面进一步学习。
在教学方法上,蒙师认为读书要做到“熟读、精思、博览”将阅读教学分为“明”、“熟”两个阶段,“讲、读、背、温”四个环节,其中“读”要求 “熟读精思”,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大声朗读把书读准、读熟、读透。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形成语感;在博览的基础上扩大见闻,积累材料,均为写作打下基础。学童作文注重模仿,强调立意,坚持“先放后收”,鼓励学生写作“放胆文”,然后再要求文章构思、用词,以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
三、明清蒙学教育对当代小学语文教育的借鉴意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曾多次提到“语文素养”这个词,并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回顾传统蒙学教育,语文素养早有体现,当今语文课改应对传统蒙学进行“扬弃”,吸收传统蒙学的优良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
1.增强语文能力
在识字写字能力的提升上,借鉴传统蒙学中“集中识字和分散识字结合”、“识写分开”的识字模式,“北师大版”小学教材就采用了“集中识字”和“随文识字”的综合运用。苏教版教材首创“词串”,综合运用传统的韵文识字、集中识字经验,遵循儿童识字规律,创造了令人赞叹的新的识字教材模式。【1】此外,传统的“六书”教学法从“音、形、义”的角度分析汉字规律特点,系统识字,利于学生感受汉语魅力,值得借鉴学习。
阅读能力的提高,需要“语感”,语感的形成则建立在长期语言文字积累的基础上。借鉴传统蒙学“诵读”经验,将诵读法引入校园中,对语感的形成是非常必要的。新课标要求小学生背诵优秀诗文160篇左右,根据学童“乐记善记不善思”的年龄特征,强调“熟读成诵”,掌握语言合成规律,形成语感,最终在头脑中建立“语言仓库”以备之后调用。新课标强调小学阶段的写作从“写话”开始,然后是注重见闻感受的“习作”,再到纪实作文的“写作”。这更要吸取传统蒙学“立意为先、先放后收”的经验,鼓励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素材,同时保护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
2.提升人文素养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人文性的重要地位,并在总目标中提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世界观、价值观。”。传统蒙学在这方面做得尤为出色,人文启蒙教育使蒙童通晓天下人伦事理,精谙古今德教典故,立志建立名扬天下的宏大功业,培养了众多神童才子。中国的传统蒙学是中国几千年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以史为鉴吸取经验,并结合时代精神,在语文教育中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在语文教材中强调“文化性”、“时代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并结合区域特点开发校本文化课程,继承发扬优秀区域文化。
3.培养道德习惯
现实生活中,迫于应试教育的压力,越来越多的语文教育专攻学业成绩的提升而忽视道德习惯的培养,导致学生失德现象日益增多。我们不禁发问:基本的个人道德都难以保证,何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传统蒙学虽是为维护封建礼教服务的,但其“蒙以养正”的道德教育宗旨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其中流传最为广泛的就是《弟子规》:“朝起早,夜眠迟。……食适可,勿过则”,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童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三字经》:“亲师友,习礼仪”、“孝于亲,所当执”、讲述的就是做人应有的礼仪规范。道德的提升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习惯养成的过程,传统蒙学教材中多录入言行品性规范,供学童传诵,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习惯,塑造人格。
参考文献:
1. 万进.传统蒙学教材经验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运用[J].语文教学通讯,2013(9):42-43
【摘 要】 学前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阶段。在学前教育中推进国学启蒙教育,对幼儿的素质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从诵读经典、园区环境,家园合作等方面入手,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领悟国学经典的内涵,养成良好道德品行。
【关键词】 国学启蒙;幼儿学前教育;素质拓展
在弘扬中华文化,继承传统美德的过程中,学前教育中的国学启蒙教育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经典国学集古人学者之智慧,涵盖了许多品行修养、道德规范的重要内容。零到三岁,幼儿的大脑正处于语言学习的黄金时段,具有良好的语言模仿能力。诵读经典,传习文化,在幼儿极具天赋的时机,循循善诱,加以正确的教育和引导,有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和教育事业的推进。
一、诵读经典,领悟国学文化内涵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自古以来,有着灿烂的文明和辉煌的历史。在学前教育阶段开展国学启蒙教育,帮助幼儿感受国学经典的魅力,是比较适合幼儿学习理解的重要方式。国学经典丰富多彩,体系复杂。因此,选择最符合幼儿特点、适合幼儿诵读的材料,成为国学启蒙教育中的重要环节。
例如,《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千字文》等启蒙经典,句子简短,文意通俗,节奏感强烈,读来朗朗上口,也比较容易理解,是比较适合的诵读材料。《三字经》中涵盖了文学、哲学、历史、天文地理、人伦义理等文化常识,包括“仁”、“义”、“礼”、“信”、“孝”等核心思想。诵读《三字经》,能提供给孩子不一样的精神体验,受益匪浅。如黄香九岁能温席,孝顺父母;孔融让梨,友爱兄长;亲师友,习礼仪等,这些都是促进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学会与他人良好相处的剂。《千字文》全文均为四字句,对仗工整,文采飞扬,条理清晰,易诵易记。其中拓展了大量天文地理、自然生活的现象,以及历史道德的内容,开拓了幼儿的视野,增进了幼儿对宇宙世界的认识和探索。诵读的方式多种多样,个人朗诵、集体朗诵、听读范文、配乐诵读等都是比较经典的诵读方式。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理解,先给幼儿做一个诵读的示范,情绪饱满,发音准确,指导幼儿在进行模仿时,领会国学经典的内涵。
二、环境创设,体验式开展国学教育活动
尊称为“亚圣”的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与孔子并称“孔孟”。如此成就,与当年孟母三迁是息息相关的。孟母清楚,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同样,当前幼儿的主要活动场所是在幼儿园,与同伴、老师、家长互动紧密。因此,教师可以重点建设幼儿园的环境,充分体现“学国学”、“知礼仪”、“重素养”等教育理念,开展国学教育活动。
比如,在园区基础设施的建设上,从细处入手,与国学教育有机结合。首先,在走廊、楼梯口、教室标语、班级口号、宣传栏等地方设置经典标语。“上下楼梯勿打闹,靠右慢性勿拥挤”可以张贴在楼梯口,提醒幼儿上下楼梯注意安全;“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可以挂于幼儿餐厅,督促幼儿合理膳食,杜绝浪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等即可贴于教室内,熟读常诵,重视学习。其次,结合当地文化特色,开展适宜的国学教育活动。例如,举办国学经典朗诵会,鼓励幼儿勇敢上台,展示自我风采。开展古诗诵读会,在音乐中促进幼儿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促进素质培养。除此之外,鼓励幼儿自主设计游戏环节,选取感兴趣的内容,结合音乐舞蹈元素,自导自演,产生浓厚的兴趣爱好。作为教师,不仅仅是教学,还应积极关注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变化。丰富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为幼儿营造了轻松趣味的生活环境和学习氛围,提高了幼儿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从各方面启迪了幼儿的教育和成长。
三、家园合作,营造良好的国学教育氛围
近年来,国学启蒙教育越来越受到家长的关注。幼儿启蒙教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的氛围和教育。新形势下,仅在幼儿园建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远远不够。拓展幼儿的素质教育也需要家长的配合,以及家庭国学氛围的建设。因此,在开展家庭活动时,教师可以讲座或交流会的形式向家长介绍国学经典教育的目标、计划、方法及优势,以获取家长的支持信任和配合。
比如,教师可组织“家长伴读”阅读经典的活动,每月一次,阅读书籍或篇目由家长和幼儿自主选择。在伴读的过程中,孩子不会觉得孤单。遇到不理解的知识点,可及时与家长交流贤ǎ形成家庭良好的国学阅读氛围。开展这样的活动,不仅能让幼儿随时随地感受国学,还能融洽家庭环境,增进幼儿与父母相处的情感,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交流过程中,幼儿能逐渐说出自己的想法,阐释自己对于经典的理解,形成文化交流的良性循环。这样的阅读效果,才是真正地传承文化,拓展素质教育。
此外,营造国学氛围不局限于经典的阅读,中国文化的传统节日和习俗也是促进幼儿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喜庆热闹的春节,幼儿便可换上传统的新衣,对父母行叩拜礼,以表示对父母的尊敬和孝心。在粽叶飘香的端午节,父母便可以带孩子制作香粽,看龙舟,感受传统文化的氛围和习俗。在满月当空的中秋节,月下团坐,品尝月饼,观赏秋月,与家人共叙天伦之乐等等。
总之,国学启蒙教育能够把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教师教学、环境熏陶、自身实践等方式,内化为品行、道德、修养,成为人的内在品质和学识素养。在诵读经典、良好的环境创设和家园合作中,能有效拓展幼儿素质教育,培养优秀、有文化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