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朝花夕拾简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钙化灶 超声检查 甲状腺结节 鉴别诊断 良恶性
中图分类号:R44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1-353-01
甲状腺结节是指位于甲状腺内的局限性小团块,它可以是肿瘤性,也可能是一种非肿瘤性异常,结节通常良性,但也可以是恶性。甲状腺结节在临床上非常多见,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在非缺碘地区约5%的女性、1%的男性有临床可触及的甲状腺结节,如果使用高分辨率超声检查,则可在19%~67%随机选择的人群中发现甲状腺结节[1]。超声检查的重要意义不但表现在能够较敏锐的发现甲状腺结节的存在,还表现为能够为临床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结节提供有效依据。本文就超声显示钙化灶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临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做出相关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06年3月~2010年4月经超声检查的425例甲状腺结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73例,女352例;年龄18~73岁,平均51.2岁;病程3个月~13年,平均3.8年。
1.2 检查方法 本组患者检查仪器均为Philips iE33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一般采用7.5~14MHz的高频线阵探头。患者采取仰卧位,肩颈后方垫枕,头部稍后仰,使颈部充分暴露。首先测量甲状腺大小,然后依次观察腺体轮廓及包膜,内部回声及回声是否均匀,是否有结节、血流状况、周围组织结构、颈部淋巴结等。按照美国超声放射学家协会对甲状腺结节的评级标准[2]:超声显示中钙化灶直径
1.3 统计学方法 本组数据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均以P
2 结果
2.1 病理检查结果
本组425例患者均经病理检查确诊,其中良性结节患者318例,恶性结节患者107例。良性结节包括结节性甲状腺肿187例、甲状腺腺瘤105例、桥本氏甲状腺炎23例、单纯性甲状腺炎症3例,恶性结节包括微小癌68例、状癌35例、滤泡癌3例、髓样癌1例。
2.2 不同性质结节钙化灶情况比较 见表1
表1 不同性质结节钙化灶情况比较[n(%)]
由表1可以看出,本组425例患者经病理检查确诊良性结节318例(74.8%),恶性结节107例(25.2%)。良性患者钙化灶63例,其中微钙化灶9例(2.8%),粗钙化灶54例(16.9%)。恶性患者钙化灶107例,其中微钙化灶38例(35.5%),粗钙化灶37例(34.6%)。良、恶性患者钙化灶、微钙化灶及粗钙化灶数量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
2.2 不同性别患者钙化灶情况比较 见表2
表2 不同性别患者钙化灶情况比较[n(%)]
由表2可以看出,男性患者微钙化灶8例、粗钙化灶15例,钙化灶总计22例,占30.1%;女性患者微钙化灶39例,粗钙化灶76例,钙化灶总计116例,占32.9%。男女患者之间比较差异不大(P>0.05),无统计学意义。
2.3 不同病理类型钙化灶情况比较 见表3
表3 不同病理类型钙化灶情况比较[n(%)]
由表3可以看出,本组患者结节性甲状腺肿263例,甲状腺腺瘤60例,桥本氏甲状腺炎15例,单纯性甲状腺炎7例,微小癌47例,状癌25例,滤泡癌7例,髓样癌1例。良性结节中粗钙化灶70例,微钙化灶3例,无钙化灶198例;恶性结节中粗钙化灶21例,微钙化灶44例,无钙化灶15例。良、恶性结节患者微钙化灶及无钙化灶情况均有显著性差异(X2=15.362,X2=17.214,P
3讨论
甲状腺超声检查始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由日本学者使用水浴法进行了甲状腺病变的B型超声成像研究,70年代随着灰阶超声成像技术的提高,陆续有研究者开展了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超声诊断研究,期间Wallfish等开始建议在超声引导下行细针抽吸活检(fine―needlebiopsya spiration,FNAB),以提高活检的准确性[3]。到80年代,超声已经广泛地应用于甲状腺结节的检查,并对甲状腺结节的临床评估产生了深远影响。随着高频超声技术的发展,目前已可探及小至1~3mm的结节。一方面高频超声的分辨率在不断提高,另一方面超声在甲状腺的应用更加广泛和技术熟练,可以想像,在未来检查的甲状腺癌的数目还有可能呈戏剧性增加。本研究主旨在于探讨超声显示钙化灶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临床鉴别诊断的重要价值。甲状腺结节内钙化灶的形成是由结节内细胞不断扩张生长、周围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而引起的[4]。本研究通过一系列的结果研究对比发现,甲状腺结节中钙化灶的数量与比例同甲状腺结节的性质具有明显相关性。良、恶性患者钙化灶、微钙化灶及粗钙化灶数量相比具有显著差异(X2=15.362,X2=17.214,P
参考文献
[1] 张良岩, 郑利平, 李传红, 隋国良. 烟台市区1125例健康职工的甲状腺结节及甲状腺癌患病调查[J]. 山东医药, 2010,(37):251―253 .
[2] CHAMMAS M C,DE ARAUJO FILHO V J,MOYSS RA,et a1.Predictive value for m alignancy in the finding of microcalcifications on ultrasonography of thyroid nodules [J].Head Neek,2008,30:1206―1210.
一、 制订计划
在制订课外阅读计划时,既要照顾学生的共性,又要观照学生的个性。学期初,师生共同商讨,选择课外读物的类型。类型归纳后要分以下几种:一类是中外名著、名家名篇,每学期看若干篇;二是介绍语文基础知识的,如《文言文虚词的用法》《标点符号用法表》等,以配合课内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三是配合课文学习的,如《朝花夕拾》《死水》《唐宋诗词选》等;四是介绍语文学习方法的,如《写作技巧初探》《我学议论文》等;五是有关社会热点、动态的,如有关环境的,有关申奥的;六是科技史地类的,如《十万个为什么》等,学生可根据计划的类型,自己寻找有关篇目自行阅读。
二、 阅读指导
课外阅读,如不教给学生阅读方法,等于给其“鱼”而不授其“渔”,教师应该教会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阅读方法大致可分为精读、泛读、默读、速读、跳读等。精读是一种反复钻研、反复揣摩的阅读方法,唐诗宋词、短篇小说适宜此法;泛读则是要求快速浏览,不必字斟句酌、咬文嚼字,通晓大意即可,长篇小说适宜此法;跳读则是抓住主要内容、主要环节阅读,长篇小说亦适用此法……当然,具体运用时要不拘一格,灵活运用,方法视所读文章特点而定。教师可准备若干不同类型的文章,指导各种阅读方法的运用。
三、 课内延伸
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育者首先要把学生的兴趣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激发学生对名著名篇的兴趣,由课内知识引申到课外读物不失为一个自然而有效的方法。如讲到《孔乙己》,不妨介绍一下鲁迅的为人为文,并自然地介绍鲁迅另外的白话名篇《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鼓励学生阅读鲁迅的《呐喊》;如学习《背影》,可介绍朱自清先生的生平以及他在散文领域的杰出贡献。这样,由课内阅读延伸至课外阅读,引起学生兴趣,目标明确,针对性强。
四、 专题讨论
教师可事先作一个调查,请学生列出关注的作家作品或事物,定出讨论的专题,如“我看绿色食品”“第三只眼看韩寒”“武侠小说之我见”“一口气阅读一星期都不厌倦的作家”“回眸百年”“奥运史话”“我言我心”“遭遇李白”“港台大陆歌手大比拼”等专题,然后让学生自己结伴组成五人左右的“专题小组”,选定一个专题,自查资料、自我阅读、自行研究,可运用如网络、电视等多种信息媒介。
五、 交流评比
经常召开“奇文共赏析”读书汇报会和读书经验交流会,让学生花十分钟时间简明扼要地介绍近期读过的作品,谈谈自己的读书心得,并背诵或复述其中的精彩片段。这样,学生就像看了一则精彩的广告,不由自主地也想看看这部作品,无形中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发展。
六、 图书管理
学期初,由学生从自己的书架上拿下若干本最喜爱的书,成立“班级图书馆”,由专门的学生负责,作好登记、管理、借阅等工作,学期结束,归还书籍给学生。这样的做法既方便了学生的阅读,也有利于学生之间的阅读交流。
一、激发初中学生阅读兴趣
首先我们可以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我们在进行著作阅读指导的时候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一些关于名著的影视作品,对于初中生来说对于影视作品有着很大的兴趣,我们可以通过截取一部分的小视频进行播放吸引学生兴趣。其次我们要能够将课内文章和课外名著相结合。例如我们在讲授出师表的过程中,我们就可以链接一些关于三国演义的内容,可以播放刘备三顾茅庐的视频,或者是给学生讲述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从而让学生能够对诸葛亮的雄才伟略和刘备的礼贤下士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这样在学习出师表的时候学生就更容易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学生的课堂学习也是有很大帮助的。再次我们可以通过图片展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我们在进行红楼梦这本名著的阅读指导的时候就可以通过图片的形式进行。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金陵十二衩的图片和对每个人的评价弄成图片进行播放,让学生对其中的人物有一个简单的了解,然后在教学的过程中再让学生深入阅读,这样带着一个问题去阅读就能够大大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有我们可以通过成语或者歇后语的方式来激发大家的兴趣。我们知道好多名著都有很多歇后语,比如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通过学生对这些歇后语的好奇,学生就会询问徐庶是谁,他为什么进曹营等问题,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些歇后语去寻找其背后的故事,从而能够让学生的阅读兴趣高涨起来。
二、教会初中学生阅读方法
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的时候最关键的就是要教会初中生阅读的方法。首先我们要教会学生用心读书而不是走马观花,比如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红楼梦的品读的时候,学生可能觉得林黛玉太矫情,但是我们可以让学生们用心去读,体会当时黛玉性格形成的原因,泪光点点微微是林黛玉性格本身。但是她的妒忌,她的猜忌以及处处小心是由于她寄人篱下的状况所形成的,我们要全面地阅读,让学生全面地阅读书中每一个人物,既看到人物的优点又要看到人物的缺点。其次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给学生进行一定的阅读指导,要给学生明确重点和非重点,初中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学习时间也是十分宝贵的,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知道知识的轻重,让学生分清著作的主次。如我们在让学生阅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让学生细细品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重点文章,我国古代名著众多,学生不可能一下子读完,教师在这个方面进行引导一方面能够提升学生阅读的效率,同时还不至于让学生感到枯燥。再次我们在进行阅读引导的时候还要教会学生们做阅读摘记的方法,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有好的句子,好的诗句,我们可以让学生准备一个摘记本进行摘抄,这样就能够把名著中的好词佳句记忆的更深刻,例如我们在红楼梦阅读的指导过程中,像黛玉的葬花词有些部分是写得非常好的,比如质本洁来还洁去,比如一掊净土掩风流等等,这样不仅能够更好地阅读名著,还能够为以后的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提高初中学生阅读水平
我们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教会学生们如何阅读,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我们并不能一直跟随着学生,我们只有让学生在掌握阅读方法的基础上努力提升自己的阅读水平,才真正算是对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指导完成了任务。在提升阅读水平方面我们可以让学生掌握阅读的过程,比如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先掌握名著本身的时代背景,还有作者的简介等等,要让学生对将要阅读的著作能够有一个很好的认识。其次要能够整体地感知文章内容,要对文章大体进行阅读,这样我们就能够简单地了解文章中的具体人物和一些人物的特点。再次就是要细细品味仔细阅读,对一些经典的句子进行重点的理解和把握。还有就是要多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我们在进行阅读引导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多多地阅读名著作品,在大量的阅读之下自己的阅读水平也会提高。
关键词:语文 课外阅读 方法
课外阅读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传承民族文化、陶冶情操、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也是课内阅读的重要补充,同时,它也是提高学生应试能力的有效环节。有专家称,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只有达到课内阅读量的4.5倍,才有可能形成良好的语文阅读能力。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规定小学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
虽然中小学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为什么在实行起来却举步维艰,这与我国目前的基础教育还是有较强的功利性有关系,并没有真正地从提高学生素养的角度出发,应试的倾向性还较为明显。另外,随着多元化时代的发展,各种影视媒体充斥着学生的课余生活,传统的文本阅读越来越被冷落。以上种种原因使得目前我国中小学课外阅读现状表现为“四个缺少”:缺少时间,缺少合适的读物,缺少阅读的兴趣,缺少有效的指导。想要改变这种困境,切实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质量,必须在教师的有效指导及家长的积极参与等方面有所改进。
一、激发兴趣,提倡自主,科学推荐
每个学生都有与生俱来的求知欲望,寻求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方法,可以首先从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入手。教师或家长可以结合自身阅读经历,也可以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学生介绍课外读物的主要内容,利用课外读物中紧张生动的故事情节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不仅如此,还可以通过各种类型的活动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例如可以通过心得交流会、朗诵会、讲故事比赛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使学生感受到课外阅读所带来的成就感和乐趣。一定要让学生主动地、自发地想要阅读,才可以使阅读事半功倍。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开卷有益”已经成为人们普遍的共识。但是在多元文化充斥的当下,“开卷”并非都“有益”,所以推荐和选择课外读物要有科学的方法。首先应根据学生的学段、性别、性格及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差异,来选择不同题材和体裁的课外读物。
二、加强指导的实效性,重在习惯的养成
在中小学课外阅读中,教师的指导、监督、评价应贯穿于整个阅读过程,这样有助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在课外阅读的指导方面,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应该调动学生的自主积极性,帮助学生自动地选择适合的课外读物。第二,对推荐学生阅读的书籍,教师自身首先要做到熟知内容,不仅如此,还应从文学评论的角度对书籍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不能只局限在一知半解。第三,教师应注意做好引导,帮助学生把作品中的有益信息吸收进来,达到阅读的目的。第四,在学生主动性的基础上,应进行适当的“约束”,这个约束是指教师和家长应及时对学生课外阅读的状况进行监督和监控,这不仅能保证阅读质量,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尽快形成较好的学习习惯。逐步的由他人监督强制,变为自身“强制”,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才能成自然。
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应该明确,形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可以使学生受益终身。为了有效提高阅读质量,应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课外阅读本身具有一种自我生成的内在机制。阅读的过程实则为学生与文本、生活之间的对话,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原有的认识偏见,生成新视野,产生新的思维火花。但是,因为心理及年龄特征,中小学生很难整理出完整的阅读体验,只有片段的、零散的感受,所以在阅读过程中随时记下“思维的火花”,把一切的思考、体会、感想都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来,与同学切磋交流,让老师及时评点,可以使学生不仅体会发现的快乐,更能通过积累提高阅读的质量。
三、课内课外相结合,有效提高阅读质量
课内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拓展。由课内阅读带动课外阅读,同时,以课外阅读丰富课内的学习。例如,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可以拓展阅读鲁迅的《朝花夕拾》,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就可以推荐阅读《安徒生童话》。课内阅读所习得的知识和方法可以在适当的课外阅读中得到很好地丰富和补充,进一步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随着教育改革步伐的推进,师生普遍认同目前的考试往往是学什么反而不考什么,其实考察的是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所以,对语文学科来说,课外阅读可以说是提高学生应试能力的一个有效捷径,正确处理好课内、课外阅读的关系,可以使二者达到“双赢”。
当然,同上文所说,课外阅读不能只追求泛泛,也要熟读精思,由浅入深地进行指导,注重阅读过程的深化。不论阅读什么样的书籍,都应融入学生自己的思考,在阅读中自然而然地激发学生的质疑、联想,形成判断、推理的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实现课内课外的“双赢”。
四、学校家庭齐动员,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
对于中小学的课外阅读来说,采取家校合作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家长和学校一起探讨,制定学生的课外阅读计划。加强二者之间的沟通,使家长积极地投入进来,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阅读,这在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早已形成了有效经验。以美国为例:当年克林顿政府在阅读方面提出了明确目标:确保每个孩子在三年级末能独立有效地阅读。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政府动员了所有的资源――学校、图书馆、教会、大学、大学生、年长的公民,他们与老师、父母一起教孩子们阅读。阅读已经成为全民参与的一项重要活动。美国的家长充分尊重孩子的自主选择权,根据孩子个人的兴趣爱好来选择不同的书籍。只要是对身心有益的书籍,都积极鼓励孩子去阅读,绝不把自己认为有益的书籍强加给孩子。而且,美国家庭特别提倡“给孩子读书”,让孩子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在读书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分享和参与的乐趣,使孩子在阅读中得到家庭的关爱,从而使他们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
可手机里呈现在眼前的信息却是:“你好!你是付秋菊吗?在他乡可好?”
乖乖,这问话让我惊恐万分!急忙从沙发上坐起,又洗洗看了一遍!
这么多年来,还没有人这样问过我呢!这会是谁呢?脑子里一团混乱;想:这是谁?看这说话的口气,他应该是个知道、或者认识我的人;继续聊,他说:“我是鲁立文。现在正在看你的博客,很喜欢你写的东西。很怀念以前在南津驿读书的日子。我们资阳作协的汪古翔老师非常关注你。”
“鲁立文?鲁立文?谁是鲁立文?”我脑子里在飞速地搜寻这个名字。
“汪古翔?汪古翔又是谁?”
实在是理不出个头绪,又把短信息看了两遍。立即回信息说:“你?怎么知道我的电话?”
其实我的真正意思是想说:你是谁?怎么会知道我的电话号码?
但如果这样直问的话,一是不礼貌,并且人家也说了他是鲁立文嘛!所以只用个“你”字;可他的信息却迟迟没有再来,电视是看不进去了,我回忆着记忆中的每一个人,姓鲁的,在我家乡,在四川省资阳南津中心校,应该只有鲁氏三兄弟了,老大叫鲁文博,老二的小名叫小虎,大名忘了,可他好象也不叫这个啊!老三?好象都没有叫这个名字的哦?那这个“鲁立文”到底是谁呢?想不起来,实在是想不起来。
近十分钟过去了,电话终于又响了,赶紧看,他说:“奇怪了?”
我心想,“奇怪”!何止是奇怪哦,简直就是不可思议!他继续说道:“估计是汪老师了解到的,给了你爸的学生刘吏前,刘是我办公室的同事,今天下午在办公室里喊我看你的博,刘也特别喜欢写作的。不好意思,有点冒昧了哈!”
这这这...这都什么乱七八糟的!我爸的学生?我爸是有很多学生,而且很多的都在找我爸,可他退休后,喜欢、并且过上了农家小院的日子,他好象就从人间蒸发了似的,再也没有被人找到过!
关注老师女儿的博!关注我!一种亲人的温暖顿生心间,一种感激油然而生,急忙回复说:“真没想到,家乡居然还有人在关注我,虽然对朋友们都很陌生了,但我所有的文章简介里,我都写我是四川资阳人。可博客里的文章不多......”
信息发出去了,又开始在脑子中寻找鲁姓的我认识的人,鲁立文?鲁素华?他们有关系吗?
难道他就是我家曾经的邻居鲁校园老师的儿子?
鲁校园,在教办上班,是父亲的牌友,跟父亲关系很好,我们大家都叫他鲁校长,记得他家有四个孩子,因为只有一个男孩,所以我在心中也觉得他是家里的宝贝。他的大姐鲁素华,我很熟悉,常在一起玩,可他却还小,只是过来过去打个招呼,难道他就是鲁立文?
不不不,曾经?好象!
怎么就想不起来了!
还记得他的模样,还记得他从家出来,拐过教学楼的身影,难道真的是他?可能就是他!那就是他了。
正想着,他的信息又来了:“看了你的《上关山》,回忆起以前的学习生活,就冒昧的给发了个短信,别见怪啊!”
看见他说正在网上,我急忙打开了电脑,给他回复说:“我上线了,你把Q号给我。”
此时他的信息又来了,说:“汪古翔就是看了你的《上关山》,才到处打听你是谁。后来知道你是付怀君老师的女儿。我是鲁素华的弟弟,以前的邻居。”
急忙回复说:“知道了,猜到了。”
赶紧加好友,相互问好后,他告诉我说:资阳作协到处在找我!还说晚上陪他父亲散步的时候还说到了我,急忙问候这位老前辈。我问鲁立文是怎么找到我的电话的,他说是刘吏前给的,我说要找到我的电话,那是很不容易的,除非找到我爸爸,可我爸爸其实都不知道我的电话,他懒得记嘛,家里知道我电话里的人,也只有那么一两个。
正在此时,又有人要求加好友。糊里糊涂地接收的,心想:这是个什么人啊!一会儿删除吧!因为我一般是不加好友,没有用嘛!聊天,咱也没工夫。
可鲁立文却说,那是刘吏前在加我。
虽然是我父亲的学生,可我不认识他!
赶忙礼貌地问话说:“你好,你是我爸的学生?”
“是啊!今天很高兴在网上看见你的散文《上关山》。付老师可好?”
.......
鲁立文好象不喜欢打字,一会儿就说“再见”,下线了。
而我和刘吏前却聊到了夜间两点左右,他的身边也正有我的同班同学,是我爸的学生;虽然对于她的名字很熟悉,可我却是怎么也想不起她了,一堆的抱歉哦!
刘吏前也说是汪古翔老师在找我,而且费了很大的劲,才找到了我的电话;可我不明白:他找我要做什么呢?
几天过去了,还是没有汪老师的消息!
怎么觉得汪老师像女人似的,有点羞答答的感觉,神龙见首不见尾嘛!既然找我找得那么费劲,最后却把电话给了刘吏前,他怎么不直接跟我联系呢!难道是在等我联系他?
既然他把那么多的信息,都通过别的渠道传递给了我,应该就是在等我联络他了。
对,这也是应该的礼貌。
虽然我的电话,资阳人也确实有几个知道的,但都应该不在他们寻找的范围里。推算着:汪老师要找到我的电话,最后找到的那个人肯定是我的侄儿媳妇吴琼,因为也只有她的这个电话,才是唯一和南津有联系的号。
可这又让我为难了,我不知道她的电话呀!赶紧给另一个侄媳妇陈艳打电话,要她把吴琼的电话给我。可吴琼那时正走在赶场的路上,问了她大慨的情况,急忙把与她联系的人的电话要过来,感觉这肯定就是汪古翔先生的电话,很想立即给他打电话,可觉得他那时应该是在上班,如果是在开会呢!岂不影响他工作了,想了半天,还是先发个信息:“汪老师您好!我是付秋菊,听刘吏前、鲁立文说:您在找我...”
半个小时过去了,我的信息是音讯全无,心想:这当领导的,架子就是大。
正在思索间,信息回复了:“付老师,我是南津中学的陈老师,是他们看了你的文章。了解你的情况。你要的詹老师的电话已经告知汪老师。他该给你回复了吧!”
乖乖,好不容易找到个电话,这还不是汪先生的,他他他、、他到底在卖什么关子哦!
礼貌让我急忙回复陈老师说:“没有,我不知道他的电话,你的电话号,我还是从我侄媳妇那里打听到的,没关系,那就等他通知我吧!”
陈老师很快又回复说:“我是学校工会负责人。镇中和南津中学已经合并,你父亲就是我们学校的退休老师了。欢迎回母校来看看。”
我赶紧回复说:“好的,谢谢!09年我去过的...”
还是找不到汪先生,他是什么意思哦!只得问刘吏前要了他的号,时间也已经是下午六点多了,申请好友也就不了了之。
还好,我的网名是用的实名,第二天就被上班的汪先生正式“接收”了。
家乡天空的等离子,终于传出了寻找我这个他乡游子的信号;我由最初的惊恐和不确定,到最后的兴奋,以及对家乡人们和山山水水的思念,终于通过资阳天空的等离子,又传回到了他们的心间。这些对于我来说,真的太意外了。
之所以把我的这些文字安放在网络里,还真的就是为寻找家乡的亲人和朋友们。
因为离开家乡太久了,和所有的朋友们都失去了联系,我一次次地找过,可不管怎么的努力都没有用,人们就像是失踪似的。
鲁迅的《朝花夕拾》给了我启示,于是,我把我的记忆找出来,迅速地写下了《修房子》,《上关山》;《乡间小路》;《詹勇》 以及《阿芳》等八篇都是万字左右的散文,我把它们统一命名叫着:《散放的玫瑰》。
因为詹勇老师曾经是我中学时的班主任,而学校就叫上关山,因此我就选择并这两篇文章,其目的就是希望能有熟悉我的人看见,并希望他们能与我联络。
可好遗憾哦,好像一直都没有人理我。
梁朝军先生,我认识,没想到他成了作家,是我们资阳的名人之一,更没想到的是:他也怀念在南津的生活,写下《南津,南津》,梁先生在中国上寻找他自己的文章时,居然发现了我的《上关山》一文,于是便推荐给资阳作家协会的汪古翔先生。
之后就出现了我上述的温馨、惶恐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