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圣女贞德的故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428年,打了几代人,战火依然在持续蔓延着。10月,英军包围了法国南部的门户――奥尔良城(多么熟悉的地名,或许让你想到肯德基奥尔良烤翅)。奥尔良离巴黎只有60英里远,这座大城市在军事上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谁控制了奥尔良,谁就等于控制了法国的咽喉。
面对奥尔良这座坚固的要塞,英国人耐住性子打持久战。他们将奥尔良团团围住,切断了其与巴黎的联系。几个月过去了,城内几乎弹尽粮绝,军民翘首期盼法国查理王子早日派援兵过来。但贪生怕死的查理和他一班无能的手下谁也不敢带兵过来援救。
就在奥尔良人民快要绝望的时候,突然传来了一个好消息,圣女贞德要来拯救奥尔良了!
带来了上帝的旨意
贞德和“剩女”没多大关系,可是,她为什么会成为“圣女”呢?也许你会这么问。喜欢听故事的一定会知道老一套的讲故事的套路:这个故事得从贞德小时候说起,从前,有一个……
其实,贞德是一个来自不起眼的小村庄的女孩,认不得几个字,没什么与众不同的特长。她特喜欢独处(名人总是或多或少有些怪癖),经常一个人躲在一处虔诚地祷告。谁也没想到,她最终成为一位影响法国历史进程的重量级人物。
17岁时,她面见了法国王子――查理,宣称她带来了上帝的旨意,恳求查理王子给她一支军队去抵抗英军。两人就未来如何对抗外敌进行了展望,交谈气氛极为良好,会晤圆满成功。
解救奥尔良
贞德发誓她决不让英国肮脏的手指碰到她的祖国,她的决心打动了查理王子。王子拨给她3000人马来解奥尔良之围。
这天,贞德终于来到了奥尔良城下。她骑着白马,英勇无畏地冲破了英军的包围,与城里的守军会合。紧接着,贞德率军接连拔除了好几个英军的据点,迅速地树立了威信,得到了全体军民的衷心爱戴。
1429年5月7日,贞德决定向英军的塔楼发起进攻。战斗号角一吹响,贞德就带领着士兵向塔楼冲去。英军在塔楼前挖了一条非常深的壕沟,想要攻上塔楼,就必须使用云梯。
法军架起云梯,开始一次又一次的冲击。英军居高临下,用雨点般箭矢压着法军无法前进。贞德见状,二话没说,亲自爬上云梯。法军士兵看到主帅身先士卒,士气大振,纷纷紧随其后……
英勇无畏的圣女
突然,一支冷箭射中了贞德的肩膀,她从云梯上掉了下来,被士兵们抬离前线。这时,一些将领劝贞德暂时收兵,等明日再战。但她咬着牙把箭拔了出来,带伤重返战场。法军士兵见她带伤坚持战斗,顿时气势如虹。英军慌了神,一下子兵败如山倒,向堡垒后面的卢瓦尔河败退。慌乱中,有不少英军士兵葬身在湍急的河水中。
据小道消息,贞德事后还是痛得哭了出来。这才让人们想到贞德还是个少女,一个普通的农家少女,一个为了使命、为了民族而战斗的少女!
贞德取得了胜利,英国人退兵了!一下子,在奥尔良几乎没有人不认识贞德的,她不能自由地逛街,因为街道旁狂热的民众会拥抱她、亲吻她,弄她一脸的口水,像对超级明星那样对待她。当然,也许贞德喜欢这样,因为她是英雄,嗬嗬。
圣女贞德,约1485年画成。由于她的一幅画像也有流传下,日后有关她的描绘都是后人凭空想像的。
烈火中永生
贞德挺身而出,将法国从亡国的危险中解救出来。但是,贞德当时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荣誉。贞德在1430年5月23日一场小中被勃艮第公国俘虏了。当时,她下令军队撤退回贡比涅城,她处在军队的最后方,以确保所有人都退回城里。然而,贡比涅城因为害怕英军跟着闯入,没等到所有部队撤回,便将城门关闭,贞德与剩余的后卫部队寡不敌众,被勃艮第人俘虏了。
当时处置俘虏的惯例是,只要俘虏的家人能够付出赎金便能将俘虏赎回,但这次勃艮第人不想这样做,而是以4万英镑的价格将她转卖给英国人。法国的查理国王也没有努力地进行援救。对于贞德来说,她帮查理王子登上了王位,而查理王子却对她坐视不理,这真不得不说是意外的“回报”。
英国人抓到了贞德,他们组织一场大型审讯,只有这样才能让贞德的生命结束得更加“合理”和“公平”。在英国当局控制下,宗教裁判决定以异端和女巫罪判处贞德火刑。人群里有很多人为她流下了眼泪,毕竟她还只是一个20岁的女孩子。
最后,贞德的手被绑起来,火被点燃。几分钟后,一切都结束了……
《圣经》由《旧约》和《新约》构成。前者内容涉及公元前14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初之间的神话和史诗等,是犹太教的经典。后者内容涵盖公元1世纪中叶到2世纪末的有关耶稣言行以及耶稣使徒的传说和书信等等,是基督教的圣书,由福音书(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约翰福音)、新约历史书、保罗书信和普通书信组成。《圣经》故事是西方文学的重要源头,对欧洲经典文学作品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同样,萧伯纳作品创作也受到了基督教的巨大影响,例如从《回到马修斯拉时代》(1921年)这一标题可见《旧约•创世纪》第5章第21-27节的痕迹,而本节所要讨论的《魔鬼的门徒》(1897年)和《鳏夫的房产》(1892年)也在作品标题层面与《圣经》故事形成明确互文指涉。互文手法包括引语、仿拟、原型、拼贴等多种形式。其中,仿拟指故意模仿现成的语言形式,包括类义仿拟、对义仿拟以及反义仿拟等。反义仿拟指仿拟词语中替换的词素与原型词中对应的词素意义相反,这是一种最为普遍的语义仿拟手段。《魔鬼的门徒》这一标题出自《约翰福音》第6章第70节。耶稣在被出卖前一年预言:“我不是拣选了你们十二个门徒吗?但你们中间有一个是魔鬼”①。同样都是面对上帝的使者(耶稣和安德森牧师),犹大与理查德的行为截然不同。犹大生性贪财,为了区区三十块银钱就出卖了耶稣,使其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后来“魔鬼的门徒”用于专指犹大。现文本中理查德是家庭和社会的双重弃儿,他自称自己为“魔鬼的门徒”。但就是这样一个“魔鬼的门徒”宁可让自己被英国士兵误投大牢,也不愿揭发安德森牧师,并差点为此丧生。由此可见,理查德身上闪耀着最可贵的人性光芒,所以他非但不是“魔鬼的门徒”,相反却是如耶稣般的“上帝的天使”。前文本与现文本标题之间形成了肯定的互文指涉,并与现文本所要塑造的理查德这一形象形成反义互文。
对义互文指由记录某一事物、现象、行为的词语,仿拟出与之对应的新词,例如“少男-少女”中的“男”、“女”形成对义关系。《鳏夫的房产》与《马太福音》的相关记述形成了对义仿拟。在《马太福音》第23章14节中,耶稣对众人和门徒讲道:“虚伪的经学家和法利赛人哪,你们有祸了!你们吞没了寡妇的房产,假意作冗长的祷告,所以你们必受更重的刑罚”。现文本用“鳏夫的房产”替代“寡妇的房产”作为作品标题,“鳏夫”与“寡妇”具有明显的对义关系。“题意作为文学作品书写的中心和重点,它可以决定全篇的结构,在一定意义上,题意可以被视为行文主线”[2]。《鳏夫的房产》就是这样一条统摄全文的主线。“鳏夫的房产”狭义上指中产阶级代表萨托里阿斯(因为其妻过世,所以独身)所经营的贫民窟里的大量房产,也可在广义上指贵族子弟哈里•屈兰奇大夫(因为尚未娶妻,所以独身)所继承的土地财产。因为房产,屈兰奇与萨托里阿斯才有足够经济能力去国外享受奢糜生活,前者才有机会与后者的女儿白朗琪一见钟情。因为房产,准翁婿之间展开情感与理智的较量。萨托里阿斯靠向贫民窟内的房客收取高额房租过活,很明显其财产来源不合法。也正因为如此,屈兰奇虽然喜欢白朗琪,却决然与其断绝关系,因为他实在不愿与萨托里阿斯这样的剥削者同流合污。但事实是屈兰奇所继承的财产也是其父亲靠剥削、诈骗等手段聚敛而来,再将土地抵押给萨托里阿斯建造房屋,所以本质上讲屈兰奇也是依靠剥削下层人民的劳动生活。最后,还是因为房产,准翁婿能够真正成为一家人。《马太福音》指出,文士和法利赛人劣迹斑斑,缺乏公义、怜悯和信实,所以他们是耶稣眼中的“蛇类、毒蛇”之类。这群人既要假装伪善,又要堂而皇之地侵吞寡妇的财产,所以耶稣认为他们势必受到下地狱的刑罚。同样,既然屈兰奇和萨托里阿斯两人的财产来源都不合法,那么他们是否也必须像文士和法利赛人那样受到严重处罚呢?现文本尽管保留了前文本的许多痕迹,但其结局并未按照前文本的叙事模式继续发展下去,而是在如何处理“鳏夫的房产”上完成了对前文本的解构,并与前文本结局形成反互文指涉(通过滑稽模仿提出相反观点):屈兰奇接受了已知事实(两人房产均不合法),向萨托里阿斯妥协。换言之,还是因为房产屈兰奇最终与白朗琪结婚。由此可见,现文本标题作为行文主线,将全剧连缀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改造神话故事,解构中心思想
希腊神话起源于公元前8世纪以前,包括《荷马史诗》以及埃斯库罗斯等人的戏剧作品,是欧洲最早的文学形式。希腊罗马神话讲述神与神以及神与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是欧洲文化的另一大源头,对整个西方宗教、哲学、文学等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如标题《安德洛克勒斯与狮子》(1912年)直接取自罗马同名神话,而《皮格马利翁》(1914年)也与神话典故具有互文关联。关于皮格马利翁民间有着不同版本的传说,但可以确定地是皮格马利翁由于罗马大诗人奥维德(公元前43~公元18年)在神话故事集《变形记》(公元7年)卷10中的记述而著名。《变形记》全诗15卷,包括250多个虚构或真实的故事,所有故事都围绕“变形”主题。现文本虽然采用皮革马利翁这一标题,可是纵观全文我们发觉萧伯纳自始至终未曾提及皮革马利翁,也未以皮革马利翁命名剧中角色。当然,剧作家采用皮革马利翁这一标题并非为了哗然取宠,其背后必定藏有深层意蕴。从标题层面来看,现文本至少在人物刻画和中心思想方面与神话故事形成互文关系。一方面,现文本借用前文本的既定模式塑造男主人公息金斯,息金斯就是奥维德版的皮格马利翁。对于皮格马利翁的性格特征我们可以用“狂热”一词形容,这既体现在他对雕刻工作的狂热,也体现在他对雕像情感的狂热。同样,息金斯热爱语音工作到了狂热地步,他就是被伊丽莎的“Ah-ah-ow-oo”吸引,跟踪记录这些发声所蕴含的意义,从而拉开两者的一段情缘序幕。
另一方面,现文本标题对前文本的中心思想进行了解构,以此反映当代主题。皮格马利翁利用精湛的雕刻技艺创造出象牙雕像,给其无尽的爱,并最终使其获得生命,最终两人结为夫妻。现文本也围绕“一个男人如何将一个女人变形”的主题展开叙事。息金斯利用自己杰出的语音才能将一个发音丑陋、举止粗俗的卖花女子训练为一位风度娴雅、深受上流社会欢迎的窈窕淑女。从表层来看,现文本只是简单继承了前文本的“变形”主题,不过细读两文本就会发觉,前文本仅仅围绕成功“变形”这一主题,而现文本在此基础上解构了前文本的中心思想。保罗•德曼曾说:“所有文本的范式都包含一个比喻(或比喻系统)以及对该比喻的解构”。两文本所采用的文学体裁差异导致了两女主人公在性格塑造上形成了否定的互文关系,这一否定关系导致了两文本故事结局的完全断裂,而故事结局的断裂导致了现文本颠覆了前文本的中心思想。前文本采用神话全知叙述模式,所有叙事围绕皮格马利翁展开,但并未赋予雕像一定的话语权。换句术语就是,由于叙述视角的制约,她在前文本中完全失声,所以她是否也狂热爱慕抑或只是被动迎合皮格马利翁,再或者她到底具有哪些性格特征,我们无从判断。相反,现文本采用戏剧对白,这一独特叙事类型能够赋予人物足够的话语权,我们可以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揣摩其内心世界,并观察其性格特征。所以我们能够全面见证伊丽莎作为独立女性其主体意识不断增强的过程:剧本开场沿街叫卖鲜花这一举动显示其具有较强的经济意识,在与息金斯和皮克林交往的过程中自我身份及爱情平等意识逐渐苏醒,到剧本结束时已经成长为自尊自重、自立自强的新时代女性。因此,伊丽莎属于福斯特所划分的“圆型”人物,其性格既具丰满度又具立体感。变形之后的伊丽莎主动选择嫁给他人,这一结局是其女性主体意识增强的必然结果,表明她与息金斯在社会地位、经济地位、两性关系、女性自我意识等诸多方面存在太多不可逾越的障碍。从雕像在前文本中完全失声到伊丽莎在现文本中充分彰显女性自我,现文本成功改造了伊丽莎这一人物形象,使之适合新的形势和时代需要,从而既与雕像形成否定互文关系,又更进一步解构了前文本原有的中心思想。前文本的显性主题在现文本中得到了充分体现,现文本解构了前文本的旧有价值观,并加入了多重时代元素,从而赋予现文本丰富的时代内涵。
三、改编历史典故,颠覆经典形象
历史典故指来源于历史上的一些故事和人物。戏剧大师莎士比亚就是借用历史题材的高手,曾经创作了九部脍炙人口的历史剧作,例如《约翰王》取材于13世纪初的英国历史,而《亨利六世》(上、中、下篇)以及《理查三世》等八部剧作则是内容相互衔接的两个四部曲。同样,萧伯纳的六幕剧本《圣女贞德》(1923年)也直接取名于历史典故。贞德(1412-1431年)是法国民族英雄,英法百年战争中贞德带领法国军队对抗英军的入侵,为法国胜利作出贡献,最终贞德被俘后宗教裁判所判其火刑。随后,涌现出大量以她的事迹为题材的戏剧、小说、电影和音乐作品,包括莎士比亚的剧本《亨利六世•第一部》(1590年)、伏尔泰的长诗《处女》(1739年)、席勒的歌剧《贞德》(1845年)和柴科夫斯基的歌剧《奥尔良的少女》(1878-1879年)等。英国作家出于对贞德的恐惧与怨恨,将她称为魔女,如莎士比亚在《亨利六世》中就将贞德妖魔化,但萧伯纳则在《圣女贞德》中重新塑造了一个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民族英雄形象。同样,《恺撒和克利奥佩特拉》(1898年)这一标题借鉴了历史典故对克里奥帕特拉这一形象的刻画进行了颠覆性改写。克里奥帕特拉生于公元前69年,卒于公元前30年,是埃及托勒密王朝最后一位女王,也即后世所熟知的“埃及艳后”。她所统治的时代古埃及保持着极度繁荣,为了巩固统治地位,她先后与恺撒、安东尼等人发生恋情,并为他们生儿育女。公元前31年著名的Actium战役让安东尼元气大伤而死,这也直接导致克里奥帕特拉时代的终结,从此埃及成为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迄今为止,无数作品对其传奇一生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描述,如莎士比亚的《安东尼和克利奥佩特拉》(1606年)以及不同版本的电影作品。莎士比亚笔下的克里奥帕特拉是一位爱情至上者,当看到情人安东尼死于自己的怀中时,她毅然以蛇毒自尽,她爱得浓烈、死得悲壮。这样的人物形象刻骨铭心,这样的爱情荡气回肠,这样的爱情结局令人扼腕痛惜。《恺撒和克利奥佩特拉》同样围绕克利奥佩特拉展开叙事,不过她在爱情面前不再是一位浪漫主义者。萧伯纳在塑造这一人物时更多地借鉴了历史上真实的人物形象,展现的是这位风云人物极具政治性的一面。《序言》交代克利奥佩特拉原先与弟弟托勒密共同管理埃及,后来被托勒密赶至叙利亚。即便如此,她想独立掌控埃及的野心一直未减。对待凯撒,她趋炎附势、工于心计,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克利奥佩特拉美貌绝伦且正值青春年华,而恺撒头发光秃且人过中年。按照常理来说两人很难产生情感交集,但为了吸引恺撒麾下的罗马大军帮助自己夺取政权,她自投凯撒怀抱。于是她设计让人将自己包裹起来,将自己当作礼物送给恺撒。每次与凯撒单独相处时,如何复权必定是其喋喋不休的话题。而当凯撒大军从埃及撤退之时,她全然不顾要与凯撒从此别离,而是要凯撒允诺一定要将安东尼派来帮她光复埃及。由此可见,与凯撒之间的爱情故事只是助其实现政治野心的一个砝码或者说一种手段而已。
[关键词] 阿黛拉;法国幽默;文化;女性形象
《阿黛拉的非凡冒险》是一部以女性为主角的冒险电影,进一步说它是法兰西御姐版的《夺宝奇兵》《丁丁历险记》《古墓丽影》,甚至还有那么一点儿《地狱男孩》的影子。作为欧洲漫画的重镇,法国漫画一直以来以其多样性与瑰丽的想象力而著称,而反过来这些漫画资源也为法国电影的商业化类型化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灵感,《高卢英雄》系列,《幸运星卢克》乃至最近被国内影迷热捧的《小淘气尼古拉》无一不是来自于漫画世界。而说到这部电影的漫画原作,则是来自于法国国宝级漫画大师雅克•塔蒂的作品《神探阿黛拉》,这部自从1976年就开始连载的作品影响了好几代法国人,其中充满奇幻与魔幻色彩的冒险之旅,美艳无比却强悍智慧的御姐主角,形形的怪咖反派都成为伴随漫画迷成长的黄金记忆。电影呈现给人们的是绚丽的画面、幽默的对白和新奇的故事。这部吕克•贝松的电影将法国典型女性形象与法国式的幽默全方位的展现给人们。
《阿黛拉的非凡冒险》的故事发生在1912年,阿黛拉•干白,一位天不怕地不怕的女记者,为了救因自己失误而受伤的妹妹,一心前往埃及寻找拉美西斯二世法老王的御医,运回巴黎后再让教授将她的妹妹复活。正当阿黛拉将木乃伊运送到巴黎时,自然历史博物馆一只一亿三千六百多万年前的翼手龙卵神秘地孵化了。此后翼手龙造成意外人命,科学家被糊涂警察“捉拿归案”,为了营救科学家,更是为了复活自己的妹妹,阿黛拉做出了种种努力,并揭开了更多不可思议的秘密。
虽然是女性为主角的冒险电影,但《阿黛拉的非凡冒险》的叙事习惯更类似于《丁丁历险记》,而不是好莱坞的《古墓丽影》动作系列。女主演身着20世纪初的服饰,不可能像安吉丽娜•朱莉那样一身性感劲装。阿黛拉身上有另一种“酷”,一种不管不顾的韧劲和冲动,所以别指望她挽救世界。对于片中神秘的木乃伊,阿黛拉唤醒的不是恐惧,更不是杀戮,而是能够坐在一起喝茶的“老朋友”。吕克•贝松尝试去调侃传统冒险片中的对立关系,即便有穿越的愕然,也在法老那句关于金字塔的笑话中,成就了另一种“和谐历史”。
作为定位明确的法国商业娱乐片,观众能在《阿黛拉的非凡冒险》中发现很多熟悉的片段与设定。影片中的埃及的冒险犹如《木乃伊》和《夺宝奇兵》;博物馆的翼龙复活让人想到了《博物馆奇妙夜》;驯龙、骑龙的段落又仿佛是个法国女版的《阿凡达》。如果对法国历史有所了解,观众就更能体会到“美好时代”的巴黎式优雅、凡尔纳式的早期科幻以及从梅里爱到塔蒂的喜剧印记。当然,法国电影词唆,情节散漫,人物过于滑稽唐突的毛病,在这部影片中也比比皆是。对于某些“无厘头”的逻辑跳点、莫名其妙的“冷笑话”、贫嘴与独幕秀,会让习惯于好莱坞紧凑结构的观众无法适应。就电影而言,吕克•贝松是个“反全球化”者,他只是想打造一个自己的失乐园,送给巴黎那些任性的冒险女孩。
影片当中可以找到大量的法国文化的影像,精美考究的人物服饰,优雅得体的礼仪风度,繁华热闹的都市街景,美轮美奂的巴黎建筑。影片虽是喜剧加上奇幻风格,但与此同时亦巨细无遗地尽情展现着19世纪末20世纪初巴黎“美好时代”的迷人风情,令人不禁心醉神迷。 法国作为欧洲文化的一面旗帜,至少有三种法国体现在这个故事里面:在塞纳河边暖风伴着游人缓步的雅致法国,在舌尖迸发激情燃烧卡路里的浪漫法国以及在自得其乐的起哄中看见一群傻笑中年的怪趣法国。但是,这种文化集中映射在阿黛拉的人物性格上。
电影《阿黛拉的非凡冒险》里的女主角阿黛拉小姐是个法国的记者,也许还是个探险小说家,她勇敢、独立、无所畏惧,并且具备锲而不舍的坚韧劲头儿。尽管她的长相比女人还女人,可她的性格却比男人更男人。在她的字典里没有“失败”两个字,至少在她没有把脑子想破前,她都会屡败屡战。
这个美丽、犀利、智慧、强力的可,估计现在已经成为当下不少女性的新坐标了吧!的确很符合现代女性所崇尚的各种形象特点。 她美丽,敢于趾高气扬地说自己“美女”,敢于向别人展示自己较好的身材。她智慧,敢于在对立分子面前展现自身所学,用强大的知识力量庇护自己。她犀利,喋喋不休的嘴巴总是适时地吐出尖锐的话语,搞的别人无从反驳,这仿佛是所有女人的专属能力。她强力,天不怕地不怕地征服所有,无论是首相还是野兽。 她可爱,为了救出监狱里的教授,也不知道哪来那么多精力,折腾出各种造型,律师、修女、厨娘、狱卒、护士。有时候感觉她不是个女人,仿佛这世界上就没有她害怕的东西,黑暗未知的埃及地道,干枯的木乃伊,未被驯服的猖狂的野兽,一切难题在她面前都被一一化解。 她在威逼之下从容不迫释然淡定,也能够在危急之时急中生智求得生存。
然而,这一切的初衷都是为了拯救阿黛拉她在20岁突发意外的孪生妹妹的生命。在她看来,那是一种使命,不是尽力,而是必须!只有看到妹妹那被帽针刺穿的额头还有那因长时间搁置而苍白的面容时,她才会像受伤的小野兽一般倒下,像所有女人一般,伤心、流泪,展现自己最脆弱的别人从未见过的那一面。这也是所有女人与生俱来的特质之一吧。 女主角的淡定着实让观众佩服。在埃及打开机关后,面对同伴的枪口,她潇洒地走到一旁继续寻找机关;找到宝藏时,同伴为金币疯狂,而她却不为所动,只倾心于一具木乃伊;作为盗墓贼被抓,即将处死之时,她还是临危不乱,抓住时机死里逃生;为救出科学家给妹妹治病,她化妆成律师、厨师、修女、护士、狱卒,一次次进到监狱,一次次被赶出来,又一次次再进去。每次都是一副泰然自若的样子,即使败露,也处变不惊;科学家要被处决了,她又去找总统,不见丝毫胆怯;面对凶狠的翼龙,她就像见到骆驼一般,一步步靠近,并沉着地驯服;见到木乃伊复活,即使在法老面前她依旧镇定自如。
阿黛拉是一个极为淡定的女孩。在这淡定中有坚强,也有智慧。她似乎时刻都能保持高雅的气质,不为外物所动。但是,这样一个女孩却也有不淡定的时候,那就是面对她昏迷的妹妹之时。当她看到面如死灰的妹妹时,她会黯然神伤;当治疗妹妹的希望破灭时她会悲痛欲绝;当有转机时她会欣喜若狂。总之,隐藏在她淡定之下的是她对妹妹的爱。这一份深情让她会情不自禁地表现出柔软的一面,这份爱也同样是她力量的源泉。
阿黛拉作为电影中的女主角也是导演吕克贝松展现女性自由独立形象的最好表达。说到追求“自由”的独立女性形象,早期的《尼基塔》无疑是其巅峰代表作,之后的《圣女贞德》在个性塑造上反而有些退化,至于《杀手莱昂》里的创造性成功,一半功劳要归功于娜塔莉•波曼。从这个角度来看吕克•贝松的新片,他是在潜意识里寻找一种回归,在《亚瑟与迷你国》里玩弄童年却不得要领之后,回到了女性主题这条路子上。《阿黛拉的非凡冒险》可以说是属于贝松的再创作,至少在女主角的性格塑造上,他做到了始终如一。这个勇敢、率直,甚至有点傻愣愣的女冒险家形象,比原著漫画上来得可爱。阿黛拉的举止和动机,并没有追求一种“大”,她所拯救的,也不是什么地球和人类,吕克•贝松用一种喜剧创作的态度,去消解好莱坞式冒险片所营造的宏大使命感。观众如果在影片前半段期待过高,反而会造成一种落差。没有险恶的阴谋,也没有凶残的反派,阿黛拉从埃及到巴黎绕了那么大个圈子,不过是想挽回自己的无心之失,挽回自己姊妹的谅解和康复。阿黛拉历险的故事曾被人形容为“一点印第安纳琼斯,一点丁丁,还有那么一点点地狱男孩。”对于女性观众来说,阿黛拉的冒险故事,可比那些男孩或者男人们的冒险故事更过瘾,因为这次非凡冒险的所有者是个姑娘。
这部片子很符合人们印象中的法国片,既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又有浪漫优雅的情怀,还不乏轻松谐趣的幽默。事实上,笑料迭出、幽默十足已经是《阿黛拉》最大的特色和亮点了,这种戏谑态度伴随着故事呈现于影片中的每一个细节――阿黛拉这个女主角什么都可以从容应对,什么都可以拿来调侃,包括爱情,包括政治,包括死亡:片中诸如政府官员逐级往下传递指令,削减时间;营救教授的越挫越勇;罗浮宫前的金字塔倡议;片尾的泰坦尼克号,等等,所有这些近似荒诞的幽默是法国式的,无不令人难忘。
虽然电影并不完全忠于漫画原著,但吕克贝松把法国人的幽默展露无疑。吕克贝松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明确了这一点。《阿黛拉的非凡冒险》是绝对的法式笑话,阿黛拉穿着长裙,在电影里没掏过一次枪,揍过一次人,但她依然是英勇神武。
法国式的幽默首先将醉汉无辜地被牵扯到影片里。这个醉汉毫无疑问是一个倒霉鬼,他一开始就因为看到复活的翼龙鸟杀害前警察长而被抓,后来又两次遇到复活的木乃伊而晕倒。法国式的幽默把老戴墨镜的四眼坏人被阿黛拉施计跌入“制作”木乃伊的机器当中,变为活生生的木乃伊。法国式的幽默也不放过法国总统,这位先生并不相信前警察长的死与翼龙鸟有关,但亲眼目睹翼龙鸟后马上致电总理要求尽快破案,总理向内务部传达时变为了一周之内破案,再往警察部传达时变成了72小时破案,最后到具体负责的警察之时,破案时间压缩为24小时。这种幽默让人乐不可支。法国式的幽默也可以在阿黛拉“屡败屡战”的精神中找到。为了救出侏罗纪研究科学家,阿黛拉化身律师、厨娘、修女等,但每次都被轰出监狱,法国人的幽默,很值得回味。当然,法国式幽默还体现在倒霉警察跟从非洲回来的猎人在牧场装羊捕捉翼龙鸟的场面上。法国式幽默集中反映在木乃伊的幽默对话里。当阿黛拉从埃及找回来的木乃伊对法老王讲述为何要叫醒他的时候,法老王道:“就为了这点小事而叫醒我?”随后他们走出了博物馆,来到巴黎凯旋门,吕克•贝松这位法国导演很自恋地借用法老王称赞了一番巴黎的建筑风格。而那个倒霉的酒鬼遇到了这些“鬼”,再次晕倒。这些所有的笑料场面都是法国式典型的幽默。
对于法国以外的这些陌生观众而言,人们并不熟悉这部原著的漫画,也对导演没有更深入的理解,因此比较难以判断电影是否继承了原著中那种对现实的“批判”精神。但观后,人们似乎都可以领略到导演设置场景、讲述故事的功力。虽然人们并非找到好莱坞般的“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紧凑情节,但阿黛拉的干脆利落、果断的性格给观众一个很新鲜的感受。虽然没有安吉丽娜•茱莉的“硬汉”般的动作女性形象,但是吕克•贝松镜头下的阿黛拉却依然动人。
[参考文献]
[1] [英]萧伯纳.圣女贞德[M].刘炳善,译.沈阳:辽宁出版社,1998.
[2] 索亚斌.吴宇森:极致风格造就的电影大师[J].当代电影,2010(10).
[3] 侠女大冒险――阿黛拉的非凡冒险[J].世界,2010(08).
[4] 《阿黛拉的非凡冒险》评论[OL].深圳之窗网,2010-08-27.
[5] 评论《阿黛拉的非凡冒险》:不守信的吕克•贝松[N].深圳晚报,2010-08-10.
由车臣妇女组成的“黑寡妇”自杀人弹队伍,行事狠辣且迷惑性极强,从2000年6月首次出现,就成为俄罗斯人的梦魇。据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理查德・佩普统计,13年来,“黑寡妇”共致死847人。
这些视死如归的“黑寡妇”到底是怎样炼成的?她们背后又有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
“黑寡妇”,俄罗斯人的梦魇
在国际恐怖活动中,“黑寡妇”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在近年来俄罗斯发生的恐怖袭击事件中,“黑寡妇”更是此类新闻的主角。
这次伏尔加格勒火车站恐怖袭击的实施者,就是一名“黑寡妇”成员。去年6月,俄罗斯情报机关已经查明她的情况,认定这名已经被洗脑的妇女极端危险,并且发出了通缉令。她的名字叫阿斯兰诺娃,两任丈夫都是被俄军消灭的。
2008年,她和4名室友加入车臣恐怖训练营地,成为一名“黑寡妇”。从现场公布的照片来看,阿斯兰诺娃的尸体头部保持完整,而身体则整个被炸飞。显然,她使用了非常典型的腰带炸弹。这种炸弹的设计相当精巧,冲击波基本横向运动,杀伤周边的人群。阿斯兰诺娃的身体在爆炸瞬间被切成两段,头部被冲击波震飞而并未震碎,这说明炸弹设计者做了精确的计算,避免炸弹能量向上扩散,减低杀伤周围的威力。这是“黑寡妇”人弹最常见的武器,精巧而且杀伤力大。
2010年,在莫斯科实施飞机爆炸案及火车站爆炸案的3名人弹,就是和阿斯兰诺娃一起参加恐怖组织的3名室友。车臣分离主义者协助其中名叫阿姆纳特・纳加耶娃和萨特斯塔・杰比尔哈诺娃的“黑寡妇”,在莫斯科附近的多莫德多夫机场分别登上两架飞机。她们在飞机上引爆炸弹,导致90人丧生。
一周之后,据称是纳加耶娃的妹妹萝扎,在莫斯科地铁站外引爆了爆炸物,造成至少10人死亡。这3个人和阿斯兰诺娃同时在车臣首府格罗兹尼失踪,此前她们住在同一栋公寓,是关系良好的室友。失踪后,他们被车臣武装分子培训了两年,专门训练成执行自杀袭击任务的。阿斯兰诺娃是这4名妇女中最后一个离开这个世界的,她们共杀害了上百名无辜民众。
据俄罗斯媒体报道,这些被训练成人弹的妇女,往往系车臣战争中死者的家人,因为父兄、丈夫或者子女在战争中身亡,孤苦无依,被恐怖组织吸收。她们的工作只有一件,就是在适当的时候引爆自己身上的炸弹,完成所谓的圣战。
“黑寡妇”的出现,就意味着死亡。因此,对她们的研究往往只能通过现场证据还原,像完成拼图一样找出她们的动机和此前的经历。
2003年,一位幸存的“黑寡妇”终于出现。这个活生生的标本为世人揭开了“黑寡妇”的神秘面纱。扎赫玛・穆兹霍耶娃的“黑寡妇”,于2003年7月试图在莫斯科的一家咖啡店引爆炸弹未遂。
扎赫玛声称,她被招募进恐怖组织时曾遭犯,因此丧失了羞耻感和负罪感。她的操纵者给她服食,使她变得精神恍惚。在实施袭击前,她还服用了带有的果汁,因此忘记了痛苦以及对死亡的恐惧。事后,安全部门对她的体检似乎证明了这一点。
尽管这名“黑寡妇”选择和警方合作,仍被俄罗斯法院判处20年有期徒刑。她在法庭上咆哮:“我还会回来的,把你们全炸死!”
毫无疑问,“黑寡妇”是非常复杂的问题。除了车臣传统男权文化的影响之外,战争创伤、控制和洗脑教育也是造成“黑寡妇”的主要因素。
“黑寡妇”从哪里来
在北高加索地区,车臣有着非常广泛的社会关系网络。这一网络除了负责筹集资金、搜集情报以及实施袭击之外,招募人员也是其重要的职能。最理想的招募对象,当然是在战争中失去亲人的寡妇或者遗孤,她们的内心充满仇恨。几乎所有的战争遗孤,都可能会成为“黑寡妇”,因为会很快找到她们,并且教育她们要复仇。
随着车臣战事的结束,大规模战斗导致死亡的情况变得极为少见,因此产生的战争遗孤数量也在减少。在这种情况下,负责招聘的人员改变了自己的模式。他们会物色一些贫穷家庭的,通过威逼利诱说服家人允许将其带走。当然,他们不会告诉这些女孩的家人,他们会送她们去当人弹。借口也许是带这些女孩去西方工作,或者给她找个好的婆家。
这些被拐骗的妇女,在进入恐怖组织的窝点之后,会接受洗脑教育。首先,会彻底隔绝她们,不仅不能看电视、听广播或者上网,还必须学习极端主义宗教材料。如果不听话,训练她们的“教官”会毫不犹豫地使用暴力,甚至可能当着其他人的面杀死某个不听话的成员。
使用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精神控制方法。不但可以引起幻觉和上瘾,更会摧毁人的意志力,使这些妇女更容易顺从掌控者的意图。几乎每次检查“黑寡妇”袭击后留下的尸体,都能找到血液中残留的成分。临行前“黑寡妇”通常都会吸食大麻或者海洛因。
实施爆炸的时候,往往还有其他在附近遥控。如果“黑寡妇”不够坚决,潜伏的遥控者将会引爆炸弹。
是什么催生了“黑寡妇”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女的数量急剧增加。虽然各国女性有着不同的背景,然而她们却有着一些共同点。首先,她们中的大部分人是战争的受害者,内心充满了仇恨。但这并不足以让其成为一名人弹。有很多证据表明,极端组织近年来更倾向于招募女性,因为青壮年男性容易引起警方的警惕,而女性则相对容易让人放松戒备。
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男性可能越来越“宝贵”。在走访250名潜在的自杀袭击者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干事纳斯拉・哈桑发现,这些男子没有一个是文盲、愚蠢且智商低下的人。他们甚至全部不是来自于赤贫阶层,也并非对人生充满了绝望的可怜虫。他们将自杀袭击视为一种对理想的奉献,并且在死前充满了愉悦。从经济学的角度而言,将这些具有一定教育水平的人作为一次性使用的人弹,不符合恐怖集团的长远利益。
而在亚洲的某些地区,女性往往是教育水平低下且地位卑微的人群。她们本身不具备承担多种任务的能力,由于体力的原因,把她们训练成战士的成本也很高。作为一次性的消耗品,倒是非常合适的人选。
女性袭击者的柔弱形象可以给恐怖组织带来人道主义上的加分。在她们死后,恐怖集团文宣机构往往将其描绘成复仇的“圣女”,为了血亲的仇恨而走上自杀袭击道路。这样可以减少因为发动自杀袭击而带来的道德责难。
长春理工大学校友总会:在5月2日江苏卫视播出的节目《一站到底》中,我校经济管理学院2011级学生陈宇恒凭借丰富的知识积累和机智的应变能力,赢得“站神”称号。
这位吉林市小伙儿身上有哪些故事?昨日,记者在长春理工大学见到了这位“站神”。
“站神”:38道题仅免答1道
节目中,20岁的陈宇恒在25分钟的上场时间里,38道智力题他仅免答1道,而每道题的作答时间仅为20秒。
昨日10时30分,距离第二堂课休息还有10分钟,坐在英语课堂后排座位的陈宇恒一脸认真。一身休闲西装,与参加节目时不同,他的霸气劲少了,言谈谨慎、谦虚。
“我从小就非常喜欢这类的智力题问答节目,10岁时最爱看《开心辞典》和《联合对抗》,很过瘾。当看到《一站到底》这个节目的招募帖后,我就想去试试。”陈宇恒说。
“法宝”:书籍、网络和QQ群
古诗词、体育、历史、地理……38道题中都有涉猎。这样的知识面是如何做到的?“主要是我的爱好广泛,愿意去涉猎各类学科的知识,读书是我最喜欢的事,尤其看课外书比较多。武侠,我懂,但不是最精的。倒是足球,我比较喜欢。”他笑着。
陈宇恒唯一使用免答权的题是“张学友的经典国语歌《秋意浓》的粤语版叫什么名字?”“这道没答上的题,因为我真不了解粤语歌。”他说,如果出现关于欧美电影方面的知识也会犯愁。
除了阅读大量书籍,网络和QQ群也是他的“取胜法宝”。“我经常在睡前通过手机看一些资讯和新闻,报名后,和几个朋友建了‘大家的一站到底’QQ群,我们经常一起交流,所以涉猎的知识就很多,但我做不到每门都精通。”他说。
“书虫”:曾一天看书20小时
人无完人,陈宇恒也不例外,在大一的时候,他还是一个“网虫”。
“那时候几乎每天都会在网吧上网六七个小时,在欧洲杯期间更是经常通宵。”但在大二上学期开始,陈宇恒发现这样的生活并不是他想要的,他开始思考人生和未来。后来,书籍慢慢取代了游戏在他生活中的比重,每天最少读两个小时的书,他看过多少书早已数不清,他说,他对书的痴迷很可怕,最长的一天看书时间达到了20小时,一天看完好几本书,甚至不想吃饭和睡觉。
对于以后的打算,他说,虽然这次比赛他赢得了南非双人游的奖项,但他已经把这个奖折现了,他想先脚踏实地学好专业知识,年末时去冲击年终第一。
■ 大家说
别人寝室墙上挂明星照 他挂地图
长春理工大学王欣老师是陈宇恒的英语老师,她说,在课堂上表演节目时,他的表演总是很有个性,而且对于英语也有自己独特的方法,很难得。
室友吴奕男说,陈宇恒不是那种只知道学习的学生,他的知识面很广,寝室里数他看的书最多,而且别人床边墙上挂的是明星照片,而他挂的是各种地图。
■ 您也试试
38道智力题到底有多难?您不妨也试着答一下!
1.物理课本中,与直流电相对应,也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被称为什么电?
2.刘德华主演的香港喜剧《大块头有大智慧》中,饰演李凤仪的是哪位香港女星?
3.辅佐过清朝两代帝王康熙和雍正的四川总督、抚远大将军是谁?
4.青蛙的幼体是什么?
5.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建筑群是什么?
6.俗话说“文无第一”下一句是什么?
7.王力宏导演处女作《恋爱公告》的女一号宋晓青是谁饰演的?
8.宋代文豪中的“三苏”是指苏洵,苏轼和谁?
9.许海峰获得中国奥运首金时,与他同在颁奖台的铜牌获得者是哪位中国运动员?
10.被誉为三大宗教圣城,名字意为“和平之城”的是中东地区的哪一个城市?
11.哪个三国时著名画家被称为“佛画之祖”,是文献记载最早一位传奇画家?
12.2008年北京奥运会男子拳击48公斤比赛中获得金牌的是哪位中国运动员?
13.白居易名诗《长恨歌》中,“云鬓花颜金步摇”的下一句是什么?
14.莫泊桑的小说《羊脂球》是以历史上哪一场著名战争为背景的?
15.哪位美国作家与儒勒・凡尔纳、H・G・威尔斯并称为科幻历史上的三巨头?
16.《巴巴拉少校》《圣女贞德》是哪位爱尔兰剧作家的代表作?
17.NBA马刺队的现任主教练是谁?
18.在高中生物实验中,正常情况下,以淀粉为代表的多糖遇到碘会变成什么颜色?
19.孙子所说的“兵无常势”的下一句是什么?
20.金庸武侠小说《神雕侠侣》中,程英的表妹是陆家庄的哪位千金小姐?
21.王君如是哪位被媒体称为甜蜜教主的台湾明星的本名?
22.三角函数中cos表示余弦,请问sin表示什么?
23.2004年奥运会,美国哪位射击名将在50米步枪最后一轮意外脱靶无缘金牌?
24.著名女子团体“少女时代”隶属于哪个韩国娱乐公司?
25.宛城之战是197年汉末三国之前军阀曹操与谁之间的一场战斗?
26.意大利足球豪门尤文图斯队现任主教练是谁?
27.福楼拜的小说《包法利夫人》的女主人公名叫什么名字?
28.金庸小说《神雕侠侣》中,小龙女的同门师姐李莫愁的外号是什么?
29.张学友的经典国语歌《秋意浓》的粤语版叫什么名字?
30.金庸小说中的人物丘处机的道号是?
31.号称“人屠”的战国时期秦国名将是谁?
32.《凤求凰》中说,“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下一句是什么?33.被称为“天下第一掌”的铜质佛像手掌位于我国无锡哪一座山?
34.张艾嘉出演的哪部电影和罗大佑的一首经典歌曲同名?
35.又称为冷杀菌法和低温消毒法,在奶酪制品生产中广泛应用的是哪种消毒法?
36.路遥的哪部作品被誉为“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激励千万青年的不朽经典”?
37.我国长江的正源头位于唐古拉山的什么河?
38.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与林跃搭档夺得男子双人十米台冠军的中国跳水运动员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