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清明手抄报简单

清明手抄报简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清明手抄报简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清明手抄报简单范文第1篇

临近清明时节,唯愿天上人间都安好,那么清明节好看的手抄报有哪些?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幼儿园清明节手抄报简单好画精选最新.欢迎阅读!

 

清明节的来源和习俗介绍

清明节的来源【1】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公务员之家: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清明节的习俗【2】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公务员之家:

清明手抄报简单范文第2篇

写上杜牧的《清明》这首古诗。提起清明节,想到的就是《清明》这首诗,可以把这首诗写上,并且画上雨纷纷的场景,以及牧童骑牛的场景。

画上一些春天的景色。清明节,春天已经来临,可以多画一些春天的景色,例如树木,鲜花,太阳。

色彩丰富一些。画诗配画,只是孤零零的古诗会显得十分单调,除了多画景色,在色彩上要注意搭配。

可以分成几个版块。可以把一张画分成几项内容,例如左侧是诗配画,右侧简单介绍一下清明节。

低年级孩子可以画简单一点。低年级的孩子认知能力不强,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把诗配画画简单一点。

清明手抄报简单范文第3篇

一、作业的灵活性

这样的现象应该说司空见惯:下午放学了,语文老师布置课外作业:“把今天所学课文的词语抄三遍。”对教师来说,明天的课外作业的批改将变得十分简单。只要查看所抄的词语有没有错误,如果有错,圈出来让学生改正一下就万事大吉。但我们面对的毕竟是千差万别的学生,对于有些学生,这个办法也许有用。但对于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他们的时间也许被无谓地浪费。因此,笔者试着布置了弹性作业:对自己已经掌握的词语可以不抄,还没有掌握的视自己的情况酌情抄几遍,把剩下的时间培养观察、阅读和写作等能力。应该说这是功劳半事倍的好事,当然,教师还应该用其他途径调动学生识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内容的多样性

为使家庭作业更丰富多彩,同时也为了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教师可以在家庭作业布置的形式和种类上下工夫,如:

1.培养读书习惯

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乐事、雅事,也是一件神圣的事。一个人视野的开阔、知识的积累,都离不开阅读。引导学生从书籍中汲取民族传统文化和世界先进文化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教师应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阅读那些凝结着前人睿智和心血的优秀文学作品,陶冶道德情操,用自己的心灵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结合教材,笔者向学生介绍过许多适合他们阅读的文学作品,如学了《狐狸和乌鸦》后,向学生介绍了《伊索寓言》;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后,让学生去学校图书馆借阅《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随着学生知识量和识字量的增加,笔者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熟读、精思。

2.背背古典诗词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价值不仅在于给予人艺术的熏陶,更能启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把学生带进古诗词的王国,让他们在古诗词中汲取古典文学的养料是小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引导学生背诵教育部向全国少年儿童推荐的《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八十首》,是课外作业的内容之一。春雨霏霏,让学生记一记杜甫的《春夜喜雨》;秋月朗朗,让孩子们背一背李白的《古朗月行》;在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中领略西湖之夏独特的风韵;从王维的“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里感悟诗人所表达的淳朴而深厚的友情。毫无疑问,古诗词的背诵应该成为课外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

3.写写观察日记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写作是语文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是孩子们最感到头痛的,也是最能体现成就的一种学习。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有赖于平时的阅读、观察和练笔。因此,教师要求学生课外写写观察日记。春天来了,让学生描述柳树新发的嫩芽、桃树初绽的花蕾、写下春燕在和煦微风中的第一声呢喃。此外,笔者还让学生观察并描写过清明时节纷纷飘洒的细雨;中秋夜湛蓝天空中的一轮皎月和璀璨的星光;除夕夜缤纷怒放的烟火和人们脸上洋溢的欢乐的笑容。有时还让学生观察心爱的玩具,如音乐盒、不倒翁、变形金刚等,让他们说一说、写一写玩具的来历、外形、颜色、玩法和自己对玩具的喜爱之情。养蚕时节,鼓励养蚕的孩子以观察日记的形式,写一写蚕的从卵到蛾的一生,从另一个角度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4.编写《手抄报》

教师还可以利用劳动节、国庆节和暑寒假,让学生动手编写一份《手抄报》。让学生选择材料、自己编排、自己画插图,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美文、故事、诗歌、谜语等把它们巧妙地编排在一起,既培养学生的细心、耐心和恒心,又有助于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提高语文综合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清明手抄报简单范文第4篇

一、开课设疑,激发学生兴趣,开拓思路,从多角度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课题是每一节课的眼睛,抓住课题设疑,就能抓住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例如在讲授七(上)第18课《三国鼎立》这一课时,首先释题设疑:"三国鼎立"是什么意思?这个时期的主要历史人物有哪些?当学生了解到这个时期的主要历史人物有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等后,接着就重点介绍曹操的生平情况: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然而这么一位了不起的历史人物,在官渡之战中获得大胜,却在赤壁之战中遭到惨败,这是什么原因呢?问题一抛出,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学习历史兴趣大增。引导学生解读阅读课本教材内容,从中寻找答案。

二、充分利用教学教具,融知识性、趣味性、直观性于一体,活跃课堂氛围

历史课堂教学讲授的是古今中外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科技等各方面的精华和成就。要上好一节历史课,光靠历史老师的一张嘴来讲述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教师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这包括物质环境,如文物、挂图、相关历史资料、幻灯投影、影视录像、计算机等,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利用幻灯投影、影视录像、计算机多媒体等多种现代教具辅助,巧妙地把历史课堂教学内容呈现出来,从而增加课堂教学的新奇性和信息的形象性,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感受作用。同时,教师要适当给予学生开辟宽松自由、民主的学习环境,不要板起面孔来上课,应该微笑愉快教学,轻松面对全体学生,排除学生的学习心理障碍,畅通师生反馈渠道,推动学生成为进入历史课堂学习的主角。如以讨论、辨析、讲述历史小故事、历史知识抢答竞赛等多种形式,诱发学生进入学习角色之中。教师还应该允许学生对教师讲课提出的观点和教材的疑点提出质疑,使学生能够各抒己见,有效地调动学生的课堂气氛和学习的潜在智能。

三、鼓励参与,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历史课不像化学、物理课那样有专门的实验课,但历史教师也可以做到少讲多练,采取不同形式的课堂教学,灵活多样,融知识的传授、理解于学生的参与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教师可以进行以下的教学实践:

1.开展实地调查,参观当地文物、古迹、遗址。教师可以有计划带领学生到本地的历史古迹或革命老区走访调查,开阔学生的历史视野,并指导学生撰写相应的历史调查报告。

2.模型制造,古书画摹仿。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制作一些简单的历史文物模型,如制作殷墟的龟甲、兽骨模型;制作指南针模型;制作青铜鼎泥塑模型等。鼓励爱好书法绘画的学生临摹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字体,加深学生对我国文字发展演变历史的了解;或者临摹王羲之、《兰亭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等著名书法绘画。学生在选取材料,模具制作和书画临摹的同时,加深了其对我国历史文物的印象和对历史人物的掌握了解,体会我国古代文化的深刻内涵。

3.编辑报刊,出版黑板报、墙报。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定期收集编辑历史知识小报、手抄报或出版黑板报、墙报、历史知识宣传栏等。还可以鼓励学生写一些历史小文章向全国各报刊杂志投稿,这就不仅激发学生除了学习掌握课本知识外,还必须不断扩大自己的历史知识面,从而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清明手抄报简单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语文;习作教学

传统文化是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中华民族的“魂”之所在。随着现代文明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文化越来越被人们所忽略。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一、因材施教,研发校本教材

习作教学之难,首当其冲的原因就是没有东西可写,提起笔来“无话可说”,这归根结底是一个缺乏素材的问题。我们祖国有着光辉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深厚的底蕴,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这样一个充满魅力的祖国,如果我们积极学习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合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各种“习作资源”,怎么不能丰富学生习作素材,让他们有话可说呢?为此,应当开发校本教学,并放到图书馆、阅览室、开放书吧、班级图书角等地方,让学生随时阅读,丰富他们的习作素材。

1.“传统文学”。这是传统文化最为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即,经典诵读。我们从古代诗词、笠翁对韵、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弟子规等传统经典文库中节取部分内容,按类编写,适时更新。如,经典古诗词就可以按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进行编排,把同一季节的归为一类;也可以按自然风光分类,或者把描写花卉的归为一类,或者把描写鸟、兽、虫、鱼的归为一类,或者把描写山水风光的归为一类;还可以按哲理分类,按爱国情感分类,按诗人作者分类,按节日文化分类等。学生在诵读经典中感受传统文化,滋养心灵。

2.“传统节日”。这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我们把春节、元宵、清明、端午等传统节日按时间顺序进行编排。每个节日又分别从名称、来源、习俗、相关古诗、人物故事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编写。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相对比较固定,便于长期阅读。

3.“传统美德”。这是精神之根、民族之本,是传统文化的根本所在。我们从“修身”、“齐家”、“治国”三个方面着手,按“爱国”、“明志”、“持节”、“自强”、“诚信”、“知耻”、“改过”、“厚仁”、“贵和”、“敦亲”等板块进行编写,适当插入一些名人小故事、美德名言、儿歌童谣等相关内容。在美德中感悟,在传统中熏陶。

4.“传统艺术”。这是传统文化的瑰宝。有琴、棋、书、画,有中国戏剧、中华武术、古代建筑,更有剪纸、风筝、刺绣、泥塑、木偶、皮影、雕刻、陶瓷等民间艺术。在编写过程中,我们采用儿童化的语言,适合学生的呈现方式。让学生在阅读中欣赏民间艺术,在感悟中体会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以上这些,虽然不能涵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全部内容。但是,通过长期、认真地阅读,学生吸取了丰富的营养,积累了宝贵的习作素材。写起作文来一定可以做到有话可话,一定可以做到水到渠成,文思如泉。神来之笔,将在学生的笔下流淌。

二、创造氛围,激发习作兴趣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爱玩是学生的天性,课外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促进全面发展,还可以更好地激发习作兴趣。他们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情,印象特别深刻,写起文章来感情特别真实。为此,我们学校经常结合传统文化,分板块、有主题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先体验后写作,大大激发了学生写作表达的强烈欲望。

如,学校以“弘扬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组织学生到爱国基地,以“说美德――唱美德――议美德――玩童谣”为主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表演,集体合唱;小组舞蹈,快板展示;经典诵读,童谣玩转。活动形式多样,意义深刻。而后,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教师及时总结、指导,提供一些合适的范文,结合参加活动的体验和感受,让学生把活动的过程写下来。这样“落地”式的习作练习,无疑给学生们带来了无限的快乐。

此外,每个学期必须开展的经典诵读比赛,有传统节日等各种主题的手抄报比赛,有寻访红色足迹传统文化活动,在践行传统文化的同时,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

三、开设说话课堂,提高习作表达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时可以看到,有些学生虽然说话滔滔不绝,口若悬河,但习作时却无话可写、无从下笔。这是因为“说”在实际生活中实践较多,而“写”的锻炼却较少,没有实践,怎能灵活运用呢?因此习作训练时,可以强调学生先说后写,即在习作时,让学生整理思路后把要写的内容先说出来再写。为此,我们在二年级每周开设一节说话课(即口头作文课),除了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表达、续编改编故事、讲述复述故事等口头语言能力的训练外,还让学生讲从广播、电视、报刊、网络上听来、看来的大事趣事和身边的好人好事,有时结合习作教学进行复述或续编课文。学生说过后,我鼓励他们写下来,怎么说就怎么写,以降低习作的难度。这样学生写起来就比较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