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护理技术创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内固定技术的发展与骨科护理
内固定技术的发展其代表是AO组织,是一种设计非常精细的内固定系统,使骨折固定更加牢固,极大的方便了临床护理工作,如胫骨骨折,以前通常是普通钢板固定后外加石膏固定。要求护士在进行不同护理的同时还要注重石膏的护理与观察,而现在由于内固定技术的发展,采用了坚强的钢板内固定后,不需加石膏外固定,使护理工作由繁琐变得简单,固定更加牢靠,且患者可在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减少了由于长期卧床所致的并发症,有利于肢体的康复。然而内固定技术的发展,虽然在某些方面简化了临床护理工作程序,但在更多的情况下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以前一些无法完成的高难度的、危险性大的手术现在可以完成。在脊柱外科,可以经胸腔或胸腹联合入路来完成脊柱结核病灶清除一期植骨内固定术[1]、脊柱侧弯的前路矫形内固定术等,要求护士在术前及术后的护理以及术中配合中更需注意一些新的问题。
1•1重视术前患者的心理支持[2]
在手术前,患者虽然思想上已经做好手术准备,但是对于具体的手术方式和手术效果仍然是顾虑较大。护士应向患者大致介绍手术情况和方案,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完善术前教育,并介绍一些成功病历以增强患者的信心。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士接触患者时间较多,术前教育能够消除患者的焦虑恐惧情绪,使其积极配合。特别应注意术前教育,年龄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重要环节,因儿童手术往往由父母决定,术前教育主要针对家长进行,但对于少年患者,应考虑患者本人对手术的承受能力。在实施术前教育中避免使用专业术语,尽量用常人的语言,以免造成患者的胆怯和迷茫。术前教育应包括对手术室先进仪器设备的介绍、疾病的诊治、手术方式、手术优点及手术中的安全保护措施等,从而取得患者的理解和良好的配合。
1•2完善的术前护理准备
现代骨科手术不再局限于四肢和脊柱后入路。而是经常可从胸腔、腹腔或者胸腹联合入路显露脊柱,所以术前护理除常规准备外,还应包括肺部胃肠道、皮肤准备等。
1•3术后观察及护理
无论何种内固定手术,都应密切观察术前、术后肢体的运动感觉以及血运的变化。对于经胸腔行脊柱前路内固定的患者,术后都带有闭式引流管,除常规护理外,还应经常观察患者是否有胸闷、气短等现象,并注意观察引流量和引流液的颜色(对于腹腔负压吸引的也应有相同的措施)。
2微创骨科的发展对骨科护理的影响
近年来微创骨科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从80年代出现的关节镜技术到现在已经发展成为较成熟的微创骨科技术,如经皮椎间盘镜下椎板间开窗、椎间盘摘除术,经胸腔镜或腹腔镜行脊柱侧弯矫形内固定术,或脊柱结核、肿瘤等病灶清除活检术等[3]。而相应的内镜技术则要求护理工作进行相应的调整。
2•1术前不进行刮除体毛的工作
因为内镜技术手术切口小,感染的机会较少,现有文献报道,在手术前1d刮除体毛,容易造成微小的创口,在这些微小的创口中,容易存留细菌,从而导致感染的机会增加。所以现在术前皮肤准备应改变观念,不需常规刮除体毛,如确需备皮,可在手术室进行,而且只需刮除手术切口周围的体毛即可。
2•2功能锻炼由于手术创伤小,患者恢复较快,卧床时间常常由手术后1周缩短至术后当天即可下床。所以,指导和鼓励患者进行康复功能锻炼是术前和术后护理的重要内容。如,关节镜下异体肌腱移植修复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患者,术前教会患者进行股四头肌功能锻炼,术后第2d即可让患者进行锻炼,对患者早期恢复关节的稳定,减少打“软腿”,恢复移植肌腱的正常张力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对于颈椎间盘镜行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的患者,术前应该教会患者正确的上下床姿势,在术后第2d就可鼓励患者下床进行锻炼。
本文将企业技术创新网络的影响因子归纳为网络构成密度、网络联结程度和网络运行效率。在企业技术创新网络中,通常用网络构成密度来刻画网络节点之间的聚集程度。网络联结程度从网络节点的合作频率和合作程度两个方面反映了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紧密程度。网络运行效率通过网络节点之间合作的交易时间和交易成本来体现。随着这网络构成密度、网络联结程度和网络运行效率的改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也会发生规律性的变化。本文列举创新主体的专利数量和创新收入作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因子。技术创新网络与创新主体的自主创新能力两者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创新过程中的互动表现为:一方面,技术创新网络结构和运行效率的改变创新资源的传播和转化过程,进一步通过创新技术研究开发的产出影响创新活动效果,最后影响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创新网络构成密度的提高、创新网络联结程度的加强和创新网络运行效率的提高,能够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提升,为了适应环境改变其行为,这样就会导致技术创新网络构成密度、创新网络联结程度和创新网络运行效率发生改变。在这一过程中,创新主体的专利数量和创新收入的增加,促使技术创新网络构成密度、创新网络联结程度和创新网络运行效率发生改变。
2企业技术创新网络与自主创新能力的互动作用机理模型
本文在上述互动作用机理的基础上,应用系统动力学的理论分别构建了技术创新网络与自主创新能力互动作用机理的仿真模型和数学推导式。其中,技术创新网络对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作用如下。在式(1)中,t代表创新持续的时间,Ct代表t时刻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i代表某个创新主体,Lit代表t时刻i的创新成果,Rit、Kit分别代表i在t时刻拥有的创新资源和创新知识的数量,Dt、Et、Ot分别代表t时刻技术创新网络的网络构成密度、网络联结程度和网络运行效率,Pit、Iit分别代表i在t时刻的专利数量和创新收入,α代表i的创新成果累积量的影响系数,β、γ分别代表创新主体所拥有的创新资源累积量和创新知识累积量的影响系数,θ、ω、η分别代表网络构成密度、网络联结程度和网络运行效率对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系数,εt代表创新损益及受到意外影响产生的变动,μ、υ分别代表i在t时刻的专利数量和创新收入的影响系数,λi、ξi分别代表i创造的创新资源和创新知识的传播效率及利用率。在式(2)中,Nt代表在t时刻整个技术创新网络的创新能力,Pt、It分别代表t时刻技术创新网络中的专利数量总量和创新收入总量,其余同式(1)。
3仿真分析
本文基于上述数学推导式,应用AnyLogicUni-versity仿真平台进行仿真模拟,构建了系统动力学模型,如图1所示。
3.1网络构成密度与自主创新能力的关系应用AnyLogicUniversity仿真平台对网络构成密度与自主创新能力的关系进行仿真,时间折线图见图2,时间窗显示为10,代表创新活动的时间。在0~10的时间区间内,随着网络构成密度的增大,创新主体自主创新能力的增长速度先是由慢到快,随后又逐渐放慢。这说明进行创新活动之初,创新主体分布比较分散,聚集程度较低,虽然网络构成密度缓慢增长,但创新主体仍然不密集,创新成果不多,使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能快速提高;在创新活动的中期,随着网络构成密度的进一步增大,创新主体间的日益紧密的相互联系使资源利用和知识共享更加方便,从而使自主创新能力的增长速度加快;随着网络构成密度逐渐变大,具有创新能力的相关实体不断增多,越来越密集的合作和互动使创新主体间产生了互相依赖的现象,合作成果的创新性不高,从而使自主创新能力的增长速度放慢。从总体趋势上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随着网络构成密度的增大而不断增长的。
3.2网络联结程度与自主创新能力的关系应用AnyLogicUniversity仿真平台对网络联结程度与自主创新能力的关系进行仿真,时间折线图见图3,时间窗显示为10,代表创新活动的时间。在0~10的时间区间内,随着网络联结程度的提高,创新主体自主创新能力的增长速度先是由慢到快,随后又逐渐放慢。这说明进行创新活动之初,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频率和合作程度不高,虽然网络联结程度在增长阶段,但创新主体之间的联结程度仍然较低,创新资源和创新知识的传播受到牵制,不能得到有效的利用,从而制约了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在创新活动的中期,随着网络联结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创新主体间的日益频繁和深入的合作使资源利用和知识共享更加快速有效,从而使自主创新能力的增长速度加快;在创新活动的后期,随着网络联结程度进一步提高,技术创新网络中的创新主体合作越来越频繁,越来越深入的合作导致创新趋同,限制了异质性创新资源和创新知识的产生,阻碍了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从总体趋势上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随着网络联结程度的增大而不断增长的。
3.3网络运行效率与自主创新能力的关系应用AnyLogicUniversity仿真平台对网络运行效率与自主创新能力的关系进行仿真,时间折线图见图4,时间窗显示为10,代表创新活动时间。在0~10的时间区间内,创新主体的自主创新能力增长速度随着网络运行效率的提高呈现快速增长趋势。这说明在进行创新活动之初,技术创新网络的运行效率不高,网络节点间进行合作的交易成本高交易时间长,使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速度缓慢;随着创新活动的继续进行,网络运行效率进一步提高,委托—链条相应减少,交易成本和交易时间的减少使资源利用和知识共享更加快速有效,从而促进了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3.4专利数量和创新收入与技术创新网络的关系应用AnyLogicUniversity仿真平台对专利数量、创新收入与技术创新网络的关系进行仿真,时间折线图见图5,时间窗显示为10,代表创新活动时间。在0~10的时间区间内,随着创新收入的提高和专利数量的增加,技术创新网络的创新能力也呈现增长趋势。在创新活动过程中,企业专利数量逐渐增加,创新收入不断提高,产生更多更有利用价值的创新资源和创新知识,使网络中的其他创新主体的取得更多创新成果,对整个技术创新网络的创新能力有促进作用。
4结论与优化策略
1.1一般资料本研究选择了140例心血管创伤患者,其中男120例,女20例,年龄12-46岁,平均年龄27.3±2.4岁,闭合伤有8例,开放伤有132例。开放伤中,心脏压塞型64例,失血性休克型52例,开放伤中亚临床型12例,左心室刺伤20例,右心室刀刺伤64例右心房刺伤16例,主支气管断裂4例,右上腔静脉损伤12例,降主动脉损伤8例,后胸贯通复合损伤4例,合并肺穿透伤72例,右下腔静脉损伤4例。
1.2方法将本医院近两年70例心脏大血管创伤的患者,通过采用整体护理的方式进行加强护理,将患者的恢复情况表现与前两年的70例患者进行分析比较,通过限定参照条件与设置对照的手段,进行研究。以下为近两年的急救措施。
1.2.1病情、症状评估患者在到达医院后,医护人员要根据患者的四肢活动、伤口出血、四肢温度、血压、呼吸、脉搏、瞳孔、意识等情况,对患者进行急救。患者进入急诊科后,医护人员要及时的对其进行初步判断,并向患者家属询问受伤的部位、病史等。在此要注意,对于发生在患者前胸壁心脏损伤危险区以及两线之间区域还有后胸、腋部、腹部的贯穿性损伤,需要对其心脏受损情况进行判断,并且做好相应的急救准备,除此之外还有备好急救包、水封瓶、胸管、胸腔穿刺包、开胸包等,之后需要对患者的并且变化进行观察和判断。
1.2.2保持呼吸畅通要对患者的呼吸道及时的给氧,并且保持患者呼吸道的通畅。对于呼吸道出现阻塞的患者要及时的进行处理,还要及时的取出患者口腔内的血块、碎牙、活动性假牙等异物。之后还要及时的吸出患者呼吸道内的分泌物,对患者进行面罩或鼻导管吸氧。氧流量要控制在4-6L/min。患者还应进行呼吸机的辅助呼吸,潮气量维持10-15ml/kg,治疗中有16例患者由于伤势过重死亡,其他患者转入重症监护室进行治疗。
1.2.3维持患者血容量及时的建立静脉通道,对患者补充血容量是抢救创伤性休克的重要措施。根据患者休克程度,要及时的建立2-3条静脉通道,此时一般应选用上腔静脉系统大血管,采用16-20G静脉留置针或8-12g一次性输液器,及时快速的向患者补充循环的血量,其中一条静脉通道要要为输血作准备。首先要向患者快速的输入平衡液,然后根据患者的尿量、中心静脉压、血压等,随时对滴速进行调节。还要控制好患者的胶体液与晶体之比,使患者既能补充功能性细胞外液,又能恢复血容量。
2结果
整体护理组比传统护理组疗效更好,治疗期间并发症更少。
3讨论
2南京总医院综合病区 江苏 南京 210002)
【摘要】目的:探讨足拇外翻微创手术治疗心理护理干预与临床疗效。 方法: 应用特制手术器械,经皮肤小切口锉除第一跖骨远端及跖骨近端的骨赘,用3―0可吸收性强生薇乔缝线在切口两侧真皮组织内纵向褥式缝合牵引固定跖趾关节,术后给予绷带“8”字形包扎。通过对这108例患者,168只足(手术)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无并发症发生,足拇外翻畸形完全改善。随访8个月至8年,优良率为98.6%。结论:本微创手术效果可靠,简单易行,可作为矫正拇外翻畸形的较好方法,术前早期心理护理干预,术中进行心理暗示疏导,使患者在生理与心理获得良好支持,加速伤口的康复。
【关键词】足拇外翻畸形;治疗;微创手术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6-0077-01
足拇外翻,俗称“大脚骨”,是一种常见的拇趾向足外侧过度倾斜、第一趾骨内收的前足畸形,多发于女性。由于拇外翻畸形以往在骨科手术行较大创伤,且住院及康复周期长,患者有较大恐惧心理。2004年,我科采用经皮肤小切口、特制骨锉截除第一跖骨头内侧骨赘,真皮内牵引固定矫正拇外翻畸形,创伤小,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共108例患者(168只足),男性16例,女性92例;年龄33~83岁。拇外翻病史5~40年,伴拇囊炎疼痛与第二趾严重畸形,并且有较重骨性疼痛,严重影响正常生活与行走而要求手术治疗。
2治疗方法
2.1 经皮肤小切口截骨术: 1%利多卡因在跖趾关节节周围浸润麻醉。在趾骨近端、跖骨骨赘远端1.5cm处做横切口,长约1.5cm,分离至趾骨骨膜。在趾骨外侧、紧贴骨膜和关节囊分离至第一跖骨头中段,注意避免损伤拇趾外侧的动脉和神经。在关节部位不能反复分离以防软组织嵌入关节面。置入特制的微型骨锉,锉除第一跖骨远端的骨赘及趾骨近端的骨赘。锉除趾骨基底的外侧边缘,以及跖骨底侧的畸形关节面。特制微型骨锉不断打磨修整,直至拇趾可恢复至轻微内翻位置,第一、二趾间隙大于l.5cm,并且没有第一跖骨头内侧的凸突畸形。庆大霉素、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腔隙,清除碎骨片及破碎的软组织。
2.2真皮组织内纵向褥式缝合牵引固定: 用8×20钢针带“0”号可吸收、无损伤缝线,从跖骨中段皮肤进针,在腔隙内潜行,跨过切口至趾骨中段皮肤穿出,再从原针孔进针,在真皮内穿行,于切缘真皮内出针。将跖骨中段的线尾重新穿针,与上述同样方法,从原针孔处进针,在真皮内穿行,切缘真皮内出针。拉紧缝线,打结。以上过程相当于在真皮组织内行纵向褥式缝合。分别在趾骨内侧中线和两侧缝合3~5针,牵引固定,使拇趾恢复到正常中立位稍偏内翻位。见图lb。如真皮内缝合到位,切口对合好,无须缝合。
2.3包扎固定: 在第l、2趾之间垫纱布垫,使拇趾维持在中立稍偏内翻位。用绷带将拇趾固定在内翻位5°~10°,然后用胶布从足背内侧通过第1、2趾蹼间,绕过足趾内侧到足背做半飞“8”字形包扎.
2.4术后处理: 木后穿硬底、前开口的矫形鞋,适当活动。预防性使用抗生索,抬高患肢,观察拇趾末梢血液循环。6周后去除固定并锻炼拇趾关节。
3 护理
3.1 术前健康宣教: 实施手术者大部分系门诊患者。术前认真评估患者的基本情况,做好体格检查,评估手术的安全性十分重要。根据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结合其病情,利用图片资料、宣传手册、DVD电视片开展多形式的健康宣教,使患者主动配合护理措的实施,提高参与护理活动自觉性。患者主动参与医疗护理活动,能有效的加速患者伤口的愈合,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1]。
3.2 心理护理: 拇外翻病程长,有的患者在青年时期就患有此病,深受其痛苦,现在手术方法较多,难以选择,同时又希望手术能一次成功,因此,心情较复杂。针对患者不同程度的焦虑、紧张、恐惧的心理,在术前的晚上19:00-21:00向患者实施心理护理,通过讲解、看教学片等方法进行正确的心理疏导,以解除患者纠结的心情,使之精神愉快,有一个良好的睡眠。据医学文献报道,患者心理护理时间与效果有一定的关系,19:00-21:00时是心理护理的最佳时间[2],在此期间实施心理护理,能最大限度地调动病人的积极因素,使其处于最佳心理状态。
3.3 皮肤护理: 术前2小时嘱患者使用0.5%碘伏溶液稀释到1:200浓度浸泡患足30分钟。手术开始前,再次使用蘸有0.5%碘伏溶液的纱布消毒患足,特别要注意脚趾缝隙的消毒,如患有真菌感染的患者则同样方法反复消毒3次。做好皮肤护理可以有效的预防术后的切口感染。
3.4 术中心理支持: 手术开始前,向患者讲解手术的实际过程,同时告知局麻药注射时会有些疼痛的感觉,必要时讲解局部麻醉的效果,使患者正确理解有关手术的各种信息。手术中护士始终陪伴在患者的左右,与患者交谈适当的话题,以分散其对应激源的注意力,遇有特别紧张的患者则可轻握患者的双手,使其感到安全,产生自我控制感,使紧张和疼痛大为减轻。
3.5 康复锻炼: 术后功能锻炼能够最大限度地恢复足趾功能。微创小切口手术术后即可恢复全身的主动与被动运动,原则是动静结合,以患足不肿胀为前提,如有肿胀应抬高患侧。术后第二天可穿前开口鞋在室内行走,动作宜缓慢,一定要加强足趾的扒地动作;一周后清洗患足并继续绷带固定,增加行走距离;术后6-8周去除固定绷带穿柔软宽松的鞋子正常行走。术后3个月可恢复体力劳动和体育运动:半年后可穿正常鞋行走。
4小结
拇外翻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穿窄小高跟鞋,扁平足,第一跖骨过长、过短,类风湿关节炎和神经肌肉疾病,均可伴发拇外翻。青少年拇外翻常存在家族性发病倾向。发生拇外翻后,跖骨头内侧受关节囊牵拉增生形成骨赘。以预防为主,形成后必须矫形治疗,小切口手术结合手法矫正畸形,术后患者即可适当活动,生活自理无影响[3]。为减轻患者痛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缩短恢复时间。提前做好患者心理疏导工作,使患者能预知所接受的治疗过程及预期目标,帮助患者消除紧张、焦虑心情,提高主动参意识与自我护理意识,加之有效的康复锻炼指导,及时定期随访,使患者在院外仍能积极地、全面地进行康复训练,为预后打下良好的基础。我科对108例患者随访8个月至8年,无任何并发症,恢复良好,行动自如。
参考文献
[1] 李立.刘颖.桑志成.等.小切口拇外翻矫正手术中的护理干预。现代护理杂志。2007.3.13
【关键词】 心脏手术; 有创血压监测; 并发症; 护理
心脏术后患者由于所接受手术的特殊性,术后血流动力学存在着不稳定的因素[1]。而有创血压监测是心脏术后患者重要的监测手段,能准确及时反映患者血压、血容量的变化,还可以通过测压管反复采集血标本,作血气分析和其他检查等,对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我科在2005年7月至2008年7月开展的168例心脏手术实施了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取得了良好的护理效果,现将监护中发现的护理问题及处理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本组168例,男87例,女81例,年龄2岁~65岁;瓣膜置换术97例,先天性心脏病手术67例,心腔内黏液瘤摘除术4例;桡动脉穿刺161例,足背动脉穿刺4例,股动脉穿刺3例;留置动脉导管2~7天。
2.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手术室行动脉穿刺置管(桡动脉穿刺前需作Allen’s试验以评估尺动脉供血情况),连接含肝素稀释液的冲洗装置、监测仪等,将压力传感器置于患者腋中线或右心房水平处,进行系统校正归零后,开始进行有创血压的监测和动脉血标本采集等检查和治疗。
3.结果
本组168例,动脉导管留置2~4天152例,留置4~7天16例,发生各种并发症共58例,发生率为34.5%。其中37例患者出现血栓形成,5例患者出现栓塞表现,12例患者出现出血和渗血现象,4例患者出现局部皮肤感染前征象,由于及时发现并进行处理,患者未出现肢端肢体缺血、感染等严重并发症,除7例患者因病情严重死亡外,其余均顺利转出监护室。
并发症及其护理
1.血栓形成或栓塞
有创血压监测的并发症主要为血栓的形成,发生率为20%~50%[2]。留置导管时间越长,血栓形成发生率越高;但大部分可再通,没有明显的不良后果[3]。本组37例患者在动脉导管使用过程中,由于使用的是定期肝素稀释液冲洗法,虽然整个冲洗管道充满肝素稀释液,但心动周期动脉血液压力大,反流的机会比持续冲洗大,加上护理人员冲洗不当,血液易反流凝固形成血栓,致穿刺导管内部分堵塞或完全堵塞。堵塞后的临床表现为:完全堵塞时有创血压波形消失,呈直线;不完全堵塞时,有创血压波形可正常或波辐减低,但血块已成为活塞状,抽回血或冲管时血块可以打开,但液体向相反方向流动时血块闭合[4]。处理方法为:当监测仪上压力曲线异常时,应查找原因,如果为穿刺导管内有凝血而发生部分堵塞时,应抽出凝血块加以疏通,千万不可用力推,以免造成血栓栓塞,如果不能疏通,即拔除动脉测压管,必要时重新置管。 在护理工作过程中,要定时用肝素稀释液冲洗动脉测压管,肝素稀释液的配置一般为生理盐水500 ml中加肝素1250 u,每隔30~60分钟冲洗1次,每次冲入1~2 ml,保持管道的通畅。冲洗时速度宜慢,严格控制肝素液入量,以免入量太多而造成出血。本组5例患者出现栓塞的表现:测压动脉远端皮肤苍白、肿胀、皮温稍低,即予拔除动脉导管,压迫止血后用50%硫酸镁湿敷和局部理疗;根据病情,必要时在健侧肢体重新留置动脉导管。此5例患者症状均在一周内消失,未出现局部缺血坏死现象。
2.出血和血肿
套管针脱出或者部分脱出、拔除导管后压迫时间过短,容易导致局部出血、渗血或形成血肿。接头衔接不牢或脱离,也会导致出血、渗血。本组12例患者因为上述原因出现出血、渗血或血肿形成,但均因早期发现,及时处理,未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对意识未清、烦躁患者及婴幼儿,应做好置管侧肢体约束和套管针的固定,防止套管针脱出或者部分脱出;导管各接头要衔接牢固;拔除动脉穿刺针后,局部压迫止血5~10分钟,压迫后用纱布和宽胶布加压覆盖,短期内患者如有活动,多注意局部观察,以防出血。出现血肿者用50%硫酸镁湿敷和局部理疗,均能逐渐消除血肿。在监护过程中要加强巡视,观察各连接处是否衔接紧密,穿刺针固定是否妥当,穿刺口有无出血、渗血或血肿等情况,严密观察动脉穿刺部位远端皮肤的颜色和温度有无异常,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避免造成严重后果。
3.感染
留置导管可并发局部感染,严重者可引起血液感染。保留导管时间越长者,感染的发生率增加,导管留置一般不要超过1周。动脉采样是传导系统细菌污染的重要来源[4]。本组患者均未发现有与动脉置管有关的感染发生,但有4例患者局部皮肤有出现感染前征象,留置导管时间在4~6天之间,表现为导管穿刺点周围皮肤局部潮红,伴有轻微疼痛。处理方式:病情稳定者及时拔除了导管,症状较轻时注意保持局部干燥,用碘伏消毒、待干后用透气无菌膜覆盖,加强观察护理,2~3天后症状消失。因此我们在留取血标本、测压及冲洗管道等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无菌原则,严防气体进入血管内而造成空气栓塞[5]。皮肤穿刺针处每天消毒、观察、更换无菌透气敷料。循环稳定后,应尽早拔除测压管,除去感染途径,且有利于患者活动。
护理体会
动脉血压监测结果差异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在动脉测压过程中由于病人的改变,导管的堵塞、脱离,测压系统未及时校正归零等原因,均会影响到监测结果的准确性。护理人员要随时了解压力波形的变化,积极排除影响监测结果准确性的因素。采取治疗方案之前,显示的动脉压数值必须与临床情况相联系,以避免潜在的医源性事故。本组通过护理人员实施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预防和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顺利恢复,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耿兢,乐涛.心脏术后有创动脉压的监测和护理[J].实用医学临床杂志,2007,4(2):107.
[2]余守章.临床监测学[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7,3-8.
[3]胡盛寿.阜外心血管外科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