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狼爸式教育

狼爸式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狼爸式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狼爸式教育

狼爸式教育范文第1篇

一、造就辉煌:无论是“狼爸”还是“羊爸”,其教育方式都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有人说,家庭是社会肌体的一个细胞,孩子降生以后,第一个学校就是家庭,第一任老师就是父母。可以说,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成才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时下对“狼爸”和“羊爸”家庭教育方式的关注和讨论,其根本出发点就是探讨如何更加科学地开展家庭教育,更好地促进孩子成才。

应该说,无论是“狼爸”还是“羊爸”,之所以能够引起广泛关注,主要依靠的资本还是有说服力的家教成绩:“狼爸”萧百佑高举“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的旗帜,四个儿女中三个进了北大,最小的女儿正在向中央音乐学院冲刺;“羊爸”崔福兴于平实温馨之中,将四个儿女培养成两个博士一个硕士一个本科,也着实让人羡慕眼热。正所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狼爸”和“羊爸”家庭教育的方式大相径庭,相去甚远,但是从孩子成长这个结果来看又殊途同归,很难说究竟哪一种方式更科学一些或者更符合中国家庭教育的实际。因此,当这两种教育方式甫一成为完全对立的家庭教育话题,支持者和反对者便旗帜鲜明地分为了两大阵营,并从各自的角度和理解出发,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甚至在前段时间江苏教育电视台节目录制现场,发生了火药味十足、言辞激烈的直接交锋。

专家和公众在对这两种教育方式的成绩和优点进行肯定的同时,也指出了其存在的不足:“羊爸”式的温馨教育,容易成为孩子成长的麻醉剂,不利于孩子选择明确的目标并坚定不移地走下去;“狼爸”式棍棒教育,采用暴力的方式强迫孩子服从,是否会因为“奴性”教育而使其丧失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严刑酷罚”之下,孩子是否会因身心受到摧残而丧失快乐童年,并对其人生产生难以预料的影响?其实,这些担心在某种程度上是多余的,因为,无论是“羊爸”还是“狼爸”,他们在强调自身教育方式特性的同时,也在着力强化着其他方面。比如“羊爸”崔福兴,虽然对孩子很温和,但他并没有对孩子放任自流:每个孩子从小学到初中乃至高中,他都坚持跟孩子一起学习,孩子学什么他学什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孩子学习;再说“狼爸”萧百佑,“打”固然是其宣称的“亮点”,但这种“打”是建立在事先有规矩、自身率先垂范和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基础之上的,孩子被“打”得心服口服,并且“打”主要发生在9岁之前,12岁之后主要用思想教育的方式,这与孩子认知水平和行为选择能力的发展是相吻合的。可以说,“狼爸”和“羊爸”的教育方式都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二、不可复制:“狼爸”和“羊爸”的教育方式,与其说是一种模式,不如说只是个案

“狼爸”“羊爸”的家庭教育取得了较大成功,其教育思想和方式无疑是值得思考和借鉴的,但应该指出的是:成功不可复制。他们的家教方法与其说是一种模式,倒不如说只是个案,因为在取得成功的背后,除了他们的艰辛努力,还有一系列因素在支撑着。

一是遗传因素。“狼爸”萧百佑当年参加高考取得了广东省第八名的好成绩,而“羊爸”崔福兴毕业于东北大学,老伴袁阿姨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是医学硕士。二是时间因素。“狼爸”萧百佑早年为了家庭教育,几乎放弃了工作,“一个副科长,就干了10年”,从商后他常年出差,他的教育理论的实行,全靠妻子黄天淑在家坚持。“羊爸”崔福兴和老伴因为从事的是脑力劳动,下班后有充足的时间和孩子们坐在一起,或看自己的专业书籍,或和他们一起学习,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三是经济因素。两个家庭的家长均属事业有成,经济状况都比较殷实,也有一定的社会关系,能够保证孩子从小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这一点也不容忽视。四是其他因素。这一点在“狼爸”萧百佑身上尤为明显,他的四个孩子都不在大陆出生但都在大陆接受教育,三个年长的孩子先后通过港澳台全国联考上了北大。这与大陆的普通高考相比,要求和难度无疑要低了很多,也是造就“一门三北大”奇迹的重要因素。

以上支撑“狼爸”和“羊爸”成功的四个因素,并不是我们每个家庭都能够具备的,特别是“狼爸”萧百佑利用自己香港居民的身份,用足了国家关于招收港澳台地区及海外学生的政策,让自己的孩子在竞争起跑线上已经占据了有利位置,这是我们大多数家庭所无法企及的。因此,他们的教育方式只能是具有借鉴意义的个案,而非能够拿来直接复制的教育模式。

三、追根溯源:热捧“狼爸”“羊爸”的背后,折射的是当前家庭教育的浮躁

狼爸式教育范文第2篇

虎妈 美籍华裔母亲蔡美儿将父辈的森严家规一脉传承,和两个女儿约法N章。她为两个女儿制定“十大戒律”,采用种种高压手段,要求孩子沿着父母为其选择的道路努力!

狼爸 萧百佑宣称“每天挨顿骂,孩子进北大”,家里常备藤条和鸡毛掸子。他让孩子们从小背《三字经》《弟子规》,背不上来就要揍人;不准孩子看电视,不准自由上网,不准随意开空调;他说,孩子是民,家长是主,打是一种文化;他把三个孩子“打”进了北大。

鹰爸 何胜烈让自己四岁多的儿子只穿内裤和旅游鞋,在美国纽约零下13度的暴风雪中奔跑,此刻正值北京时间年三十晚上,国人欢度除夕的喜悦时刻,男孩带着哭腔哀求“爸爸,抱抱我”,但其父亲却依然坚持让他趴在雪地上做完一个俯卧撑才罢休。

猫爸 常智韬认为教育可以很温柔,踩着轻松的步子和孩子跳一场圆舞曲,就像猫一样。他主张个性化教育,家长要宽容,善于和子女沟通,不替孩子做选择。在遵守“游戏规则”的前提下,多给孩子一些自由权,多一些自己做决定的事情。最终他的女儿考入哈佛大学。

羊爸 彭成离婚时,女儿不到六岁。小学六年,他没有检查过女儿一次家庭作业、报过一个辅导班,被戏称为“全校最不负责任的父亲”。父女俩感情相当好,女儿有什么事情,总会主动跟爸爸商量,彭成也是用“商量”的态度对待女儿,很少动用父亲的权威。用女儿的话说:“我是最全校最自由的孩子,也是最听话的孩子。

凶猛PK温柔,家庭教育应当何去何从?

随着“虎妈”“狼爸”“猫爸”“鹰爸”“羊爸”等各类“动物”爸妈的先后登场,家庭教育何去何从愈发引起人们的关注,更是让这场家庭教育的战场扑朔迷离,家庭教育应当何去何从,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才能让孩子成人成才呢?

每一个家庭都有一个望子成龙的梦,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才。在越来越提倡赏识教育的今天,“虎妈”“狼爸”的横空出世,再次将“棍棒教育”摆在面前。用高压、严厉得近乎残酷的教育方式,来促使孩子成才,这样的做法真的对吗?孩子靠近了名校,就一定是成功了? 棍棒教育在网上引来了诸多评论,其中持批评态度的占了多数。

教育专家表示,“狼爸”和“虎妈”的做法如出一辙,是对孩子一种强悍的管制,如果按他们书中所写的方法来管孩子就能成功,那么教育就变得太简单了,天下父母都可以是“成功父母”了。“猫爸”和“羊爸”的例子也告诉我们不用棍棒教育孩子一样能上名校,但是这种“放羊式”的教育同样也受到很多家长的质疑:“孩子喜欢做就做,不喜欢就不做。要发展孩子的个性。只要孩子需要就满足,以孩子为中心。”过度的自由和松散,孩子一定能够发展得好吗?很多人心中也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困惑中的家长们只是在寻找一条出路,无论通过怎样的方式,目的总是一致:让孩子出人头地。

“动物”式育儿,该如何解读?

面对种种“动物”式育儿方式,应该如何理解和运用到实际家庭教育当中呢?这是无数家长的心声。

理性看待各类“动物”爸妈

对于这些动物爸妈的教育故事,家长应该学会客观、理性地看待,耐心读一读“虎妈”“狼爸”的育儿经,仔细听一听“虎妈”和“猫爸”各自的家庭教育故事。其实你就会发现,主张“给予更多自由”的“猫爸”,在“像猫一样温柔地踩着轻松的步子和孩子跳圆舞曲”的同时,也有非常严厉的一面;而坚信“教育就要严格”的“虎妈”,在“严厉得近乎偏执,要求得几近苛刻”的表象背后,也隐藏着一颗温柔和慈爱的心。因此,要学会辩证地思考和看问题,正如“虎妈”自己所说的那样:“美国的教育太宽松了,所以需要严厉;但中国的教育已经很严厉了,家长就需要放松对待,关键在于平衡。”

家庭教育是个性教育,不可复制

每个家长都应把注意力放在观察、了解、研究自己的孩子和自己的家庭上,千万别老去比较、羡慕“别人家的孩子”。“狼爸”萧百佑认为“打的教育”后面,隐藏着一个“规矩教育”:他不是无缘无故地打,也并非发泄情绪地打,他事先给孩子定了规矩,一旦违背,才会受到惩罚。而“羊爸”的家教经则可概括为:平等、快乐、感恩,并坚持与孩子做朋友。无论哪一种教育方式,家长们切记不可复制,虽然这些动物爸妈的教育方式目前来看是成功的,但是不见得适合自己的孩子,所以家长在选择教育方式时需谨慎。

狼爸式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孔子教子;“虎妈”;“狼爸”;教育

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誉满天下身后。然而其唯一的儿子孔鲤的学业却未能升堂入室――既未像颜渊、曾参为“圣”,也未如子路、子贡列于“十哲”之位,甚而不如子张、樊迟等七十二子能从祀孔庙享后人烟火。除《论语》外,各类经史亦不载其人其事,孔子是怎样教子的呢?

《论语》有三章涉及。首先孔子是反对为人父母而溺爱孩子的。孔子讲道:“爱之,能勿劳乎?”(《论语・宪问》)意思是为人父母的,爱惜子女,若一味姑息,怕他劳累了,反而是害了他,要勉励他勤劳才是真爱。另一章(《论语・季氏》),一个名字叫陈亢的弟子怀疑孔子对儿子有特别的教诲,就去询问孔鲤。孔鲤说,没有啊,就是有两次训导。一次他父亲独自站在庭院中,他轻声快步走过,父亲看到就叫住他问道:“你学诗了吗?”他说没有。父亲就说:“不学诗,无以言。”另外一次也是这样的情形,父亲问他:“你学礼了吗?”他说:“没有。”父亲就说:“不学礼,无以立。”

陈亢听后高兴地说:我这一问就有三个收获,“闻诗,闻礼,又闻君子远其子也”。还有一章(《论语・阳货》),孔子对孔鲤说道:你学了《周南》《召南》的诗了吗?人要是不学习它,“其犹正墙面而立”。孔子教子着眼于为人之大体:诗有比兴,有助应答酬酢;礼教恭俭庄敬,为安身立命之本。这些都是适应当时社会的基本素养,但这恰恰回归了教育的本真。关注人的自身发展和健康成长,首先是让孩子学会做人,适应社会群体的生活。

两年前“虎妈”在美国横空出世,赚尽世人眼球,继之,国内“狼爸”又领。作为人之父母,究竟该怎样教育孩子引发热议,在棍棒教育和因势利导之间,望子成龙的中国家长到底如何选择呢?“虎妈”自称“采用咒骂、威胁、贿赂、利诱等种种高压手段,要求孩子沿着父母为其选择的道路努力”。“虎妈”还为孩子定了十大戒律,如,不准看电视或玩电脑游戏,不准任何一门功课的学习成绩低于“A”。“狼爸”则是更胜一筹,裸地举起了“棍棒”,而吸引人的是他们赫赫的“战果”:“虎妈”的两个女儿,一个成为美国常青藤盟校的学生,另一个则上了哈佛;“狼爸”先后把三个孩子送进了北大。中国人对教育怀着一份特别的虔诚和期盼,甚至可以说教育成为中国人的民间信仰,父母可为子女的教育牺牲一切,有时甚至包括事业和生命,这是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民族都难以望其项背的。因此,“虎妈”“狼爸”所带来的冲击是可以想象的。

但笔者认为,对这种现象应理性对待客观分析,不能功利性地盲目模仿乃至于照搬其模式。也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义细加辨析,不能因“虎妈”“狼爸”是华裔,是中国人,就认为他们的教育就代表了中国的传统教育。

首先,我们看到孔子教子与“虎妈”“狼爸”的教子有根本的区别。孔子是教子成人,“虎妈”“狼爸”是望子成龙却冒着不成人的风险。四书之一的《中庸》开篇就讲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天命之性”是人的自然属性,“率性之道”是各个个体的人处群而发展出来的社会性。由自然属性到社会性的发展就是人的成长,这个过程需要引导和培养,即“修道之谓教”――这就是古人对教育的诠释。这才是中国传统的教育:尊重人的个性,重视教化和引导,充满着智慧和温情。

所以,孔子对孔鲤不溺爱也不苛求,只是要他学诗以知言、学礼以能立,既是为人之大体,也是为人之整体。给他以“率性”的空间,这是尊重人的个性的典范。而“虎妈”的十大戒律已经是十分的专制了,再加上“咒骂、威胁、贿赂、利诱等手段”,可以说是“非人”的教育了。诚然,孩子是需要管教,但他们已经超出了正常的尺度,不是以人为本,是把“己所欲”而“施于人”,不代表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也不合今日中国教育的主流。

其次,“虎妈”“狼爸”的成功还远不是孩子的教育已经“大功告成”,应当说仅仅是“应试”的成功。他们把儿女送进了美国和中国最好的大学,这当然不容易,但真正的成功还要经过社会实践,要看未来能否立足于社会并做出相当的贡献。当然,我们希望并相信他们的儿女能够在未来的社会成就一番事业,但现在就打开庆祝的香槟酒并向全世界宣告胜利是否太早了一点?

再次,就算是未来也大功告成,但这毕竟只是两个家庭教育的个案,不能说就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他们的成功,是建立在许多不成功个案的基础上的。我们看到的是成功的个案,但我们看不到按照同样方式培养的并不成功的孩子,至少是世俗的眼光中不成功的孩子。因此,所谓“虎妈”“狼爸”之类的教子方法,并不具备指导和推广意义。一句话,教育仍要归之于“因材施教”,方是大道。

最后,当今网络时代,社会信息化的同时也是全球化市场化,“虎妈”“狼爸”是否有炒作或被炒作呢?刚把孩子送进大学就忙不迭地著书立说似不能免此嫌疑。或在其传播过程之中,媒体是否有夸大之词而损其真呢?这一点,“虎妈”自己也说媒体多有“断章取义”。我们应看到,“虎妈”也好,“狼爸”也罢,他们本人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他们都有一个和谐幸福的家庭。出生在这种家庭本身在教育上有很多的优势,他们子女的成功应当有很多因素。而作为家长和作者,他们是把某一因素夸大其词赚人眼球。教育绝对没有那么简单,国人不可不察。

西方在20世纪后期兴起“全人教育”思潮,至今不衰。其核心主张是强调要培养整体的人,追求人的身、心、灵的统一,让一个人成为他自己。从其背景来讲,反对工业革命以来教育中所体现的功利主义、物质主义和工具化,当今新课程改革正方兴未艾,可以借鉴。孔子教子或许不成功,但成人了;“虎妈”“狼爸”的教子或许是成功的,但却冒着巨大的不成人的风险。

狼爸式教育范文第4篇

狼爸曾说,所谓民主,孩子是民,家长是主。从这句话里我看到的是一个男人的控制欲:以爱之名,完全控制了一个人,连一个人连最起码的自由空间都没有。这又使我想到了一种奴隶主的哲学:我给你吃,给你穿,把你养大,你就该听我的,按照我的想法去做、去实现,最后给我养老送终。这就是爱,这就是孝顺,这就是中华的传统美德,否则就是忤逆,叛逆!是大逆不道,是不孝。友人问我,听从家人的安排,去工作、结婚、买房、生子,到后来发现还是不快乐,但是人生的几件大事均已悉数做完,会不会忽然发现,还有几十载人生,顿时觉得毫无指望。我沉默,不知该如何回答。不能否认的是,好多父母,只是把孩子当成自己的延续――剥夺了孩子们本身的思想,灌上了父母自己未实现的期望。于是一代代传承下来,导致我们从来不是为自己而活,而是为别人而活。狼爸莫过于是这当中最典型的例子了,完全以成败论英雄,可笑的是他的成败论界定的那么狭窄:考上好的学校。我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貌似只要有了地位和金钱自然会有幸福感,进而感觉到快乐,为了地位和金钱可以不择手段地扭曲自己。可是我真的不明白,为什么父母非要根据自身的价值观,把孩子成年以后所得到的职位和金钱当作衡量成功与否的标志呢?难道孩子自身的快乐不重要么?

对此,狼爸这样说道“孩子不懂什么叫快乐。所谓童年不快乐,都是长大后回忆时的感受,而孩子当时的感受都是朦胧的。”

狼爸萧百佑给孩子们定下的这么几条家规:

一、不许看电视,除非是早晚餐时间的新闻节目,或者节假日每天一小时的动画片时间。

二、不许自由上网,四兄妹只有在需要查询网络资料或者需要上QQ与同学交流学习时,在父亲允许下才能开启电脑,并且使用时一定有家长盯在旁边。

三、不允许随便喝可乐,首先是因为可乐对健康无益,其次是坚决不能养成孩子想喝什么就能喝什么的习惯。

四、不能随便打开冰箱的门,没有想吃零食就能吃的权利,同时,也为了培养孩子的服从性,“服从父母就是硬道理”。

五、不能吹空调,在广州炎热的夏天,萧家只有夫妻二人的房间里,空调可以随意开关,孩子们如果天天待在空调房里,“只会越来越懒散”,这么做就是为了培养孩子坚忍不拔的意志力。

至于狼爸的打法流派也被他自己总结成七条:

一、初中以后少打,因为性格已经定型,但在幼儿、小学时期,定要严厉管教;

二、只用藤条或鸡毛掸,伤皮肉不伤筋骨;

三、只打手和小腿,身体其他部位不打;

四、打前先训话,讲明错误之处再打;

五、一个孩子犯错,其他孩子必须站在一旁听从教诲,看着兄弟姐妹挨打;

六、打之前告诉孩子这次要打几下,让孩子自己数,不多打不少打,数错一下罚十下;

七、孩子必须主动伸手挨打,不能缩手躲避,不能喊疼,缩手一下多打一下,喊疼打得更重。

狼爸这种教育方式,完全可用行为主义解释:既然我错了,你要打我,那不如我知道错了,乖乖的让你打,这样你开心,我也不用受到更多的责罚。更何况从3岁就开始实施这种打孩子的教育模式,而孩子那时根本就没有反抗的能力,于是就形成了一个强化模式。

其实,现在孩子不反,是没有契机。如果有一天有了一个强有力的契机,我不知道结局会不会很惨烈?时常在想,很多做父母的都想要自己的孩子成才,所以会用尽方法,不乏有些错误的教育模式,而面对有些错误的教育方式,孩子身心受到伤害却又不知道该怎样反抗,结果会不会成了这样,不是不反抗而是没到反抗的时候。这些教育中的伤害不会一下子显现,但伤害就是伤害,它一定会隐伏在生命中,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现在一切都不好下定论,且看十年之后。

对于媒体片面的炒作我深表担心,“成功”事迹必然带来模仿者。而媒体的片面炒作,及狼爸的剑走偏锋,让许多家长误以为只要打孩子就能进北大,要知道打孩子和进北大是没有直接的逻辑关系的。“存在即是合理”,孩子能够考上北大,想必这位“狼爸”一定还有其他的教育理念和多元的教育方法,而打绝对不是最主要的。

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循循善诱让孩子反省,为何非要用“打”的形式来“丰富”内容呢?心理学认为,童年的经历影响人的一生,孩子倘若没有幸福的童年,就难有幸福的人生。人只有一次童年。教育的真谛是因材施教,不能用打来做总结。孩子也是人,请尊重他们的人格,请把孩子自身的幸福和快乐放在第一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赞赏”。成人如此,孩子更是这样,所以,请多用赏识教育。

那么,何为赏识教育呢?简单说来,不过就是十二个字:承认差异,允许失败,无限热爱。

现实生活中,不乏有家长会拿自家的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比较,如“你看看王家的xx,数学拿了满分,你再看看你。”“如果你考不上清华北大,你就是一个失败者”等等。孰知每个人都是这世上独一无二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与不足处。我们不应该用一个所谓我们认定的“标准”去比较孩子,人无完人,我们大人都不可能做到永不失败,更何况孩子呢?我们所要做的是在真爱的前提,承认孩子们身上的差异,允许孩子失败。

许多父母把赏识与赞扬等同起来,以为赏识就是告诉孩子:“你真棒!”而赏识教育远远不是说一句“你真棒”这么简单。它并不等同于表扬,更不是单纯的物质奖励。赏识首先应该是一种心态,一种欣赏孩子的心态――基于对生命本质的爱和尊重,尊重孩子,信任孩子。而赞扬只是赏识的一种手段而已,只有把赏识的心态融入赞扬之中,孩子才会真正感受到赏识的力量。

狼爸式教育范文第5篇

利用“恐吓”+“威胁”的“极限”式教育的家长,是一种无能的表现。因为自家的孩子教不好,必须用强制性的方法迫使孩子学习,这就像古代的天子用强制性的方法逼迫臣民屈服于自己。其实,只要家长与孩子沟通好,学习本该是件很开心的事,不存在任何的压迫。

以上所述的种种“极限”式教育,在我国古代早已有之,据历史资料记载,在古代很多家庭都是严父慈母,古人认为“棍棒下出孝子”,因此对待孩子往往是非常严格。清代张履祥说:“子弟童稚之年,父母师傅严者,异日多贤;宽者,多至不肖。其严者岂必事事皆当,宽者岂必事事皆非?然贤不肖之分恒于此。严者督责,笞挞之下,有以柔服其血气,收束其身心。诸凡举动,知所顾忌而不敢肆。宽者姑息放纵,长傲恣情,百端过恶皆从此生也。”

打孩子要从舜说起,舜的父亲就很严格。舜犯了小错,他爹就用拐杖打他,舜就乖乖忍着。而一旦动了大家伙,舜就赶紧逃开了。古语有云:“凡怒子弟,小则骂,大则笞。”然而,从很多事例来看,打得太过头了,孩子就容易心理扭曲。于是,又产生了另一种说法,拿鞭子打得那是畜生,不是儿子。

清代史典说:“父母教子,当于稍有知识时,见生动之物,即昆虫草木,必教勿伤,以养其仁;尊长亲朋,必教恭敬,以养其礼;然诺不爽,言笑不苟,以养其信。稍有不合,即正言厉色以喻之,不必暴戾鞭扑,以伤其思。”当家里有了个虎狼老爸时,为了防止另一个胤秖出现,家里还得有个比较温柔的妈。《温氏母训》中就讲:“儿子是天生的,非打成的。古云,棒头出肖子。不知是铜打就铜器,是铁打就铁器,若把驴头打作马面,有是理否?”

古代那位放牛画荷花的王冕心理很强大,王冕小时候很爱读书,他幼年丧父,家里没钱,就给人家放牛,可放着放着就忘了牛,悄悄溜到学舍听别人念书。等牛的主人回到家时,才突然发现牛儿们还在那山坡吃草,放牛的孩子却不知哪里去了。牛的主人很生气,揪过王冕来一顿打,可打完了王冕还是继续丢牛。王冕有个好母亲,她不忍心强迫儿子,给了儿子很大的自由,既不要求他发奋读书、也不要求他赶紧赚钱。于是王冕每晚去寺庙里坐在佛膝上,照着长明灯来看书,终于成了一代大儒。

几岁的小孩贪玩厌学,对其打打骂骂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似乎是家长们的常态。但是随着他们的成长,到了叛逆期,这种方法还能用吗?孩子都是敏感的,他们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都会记忆犹新,都会耿耿于怀。童年时期的种种不愉快,都会在日后留下影子的。每一个孩子都是上天派来的天使,不愉快的童年会影响他的一生。也许,仅仅童年的一件事就会造成孩子心中一生的痛。孩子需要什么,你们懂吗?家长们只顾着实现自己的目标,大肆对孩子进行人性的摧残。聪明的古人很讲究平衡,不论是太极图案还是家庭关系,除了极端家庭,一般父母总会有一个扮演着鹰爹、一个扮演着兔妈,这就是动态平衡。严父慈母或者严母慈父,这也是古人的智慧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