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效课堂练习

高效课堂练习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效课堂练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效课堂练习

高效课堂练习范文第1篇

关键词:地理课堂:练习设计:方法

课堂练习的有效性是指能使学生快速、深刻地巩固知识、熟练技能,同时还要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地理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在地理教学中起着复习巩固和探究新知的重要作用。地理课堂练习的设计,内容既来源于生活,又不能脱离课本;要抓住重点,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考虑学生个体的差异,使学生在学习新课后知识能更好地得到巩固、强化和灵活运用。

一、课堂练习题源于生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因此,地理练习题设计的内容应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易于学生理解,语言朴素而富有情趣,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样的练习才能有益于学生理解地理,热爱地理。

二、课堂练习题立足于课本

做好教材中的练习题,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地理原理和地理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起到了有效的反馈作用。通过开展课堂练习及探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充实地理教学内容,使学生获得系统的地理知识,形成必要的技能技巧。因此,在设计练习题时一定要立足于课本,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认识、理解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掌握地理思想方法。

三、课堂练习题抓住重点,少而精

课堂练习要有的放矢,有效的课堂练习设计不仅要有习题数量的保证,而且要有质量的保证。平时,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学生对教师所教的新内容很快理解,并对模仿性练习做得很好,但是在做综合练习题时,很多学生就会不同程度地犯错,这便反映出学生对知识一知半解。心理学研究表明,第二次重复学习,记忆效果提高18%,第三次重复学习,记忆效果提高7%。由此可见,练习次数并不是越多越好。实践表明,练习的分量多,势必加重学生的作业负担,影响学生的学习情趣和身心健康,学生为完成作业而马虎应付,降低练习效率。练习量少些,完成作业的时间充裕些,学生才能认真仔细、工整规范地完成练习。可见,练习设计要做到少而精,以一当十,以少胜多,抓住有代表性、有典型性的习题来练。练一题,管一类,重在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四、预设生成课堂练习题分层

在地理教学中运用分层教学法,既尊重个性、体现差异,又激发活力、促进发展;既能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某些心理障碍,避免学习时出现“优等生主动,中等生被动,学困生不动”的局面,又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欲望,使“要我学”的学习观念转变为“我要学”,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程度,从而真正实现地理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达到全面提高地理教学成绩的目的。

将分层教学的思想渗透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量力而为,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能激发每个层次的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都乐于参与到学科学习中来,得到良性发展。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保护学生自尊心,且分层不宜公开、过细;应具体情况具体确定,力求多样化。

五、地理课堂分层练习的设计内容

那么如何分层呢?我们要分析学生的差异,把握学生的层次。根据班级中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的差异我把他们分成A、B、C三个层次:A档的学生学习基础好,自学能力强,自制性高,上进心强,学习起来不用教师操心;B档的学生成绩中等,基础较好,但是自制性可能会较差,需要教师经常提点;C档的学生相对来说学习成绩较差,基础薄弱,缺乏学习的自觉性,需要教师不断督促。面对这些学生,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的分层显得十分重要。而课堂练习对深化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般课堂练习和课外作业分基础题(必做)和提高题(选做),提高题鼓励A层次和B层次的学生做,C层次的学生可以不做,但仍鼓励他们尽量去做,能做几题就做几题。比如在讲地球运动一部分的光照图时,同学们普遍反应难度大,特别是复杂光照图的判读,那么我就采用讲授法,以最简单的方式让认真听的学生学会,不认真或者时有走神儿的学生了解。课下作业以与例题最接近者为主,布置一或两个甚至不布置,有能力的同学自己做类似题(初三学生每人手里都不只一本参考资料)。但对于此部分最基本的地方时计算、一般光照图的判读、简单昼夜长短的计算等,都采用讨论或类似小组学习的方式解决,让同学们在初一学习的基础上反复训练一些最基本的问题,做到人人参与、人人做题、人人提高。

总之,自主学习是21世纪人的一种生存方式,作为站在时代前列的创新性人才就必须要学会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地理课堂练习的设计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地理课堂练习设计要密切联系实际,让学生学习身边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充分体会到地理学的价值,增强坚持学习的信心和决心。增强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喜好情感的助力作用。

参考文献:

[1]刘义龙.认知地图理论在初中地图教学中的应用[J].地理教学,2014,07:39-41.

[2]顾敏芳.以叶圣陶教育思想为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11:70-71.

[3]赵建军.当前地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高效课堂练习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数学 课堂练习 有效设计

一、注重课堂练习的基础性和层次性

在设计课堂练习时,教师必须考虑练习的难度和层次性,必须适合学生的现有水平并兼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应由易到难进行安排。同时,教师设计的课堂练习既要让学生体验成功,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又不至于因练习太易而失去认真练习的动力。例如在讲球的表面积和体积设计的两组课堂练习:第一组:(1)设球半径为R,体积为v,表面积为s。①若R=1,求v和s;②若v=,求R和s;③若S=36,求R和v。(2)若球的半径扩大为原来的2倍,则体积扩大为原来的几倍?(3)若球体积缩小为原来的一半,则半径缩小为原来的几分之几?(4)若两球体积之比为1:8,求它们的表面积之比。(5)三个球的半径之比是1:2:3,则最大球的体积是两个小球体积之和的( )倍。第二组:(1)设球半径为R,体积为v,表面积为s。①若R=1,求v和s;②若V=,求R和s。(2)三个球的半径之比是1:2:3,则最大球的体积是两个小球体积之和的( )倍。(3)若球体积缩小为原来的一半,则半径、表面积分别缩小为原来的几分之几?我认为第二组比第一组练习量少、重复性少、层次性强,比第一组更优质。

二、强化课堂练习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设计课堂练习不仅在题型上力求多样性,填空、选择、解答、证明都要运用,而且应注重实践和创造性,同时要将平淡乏味的数学问题置于有趣的问题情境之中,让学生在愉快而富有挑战性心态下完成知识的构建。例如引入二项式定理设计的问题情境:今天是星期一。①再过7天是星期几?②再过15天是星期几?⑧再过100天是星期几?④再过8100天是星期几?原本枯燥的数学问题,当设计有趣的问题情境时,便有了焕然一新之感,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和探讨这个问题的欲望。这类练习的关键是问题的筛选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不能为追求问题的挑战性而一味增大问题的难度,致使学生望而生畏。

三、标新立异,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标新立异,鼓励学生不迷信书本,积极思考,敢于探索,敢于创新。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创新热情,如果学生有了自己新的思路,他会为自己的伟大发现而兴奋不已,产生对数学学习的极大热情和愉快的成功体验。例如讲授椭圆的概念时,先让学生用事先准备的两个小图钉和一条长度为定长的细线,将细线的两端固定,用铅笔把细线拉紧,使笔尖在纸上慢慢移动,画出了一个椭圆。然后提出问题思考讨论:(1)椭圆上的点有何特征?(2)当细线的长等于两定点之间的距离时,其轨迹是什么?(3)当细线的长小于两定点之间的距离时,其轨迹是什么?(4)你能给椭圆下一个定义吗?最后教师再揭示本质,给出定义。这样,学生经过了感性认识――分析思考后,对椭圆定义的实质就会掌握得很好,不会出现忽略椭圆定义中的定长应大于两定点之间距离的错误。

四、“活”用课本例习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习题浩如烟海,如何从“题海”中解放出来,重要的一条就是挖掘例习题的潜在内容,引导学生向更广的范围、更深层次去联想,纵横引伸,把所学知识在更大范围内进行归纳、演变,促进知识融会贯通。这样,解题能力和思维能力就会得到提高,解题方法和策略就会形成。其方法有:变式练习、一题多解、改变成开放题等。

例如:已知抛物线关于x轴对称,它的顶点在坐标原点,并且经过点M,求它的标准方程。

不少教师认为该题太简单,只需设抛物线方程为y2=2px(p>O),再将点M代入即可,因而一带而过,甚至视而不见。其实在教学中若能积极加以引导,合理变式,学生将有很大的收获。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继续深入研究本题,给出变式练习。

变式1:如何改变上述问题中的条件,使得其解法分别是设抛物线的标准方程为y2=2px(p>0)、y2=2py(p>0)、X2=2py(p>0)。此问题并不难,但能激发学生观察、对比、分析和概括,让学生也参与到变式教学的问题设计当中来。

变式2:已知抛物线关于坐标轴对称,它的顶点在坐标原点,并且经过点M,求它的标准方程。有了上面的铺垫,学生应能想到用分类讨论手段解决。

变式3:已知抛物线关于x轴对称,它的顶点在坐标原点,并且经过点M(a,b)(ab≠O),求它的标准方程。此时学生仍可利用分类讨论解决,但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照结果以及变式1中的情况,还是有可能概括出此时抛物线的方程可设为y2=2mx(m≠0),以避免分类讨论。到此时,学生完全可以自己类比出变式4及其解决方法:

变式4:已知抛物线关于v轴对称,它的顶点在坐标原点,并且经过点M(a,b)(ab≠0),求它的标准方程。

高效课堂练习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练习设计 高效课堂

人们常说:“三天不练手生,三天不念口生。”“功到自然成。”这都说明练习的重要性。练习不仅是每节数学课必不可少的环节,同时也是学生形成技能,锻炼思维,发展能力的重要方法。因此,我认为要使数学课堂教学更有效,必须要改变重复、低效操练的现状,走高效、精练之路。即要做到练习内容的目的性,数学练习形式要注重多层次、多样化,要有一定弹性,要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思维的发展,练习中要重视学生的及时反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从中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提高课堂练习的效率。我结合多年教学过程中的实践体会,浅谈有效练习与高效数学课堂的三点建议。

一、练习内容的目的性,是奠定高效课堂的基石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发展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在练习的设计与组织上要讲究科学性、有效性,把握教学目标及练习的重难点;要符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要注意学生的认知水平,遵循由浅入深、逐步递进、构造合理的原则,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顺着台阶上。

1.遵循认知规律,设计课堂练习。

我们设计练习时要遵循认知规律,要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设计一些有效的、有针对性的练习,如迁移性练习的设计,要分析旧知识的生长点,抓住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唤起学生对新知的积极思维。另外还要注重作业设计的层次性。

2.围绕教学重点,设计课堂练习。

教师在设计练习时必须明确每一道题的练习意义,即通过该题的练习将促进学生深化理解哪些知识,着重掌握哪些技能,侧重发展哪些能力,等等。从实际出发,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基础这两个方面,紧扣教学目标,围绕教学重点,来精选练习,使得练习集中地、强烈地体现练习意图,让学生通过练习达到预期目标。数学练习的设计不能为了练习而练习,不要让练习仅仅成为一个教学步骤、一种浮华的装饰,要实实在在地运用练习材料,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数学思维能力,真正实现练习的有效性。

3.强调以生为本,设计课堂练习。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单调的、缺乏趣味性的习题,既不符合学生的特点,又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练习内容的设计要以生为本,富有创意,联系实际,有一定的趣味性。这样学生学习起来才会乐此不疲,体验到寻觅真知和增长才干的成功乐趣。

总之,教师要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的练习,不要机械地照搬别人的东西,要多思考,这样才能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和谐地发展。

二、练习形式的层次性,是实施高效课堂的动力

面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数学练习形式要注重多层次、多样化,要有一定弹性,要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思维的发展。主要以基础性、应用性、开放性的形式体现练习内容,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实现各种练习形式与教学内容的优化组合和搭配使用。

1.基础性练习,加强基础知识的理解。

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通过数学的学习,使学生人人都获得适应现实生活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性质、法则、数量关系和由其内容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方法等都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必须让学生切实学好。因此,在课堂中要以各种形式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练习,力求把握基础,使练习题有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认识、理解,基本技能的形成,以及数学思想方法的巩固。

(1)新知识及时练。

教师在教完一个新概念或新法则之后,应及时针对概念的本质特征选择一些习题让学生练习。这样的练习题针对性要强些。如学习了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后,让学生练习自己课前拼出的图形的面积,达到及时巩固新知识的目的。

(2)相关知识结合练。

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很强。在学生学习一个新知识后,应把与此相关的旧知识结合在一起练习,促进学习的正迁移。减少单一的练习时间,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就是把组合图形分解成已学的简单图形来计算,新旧知识联系很密切。

(3)主要知识加强练。

对教材中的一些重点的、难点的、关键的知识,教师应在题目的数量和质量的选择上下工夫,不要随心所欲、信手拈来。一般来说,在讲了一个新的重要概念之后,应选配一些比较简单的基础习题用以增进学生对新概念的理解。然后在此基础上,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设计习题,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2.应用性练习,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的真正价值在于学生能综合性地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中,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一些实践性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实践活动的机会,加强相关学科的整合,使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把握解决问题的策略。

(1)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

新课程强调数学的生活性,而生活中的事物恰恰又是学生容易接受并感兴趣的东西,因此我们在练习中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资源,发挥其优势,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服务。

(2)巧设操作练习,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思维始于动作。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学生思维提供支持。我在教学中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努力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使学生的身心沉浸在自主探索的情趣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例如:在课前布置拼图游戏,老师让学生拼图。通过这样的实践操作练习,加强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3)指导扩展和探究练习,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当代教育家杜威提出,个体要获得真知就必须让他们亲自去体验、尝试、才能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只有学生感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探究。设计探究性习题时,既要注重它的有效性,又要给学生感官上的刺激,使学生感到新奇、有趣,再引导学生去探究、去尝试、去操作。例如,在尝试练习中我让学生计算自己课前拼出的图形,由于是计算自己拼出的图形,学生就会产生解决问题的动力,产生探究意识,积极地投入一种自主的学习思考状态。

3.开放性练习,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

数学练习要有一定的思考性,只有在对问题的思考探索中,学生才会获得解决问题的经历、体验和感悟。《新课标》指出:数学学习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必须是开放而多样的。课堂练习是使学生熟练地掌握知识,培养思维品质的具体措施,练习要刻意减少指令性的成分,增加练习的开放性,以使学生的思路更开阔、更灵活。

(1)条件开放,培养学生思维的选择性。

一般教材中的练习题条件都是所求问题的充要条件,长期以来,使学生形成一种思维定势,认为凡是题目中的数据一定有用。当遇到条件多余、不足或隐藏的题目时,就感到束手无策。因此,在练习中以各种形式将条件开放,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去寻求适当而合理的条件,促使学生作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发现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由消极等待条件发展为主动探求条件,同时又使学生克服了以前的消极思维定势,提高了自主探索的能力和思维的选择性。

(2)问题开放,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学的目的不仅要使学生会解答现有的问题,还需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主动地提出合理的问题。问题开放,可以让学生利用已知信息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不同问题,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3)综合开放,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综合开放题是前三种开放题的综合,一般只给出一定的情境,其条件、解题策略和结论都要自行寻找和设计,给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探索空间,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三、练习反馈的有效调节,是衡量有效课堂的尺码

练习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既是检查学生新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手段,又是教学效果的最真实可靠的反馈。数学练习作为师生信息反馈的载体,教师将数学知识的信息输送给学生,学生在接受信息的同时,又把构建认知结构的一些信息反馈给教师。练习中要重视学生的及时反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从中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增强课堂练习的效果。

1.加强引导练习反思。

学习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占有别人的知识,而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自己的见解。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课堂练习题重视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即培养反省认知的意识。在课堂练习的反馈中,引导学生对解题过程进行反思。如:“我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想?”“我的解题途径是否最佳?”“是否还有更好的解题方法?”等等。通过引导学生从解决问题方法、思维策略等方面进行多角度、多侧面的反思,使学生逐步养成反思的意识和习惯。针对反馈中出现的错误也可引导反思。组织学生对出现的错误进行思考和讨论,自我发现思维中存在的矛盾,并进行自我纠错,使之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自学能力。这样在练习中引导反思,可以全面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改善练习反馈方式。

在练习反馈中,如果教师一味地运用一种反馈方式,就容易给学生以疲惫感,同时也会给课堂气氛“降温”。应尽可能少用如“对”、“不对”的简单反馈方式,可采用同桌交换、教师随机提问或预约提问、黑板书写、同时出手势、实物投影展示作业等反馈方法。在反馈中,教师必须预先估计习题的难度,对于难度较低的题目可采用随机提问式或黑板书写式;对于难度较高的题目,可采用预约式提问,这样可以保证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获得成功的体验。只有教师在课堂上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反馈方式,才能调动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提高反馈的有效性。

3.适时进行反馈评价。

在课堂反馈的评价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反馈方式,如在口头评价时对不同的学生个体,可以用不同的评价语言,使学生都能产生学习成功的情绪体验,逐步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对于一些接受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让其回答一些简单问题,评价时不要太苛求,以鼓励为主,对他们的学习方法和思考过程给予恰当的提示,让他们也能体验成功,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而对于接受能力相对强一些的学生,反馈评价时,既要对他们反馈的正确性给予一定的表扬与鼓励,使他们体会到正确表达的成就感,同时又要对他们提出较高的要求,以激发他们紧张的思维活动。

总之,优化课堂练习,我们就应该做到细思量、巧设计,提高练习设计的有效性,探究内容的开放和整合,强调过程的合作和实践,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形式的多样性和内容的有效性。教师还要在正视学生差异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的作业检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调整教学行为,改进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学力和成绩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与提升。

参考文献:

[1]《数学学习与研究》编辑部.数学学习与研究[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

高效课堂练习范文第4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2A-0080-01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纵观现在的小学数学课堂,可谓是形式多姿多彩,活动丰富有趣,学生畅所欲言,课堂气氛活跃。但是,在自主和开放学习的背后,仍然存在着不尽人意的地方。不少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过分注重新知识的传授方法,却忽略了课堂练习这一环节,经常出现就练习而练习或是机械练习的现象,导致形式化和低效。这不得不让人思考,在新课程改革下,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如何依据小学生的特点,组织他们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有效训练,让课堂练习能起到它应有的作用?

一、活化练习,让学生“思维”飞起来

学生厌烦机械、重复的练习,要想让数学课堂练习成为高效的练习,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小学生活泼好动,对新事物总是充满好奇,注意力不能持续太久。而有趣的数学练习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因此,在设计练习时,教师要想办法使练习活起来,动起来。

例如:在教学“20以内的加减法”时,我没有让学生进行单一的口算练习,而是将口算练习设计成“蹦蹦跳”的游戏。学生一边口算一边游戏,每正确算出一个算式的得数就可以往前跳一步,最后看谁在最前面。由于小学生爱竞争,这样一来他们的参与热情就很高,个个都争前恐后地抢答。每个学生的“思维”都飞了起来。也正是通过游戏的引领,激发了学生的练习兴趣,练习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二、紧扣重点,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练习最终是为教学目标所服务的。所以,教师在设计练习题时要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和发展规律,精心选择符合学生实际并能紧扣教学重点的练习,巧妙地引导学生,从而激发他们思考与探索的欲望。

比如:在教学“10的认识”时,为了紧扣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学生初步认识10以后,我组织学生进行了这样的训练:先让学生伸出10个手指头,然后引导学生9个和1个合起来就是10个,8个和2个合起来就是10个,7个和3个合起来就是10个……还有几和几合起来也是10呢?这样既帮助学生进一步的认识10,又为后面学习10的分成埋下伏笔。同时,这个问题还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接着再通过画一画(画10个苹果,10个气球……)帮助学生理解10的基数意义。

三、阶梯练习,让学生逐步消化新知

机械的数学练习会使学生产生厌恶的情绪。因此,在设计课堂练习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设计出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基本到变式的不同层次的习题,让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成功体验。

例如:学习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以后,我们可以这样分层次地进行简便计算的巩固训练。

第一层次:(基本题)

25×4×6

35×2×100

这两道题可以帮助学生巩固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意义,针对性比较强。

第二层次:(变式题)

25×(9×4)

50×(14×2)

这两道题需要学生以基本题为基础,适当地进行变式,灵活地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第三层次:(综合题)

(125×9)×(50×8)

(45×9)×(2×30)

这两道题是将新知适当结合旧知,考验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第四层次:(拓展题)

35×14

125×25×48

这两道题是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练习,让学习比较好的学生能得到更好的锻炼。

这样的分层设计,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巩固所学的知识,都能尝到成功的快乐。

四、典型练习,让学生形成数学技能

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作为数学教师,除了要合理把握好讲授和练习的时间,还要在设计课堂练习时做到少而精,通过一些典型的题目帮助学生理解、巩固所学知识。通过举一反三,拓展练习,让学生形成基本的数学技能。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我设计了学生容易混淆出错的练习“38个学生去游玩,每5人坐一条船,一共需要几条船?”“有38米布,每做一个汽车套需要5米布,最多能做多少个汽车套?”这两题中,第一题除了以后还余3个人,需要用进一法,而第二题余下的3米布不可以再做一个汽车套,要用去尾法。通过两道典型题的练习,让学生从比较中得出结论,真正理解和掌握这方面的知识。

高效课堂练习范文第5篇

[关键词]链接生活 激发兴趣 高效课堂

现在一直提倡“减负增效”,要还给学生自我学习的空间和玩的时间。以往的“题海战”,虽说效果还可以,但很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智力的发展。为了学生各方面的健康发展,就必须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新授部分没办法节省时间,那么就必须从练习方面下功夫。下面,我就来谈谈如何设计课堂练习,提高课堂效率。

一、链接生活。精选练习

生活是数学的宝库,数学来源于生活,拓展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只有当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拓展知识。因此,我们在设计练习的时候,要巧妙充分地利用生活中的素材,并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精心设计。练习内容要符合生活实际、要精、要新、要有典型性,能充分发挥练习功能,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陆老师上的《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一课中,在探索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后,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先让学生找找生活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再出示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餐巾纸,通过看餐巾纸的规格,更深地了解生活中的长正方形和有关的知识。最后出示卷筒纸的规格,让学生根据规格猜是什么形状的图形,引出是从卷筒纸上撕下来的图形,认识撕下来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又拓展到认识撕下两段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5段、7段、全部展开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这样,一步一步、层层深入地设计练习,使学生很清楚地就能知道,随着卷筒纸展开的长方形的规律,长方形的宽始终不变,长=原来的长×段数。这个练习为以后学习相同的图形拼成大图形,求大图形的面积和周长做了很好的铺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练习设计得非常精妙。

这样设计的练习,完全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来的,让学生从最熟悉的餐巾纸、卷筒纸人手,发现其中的知识、学问、奥妙。这样就能很好地增强学生学数学的内驱力,激发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二、巧妙利用。深化练习

练习是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基本途径,又是运用知识、发展技能的重要手段。它需要有坡度、多角度、多层次的练习来巩固所学的知识。这样学生才会学得有劲,思维含量才高。在《认识分数》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项练习:

相同的提问形式,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疲惫,我设计时换了一种形式,先出现问题,然后问学生:“答案是多少呢?我们一起喊‘变’。”随着学生的喊声,“变”的一声,出现了图2,学生情绪高涨,抢着来回答,课堂的气氛进入了一个。适当的有趣的游戏,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使学生全身心投入,爱上数学。

(3)( )花是所有花的几分之一

随着“变”的一声,出现了图3,学生的思维之花被激发了,抢着举手回答:“红花是所有花的三分之一。”“黄花是所有花的二分之一。”“{花是所有花的六分之一。”

题目设计得一道比一道深入,但学生的学习兴趣却越来越浓,巧妙地利用资源设计练习,就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

三、激发兴趣,拓展练习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求知的最大驱动力,只要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就等于拿到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手拿这把金钥匙,学生会主动地开启智慧大门。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指出:“兴趣是创造一条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我们的教学实践也充分证明,当学生学习的兴趣产生时,就会使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就愿学、爱学、乐学,而且学得活、学得好。

(一)创设情境,轻松拓展练习

利用故事来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愉快的接受教育,不仅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起到将学生的注意凝聚在一起的作用,而且还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如在教学《认识分数》的最后环节中,我利用创设故事情境设计了一个拓展练习:唐僧带回来两盒人参果,他想分给悟空和八戒。唐僧说,悟空,就分给你这一盒的四分之一吧。贪吃的八戒可急了,连声喊着,师傅师傅,我想要那一盒的三分之一。师傅笑着答应了。然后让学生猜猜谁得到的人参果多,为什么。学生非常喜欢《西游记》里的人物,这下子学习的劲头更足了,抢着回答。他们一致认为猪八戒吃得多,说了很多理由,而且说得很充分。结果到底怎样呢?我把两盒桃子打开,学生傻眼了。原来孙悟空盒子里的桃子多。学生马上回过神来,发现:每人分到的人参果个数,不但跟分数有关,而且还和总个数有关。整堂课在一种很轻松的气氛中进行,学生的知识得到了巩固和拓展,心情也十分愉悦。

(二)动手操作,轻松拓展练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大脑里有一些特殊的最积极的最富有创造性的区域,依靠抽象思维和双手精细的、灵巧的动作结合起来,就能使这些区域积极活跃起来。如果没有这种结合,那么大脑的这些区域就处于沉睡状态。”当学生动手操作时,能使大脑皮质的很多区域都得到训练,有利于激起创造区域的活跃,从而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乐学、善学,使他们在愉快的操作活动中轻松学有所得,并发展他们的思维。如在教学《认识周长》的最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些拓展练习:

(1)?你能很快说出,这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根小棒的长度吗?如果慢慢地数,还是比较简单的,但如果要很快说出答案,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通过摆小棒,移一移,转化成正方形就容易解决了。

(2)凹和凸这两个图形的周长相等吗?

乍一看,无法判断。于是我就让学生动手摆一摆,移一移,学生很快发现:这两个图形都可以转化成正方形加2根小棒,周长是相等的。通过动手操作,摆一摆,移一移,就能很轻松地把拓展练习解决了,这为以后解决类似的题目打下了基础,而且学生们学得很开心很投入。这种练地激发了他们的兴趣,课堂效率自然而然就提高了。

四、拓宽创新。开放练习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我们在设计练习的时候,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在广阔的课堂中遨游、探索,去展现创造的才能。例如:三位数乘两位数。为了把这一知识点运用到生活中,同时有所拓展,我出了这样一道练习题:“六一”儿童节,东方小学准备购买218盆花布置校园,每盆花10元,买10盆送1盆。学校准备了2000元够不够?我没有做任何提示,而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不一会儿就发现学生有好几种思考方法。

(1)2000+10=200(盆)

200+10=20(盆)

200+20=220(盆)

218

够的

(2)190+10=19(盆)

190+19=209(盆)

218-209=9(盆)

190+9=199(盆)

199×10=1990(元)

1990

够的

(3)10+1=11(盆)

218+11=19(组)…9(盆)

10×10=100(元)

19×100=1900(元)

9×10=90(元)

1900+90=1990(元)

1990

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