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计算机专业实习个人总结

计算机专业实习个人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计算机专业实习个人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计算机专业实习个人总结

计算机专业实习个人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毕业实习;模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 (2007) 24-0026-03

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本科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就业形势非常严峻,毕业生往往因为没有“工作经验”而不能顺利就业,计算机专业尤为突出。作为培养人才的高校,无论是从专业培养目标,还是从顺利“推销学生”的角度,都有责任将学生在毕业前,再送一程,使学生能够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利用教学计划中的“毕业实习”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可实现“让学生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的目标。本文首先归纳出当前计算机专业毕业实习的两种基本模式,并分析了其优点和局限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计算机专业毕业实习模式,作为安排毕业实习时的一种选择。

1当前计算机专业毕业实习的两种基本模式

1.1传统模式

这是大多数学校对大多数专业的毕业实习所采用的实习模式,学校将实习学生安排到实习单位,由实习单位给学生分配工作任务,学校的指导教师主要起沟通联络的作用。

具体做法一般为:学校在学生毕业实习开始前,根据专业方向和人数,联系当地或外地的计算机公司等与IT有关的企事业单位,作为实习接收单位;实习开始后,将学生安排到实习单位,再由实习单位把学生安排到具体实习岗位,实习单位有关人员给学生安排工作任务,并进行指导和管理,学校安排实习指导教师协助实习单位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管理。实习时间一般1~2个月。

这种实习模式的优点:对学校而言,实施简单,操作容易,只要在毕业实习开始前,通过各种渠道和关系,联系适合学生实习的单位,主要是有接待实习能力的单位,然后安排学生进实习点,按常规进行实习。对学生而言,接触实际,了解现实。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接触的对象是实习单位领导、员工、客户等,具体工作内容涉及当前计算机高端技术和热点技术的应用,使学生提前接触了社会,了解了今后工作应掌握的技术和知识。

这种实习模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保证实习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从而使实习效果难以尽如人意。在联系实习单位时,主要考虑的是接待能力,对于是否专业对口,无法作严格的要求,实习任务有可能与计算机专业无关。即便在对口单位实习,由于毕业实习时间与实习单位的项目周期不一致,且实习时间一般比较短,加之实习学生的能力往往不能胜任项目的具体技术工作,企业指导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像学校教师一样深入指导学生,因此,实习学生很难真正的接触项目,无法对系统开发过程、开发技术和管理体系进行深入的了解,主要做系统安装维护、整理资料、数据录入、接待用户等一些辅助工作,即便加入项目组,也只能做一些简单具体、技术含量低的工作。

1.2实训基地模式

这是近年来针对应用型专业的毕业实习而采用和推广的实习模式,学校将实习学生送往IT实训基地,由实训基地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具体需求制定实训计划,组织实施,全面负责学生在实训基地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学校的指导教师带队前往,协助管理。

实训基地以虚拟公司化管理方式组织实训,以项目研发为载体,以综合职业素质、团队工作能力和个人技能三方面的培养为主要目标,按照“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和“岗位技能标准”的实训体系。在虚拟公司化管理的实训过程中,学生既是项目组的成员,按照项目进度和计划,团队内明确分工和充分合作,完成项目,又是技术部门的成员,按照部门技能标准进行具体职业技能的实训,最终达到能胜任企业岗位的能力。实训时间一般1至3个月。

这种实习模式的优点:对学校而言,支付一定费用后,可以将毕业实习的工作交给专业化的实训公司,既减少了传统模式下安排实习时的繁琐工作,又收到更好的实习效果;对学生而言,支付一定费用后,可以受到系统的职业培训,包括先进实用的课程培训和完整规范的项目体验,还有可能通过实训基地提供的信息平台获取就业机会。在学校和学生具有一定经济承受能力的前提下,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这种实习模式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局限性。首先是将学生送到本地或外地的实训基地进行毕业实习,学校和学生需要支付实训费、交通费、住宿费等,对于多数学校和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困难,尤其是边远地区的学校和家庭困难的学生;其次,实训基地所进行的实训,是一种职业技能培训,内容已超出正常的毕业实习要求。另外,作为培养人才的高等学校,将学生的就业能力的培养,交给第三方来完成,既是一种失职,没有尽到学校的责任,又是一种失策,放弃了对学生进行延伸培养这一巨大的教育市场。因此,这种毕业实习模式还无法普遍采用。

以上两种实习模式中,过多依赖实习接收单位和IT实训基地,学校和学校实习指导教师的作用没有充分得到发挥。

2“基于企业平台,学校全程介入”的计算机专业毕业实习模式

本模式的核心是,利用企业提供的工作任务和工作环境,充分发挥学校实习指导教师的作用,使实习学生以企业员工的身份接受工作任务,深入到实际项目,按照工作规范完成工作任务。

毕业实习的具体过程设计:

2.1联系实习单位,确定实习任务

为使计算机专业的毕业实习能够顺利进行,在联系实习单位和确定实习任务时,主要有下面的两种情形:

(1) 联系有接待学生实习能力的计算机公司或IT企业。这些单位是计算机专业学生择业的主要目标,一般有大量工作可供学生实习,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能力和不影响实习单位的正常工作,在实习单位确定后,学校的实习指导教师与实习单位的有关人员要密切配合,挖掘并设计出适合学生实习的任务模块,整理和确定相应的技术规范和任务目标。

(2) 联系有信息化系统开发、网站建设等工作的企事业单位。这些单位虽不是计算机专业公司,但有信息中心、网络中心等内部机构,有大量信息化系统开发及应用、网站建设及维护、系统升级、设备换代等工作,其中很多工作都适合作为学生的实习任务。学校的实习指导教师接受了实习任务后,以项目总负责人的身份,对项目进行分解,分为多个子项目,作为实习基本任务单元。

确定实习任务后,指导教师应编写《实习计划书》、《实习指导书》、《***工作职责和要求》和《***工作规范》。《实习计划书》的内容包括:实习单位、地点、时间、实习项目概况、主要任务等;《实习指导书》的内容包括:实习目的、性质、内容、应提前准备的知识和技术、应收集的资料、工作纪律要求、实习日志的填写要求、成绩考核方法等;《***工作职责和要求》针对具体实习岗位和任务制定;《***工作规范》为参照国家标准或企业标准,制定的具体工作规范,如《软件需求说明书编写规范》、、《数据要求说明书编写规范》、《测试计划文档编写规范》《操作手册编写规范》、《用户手册编写规范》、《软件配置管理计划编写规范》、《网站规划书编写规范》、《网站安全配置规范》、《局域网组建规范》、《PC机组装规范》、《综合布线设计规范》等,供实习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遵照执行。

上述实习文档的编写和设计,能够使学生的实习从一开始就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的顺利进行。

2.2安排实习任务,明确实习要求

根据确定的实习任务和学生的专业特长,将实习学生安排到相应的实习岗位。

(1) 若安排到计算机公司承担项目中的局部工作,在实习前给学生完整介绍项目整体情况,包括项目背景、项目规模、项目组成、项目特点和结项要求等,实习任务的具体内容,以及实习任务在项目中的位置和作用,使学生对实习环境和任务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2) 若安排到实习单位承担小型项目,根据学校实习指导教师对项目的分解,将学生安排到子项目中,组成项目组,确定每个人在项目组的角色和承担的具体任务。

无论是哪一种任务,都要给学生明确工作职责,要求工作文档完整规范。

2.3跟踪实习过程,检查实习效果

在学生进入实习状态后,学校的实习指导教师要对实习过程进行跟踪,及时发现并解决出现的问题。

(1) 常规检查。除了基本的出勤、着装和待人接物环节外,定期检查完成任务的数量、质量和团队成员间的协作情况,以及《实习日志》填写情况。

(2) 专项检查。主要检查各类技术文档是否编写?格式是否规范?内容是否准确?对于在实际工作中简化或省略的技术文档,也要求按规范编写。

在检查过程中,要以单位员工的标准严格要求实习学生,让学生真实感受到就业后的工作氛围。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纠正;对学生遇到的技术问题,在帮助解决问题的同时,指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对于学生碰到的人际关系问题,一定要耐心引导和疏导,使学生能够自己妥善处理。

2.4总结实习过程,整理实习文档

在实习单位的实习工作结束后,要做好实结工作和文档整理工作。

(1) 收集整理实习文档。包括《实习鉴定表》和《实习日志》,以及在实习过程中所完成的技术文档(电子版或纸质版),实习文档将作为评定学生实习成绩的重要依据。这些真实技术文档是学生“工作经历”的反映,完整的技术文档会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

(2) 分组召开总结会。学生各自介绍自己的实习任务、完成经过、实习效果、实习收获、存在的问题;相互交流实习体会;展览各类实习文档;实习指导教师以项目负责人的身份对学生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效果做出评价;征求学生对毕业实习安排的意见和建议。

(3) 指导教师对实习过程进行总结,根据收集整理的各类技术文档建立和充实实习项目案例库,为下一年度的毕业实习做好准备。

3结束语

实践证明,这种毕业实习模式能够使学生以员工的身份,深入到实际工作岗位,接触具体的工程或项目,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遵循技术规范和要求,在真实的项目中提高实践动手能力,获得实际工作经验,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缩短就业后的岗位适应期,顺利实现学校学习到工作岗位的过渡。

当然,这种毕业实习模式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首先要有一定数量的能够承担实习指导任务的指导教师,要求指导教师主持或参加过计算机项目或工程,了解项目管理的基本内容;其次有一定数量的项目和工程案例积累;最后,要有合适的实习单位,这些单位应为具备一定规模的计算机公司或其他企事业单位,要能够提供工作任务和工作环境,能使学生以员工的身份参加实习。

实际上,问题的关键是要拥有合格的指导教师,有了指导教师,就可以建立和整理项目和工程案例库,在实习过程中能够完成一定的实际工作,不要成为企业的负担,实习接收单位自然会欢迎这样的实习学生,成为长期的合作伙伴,实现“校企双赢”。

至于在实际中应该选择哪种实习模式,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根据实习目的、师资力量、学生意向、经费数量、时间长短、地点远近等因素,可以是某种单一实习模式,也可以是分组采用不同模式的复合实习模式。

参考文献

[1] 吴长悦等.开放式毕业实习新模式探讨[J].矿山测量,2005,(2).

[2] 潘柳燕.加强毕业实习管理,提高实习质量[J].高教论坛,2004,(1).

作者简介

陈幼明(1964-),西北师范大学数信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计算机应用的教学与研究。

联系方式:兰州市西北师范大学数信学院730070

计算机专业实习个人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 计算机专业 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

目前在我国,社会上对计算机类人才需求的缺口很大,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应该是社会对计算机应用人才的需求比例中最大的一部分,然而中职学校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并不乐观。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但更主要是由于一些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培养出的学生特色不突出,存在着“不软不硬,不上不下”、“博而不精,适应期长”等缺陷。 因此,我们不得不考虑我们的培养模式是不是存在问题,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到底应该怎样培养才能在市场上有竞争力、能站稳脚跟。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积极的探索,我总结了如下几种切实有效的改革方法:

一、以兴趣为先导,在某一领域做到更专更精

现在的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更喜欢用更高的消费享受更好的服务;同样,公司宁愿用高薪聘用更专业的人才。计算机领域有着广阔的研究范围,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把这个领域的每一个地方都弄通、弄精。所以要想让学生成为人才,就要让他们在学习时有所侧重,侧重某一个他们感兴趣的方向,然后在这一方面做精做专。

二、以就业为导向

能够在三年苦读之后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这是很多来中职学校就读的学生的愿望。其实,这同时也给中职学校的培养指明了确切的方向――以就业为导向。在计算机这个大领域中,社会更需要哪方面的人才呢?这就需要学校对就业市场进行不断的、及时的调研,对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有敏感的洞察力,然后根据情况进行相应的专业细化和课程设置。例如现在市场上缺口比较大的计算机速记人员,要求学生具备速录技巧和相关专业知识。对于这种需求,这类学生具备较高的竞争性。针对这些学生开设速录课程,可以是专门的速录软件,也可以是市场上一些主流的输入法,这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中职学校为了使自己培养的学生能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就必须经常性进行社会调查和定期做好毕业生的跟踪工作,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高速调整和设置相应的专业和课程。只有这样,学校培养的人才才会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从而真正做到在激烈的竞争中长盛不衰。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中,我觉得下面两点尤为重要:

1.重视实践教学,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要以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为主,降低理论课的难度,提高专业技能目标,加强操作技能训练与考核力度。为了进一步提高计算机学生的技能,学校每年可以举办一些计算机技能比赛,成绩优秀的可参加市级、省级、国家级比赛。

2.开展项目式教学。在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中,应多采用项目式教学法。美国项目管理专家约翰・宾认为:“项目是指在一定时间里,在预算规定范围内需达到预定质量水平的一项一次性任务。”“项目式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掌握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全部或部分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解决在处理项目中遇到的困难,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还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沟通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意识。

四、校企合作共同培养

学生最终要走向企业,如果能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做到校企合作教学、校企资源共享,形成学校、学生、企业三方的互动,那么中职的办学才真正达到了目的。

1.校企合作教学。学校应主动或通过政府的干涉同当地知名企业取得联系,利用假期和空闲时间派出骨干教师到企业进行各种形式的培训。这样使教师不但能够及时掌握当今IT企业的经济信息、技术信息和今后的发展趋势,同时还可以了解企业的需求,为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另外,学校也可邀请IT企业老总担任名誉顾问,聘请IT企业的专家到校任教,开设一些符合企业需求的冠名班,“订单”式培养企业所需人才,争取把企业的需求作为学校办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2.校企资源共享。学校可以安排学生去企业进行教学实习或顶岗实习,以企业为实习基地,采用企业现有的设备和设施进行教学和实验。实习期间可以帮助学生定位,认清并发挥其自身的优势,为今后顺利地进行工作做好铺垫。同时,实习期间设计出的软件和产品能为企业创收,共同盈利。

总而言之,中职学校计算机人才的培养模式必须以操作技能培养为核心,以就业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的需求,适应当今形势的发展,采取正当的措施,不断完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操作技能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高素质的实用型、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师海 浅谈中职计算机专业建设[J].都市家教,2011,(09)。

计算机专业实习个人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同一时期计算机专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专业,也逐渐出现在各个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之中。高等职业教育经过近20年的发展,院校的数量与办学规模逐渐扩大,而计算机专业也一度成为最为热门的专业,在各个高等职业院校广泛开设。然而,在《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2009)》中显示,当前高职计算机专业是各个专业中就业率最低的专业之一,在这个计算机深入到人类生活各个方面的计算机时代,计算机专业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就业形势异常严峻。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如何找准自己的市场定位,办出特色,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毕业生,是高职院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压缩型本科”的课程体系使得培养的人才职业特色不鲜明

尽管高等职业教育各种课程体系改革推行多年,但是,目前许多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的课程体系还是带有浓厚的“压缩型本科”的影子,依然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课程保留、压缩、扩充力度不够,职业特色不明显。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的宽度与厚度方面逊色于本科毕业生,又体现不出职业性的自身优势,自然在就业中处于尴尬的位置。

2.“双师型”教师短缺,直接影响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与其他学科相比,计算机专业的最显著特点是计算机新技术层出不穷,更新过快。这就使得教师很难跟上前沿的技术发展,再加上近年来高职学生人数的猛增,原有师资不足,不得不大量引进年轻教师,年轻教师一般都是从学校毕业后,迅速从学生角色转换成教师,没有实际工作经验,无法承担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任务,因此,双师型教师短缺直接影响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二、高职计算机专业“123”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高职计算机专业“123”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一主线、二强化、三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内涵是:以培养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强化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强化专业技能实训;按学习衔接紧密的专业课基础阶段,强化岗前实训提高实践能力的阶段,以顶岗实习积累工作经验阶段。

1.一主线:高等职业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切实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是高职教育的核心任务,所以,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牢牢抓住培养学生专业技术应用能力这条主线。要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按照IT职业岗位群对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的要求,在整个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紧紧围绕计算机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这条主线,进行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建设。

2.二强化:一是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的每个教学环节,都要强化以诚信、敬业、责任为重点的职业道德素质教育。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毕业后的发展走向。一个缺乏职业道德的人,拥有再好的职业技能也很难有好的发展,因此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二是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的每个教学环节,都要强化专业技能实训,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开设的各种专业实训是在实验室内对学生进行短期的某种特定技能的强化训练,重点强调理论的实际应用,以实践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专业实训,可以使学生在短期内熟练掌握某种开发工具或技能,快速提高实践动手能力。高职高专教育强调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专业实训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怎样切实提高计算机专业的专业实训效率,经过实训后,使学生迅速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具备独立开发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作品或产品的能力,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贴近实际的实例和设计题目贯穿实训的始终。实训过程中讲解的实例和要求、学生完成的题目一定要贴近实际,难度适中。贴近实际的实例可以让学生看到所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具体应用,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②终期设计题目按企业用户需求标准完成,实验室现有条件不能达到的标准要有解决方案。终期设计题目要选取真正企业使用的产品作为设计题目,使得学生的设计更有实际意义,学生也会投入更大的热情去完成终期设计题目。③在实训的过程中,要不断提出实验室中遇不到但实际开发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解决问题。在实验室里进行的各种训练是一种在理想状态下的设计开发过程,开发设计出的作品或产品应用到实际当中,还会遇到大量的实际问题,训练的过程中应把实际开发中和使用时出现的问题描述给学生,提出各种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去深入思考,并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让学生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再给出学生出现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案。通过这样的一个面对问题、深入分析、探求解决方案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④实训应强调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分工协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专业实训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熟练掌握某种开发工具或技能,快速提高实践动手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交流沟通、探讨研究、协同工作、团队合作的能力。

3.三阶段: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通过三个阶段6个学期完成。①第1-3学期为衔接紧密的理论课程学习阶段,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理论学习时间的变相缩短,必须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保留、压缩、扩充等改革,可以将面向对象的代表语言C++作为学生的入门语言,整合微机原理、接口技术等课程,扩充JWEE高级编程等介绍流行技术的课程,形成衔接紧密、职业特色不明显的课程体系。②第4学期为以岗前实训为主的提高实践能力阶段。岗前实训按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方式,用全真案例进行上岗前的模拟训练,由企业工程师和校内双师素质教师共同指导,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③第5-6学期为以顶岗实习为主的积累工作经验阶段。顶岗实习是指根据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社会职业岗位需求,在双师型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共同指导下,让学生介入企业生产,进行顶岗实习。在顶岗实习过程中,要有指导和检查方法和制度;在顶岗实习结束后,要有技术总结和技术创新方面的成果载体和书面报告。通过顶岗实习把企业需要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落到实处,避免了学生顶岗实习与教学脱节的现象出现,更重要的是为学生积累了真正意义上的工作经验。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

计算机专业实习个人总结范文第4篇

一、对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定位的认识

作为一种日益普及的工作工具,计算机在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中应用十分广泛,人们对它的依赖性越来越强。职业技术院校从就业出发,纷纷开设了计算机专业课程。目前,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的就业趋向,基本上侧重于从事办公室人员、档案管理、会计电算化操作员、银行柜台人员等将计算机作为工具的职业。工作内容除了应用还兼顾计算机的日常维护,包括简单常见的计算机故障处理、网站维护等。只有极少数部分学生在校期间掌握了扎实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的程序开发能力,可以从事IT行业的软件开发。绝大多数非IT单位需要的不是专业编程人员,而是会熟练操作各种办公软件或应用软件的复合型人才,即除掌握计算机知识外,用人单位更重视的是有无其他专业知识是否具备借助实践工作的办公能力。职校层次的学生应以实际操作能力培养为主,因为理论基础知识仅是为应用服务。因此,职业技术学校要针对毕业生就业现状和用人单位需求来改进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

二、对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探讨

(一)改革课程设置,突出应用性。

计算机知识更新速度较快,目前局域网的建设已在中小企业普及,一些单位需要的是既能处理一些常见的局域问题,又会设计网页和进行网站日常维护的人才。我校充分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上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师向,合理设置课程。计算机专业课以“够”为取舍的依据,养活理论性、学术性强的课程,相应地增加应用性强的课程。

(二)始终注重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研究和运用。

不区分培养对象,造就“通才”的教学方式在这里应被抛弃。然而,新的适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方法不会是一蹴而就的,它是需要教师认真研究,反复琢磨,不断接受实践检验而逐步形成的。因此,教师要凭借超前意识,不观望,不等待,摸索前行。例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工程意识、求新意识等方面在今天的教学工作中就可以重视起来。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善于汲取、运用当今教育界的新成果、好经验,反复实践,多多积累,正所谓“技多不压身”,在以后的教学改革中定会派上用场。我在进行VF6.0编程教学时就曾作过如下尝试:第一,确定教学内容为“技能”一类,备课时则去除一些与编程关系不大的内容和相关理论。第二,用去占学期总学时三分之一多一点的时间讲解、练习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这里的“讲解”不是“满堂灌”,而是采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中的“任务趋动式”在事先准备好的例题(问题)伴随下进行的,例题必须包含着教学内容。教师所要传授的知识和技能就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交给了学生。这里的“练习”是教师布置的要求学生能举一反三得到的或有创新效果的操作。完成这些操作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刚刚接受的新知识、新技能。这一阶段是奠定编程基础的教学阶段。这一阶段的目标是,让学生尽快掌握基础知识,熟悉基本技能,多多操作。第三,进行编程演练的实践。(用占学期总学时三分之二的时间)教师必须有备而来,因势利导;除了关注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还要抓住讨论中暴露出来的诸如不善于接受建议、批评等苗头,教育学生克服急躁情绪,树立“程序是修改出来”的观点,编程人员须修练自身的耐心和细心;教育学生训练与别人的合作、协调的能力。第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在编程演练的全过程中,教师要做好记录,还要求学生全面地记录自己的收获。(学生记录是为了巩固学习成果,养成细心、耐心、善于积累等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记录则是为了总结、积累教学经验、成果,研究其中不足。)

三、“请进来”,“走出去”,强化学生实践能力

所谓“请进来”就是不定期地邀请行业专家或专业技术人员,结合实际为学生讲解计算机领域新的进展或好的经验。所谓“走出去”,就是学生在几年的高职学习中,至少安排一个学期的社会实践。我认为,就职业技术院校的计算机专业的实践而言,到电脑销售公司较好。这样,学生一方面能够了解软硬件知识,另一方面还可学到更多的计算机日常维护方面的知识,如模拟网络设计逻辑图(包括骨干和支干网);各楼的物理位置和距离图;各楼和机房中各网络设备图;各位置间传输介质图(光缆、UTP、STP、同轴线、中继器、无线等);各局域网间的连接关系图(网桥、路由器、网关、防火墙等);总的带宽和各局域网间带宽表示图(关系逻辑);IP地址的分配关系及网关(以表来表示);局域网与LSP的连接(如光纤、ETHERNET、帧中继、ADSL、DDN、X.25、CABLE MODEN、WLAN和无线等)关系逻辑图;每楼的点数,每层楼的连接关系逻辑图;各服务器和工作站的操作系统和相关技术配置说明等;各种软件(主要指商业性的)在网络中的作用、安装位置方案等;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服务器等配置的最主要参数等多媒体(设备、软件)主要参数及作用和主要使用方案(方法);网络存储技术(如磁盘陈列)的管理方法;网络安全配置方案(含各设备中数据备份、用户的密码、对外对内的管理方案等)。鉴于学生凭个人的力量和关系难以寻找到合适的电脑公司实习,教师可以学校的名义去联系实习单位,比如科技市场。此外,我们日常还要辅之以巡回检查,并不定期地组织师生讨论和交流体会。

职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应尽早更新观念,认真做好准备,以积极的姿态迎接职校教育、教学革新大潮的到来。

参考文献:

计算机专业实习个人总结范文第5篇

实践能力的高低最直接的影响是大学生就业,其工程能力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以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堪忧。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IT企业对实践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特别是在国家一系列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助推下,我国职业教育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和发展,大学本科工科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挑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正日益为社会所关注,就业难反映出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还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根据有关统计部门组织的面向大学生和用人单位的问卷调查显示,有27%的大学生和57.1%的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缺乏实践经验”是造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首要因素,有59.6%的用人单位在招收大学生时,首先考虑实习经历和实践能力。如何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从用人单位、培养单位及学生等不同的角度调查和研究当前培养模式的不足,改革创新,加强实训教学,提高大学本科工科教育质量,是摆在高校工科院系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2基于多级模糊综合评价计算机专业学生实践能力

应用型本科重在“应用”二字,要求以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为先导,以在新的高等教育形势下构建满足和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学科方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要求各专业紧密结合地方特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从教学体系建设体现“应用”二字,其核心环节是实践教学。为了加强实践教学,探索新时期大学生实践教学的新模式,需要结合专业特点,围绕服务区域经济,对计算机专业进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改革探索与实践。有必要总结过去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经验,分析影响计算机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的各种因素,找出存在的问题,进而探索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途径,以课程实践、专业实践为主线循序渐进地开展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新思路。结合计算机专业的特点及参考了相关文献,建立了适合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特点的实践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

3计算机专业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3.1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制定计算机专业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应用型人才培养要以能力为本位、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面向社会。确立发展性的、多元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观,根据本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不同层次、不同规格、不同类型的计算机专门人才的客观需求,在正确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对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恰当的定位;根据培养目标,设计培养规格,制定培养方案;当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后所反映出来的培养结果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时,对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与培养方案、培养途径进行调整。

3.2从专业建设视角培养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

专业作为高校办学的基础,承担着人才培养的重要职责,专业的特色建设更是高校特色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在高校质量工程中,高等学校的特色专业概括为:“充分体现学校办学定位,在教育目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和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办学水平和鲜明的办学特色,获得社会认同并有较高社会声誉的专业”。特色专业是经过长期建设形成的,是学校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因此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人才方案的制定要突出特色,在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中集中安排时间进行实训,制订落实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及实训计划、实训大纲,确定实训项目、内容和要求,编写相关实训讲义、指导书,培训实训指导教师。结合专业特点,围绕服务区域经济,以课程实践、专业实践和产业实践为主线循序渐进地开展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课程实践加大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比重,以课程实践、专业综合实践、产业实践为主线,体现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的渐进性和层次性。提出专业的特色化建设策略,从课程设置、知识深度广度、实践环节、授课模式和管理模式等方面探索计算机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新模式。

3.3加速构建生-校-企三方共赢的工科高等教育模式,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适应企业对大学生的实践工程能力需求,就要采取和企业结合的培养模式,接轨于企业,融入于企业。将计算机教学外包给专业培训机构,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刺激教师增强实践教学能力;根据本专业应用性型较强的特点,依托产学合作实习基地、校企联动,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的基本模式,将实践能力的培养融入企业的发展提升中,参与企业的运营过程,通过融入和参与提升个人实践应用能力。技能竞赛不仅可以展示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是一个集中的展现,同时为学生就业提供了一个平台,也是广大师生、学校、企业相互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因此以学生参与学科竞赛与专业综合实训等为驱动强化专业综合实践,以学生参加企业实习和参加大学生创业设计计划比赛或创业活动为载体推动产业实践。应高度重视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加大资金投入,满足实践教学要求。采用校企结合模式可以建立企业和人才培养单位的交流平台,推促用人企业与人才培养单位间的互动,根据企业人才需求方向,营造“企培所需,人尽其才,服务企业,人企双赢”的互利局面。一方面在校大学生通过企业提供实践性活动的基础和平台,与企业进行零距离接触,在校期间能够深入了解到企业对所需人才的要求,进而有更充分的时间来完善提高自身;另一方面能够吸引企业直接进入高校,发掘、培养所需人才,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并为在校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就业平台。

3.4建设专业的创新教学团队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高校教师中能够适应满足实践实训的总体上比重不高,大量年轻教师从高校毕业后进入学校从事教学工作,本身缺乏实践教学环节的专门训练,难以胜任相关的实践指导工作。因此,实践教学师资力量有待提高。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数量及质量建设,聘请企业专业人员和技能专家作兼职教师,让生产一线最新的设备、技术直接进课堂。同时通过校内教师与企业人员相互沟通学习,取长补短,增加教师生产实践经验,使教师的理论教学更加贴近生产实际。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4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