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怀疑与学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全面了解学生,摸清学生的个性差异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教师要教育学生,首先就要了解学生,只有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身体状况、学业成绩、家庭情况、性格特征、兴趣爱好等情况后,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并抓住倾向性的问题,防患于未然。如:2013至2014学年学校安排我担任五(4)班语文教学工作,由于该班是由上届四年级的五个班打乱平分成六个班的其中一班,我对他们一点也不了解,我积极地采取多种形式(观察、问卷、交谈、家访)了解学生,并把了解的情况及时记录下来,进而加以分析和概括。
通过做上面的工作,我对全班学生有了较深的了解,摸清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找出了学生形成差异的各种原因。据此,我预备了学生语文成绩记录档案簿,为今后“倾心语文差异教学,倾注学生人文关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正确评价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们常说:“十指有长短。”如果在教学中用同一标准来要求不同学习水平和智力状态的学生,势必使部分学生“拉不长”或“长不了”,学习积极性受到挫伤。教师应正视学生这种客观存在的差异性,根据学生个体的原有水平和努力程度进行差异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欢乐,增强学习兴趣。教学实践证明,将学生个体多作“纵向比”少作“横向比”,进行适时的正面评价,会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如:学生杨霖刚转学来时语文17分,期中考试得了45分,全班倒数第一名,我没有批评他,而是及时地在班上加以表扬。承认他的进步,肯定他的努力,这以后,我发现杨霖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课堂上有他响亮、清晰的发言。另外,学生的能力是多方面的。作为语文老师,不能因语文学习成绩差,而否决他的全部,将其一棍子打“死”。如:学生王微语文成绩不好,但这个学生在学校开展的一次文艺汇演中获得二等奖,我抓住这个时机,在班上肯定王微同学的能力,这以后,王微有了学习兴趣,语文成绩突飞猛进,期末考试得了94.5分,一跃进入班级优秀行列。
在整个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我都尽可能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倾注人文关怀,寻求他们各自的闪光点,及时给予差异评价。因而,全班形成了人人自信,个个乐学的良好氛围。
三、“倾心语文差异教学,倾注学生人文关怀”要注意三个梯度
1.设计课堂提问要有档次
在语文课堂上的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有个性,有喜好。他们的生活环境不同,原有知识储备不等,课外阅读量不均,对问题的看法也就不可能在同一个层面上。为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并让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应设计具有档次的课堂提问。如:教学人教版第十册《梦想的力量》一文,在学生充分阅读课文后,我设计了如下问题:
(1)文中“梦想”指的是什么梦想?
(2)非洲孩子生活怎样?请用一个词来形容。
(3)瑞恩是怎么实现梦想的?
(4)梦想的力量有多大?请谈谈自己的理解。
(5)这个故事使我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
这五个问题,第(1)(2)题较容易;第(3)(4)题比(1)(2)题稍难,需要学生理解(1)(2)题后才能解答;第(5)题难度加大了,需要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后再迁移运用方能解答。根据问题的档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鼓励基础差的学生来回答第(1)(2)题,第(3)(4)题我引导中等生回答,第(5)题我启发优等生来探讨。这样,全体学生人人有事做,个个有收获,都得到提高。
2.作业设计的难易要有梯度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选做合适的练习,使其各尽所能,各有所获。如:教学人教版第十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后,我设计了如下层次不同的作业:必做题:正确抄写7个生字词。选做题:(1)摘抄课文中优美的词句。(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写一写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故事。
这样因人而异,及时训练反馈,有利于巩固所学的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使学生个体在原有水平上都得到提高。
3.批改评价作业要区别对待
情感教育需要潜移默化,作为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教学优势和学科特点,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得到思想熏陶。
语文教师就应该有语文教师的气质:诗意、优雅、真诚、情感丰富,有着悲天悯人的情怀。只有老师本身言行感动了学生,其所传递的思想学生才会信服。列夫·托尔斯泰说“作家将自己受到的感动,拿来感动听众和观众,这就是艺术”。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传递给学生的一定是使自己感动的,这样,教师的语言是动人的,情感是真挚的,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使他们受到教育。
一、注重语文教材中的情感教育
语文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有情感目标,因此,一定要清楚的知道本单元要达到的情感目标。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材为例,全书分为六个单元,每个单元的主题教材都有清楚的指出。比如,第一单元是成长故事,令人回味。学完本单元,要让学生们体会到成长需要付出,成长需要毅力,成长更要奋斗。
二、善用语言引导学生体验情感
高超的语文课堂语言艺术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同时还可以让他们得到美的享受和情操的陶冶。语文老师的语言要简洁、规范,富有感染力,激发力和表现力,用富于美感的语言运筹教学过程,将思想教育内容融于提问和讲解之中,用自己深厚的感情和生动的语言去感染学生,以收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实效。比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是散文艺术的精品,是教育学生体贴敬爱父母最好的例子,作者语言朴素,淡淡的描述中却可以让人感到沉甸甸的父爱,那么老师在讲解的时候,语言就应朴素真挚,基调略带低沉。这样就能让学生从语言中体会深沉的父爱。
三、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感情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作品的感情基调是很明显的,老师可以让学生或粗读或精读。如高尔基的《海燕》,第一个环节为:诵读,让学生感知全文,先范读,学生认真听读,从而奠定本文的朗读基调——赞扬而激烈,营造出一种激昂热烈的课堂气氛。然后学生个人表情诵读,读好停顿、重音、语速,读出感情,感知海燕的形象。读的形式可以分组读,或全班齐读。在读的时候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就是海燕,自然情感就会出来,有些同学甚至在读出海燕高傲,英勇无畏时,脸上也会显露出这样的神态。诵读的作用在于品味,在于陶冶。
四、鼓励学生在随笔中提升个人思想
所谓的随想是可以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无论内容是否脱离正统,但是必须要有两点,一是真实,二是必须要有自己的感悟,无论好坏。可以是对语文的感受,可以是对人物形象的不同理解,也可以是生活中的感受,对社会的初步认知,情感的困惑等等。需要强调的是:对于学生随笔中出现的错误思想,教师不应该马上以一种教育的口吻,一种传道士的姿态回复、说教,那样会使学生反感,学生们需要的是倾听的朋友,老师应该首先予以理解,然后说出自己的看法、建议,与学生平等的交流,我想这种朋友式的交流,比生硬的说教更能让学生听进去,陷入思考。
一、人文关怀对初中语文教学的意义
人文关怀有着丰富的科学内涵。虽然人文主义的形态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变化,但其核心并没有改变。人文关怀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对学生价值和教学的主体性的肯定。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文关怀在课堂教学中的意义也更加重大。人文关怀不仅仅要在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关怀,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价值充分实现。
将人文关怀融入到初中语文教学中,使语文教学的目的不再只是传授课本知识那么简单,而是从对教学任务的充分理解中,在教学活动中,将学生的学习潜能激发出来,唤醒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意识和自我价值的思考。要从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中实现教学目标,并使学生在人文关怀中健康地成长。
二、将人文关怀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的策略
人文关怀通过其丰富的科学内涵融入语文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人性化,更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需要教师将人文关怀恰当地应用于语文教学,促进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
(一)促进学生主动感悟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度思考,促进学生主动感悟问题。学生在教学中的体验是学生主观的行为,具有明显的情感色彩,是对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在语文教学中,过于强调知识概念,忽视学生的情感、想象和领悟的心理功能,让学生过多地背诵和记忆,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而在融入人文关怀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更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被注入人文关怀的教学活动,不仅能促进学生在理性思维上的发展,更注重对学生感性思维的培养,让学生成为感性与理性和谐统一的生命个体。这样才能让学生对事物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从而提高学生对事物的领悟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具有人文气息的教学内容,例如通过涉及诚实守信、至爱亲情、乐观自信和自强不息等内容的课文,引导学生感悟课文的深层含义,培养学生诚实友爱、乐观向上、不畏困难的优良品质。例如《永远的梵高》《听懂母亲的故事》都是具有浓厚人文气息的文章,教师可以利用这样的文章,引导学生主动感悟,从而让学生领悟到深刻的人生哲理。
(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而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是依靠教师灌输知识的方式就能够形成的,而是要在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中形成的。因此,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是将人文关怀融入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实现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是要让其在不断的学习中完善自己,这就需要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地发挥主动性。而教师要引导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在学习中获得高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心应手,这样才能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发展自身能力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进行主动学习能让知识真正地融入自己的生命中,掌握学习主动权的是学生自己,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来完善自己的学习方法,优化学习内容,真正地学会如何思考问题、如何高效学习,最终实现学习能力的提高。
(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师在教学中融入人文关怀,让学生从情感上得到理解和关注,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学生处在初中的特殊时期,稍有懈怠就会对以后的学习造成不良的影响。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就显得更为重要。同时,我们也要提高人文关怀的质量。教师要通过人文关怀引导学生正视自己的缺点,然后通过学习不断改正,不断地完善自己,实现自己的价值。此外,还要引导学生用心观察生活。学生关注身边所发生的事,品味人间情感,领悟做人的道理,明白生活的意义,从而为自己的人生确定目标,实现自我价值。
关键词:医学生人文关怀精神医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Medicine is a natural science and social science highly integrated disciplines,its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 is humanistic care.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lack of humanistic care spirit in medical education,and expounds to strengthen the education of medical students'humanistic spirit through changing the concept of medical education,strengthening the medical student's humanistic care consciousness and creating a good campus culture atmosphere.
Key words:Medical students;Humanistic care spirit;Medical education
人们对医学发展的认识日渐成熟,医学已经由传统的单纯的生物模式转换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人们越来越认同医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高度结合的综合性学科,其本质特点是人文关怀[1]。医学人文关怀是指在医护过程中除了为患者提供必须的诊疗技术服务之外,还要为患者提供精神的、文化的、情感的服务,以满足患者的健康要求[2]。注重"以人为本"的医疗服务精神,在医疗实践中实施人文关怀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是社会高度发展的必然。所以加强对医学生人文关怀精神的培养,是当代医学教育必备的基本内容,也是当代医学教育前进的方向。
1 当代医学生人文关怀精神的缺失
尽管医疗过程中人文关怀的重要性已被认识,但临床医疗领域及医学教育中仍存在着人文关怀精神的缺失。
1.1重技能,轻人文 我国目前医学院校的教育中存在着突出的"重技能,轻人文"的思想。医学院校在教育中重视医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学习,而轻视了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社会对于一名优秀医务工作者的衡量标准更多的关注是否拥有高学历、高职称和熟练的知识技能上,因此医学教育过程中,学校及教师认为专业课程和技能操作的考试成绩基本能够反映学生真正掌握知识技能的水平。而人文社会课程的学习多流于形式,有的医学院校甚至对人文社会课程进行了压缩,学生平时学习不努力,考前死记硬背就能够应付考试。这不仅使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难以培养,而且也影响到全面文化素质的提高[3]。
1.2缺乏沟通能力 医学是一门需要与人沟通交流的学科,良好的沟通能力在医学实践中是非常重要的。医学临床实践、诊治活动等都离不开医生与患者之间的交流。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常发现医学生与患者沟通不够,甚至一些医学生由于缺乏技巧,影响了医患之间的信任。因此医学生的沟通能力直接关系到未来医疗实践及医疗质量。目前的医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缺乏集体主义意识。在大学期间有的学生常独来独往,自我封闭,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有的同学沉溺于网络的虚幻世界不能自拔。他们很难与不同价值取向的人融为一体,以至于缺乏合作精神、自制力及协调力。
2 加强对医学生人文关怀精神的教育
2.1转变医学教育观念 转变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先导。我们必须从传统的教育观念中解放出来,把提高医学生的全面素质作为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首先要纠正当前医学教育中人文关怀精神培养的缺失。医学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级医学人才。医学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是教育学生作为医疗工作者应该热爱医学事业,用崇高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感来对待临床工作,推动良好的医德医风的形成[4]。其次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渗透,使他们有机的统一起来。关键在于如何改变医学中技术至上的观念,寻求技术运用的人文精神。对人文教育的课程要加大改革力度,不要让课程教学仅限于照本宣科、死记硬背,而要多采用一些切合实际、形式丰富的教学手段。
2.2积极发挥专业课教师潜力,强化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 医学院要充分发挥医学专业课教师开展人文教育的潜力,在专业教育中促进科学与人文相融合,让人文关怀精神的教育内容渗透进专业课的教育和临床实践过程中,使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和理解人文关怀精神对医务工作者的重要性。另外还可以邀请一些有权威的医学专家开设专题讲座,例如介绍医学生人文素质、如何当好一名好医生、医学科学的未来发展等。专家教授人生阅历丰富,对医学理解深刻,并且在艺术、文学、哲学等方面都有较深的造诣,能够将医学生密切关注的问题讲解深刻。学生们将从系列讲座中感受到浓郁的人文关怀气息,大大提高了他们的人文素质。另外可以把医学生人文关怀列入到临床实习的重要内容之一,指导教师可以对医学生在实习中的人文关怀、医德医风表现进行评定,评定结果可以作为实习的一项考核指标,并与评选优秀毕业生、推荐研究生等相关联[5],为医学生今后成为一名优秀的医务工作者打下坚实的基础。
2.3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人文素质教育不同于知识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良好环境的熏陶。校园是与医学生的生活、学习休戚相关的场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无形的激励作用,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校园文化建设既要开展高层次的政治教育活动、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活动、高品位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校园的文化;还需要从文明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有良好的行为规范。因此进行职业道德的培养,不能让学生仅限于课堂学习,要通过各种方式和形式,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接触社会、体验民情,例如到孤老院献爱心、与希望小学一帮一、无偿献血等。做好课堂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奇.自然辩证法概论[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33.
[2]卢建敏.关于医学人文关怀的几点思考[J].医学与哲学,2005(4):38-46.
[3]胡振宇,金凌云.医学教育中人文关怀精神培养的缺失及对策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8(5):99-101.
关键词: 小学教育竞争机制人文关怀教育博弈均衡
一、引言
强烈的竞争意识是21世纪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在小学教育中竞争模式教学是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竞争,全面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扬主人翁精神的必要途径。然而,新课改强调在小学教育中推行人文关怀教育,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在激发他们的生命体验和人文感受的前提下全面提高其综合素养。竞争的传统定义为优胜劣汰,有输有赢,在小学教育中引进竞争机制势必会形成学生存在好坏优劣之分的局面,尤其是当竞争机制被滥用时,强烈的功利性和目的性会使一部分学生失去信心,丧失学习的兴趣,甚至使学生出现两极分化(范雯雯,2009),这显然有悖于人文关怀教育的要求。笔者将从博弈均衡的视角来解读竞争与人文关怀教育的关系,并试图说明该视角下的小学教学竞争机制能够促关怀教育。
二、博弈理论与竞争均衡分析
博弈论是研究多个博弈局中人的决策相互影响时,局中人的理和均衡决策的理论。博弈的基本要素包括:局中人、策略、得失、博弈结果、均衡。简单地说,也就是参与一场博弈中有决策权的为局中人,局中人通过对实际可行的方案选择,承担博弈得失或结果,而这种博弈结果往往是稳定和均衡的。
(一)学生之间的不完全静态博弈
在博弈理论当中,根据局中人掌握信息的程度,可以分为完全信息和不完全信息。完全信息,是指局中人对自己和其他局中人的信息准确地把握;相反,则为不完全信息。根据局中人行动的顺序,又可以分为静态博弈和动态博弈。静态博弈,是指局中人共同采取行动,或者行动虽然有先后,但局中人彼此不知道其他人采取什么行动;动态博弈,是指局中人单独采取行动并且彼此知道其他人的行动策略。因此,我们可以得到四种不同的博弈类型: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本研究的对象较为特殊,参与竞争博弈的局中人为小学生,由于其心理、智力的特点和竞争本身的单纯性,小学生在课堂竞争氛围中的学习在主观上并不能准确知晓或把握其他同学的信息,并且彼此不知道其他同学在课堂中所要采取的行动。根据以上特点,我们将其参与的这一博弈定义为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即这是一场不受其他局中人行动影响的博弈,学生在竞争中所采取的行动取决于他们的天性和主观因素,是一种不受约束和不被影响的个性解放,结果并不是这场博弈当中的最终目的。这样一来,不需要比较学生之间的分数,不需要排名,关键在于学生做好自己的事情,而活跃的课堂氛围通过竞争学习得以实现。
(二)学生之间的博弈均衡
均衡是博弈逻辑中的重要概念。“均衡”(equilibrium),即平衡的意思。在博弈逻辑中,指一种稳定的博弈结果,是所有参与人最优策略或行动的组合。博弈的均衡是稳定的,因而是可以预测的。在小学教育中竞争博弈局中人――小学生,不同特征的小学生间如何实现最优策略的博弈结果,而避免出现将个体之间的竞争夸大化,组织内部的合作淡化的局面呢?因此,我们需要寻求某种均衡。
整体而言,竞争博弈的结果是稳定、均衡的,具体体现在各个个体得失的此消彼长上,即这场竞争的最终得失是稳定的,而得失比例却是不定的,这取决于参与博弈的局中人的各自的特点和条件。换句话说,竞争机制在小学教育的引入的总体博弈得失是恒定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如何调节每一个小学生之间的得失,让所有小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关注和发展。这种均衡的结果还体现在学生在学习上的争先恐后、积极主动,营造良性的竞争氛围,既调动学习热情,又关注小学生的个体发展,加强人文关怀。
由此可见,博弈视角下的竞争机制能够与人文关怀教育在小学教育中形成共赢局面,通过竞争性的学习,小学生的学习热情被不断调动,同时,良性的竞争可以找到适合不同小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差异的教育目标。
三、形成小学教育“占优”竞争博弈的建议
(一)避免小学教育中竞争机制的滥用
竞争滥用最主要的体现为,对竞争运用的目的不明,教师权利控制形式的本质没有变化,以及对能力的重视而忽略学生的发展,这种滥用使得学生形成了一些错误的认识,如将个人的能力取决于分数,把失败看成一种错误等。教育培养全面发展人的本质被扭曲成为一种能力竞赛,学生的能力被分数取代,学生的个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要让小学生在竞争博弈得到共赢发展的结果,就需要明确竞争在小学教育中的功能性地位。
(二)创建竞争中的学习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或学习团队(learning community)是指由学习者及助学者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教师可以组织小学生构建一个共生共荣的竞争团队,只有组成的是一个共生共荣的竞争团队,共同体中各成员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精心合作,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才是现实的,因为当竞争是在一个学习共同体与另一个学习共同体之间展开时,“合作互助”就会成为这些学习共同体的共同的“占优战略”。学习共同体的成立应该是学生自愿和教师调配的原则下成立的,这样一来,团队中的个体有合作的基础和共识,在团队里发挥不同的作用,各司其职,合理发展。
(三)促进学生发展过程评价体系的完善
虽然新课程强调课程评价要促进学生的发展,倡导过程性评价,但是,从中国教学实践的实际情况看,考试仍是考核学生能力的主要方式,分数仍是衡量学生能力的标准,导致在对学生的学业评价中过多关注学生的考试结果,忽略其个性发展。由于应试教育给我们留下比较深刻的教育影响,而考试是当前体现教育公平与教育机会平等的有效教学评价手段,对国内教育评价体系的改革必然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正因为如此,学生发展过程评价体系的完善对于整个国内教育改革意味深长。我们需要找到考试与发展性评价的有效契合点,为小学教育提供一个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从而推动课程本身的发展,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地、健康地、个性化地、自由地、和谐地发展。
四、结语
竞争模式在小学课堂的使用可以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竞争的初衷是为了促进教学效果,帮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环境中完成个性发展,促进素质教育的开展。然而,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我们需要充分考虑其特殊性,在让他们发挥主观积极性的同时合理引导,避免滥用竞争激励的手段,误导学生对分数、结果的极端关注和重视。博弈的分析让我们清楚地看到,只要我们合理安排,选择可行策略,竞争机制在小学教育中的使用不但能从小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发挥学习主人翁精神,而且能促进不同特点的学生不同程度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