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进化心理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进化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病理心理学;积极心理学;精神分析
进化心理学(Evolutionary psychology)是当代心理学的一种新取向。进化心理学将进化生物学的方法应用于心理学研究,应用进化的思想解释人类心理及行为,从而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人类行为的综合观点。进化心理学家把人类的思维看作是为了应付特异的环境挑战而数百万年来不断进化的信息加工装置,具有模块性和适应性的特征。进化心理学把“过去”看作理解心理机制的关键,把适应和压力看作心理进化的动力,认为心理机制是由“模块”构成的,功能分析是理解心理机制的主要途径,行为是心理机制与环境互动的结果。进化心理学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学分支,而是采用进化的方法看待和研究所有的心理现象,所以进化心理学可以和所有的心理学分支发生作用。
临床心理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诞生于1896年的宾夕法尼亚大学。但临床心理学的思想及心理治疗的思想,很早就出现于哲学和宗教的传统中。从这个角度而言,临床心理学的实际存在早于这个名词被确立下来。事实上,临床心理学和心理治疗的探究和实践,在18到19世纪的欧洲,已经逐渐在神经科医生和精神科医生中开展开来。作为这场运动的体现和成果,精神分析是临床心理学的第一个范式,产生了对病理心理学的系统理解及干预方面的全面革新。自此之后,临床心理学逐渐独立于精神医学,开始探究自身的范式。临床心理学的诞生受到诸多历史、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作为重要的时代精神,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于1859年发表的巨著《物种起源》是精神分析的重要思想源头。100多年以来,进化理论和临床心理学都经历了长足的进展,当代重要的进化理论——进化心理学对临床心理学的影响,及二者的交互增益,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一、进化心理学的兴起和基本观点
进化思想源远流长,西方的进化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er 611—547 B.C.)。进化思想成为一门系统化的科学开始于达尔文(charles Darwin 1809—1882)划时代的工作。随后,进化思想深入到生命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心理学的发展。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在他的名著《心理学原理》中首次使用了“进化心理学”这个名词。1989年人类行为和进化协会成立,并出版了《进化与人类行为杂志》(Journal 0,Evolution and Human Behavior),标志着进化心理学的诞生。其主要创始人有David Buss、Jerome H Barkow、Leda Cosmides和John Tooby。在进化心理学的框架下,相关的研究在不同的领域内展开并获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如性选择与亲本投资理论、认知模块理论等等。进化心理学认可并采纳所有已存的心理学研究方法,并将这些研究方法置于进化的大背景下,构建出某种元心理研究方法。这样一来,无论是人类的认知过程、个体差异,还是社会文化心理,都可以从进化的角度探究,以探明它们在种群的进化过程中解决了何种适应问题,以及以什么方式解决了该问题。
进化心理学一经创立便迅速与心理学的其他分支相融合,如进化社会心理学,进化认知心理学等等。国内专家叶浩生、许波、张雷、熊哲宏从不同角度介绍了进化心理学的进展并翻译了相关著作。这些著作及文章的发表,推动了进化心理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进化心理学的知名研究者,University of New Mexico的Geoffrey Miller曾著文指出,亚洲的进化心理学研究将会后来居上,取得更大的成果。由于没有基督教意识形态因素对于进化思想的阻碍,而且中国传统思想中本来就包含了丰富的演化思想,开展实证工作将会有较小的阻碍,这些结果可以与西方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研究,从而丰富对大尺度的心理进化的研究。可以预计,进化心理学未来在中国会有更好的发展。这对于中国的心理学研究是一个重要的启示,包括临床心理学。
进化心理学的基本观点是:(1)过去是理解心理机制的关键。这里所说的“过去”,不只是指个体的成长发展经历,更主要的是指人类种系进化史。今天活着的每一个人,以及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文化现象,都是进化的产物,是保存完好的“活化石”,能帮助我们了解祖先的过去,能从中找到进化在现代人身上留下的印痕。(2)功能分析是理解心理机制的主要途径。“适应是演化形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人的某种特征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能够可靠地、有效地、经济地、精确地解决某种适应问题。心理学的中心任务就是去发现、描述或解释人的心理机制,而确定、描述和解释心理机制的主要方法是功能分析。(3)生存与繁殖问题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主要问题。个体的生存与繁殖对种属的存续、发展非常关键,更因为个体存续、发展要依存于诸多社会关系,所以,在此基础上演化形成的心理机制在性质上必然具有许多重要的社会特征,这些特征由于对群体的繁衍有积极意义而被保存下来。(4)心理机制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的演化物。(5)模块性是心理机制整体组织的特性。人的心理是由一些认知模块装配而成的,每个模块都有特定的功能,当然,特定范围的机制的存在并不排除性质上更一般意义的机制存在。(6)人的行为是心理机制和环境互动作用的结果。
从这些观点中我们不难看出,进化心理学强调了心理现象的时间性和历史性,从而内蕴地在所有心理结构和功能中探究其适应于既往环境的意义;其次,进化心理学尝试从生物一心理一社会的大框架下思考心理问题,研究某种心理机能如何相应于大脑的功能回路,而这个回路又是由于何种基因突变而产生,产生于哪个时期,该时期又面对着何种适应问题。该问题或是由自然环境的变化带来的挑战,或是由于人类社会的变迁带来的影响;再次,进化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含有某种解释的属性,这会影响到进化心理学的科学地位,也会刺激其发展出更为系统的研究范式,会丰富与之相应的科学哲学的讨论。
二、进化心理学对临床心理学的影响
进化心理学提供了对于人类认知、儿童发展、社会文化等心理学诸多分支的新视角,是一种对人类心理与行为的“远因解释”(ultimate causes),即在所有可以获得的科学证据下所做的最为终极的解释。进化提供了最广泛看待人类的可能视角,一种“范式转换”,从进化的起源和基本的发展需求的角度界定人类天性的基本组分。与此相应,现代进化心理学可以为临床心理学提供一个更适合的整合框架,正如Glantz和Pearce所说的,进化可以提供一个心理治疗的统一基础。这对于目前建基于不同的哲学内核,以风格迥异的方式实践,日益采用彼此无法理解的语言阐述理论的临床心理学诸流派而言,会是一个走向统一范式的机会。
进化思想在临床心理学的兴起和发展中一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达尔文的表弟高尔顿将进化思想应用于个体差异的研究,成为现代人格理论的鼻祖。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曾经在进化思想的影响下,提出了人格的驱力理论。其后继者荣格则进一步将人格奠基于种系发生的历史,提出了集体无意识、原型等概念。20世纪中期,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兴起削弱了进化思想的影响,与此相应的行为治疗也不看重人格形成的发展方面与进化方面。不过,由于行为主义的这种简约性,得以孤立并精细研究多种心理机能的特征,这对于从进化思想到进化心理学的过渡,做了数据和研究方法上的准备。随后,进化心理学的兴起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宽广的视野,可以审视这些曾被孤立研究的诸心理过程是如何被整合并封装起来,形成人类独特的适应器——“意识”的。正常的心理现象如感知觉,及异常的心理现象如恐怖症等,都可以从有机体对环境的适应方面得到新的理解。大量的相关文献得以涌现,我们以“evolution”及“clinical psy-chology”为关键词在PsycINFO数据库中进行搜索,在1885年到2011年间共有1448篇文献,而从1991年至2011年间则有1097篇文献。
下面,我们将从异常心理形成机理和进化心理学对临床心理学实践的影响两方面进行阐述,并以临床心理学中的重要分支——精神分析为范例,探讨进化心理学对其理论发展和临床实践的影响。
(一)病理心理现象的进化心理学解释
进化心理学对病理心理提供的是一种“远因解释”,即病理心理何以作为生物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某种机制而在基因库中保存下来,并在下一代生物体中作为表现型(phenotype),在相应环境刺激出现时而呈现自身。其中一些心理障碍可能是由于进化设计(evolutionary design)与新的环境不适配(mismatch)所引起的,并由此区分缺陷(defects)与防御(defenses)。其中,缺陷是一些生理或心理系统的功能缺失,没有任何的作用;而与此相反,防御是自然选择的反应,用以保护有机体免于外部的威胁。适应性的防御需要有机体能够察觉到其所在环境中的威胁,并以合适的方式做出应对。由此,这些防御机制的作用使得有机体免于危害,并减少未来发生危害的可能性。这些防御机制包括对潜在的威胁和丧失保持敏感和警惕,并在合适的时候激活生理心理系统用以应对。而适应性的作用也会转变为不够适应的,如过度的或不适当的反应则产生病理心理症状。从这个角度而言,没有“天生”的异常心理,除去进化过程的“噪声”所带来的非适应过程之外,或许大量的异常心理都有着、或者是曾经有积极的适应意义。这一观点对于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的二分法提出了并非基于道德而是基于科学的挑战,这是一种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
焦虑障碍是重要的精神心理障碍,在美国的精神障碍诊断手册(DSM-4-TR)和国际精神障碍分类诊断(ICD-10)中都是重要的项目。严重的焦虑障碍可以限制个体的社会功能,极大地消极影响个体的主观感受。焦虑障碍有很多表现:特殊恐怖症、惊恐发作、广泛焦虑障碍、社交恐怖症、强迫症等等,其核心是对恐惧的病理性回避。从进化的角度看,恐惧在哺乳动物的进化中扮演着重要作用。一个恐惧模块(fear module)可能在进化中被选择保留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行为一心理一神经系统,专门用于解决潜在的生命威胁情境。某些情境(如流血、高空、陌生人、可能存在天敌的旷野或狭窄通道)对人类的先祖非常具有威胁作用,对于今天的人类则成为某种进化的负担,发展成某种特殊恐怖症,如对血恐怖症、高空恐怖症、对人恐怖症、广场恐怖症或幽闭恐怖症。这些恐惧模块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逐渐具有了选择性(selectivi—ty)、自动性(automaticity)、封装性(encapsulation)等特性,并由专门的神经回路控制,这些回路更可能定位于皮层下组织甚至是脑干区域。这样的特性使得病患即使意识到恐惧的不合理性和非适切性,也仍然难以用意识活动加以控制。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的症状也可以得到进化的解释。强迫症可以被理解为一个由进化而来的规避危险策略的连续统(continuum)中的一极,一种病理性的对未来情境的元认知表征(cognitive meta-representation),即对于自身想法和行为的后果的表征。这种“元表征”能力在人类进化中具有积极的适应意义,有助于人类先祖更好地预测未来及自身行为的可能后果,失去弹性地使用这种表征能力将使个体产生强迫的症状。
抑郁症对人类健康有着莫大的危害,这使得抑郁可能由进化所保留并对个体有所助益的观点很难理解。尽管大多数抑郁可能是功能不良的,而能够体验到一定程度内的抑郁感受将有助于适应一些特殊的情境,这使得它也为自然选择所保留。不同的抑郁症状用于应对不同的适应问题:抑郁症状中的内疚、反复思考、疲倦、悲观会使个体保存能量,并丧失进一步犯错误的可能性与动力;而哭泣、悲伤则有助于吸引到社会帮助以渡过难关。抑郁可能有助于当事人更多地关注社交风险,对来自他人的社交威胁保持高度的敏感,并规避可能带来更多社交风险的行为,如屈从、放弃对高自尊的追求等等。特殊的抑郁症,如产后抑郁,可能是向其他妇女发出求助信号,以征求帮助共同照顾新生儿。季节性的抑郁则有助于哺乳动物在食物匮乏的冬季增加睡眠,减少活动以保存能量。不过,对于抑郁症患者的自杀行为,尚无法从利于个体的角度做出合理的解释,或许是某种群体水平的调节,但这其中存在着复杂的社会文化因素。
最严重的精神疾病——精神分裂症的进化起源,至今仍是一个谜。因为精神分裂症的患者较少可能结婚并生育后代,所以为什么与精神分裂症相关的基因会保存在基因库中难以理解。有人认为精神分裂症是人类获得语言能力的一种代价,或者是进化过程中不必要的副产物,但这些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二)进化心理学对心理治疗的启示
当今的心理治疗可以分为许多流派,但总体上可以分成精神分析一精神动力学派,认知行为学派与存在主义一人本主义学派。不同的学派对心理治疗的界定、功用、理论取向、目标、治疗师的作用、治疗关系等等有不尽相同的看法。其中,精神分析一精神动力学派与进化理论有着非常深厚的渊源,留待下文详述。当代的进化心理学思想也为认知治疗师所看重。传统的认知治疗侧重于发现来访者与症状相关的自动思维(automatic thoughts),并通过一系列的提问技术深入到来访者内心的适应不良的图式(maladaptive schema)。但将大多数的适应不良图式放在进化心理学的框架下却是可以被理解的。比如向恐怖症的来访者解释道,当事人对于特定物体或场合的恐惧,既非由于人格之脆弱,也非理性之缺乏,而无非是被放大了的正常心理过程,这样的话,来访者便不会因对自己有苛刻的批评与责难而引发新一轮恶性循环。Paul Gilbert在其主编的《进化理论与认知治疗》一书中附有大量实例,提供了矫正患者不良信念的一种更广阔的视角。
针对抑郁症的进化心理学理解,Toney J.Carey发明了一种围绕病患所体验到的“无用感”的“多维度途径”(multi—dimensional approach),着力于改善病患由于更多地关注社交风险而持续地强化自身的无用感而带来的退缩症状,并发现该种途径使得病患恢复更快,并有较少的复发率。除了抑郁症外,基于进化心理学理解的认知治疗还广泛地应用到特殊恐怖症、边缘型人格障碍中。进化心理学所提供的“元认知”思路,有助于病患从超出个人的框架重新审视自己的问题,这种变化了的思维方式将带来情绪、行为、人际等一系列的变化。
进化心理学对于心理治疗的影响是多层面、多维度的。从治疗的伦理学角度,从某种程度而言,进化思想在本质上撼动了心理治疗的“校正”观念。正常与异常的截然划分,在进化心理学上是站不住脚的,这有利于消解某种内隐于心理治疗理念中的对病患的歧视。其次,这还会引发对心理治疗的哲学思考。“治疗”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治疗关系的本质又是什么,有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心理治疗“金规则”,如何看待心理治疗的文化负荷等。从具体的技术而言,使患者接受进化心理学的理念,而得以从不同的维度审视自己的问题,通过理解人在群体的进化史中的位置和作用而彰显出存在的意义,这是一种深刻的积极心理学取向。最后,从心理治疗的整合而言,进化心理学也可以提供一个大的背景和对话平台,这对于不同心理治疗流派之间加强沟通、保持心理治疗体系的持久发展,是很有意义的。
(三)进化心理学对精神分析的影响
19世纪末,奥地利人弗洛伊德创立了精神分析,这是心理治疗的第一个系统的范式。弗洛伊德的思想先驱有布伦塔诺、叔本华与尼采、赫尔墨霍茨、布罗伊尔、沙可等,最重要的应该还是由达尔文所创立的进化论。早期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是驱力理论,弗洛伊德假定人类有生命保存的本能和性本能,而达尔文也曾经假定过通过自然选择的进化和通过性选择的进化两种途径。前者强调个体的生存,后者强调种族繁衍,这与弗洛伊德双重本能的说法是一致的。与弗洛伊德同期的另一位精神分析大师荣格也从进化论中汲取了灵感。荣格提出了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反映了人类在以往历史进化过程中的集体经验,即种系发生的历史。我们之所以能够很容易地以某种方式感知到某些东西并对它做出反应,是因为这些东西早已先天地存在于我们的集体无意识之中,而原型(archetype)是这些进化遗迹的体现。在弗洛伊德之后,美国精神分析理论家哈特曼丰富了弗洛伊德的后期思想并创立了自我心理学(ego psychology),提出了“自我的无冲突区域”,指出自我(ego)并非只是冲突协调的产物,而是积极适应外在环境的工具。当代的自我心理学家进一步引入进化心理学的思想,认为自我通过对感觉和情绪的加工,从而更适应主体和客体的需求。此外,进化思想和进化心理学对精神分析的影响,还表现在逐渐丰富和改变精神分析的核心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上,如本能、驱力等等。
当代精神分析注重与实验心理学、认知科学、人类学和婴儿研究的结合。英国精神分析学家鲍尔比将进化理论再次引入到精神分析中,提出了当代精神分析的重要分支——依恋理论(attachment theory)。依恋理论认为,婴儿对母亲的依恋是进化的重要策略,依恋模式的异常是很多精神心理障碍的诱因。在依恋理论的基础上,英国学者福纳吉进一步将心理化(metallization)的概念引入到精神分析临床实践中,指出心理化是重要的进化成就,有助于婴幼儿发展出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这是婴儿逐渐发展出主体间的参与能力,从而进入并参与社会行为的极其重要的适应机制。该机制的紊乱会带来与人际关系相关的障碍,采用特定的方法训练并重新启动该功能的发育,是治疗此类障碍的关键。目前,福纳吉和他的同事已经发展出针对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基于心理化的治疗方式。
进化心理学还为整合精神分析的不同分支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元理论。在进化心理学框架下,当代精神分析的两大范式——驱力理论与关系理论得到了一个有效的通约。在进化的视角下,个体的生物属性并不仅仅包含着驱力的原始成分:性和攻击,还内在地包含着与他人发生关系的心理潜能,关系内在地包含于驱力中,驱力的层级展开必定包含关系的维度,关系则为驱力的实现提供前提,二者都是进化的结果。从事临床工作的精神分析师们也利用进化心理学来丰富对被分析者的理解,指出浪漫的激情与安全的依恋之间存在着适应性的辩证关系。这一视角将有助于从病理性的个案中理解人类面临的共同冲突,从而从更深刻的角度理解人类复杂的内心世界、婚姻和家庭模式以及社会文化现象。
三、小结及展望——临床心理学的积极转向
【关键词】进化 教育 心理学 教学 启示
进化心理学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综合了生物学的现论与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具有生命力的理论取向。其理论根植于达尔文的进化思想,用“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观点解释人类的发展,对人类的心理机制提供宏观的解释。人类生来就具有某些不学而能的心理机制,这种机制是我们的祖先在进化的竞争中获胜的遗赠,它促使我们适应某一特定的历史环境,使我们的生存更有竞争力,这些心理机制仍在我们意识层面下发挥着作用,通过回溯性的研究,可以揭示这些特定心理机制的来源,探明人类的心理本质。
从这一视角切入,进化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无所不包,几乎囊括了心理学的所有领域。进化论的观点都可以解释一些人类行为,人类的大量认知偏差无疑也都能用“进化”的理论逻辑给予理由充分的解释。作为解释领域的研究,不得不承认进化心理学还是相当成功的,且也提出了相当多独特且吸引人的论点。
进化心理学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始于美国心理学家David C.Geary的研究。他认为进化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现代社会中朴素知识(Folk knowledge)及由此产生的在认知系统中推理和归隐偏差与理论学习和技术学习之间关系的心理学(Geary・D.C,2002)。
Geary区分了个体在信息建构中的初级能力和次级能力。所谓初级能力(primary ability)就指的是人类的朴素知识,这类知识可以促使个体控制社会、生物和物理资源,因为这类资源在物种发展中和个体的生存繁殖密切相关。这类知识是从祖先生存环境中继承而来,人类祖先需要解决一些反复出现的生存问题,一些适应性的解决方案被自然选择保存下来,并发展为人类的某些生物特性。而次级能力(secondary ability)就是科学和学术能力。由此概念的区分就引申出了初级学习和次级学习。
教育进化心理学认为人类的教育就是要缩小初级能力和次级能力之间的差距,教育可以促进次级知识的学习,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也会形成不同的次级能力。
我们在个体日常学习中可以观察到这样的现象:每个个体在生命初期能够接受大量的信息,但是并不是每个信息都是由老师给予明确讲授的。一个典型的事例是我们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每个孩子都是通过听来完成的,没有明确的指导,这样的学习是无意识的、毫不费力且快速的。我们还可以观察到孩子在学习某些知识时十分容易,而对另一些知识会相当费力。这些现象归结起来,是人类与环境交互的过程中,朴素知识激活了学习动机,引发了行为以适应环境变化。这些朴素知识是与人类进化历程中所遇到的繁殖生存问题相联系的,它们通过自然选择保留下来,比如婴儿能区分生物的自发动作和非生物动作,生物能够自发做出动作,而非生物则需要借助外部力量运动,这说明儿童能够通过运动的本质来区分生物,而这样的区分能力又是生存所必需的。
进化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结果给予实际的教学以诸多启示,尤其在教育的重新定义,儿童学习性别差异的解释,以及利用初级知识促进次级学习的实施上。
1. 教育行为的重新定义
教育进化心理学的研究认为儿童并没有天生的对次级学习的学习动机。人类进化了的基本动机用于控制个体生活中的重要资源,如食物、人际关系。次级学习的动机不是来自于进化而是对外界社会需求的反应。人类群居的特性导致了儿童的成绩、自尊与父母教养、亲友评价有很大关系。大部分儿童没有足够的学习动机,认知上也没有做好学习次级知识的准备,教育就是教师依据教材引导管理学生学习次级知识。
2. 儿童学习的性别差异
进化心理学探讨了两性在进化历程中认知发展的差异性,如女性具有更好的空间方位记忆,男性方向辨别、心理旋转的能力更强。这种成人的性别差异也可追溯到儿童时期。有研究发现,男女儿童在解决次级数学问题上存在差异,男孩在解决具体数学问题和几何问题时优于女孩。这种次级学习能力的差异即来自于初级能力的进化差异。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关注男女性别差异对他们学习次级知识的影响,可以采用何种教学策略以平衡。
3. 如何利用初级知识促进次级知识的学习
次级知识的学习是建立在初级知识的基础上,初级知识对次级知识的接受可促进也可阻碍。进化教育心理学关注的是如何利用初级知识促进次级知识学习。首先,教育者要了解初级知识与次级知识之间的差异。差异小,教学量的需求小;差异大,教学量需求大。其次,教育者要充分考虑教育策略的使用可以调动学生天性的好奇心,即原始的探索动机,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现代社会的高速化、复杂化,加大了儿童学习的负担。进化教育心理学从新兴的理论视角去看待学习与教学这一重要的实践问题,在解释不通教育方式不同教育内容下学生学习效率差异的同时,也希望能够提出行之有效的办法对当前教学实践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Geary・D.C. Principles of evolution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Learning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2(12):317-345.
论文关键词:教育公平;进化心理学;公平
进化心理学是当前心理学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它认为心理机制的形成与人类祖先面临的生存环境有关,因为这些心理机制有助于人类祖先适应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因而在进化的过程中被保留下来。教育公平也是永恒的热点问题,进化心理学是如何看待教育的作用呢?如何分析公平现象及教育公平问题呢?在种种不公平、不协调的教育现象背后,进化心理学是如何解释的呢?
一、进化心理学简述
进化心理学认为心理学是生理学的一个分支,它从进化论的角度出发,运用进化生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来探讨人类心灵的结构和起源。进化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祖先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为了适应复杂的生存环境,已经形成形态各异的神经环路(neural circuit)。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些神经环路就表现为各种心理机制。人的所有行为都是由一定的心理机制决定的。没有心理机制,就不可能产生任何行为。依据进化心理学,通过自然选择的进化是复杂的神经环路和相应的心理机制产生、发展的动力源泉。心理机制的物质基础——神经环路的建立有着生存的目的。任何一种神经环路或者心理机制,只要它有利于有机体的生存和繁衍就会被自然“选中”,具备这一机制的有机体就比没有这种神经环路或心理机制的有机体有更大的生存机遇。因此,心理机制的形成与人类祖先面临的生存环境有关,这些心理机制因为有助于人类祖先适应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因而在进化的过程中被保留下来。进化心理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去发现、描绘和解释这些心理机制及其特性。
进化心理学的核心理论可以简单地介绍为:群体间或者群体内部成员通过竞争与合作的方式应对自然选择,胜利者的基因及心理机制被遗传下来,并不断强化得以延续;失败者的心理机制和行为因为不能解决面临的适应性生存问题,由此被灭绝,这些失败机制无法被延续从而自然消亡。为此,所有成员不得不尽可能地将自己的DNA最高效传递下去,以最大化减少自己族系灭绝的可能。所以,进化心理学有两个基本的论点:第一,自然选择带给人类的心理机制得以延续;第二,竞争与合作机制对人类心理的影响。
二、教育公平属性及其度量
第一,教育公平属于社会公平的范畴,只有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后才出现教育公平问题。历史和现实表明,凡是有人群并有利益分配的地方,必然产生公平问题。社会如果不设置有差别境界而引发竞争,必然缺乏动力源;而有差别却无公平,这种动力源就会枯竭,不利于社会的进步。在这一前提下,教育公平可以算作为与人类历史永恒的绝对范畴。因为社会在不断演化前进,公平的标准也在不断进步。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公平既是一个原则,也是一个理想,更是一个过程。它只是在人类的不断进化中无限逼近而永远无法终极到达的一个瑰丽的梦想。它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必然面对的问题,自然需要用进化的视角来解释、预测以及控制。
第二,教育公平是公平概念进入教育领域后带来的新命题,要研究教育公平就需要先厘清公平的定义。在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中有关公平的论述不计其数,笔者这里采用周洪宇教授的定义:公平是对利益关系调整和资源配置的合理性的价值判断,公平的本质是合理性。对合理性的判断因人而异,因此公平是一种观念,是一个心理量,不像物理量可以通过精确测定或逻辑实证推论。公平观人人都有,但是如何让每一个人体会到公平呢?这就必然需要和别人的心理量比较。所以公平观的研究离不开需要心理学,尤其是群体心理学观点的导入,因此比较不同的心理量必须在群体中衡量,否则没有任何意义。而进化心理学为群体心理学心理学补充了新的假说。
三、进化心理学视角下的教育公平
在进化心理学看来,所有的心理机制都源于人类面临的适应性生存问题,在成功解决适应性的生存问题后,该机制被有效遗传下来,应用该机制的行为得到强化,所以产生了如此繁多的心理现象和人类行为。教育是一种人类行为,它的作用是通过有意识的活动,将人类所有适应性问题的解决经验传导给下一代亲本,以减少下一代亲本在进化中遇见问题而茫然无措的可能,从而有效降低下一代亲本所面临的生存困难的几率,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是一种促进人类不断进化、推动社会进步与高效发展的活动。由此,这种活动被自然选择保留下来,并不断被人类思考,如何使之更有效、更充分、更完整地推动人类进步,这种一直延续到今日的思考,才创建出今天美好的家园。
从进化学的角度来看,行为的产生必然在其背后蕴含了丰富的心理评估活动,评估该行为能否促进群体或个人的发展。在生产力低下的石器时代所养成的心理习惯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并没有消亡,只是内隐地存在于每一个自然选择出的胜利者后代中。前文已经概述了进化心理学的基本逻辑以及对教育功能的假设,下面就为什么说教育公平不同于其他类型的不公平、为什么会有不公平的现象及不公平背后的实质这几个问题展开论述。
1.教育公平不同于其他类型的公平
教育公平在进化心理学里面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同于其他意义上的公平,如地位公平或者民主权利公平。教育是使人类最快速习得生存适应机能的手段,倘若没有这种手段,人类的既往经验无法有效延续,在遇见生存适应性问题时必然带来群体和个人极大的损失,这是任何一个群体或个人都不愿见到的,教育公平的独特性就在于此。没有教育,大部分人将因为不停面临新的适应性生存问题无从解决而疲于奔命,甚至部分人的基因难以延续,从这个角度上说,教育提供了一种保护自我的机制,这种机制在进化中替代某些不必要过分强化的身体机能,例如跑、跳、平衡等能力,只要有前人充足的适应性经验,知道某些时候危险物在何处并及时避开就可以保护自己,而不需要比伤害物(如:老虎、狮子的机能)更高、更优秀,这样,人类可以空出大量时间进行专门研究学习,不断提高应对危险的各种机能,从而高效地减少危险带给人类的伤害,而不是将时间用于训练自身的身体机能上,这就使得某些身体材质一般的个体因发达的大脑而被自然选中得以延续,而这些脑力发达者又不断提出新的应对适应性生存问题的解决方案,从而有了人类不停的进化上升,才创造出如此美好的今日社会。教育的本质是人类进步的高效通道,教育解放了束缚在人类身上的体能桎梏,超越了时间和空间对知识的限制,例如以前单个匠人的优秀技能因为时间或者空间限制未能流传的遗憾,通过教育这一双启蒙培智之手得以抹平。因而说教育公平不同于其他公平,而且远比其他公平更为重要。
2.进化心理学对公平现象及公平背后的实质解读
“公平”一词在心理学看来有两种含义:第一,它是一种心理量,不能像物理量一样通过实质的测量来测定出精确的数据,达到该数据的人就是公平,未达标者即为不公平。正如前文所述,个人感受不同,所感觉到的公平程度也不同。它只存在于群体成员的比较中,不能脱离群体谈公平,只有在和别人的比较中才能发现是否公平。第二,不同群体所体会到的公平程度是不同的。有没有一种对社会所有群体都不公平的政策?当然没有,因为对所有人不公平的政策保护不了任何人的权益,得不到任何人的支持,自然会被废止而无法实施,所以,所谓的公平与否,更大程度上取决于成员所在的群体。如果一个群体的大多数成员都体会到某政策对该群体权益的保护,自然感觉到该政策对他们是公平的,将极力维护该政策而可能忽视其他群体的权益诉求。简言之,公平不是一个能够精确测量的恒定量,它会根据成员不同类型的人格特性、所属不同群体等不停变化,所以,研究公平现象成为一个难题,笔者引入进化心理学,从远古时代的公平如何形成入手对公平现象进行阐释。
关键词:教育管理;师生关系;后进生;转化
笔者在班级管理的实践中发现,几乎每个班集体中,都会有后进生的存在,而教师与这部分学生在学习、生活及沟通上也存在形形的矛盾。如何转化后进生一直以来是教师们面临的一大难题。
一、关于学校后进生的内涵
当代中小学师生关系在整体和谐下仍然存在着矛盾,且主要体现在教师与后进生之间。后进生在国内外对它的称呼大同小异。在美国,后进生称做‘特殊儿童’,“问题儿童”,‘无能儿童’,“低成就者”,“未能充分发挥潜力者”和“慢生”等。在我国,除了“后进生”外,还有“学困生”“差生”“双差生”和“单差生”之说。本人认为“后进生”称之为“后来进步者”更为适当。虽然教师有时会为他们的劣根性而恨得牙痒痒,也会在脑海中闪现他们是“差生”这样的字眼。但是,不管是从教师的师德还是作为学生个体及对他们的家庭及他们存在的意义来讲,“后来进步者”更能褒义地形容他们,也更能鼓舞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更为重要的是有利于这部分学生的身心发展,不管是学生本人还是家长都不愿意带着诸如“问题儿童”、“差生”的特殊头冠学习和生活。
二、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意义
新型的师生关系,即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民主、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它是学校最核心最重要的关系,是影响校园文化,影响师生双方知识、情感、态度交流的关键问题。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也是顺应时代的发展;遵循现代教育的理念;更是适用现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形式的要求;更是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是共存的主体,师生之间通过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实现共识、共享、共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定位为主导,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的传授者,而是课堂教学的策划者、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学生则定位为主体,学生不再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课堂教学的主动参与者、学习的主人,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三、不同类型后进生的转化策略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如何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来转化后进生呢?本人针对不同类型后进生的特点,有的放矢地采取不同策略。
1、叛逆型后进生。这部分学生头脑灵活,接受能力强,好说好动好情绪化,哪怕老师的一句话或一个动作,也会诱使他们对老师产生抵触甚至厌恶感,以致成绩直线下降。上课好表现自己,常使同学们哄堂大笑,目的是想引起老师的注意,表面满不在乎,但内心其实很脆弱。教师如果大肆批评,可能会适得其反。笔者班上就有这一个男孩,起先只是作业不认真完成,后来慢慢演变到抄袭再到乱做一通最后到干脆不做,在班级中的影响很坏。对于这样的学生,顺毛摸挲是良药。善于发现其闪光点,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坚持课内表扬和课外批评两手抓,持之以恒也能看到转变。
2、恐惧型后进生。这类学生学习也刻苦,也很认真,但学习方法不恰当,死学。记忆性内容尚可,但理解和运用能力很差。有问题不敢问也不敢大声回答问题,自信心很弱甚至无。在学校惶恐度日,在教师面前也是战战兢兢。面对这样的学生,老师的微笑和鼓励是良方,优化心理素质,教给学习方法。只有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才能取得有效的成绩,以改善心理品质,有效地提高自信心。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不能操之过急,应耐心教会他们如何预习、怎样听课。教师倾其爱心和耐心,哪怕只有一点点进步,教师也别忘了要毫不吝啬地表扬,让他们在学生当中找到认可感。
3、懒惰型后进生。有些学生受家庭或社会的影响,比较娇惯、懒散,甚至好逸恶劳。学习上也是不想耕耘只想收获。偶尔勤奋也难以持久下去,需要不断监督,且特别需要家长在家里认真监督和检查。老师不仅要让这部分学生真正明白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道理,还要让他们贯懂得“先苦后甜”的道理,彻底戒掉在学习上讨价还价的毛病。对这样的学生,教师采用激励机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增加学习的动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人翁意识,克服其懒惰心理,使学生提高自己的意识和学习动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关键词:人格魅力 心理效应 师生沟通 心理素质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的今天,将心理健康教育融于教育教学工作之中,努力做到心理健康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又是素质教育的归宿,已经成为当代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价值取向之一。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应该注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
一、挖掘情感功效。架起师生沟通的桥梁
1.找亮点。作为班主任都有通过努力使自己的班级各方面更为出色进而脱颖而出的愿望。然而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接班之初总会觉得学生这也不好,那也不行。因此班主任此时首先要摆平心态,转换思路,善于寻找自己和学生的亮点创建班级特色,一方面挖掘自己的亮点发挥优势来构建班队特色,另一方面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亮点,表扬先进,培养典型,对学生要抓住闪光点,不断鼓励,因为学生的可塑性大,“你说他行,他就行”。
2.多活动。不少人认为只有对学生从严管理才能树立自己的威信,建立良好的班集体,其实明确要求严格规定的“清规戒律”是显性管理,比如不准在教室及通道追跑,上课不准交头接耳等容易使学生产生“被控感”,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形成抵触情绪,当然也不是说不要严格要求,是否可以改换一种方式,应提倡创设情境的“春风化雨”式的隐性管理。
二、发挥教师人格魅力,唤起学生心理效应
在素质教育中,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学习、健康成长、良好的思想道德的形成以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很大,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的质量。因此,教师要做到如下几点。
1.平等对话,给学生亲切感。
2.民主抉择,给学生改过的空间。
3.暗示鼓励,让学生走出心灵的阴影。
三、用爱心温暖学生的心灵,改善学生的心理环境